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外向輪船W0

    先說說核武器,核武器在二戰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研發,並且已經投入使用,日本廣島和長崎已經已經經已過了,化學武器在二戰的時候,日本731部隊也已經研究,在華人身上做了實驗,在區域性你也做了一小部分實驗,白磷和急速炸彈相對於核彈和更晚一些

  • 2 # 槍炮聲隆隆

    化學武器的發明者是弗裡茨·哈伯,這是一位非常瘋狂的人物,他製造了合成氨讓莊稼不再靠天生長,由此也獲得了諾貝爾獎,但是他也發明了可怕的化學武器用於殺死德國的敵人,在一戰中大量使用毒氣,比如在1615年4月的伊普雷戰役中,德軍第一次使用毒氣,5分鐘向英法陣地釋放180噸氯氣,當時造成英法軍隊15000餘人中毒身亡,在1937-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在侵華戰爭中,先後在中國13個省78個地區使用毒劑1600多次。化學武器主要依靠其毒劑殺傷人員,按照毒劑的毒害作用,可以分為神經性毒劑、糜爛性毒劑、中毒性毒劑等,神經性毒劑引起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糜爛性毒劑破壞肌體的組織細胞,造成面板糜爛,中毒性毒劑破壞人體組織細胞的氧化功能,總之,這些化學武器殺傷力強,殺傷範圍廣,尤其對於沒有核武器的國家,這些化學武器就是最好的戰略威懾武器。

    集束炸彈是由德國首先研發並應用到戰爭中的,當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這種炸彈被稱為“蝴蝶炸彈”。在現代戰爭中,集束炸彈又被稱為“子母炸彈”,通常的集束方式包括捆紮式和彈箱式兩種,一顆集束炸彈的子炸彈數多達幾百顆,而且約有30%的子炸彈不能正常爆炸,因此對這一區域的影響將是長期的,因此在2008年聯合國透過《國際禁止集束炸彈公約》,共有107個國家簽署,但是國際叢林法則大家都知道,“刑不上五常核大國“,因此美國,俄羅斯和中國等國家並沒有簽訂該條約。

    白磷彈產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是美軍為了對付躲在堡壘裡面的日軍而研發的一種殺傷性武器,白磷彈不僅給人體造成巨大的傷害而且還會帶來強大的精神痛苦,因此被列為限制武器,白磷的燃點很低,只有40度,所以只要一粘到面板上就會迅速燃燒,能夠燒穿肌肉和骨骼,同時也會產生大量的刺激性煙霧,容易吸入體內導致呼吸道灼傷粘連,在白磷燃燒時消耗大量的氧氣,因此被白磷粘到的唯一辦法就是用刀子把肉剜掉,否則不是被活活燒死就是因為缺氧窒息而死,在現代戰爭中,應用到的主要是白磷發煙彈,主要目的是為了照亮和顯示目標,同時也提醒交戰區的平民迅速躲避,因為隨之而來的是炮火覆蓋,在1980年透過的《聯合國常規武器公約》中被列為違禁武器,不允許對平民或在平民區使用,但是美國並沒有簽署。

  • 3 # 王司徒軍武百科

    現代核武器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的曼哈頓工程,同期納粹德國也有一個“鈾計劃”但沒有成功。講起研究歷史,則可以追溯到更早一些的核物理發展。

    早在19世紀末,科學家們就已經紛紛開始接觸到X射線,最終在1895年12月,由德國科學家倫琴在維爾茨堡物理與醫學會提交的《一種新的射線的初步報告》中得到了論文闡述。放射性研究被打開了大門。他因此得到了1901年的諾獎,還是第一個得到諾獎的人。

    1896年3月,法國科學家安東尼·亨利·貝克勒爾做了個試驗,將紙包封住的鈾鹽放在相機底片前,底片被隔空曝光了,從而證明出鈾的天然放射性。這讓他獲得了1903年的諾貝爾獎…的一半。

    獎金的另一半讓居里夫婦分去了,1896年的貝克勒爾試驗讓居里夫婦發現了新大陸,他們在同年選擇了攻關放射性物質。起初研究的是鈾鹽,然後根據元素週期找出了“釷”和“釙”,再然後找到了“鐳”,併成功提取出了鐳鹽。這些高放射性物質讓物理學界發生了轟動。

    1905年,愛因斯坦創造了“狹義相對論”,這一理論對物質的高速運動進行了新的理論闡述。透過其E=mc²的質能方程式,人們起了高速轟擊原子核的念頭,也有了核裂變理論。

    1919年,盧瑟福透過阿爾法粒子對氮原子核的轟擊,觀察到了質子釋放現象。這成為人類首次人工核反應。人們透過這種方法,開始觸碰到粒子加速器原理,並理論上掌握到了核反應的技術方向。

    1937年,德國科學家說服希特勒,獲批執行“鈾計劃”,這是人類最初的武器核工程。為此納粹德國建立了重水工廠,透過戰爭攫取了大量的核原料,但僅100萬帝國馬克支援的“鈾計劃”進展非常緩慢,遠不如對飛彈的投入。大量逃亡的猶太科學家、工程師也紛紛跑到了美國。

    二戰期間,英軍派出多波次特戰人員和轟炸機,對德國重水工廠進行了輪番破壞,再加上戰爭末期混亂的局勢以及內部人員搞破壞,德華人的原子彈計劃最後成了泡影。

    1939年,愛因斯坦等科學家透過署名信的方式上書羅斯福總統,提出了原子彈概念,並描述了這種武器如果被敵人搶先掌握的危險性。還提到了德華人在霸佔捷克斯洛伐克的鈾礦,顯然已經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希望美國政府能重視原子武器,並提供資金和研究的便利。

    1個月以後,第三帝國對波蘭展開了閃電戰,正式拉開了歐戰的序幕。但羅斯福並沒有對原子彈上心,這種過於玄幻的武器除了科學家的理論外,沒有任何人有辦法認識到其恐怖的威力。

    但1942年6月曼哈頓計劃才真正執行,美華人蒐羅到了幾乎能蒐羅的全部核物理學家,投入資金25億美金,最高峰時參與人員達到53.9萬。因為原子彈理論還存在許多的科技黑區和斷檔研究,美華人乾脆用了硬攀科技樹的做法,從各方各面全面性的啃下原子彈技術。僅最主要的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就擁有9000人在研究,是真正的博士多如狗,不掛個諾貝爾獎牌鼻子不敢喘粗氣的地方。

    德國的“鈾計劃”與“曼哈頓工程”比起來就像個扮娃娃家的遊戲。

    羅斯福1945年4月12日逝世以後,副總統杜魯門上任,出於自身的政治考慮和戰爭策略,杜魯門要求“原子彈一定要在戰爭結束前搞出來”。同年7月12日第一顆原子彈被組裝完畢,美華人雷厲風行的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建立了試驗場,並於15日進行了名為“三位一體”的原子彈爆炸試驗。

    之後,因為日本對敦促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採取了“默殺”態度,名為“小男孩”和“胖子”的原子彈被運送到馬里亞納群島的提尼安島。“小男孩”於1945年8月6日由B-29轟炸機“伊諾拉·蓋伊”號扔到了廣島。“胖子”在8月9日由B-29轟炸機“博克之車”扔到了長崎。

    1946年7月1日,名為“十字路口行動”的核武器試驗中,美軍將大量的繳獲、退役戰列艦、航母、巡洋艦、驅逐艦和運輸船、潛艇等擺在比基尼環礁,採取了低空核爆、淺水核爆的方式,進行了兩次核打擊試驗,試驗在7月25日結束。因為造成了專家傷亡,因此擬定的第三次深水核爆被作罷。

    往後就是冷戰的核武器發展了,原子彈的發明和試驗歷程在這裡可以告一段落。

    再說化學武器的發展,化學武器的的歷史很長,古代中國就有往火藥中摻巴豆、狼毒、桐油、砒霜的做法,這樣原始火藥燒出的滾滾毒煙能對敵人的眼睛、呼吸系統造成一定程度的刺激,令敵人中毒。相關的記敘宋人《武經總要》裡就有,包括揚塵撒石灰都有。

    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化學這門學科也跟著工業原料的需求而不斷深化,許多具有毒害作用的物質被提煉出來,人們也很快發現了它們的武器價值。早在19世紀小範圍的化學戰就已經比比皆是。

    八國聯軍在進攻天津城時曾經疑似使用過毒氣彈,名曰“列低炮”,由英艦“阿爾及靈”號運來,報復他們在廊坊大捷中的損失。關於這種毒氣彈的記載,清人的文稿作品中並不乏見。

    如近代著名文學家李伯元在他的《庚子國變彈詞》中寫道:

    “西兵拼力打天津,運到了英國新到炮二尊,此是有名綠氣炮,攻城制勝猛無倫。常人聞氣當場死,更不消炮子無情打近身。公法從來不準用,聲言留打野蠻人。”“列國西兵同日進,頻開毒炮打津城。相持一夜到天亮,大炮共開五百門。彈子飛來無活命,得聞氣息也喪生。”“且因洋兵開放綠氣炮之故,各屍倒地,身無傷痕。甚至城破三點鐘後,洋兵見有華兵多名,擎槍倚牆,怒目而立,一若將要開放的情形。等到近前一看,始知已中炮氣而死。隻身倚在牆,故未倒地。”

    關於這個“綠煙”歷來爭議較大,有說是氯氣彈,但1900年氯氣彈並沒成熟,這個得等到後面德華人發明。另一種說法是這是苦味酸炸彈,因為苦味酸含有較大的毒性,也符合“綠氣”的特徵。

    而且《庚子國變彈詞》是個話本小說,客觀性有待商榷。不過同樣的詞句也在北京人連夢青署名憂患餘生的小說《鄰女語》中出現:

    “洋兵即破天津城池,北洋大臣早已不知去向,惟見各城守城的兵丁個個死在城上,依然手託快槍,立而不僕”。

    類似的東西還有《救劫傳》等,大都是刊在白話報紙上的連載小說。很難讓人分辨究竟是真的史料,還是聽來的風言風語,總之僅供參考即可。

    最早使用的毒氣是氯氣,這是今天我們游泳池、自來水廠拿來消毒的東西。

    話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軍在馬恩河慘敗,新任總參謀長埃裡希·馮·法爾根漢向德皇獻策使用化學武器,對協約國進行大規模殺傷。為此法爾根漢還對德皇進行了一場毒氣彈殺羊的試驗,測試結果令德皇非常滿意,因此決定了在伊普雷運河旁使用毒氣彈的戰爭計劃。

    1915年4月22日,德軍透過毒氣炮彈、人工和飛機釋放鋼瓶,撒佈了180噸氯氣,它們形成了1人高的黃綠色毒浪,對協約國士兵席捲而去。此戰毒氣造成了15000人中毒,10公里的陣地陷入死亡的沉寂。此戰被命名為“伊普雷毒氣戰”。

    被用於戰爭的氯氣彈為德國科學家弗裡茨·哈伯發明,他因為合成氨為農業帶來的貢獻被世人廣為傳頌,也因為氯氣彈殺死的無數生靈被噴得狗血淋頭。

    除了氯氣彈,弗裡茨·哈伯在擔任化學兵工廠科學負責人時還研發出了芥子氣毒氣彈。芥子氣早在1822年就被德斯普雷茲發現,之後德華人邁爾在1886年實現了芥子氣的人工合成,再之後在弗裡茨·哈伯的主持下芥子氣炮彈誕生。

    1917年6月12日,德軍在伊普雷運河對著協約國陣地使用了新型的芥子氣毒劑,這種防毒面具無法保護的化學武器瞬間為英軍造成了2000多人的傷亡。

    因為伊普雷毒氣戰的推動,戰爭雙方都開始將毒氣戰列為重要的攻擊方式,化武戰爭愈演愈烈,不僅協約國透過炮彈殘片和俘虜士兵搞到並仿製了毒氣彈和防毒面具,雙方還開發出多種新型毒劑互相打擊。

    德華人在發射過氯氣彈的同年12月19日,又投放了“光氣彈”,這是一種名為碳醯氯的物質,通常被用於發煙劑,但高濃度使用會帶來嚴重的中毒損傷。因為製備簡單,雙方的光氣投放量達到了10萬噸。這也是二戰時期日本鬼子最喜歡的東西,便宜,無沾染,欺負華人沒有防毒面具。

    另一種是糜爛性毒劑“路易氏氣”,這種毒劑是1903年華盛頓的尼魯蘭德牧師研究藥劑時發現,美華人在1917年伊普雷運河戰後急於尋找能與芥子氣抵敵的東西,他們成立了化學戰研究部,主管溫福德·李·李維斯上尉(Capt. W. Lee Lewis)從尼魯蘭德牧師的文獻中反倒了這個寶貝,隨即將它生產了出來。

    “路易氏氣”人稱“死亡露水”,曾經有段時間被認為是“毒劑之王”並大肆生產,尤其是戰後的時間裡,它成為美華人大吹特吹的毒劑專案,稱之“our super-poison gas”(我們的超級毒氣)。但因為其很容易被水解,戰術效能並不好,英華人後來還開發出二巰基解毒劑,因此“路易氏氣”常常被與芥子氣、光氣等混合使用,最後也就日本人看中了這款毒劑。二戰時,日本人直接在瀋陽建立過“路易氏氣”工廠,這種毒劑殺害了不少華人。

    1936年,德國法本公司科學家G·施拉德等(G. Schrader)人在研發殺蟲劑的過程中,製備出了“塔崩”(Tabun,簡稱GA)毒劑,連他自己也搞得中毒了。後來“塔崩”被拿來進行軍事化研發,成為德軍毒氣彈的一種。

    1938年,還是法本公司,還是科學家G·施拉德等人,還是他們研發的殺蟲劑副產品中被提煉出“沙林”(Sarin,簡稱GB)毒劑。它比塔崩毒性強幾倍,不過整個二戰德華人都沒膽將沙林毒氣用於戰爭,一般用於“毒氣浴室”對猶太人進行種族滅絕。

    “塔崩”和“沙林”工廠和製備技術在二戰結束後落入蘇軍和盟軍手中,但在核武器的大發展下,他們壓根看不上這些化學武器,不是將之廢棄,就是將之摧毀。但因為塔崩和沙林的製作簡易性,這兩種毒劑的製備成了今天世界上公開的秘密,許多小國都會嘗試著拿它們搞一搞擦邊球,甚至還有邪教拿來害人。

    第三帝國最後還研發出了“梭曼”(Revue Thommen ,簡稱GD),這是德華人最高水準的化學毒劑,由諾貝爾得主理查德·庫恩在1944年合成,這人是維生素和類胡蘿蔔素方面的專家。蘇聯人後來繳獲了梭曼工廠,並將之整體拆卸回國,生產出名為P-55的毒劑。這種物質毒性比沙林大3倍,只需要吸進兩口氣體,就能讓成年人1分鐘斃命,水果味兒的喲。而且它的面板毒性是沙林的10倍,還很容易在織物上吸附。

    現代戰爭中梭曼成為化學導彈的一種專用彈頭,蘇聯人曾經在阿富汗使用過梭曼,美軍後來也迅速研究併合成了這種名為甲氟磷酸異己酯的物質。

    美軍自己在戰後也研發了一種名為“neurotoxicV-agents”的毒劑,我們稱“維埃克斯”,簡稱“VX”,它被稱為現代毒劑之王,無色無味,毒性巨大,但具體的研究過程不詳,美華人1968年在“惡魔溫床”達格威試驗場進行過VX試驗,還引發了試驗事故。

    因為F4“鬼怪”戰機攜帶的撒佈罐發生問題,罐身中殘留了9公斤多點VX,這部分毒劑跟著F4戰機一路回航,造成了32公里內的6000只羊全部死亡。著名電影《勇闖奪命島》就取材自VX毒劑,一枚戰斧導彈攜帶的VX能毀滅一座城絕不是危言聳聽。此外它還被拿來行刺某人。

    氯氣、光氣、路易氏氣、芥子氣、塔崩、沙林、梭曼、VX,這是目前人類出現過的最出名的幾個毒劑。

    集束炸彈嘛,其實沒什麼好講,它的發展源於德華人二戰時的撒佈式SD-2“裂片炸彈”,或者換個通常的名字叫“蝴蝶炸彈”。

    德華人透過類似50公斤航彈的保形母彈殼裝載這些蝴蝶炸彈,然後用飛機將它投擲出去。母彈殼承擔撒佈器ID作用,它們會在固定的空高爆炸,將“蝴蝶”們漫天撒下去。

    這種武器最大的作用是製造恐懼,德華人設計了5種引信安置在蝴蝶炸彈上,分別為慣性引信、空氣爆炸引信、延遲爆炸引信、觸發引信和反拆除引信。

    它們也引發了第一波對集束炸彈的恐懼,人們很害怕這種從天而降被掛得到處都是的小炸彈,也許你到院子裡洗個衣服就被屋簷上掉下來的炸彈弄死了。或者孩子們去搖一顆蘋果樹想摘上面的果子,掉下來的卻是爆炸半徑70碼的索命鬼。

    後來美華人也開發出了類似的東西——“M69集束燃燒彈”他們將大量裝有凝固汽油的彈藥筒塞進母彈,用來轟炸日本人。這些燃燒彈掛著小小的尾巴條,在半空中定高爆炸,然後吧啦吧啦從房頂上滾過,一路釋放出果凍狀的凝固汽油。

    日本人的木質房屋根本防不住這種東西,即便躲到河流裡也滅不掉沾到身上的火焰。在1945年的“李梅火攻”中,美華人丟下了近7000噸這樣的集束燃燒彈,殺傷人數比原子彈還狠,包括東京在內90多個城市被燒成白地。

    順便提一下,這種小炸彈的爆炸,描寫的最好的是動畫片大師高畑勳的《螢火蟲之墓》,宮崎駿吉卜力風格的戰爭描寫中很詳實的表現了這一情景。

    後來集束炸彈被大量應用於軍事,幾乎所有的軍事強國都在進行這方面的發展,並且開發出了各種各樣的集束炸彈,如果要一一寫明恐怕是鴻篇鉅作。總之它們大都是戰後開發的東西,有這個技術的國家也不願意在關於禁止集束炸彈的公約上簽字。

    具體套路是這樣的:

    美國:毛熊,你太不人道了,快簽字!

    俄羅斯:兔子都沒簽,幹啥針對我!

    中國:勞資躺槍了,鷹醬先起個帶頭作用吧。

    美國:我感覺這些屁話我們能嘮一千年…

    最後說到白磷彈,這個東西其實沒人們想象的那麼嚇人,只是許多媒體喜歡拿來做文章罷了。大部分時刻,白磷彈在戰場上擔任的是煙霧彈的角色,比如坦克的防護彈幕。用它們打人還不如普通炸彈或燃燒彈好使。

    說白磷彈肯定要說到白磷,這種物質人類並不陌生,古代人就已經發現了亂葬的墳塋之地會有磷火升起,這就是P2H4“聯膦”的燃燒。而中國古人慣於使用的火鐮,其中的燧石部分就是含磷的矽質岩。

    歐洲中世紀,因為鍊金術的興起,人們期望能提煉出“賢者之石”,完成點石成金的夢想,這波鍊金術的狂潮可以看做是歐洲化學的起源,它促使人們發現了許多化學反應,與中國的煉丹術有得一拼。

    1669年的德國,有個叫亨尼格·布蘭德(Hennig Brand)的鍊金術士突發奇想,他跑到軍隊那裡搞到了1500加侖人尿,不斷蒸發後留下了黑色的殘渣,然後與石灰、沙子一起混合加熱,殘留物在黑暗中發出幽幽的冷光,他欣喜的以為自己發現了“賢者之石”。

    好吧,等價交換的原則俺們都懂,拿依修巴爾人還能湊合,你拿幾卡車的尿液能交換到賢者之石才怪。這些白色的蠟狀物雖然得到大人物的關注卻並不能展現出更多的功用。布蘭德其實是誤打誤撞將人尿中的磷酸鹽給提取了,然後再次加熱的磷酸鹽與沙碳反應,形成氣態磷並凝為固體。

    現代化學之父拉瓦錫後來重複併科學化了這個提煉“賢者之石”的試驗,不過這不重要,白磷彈被當做武器還得到19世紀,當時一個愛爾蘭的獨立分裂組織“芬尼亞兄弟會”製造出了“芬尼亞火”(Fenian fire),成了最早的白磷彈。

    1858年芬尼亞兄弟會在美國成立,他們的理念是攻下加拿大,讓英國政府投鼠忌器的允許愛爾蘭獨立,結果不少失去生計的美國南北戰爭老兵跑來加入。可能有些老兵傳播出了白磷彈製作工藝,“芬尼亞火”迅速在兄弟會中流傳開來,成為其特殊武器。

    “芬尼亞火”使用的是二硫化碳融合的白磷。使用時搖一搖砸出去,點燃作為溶劑的二硫化碳,它會迅速燃燒出藍色火焰,並分解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卷著白磷到處燃燒。說白了,這是縱火的東西。

    1918年,一顆陣地上炸響的白磷彈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白磷被協約國製造成白磷手榴彈和炮彈使用,不過用量並不多,起到的作用也不大,畢竟真正的白磷彈還沒有出現,在大規模的毒氣彈和轟炸面前,白磷彈用途也不大,主要是作為發煙彈使用。

    上圖.二戰時硫磺島美軍使用的白磷彈轟炸

    到二戰時白磷彈才真正發展起來,主要是做煙霧彈使用,只有某些特別的燃燒彈型號才將之作為攻擊武器。比如英華人的奇葩“76號”彈藥。

    英華人的“76號”其實就是“芬尼亞火”的復刻版,同樣是溶劑泡白磷,玻璃瓶子封口,透過2.5英寸的“諾索弗拋射器”(Northover Projector)發射,用手掄出去也沒毛病。

    因為太不靠譜的原因,“76號”最終沒有上戰場送死,不過它的另一個表兄“莫洛托夫雞尾酒”卻在二戰大放異彩。

    “莫洛托夫雞尾酒”源於西班牙內戰,被芬蘭人在蘇芬戰爭中拿來抗擊蘇軍,之後又被日本人在諾門坎再次拿來對付蘇軍。學乖了的蘇軍將這種簡易燃燒瓶做成了工業化產品,直接供應前線,是步兵對付德軍裝甲的利器。

    “莫洛托夫雞尾酒”通常的配方為汽油、橡膠、糖和白磷,砸到目標後白磷常溫燃燒引發汽油燃燒,附著在坦克表面燃燒,併發出燻死人的濃煙。但蘇聯版“莫洛托夫雞尾酒”有些不一樣,寒冷的冬季根本沒有40℃,白磷不會自燃。因此他們在瓶身上加了個脆脆的金屬管,裡面有硫酸。破碎後硫酸溢位放熱,從而帶燃白磷,引發汽油爆炸。

    上圖.英軍77號白磷煙霧彈試驗

    此外,電影《狂怒》和電視劇《兄弟連》裡我們都看到過美華人對白磷彈的運用,《狂怒》中白磷彈被美軍坦克兵靈活的使用,除了當遮蔽虎式坦克視野的煙霧彈,還被用來幹掉掩體中的敵人。白磷濃烈的毒煙與持續附著燃燒的特性可是夠狠的。

    而《兄弟連》中溫特斯中尉也在一次行動中使用了煙霧彈當信標,以達到無聲無息給部隊發進攻訊號的目的。

    其實諾曼底登陸也應用過白磷彈,他們由化學迫擊炮部隊攜帶,與奧馬哈的搶灘部隊一道進攻,對岸上進行了煙霧彈攻擊,只是效果並不好,攻擊的機會也相當少。

    二戰後的白磷彈依然是煙霧彈這條路,或者說是打著煙霧彈行燃燒彈之功用。不過前面也說過拿白磷彈當燃燒彈效能並不好,通常它們都是做縱火只用(被燒到也是極慘的)。做煙霧彈使用時,一般是配合坦克、人員等形成大規模煙幕,阻隔敵方視野與兵器鎖定。

    上圖.添加了白磷的燃燒彈攻擊,現代燃燒彈往往是白磷、航空燃油、凝固汽油、鋁熱劑的混合體,比單純的燃燒彈威力強很多

    上圖.傳言是俄羅斯白磷彈空襲中燒傷的小孩

    在一些衝突地帶,如敘利亞、以色列,白磷彈被當做“驅散彈”使用,痛入骨髓的燒傷與嗆人的煙霧,再加上覆蓋面極大的範圍,足以對人員產生嚇阻,達到“軟殺傷”的驅離作用。當然,如果高密度的連續使用,殺傷力也是巨大的。

    以上就是這些東西的大致發明和發展歷史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經營好一家麻辣燙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