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俗人味道

    一個人品格的形成,大體上要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不大度”。年少輕狂時,好勝心極強,什麼都要和別人比高低、爭輸贏。

    第二階段是“比較大度”。人生經驗豐富之後,開始知道“量小失眾友,度大叢集朋”等至理名言的深奧之處,於是學會了對人對事寬容大度。

    第三階段是“非常大度”。閱歷更豐富,心態變得平和,真正明白了“大度為上”的人生哲理,因而在處理人際關係時,更加虛懷若谷與豁達開朗。

    從以上三個階段不難看出,若想做人不生氣,只靠智慧和機遇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要有大度的胸懷。“量大好做事,樹大好遮陰”,如果一個人心胸大度,凡事以大局出發,就能博得眾人的認同,事業上便會前途似錦。

    春秋時期,齊襄公被殺後,公子小白和公子糾為爭奪王位明爭暗鬥,鮑叔牙與管仲各為其主,一個幫助公子小白,一個幫助公子糾。雙方智鬥時,管仲還用箭射中了小白衣帶上的鉤子,令小白險些喪命。後來小白搶先回國,做了齊國新國君,即齊桓公。

    齊桓公執政後,任命鮑叔牙為相國。鮑叔牙心胸寬廣,堅持把好友管仲推薦給齊桓公,並解釋說:“只有管仲能擔任相國要職,我有五個方面比不上管仲:寬惠安民,讓百姓聽從君命,我不如他:治理國家,能確保國家的根本權利,我不如他;講究忠信,使百姓為國家效力,我趕不上他;制訂禮儀,使各國都來效法,我不如他;指揮戰爭,使百姓更加英勇,我不如他。”齊桓公是個寬容大度的人,不記私仇,採納了鮑叔牙的建議,重用管仲,任命他為相國。管仲擔任相國後,協助齊桓公在內政、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改革,使齊國在數年之間就成為中原地區的強國,齊桓公也因此成就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霸業。

    古往今來,那些能幹大事、能取得成就的人,無一不是胸懷大度的人,寬容大度、虛懷若谷、以德報怨,是他們的共同品質。

    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連任一屆總統後,便堅持不再連任。離任時,他興致勃勃地出席告別宴會,頻頻向人們舉杯祝福。次日,他又參加了新任總統亞當斯的宣誓就職儀式。然後,揮一揮禮帽向大家告別,坦然地回到了家鄉的維農山莊。

    大度是大氣、大方、大量,是開闊的胸襟、博大的胸懷,是用不生氣來笑看成敗得失,容忍冷嘲熱諷。“君子量大,小人氣大;君子不爭,小人不讓;君子和氣,小人鬥氣;君子助人,小人傷人。”

    胸懷大度是一種高尚的品質,它是智慧、人格、品德和情操相結合的產物。大度者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能虛心接受批評、意見,能對誤解、誹謗不生氣,付之一笑。這種心胸,正是幹大事者所必備的素質。

  • 2 # 玉無眠殘影

    經典小故事——以德報怨

    戰國時,梁國與楚國相臨。兩國夙有敵意,在邊境上各設界亭(哨所)。

    梁亭的人第二天發現後,非常氣憤,報告給縣令宋就,說我們要以牙還牙,也過去把他們的瓜秧扯斷!宋就說:“楚亭的人這種行為當然不對。別人不對,我們再跟著學就更不對,那樣未免太狹隘、太小器了。你們照我的吩咐去做,從今天開始,每晚去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的瓜秧也長得好。而且,這樣做一定不要讓他們知道。”梁亭的人聽後覺得有理,就照辦了。

    楚亭的人發現自己的瓜秧長勢一天比一天好起來,仔細觀察,發現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澆過,而且是梁亭的人在夜裡悄悄為他們澆的。

    楚國的縣令聽到亭卒的報告後,感到十分慚愧又十分敬佩,於是上報楚王。楚王深感梁華人修睦邊鄰的誠心,特備重禮送梁王以示歉意。結果這一對敵國成了友好鄰邦。

    以德報怨

    長壽王仁民愛物,慈悲為懷,其國境內風調雨順,財富民豐,卻也因此引來鄰國貪王的凱覦和出兵侵奪。獲悉敵兵壓境的長壽王,不願為保衛一己的王權而殃及無辜的百姓,決定捨棄王位,與兒子長生相偕遁隱山林。貪王因而不費吹灰之力即坐擁長壽王的國土,並重金懸賞捉拿長壽王父子。息心山林的長壽王為了幫助遠道而來投奔自己的梵志,自願捨身,讓梵志得獲賞金,遂輕易為貪王捉到。殘暴的貪王故意在長壽王國都通衢上,公然火燒長壽王,以逞已能,以警大眾。

    臨死前,長壽王驚見喬裝為樵夫的兒子混雜在人群中,他雙眼冒著怒火,滿懷仇恨。長壽王於是向天宣示他以仁為戒的遺教,希冀長生能秉承以德報怨的家風。雖然親耳聆聽父親最後的教誨,但父王慘死,國土淪喪的深仇大恨,令年輕的王子長生一心只想伺機報復,以除胸中塊壘!於是,多才多藝的長生,利用在大臣家為僕役的機會,取得貪王的賞識,進而成為貪王的貼身侍者。

    在一次伴從貪王出獵的途中,長生刻意讓貪王脫離貼身隨從,並迷失在山林間。精疲力盡的貪王為求得一枕好眠,將隨身的配劍卸下,交由長生保管。待貪王熟睡之際,長生把握這千載難逢的機會,拔劍而出以償宿願。下手之前,長生忽然想起父命,父王臨終前的叮嚀猶在耳邊,感化了他以牙還牙的固執,他不由得將劍緩緩抽回,理智驅使他按劍不動。正巧是此時,貪王突然從噩夢中驚醒,不安地說道:“我夢見長壽王兒子要殺我,怎麼辦?”“大王不要驚惶!有賤民在此護衛您。”長生佯言安慰貪王,於是貪王聽信他的話,又安然入睡。考慮再三,長生決心尊奉父親的仁戒,原諒貪王,便主動向貪王表明他的真實身份,並請求貪王:“您快將我殺了,以免我報仇的惡念又死灰復燃!”震驚的貪王被長壽王父子以德報怨的仁行深深感動,當下幡然悔悟,將國土歸還長生,兩國並義結為兄弟之邦。

  • 3 # 貓頭鷹下蛋

    胸懷寬廣,我來講個與眾不同惠及萬世的土司長者! 他那才是酷。

    舉世聞名的麗江古城,如今已享譽海內外。可是有誰知道,創造這一奇蹟的木氏土司長者,他們的智慧和胸懷,說暉如日月,浩若江河也不為過。

    宋寶祐元年始,宋朝已岌岌可危。智慧的木氏土司長者運用極高的手腕,既平衡朝廷又倚重元軍。取得元軍的信任後,才保住了生於一方靈山秀水,富饒安寧的納西人,免於遭受戰爭的摧殘和踐踏!風雨飄搖中,一舉奠定了麗江獨有的歷史和文化,取得長足發展的基石。

    土司府與勢如破竹的元軍談判,派兵助元軍平息滇西北一帶的抵抗力量,成功獲得元軍兩次改封麗江壩族首領。阿良首領如此審時度勢,力挽狂瀾,可謂澤被後世,功遺千秋啊!這種忍辱負重,是何等寬廣的胸懷和智慧的結合。

    或許你會說,這是為了保住他自己的地位和祖宗基業,不算胸懷寬廣。好吧,接下來是歸附明朝,並獲得朝廷高度的信任,迎來納西王朝發展的鼎盛時期,那都不算好了。可是到清朝雍正元年對麗江實行“改土歸流”,委派流官任知府,降木氏世襲土知府為世襲土通判,解除了木氏土司的治權。這個時候的木氏世襲土通判職位,已經是相當於被解除了實權,土司要是此時為一己之私,一怒之下抗命造反,那整個納西族的家園將可能付之一炬!要知道這樣做的土司有的是啊,比如當時有名的大理王就是這麼做的。這能算胸懷寬廣了吧?寧願自己受辱也要保住納西族家園!要知道,納西族木氏土司在明朝時可是到處用兵,奉行領土擴張政策的。

    最後一次,木氏世襲土通判之職延襲至民國年間,最後是咱解放軍大兵到了!此時中國的土地上連連爭戰,真可謂兵荒馬亂,連一個小地主都有幾條甚至幾十條槍,不服的都要跟解放軍來一個魚死網破,哪怕據守山洞也在所不惜。可咱木氏土司,那是通情達理,未做任何挑釁未放一槍一炮,把一個完完整整的麗江古城,甚至整個麗江完整無缺的交到解放軍手裡。

    到此,我想,任何人都會發自內心的說:木氏土司確實具有超凡的寬廣胸懷和智慧!

  • 4 # 騎兵故事會

    這是一個母親教育孩子的故事,雖然故事的主人公是外華人,但它告訴人們的道理卻是相同的,那就是: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心裡有他人的人。

    鮑勃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大學,在其學校生活的每個階段,他都是深受其他學生擁戴的學生領袖。但在他身上卻絲毫不見一些“佼佼者”身上常見的清高、孤傲、盛氣凌人,相反,他為人謙和,從內心深處尊重欣賞他身邊的每一個人。一天晚上,他邀請幾個朋友到他的房間裡吃晚餐。在吃飯過程中,一個朋友發現了他桌子上的一個座右銘。座右銘只有三個字:我第三。這三個字被鑲嵌在一個精緻的框架裡,朋友們覺得很奇怪,便纏著鮑勃問個不停。鮑勃無奈,只好給大家解釋起來:在我離開家的前一天晚上,媽媽給了我這個精美的框架,並囑咐我一定要將它放在我每天都能看到的地方。我希望我能永遠記住這句話,記住媽媽對這句話的解釋。“我的兒子”,媽媽告訴我,“什麼時候都不要忘記,上帝第一,別人第二,你永遠只是第三。”

    由於宗教與信仰的不同,鮑勃的媽媽讓兒子記住上帝第一,別人第二,而你自己只是第三。引申這種含義,我們應該以這樣的方式來告誡孩子:祖國第一,別人第二,而我們自己只是第三。

    讓我們的孩子心裡都有祖國、有他人,裝下除了自己以外的更多的東西,寬闊自己的心胸、完善自己的心智、健全自己的體魄,成為一個利國利民利家利已的人。

  • 5 # 單親媽媽的蛻變記

    每一位母親都是一部高尚而偉大的經典叢書,是她給了我們生命,給了我們成長的機會,給了我們無私的愛和無盡的牽掛,是她用鮮血換化成的乳汁懸續我們的生命,給了什麼生的力量,母親的故事在每個孩子心理都是傳奇而神聖的,我的母親毅然如此。

    記憶中的母親勤勞善良、溫和而樸實。母親是家裡的長女,五幾年出生的,家裡兄妹多,母親很早就挑起來家裡重擔,改革開放不久,那時農民生活極度困難,吃不飽穿不暖,母親為了家裡額兄妹能夠上學便主動輟學幫襯家裡,聽母親說,外公在她小時候就得了重病,幹不了活,倆舅舅和幾個姨年齡尚小又還在上學,全由母親和外婆撐起整個家。

    母親七歲便開始準備一家大小的飯菜,清洗一家人的衣物,再大一點便開始下地幹活,種玉米,插秧,收稻子,家裡的大小事由不到十歲的母親操持著,外婆要到集體地裡幹活記公分領糧食。

    母親二十歲時,經隔壁王嬸介紹,嫁給了我父親,父親家裡兄妹也多,父親是家裡的長子,父親並不受爺爺奶奶待見,結婚後不到一年,爺爺奶奶就把父母分了出來,那時大姐剛出生,爺爺奶奶分了一籮穀子和堂屋的小間屋子給父母,與這個家無關了,分來糧食只夠吃上幾月,母親便開始四處借糧食,外婆時常也會救濟一些,爺爺奶奶視而不見,即便家裡有多餘的糧食,他也不會分上一口

    父親脾氣比較暴躁,生活懶散,家裡的光景一日不如一日,母親一邊揹著大姐,一邊下地幹活,儘管母親勤勞能幹,但家裡的裡裡外外大小事都由母親操持著,日子過得相當拮据。

    母親一共生下我們五姐妹,在極度重男輕女的時日下,母親的日子過的十分憋屈的,爺爺奶奶的看不起,相鄰的閒言碎語,這些都像一座座的大山似的壓著母親,但她仍然堅持為這個操勞著,依舊那麼愛戴我們,供我們吃穿上學。

    母親一向大方勤勞,深得相鄰的喜愛,在我們漸成長時,母親花在地裡的時間多了,田裡的稻子也年年豐收,她最喜愛種菜,地裡的蔬菜總是長的十分茂盛,自己吃不完的,就挑到鎮上去賣,時常會送一些給鄰居,就連百般刁難的奶奶母親也總不會忘記給她一些,在母親身上,我看到的是對生活的希望。

    我們也相繼的嫁人,長大而離開,母親的生活裡少了很多人,前些年,我們鄰居家的老奶奶因為有事出了遠門,那一天她的老伴發病行走不便,老爺爺一天沒吃東西,他家大兒媳因為年輕時不受老爺爺待見置之不理,母親得知後,把自己做了飯菜乘了一碗夾上很多菜給老爺爺送去,母親的善良總是感染著我們這個家。

    如今,家裡的奶奶年過八旬八旬,時常生病,母親總是不計前嫌的照看她,並安排父親送奶奶去醫生,時常做些好吃的給奶奶。是母親寬廣的心胸讓我們感到人間的溫暖,是母親對生活的堅毅讓我們看到了希望,是母親的不放棄給了我們未來。

  • 6 # 悅悅線上

    講講我在學校的故事吧,

    把選修課的論文扔上來算了。

    人人說:“18歲是成熟的年紀。”大學生,也就是這些18剛過,20出頭的,稱其少年未免太嫩,說是成年又中氣不足。

    現實也確實如此,“中氣不足”體現在諸多的方面。“情緒化”便是一例。

    說來也可笑,自己也同是大學生,怎能這樣以置身事外的角度來談這個問題呢?所以探病診斷先從自己開始剖起。

    我呢,是個從小到大性情變化有點劇烈的孩子。瘦弱的體質並不適配我那被嬌慣壞的自我中心,所以總是和其他人起衝突——結果也很顯而易見:吃苦頭。我總是肖想著某天能變得更強壯點,免得讓別人再欺負自己,可個子在長高,但肉卻也總是沒見長——當然也得說是自己魂裡就有個宅男的劣根,不愛運動,自然也強壯不起來。但是過了很久我也發現了一個定律,就是這世界的運轉方式確實不是繞著某個人為中心的,所以與其期待著他人的改變,不如自己先改變起來。這道理比較簡單,更重要的是我還明白了一句話叫做“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我開始思考為什麼我老是被捉弄,老是被打,為啥受傷的總是咱。大約就在初二的時候,我想通了這個問題:因為我實在是太作賤了,看著怎麼不想讓人打呢?

    總結一下“作賤”這詞的意思:一、斤斤計較,二、斤斤計較,三、斤斤計較。

    說是像草,風吹兩邊倒呢,還是說是個“識時務者”呢?總之很顯然是為環境所迫吧,我在那之後徹底地改變了自己的“斤斤計較”,或者說,為人處世的情感態度——這比我想象得倒要容易些,容易很多。可能我骨子裡也就是個很軟弱的傢伙,所以把倒刺收起來反而是覺得輕鬆了不少,而且事實也是輕鬆了不少。現在回首去想這真是我吃了19年米以來最正確的決定之一。這個改變不僅讓我能夠在此時用一種高姿態侃侃而談,更避免了我成為了同班同學們侃侃而談的物件。

    既然這次我們談的問題是情緒管理,那麼我就好好說說“斤斤計較”這四個字反映在“情緒”上是怎樣的一種狀態。

    就拿以前的我舉例子而言,如果我上樓梯的時候被後面的同學給絆了一跤,那麼很好,我會很生氣,非常生氣。生氣地想要打他一頓,雖然我打不過他導致了結果是我被人打了一頓,但是客觀上是,這個或許和我素昧平生的“後面的同學”從此知道了我是個討厭的傢伙,反之,我也覺得他是個討厭的傢伙。

    很可笑?不可笑,現在的大學生還有很多這樣的呢。

    大學生的情緒特徵是一種瀰漫在身體四周的“焦躁感”的氣場。大部分人平常並不太會釋放出這種令人感到膽寒的化學成分,但是難保在某些情況下你還是忍不住放出它了——比如,失戀的時候。比如,考試掛科的時候。這些倒還好,頂多1天,起碼就男生而言或許也沒什麼事就過去了。但是有些事情——比如考上的大學並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或者對於周圍生活的同窗存在的不和諧——這或許就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

    “焦躁感”是一種像刺蝟一樣的情緒爆棚的狀態,體現為“不可侵犯”,附贈特效“就算對我的溫柔也會被視為侵犯”;另外還會自動習得“沒力氣”,“什麼都不想幹”以及“這關我什麼事”等咒語。

    在“焦躁感”瀰漫的時候,最麻煩的是三類人:一種是手頭有重要工作的,一旦不小心點燃他們,就可能會丟下工作在一邊哭,期待著誰去把他撿回來,儘管此時已經導致行動陷入大危機;還有就是特別玻璃心的脆弱孩子(尤其戀愛中的),他們可能會被激怒,然後一時不冷靜就手起刀落——把自己或者惹到他的某人給“喀——”了;最後一種就是本來就懶的傢伙,他們會找到繼續墮落下去的絕好藉口,逃課掛科,或者乾脆泡泡網咖,抽抽香菸,泡泡別的,抽抽別的。

    這就是“對工作不負責”,“對環境不負責”,“對自己不負責”,Q.E.D。

    “我有的時候太情緒化了”?這不是理由,是藉口。

    情緒每個人都有。情緒是一個人三觀經過性格過濾之後對所處現狀的反饋,並且能夠對行為產生促動。良好的情緒能夠帶動工作和學習,消極的情緒則會使人疲憊睏乏,而衝動的情緒則會使人缺失判斷力並促成可能形成嚴重後果的行為。

    對於一個一直生活在城市裡,爸媽調教下成長的,獨生子女家庭的,接受正常的義務制教育和高中教育,遵守校紀校規,絕對不打工,不談戀愛,不去和校外人員接觸的乖孩子來說,他們在進大學之前學到了什麼?嗯,好多好多的知識,沒了。

    大部分情況下中國的大學生沒怎麼經歷過失敗教育,以及由於生活領域範圍的過於狹窄導致的認知侷限化、模式化。我們中的很多人除了“應試”之外,還並沒有怎麼接觸過什麼別的能真正意義上稱之為“實踐”和“學習”的東西。沒有打過工,不知“僱傭關係”為何物,侃侃而談“個人價值”。沒有談過戀愛,相信著韓劇裡和歐巴一見鍾情墜入愛河的橋段。一直在校園的象牙塔裡乾坐,面對著“失敗”與“挫折”,手足無措。

    因為“手足無措”,所以才焦躁。通俗點來說,就是不夠“淡定”。反過來說,能做到“淡定”這點,早就一切安好了,所謂的情緒管理也皆是空中浮雲了。

    接下來是正片。

    首要之事,控制對“人”的感情。

    堅信這個世界上只有值得你去尊重和愛的人值得你去傾心,痛心。

    反之,那些不值得的人,也不值得去記恨與憤怒,怒氣很貴的好不好。

    我的姐姐是個很隨和的人,但是老和我媽吵架,我有問過她為什麼,她的回答是“別的人有必要吵嗎?正因為她是我媽我才願意費時間和口水和她吵。”

    所以,如果有人碰翻了一杯水,撒到你的衣角,別提了,那一瞬間人家也很慌的,趕緊安撫下他的情緒,拍肩告訴他“沒事兒”吧,這樣叫“有範兒”。

    所以,如果有人總是在背後說你的壞話,儘管大笑吧,改天沒事瞪他一眼,人家或許還要戰戰兢兢地想“哪句被聽到了”夜不能寐呢。

    你或許要問,這不是阿Q嘛。確實,但是本來動嘴皮就比喝墨水要輕鬆幾千倍,如果反過去浪費時間動嘴皮那才是中了圈套——好好做些實事吧。說白了,只有足夠強大的內心才不懼怕任何流言蜚語,一個強大的靈魂無論如何也不會被擊垮。當然這也並不是說非要帶著敵意看他人,真誠待人能夠收穫愛情或是一份新的友誼。而當惡意襲來的時候,無視是最好的反擊。

    其次,是控制對“事”的感情。

    學業,工作,統合一下就叫“事”吧。

    往往面對學業和工作的情緒化不良反應都來自於挫折感。大學並不像從前,其知識的應用性和跳躍性很強,容易讓慣於做題得分的選手們產生挫折感,更別提社會實踐、學生工作所需要的複雜經驗、技術或是能力,這更是一時頭腦發熱就乾的人應付不來的。但是樂觀的人可以在適應這些後真正走出來,成長得更為老成,並且習得大量的技能。可是如果太玻璃心的話,也將繼續陷在溫室的桎梏之中,難成立世之梁。說到這裡,不得不提有些孩子幹活很賣力,但是最後卻被上司給批了——這是正常的,大部分時候確實更看重事情的結果而不是過程,更殘酷也更真實一點來說,如果費了很多力氣卻做不出好的東西,若不是存在人員分配的不合理的話,這其實是說明自己的效率存在問題。很多人總是背後暗暗咒罵“老子這麼辛苦做完了還這裡不滿意那裡不滿意”,這太正常了,以後工作還要過分呢。同時,如果你反過來說可以說出一套正確的理論駁倒你的上司(如果你覺得有必要的話)那麼,我想也不會存在這個問題。但問題恰恰是大部分人其實並沒有強大到那個程度,卻總是想著要做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情,最後讓所有人都很累,事情卻也沒有做好。

    淡定啊。還有,如果心情不好就不幹活,這已經不是什麼“情緒”問題了,是道德問題,原則問題,責任心缺失啊!將他人的信任置若罔聞,用“情緒”來逃避自己的懶惰和不負責任,是懦弱而不願面對壓力的表現。若是缺乏這樣的勇氣,如何再成長呢?

    最後,是控制對“己”的感情。

    每個人都有一份獨特的靈魂,不安於現狀使人進步,但羨慕不能變為嫉妒;百家爭鳴讓思想綻放,但差異不可以等同為敵意。控制對“己”的感情,正是控制對自己的世界觀的那份固執。不要想著去修正這個世界的錯誤,因為沒人能夠肯定自己眼中世界的正確。也不要想著去守護自己世界的純潔,因為沒人能夠避開紅塵的洗禮。所以當願意接受人與人之間性格、認知、地位、能力、外表、智慧、人緣的差異,發自真心地感受周圍的善意時,人才能夠真正的成熟起來。消極的情緒是正常的,但是一個內心強大的人可以用合理的、健康的方式釋放掉它——運動、適度的遊戲、閱讀、音樂……甚至乾脆用這勁頭學習或是工作。我們當然可以祈求家庭、友誼或是愛情能在我們失落的時候舔舐傷口,但是一定要記得只有自己能夠救自己,當浮躁矇蔽雙眼,將善意也視若毒草時,只會讓疼痛堆積。

    如果讓自己的心靈變得足夠強大,獲得“淡定”的庇護,那麼世界會變得簡單很多也美好很多。同時如果真的受了傷,積極地去治療,那麼每一抹傷也終將成為羽翼成長的痕跡化作一道道昨日歲月的餘暉讓人留戀。

    落筆到此,淚流滿面。

    我為何能這麼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在這裡扯淡呢?

    誰叫我是個總是不安分的孩子呢?我看到的世界比同齡的孩子們,大了那麼幾立方米罷了。

    所以現在碰到什麼事,只會淡淡一笑。

    “沒事的,一切總會好起來的。”

    然後低下頭,繼續做該做的事情。

    絕不猶豫,絕不後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歲半孩子不會說話,習慣聽指令,是不是自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