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馬耷68581067
-
2 # 藍二公子54
張九齡,說到這個名字,我想很多人都會在第一時間想到他的詩人身份,但其實張九齡可不僅僅只是位詩人,他還是唐朝的一代名相,不論是詩詞歌賦還是官場政治,張九齡都很有一番自己的認識和作為,他對唐朝時期的文壇和政壇均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而他的身上更是有很多頗具傳奇色彩的故事和經歷。
張九齡是一個名副其實真正的天才,他9歲的時候就已經會寫文章了,而在當他年滿13歲的時候,他在文學方面就已經很出彩了,史料記載當時的廣州刺史王方慶就曾在讀完張九齡呈給他的習作之後,對張九齡大加讚賞,並稱贊張九齡在以後一定會有一番作為。除此之外,在張九齡更大一些的時候,因為政事被流放貶至嶺南的宰相張說,更是對張九齡的文采欣賞不已,張說認為將來張九齡在文學上取得的成就必然會超過自己,當時張說自己在詩人當中的地位就已經很超前了,由此更可見張九齡的才華橫溢,而事實也正是如此,所以實際上張九齡從小就是一名天賦出眾的小神童。
在文學方面,張九齡的成就是公認的,不但張說對他非常認可,成為了他的老師,對張九齡給予了不遺餘力的大加扶持,為張九齡的仕途保駕護航,就連皇帝李隆基也非常欣賞張九齡的才華,經常讓張九齡起草重要場合的詔書,除此之外,張九齡因為對於詩文風氣的改善,更是被成為嶺南第一人。
在政治方面,張九齡是一個非常有政治風骨的一個人,他不會趨炎附勢,阿諛奉承,在當上宰相之後,張九齡敢於向皇帝直言進諫,而且在面對許多的政治拉攏時,他並不會因為利益的誘惑而屈服,能夠堅守自己的為官之道。
張九齡任職宰相時,李隆基武惠妃正在處心積濾地設法為自己的兒子謀求太子之位,而當時實際上已經東宮有主了,武惠妃就想使手段迷惑唐玄宗,利用玄宗對她的寵愛讓玄宗廢掉當時的太子李瑛,改立自己的兒子當太子,但由於當時的宰相張九齡極力反對玄宗廢太子的主張,這件事情到最後才沒有如武惠妃的願,武惠妃知道後,暗中派人去見張九齡,打算用好處收買他,結果張九齡直接到玄宗面前如實稟告,這才避免了一場風波。
由此可以看得出來,張九齡是一個非常有政治底線和原則的一個人,面對利益,他不會被誘惑,面對權利和危險,他不會選擇屈從,能夠堅守自己的本心,坦坦蕩蕩地為官做人,這在利益錯綜複雜的官場之中非常少見珍貴,很是令人敬佩。
張九齡為人剛正不阿,但是有時又不夠靈活變通,這讓他的仕途在後期頗為坎坷,但是他在政治上目光遠大,對唐朝的政治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他文采斐然,擁有一身傲骨,光明磊落,可以說張九齡雖然身在仕途,但一直在追求自由的本心,不會屈己媚世,而是會直言進諫,同奸佞小人鬥爭,我在張九齡的身上看到了屈原和魏徵的影子,擁有傲骨,剛正不阿,在我心裡張九齡是一個非常令我尊敬和仰望的人。
-
3 # 每天讀詩詞
說起唐朝,你們心中的男神是誰?謫仙人兼旅遊達人李白?還是一生漂泊居無定所的杜甫,還是風流佛系的白樂天?其實,真正的男神、大boss都喜歡在幕後潛水。那麼唐朝真正的男神是誰呢?我先賣個關子:
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2、 唐代開元盛世最後一名賢相,唐玄宗是他的迷弟;
3、 唐朝既有權位,又有品德,還文采出眾的文壇宗主,杜甫、王維、孟浩然都寫詩給他表達如滔滔江水的敬仰之心
如果這都猜不到,那就繼續聽我講他的故事。
話說,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唐朝,在廣東韶關,有一位少年,長相俊俏,又活潑聰明,因為他家鄉在韶關曲江,人人都叫他小曲江。小曲江,天賦異稟,13歲就在班裡寫得一手好作文,經常被老師拿來當範文,這應該就是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孩子了。
說來著小曲江果然不負眾望,25歲就高考成功,要知道在那個年代,四五十歲高考沒考上的大有人在。從此小曲江,走出了大山,進入長安,獨自去挑戰新的世界,從小曲江成長為曲江先生。
去油膩法則一:做人要有準則,不能亂拍馬屁
要說這成功之路,光靠努力不行,也得靠運氣,曲江先生就是幸運兒,他的才華得到了一位正國級幹部兼大唐文聯主席的賞識,因為都是同姓,還主動和他查家譜,找個了十竿子打不著的同族關係,這樣一來,曲江先生就無敵了。如果深諳官場法則,曲江先生可是要好好背靠這棵大樹,可曲江先生,是有原則的,對這位貴人並不是阿諛奉承,惟命是從,而是君子之交,因而,這位貴人更加喜歡他了。
去油膩法則二:謙虛做人,多幹事,不要老是拿資歷吹牛
也就是因為曲江先生,做事有準則,敢於說真話,才在大唐紀委當官沒幾年,39歲的曲江先生就得罪了當時的大唐王朝二把手,被辭退回老家休息。40歲,不惑之年,標準的大叔一枚。捲鋪蓋回到嶺南老家後,他沒做憤青,也沒有整天打牌,更沒有拿著在中央當官的資歷到處吹牛皮。而是看著家鄉的大山發了愁,嗯,他想給家鄉修路,帶領鄉親致富!
果然,這個想法得到了中央批准,曲江先生當起了工程師,修建了當時的京廣線。
《與王六履震廣州津亭曉望》
明發臨前渚,寒來淨遠空。
水紋天上碧,日氣海邊紅。
景物紛為異,人情賴此同。
乘槎自有適,非欲破長風。
去油膩法則三:做事注重細節,充分準備,樹立靠譜形象
路修好了,也正好中央缺人,他便重新被中央任用,回到京城當官。這次上任,中央讓他到大唐朝的組織部當官,主管人才選拔和考核。對於這個職位,曲江先生,充分發揮了做事要注意細節的特質,對於人才選撥親自下基層、發問卷搞調查,事後寫了厚厚一摞調查報告,排版精美,裝幀美觀大氣,讓領導很是喜歡。
去油膩法則四:注重行為舉止,穿著大方、簡潔、得體、更要優雅
畢竟當官不是那麼好玩的,曲江先生經過又一次降職出京後,又回到了首都。由於曲江先生名聲在外,寫的好文章,做事認真靠譜,這次,大唐王朝讓他擔任行政部部長,主管草擬國家公文。由於他的認真細緻,在他職業生涯中沒有出錯,贏得國家首腦信任,一路升到了宰相。
生活方面,曲江先生十分講究,衣服必須整潔乾淨大方,髮型必須整整齊齊,規規矩矩。人本身長得帥,又這麼注重穿著,皇帝看見也是賞心悅目。
那時候,官員上朝議事,手裡都要拿塊象笏。不用時,就把象笏往腰裡一別,這個動作十分不講究,有點像鄉野村夫插菸袋的動作。曲江先生這樣講求風度的人可不會做這樣有損斯文的動作,他讓僕人做了一個很精緻的袋子,專門用來放象笏。每次上朝,就由僕人提著象笏袋子。後面,這種優雅得體的禮儀,被歷代作為標杆沿用。
正因為曲江先生風度翩翩,舉止優雅,以至於後面皇帝每次選宰相都要問一句:舉止風度比得上曲江先生嗎?
去油膩法則五:不做憤青,拒絕鍵盤俠
曲江先生是這個大唐王朝最後一位賢相,當初他曾一眼看出外官有反意,多次建議皇帝殺掉這名外官,可是皇帝喜歡裝大度,裝聖君,結果後面這位外官,掀了皇帝的老巢,自己倉惶逃到四川,那天晚上皇帝望著四川的月亮,哭著想起了已經離世的曲江先生,追悔莫及。
如此完美的人,肯定會招人妒忌,是的,後面曲江先生被小人彈劾、離間,走出了權利中央,下放到了荊州。但面對小人的排擠,曲江先生不失大度,給這位小人發了個簡訊,簡訊內容就是我沒有那個心思和你爭。
歸燕詩
海燕歲微渺,乘春亦暫來。
豈知泥滓賤,只見玉堂開。
繡戶時雙入,華堂日幾回。
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
下放荊州之後,曲江先生,沒有抱怨,沒有憤青,他能做的都做了,也無怨無悔,不求別人讚譽,只求問心無愧。他老了,每到晚上都會回想這一生的坎坷起伏,因此寫下許多著名詩句,如:
感遇十二首其一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在荊州的時候,曲江先生,不忘初心,在崗位上仍然日夜操勞,這時候遠在塞北出差的王維,想起了恩師的境遇,多次寫詩安慰,曲江先生也都寫詩回覆。
《寄荊州張丞相》
所思竟何在,悵望深荊門。
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恩。
方將與農圃,藝植老丘園。
目盡南飛雁,何由寄一言?
曲江先生回信:
《答王維》
荊門憐野雁,湘水斷飛鴻。
知己如相憶,南湖一片風。
除此之外,曲江先生還把一生沒有當過官的孟浩然拉到身邊滿足了他的官癮,期間王昌齡也慕名而來,國家不幸詩家幸,一代賢相的隕落,雖直接為後面的安史之亂埋下伏筆,但,在荊州的這一段時光,幾位劃時空的偉大詩人相聚一起,造就了一場場的文壇盛況。
這位曲江先生就是唐代開元盛世最後一位賢相、一代文壇領袖、帥氣的氣質大叔張九齡。
一位才堪用世,終身目光如炬公平正直的宰相,一位唯才是舉提攜後生的盛唐文壇宗主,一位“語清省”詩文如黃鐘之律的大詩人,一位舉止優雅,氣度不凡的儒雅真君子。我們唯萬世景仰之。
-
4 # 老街味道
問題:開元最後的名相張九齡是王維、杜甫崇拜的詩人,如何評價這位詩人?
前言唐隆元年(710年),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集團。先天元年(712年),父親唐睿宗李旦禪位 ,李隆基於長安登基稱帝 ,當時年僅28歲。
唐玄宗李隆基繼位之初,很有作為,曾經任用過姚崇、宋璟、張說等賢相,開創了大唐盛世。唐朝開始走向衰落的一件事,就是任由奸相李林甫排擠掉最後一位賢相張九齡(678年—740年)。為以後的安史之亂埋下了種子。
一、 無心與物競 鷹隼莫相猜據於唐朝鄭處誨撰寫的《明皇雜錄》記載:
(李林甫)屢陳九齡頗懷誹謗,屍時方秋,帝命高力士持白羽扇以賜,將寄意焉,九齡惶恐,因作賦以獻,又為《歸燕》詩以貽林甫。……林甫覽之,知其必退,恚怒稍解。開元24年秋天,唐玄宗命令高力士給張九齡送去一把白羽扇。秋天已經開始涼爽,皇帝卻送來一把無用的扇子 。張九齡細思恐極,在惶恐不安中做了一篇《白羽扇賦》獻給皇帝,又寫了一首《歸燕》給李林甫。1、《白羽扇賦》
張九齡收到扇子後,馬上做了一篇《白羽扇賦》獻給李隆基:
開元二十四年夏,盛暑。奉敕使大將軍高力士賜宰臣白羽扇,某與焉,竊有所感,立獻賦曰:當時而用,任物所長。彼鴻鵠之弱羽,出江湖之下方,安知煩暑,可致清涼?豈無紈素,彩畫文章?復有修竹,剖析毫芒。提攜密邇,搖動馨香,惟眾珍之在御,何短翮之敢當?而(《文粹》作"與")竊思於聖後,且見持於未央。伊昔皋澤之時,亦有云霄之志,苟效用之得所,雖殺身之何忌?肅肅白羽,穆如清風,縱秋氣之移奪,終感恩於篋中。張九齡以白羽扇自比,大意是皇帝您認為我有用處,那麼”殺身之何忌“,為您獻出生命也不怕。您覺得我沒有用處了,那麼把我放在箱子裡我也能接受。無論皇帝您怎樣安排,我都感念聖恩。
關於張九齡罷相 , 歐陽修主編的《新唐書》也提到了白羽扇:九齡既戾帝旨,固內懼,恐遂為林甫所危,因帝賜白羽扇,乃獻賦自況,其末曰:"苟效用之得所,雖殺身而何忌?"又曰:"縱秋氣之移奪,終感恩於篋中。" 《新唐書》但是唐玄宗卻不太高興,我給你個扇子讓你涼快涼快,你給我弄了篇文章,文章雖好,但誤解了我的意思:
朕頃賜扇,聊以滌暑,卿立賦之,且見情素。詞劉理妙,朕詳之久矣。然佳彼勁翮,方資利用,與夫棄捐篋笥,義不當也。《答張九齡進白羽扇賦批》班婕妤《怨歌行》有“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之句,唐玄宗說我可沒有這個意思,你多慮了。雖然唐玄宗說賜扇被”誤解“,但是因為張九齡屢次違背聖意,不如李林甫善於揣摩,還是被罷相了:
帝雖優答,然卒以尚書右丞相罷政事,而用仙客。《新唐書》2、鷹隼莫相猜
另一首《歸燕》詩,張九齡則對奸相李林甫低下了高傲的頭顱。李林甫看到這首詩以後,知道張九齡舉了白旗,於是”恚怒稍解“。
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暫來。豈知泥滓賤,秪見玉堂開。繡戶時雙入,華軒日幾回。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這首《歸燕》詩和《白羽扇賦》是姊妹篇,張九齡用不同的文學形式和不同的意象表達了同一個意思。
海燕出身微賤,只不過因為春天,所以暫時來到這裡,暗示不會久留。我不知天高地厚,以自己“泥滓”低賤之身,看到“玉堂”開放,就大著膽子出入其間(隱寓自己在朝廷為相), 末句告訴李林甫:我無意與你爭權,請你也不必再胡亂猜忌了。 人有意為之。
二、王維孟浩然干謁而無功王維與孟浩然都曾經干謁過張九齡,但不知道是張九齡過於正直還是能力不足,王孟二人都沒有從張九齡這裡等到科舉考試的照顧
1、孟浩然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據說這首詩寫在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孟浩然(45歲)西遊長安,以此詩投贈張九齡,希望得到他的引薦。 但是,大家都知道,孟浩然一生科舉失意。
2、王維《上張令公》
王維(701年-761年)當年也干謁過張九齡:
珥筆趨丹陛,垂璫上玉除。步簷青瑣闥,方幰畫輪車。市閱千金字,朝聞五色書。致君光帝典,薦士滿公車。伏奏回金駕,橫經重石渠。從茲罷角牴,且復幸儲胥。天統知堯後,王章笑魯初。匈奴遙俯伏,漢相儼簪裾。賈生非不遇,汲黯自堪疏。學易思求我,言詩或起予。當從大夫後,何惜隸人餘。《上張令公》可惜都沒有什麼作用。
3、玉真公主幫助王維中第
王維發現張丞相好像收詩不辦事,所以又找到 “岐王宅裡尋常見”那個岐王李範。唐玄宗的弟弟李範自認為沒有那麼大的能力,於是又引薦了玉真公主。
在玉真公主宴會上,王維引起了公主的注意。
即令獨奉新曲,聲調哀切,滿坐動容。.......維則出獻懷中詩卷呈公主........公主乃曰:何不遣其應舉?岐王曰:此生不得首薦,義不就試,然已承貴主論託張九臬矣。公主笑曰:何預兒事,本為他人所託。顧謂維曰:子誠取,當為子力致焉。維起謙謝。公主則召試官至第,遣宮婢傳教,維遂作解頭,而一舉登第矣。 (唐薛用弱 《集異記》)王維參加的這次科舉考試,有一個強有力的對手:張九臬。這個人據說已經內定了第一名。公主看好王維後輕描淡寫地說, 張九臬是別人託付於我,我也不認識他,就把第一名換成王維吧。
於是王維就以第一名的身份“登第矣”。最後,親王和丞相沒有辦成的事情,皇帝妹妹公主辦成了。
被王維擠的張九臬也不是外人,他就是張九齡的親弟弟。 原來張丞相的弟弟也要走公主的門路, 因為沒有及時跟進,公主把張九齡的弟弟換掉了。
三、張九齡罷相之時 盛唐衰落之始張九齡罷相以後,李林甫升任中書令(右相),唐玄宗聽從李林甫的鬼話,將張九齡反對的牛仙客任命為左相。牛仙客遇事不敢裁決,政務全憑李林甫做主。從此唐王朝開始走了下坡路。
張九齡曾經勸唐玄宗殺掉安祿山,可惜唐玄宗明知”王衍識石勒“的故事,反而放走這個巨大的隱患:
(張九齡)曰:"祿山狼子野心,有逆相,宜即事誅之,以絕後患。"帝曰:"卿無以王衍知石勒而害忠良。"卒不用。 《新唐書》《晉書 》記載了王衍與石勒的故事:
公元287年,“石勒……年十四,隨邑人行販洛陽,倚嘯上東門,王衍見而異之,顧謂左右曰:‘曏者胡雛,吾觀其聲視有奇志,恐將為天下之患。’馳遣收之,會勒已去。”公元311年,“眾推太尉王衍為主,率眾東下,勒輕騎追及之。衍遣將軍錢端與勒戰,為勒所敗,端死之,衍軍大潰……於是執衍及襄陽王範、任城王濟……,衍、濟等懼死,多自陳說……勒重衍清辨,奇範神氣,不能加之兵刃,夜使人排牆填殺之。”石勒年輕時,王衍看出這個年輕人不是善茬,於是安排人去捕殺石勒,結果被石勒跑了,結果30多年以後,石勒起兵作亂,建立了後趙,還在一場戰鬥中擒獲了王衍。並且推倒土牆活埋了他
結束語自張九齡去世後,唐玄宗對宰相推薦之士,總要問“風度得如九齡否?可見唐玄宗還是很欣賞這位被自己罷免的丞相的。
張九齡罷相後以文史自娛, 四年後 ,740年,張九齡六十八歲病病逝。李林甫擔任宰相十九年,任由安祿山漸漸做大,在753年,李林甫也病逝。
又過兩年,公元755年,安祿山起兵造反。756年,唐玄宗逃往西蜀避難,路上想起19年前張九齡勸他殺掉安祿山的往事,不由淚流滿面:
回覆列表
張九齡(678-740) : 唐朝開元尚書丞相,詩人。字子壽,一名博物,漢族,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張九齡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受到李白、王維、杜甫等等一批大詩人尊崇,受到民間百姓的愛戴。
一、張九齡是長安年間進士。官至中書侍郎和中書門下平章事。張九齡是開元時期的賢相之一,也是唐代唯一個由嶺南書生出身的宰相。因敢言被罷相,為荊州長史。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鬥爭,為“開元之治”作出很大貢獻。
1.張九齡耿直溫雅,風儀甚整,時人譽為“曲江風度”。
例如,罷相後,有人向玄宗舉薦人才,玄宗首先問道:“其人風度得如九齡否?”。可見他的儀冠儒雅風度!
2.張九齡能守正嫉邪,剛直敢言,成為安史之亂前最後一位公忠體國、舉足輕重的唐室名相大臣。
開元末年,玄宗倦於理政,漸漸沉迷享樂,疏遠賢人。在小人得志的兇險政情下,他也曾反對任用奸佞的李林甫、庸懦的牛仙客為相,以至屢忤玄宗聖意,終於罷相。
他目光遠大,生前曾斷言安祿山“貌有反相,不殺必為後患”,然而不為玄宗採納。在他死後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亂”,從而導致唐朝迅速從“全盛”走向沒落。
安史亂起,玄宗倉皇入蜀時,憶起九齡平生之言,痛哭之餘,唯有遣使祭奠故人而已。
3.張九齡出生於官宦世家。少聰慧能文,弱冠參加科舉考試獲中進士,為秘書省校書郎、右拾遺。又登“道侔伊呂”制科,為左拾遺。他曾上書唐玄宗李隆基,主張重視地方官人選,糾正重內輕外風氣;選官應重賢能,不循資歷。後因與主政者不合,一度辭官返回家鄉。期間,主持修築梅關古道上的大庾嶺驛道,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暢通。唐開元六年(718)返回京城,宰相張說重其文才,稱為“後出詞人之冠”。開元十一年(723)被任為中書舍人。及張說罷相,因受權力鬥爭風波的牽連而被調往外地任官。開元十九年,玄宗召為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再遷中書侍郎。由於他才學超群,風度亦甚佳,因而頗受玄宗的讚賞。開元二十一年,被任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丞相),主理朝政。他建議於河南屯田,引水種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4.張九齡針對社會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從政之道,強調保民育人,反對窮兵黷武;主張省刑罰,薄徵徭,扶持農桑;堅持革新吏治,選賢擇能,以德才兼備之士任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針,緩解了社會矛盾,對鞏固中央集權,維護“開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後世譽為“開元之世清貞任宰相”的三傑之一。
在主理朝政時敢於直言向皇帝進諫,多次規勸玄宗居安思危,整頓朝綱。玄宗的寵妃武惠妃,欲謀廢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時,命宮中官奴遊說九齡,九齡叱退使者,及時據理力爭,從而平息了宮廷內亂穩定了政局。而對安祿山、李林甫等奸佞所為,張九齡更痛斥其非,並竭力挫敗其陰謀。
玄宗欲以范陽(今北京)節度使張守圭為相,以朔方(今寧夏靈武南)節度使牛仙客為尚書,九齡都反對,玄宗不悅,唐玄宗被李林甫的讒言所惑,玄宗遂於開元二十四年遷九齡為尚書右丞相,罷知政事。罷相後不久又因他薦舉的監察御史周子諒彈劾牛仙客,觸怒玄宗,坐“舉非其人”,貶為荊州長史。
二,詩詞文學成就。
1.他支援"詩骨"陳子昂的主張,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很大。譽為“嶺南第一人”。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詩風清淡,有《曲江集》。張九齡詩歌成就頗高,獨具“雅正沖淡”的神韻,寫出了不少留存後世的名詩,並對嶺南詩派的開創起了啟迪作用。九齡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詩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懷遠》等更為千古傳頌之詩。有《曲江集》二十卷傳世。張九齡的詩早年詞采清麗,情致深婉,為詩壇前輩張說所激賞。被貶後風格轉趨樸素遒勁。
七歲知屬文,有文名,張說稱他“後出詞人之冠”。有詩《感遇》12首,名列《唐詩三百首》第一首,和陳子昂的《感遇》38首相提並論,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聯,更是他高潔情操的寫照。另外,張九齡的五言律詩情致深婉,如:《望月懷遠》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唱絕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