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隨佳而安
-
2 # 小二哥別浪
芒市六大最好玩的地方
樹包塔:廣母姐列
樹包塔,又被傣家人視為“愛情塔”。位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胞波路。塔高10餘米,樹高數十米,塔頂著樹,樹包著塔,頂上枝葉蔥蘢,腳下佛塔生輝,堪稱塔中絕景。
勐巴娜西珍奇園:中國園林奇葩
勐巴娜西珍奇園,是集古樸、神奇、自然、典雅、絢麗於一體的大型生態園林景區,含有豐富的文化、科研內涵,又是祖國大西南的植物基因寶庫,堪稱中國園林奇葩、華夏景觀一絕。園林中還點綴著鳥巢蕨、鹿角蕨、蓮臺蕨、王冠蕨、石斛蘭、一葉蘭、萬代蘭、地烏龜、沙漠玫瑰等珍稀植物和奇花異草。
五雲寺:因白鷺而得名
五雲寺位於潞西芒市紅旗街北段西側,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因大門前有五棵大青樹,樹上長年棲息著許多白鷺,遠看宛若五朵白雲,故稱“五雲寺”。大殿正面塑一尊高大的佛像,異常莊嚴靜穆。大殿樑柱間掛滿佛幡、佛傘,飾已花繡珠絡,玲瓏精巧,是傣族民間藝術製作品。由於各種飾物點綴,加上安著吊燈、吊扇,佛殿顯得富麗堂皇。
勐煥大金塔:佛教聖地之一
勐煥大金塔座落在芒市東南部海拔一千零七十九點六米的雷牙讓山頂。傳說“釋加牟尼”生前轉世為金雞時曾生活於此地,佛涅槃後數百年,佛教弟子“召罕大”為傳播佛祖教義親臨此山修煉,為“召罕大”有個修練的好環境,野草和荊棘全部讓開,故稱為雷牙讓山,意為野草讓開的地方,爾後在此山建一佛塔,自古以來是人們公認的佛教聖地之一。
菩提寺:各族信眾的文化娛樂場所
菩提寺,位於雲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鎮中心,是芒市地區現存較好的一座佛寺。粉牆綠瓦,層樓疊閣,斗拱飛簷,雕樑畫棟,面對連綿偉岸的青山,背靠悠悠的芒市河,與風格獨特的傣家竹樓、風光綺麗的亞熱帶景色相映成趣。 菩提寺初建於康熙十六年(一六六七年),因寺前有一株茂盛的菩提樹,故得名。傣語稱之為「奘桐」,意為寶石寺。
芒市民族文化宮:中緬兩華人民的胞波情誼
內有傣族潑水節的標誌“白龍亭”,景頗族目腦縱歌的標誌“目腦示棟”。宮內還有“周恩來總理紀念亭”,該亭為疊閣形,上覆金色陶瓷瓦頂,基座為四面八方形,欄杆用大理石鑲砌,共有20個門戶,有用漢、傣、景頗三種文字寫的橫額和題記。另外還有噴水池、兒童樂園、廣場等,宮內溪水潺潺,熱帶亞熱帶植物枝繁葉茂,是旅遊觀光、盛夏納涼的好去處。
-
3 # 自遊俠566
行程介紹 第1天 從您所在的地方到我們美麗浪漫的麗江來
麗江古城是茶馬古道上最著名的城鎮之一,已有八九百年曆史。古城內木樓青瓦,古街石巷,小橋流水, 站在古城東大街上,舉頭即可遙望玉龍雪山。
抵達麗江當天,就先入住酒店,如果不累的情況下您也可以自行前往古城附近景點,推薦:四方街、大水 車,阿蒙個人建議第一天還是休息比較好,因為坐了一天的車也比較累,晚上可以逛逛酒吧一條街,感受麗江這座豔遇之都,去七一街美食廣場,吃吃當地特色美 食(雞豆涼粉、米灌腸、烤餌塊、包漿豆腐等)。
第2天 遊覽拉市海—束河古鎮—玉龍雪山—看麗水金沙表演
拉市海是雲南省第一個以"溼地"命名的自然保護區。水草肥美、湖光優美,生態環境極好,除了迷人的生 態環境外,茶馬古道也是拉市海一道靚麗的名片,很多朋友到拉市海遊玩,除了看美麗的風景、划船外,騎一騎馬,重走茶馬古道,是很多人到雲南必須體驗的。划船、騎馬一般花費150左右 ,看遊玩專案還有騎行時間,300到500也是常有的,拉市海附近有很多馬場,建議多比較再決定。
當然,此行還有一個重點就是攀登玉龍雪山,潔白的玉龍雪山是納西族人的聖山,也是眾多人到麗江想登 頂的山峰之一。冬天,玉龍雪山積雪更厚,天更藍,但天氣也更冷,景色也更佳,登頂後的美麗風景會讓你覺得登山途中的艱辛都是值得的。
晚上觀看贈送的價值260元的《麗水金沙》大型民族歌舞表演,收穫一場視覺的盛宴。
第3天 麗江—瀘沽湖
從麗江到瀘沽湖大概4.5個車程,全程盤山路,如果你暈車,要提前備好暈車藥,蜿蜒曲折的十八彎,沿 途都是最美的風景。這個季節瀘沽湖依舊是美麗的,可以泛舟湖上,近距離了解瀘沽湖美景,也可以到裡格觀景臺遠瞰瀘沽湖景色。瀘沽湖門票70。遊船大概50塊左右,看行程距離。
-
4 # 解憂騎士
鄉德宏散記
一、 芒市: 邊城除夕
2000年 2月 4日,農曆大年29。今年沒有年三十,今天就算是除夕了,忙了一年終於在今天開始有了一週的假期。在盆地裡待久了,老是看到頭頂上這塊散不開的烏雲,心中煩悶得很,有了機會總想出去透透氣,所以昨天剛一放假,我們就踏上了南行的路途。昆明給我的第一個感覺是藍天、麗日、白雲、暖風,真想放聲高唱四川民歌:“太陽出來呦吼、喜洋洋嘍喂……”,咳,不是盆地中人你還真難體會這句民歌的真締噢!
從昆明起飛,只需要四十多分鐘就來到了傣鄉的上空,最為引人的注目標誌當然還是那婀娜多姿的鳳尾竹了。從天空上看下去,芒市的農田很規範,整整齊齊的大方塊田,讓人聯想到那很可能是當年數十萬與自己有相同經歷的支邊青年的血汗作品,心情不由得分外激動。
芒市雖然是一州之首府,但畢竟是邊城小鎮,臨近除夕夜的市面顯得格外清靜,許多商店都在一片爆竹聲中拉下了捲簾門。到過版納的人都知道,在景宏的大街上如果你看到穿筒裙的女子,十有八九那是外來的遊客趕時髦應景,而非真正的傣家卜哨(姑娘)。要看純正的傣家樸哨,只有去橄欖壩。而芒市卻不然,這裡遊客很少,滿大街都是民族打扮的傣家女子,與版納傣女的裝束大同小異,細看略有區別:德宏傣寨按漢人稱呼有“水傣”和“旱傣”之分,水傣一般指瑞麗、畹町等沿瑞麗江居住的“傣德”;旱傣則泛指潞西、梁河等其餘地區的“傣勒”。水傣的裝束是我們最為熟悉的彩色筒裙、齊胸短衣,頭插鮮花。而旱傣的裝束稍微樸素一些,特別是已婚婦女,一般都是黑色筒裙,黑色包頭或白毛巾包頭。與版納傣族最為明顯的是德宏傣族多穿大襟上衣,而版納傣族多穿對襟上衣。由於德宏地區比版納的氣溫略低一些,冬季的傣家女子還喜歡在民族上衣的外面罩上一件小西裝,臉上往往畫兩塊米黃色的粉(據說是為了涼爽,不過我看更象是為了漂亮),很象化了妝等著上臺就脫外套的女演員,讓人感到別有一番韻味。
遊覽過聞名全國的樹包塔奇觀之後,天色已近黃昏,忽然想起可能要餓肚子!因為沿途到處都看到店鋪在關門,許多趕街的傣家人已是急急匆匆地往回趕路。走了幾條街,沒看到一家賣吃的鋪子,心中慌了神,趕快先買了幾包泡麵穩定軍心,心想這個除夕夜的年飯很可能要和“康師傅”共度了。終於,在農貿市場的一個角落裡發現了一家還沒來得及收攤的傣家小吃店,是那種供賣菜人填飽肚子那種“雞毛小店”,幾個傣族小青年正在邊吃邊喝酒,所以耽誤了老闆娘收攤,也因此使我們全家沒在除夕夜來臨之時餓一頓肚子。十三元錢吃了五個菜和一個湯,儘管身後殺雞點的臭味不時飄過來,但還是很高興,總算不至於請康師傅和我們一同共進年飯了。
二、 瑞麗:有一個美麗的地方
今天是年初一,早上喊車很困難,只好勞駕郵電賓館的值班小姐傳呼了一輛計程車,平日裡芒市到瑞麗只需100元的車費,今天非150元不幹,只好任人宰割了。
芒市到瑞麗的公路還很不錯,一百多公里路不到兩個小時就到了。這都要歸功於幾年前的邊貿開發熱,當時來這裡炒房地產的、倒運木材的、走私汽車的、販賣毒品的,五花八門的所謂“開發”,鬧騰的整個南疆一派火熱景象。如今是時過境遷,走私販毒一卡緊,緬甸又不搞商品經濟,我們的所謂邊貿是剃頭挑子一頭熱,其他的各種附加開發活動隨之降溫,瑞麗變的冷冷清清,連旅遊者也不多見了,每天從昆明只有一到兩班飛機飛芒市,與昆明飛版納的每十分鐘一班飛機相比成為非常大的反差。
瑞麗位於瑞麗江畔,因江得名,含吉祥、美麗的意思。這是一個只有十萬人左右的小城市,少數民族佔 60%以上,而且絕大部分是傣族。瑞麗最著名的是她那迷人的南亞熱帶風光和濃郁的民族風情,這裡是孔雀的故鄉,是遍佈鳳尾竹的土地,是一個美麗富饒、風光欹麗、令人神往的地方。碧水清波的瑞麗江沿國境線穿流而過,山坡上高高的聳立著挺拔剛勁、滿樹火紅的攀枝花,平壩裡到處是高大的仙人掌、碧綠的麻桑蒲、濃綠的柚子樹、成片的芭蕉林和芒果林、遮蔭閉日的大青樹和婀娜多姿的鳳尾竹,以及像蘆葦一樣開著花的奇特的甘蔗林。傣家寨子裡戶戶的竹樓都是用仙人掌或綠竹籬圍隔開來,既獨立成院又不相互隔絕。優美動聽的傣族歌曲《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就是瑞麗風情的真實寫照。
傣語稱瑞麗叫“勐卯”,意為霧濛濛的壩子,解放前以瘴氣肆虐聞名,因此瑞麗又稱為霧城。瑞麗地處德宏州的西南部,三面與緬甸相鄰,擁有兩個國家級口岸和一個省級口岸,與緬甸的木姐、南坎成為三角形的佈局,國境線長達140多公里,許多寨子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一個壩子、兩個國家、三座城市”的獨特的邊境風光。一井兩國、一寨兩國、一房兩國的現象到處可見。在瑞麗→弄島的公路上,有一個叫芒修的傣寨,公路邊上就是界碑,邊防檢查站就設在公路旁邊,下了公共汽車走上十步就能出國。當然,我們這種持邊境通行證的人是不能隨便走出這十步的。而對於邊民來說,根本不存在什麼國境線,他們本來就是一個寨子的鄉親嘛,甚至本來就是一座竹樓,哪裡有什麼邊境線攔得住“這邊”和“那邊”?
三、 南坎:中國遊客國際下鄉
在德宏州國旅胖司機老楊的護送下,我們從弄島的丙冒口岸步行出境,經過邊防檢疫站時,每人被強制派賣了一小包黃連素,此舉令我們一行不得要領,後來才知道這並非多餘:原來緬方既貧窮又不衛生,當局怕你出國回來拉肚子,先來個有備無患。
出了中國武警檢查的關口,沒見到任何緬方的驗證和守關的檢查站就進入了緬甸境內。這裡是陳毅老總寫下“共飲一江水”詩篇的地方,中方在此建了一個很美的雕塑:一個肩擔水桶的傣家少女和一位頭頂水罐的緬甸少婦在井邊相會。緬甸南坎旅遊集團的“羅小貓”(“小貓”即小姑娘)和老楊做了交接,緬甸南坎到木姐的旅程由小貓負責導遊。羅小貓可真是名副其實,身高大約 1.48米,體重不超過 40kg,但面板卻不象在瑞麗見到的緬甸人那麼黑,一問才知道是緬籍華人:真正的緬甸人根本不懂搞旅遊賺錢,所有會賺錢的都是華人。從這裡坐上緬方的渡船,兩分鐘就到了對岸,好象還沒看到城市在哪裡,我們就被告知已經到了南坎旅遊集團的大院內。本以為稍息片刻就會去逛市容或看風景,哪知整個上午的活動就是在這個院子裡購物和看人妖。我從沒有旅遊購物的習慣,也根本不懂金銀玉器和工藝品,對變態的假女人也提不起任何興趣,考慮到緬泰等國的導遊是沒有工資的,為了表示尊重小貓的勞動,也為了打發這沒有任何去處的時間,還是從導遊手中買下了 50元一張的人妖表演門票。
好不容易吃了中午飯看過人妖的蹦跳之後,終於等到觀風景的時候了。車子出了旅遊公司大門,看到沿途都是一些散亂的竹樓,便問小貓:南坎城在哪裡?答曰:這裡不就是嗎?小貓指了一下路邊一幢三層樓、全部建築面積不會超過三百多平方的建築說:這裡就是南坎市政府大樓。我的天!這可真是讓人大跌眼鏡(我可是隻有墨鏡),這種“大樓”別說去和浙江農民的小樓去比,就是和四川城郊農民的小樓比也相型遜色。整個“市”實際就是一些散亂的竹樓和土牆建築堆集的“三亂”建築群,見不到街道的模樣,除了一些竹樓下看不見亮光的小店鋪之外,找不到一家象樣的商店。偶爾見到一兩座真正的小洋樓,細看看都是華人的住宅:門兩旁的中文對聯可以作證。
從南坎到木姐的三十多公里“柏油馬路”被小貓稱為“免費按摩路”,感覺象是坐在遊樂園的碰碰車上跳來跳去。公路上的橋更是嚇人:砍幾根粗大的木頭並排倒在河上就是大橋了!據小貓說,就是到仰光也只有這種路,別打算有什麼幾級公路。兩市之間幾十公里路除了看見幾輛用中國拖拉機改良的大客車和六、七輛商標為 COROLLA的越野車之外,沒見到其他任何車輛。好不容易在木姐城邊看到一輛轎車,細看車牌是“雲N*****境”,原來這還是德宏州的邊境車。
經過這次國際下鄉的經歷,我明白了為什麼緬甸的毒品屢禁不止:老百姓幾乎唯一的經濟來源就是種罌粟!而緬甸政府的無能又使得販毒集團無所顧忌:緬甸軍人是終身制服役,且軍政一體,軍營裡隨處可見五六十歲拖兒帶女自己燒飯吃的老兵,可以想見這樣的軍隊有什麼戰鬥力?在緬甸,一等公民是和尚、最好的房子是奘房(緬寺)、年輕力壯的人不是想到去為國家建設效力而是一定要去當和尚、人們有了錢首先想到的是修奘房而不是再生產……如此下去國家怎能不窮?
四、姐告:街頭遊弋著外國流浪漢
在瑞麗的邊貿商品街和姐告口岸一帶,常可看到一些面板幽黑、身材矮小、眼睛很大、鼻子較直身穿花格筒裙的男人,他們是從緬甸過來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人。這些人整天在口岸附近流浪,有時幫助進倉庫的貨車卸卸貨掙點錢,有時三五成群的站在街邊什麼也不做。他們沒有固定的職業和住址,大部分是白天進來、晚上又回緬方,有些人也偷偷在瑞麗的貧民窟裡住。從形象上看他們和印度電影《流浪者》裡的拉茲差不多,只是“尺寸”要小一些。他們會在你逛邊貿街時突然過來拍拍你的肩膀,用半生不熟的中國話跟你打招呼:“好久沒見你啊!”,讓你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半天回不過神來。其實,他是與你拉近乎,希望你買他手上的劣質玉鐲或是小玉掛件,晚上逛邊貿市場遇到幾個這種人真讓人有點心虛。國旅的老楊說,不用怕,這些人雖然賣的全是假貨或者低檔貨,但是偷搶扒拿的事好象還沒聽說過,畢竟他們沒有正式的中國護照和邊境證件,犯了事可沒有他的好果子吃。這種現象在其他地方從來沒有聽說過,也算是邊城瑞麗的一景吧。
五、宗教:緬寺、奘房、小和尚
整個傣族地區都和緬甸、泰國一樣,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即俗稱的小乘佛教)。在瑞麗,幾乎每個寨子都有一座小型寺院,傣族人稱“奘房”(這與西雙版納的“緬寺”在叫法上和外觀上都有一定差異)。奘房附近必有大青樹,大青樹下也不乏美麗動人的傣家小樸哨:傣族小和尚是可以串樸哨的!這就是雲南十八怪之一的“小和尚可以談戀愛”。原來奘房只是傣族男孩的學校,只有很少和尚會終身出家,而絕大部分人只是把奘房當成一所學校,當成一個鍍金的地方。在傣族的傳統意識中,只有當過和尚的男人才是有文化、有地位的上等人。雖然現在國家為他們辦了許多民族學校,男孩女孩都有了上學的機會,但人們思想深處還是認為只有當過和尚才算有文化。當然當和尚的時間不一定很長,甚至可以短到以天為計量單位。在瑞麗的大等罕民族村,我看過一個小和尚出家的表演儀式:披紅掛綠的小男孩在家人和一大幫花枝招展的小樸哨的簇擁下,敲鑼打鼓地來到奘房剃度,就象是漢族人家辦喜事一樣,絲毫沒有要脫離紅塵的寂苦和離愁。讓人看過之後不由得嘆息:這種既可抬高身份又不需要嶄斷俗世情思的和尚,可真讓人羨慕啊!如果你潛心向佛而又捨不得兒女情長的話,到傣鄉去當個和尚倒是個很不錯的選擇。
六、德宏:大青樹的故鄉
“哪裡有傣家,哪裡就有大青樹”。大青樹是傣鄉的標誌,大青樹下有傣家永遠講不完的故事。在整個德宏州,只要你走進傣鄉,無論是村頭還是寨尾,不管是路邊還是寺旁,到處都能看到那樹冠高大、幹粗葉肥、氣根垂地、四季常青、獨樹成林、如綠蔭華蓋般的大青樹,點綴出好一派濃綠的南亞熱帶風光。
榕樹並非雲南獨有,這種高大喬木在中國的閩、粵、桂、瓊等省並不鮮見。我是南華人,曾在劉三姐對歌的那棵大榕樹旁生活過多年,也曾見過不少“獨樹成林”的榕蔭景觀。但是當我走進德宏之後才知道,只有這裡才真正算得上是大青樹的故鄉。在傣家民俗中,大青樹是“聖樹”,它泛指榕樹、黃桷樹、菩提樹等等高大常青的桑科榕屬樹種,一些樹齡古老而又雄姿勃發的大青樹往往被敬奉為寨神。 11世紀南傳上座部佛教自緬甸傳入德宏,大青樹(菩提樹)又多了一頂佛光閃爍的桂冠,成為佛教聖樹。傣族、德昂族、阿昌族等凡是信奉小乘佛教的信徒,在建寺立塔時都要種植大青樹,以示功德和紀念意義。因此在傣族地區,凡是緬寺和奘房以及金塔附近,總是生長有歷經百年的大青樹。
德宏是大青樹的故鄉,據統計德宏境內百年以上的古榕就有600餘株,其中最有名的要數多次在《西遊記》、《孔雀公主》、《邊寨烽火》、《漂泊奇遇》等影片中露面的瑞麗芒嶺的“獨樹成林”:它蒼髯虯枝,氣根垂地不下百根,古老和年輕的生命和諧地共存一體,比眾所熟知的西雙版納打洛那棵“獨樹成林”還要更古老、更氣派、佔地面積更大。在芒市和瑞麗城內都有幾株高大的大青樹作為街心花園的中心景觀,雖不敢言獨樹“成林”,但其主幹和氣根形成老、中、青、少四世同堂的景象仍是十分壯觀的。此外在盈江縣的銅壁關還有一株樹齡400多年的大青樹,其株高 40餘米,主幹胸圍 9米,氣根號稱108條,樹蔭覆蓋近六畝地,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大的榕樹,被譽為“中國榕樹王”。傣家人常把大青樹下的綠蔭當成是天然的集貿市場,村頭寨尾路口的大青樹下經常可以看到傣家人在那裡擺攤設點,賣一些熱帶水果或者是烤餌塊、烤魚乾、涼拌餌絲等小吃。坐在這樣的地方品嚐上一些傣家風味,常讓人想起那南行漂泊的赤腳文人艾蕪:他經常在走的精疲力盡、飢腸轆轆的時候,忽然看到前面有一株大青樹,於是走上前去摸出幾文錢來買上一塊烤餌塊或者一碗涼拌餌絲,匆匆吃下去之後又堅定地邁步走向南方……
七、歸途:看到小卜哨丟包
年初三,我們的行程已滿,該是返程的時候了。車子剛出瑞麗,就發現路邊不時的有三五成群的傣家小卜哨,她們頭戴成串的彩花,臉頰上塗抹著花貓咪一樣的涼爽粉,身穿粉紅色短上衣,由於下著毛毛雨,外面還籠了件不扣扣的小西裝,下身著彩色筒裙,打扮的真可謂是花枝招展,沿著公路邊走邊說笑著什麼。我想可能這是哪家姑娘出嫁,她們應該是我們內地人所說的伴娘吧?從畹町到遮放是平壩地段,公路兩邊這種打扮的小卜哨越來越多,而且還看到路的另外一邊往往是一群傣家小夥子,我不禁懷疑起來,哪有這麼多冒雨在公路邊迎親的年輕人呢?於是便注意著觀察路邊人群的舉動,這時一輛汽車從對面開過來,由於下雨路滑,車速不快,使我有幸看到了令人激動的一幕:在車子開過路兩邊姑娘和小夥的一瞬間,姑娘們“喔——喂!”的一聲呼喊,隔著公路和汽車迅速丟擲了一個個物體,小夥子們則跳起來接在手中:啊—是丟包!!
原來影視作品中大家看到的丟包習俗,實實在在的是傣家現實生活的寫照,不同的是影視上反映的多是在鳳尾竹林裡,而現實生活卻是在公路兩邊。哦,傣族青年太浪漫了,這真是詩歌一樣的生活啊!老楊告訴我們,每年的春節期間是傣家少年談情說愛的浪漫季節,傣族是完全的婚姻自主,戀愛自由,十五六歲以上的姑娘都會出去丟包,當然不是象舞臺上那樣丟一次包就訂下終身,而是把丟包當成一種交際的形式,丟多了當然就是有意思啦。至於為什麼要隔著公路、隔著汽車丟?這大概是現代丟包的一種創造吧?我猜想那是為了防止丟的時候尷尬,丟過去萬一對方不接招也不難為情吧?能在傣鄉欣賞到這種原始的愛情遊戲,真是不虛此行啊!
回覆列表
芒市鎮位於德宏州東部,潞西市北部,是德宏州和潞西市兩級政府所在地,鎮政府駐 芒市鎮地遮安路。交通便捷,政治地理位置特殊,區位優勢明顯,轄區總面積364.2平方公里,東、北接保山市龍陵縣象達鄉、龍山鎮,西、南連風平鎮、軒崗鄉。境內320國道貫穿南北,有芒市至象滾塘,芒市至回賢等鄉村道路,交通網路發到。芒市大河沿西而過,板過河、南秀河穿城而過,境內河流眾多,水利資源豐富。最高海拔2377米(背陰山主峰),最低海拔807米(廣母村)。旅遊資源 一、勐巴娜西珍奇園 位於芒市勇罕街南段東側,是國家AAAA級風景區,其建築物高大雄偉,造型為三角尖疊式的風格,葫蘆形門洞,民族特色濃郁,色調金碧輝煌,掩映在油棕、翠竹之中,景色如畫,令人神往。是中外遊客觀賞之地,列為省級名勝風景之一。 二、五雲寺 傣語稱“奘罕”,意為金寺。位於芒市五雲路北段西側。是芒市地區最早的佛 五雲寺寺,始建於清康熙四年(1665),道光二年(1822)遷來現址,咸豐元年(1863)蓋為幹欄式的三間大殿。寺院旁建著一座金塔,由8座小塔連環著主塔組成,名座小塔下都有佛龕,內放一尊小佛像。每個塔頂都吊著黃銅鏤空的纓絡,金光閃爍。 三、菩提寺 傣語稱“奘相”,意為寶石寺。它位於芒市鎮正南路中段西側,建於清康熙末年,乾隆四十二年(1777)毀於兵燹,嘉慶十六年(1811)重建,1942年日軍入侵潞西時再次被毀,抗戰勝利後蓋簡易佛殿。1953年大興土木重建,1956年竣工,建造為幹欄式三重簷歇山頂,抬梁木結構,將傣、漢風格融為一體。整座佛殿莊重肅穆,氣宇軒昂。 四、樹包塔 樹包塔,傣語稱“廣母姐列”,譯為鐵城塔,位於芒市第一小學內。塔高10餘米,樹高數十米,塔頂著樹,樹包著塔,頂上枝葉蔥籠,腳下佛塔生輝,參天的菩提樹那粗壯的鬚根,把塔緊緊箍在中間,一眼看去,樹包塔、塔包樹,形成塔樹渾然一體的天下塔中絕景。樹包塔已列為省級名勝風景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