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候鳥南飛1987
-
2 # 三國逐夢
諸葛亮可以說已成為華人智慧的化身,尤其是《三國演義》成書以來,更是被推上了神壇。真實歷史如何暫且不提,說一說他的後代為何快速沒落。
諸葛亮在荊州的時候,被黃承彥看上,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也使諸葛亮從寒門進入世族圈子。但諸葛亮結婚後,一直沒有子嗣,為了防止斷祀,諸葛瑾把自己的次子諸葛喬過繼給諸葛亮以延續子嗣。諸葛喬,字伯松,與長兄諸葛恪在吳國的名聲都很大,年紀輕輕就擔任翊武將軍(當然肯定有他爹諸葛瑾的福澤的原因),過繼給諸葛亮到蜀漢後,駙馬都尉。諸葛亮視他如親生兒子,深恐其成為庸人,管教甚嚴。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特意讓諸葛喬同士兵們一起,參加與督運軍糧。蜀道難,這是一份艱苦的工作,大概是諸葛亮刻意鍛鍊,想要其以後承擔大任。但不料諸葛喬在這一年病逝,時年二十五(不知道是不是被諸葛亮逼得太狠,或者水土不服)。
養子沒有了,沒關係,諸葛亮還有個親子,就在諸葛亮北伐前一年,建興五年(227年),四十七歲的諸葛亮老來得子,取名諸葛瞻。諸葛亮十分高興,尤其是在諸葛喬病逝後,更是小心。諸葛亮去世前,還在給其兄長諸葛瑾的信中坦言,說諸葛瞻已經八歲,十分聰明可愛。只是怕他過早成熟,將來成不了大器,臨終前又做《誡子書》勉勵諸葛瞻。諸葛亮去世時,諸葛瞻只有八歲(虛歲),顯然未能學到諸葛亮的才能。但因為是諸葛亮的兒子,天生就帶有一種光環,每當朝廷頒佈一項好的政令,儘管不是諸葛瞻建議倡導。百姓們都會互相轉告說"這是諸葛武鄉侯(承襲諸葛亮的爵位)所提倡的",因而諸葛瞻的美名受到過分渲染。
延熙七年(244年),十八歲的諸葛瞻擔任羽林中郎將;十六年(253年),二十六歲時任侍中,至景耀三年(260年)三十四歲時,已累遷至尚書僕射,加官軍師將軍;景耀四年(261年),代理都護並任衛將軍,與輔國大將軍董厥共掌政務,統領國事;可謂是年少等高位。景耀六年(263年)冬,鄧艾從陰平道入蜀,諸葛瞻率軍抵抗,但因軍事才能不足,不斷失敗,次年兵敗自殺,蜀漢滅亡。
以上是諸葛亮的子輩,一個死的太早,一個是諸葛亮死的太早,所以未能將諸葛亮的才能延續下去。
那麼孫輩又如何呢?
諸葛喬有子諸葛攀,也是諸葛恪的侄子,諸葛恪被滅門後,諸葛瑾絕後,後來諸葛恪被平反,於是諸葛攀又回到東吳,重新恢復了諸葛瑾一脈,與諸葛亮沒有什麼關係了,後來也是很早就病逝了。諸葛攀有子諸葛顯,到底在何處安居還是個疑問,從蜀漢滅亡後移居河東來看,大概是待在蜀漢的,後來就沒落了。
諸葛瞻長子諸葛尚,二十歲就隨父親一起戰死綿竹;次子諸葛京,蜀漢滅亡後和諸葛顯一起移居河東,後來還擔任過江州刺史,再後來就沒落了。
總體來說,諸葛亮的後代之所以迅速沒落,不是自己早死,就是父親早亡,家學沒有傳承下來,尤其是九品中正制實施以來,家世成為入仕的關鍵,諸葛家沒落下去,於是被更加強大的高門望族取代。
除以上這些人,清代張澍在《諸葛忠武侯文集》中記載,諸葛亮還有子諸葛懷,有女諸葛果,諸葛瞻還有幼子諸葛質,但都沒有史料為證,不被史學界承認。
-
3 # 老張的貓
諸葛亮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在三國演義裡面,我們看到無數讓我們印象深刻的片段,比如劉備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空城計等,而民間還有俗語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這是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由於他的機智多謀,輔助劉備打下江山,所以我們都覺得諸葛亮是一個很厲害的人物。
諸葛亮的後代既然這麼優秀的人才,那他的後代是不是也同樣優秀呢?可是在歷史上,我們卻很難再聽到諸葛亮的後代有什麼特別的事情發生,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諸葛亮的後代。
諸葛亮的兒子
諸葛亮有兩個兒子,一個是親生,一個是養子。諸葛瞻是諸葛亮的長子,在諸葛亮46歲的時候,這個長子才出生,所以對於諸葛亮來講,實在算是老天最後的眷顧了,可不曾想的是諸葛瞻並沒有繼承父親的優秀基因,反而最終因為自己的錯誤判斷葬身在戰場。而諸葛喬則是兄長諸葛瑾次子,之後成為諸葛亮的養子。曾跟從諸葛亮去漢中,擔任翊武將軍,但是後來24歲就去世了。
被寄予厚望的兒子
諸葛亮在寫給諸葛瞻的《誡子書》中,曾經告誡兒子“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但是始終無法放心。由於當年諸葛亮深受蜀國百姓愛戴,所以當他去世之後,蜀國也把厚望寄託在諸葛瞻身上,他17歲就娶了公主,成為駙馬爺,襲爵武鄉侯,後來還擔任射聲校尉、侍中,行都護、衛將軍、平尚書事等職務,後來還與董厥共同執掌朝政,可謂是春風得意一時。
戰死在綿竹
在公元263年,司馬昭發動了戰爭,攻擊蜀地,諸葛瞻帶領軍隊前去打仗,可是到了涪縣卻猶豫不決,始終不向前,而且不聽部將黃崇的建議,最終錯失了良機,使得對方長驅直入。在最後綿竹的時候,諸葛瞻和兒子諸葛尚雙雙戰死沙場,為了自己的錯誤就這樣斷送了性命,去世的時候只有36歲。
諸葛亮的孫子
關於諸葛亮的孫子,後來知道的人就更少,我們剛才提到諸葛亮的養子諸葛喬,有一個兒子,叫做諸葛攀,曾經擔任行護軍翊武將軍,但是也很早就去世了。諸葛瞻還有一個小兒子,叫做諸葛京,根據《三國志注》記載,他擔任過江州刺史。諸葛亮的曾孫,也就是諸葛攀的兒子,叫做諸葛顯,在公元264年回到河東。歷史再無其他記載。總結有時候父輩的優秀會使得下面的子孫後代壓力很大,他們頂著名人後代的光環,常常無法成為他們自己,也許諸葛亮太過厲害,所以他的基因強大到後代無法真正傳承下來,不知道是個人的悲哀還是歷史的悲哀,雖然這世上只有一個諸葛亮,但是我想他的光環也許後代承受太過於厚重,這就是著名歷史人物的宿命吧!
-
4 # 區域性放暑假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諸葛亮一生戎馬,在三國裡也算是叱吒風雲的人物,不僅精通軍事、戰法,而且通曉天文地理、五行八卦,甚至有求仙問道的本領,諸葛亮重病在五丈原,就曾用七星燈續命。從火燒新野,火燒赤壁,到草船借箭、巧奪荊州,諸葛亮都展現了自己超凡脫俗軍事才能。無論是舌戰群儒還是巧借荊州,諸葛亮的政治和口才也是無與倫比。劉備死後,諸葛亮進行了艱難的六次北伐,也算是對蜀漢恪盡職守了,但諸葛亮最終因為積勞成疾,與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在五丈原。諸葛亮病逝後。其後代子孫都是默默無聞,想來可能,為富貴不過三代,聰慧也不過三代吧,因此諸葛亮的子孫們都沒有身居要職。諸葛亮死後諸葛亮的子孫們為什麼沒落。
首先分析諸葛亮的兒子們。諸葛亮和黃月英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就結婚了,可以一直沒有兒子(有沒有女兒史料中無相關記載),諸葛亮和黃氏結婚多年,一直沒有兒子,因此世人大多懷疑黃氏的生育能力,無奈之下,諸葛亮過繼了其兄長諸葛瑾的第二個兒子諸葛喬作為自己的長子。可惜諸葛喬身體虛弱,在十五歲的時候就英年早逝,諸葛亮也是空歡喜了一場。
直到諸葛亮四十五歲的時候,才有了自己的兒子諸葛瞻,也算是老來得子了。因此諸葛亮對諸葛瞻也是百般的愛護,經常教育兒子要忠君愛國。但諸葛亮畢竟當時在連年的北伐,並沒有太多的時間來管教自己的兒子。因此諸葛瞻的才智也是一般。諸葛亮在建興十二年(234年),就病逝在五丈原,當時諸葛瞻才八歲,因此諸葛亮並沒有傳授兒子很多技能,諸葛亮死後,諸葛瞻也沒有身居要職。軍事被姜維把控,費禕又被封為丞相,只能說諸葛瞻的位置也不是很重要。不過劉禪招諸葛瞻為駙馬,曾擔任過騎督尉、侍中、尚書僕加軍事將軍等職位。到了董允為丞相的時候,諸葛瞻和他一起執掌蜀漢政權。董允死後,劉禪開始寵信宦官黃皓。終日紙醉金迷,貪杯好色不急朝政,整個蜀漢政權被黃皓敢的烏煙瘴氣,忠臣都被排擠,就連姜維為了躲避黃皓,也到踏中去屯田。
公元263年,司馬昭分三路大軍共計十五萬伐蜀,其中鄧艾偷渡陰平,並且在綿竹地區打敗諸葛瞻父子,二人均被鄧艾殺害,諸葛瞻死前曾說:外不能治軍,內不能管制黃皓,死後也無臉面見先帝。
諸葛懷,諸葛亮的幼子,西晉時期太傅王覽曾上書建議司馬炎,錄用漢代的名將之後到都城任職,但諸葛懷偏偏就沒有去,後來經過查訪得知,諸葛懷推辭說家中還有良田桑竹,生活可以自給自足,於是終老在家中。
再次分析諸葛亮的孫子們。諸葛亮有三個孫子,也就是說諸葛瞻有三個兒子。諸葛亮長孫諸葛尚,才智一般,與其父諸葛瞻一起戰死在綿竹地區。諸葛京字行宗,諸葛瞻的次子,蜀國滅亡以後,遷徙到河東,西晉建立後,諸葛京為官,開始被任命為眉縣令,後來升任江州刺史。諸葛質,諸葛亮的三子,蜀國滅亡以後,因為劉禪長子劉恂不願意降魏,派諸葛質為使臣,與蠻夷統帥孟虯結盟,於是諸葛質與劉禪之子劉恂在南中水昌定居。(最大的原因:兒子生得晚,每年還要北伐,沒機會教。隔壁司馬懿,每次行軍打仗時都帶著兩個兒子。(●—●))
-
5 # 人者仁義也
我覺得不要過分的高估這些名臣的後裔。其實不光是諸葛亮的兒子,其他聰明人的子孫也通常不咋地,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最低還敢帶兵打仗,和鄧艾相持了一段時間,而其他的人兒子還沒有這樣的能力。
我們可以先看看在這之前漢代名臣的兒子表現:
漢初名臣的兒子表現如何我們可以先看看幾個十分聰明的謀臣的兒子怎麼樣:
蕭何一生跟隨劉邦征戰天下,以其治理行政,提供後勤聞名,被劉邦稱作第一功臣。如此名臣的蕭何有三個兒子,長子蕭祿,次子蕭同,幼子蕭延。除了延續爵位,碌碌無為。
張良號稱謀聖,秦末漢初天下有名的智囊,張良長子張不疑襲封留侯。後因與門大夫殺故楚內史,貶為城旦,留侯的爵位沒有了。張良還有一個兒子張闢疆,曾任侍中。在漢惠帝去世以後,呂后哭泣卻不掉眼淚。這個時候建議丞相陳平迎合呂后,拜外戚呂臺、呂產、呂祿為將,以免殺身之禍,陳平依照張闢強說的辦法做了,呂后才哭的淚水直掉。這就是史書關於張良兒子的記載,可以說只有張闢疆好一點,但是也只有這一點。
陳平為人十分滑,使計很多,但都是陰謀。關於他的兒子陳買只有一句話-兒子共侯陳買接替侯位。可見也是碌碌無為。
這就是比較聰明的人的兒子,人們長道:虎父無犬子,看來事實和俗語並不是很相同。反而唯一值得稱道的是周勃,周勃的長子周勝之接替周勃的爵位,但是因為殺人獲罪導致爵位被廢除,反而周勃的兒子裡出了一個比較厲害的將領周亞夫,帶兵平定漢初的七國之亂,被封為條侯,直接開出一脈周氏,其他的將領都沒有這樣傑出的兒子。
我們也可以看看三國同時代其他名臣的兒子怎麼樣諸葛亮兒子諸葛瞻在蜀漢迎娶公主,拜騎都尉,襲爵武鄉侯。景耀四年,與輔國大將軍董厥併為平尚書事,掌握朝政,是蜀漢的大臣。
首先看蜀漢和諸葛瞻能夠對比的人物:
與他同時期的是張飛兒子張紹官拜侍中、尚書僕射,繼承西鄉侯爵位。但是張紹能擔任尚書僕射,可見在中央還是有一定的位置。但是他在263年,蜀漢為魏所滅,隨同劉禪共赴洛陽,受封列侯。
趙雲長子襲爵,但是無名。唯有次子趙廣有記載是軍中為牙門將。牙門將非武勇之人不能夠擔任,可見趙廣繼承趙雲的勇猛,他跟隨姜維征戰,戰死沓中。
再看看其他的兩個政權的人物:
荀彧王佐之才,他的長子荀惲繼承荀彧的爵位,官職是虎賁中郎將,相當於現在的中央警備團團長。並不是多大的作用。荀俁是荀彧次子,官至御史中丞,無記載。只有六子荀顗投靠司馬氏才得以拜司徒,尋加侍中,遷太尉,侍中如故,行太子太傅。遠遠沒有達到諸葛瞻朝政的地步。
郭嘉,著名謀臣,兒子郭奕官至太子文學,無記載。
程昱,能文能武,一代奇才,他的兒子程武繼承他的爵位,也沒有出彩的地方。
賈詡,這個被很多人封為“最聰明的人”,賈詡的長子賈穆嘉平年間任河東太守,僅此而已。
張遼,曹魏第一良將,他的兒子張虎,在其父張遼去世後,襲爵晉陽侯,在立下軍功後,升為偏將軍。無記載。
結論那些名臣後裔裡面除了極為個別的人物有能力之外,大多數都很平常,甚至像諸葛瞻這樣能夠執掌朝政的人都很少,諸葛瞻最低還帶過兵,打過仗,相比較其他文臣的後裔,這還是比較傑出的人才。
-
6 # 小先生玄靈奇說
今天和大家一起聊聊諸葛亮,諸葛亮無論是在正史中還是在《三國演義》中,或者在民間傳說中都是一個響噹噹的人物,其治國,安民,軍事、政治的能力都是很厲害,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一篇“《隆中對》”像劉備陳訴了,三分天下大計,後面也如他所料,三國鼎立、但是為何他的後代卻沒落、落差極大呢。下面“小先生”帶大家分析下: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一、發明簡單陳訴下諸葛亮的一生的成就,發明了“孔明燈”、“木牛流馬”“諸葛連弩”“饅頭”“八陣圖”、
諸葛連弩:三國時期蜀國的諸葛亮製作了一種連弩,稱作元戎弩,在較諸葛連弩短時間內能發射十支箭,殺傷力很強,但是體積、重量偏大,單兵無法使用,主要用來防守城池和營塞。八陣圖:八陣圖分別以天、地、風、雲、龍、虎、鳥、蛇命名,加上中軍共是九個大陣。二、入蜀之戰:率領張飛、趙雲平定巴東、巴西、廣漢、犍為四郡。南中之戰:平定越嶲、牂牁、益州(郡)三郡。北伐戰爭:攻佔魏國武都、陰平兩郡。以退為進,巧借荊州,使劉氏天下終有寸土。為何他的後代卻沒落了,諸葛亮有三子:一、養子諸葛喬(204年-228年),諸葛亮嗣子,諸葛瑾過繼給諸葛亮,字伯松、原字仲慎,官至翊武將軍。諸葛喬被任命為駙馬都尉,跟諸葛亮一起去了漢中,與霍弋一起參贊軍務。諸葛亮還寫信給諸葛瑾說:"諸葛喬本應該回成都,但各位將軍的子弟都參與行軍,我認為諸葛喬也應該同甘共苦。今日讓他帶領五六百士兵,與各位將軍的子弟駐紮在山谷中。諸葛喬與兄長諸葛恪都有名於當時,評論的人認為諸葛喬的才能比不上哥哥,這可以參考看出諸葛喬的天賦什麼的會差點,還有就是死的早,二十多歲就去世了,所以也得不到更多歷練,也沒有後面的事情了。二、長子諸葛瞻、迎娶公主,拜騎都尉,襲爵武鄉侯。景耀四年,與輔國大將軍董厥併為平尚書事,統領中央事務。後主寵信黃皓,無所匡正。魏將鄧艾伐蜀,率領長子諸葛尚、將軍張遵、李球、黃崇防禦綿竹(今四川德陽市)。不聽黃崇速佔險要的建議,坐失兵機,出城與鄧艾決戰,兵敗被殺,綿竹失守。
諸葛瞻出生的時候諸葛亮都46歲了,而諸葛亮在50多歲就去世了,中間的時間,諸葛亮幾乎都在北伐,諸葛瞻年紀小自然受到的教育會少很多。綿竹之戰,戰前,諸葛瞻悲憤地說道:"我於內不能除去黃皓,於外不能制衡姜維,進軍又不能守護國土,我有三罪,還有什麼面目回去呢?可以看出其氣節,忠勇。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出兵武功縣。其間,寫信給哥哥諸葛謹,稱"諸葛瞻如今已經八歲,十分聰明可愛。只是怕他過早成熟,將來成不了大器"。又在臨終前作《誡子書》與諸葛瞻。同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這樣一看諸葛瞻才8歲,而且其父諸葛亮長期不在,也很難傳承他的畢生所學。
他人評價:幹寶:瞻雖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敵,而能外不負國,內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司馬炎:諸葛亮在蜀,盡其心力,其子瞻臨難而死義,天下之善一也!諸葛瞻 塑像
三、幼子諸葛懷諸葛懷,即諸葛亮的幼子。晉太傅王覽建議朝廷,召錄漢代名臣之後裔到京城任職,惟諸葛懷未至。經查訪得知,原打算給諸葛懷封爵,他推辭說生活可以自給,無才幹補國,願終老於家。晉帝同意了他的請求(張澍《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卷一·朝真觀記》。晉懷帝年間死。享年約79歲。也是最長壽,結局較好的了。從這個事情上看出,歷經了家族的許多變故,戰亂。對諸葛懷的心態還是有很大的影響,淡泊名利,雲遊山水,可能更喜歡的是其父那山野村夫的逍遙吧。分析了其三子的生平,也不難看出為什麼會沒落了,第一,諸葛亮去世太早,養子有機會學習但是也去世的早,第二、諸葛亮年紀大才有的諸葛瞻,諸葛亮又去世的早,又不斷的北伐,打仗也沒有過多的時間教育與傳授自己的才能,更沒有機會去讓諸葛瞻去鍛鍊實際,第三,也怕兒子侍才高傲,落的和諸葛瑾兒子諸葛恪的下場,第四、時代不一樣。好了就帶大家瞭解到這,喜歡的可以點個關注。謝謝大家
-
7 # 史研
諸葛亮的親生兒子只有一個,他的名字叫做諸葛瞻。在諸葛瞻8歲的時候,諸葛亮還沒有來得及教誨,就匆匆的離開了人世。就算諸葛亮有很大的本領,也沒有繼承下來。
諸葛亮對於這個孩子的期望是非常大的,和他妻子在一起幾十年了,一直都沒有孩子。直到他40多歲的時候才有了這個兒子,所以對這個老來得子的兒子給予了厚望。
可是沒想到戰爭一直在持續之中,諸葛亮在北伐的途中,去匆匆去世了。在臨死的時候,對這個兒子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並且寫下了《誡子書》。希望這個孩子能夠秉承自己的意志,修身養性,好好的做人。這個時候這個孩子才8歲,對於他來講,說這些還是比較早了。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其實諸葛亮知道自己這個孩子雖然天賦比較強大,但是太過於早熟,這樣操之過急,到了後來往往成不了氣候。在後來的日子裡,也的確驗證了諸葛亮的看法。
綿竹一戰,兵敗自殺。諸葛亮唯一的兒子就這樣戰死了沙場,像諸葛亮一樣英勇不屈。在這一次戰爭中,本來這諸葛瞻是有機會取得勝利的,但是因為自己猶豫不決,沒有在魏國的軍隊來臨之前,搶佔有利地形。到了後面層層被動,被圍困在綿竹這一個小小的地方。
其實諸葛瞻是有機會突圍的,但是他不願意回去了,直到如今還有何面目回去呢。反正回去了也不能夠改變這個國家,就決定要戰死沙場,而當時他的長子諸葛尚也在身邊,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抵抗,最終避免不了戰死沙場。
到了後來,只剩下諸葛亮的孫子諸葛京了。他是諸葛瞻的次子,他的兄長已經和父親戰死,諸葛亮僅存他一脈。當蜀國亡國之後,劉禪率領蜀國的臣民投降了,諸葛京也來到了晉朝。面對現在這樣的局面,他也沒有辦法改變什麼,只能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成為了一方老百姓的父母官。在他的治理下,那一方老百姓也是過得很不錯,最後官職刺史,也算是可以的。
到了後來,諸葛亮的後代繼續延續下去了,但是卻沒有以前那麼厲害了。造成了現在這種局面,最主要的是諸葛亮這一家子實在是太過於忠烈,人才沒有得到繼續培養,然後衰落了下去。
回覆列表
諸葛亮有子兩人,長子諸葛瞻,養子諸葛喬,二人雖無乃父那般足智多謀、名揚天下,確也不失為士家優秀子弟,尤其是諸葛瞻,透過自身努力,晉升為蜀國後期軍國重臣;
長子諸葛瞻出生建興五年(227年),此時,諸葛亮已經46歲了,算的上是中年得子,孔明為愛子的成長,傾注了大量心血;孔明病逝前,曾寫信給哥哥諸葛謹,稱“諸葛瞻如今已經八歲,十分聰明可愛。只是怕他過早成熟,將來成不了大器”。又在臨終前作《誡子書》與諸葛瞻。後來,諸葛瞻17歲迎取公主,襲爵武鄉侯,以父蔭入仕,歷任騎都尉、羽林中郎將、軍師將軍、衛將軍,與輔國大將軍董厥共同執掌尚書檯政務,統領國事。魏將鄧艾伐蜀,率領長子諸葛尚、將軍張遵、李球、黃崇防禦綿竹(今四川德陽市)。不聽黃崇速佔險要的建議,坐失兵機,出城與鄧艾決戰,兵敗被殺,綿竹失守。後主劉禪出降,蜀國滅亡。臨死嘆息說:“我們父子受了國家那麼多的恩惠,而沒有提早斬除黃皓,以致慘敗,還有什麼面目活下去呢?”英年37歲,亦算壯烈殉國;
養子諸葛喬,本為諸葛亮胞兄諸葛瑾次子,因諸葛亮一直未生子,故,向諸葛瑾請求讓諸葛喬做養子,諸葛瑾就稟告孫權,讓諸葛喬到蜀漢,諸葛亮把諸葛喬當作自己的嫡子,並改了他的表字。諸葛亮視他如親生兒子,深恐其成為庸人,管教甚嚴。諸葛亮北伐屯駐漢中,讓諸葛喬同士兵們—起,參加與督運軍糧地艱苦工作。228年卒,年二十五。亦算爭氣平實;
諸葛瞻有亦有子兩人(孔明之孫),長子諸葛尚同父戰死綿竹,次子諸葛京官至西晉江州剌史;諸葛喬有一子諸葛攀,回吳國作諸葛瑾之後。再往後,因蜀國滅亡,三家歸晉,諸葛家族後人也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了,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