回覆列表
  • 1 # 白煮稻草心

    《長平之戰》後六國沒有一個國家能夠阻擋秦國的腳步!說楚國和齊國強大!也只是給人一種強大感覺!就像清末時大清國的腐敗一樣,而秦國不一樣,秦國在商鞅變法幾十年的勵精圖治下已經國富兵強!人人皆兵!而且國內尚武,兵員素質也比中原諸國要野性和驍勇善戰!所以一個國家的制度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這就是秦國可以一統天下的根本所在!

  • 2 # 漫談中國史

    春秋戰國時期拼的是人口和地形,這兩樣楚國都不佔優勢。

    這是公元前546年的形勢圖,楚國佔據著中國南部的廣大地區。不過,當時的南方地區並不是現在的魚米之鄉,而是貨真價實的不毛之地。楚國土地廣袤卻缺乏人口,它們在春秋時期只能被晉國壓制。

    晉國的地理位置是所有國家裡最好的。雖然是四戰之地,但晉國的地形非常好,西邊有黃河,有大山,簡單的說就是表裡山河,人口也多的不要不要的。因此,即便是齊國,秦國和楚國同時攻打晉國,晉國依然能穩穩的擊退他們。

    楚國的另一個問題是王權始終受到了巨大的挑戰,楚國曆史最不缺的就是弒君事件。他們反對周王朝卻得了和周王朝一樣的疾病,楚國國內封君勢力非常大,經常性的可以和楚王分庭抗禮。楚國大部分資源掌握在這些封君手中,更要命的是這些封君只知道享樂,不知道打仗和從政。

    第三個就是惡劣的形勢。晉國和後來的魏國的確是四戰之地,但人家再差也有黃河和太行山擋一擋,楚國有什麼?秦國從商淤之地打過去,晉國可以從華北平原長驅直入,齊國也可以在東方攻打楚國。也就是說,楚國隨時都面臨著最嚴峻的戰爭環境,因為一個國家不可能同時和三個大國搞好關係。

    當晉國一分為三後,只有秦國和齊國可以一統天下。齊國是戰國時期自秦國商鞅變法以來唯一有實力單獨和秦國平起平坐的國家。

    首先齊國地方不算小,是戰國初期的三大強國(秦楚齊)之一。戰國初期的齊國的疆域大概有今天的山東省(除去魯西南)大部、河北河南江蘇小部分,比同時期的秦國(商鞅變法前)還要大,至於後來齊威王以後,國土面積更是擴張。前286年,齊湣王滅宋國,南侵楚國,西侵三晉,齊國勢到達巔峰。湣王意欲吞併二週,成為天子。諸侯大驚,甚至恐懼到去向秦國求救,這也就是後來的五國攻齊,直接導致了齊國的衰敗。

    齊國的衰落要從五國攻齊開始算,齊國擴張戰略的嚴重失誤是導致此事發生的內因。本來三晉和楚國對秦國有著極大的警惕性,齊國要是能善加利誘完全可以成為滅秦獨尊的機會。但是田氏齊國和呂氏齊國一樣,毫無戰略眼光以及對新崛起大國的警惕性。齊宣王時曾有山東諸侯合縱攻秦,但齊宣王對此居然毫無興趣,本來公元前318年六國合縱攻秦是件好事,但就因為大家沒推他做合縱長,他就撤夥,所以導致日後除了他之外的五國合縱共同攻秦一下子陷於失敗,五國都失敗了,秦國獨大,最後導致誰都怕秦國,割地賠款。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就是不能寬容犯了錯的楚懷王,導致齊楚同盟完全破裂。導致秦國成功地拆散了齊楚聯盟,導致齊楚兄弟之間鷸蚌相爭,秦國漁翁得利。公元前314年,齊楚結成聯盟,這對秦國不利。秦國一看齊楚聯盟,就採取了一個辦法拆散,派張儀去楚國。這事楚國確實錯了,但是後來楚國知道錯了,又央求齊宣王,齊宣王怎麼都不肯原諒他。而是和秦國結成聯盟共同對付楚國,最後齊楚兩敗俱傷。

    第三個就是齊湣王短視和好大喜功葬送了齊國的國運。雖然齊宣王有嚴重的戰略失誤,但是他至少還是賢王,稷下宮學的優良傳統仍在,齊國的國運依然昌盛。但是齊湣王對內無法採納諫言,導致眾多人才出走齊國,對外在對楚、對六國攻秦問題上處理不當,前者喪失了重要盟友楚國,後者放過了重要對手秦國。尤其是最後的滅宋,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宋國雖然不大,但是是戰國最為富庶國家之一,幾座大城市和商業中心都在宋國,齊滅宋之後,秦昭王一下子感覺到如“泰山壓頂”,而其他諸侯則第一次有“齊如豺豹秦如親”的感覺,秦昭王一號召,有世仇的燕國頭一個站出來,三晉接著響應,浩浩蕩蕩的五國聯軍攻進貌似強大的齊國,而所謂的盟友楚國打著援軍的旗號也在最後乘亂分了一杯羹。至於後來齊國的滅亡,僅僅是因為第一他遠,第二他親秦,所以才是最後滅亡的。

  • 3 # 賢聚史齋

    導火索是四國伐楚和五國伐齊,實際要複雜的多。

    四國伐楚的起因是楚趙干涉秦國王位繼承,趁機聯手,楚國又一戰滅越,震驚天下,形成了楚秦趙燕與齊魏韓兩大聯盟,齊魏韓先拿最為強勢的且位置最遠的楚國開刀。

    秦昭襄王因為與宣太后一黨的權力鬥爭,利用楚太子也就是未來的頃襄王的智障,炮製了鬥殺秦大夫之案,把秦楚打齊魏韓變成四國伐楚,楚國國力大損。加上莊蹻反叛,王權不振。頃襄王又浪費了懷王用生命換來的寶貴時間,楚國經過鄢郢之戰徹底失去機會。

    齊國的失敗不像楚國那般可惜,四國伐楚之後,楚國向齊國低頭,齊國趁秦昭襄王發昏扣留楚懷王之時,又帶領齊魏韓聯軍伐秦,大敗秦國。

    後來經過東帝西帝加上吞併宋國兩事,齊國野心暴露無遺,秦趙燕趁機拉攏魏韓集合五國之力伐齊,楚國也趁機收回淮北之地,還殺死了齊閔王,齊國後來雖然復國,領土卻少了近一半。秦國徹底進入獨霸時代。

  • 4 # 晨心花語

    國內問題:楚國強大起來是因為其兼併了許多小國然後逐漸強大起來了但是正是因為其是許多小國被吞併所以其國內矛盾並沒有很好解決,其面對其餘強國時並不是打不多是國內矛盾拖累使其無法全力對外;齊國自桓公之後因其地理位置的優越和管仲的政策是齊國成為春秋第一霸,也正是因為管仲的政策使齊國最先稱霸使齊國一直沉浸在大國夢想中直到被田氏代齊,田氏帶齊後齊國忙著對付國內姜齊殘餘勢力,剛解決完姜齊殘餘勢力又發生五國伐齊使齊國一蹶不振。

    國際環境問題:楚國地處南方當時華人口是北多南少,且楚國國際政策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屬於看心情狀態想打誰就打誰,齊國一直都是自己管自己,好不容易吞併燕國結果因國際外交問題和國內問題被迫放棄又遭到五國聯手打擊自此一蹶不振。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國家權利集中,國內矛盾被轉嫁到國際,統治者有效的利用國家勢力使秦國具備了統一全國的實力。

  • 5 # 使用者638883浪雞添鴨

    因為在戰國後期秦國的上將軍戰神白起軍事謀略天下無敵,白起軍事生涯帶兵打仗三十餘載無一敗績。有歷史鑑定!大家怎麼看呢?

  • 6 # 北疆同心聊歷史

    在戰國七雄中有三個國家最有可能統一天下:齊華人多物博財力雄厚,而楚國地廣人眾帶甲百萬,秦國則佔有進可攻、退可守的地理優勢。

    那麼為什麼最終是由秦國統一了天下,而不是由齊、楚兩國統一天下呢?秦國軍隊素質好、戰鬥力高是一個原因,自商鞅變法以後用耕戰之術富國強兵是另一個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其它六國不具備秦國的地理位置優勢。

    秦國既佔有關中平原產糧區又佔領了巴、蜀富饒之地,不僅保障了秦軍的足兵、足食,而且憑藉崤山之險、函谷關之雄,外出可以攻城掠地,內收也可據險自固。正所謂:秦國可以任意出兵討伐山東六國,而山東六國卻對秦國無可奈何。由此,戰國後期的戰略主動權便落入了秦國的掌握之中。因此在這種局面之下,其他六國自然就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了。

    而此時的楚國卻早己不是楚莊王時代的所謂荊蠻之國了,在那長達幾百年的漫長髮展期間,楚國因為汲取了中原文化,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楚文明。在這種情況下楚國原有的野性己被消磨殆盡,故而在應對虎狼之秦時總是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這一點可以從楚懷王輕信秦國的諾言,被騙入武關軟禁於秦,並最終死在了秦國便可見一斑——設想如果還是當年那個野蠻的楚國,那秦國又豈能輕易得手?也因此楚國在這場兼併爭霸戰中,己經失去了蠶食鯨吞的資格!

    而齊國在戰國時代也曾雄起過,齊愍王曾經將秦國以外的其他五國得罪了一個遍:不僅因獨吞滅宋之利得罪了周邊各國,而且還趁燕國內亂之際,對燕國趁火打劫,從而激起了燕國上下的憤恨。此外,齊愍王的殘暴不仁更是搞得齊國國內怨聲載道!但是就是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危機之下,齊愍王卻因依然感覺良好,而放任隱患潛滋蔓延。

    最終燕國在燕昭王的苦心治理下強大了起來,於是燕、趙、魏、燕、秦組成了五國聯軍在濟水打敗齊軍主力,驕傲的齊愍王終於嚐到了物極必返、驕兵必敗的後果!隨後燕軍乘勢發動了滅齊之戰,幾乎將整個齊國吞併。雖然最終因燕國以騎劫代替樂毅使燕軍軍心浮動,而田單則趁機以火牛陣大破燕軍,並趁勝將燕軍逐出齊境,恢復了齊國。但是齊國經此一劫早已是實力大削、力量大損,其雄風銳氣也隨之而消散了——因此想要指望劫後餘生而又實力大挫的齊國去統一天下,當然是既不現實更不可能的事兒了。

    再看其他幾國:燕國雖然雄起過一回,差點揍得齊國亡國了。但畢竟是在燕昭王的竭盡全力刺激下才得以實現的。所以當興奮劑的藥效一過,燕國就又暴露了其虛弱無力的本質,這樣的國家又豈能統一天下?

    至於趙、魏、韓這三個國家,因為橫亙於秦國攻奪天下的要路上,所以是秦國必欲滅之而後快的,他們自保尚且艱難,又豈能統一天下?在秦國的蠶食鯨吞之下,這幾個國家自然是首先要被滅亡的。

    結語:在三晉各國無力兼併天下,燕國無能兼併天下,楚國無心兼併天下,齊國又只想自保的情況下,最終能夠打破局面統一天下的自然就只能是虎狼之秦了!

  • 7 # 吳百蘭

    楚國和齊國倆國不停地犯錯誤,一會宮廷政變,一會王室兄弟搏殺。一會魏國和齊國打,一個楚國又打其他國。

    當時只有秦國是時局穩定,太平發展。其他六國醜事不斷,內亂不斷,相互之間的戰爭也不斷。

    楚國,本來用吳起的改革已經初見成效。當時經濟、軍事都發生了質的變化。

    可老貴族們,因為動搖了他們的即得利益,在楚悼王死的當天,就迫不及待地射殺了吳起。

    殺了吳起也罷,那也該學學人家贏駟吧。贏駟殺了衛鞅,秦國仍然堅持走衛鞅的變法之路,而且是世世代代一直走下去。

    然,楚國老貴族不願意走吳起有用的變法之路。這可就沒辦法了,秦國在前進,其他國就算不倒退也是落後。衰敗是必然的,這可不容商量。

    楚國連自己都是一團亂麻,哪來的實力滅國,完成統一大業。

    齊國,不能說用孫臏是個錯誤,畢竟孫臏一次次為齊國打了許多勝仗。可孫臏是個軍事家,他不懂改革呀。

    再說了,用孫臏天天和魏國的龐涓鬥,鬥來鬥去的,勝也耗國力,敗也耗國力。打得秦國天天躲在被窩裡笑。

    結果,齊連魏都滅不了,統一大業從何談起?

    齊、楚兩國在當時的那種條件下,想打滅國戰,還是不具備那麼強大的實力。

  • 8 # 冷兵器研究所

    戰國時期,各國都想稱霸世界,社會動盪,時局動盪。儘管戰國七雄想要統一世界,並爆發了多次戰爭,但最終還是被秦國征服了。

    有人可能會問:幾個國家被秦國摧毀的實力是多少?他們很虛弱嗎?回答:不。

    戰國時期,齊國是七國中最強大的。它有多結實?從以下幾個方面可以看出。

    首先,據記載,戰國時期,齊國的國力在七國中排名第一。沒有強大的力量,就不可能立於不敗之地。這也表明人們從側面認識到了氣的力量。

    其次,齊國地理環境好,靠近海洋,能夠大力發展其經濟和豐富的資源。因此,齊國是七國中最強的。

    其三,齊國是山東省六國之首,齊國強盛是必要的。齊國統一了所有其他國家,甚至有殺死周的想法。

    第四,氣的力量最強。它的作戰指揮和武器裝備已超過其他國家,人口眾多,軍事力量雄厚。當時中原最強大的國家無疑是魏國,尤其是魏兵,其戰鬥力遠遠超過其他兵種。那是一個如此強大的國家,但卻被齊打得像豬一樣。

    第五,齊國的教育最強。當時,七國中最強的學校都位於齊國,如孟子、荀子,都來自齊國建立的學校。

    第六,齊國是唯一存在超過800年的諸侯國。從周初到戰國末期,一個發展了800多年的國家,必須有強大的國力。

    七是戰國中後期,秦國國力迅速發展,幾乎到了為所欲為的地步。但是,齊國與秦國的戰爭結束後,齊國突破了漢沽關,使秦國無力還擊。

    第八,齊國的武器非常先進,是第一個向軍隊大規模裝備鐵武器的國家。當時,其他國家仍在使用青銅器,尤其是氣的嚴重性。

    齊國是戰國時期的強國。當齊國摧毀宋國,五國攻打齊國時,它為什麼投降?雖然齊國的戰爭消耗了它的力量,但面對秦國的進攻,不作戰真是令人費解。

    那麼,為什麼這樣一個強大的國家不戰而降呢?

    首先,齊國貪圖秦王所說的“秦王是西帝,齊王是東帝”的利益。它與秦國結成同盟,沒有開戰。其他五國滅亡時,齊王置之不理。另外,齊國40多年沒有戰爭,戰鬥力很低。即使齊國全力與秦國作戰,也無濟於事。

    其二,齊國在政治上不如秦國。秦國一直在大力改革法律,提倡商鞅的改革。魏國由李兵變法,楚國由吳起變法,南韓由沈步海變法,趙國由胡佛和槍殺變法。如果再看齊國,沒有什麼改革是可以實現的,所以也沒有辦法讓國家強大。

    第三,晚期齊國不願使用武力,希望與秦國和睦相處。這是對秦國的尊重。

    其四,齊國的政治腐敗。除了力量和金錢,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秦擊敗氣。秦國經常向齊王周圍的人行賄送禮,所以齊王周圍的人都是拿錢為秦國工作。

    因此,無論怎樣抗爭,齊國都不會勝利,這可能就是齊國不戰而降的原因。楚國也是這樣。

  • 9 # 煮酒聽史

    戰國時期,秦、楚、齊三國並列為三大強國,其中以秦國最強,齊、楚次之。理論上來講,根據齊、楚各自的底蘊,是有機會統一天下的。再不濟,有齊、楚兩大強國在,也能遏制住秦國的發展。

    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楚國和齊國在最鼎盛的時候相繼跌下神壇,導致秦國再無顧忌,實力急劇膨脹,最後統一天下。下面我就來講講齊、楚兩國是如何失去統一天下的機會的。

    當楚王之禮遇上秦王之詐

    張儀,戰國時期出了名的縱橫家,他一生都在致力於破壞六國合縱。

    儀說楚王曰:“大王誠能聽臣,閉關絕約於齊,臣請獻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婦嫁女,長為兄弟之國。——《史記·張儀列傳》

    而楚懷王無疑是他連橫生涯中最得意的作品。當時,秦國意欲伐齊,但是礙於齊、楚聯盟,不好攻打。於是便派出了張儀前去遊說楚王,以六百里之地作為誘餌,勸楚王與齊國斷交,與秦國聯盟。

    可是楚王萬萬沒有想到,這本該水到渠成的買賣,卻敗在了秦國的無恥之下。當楚王與齊王斷交,前去討要六百里土地時,張儀卻說:“臣有奉邑六里,原以獻大王左右。”

    雖說戰國時期,禮樂崩壞,諸侯們都僭越稱王,但是在諸侯們自己中間,還是十分講面子的。楚懷王也沒有想到張儀居然如此無恥(張儀敢如此做,自然是得到了秦王的應允,說秦王狡詐並不為過),頓時氣瘋,便出兵攻打秦國。

    而一肚子壞水的秦王便邀上了被羞辱的齊王一起出兵伐楚,大敗了楚國。這還不算,在一旁吃瓜的韓、魏見到有利可圖,也順手撈了幾座城池。

    至此以後,楚國便一蹶不振,再也找不回當年做合縱長的感覺了。

    木秀於林風必摧,齊閔王為他的驕狂付出了代價

    說完了楚國,再來講齊國。如果說楚國是因為楚懷王的天真而衰弱,那麼齊國就是因為齊閔王的驕狂而衰弱。

    楚國鼎盛之時,乃是六國合縱之長,而齊國鼎盛之時,卻能和秦國並稱為東西二帝。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此時的齊國可比當年的楚國還要厲害。

    齊閔王即位之時,接受了父親齊宣王留下的大好河山,這也為他後面稱帝奠定了基礎。然而齊閔王沒有意識到一點,那就是齊國之所以如此強大,並非他之功,而是齊國數代先輩努力奮鬥的結果。

    可惜,齊閔王並沒有意識到。對內,他伐功矜能,謀不逮下,廢黜賢良,信任諂諛,政令戾虐,百姓怨懟(《資治通鑑·周紀四》),加劇了國內矛盾;對外,他南舉楚淮,北並巨宋,苞十二國,西摧三晉,卻強秦(《鹽鐵論》),結怨於各路諸侯。

    這麼做的後果就是發生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樂毅伐齊事件,齊閔王本人慘死,齊國也險些滅亡。從此齊國徹底退出了戰國爭霸的舞臺。

    結語

    戰國時期的楚國和齊國實力很強大,為什麼最後兩國都沒有一統天下?

    楚懷王,正如春秋時期的宋襄公一樣,他們在祖輩的護佑下沒有完全適應春秋戰國這個爾虞我詐的複雜環境,而是繼續秉持著自己心中所謂禮義廉恥,最終導致楚懷王把自己的命也搭進去了。

    齊閔王,他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昏君,但是也稱不上是明君。正如唐太宗所言:“天欲其亡,必令其狂。”而齊閔王也確實為他的驕狂付出了代價,不僅祖輩基業盡毀,就連本人也慘死。

    而相比於齊閔王和楚懷王,秦昭襄王就顯得適應戰國這個時局多了,他狡詐而又隱忍,能屈能伸,只在對的時候做對的事。這就是秦國能夠日漸強大最終統一天下的原因。不過也正是因為秦國缺少那麼點儒,才會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便分崩離析了。

  • 10 # 歷史風暴

    題主的問題是:戰國時期的楚國和齊國實力很強大,為什麼最後兩國都沒有一統天下?

    戰國時期的楚國和齊國勢力很強大,為什麼最後是秦國一統天下!

    自從魏惠王時期魏國衰落之後,當時天下同時崛起了三個強大的國家,他們分別是齊國秦國和楚國。

    齊國最高光的時刻就是馬陵之戰之後,經過這場大戰,魏軍主力被齊軍殲滅,讓齊國成為當時天下霸主。

    楚國在楚悼王之後經歷了短暫的動亂,但是到公元前340年左右也已經逐漸恢復,依靠吳起變法所打下的基礎積極向北擴張,在這段時間內還滅掉了東方的越國,使整個長江中下游地區成為楚國的一部分,讓楚國變成了當時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

    那個時候由於商鞅變法,秦國整個國家的戰鬥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河西開始對魏國展開了頻頻反擊,尤其當魏國主力軍隊被齊軍殲滅之後,秦國更是奪取了整個河西地區,將魏國壓迫到了函谷關以東!

    在當時,這三個國家的實力處於第1線,剩下的4個國家趙國、魏國、南韓和燕國都遠不如他們。

    那麼,最終為什麼是秦國統一的天下,而不是齊國或者楚國呢?

    個人認為,這既有歷史的必然,也有偶然。

    歷史的必然。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之後,連續出了好幾代傑出的國君,所以秦始皇統一天下有奮六世之餘烈之說。

    秦國統一天下不是某一任國君的功績,而是秦國幾代帝王奮鬥的結果,這個條件在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不具備的。

    楚國最有名的就是楚懷王,在他擔任國君的那一段時間裡,楚國一直在被秦國當猴耍,不僅國家受到了侮辱,而且大片的領土被秦國佔領。

    齊國也不行,齊國在馬陵之戰後就失去了進取心。

    隨後,齊國國君又犯了一個非常致命的錯誤,那就是向北吞併燕國。並且,在燕國境內沒有約束軍隊,讓當地老百姓怨聲載道發動起義攻擊齊國佔領軍。

    齊國對燕國吞失敗不說,也埋下了齊國衰落的種子。

    燕昭王繼位後決定向齊國復仇

    派大將樂毅討伐齊國,把這個國家打成了一片廢墟,從此以後齊國再也沒有爭霸天下的想法,基本上這個國家就廢了!

    你看,楚國和齊國的國君都犯過致命的錯誤,從而把統一天下的機會讓給了秦國!

    以上是歷史的必然。同時也有歷史的偶然成分在裡面。

    秦國統一天下的時機太恰當了,如果秦始皇嬴政晚幾年親政,秦國向東兼併各國的時間就會大大推遲,統一天下的難度就會成倍增加!

    因為,這會讓趙國有時間恢復的國力,再次成為抵禦秦國的主力;也會讓漢初三傑之一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張良成長起來,協助南韓國君抵禦秦國。

    拖得越久,對秦國越不利,隨後項羽也長大了,他是秦軍的剋星。想當初項羽的爺爺項燕只有面對秦國傾國之兵,並且還要在老將王翦的帶領下才會落敗。如果項羽長大後楚國還在,他率領楚軍對抗秦軍,最起碼會和秦軍打的有來有往。

    然後,等秦二世胡亥當上國君後秦國也就完了,不用山東六國出手,他自己都能把秦國搞死。

    所以,最終有可能是楚國統一天下而不是秦國。

    正是秦始皇早親政了幾年,趕上山東各國青黃不接的時候,才得以在短短十幾年內就兼併了山東六國。

    以上是歷史的偶然!

    不過,雖然由秦國統一了天下,但秦國只是制度上對天下完成了統一。那個時候,人們還依然認為自己是楚華人,趙華人,南韓人,齊華人等,每個國家都有一大批試圖復國的人。

    真正在人心上完成大一統的是在漢朝,漢朝之後大一統深入人心,從此之後哪怕天下大亂,任何一個有為的君主都希望在自己的手中再次將天下統一起來,而天下的百姓也認為只有天下統一了才能安居樂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鬧覺的問題,希望各位寶媽指點一下?醒來就要吃奶才肯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