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40後17
-
2 # 皓月Lh2088
中國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 在千百年來的歷史文化長河的洗滌中澱積下來的文化瑰寶, 以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練的語言形式、委婉含蓄的表現手法、意味悠遠的藝術境界影響著一代代華人。現今,中國古代詩詞在生活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其中相當貼近我們的生活的例子是在流行音樂的創作中。
作為中國文化重要元素的流行歌曲, 或多或少受到中華民族特有歷史文化的影響。流行歌詞創作也就是一種文學創作, 它與詩歌創作密切相關。尤其是到了現代, 很多流行歌曲歌詞的創作就是透過對古典詩詞的借用、妙化, 使得流行音樂達到畫龍點睛的藝術效果。基於這個層面, 當前中國的流行音樂, 越來越富有民族特色, 並逐步走向進步與成熟。
作為中國文化重要元素的流行歌曲, 傳統詩詞的影子隨處可見。較為熟悉的如李煜的《相見歡》 (無言獨上戲樓) 《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 和《虞美人》、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秦觀的《桃園憶故人》(玉樓深鎖多情種)、辛棄疾的《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李之儀的《卜算子》(我住長江頭, 君住長江尾) 等。這些歌詞創作只是借用古典詩詞的名或其中某個著名詞語, 但古典詩詞的介入, 有力地提升了流行音樂作品的表現力, 豐富了作品的情感表達, 更容易引起聽眾的共鳴。由此我們可以說, 古典詩詞為流行歌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較好地拓展了其表現力, 使作品透出一種典雅之美,並迅速地得了人們的認同並在社會上廣為傳唱。
古典詩詞所蘊涵的魅力就在於它能激起現代人豐富的情感, 給歌曲以新的情感體驗。沿襲古典詩詞所創作的流行音樂, 一方面在歌詞作上繼承了傳統詩詞語言上的提煉與表達手法上的含蓄內斂, 提高了音樂的品味;另一方面, 在主題表達上無論是說家國情懷, 還是兒女情思、個人愁悶, 古典詩詞往往具有將語言與情感一同濃縮的特點, 從而增添許多回味的空間和意境悠長的韻味。這也是對我們民族文化的繼承和宏揚。如王菲的“但願人長久”(“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毛寧的《濤聲依舊》(“帶走一盞漁火, 讓它溫暖我的雙眼, 留下一段真情, 讓它停泊在楓橋邊”)。作為一種寶貴的文化遺產, 古典詩詞永遠都會對現代包括今後的流行歌曲創作起著這樣或那樣的影響, 它將會是流行歌曲創作中一個不可捨棄的主題, 一種取用不盡的源泉。
特別是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如何傳承和發展中華詩詞做出了多次重要指示。我們認為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華詩詞的重要指示精神,認真梳理和回答好當下中華詩詞傳承和發展的前途問題。
回顧20世紀初期,以提倡白話文為標誌的新文化運動爆發,新文學成為時代主流。作為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詩詞,遊離在主流文化邊緣,艱難而孤獨地為民族文化存續一條命脈。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20世紀後半葉,當代中國在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方面再次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身處偉大變革之中,沉寂的詩詞走上文化舞臺,用中華民族最優雅的方式,黏合新舊文化,一度“無根”的當代文化得以逐步接續強大的民族文化傳統,探索構建當代的、民族的話語體系。上世紀80年代初期,文化繁榮發展,包括詩詞在內的傳統文化逐步迴歸。周谷城、趙樸初、俞平伯、唐圭璋、夏承燾、王力、王起、任中敏、程千帆、錢仲聯等83位古典文學學者發起重組中國韻文學會的建議,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准,中國韻文學會及其所屬詩學、詞學、曲學、賦學等研究會,於1984年11月在湖南長沙召開成立大會。而後,全國各省市自治區陸續成立詩詞學會。截至1987年,全國已成立400多個詩片語織。1987年,經報請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部批准,中華詩詞學會宣佈成立。2011年9月,隸屬於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的中華詩詞研究院成立,標誌著傳統詩詞成為國家文化戰略重要組成部分,步入加快發展階段。理論創新不斷深化,國家文化政策做出相應調整,詩詞迎來最適合的發展契機。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的重要論述多次提及包括中華詩詞在內的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黨和國家也陸續出臺一系列文藝指導方針,特別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包括扶持中華詩詞在內的多種民族文藝形式受到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在各種會議和外交場合上恰當圓滿地運用了一些經典的詩詞,這極大激發了傳統詩詞的當代活力,詩詞成為活躍因子,參與社會生活各個領域。
在傳統文化復興的大背景下,中華詩詞創作者與研究者們,腳踏實地做了許多有價值的工作,在詩詞參與當代文化建設方面表現尤為突出。例如央視的文化類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影響巨大,收視頗高;大型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斬獲第24屆白玉蘭最佳季播電視節目獎。
近年來,中華詩詞正處於一個能否繼續取得長足發展的瓶頸。從表層現象看,神州大地湧現出上千萬詩詞作者,彷彿是一個超唐邁宋的時代業已屆臨。然而,這或許只是一種易於使人產生錯覺的表象。從質量內涵看,在這浩繁如滿天星斗的詩詞中,雖出現一些優秀的作品,但其份額仍小,而各類陳腔濫調式的製作,卻不鮮見。
在這種情勢下,如何打造精品力作,就引起了詩詞學界的高度關注。“思想性與藝術性高度完美的統一”,這一準則是詩人們的共識。詩歌藝術的思想性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藉由揭發社會生活的陰暗面,謀求人類的反省;一是藉由描寫崇高的行為,提升世人的品性。哲理性和美的體現對文學創作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還特別講求真情實感。文學不同於科學,科學改變物質的位置,文學則是轉換人類的精神。偉大的文學必須同時是“真”,是“善”,是“美”,而且終究要以“美”作為基調。這種美不是指華麗庸俗的裝飾,美存在於質樸的本色之中。富於哲理性的精神之美才是文學所追求的境界。這種美讓我們的生活豐饒潤澤,讓我們領悟到生命的美與尊嚴。就詩歌而言,詩歌的語言美征服了我們的眼睛,詩歌的哲思美,卻足以征服我們的心靈。
在追求藝術境界、實踐藝術境界和研究藝術境界的過程中,宗白華先生認為,“功利境界主於利,倫理境界主於愛,政治境界主於權,學術境界主於真,宗教境界主於神。但介乎後二者的中間,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物件,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奏、和諧,藉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而為虛境,創形象以為象徵,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體化,這就是‘藝術境界’。藝術境界主於美。”關於“境界”說,王國維先生則如此論述:“境界有二:有詩人之境界,常人之境界。”他還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我以為,無論是文學作品,或其他藝術作品,真正具備不朽意義的作品不是那些單純追求詞藻的“形式主義”的、或一味信奉自然效果的“自然主義”的作品,而是那些既重“境界”,也有終極關懷的作品。因為,無論是“詩言志”,或是“詩緣情”都關乎人類的生存。
詩翁蔡厚示教授認為好的詩詞作品應達到“情真、味厚、格高、境闊”四項要求。我以為,這是精到的概括。在這基礎上,如果再加上“語工、韻諧”二項,那就是對精品力作有更嚴格的要求了。這就是說,一首詩詞的精品力作,若做到“情真、味厚、格高、境闊、語工、韻諧”六項要求,則臻至“思想內容與藝術技巧完美的結合”。這前者就是對後者的具體落實。現在,我們常把精品和力作聯絡在一起。如果進一步推敲,精品和力作似乎還是有所差別的。大體說來,優美的藝術品就是精品。在詩詞中,有可能是短篇,也有可能是長篇鉅製。詩詞中的短篇,常是文章天成,妙手偶得,靈光一閃,便成佳篇;至於長篇鉅製,則必須經過千錘百煉,精雕細琢,苦心經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扛鼎之作。因此,所謂力作,更是指一些鴻篇鉅構。
以詩而言,《唐詩三百首》是從五萬首全唐詩中選出,大多是有代表性的詩人的代表之作,其中當然也包括了精品和力作。在審視唐詩的時候,我們不難發現,唐詩中力透紙背的強烈的時代氣息。唐詩之所以稱為唐詩,既源於其所屬朝代,更在於其氣質。中國傳統詩學一向將形與神對舉。唐詩的魅力乃在於神,而不在於形。國學大師袁行霈教授便有“唐詩風神”說。盛唐的詩,有明顯的太平盛世氣象;到了中、晚唐,這種蓬勃氣象和雍容風度則不復存。唐詩多以丰神情韻擅長,宋詩多以筋骨思理見勝。”反觀現代人的詩詞,時有“面目模糊”之感,分不出氣質、風格。甚至是一些青春年華的大學生,其徵詩比賽的獲獎作品也不乏陳詞腐語。因此,我們在提倡打造精品力作的同時,還應注意到詩詞創作的現代化。因為沒有時代氣息的作品,就是沒有“個性”和“輪廓”。
袁行霈教授在其《博採精鑑深味妙悟——研究中國詩歌藝術的點滴體會》一文中談到:“詩歌藝術不等於平常所謂寫作技巧,它的範圍很廣泛,制約因素也很多。就一個詩人來說,人格、氣質、心理、閱歷、教養、師承等等都起作用。就一個時代來說,政治、宗教、哲學、繪畫、音樂、民俗等等都有影響。”“博採、精鑑、深味、妙悟,四者結合起來,就有希望開啟中國詩歌藝術這座寶庫,看到其中璀璨的珍寶,併為我們自己民族的文化而自豪。”詩是中國文學的主流,詩並沒有消亡,詩的語言應是至為精純的語言。而其詩歌語言不僅合轍押韻,讀來頗有樂感,且能於平淡中寄寓深情,令人有百誦不厭之感。如明代詩人沈昌的作品:“杏花枝上著東風,十里煙村一色紅。欲問當年沽酒處,竹籬西去小橋東。”這首小詩表現的內容和上述的口語詩頗為相近,只是“沽酒”變成了吃“砂鍋”而已,但後者的表達淺易而文雅,未流於直白。吟詠《千家詩》、《唐詩三百首》等傳統選本,更能體會到這一點。
馬凱先生在其《再談格律詩的“求正容變”》一文中指出:“在最近中國作協召開的全國詩歌理論研討會上,與會詩人、評論家達成了新體詩與舊體詩要‘比翼雙飛’、‘相互促進’的共識。在今年魯迅文學獎的評選中,格律詩作品首次參加評選,有的已列入候選名單。這些都是十分令人欣慰和振奮的訊息,必將對發展和繁榮當代詩歌產生積極的影響。”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作為中華文化的精髓之一,中華詩詞是語言與形象、情感高度統一的文學藝術,也是精妙才華與豐富思想馳騁的王國。作為一種精煉的表達方式,中華詩詞雖往往短小精悍,卻常常意蘊深遠。華夏民族在語言文字上的深邃與精妙在傳統詩詞的形式中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與此同時,其包羅永珍的內容亦展開了傳統禮俗與人情世態的綺麗畫卷。
毫無疑問,堅持對傳統詩詞的研讀、創作、傳承與弘揚,是培養對本民族文化傳統的理解與認同的重要途徑。那種只重視新體詩而試圖將舊體詩詞鎖進博物館與故紙堆的思路,低估了文化傳統本身不斷積澱與創新的能力。我們不能將本民族文明現代化的發展之途拱手讓予西方文明。我們相信,只有一個建立於豐富歷史底蘊與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強基石之上,以自身的文化文明與精神價值為旨歸的民族,才有能力與世界各民族進行平等的交流與對話,也才能實現本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
-
3 # 使用者9637091432284
中華文化,傳統詩詞,人類領先,先驅文字!獨領風騷,吾輩復揚!詩歌誦詠,前途無量!李白杜甫,王勃王維,李賀陶令,千古詩章!歌古頌今,華廈神州,詩美東方!
-
4 # 郝1283515
生活在黃河邊,時常感慨黃河的內陸河的寬廣,音樂有《黃河大合唱》,書畫有《黃河魂》,自己不擅樂及畫,用書寫來描就母親河的壯美!
近期又到黃河邊轉了一回,在經過峰戀的呂梁山脈,黃河別有一番景象,有感寫下:
觀壺口瀑布
千里黃河壺口收,
煙霏迷漫復飛虹。
磐間翻滾波濤吼,
濁浪奔流魚化龍。
煙霏:指濺起的水霧氣。
魚化龍:指魚在寬窄適宜且具石礫質底的上游逆行中飛躍產卵的自然現象,詩中借指逆境中造英雄。
-
5 # 改過去
《從王菲演唱《我和我的祖國》聯想到的詩壇爭論》
祖國七十歲生日之際,一部《我和我的祖國》,成為華人催淚彈,僅看預告片七個精彩片段,就足以勾起包括我在內的,經歷過民族近三十年巨大變遷的華夏兒女心潮澎湃。
片中王菲演唱同名主題曲引發的熱議。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一部分網友覺得王菲唱的非常好,用自己的特色嗓音唱出了我愛我的祖國那份溫情,唱出了強盛時代國民的祥和與歡快,更具有吸引力和親和力。另一類看法是:王菲不適合唱這首歌,她唱的有氣無力,有些隨意,並不能體現大中國的豪邁雄壯和偉大氣魄。
一,詩,歌同宗同源。水無常形,兵無定式,同樣適用於詩歌。在所有的文學樣式中,詩歌是起源最早、歷史最久的一種樣式,最早的詩歌是人們的口頭創作,靠口耳流傳,可以不依賴文字。像《左傳》所記的宋國築城民夫們諷刺華元的詩,就是口頭創作,那些民夫都是一個大字不識的。當然,這還不是最早的詩歌,最早的詩歌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詩歌的起源和勞動有關係.西漢時代的典籍《淮南子·道應訓》裡有這樣的記載:“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後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
中國最早的詩歌起源於何時以及是什麼樣子,由於根據不足,已經說不很清楚了。
不難看出,最初詩歌源於生產勞作,逐漸發展到抒發內心情感。
"詩者,感其況而述其心,發乎情而施乎藝也“——摘自趙缺《無咎詩三百序》。詩歌是一種闡述心靈的文學體裁,而詩人則需要掌握成熟的藝術技巧,並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來高度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孔子認為,詩具有興、觀、群、怨四種作用。陸機認為:“詩緣情而綺靡”。在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後世將兩者統稱為詩歌。
所以,在前期詩歌更純粹,它只是勞動人民情緒舒張的一種方式,並沒有那麼高大上。並非貴族文人獨有。
二,格律詩的輝煌。格律詩是古代漢語詩歌的一種。形式有一定規格,音韻有一定規律,倘有變化,需按一定規則。中國古典格律詩中常見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絕句和律詩,即所謂近體詩。詞、曲也可稱為格律詩。這種古老和傳統的詩體,結構嚴謹,字數、行數、平仄或輕重音、用韻都有一定的限制。它的句數是一定的。
南齊永明年間,“永明體”的新詩體逐漸形成。這種新詩體是格律詩產生的開端並對唐代律詩、絕句的形成有一定影響。格律詩定形於
唐代,迎來了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初唐四傑是唐詩開創時期的主要詩人。這四傑分別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的詩雖然因襲了齊、梁風氣,但詩歌題材在他們手中得以擴大,五言八句的律詩形式也由他們開始初步定型。
此時,已逾千年,中國歷史社會經濟政治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詩歌也早已從民間口口相傳演變為文人士大夫的專利和邁向仕途的通行證。
三,中國現代詩的產生髮展。
再千年之後,中國現代詩歌從中國現代白話語言中自然地生髮出來的。稱之為新詩,新詩是白話語言藝術。中國新詩的意蘊必須是從中國現代語言本身感受到的,而不是從字面意思猜測出來的。
1917年2月,《新青年》刊出胡適的《白話詩八首》,現代詩歌誕生。
之後百年,詩壇從未平靜,各種流派各類詩人此起彼伏。文學研究會,創造社/早期浪漫主義,湖畔詩人,新格律詩派/新月派早期象徵詩派, 到50年代現實主義,70年代朦朧詩,七十年代末新現實主義,80年代新邊塞詩派詩歌,第三代/新生代/新世代/後新詩潮,90年代
網路詩歌,民間寫作,20世紀下半身寫作,荒誕主義,靈性詩歌。不一而足。
這一階段,新思想新方法雨後春筍,雖良莠不齊,亦應百花齊放之境。
四,當代詩人的探索。眾所周知的原因,樣板戲的十餘年,僅餘歌頌型詩歌,詩歌幾進絕境,但中華文字魅力萬載不滅,其間也有不少文字優美,格律嚴謹的詩歌傳頌。魯迅說過:“所有好詩,至唐已寫完"。進入當代,普通認為詩歌沉淪沒落了,究其原因不外乎(1)社會環境複雜,包括生活環境合心理環境,不能靜心思考,感受世界;(2)生存壓力大,忙於為生活奔波,功利心強,沒有愜意的適合是個寫作的心情;(3)社會競爭大而無序,有些優秀的作品難於被打擊發掘,走進大眾視野。(4)文化生活豐富,詩歌僅僅是眾多精神食品之一。
所以有別於以前的創新,參與市場的選擇是當代堅守詩壇人們的唯一選擇。所以梨花體,趕海歌等型別均不失為一種嘗試,甚至是無奈的嘗試。他們的失敗其實可以認著是一塊墊腳之石,也有相當的存在價值。何況他們在開創這些方法之前也循古,也寫出了不少優美詞句。
五,檢驗詩歌的標準取決於受眾當時的心境。當代詩歌,處於資訊爆炸時代,可能詩人們也無法準確表述自己寫作的背景,意象,所蘊含意義,精神。只有讀者,結合年齡經歷環保等等因素,自己體會。我倒覺得這是當代詩歌內涵更豐富,主題更多元,是比諸格律一詩一主題的優勢。就如《我和我的祖國》,李谷一領唱的集體大合唱就如李白《將進酒》《蜀道難》,氣勢磅礴,動人心魄。而王菲的演唱也如田園小曲,涓涓細流,沁人心脾。都在這一宏大背景中,各抒胸臆。可是人們對這兩種演繹的爭論也必將持續一段時間,這很正常。
五,爭議是好事,有利於發展。事物都在矛盾中前進,當代詩歌同理。詩歌不是拾人牙慧,或者推倒重來,她自有其發展規律,全盤否定,自豎標杆,應該屬於病態,必不長久。
我對自吹自擂,目中無人的"詩王,詩霸",嗤之以鼻之後奉勸一點點。
-
6 # 閒看秋風999
詩詞,特別是“格律詩”,由於其要求非常高,既講究工整對仗,又必須注意平仄;因此在唐宋達到巔峰以後,後人難以超越,所以紛紛放棄了詩詞的創作。
沒有了古詩詞(格律詩)做伴的明清時代的文人墨客轉而利用另外的文學形式來抒發自己的情感;而這個時候的文人更加貼近老百姓的生活,開始嘗試老百姓能夠接受的文學題材比如各種“筆記體”小說,就應運而生。
當然,這裡還不得不提及元代起過渡形式的“雜劇”——比較詩詞而言,這種文學形式容量更大,可以講述一個個完整的故事,更加喜聞樂見。
再回過頭來看明清時代的小說;除了以“三言、二拍為代表隊評話小說核白話小說以外,還有“志怪、靈異”小說,這些都極大的豐富了底層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簡單說,這個時候的詩詞(格律詩)已經式微;而取而代之的就是小說,而“四大名著”的出現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了。
“五四新文化運動”徹底終結了格律詩的歷史使命;而自由詩大行其道,在當時的文人中風靡一時,所有知名學者都以用白話文,寫自由詩為驕傲,比如經久不衰的那首《再別康橋》。
建國後,特別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後,古詩詞曾經一度銷聲匿跡;毛澤東寫給臧克家有關古詩詞的一封信,更是一語點破了古詩詞衰敗的原因。
現在流行的文學題材不是詩歌散文,也不是小說了;現在人們生活的快節奏更加適應“網路段子”;而MTV這種有音樂有影片的流行歌曲攻擊如那些古詩詞愛好者無地自容——有哪一個詩人能夠超過周杰倫的一首歌嗎?
另外,EMOJI(顏語言、表情包)這種表達方式也非常迎合現代人的心理——任何一個“表情包”都勝過任何一首唐詩宋詞。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
7 # yj162417236
中國古典詩詞具有不可比擬的無窮生命力,當然前途無量。首先,現代古典詩詞熱愛者眾多,作者廣泛熱情高漲持續不衰;其次,古典詩詞符合中國文人的語言審美情趣,內涵外延豐富延展性強,文學趣味迴環反覆,令人遐想縈迴;其三,古典詩詞幹練整潔形態、韻律美,適合所有題材,信手拈來俯拾即是,用於應景應情、譏諷嘲弄任意發揮;其四,古典詩詞為平民大眾喜聞樂見,一些打油詩、順口溜、古風詩,形式自由任意揮灑,生活氣氛濃厚,同屬於古典詩詞範籌。是有別於外國自由詩的,具有中國獨立語言藝術門類。
回覆列表
詩詞有沒有前途,我認為有兩個主要因素在決定著她。
一個是國家提昌與否,提昌的力度大與否。從目前看,國家的提昌力度很大。從學生的課本里,謀體裡都能看出。小學一年級就有詩詞,直至大學,並且側重了考試成績,使家長和學生引起足夠的重視。電視經常舉辦古詩詞比賽,一開始只有中央臺舉辦,後來很多省一級電視臺也陸續舉辦。再有各種平臺也大力推廣詩詞知識。
二是愛好古詩詞的人多了,不論大人小孩,甚至很多老人都加入到學寫古詩詞的行列中。為學寫詩詞打了了堅實的基礎。
所以,我認為古詩詞的發展前途是相當大的。當然,從中國詩詞文化的發展史來看,是有階段性的,並且是在變化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詩詞是古詩詞的初級階段,偉大的屈原應該是中國詩詞的鼻祖。到了唐代,出現了嚴謹的格律詩(近體詩)。這個時期是中國詩詞發展的頂盛時期。是當時的文人墨客敘情言志的主要方式。後來又出現以歌填詞的方式表達感情,到了宋代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就是宋詞。
飢思吃,飽思樂。社會發達,老百姓生活富餘,才會去想樂。唐宋二個朝代是中國最發達的時期。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就是說的那個時期。詩詞是那時的主要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