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福自福地來wjf
-
2 # 樹德漢碩
中國有使用陰曆的習慣。陰曆就是太陰曆,即月亮歷。陰曆就是依觀察月亮執行規律而制定的歷法,陰曆反映月亮朔望圓缺盈虧過程。重在月。初一就是朔,十五月中就是望。月亮圓缺週期是29天12時44分,日要計整,所以月大三十,月小二十九天,有些年,有個七月大,也會十五月亮十六圓。這個月,實實在在就是指月亮,指月亮執行週期。人對天上日月是十分崇敬崇拜的,並以日為陽為男為剛,以月為陰為女為柔。以太陽執行規律而制定的歷法叫陽曆,陽曆重年,陽曆特點是反映一年春夏秋冬交替變化及寒暑冷熱不同。二十四節氣就是依陽曆而生的。
每年陰曆八月十五日,就是中國傳統的中秋佳節。又叫“仲秋節”,因為一年四季,一季三月,三月又分孟仲季,八月是秋季中月仲月,所以叫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也是在秋季之正中。秋高氣爽,中秋之夜,月最亮最圓,月色也最美麗,人們把月圓看作是團圓象徵,所以為稱中秋為“團圓節”。
中秋之所以成為佳節,一以使用陰曆而重月有關,一以月亮有種種美麗的神話傳說有關。如“嫦娥奔月”的故事,特別到了近代,這故事被進一步美化,豐富和發展,更說得活靈活現了,月亮嫦娥成了聰明善良美麗的化身。形成了賞月祭月的習俗,並愈演愈烈。古月可以照今日,今人卻不見古月。歷代文人墨客詠月詩詞不下少,最可喜的,中國的繼俄美之後,可以登上月球,實實在在的探月了。月亮再不那神秘了。但中國過中秋習俗不減,月餅還越做越大,越來越貴,對月越愛越讚美。
-
3 # 風雪月
中秋起源於農業發展,在皇家成為一種祭祀活動,在民間形成了賞月習俗,最後成為民俗。
中秋起源於農業發展。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在長期的農業生產中,人們享受著大地的賜予,祈求著豐收,天災遠離。在農業發展中,農曆指導著人們的耕作生活。就在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月亮是最大最圓的。在科學並沒有廣泛發展的時節,這樣的月亮令人驚異,這樣圓的月亮是適合許願的,這一天的月亮是不能錯過的。這是人們最早對中秋的看法。因此中秋節俗的賞月在秦漢以前就有雛形。
皇家大族祭祀活動和貴族文人的詩歌賞月。
隨著中國進入漫長的封建社會,祭祀成為重要的國之重器,由人們樸實的願望在皇家大族變為了隆重的慶典活動,中秋的這一天,也成為祭祀的一個必須的日子。月於天上,是神和祖先的居所,皇家就在這一天對月祭祀,祈求神和祖先的保佑。
在沒有中秋節時文人們就有詠月的文化,月亮與團圓也結合在一起。中秋賞月在文化興盛的魏晉時就已風行。在唐代賞月就更加盛行,楊貴妃就對著月亮賞月。
在宋代賞月求團圓也在民間更加流行起來。在皇家大族的祭祀之日,也是平民百姓的許願祈禱的日子,這樣的日子適合全家團聚起來。若是家裡有成員 不在,人們就會對著月亮許願他平平安安,早日和家人團聚。蘇東坡的一首《水調歌頭》表達了這種團圓的願望。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秋節俗發展
到了明清時期,中秋節俗發展起來,從元末的“走月”發展起來有了和現在一樣的月餅送禮,團圓成為節俗。明代田汝城《西湖遊覽記》:“八月十五日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在清代月餅已經"中秋送禮遍京城“,成為一種固定的代表中秋的美式和送禮品。已經和我們現在一樣了。
中秋之際也正值要莊稼豐收的秋季全面到來之時,在農耕社會人們的願望無非吃飽和平安。在願望就要實現之時,人們懷著欣喜的心情,就要迎來豐收和這一年最後的忙碌,也期待著全家團聚平平安安。 -
4 # 鄉親們注意
請允許我從另類角度闡說中秋的起源和演變。
中秋節或因“勞作中希望休歇或思念家鄉、親人”而起源。
古時刀耕火種,現時代人奔波勞碌——為了家小生計。
從正月忙至中秋,該歇歇了!該盤算一下生意工作了!該放下活兒回家看看妻兒陪伴父母了!
就飲食而言,在生活水平低下的年代,如果有一個充滿美食的節日該是老少共盼的好事;另,中秋時節氣候冷熱適中適宜人類走動串門、有利促進親友間交流往來。
至於演變!
中秋節的日期不會變,但過節的形式內容將會有更新:近年家族文化復興形成一股不小的家親凝聚力,這很大程度會使今後的中秋節更具濃濃親情;民間傳統文化也在不斷弘揚中,國家對精神文明建設高度重視……
這些因素都起著一個令傳統節日迴歸初心的推動作用。
無論科技如何發達!無論現代人生活如何高節奏滿負荷,我們都應該讓每一個傳統節日名至實歸和和美美。
答至此。
-
5 # 老孫遁世無悶
先說中秋節的名稱及其含義。傳統的中秋佳節,都是每年農曆8月15日,這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故被稱為“中秋”,富於褒義為“中秋佳節”。
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階段,因而中秋也稱為“仲秋”。這一夜,人們仰望明月,盼望家人團聚。遠離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已對故鄉與親人的思戀。
再說中秋節的起源及演變過程。中秋節傳說源於古代祭拜月神的習俗。翻開《禮記》,書中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日為農曆8月15,時日正值仲秋,故命名“中秋節”。
9。
到唐朝初年,中秋節己演變為固定的節日。《新唐書》中記載,中秋釋奠於文宣王、武宣王,以及開元19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
中秋節,定製於大唐王朝,盛行始於大宋王朝,完善於明清時期。中秋節已發展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作為中國的一大傳統節日,中秋節的習俗概括起來,主要有親友團聚,吃月餅,賞月拜月,燃燈,祈子等活動。
中秋節最有趣的是,節日當天晚上,全家人一定要團聚在一起賞月,吃月餅。
-
6 # 正月十五5L1c
起源
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成為“仲秋”,因為與上古祭月的禮儀有關,中秋又是“祭月節”。它源於遠古人類對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禮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這一天“秋分”這個節氣在八月內,日期每年不同,所以秋分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無月是大殺風景的,逐漸俗隨時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節”。中秋一詞始見於《周禮》:“中春晝,鼓擊士鼓吹 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雲。”
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
“八月半”或”八月十五”;“天下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禮記》)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穫了,自古人們便在這個季節飲酒舞蹈,慶祝豐收,這在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描繪。
歷史演變
中秋節的起源於古代秋祀、拜月習俗有關。先秦時代,即有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祀制。《禮記》記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之後歷代帝王都沿襲此俗。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帝祭月修造的。中國各地至今也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蹟。
北宋時中秋節以爬山登樓先睹明月為快,然後舉行拜月儀式,供品有圓餅。解釋上“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卷八)。吳自牧(約1270前後在世)的《夢梁錄》卷四也記載,南宋人家多於此日安排家購買酒菜來歡度中秋。金盈之(約1126年前後在世)的《新編醉翁談錄》卷四則記載了當時人由賞月進而拜月的習俗:“京師賞月之會,異於他郡。傾城人家,不以貧富,能自行者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於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潔月”。
除了團員、娛樂、拜月之外,還有賞燈的風俗。周密(1232-1308年)的《武林舊事》卷三記載杭州中秋夜:“燈燭華燦,竟夕乃止”。是夕,人家有賞月之舉,或攜湖海,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並在江上施放萬盞“小點紅”(小羊皮燈),燦如繁星,十分引人注目。據說水燈是為討江神喜歡,並非純粹為了觀賞。並且宋朝起,在杭州錢塘觀潮,也成為一中秋節習俗內容。
元朝雖已異族入住為主,但所受漢化甚深。節日習俗也打扮沿襲漢人舊制。
到了明朝,中秋節已於元旦齊名(古時候稱春節為元旦)。賞月、祭月、吃月餅的風俗大盛。田汝成(約1540年前後在世)的《西湖遊覽志餘》“熙朝樂事”記載明人多於中秋節以月餅相饋贈,取其圓形的“團圓”之意。夜晚則設賞月之宴,或攜帶酒食至湖海之畔遊賞。
至於明人賞月的盛會,張岱(1597——1671年?)以其生花妙筆,為我們作了極其風雅的記述(《陶庵夢憶》卷五的“虎邱中秋夜”):
虎邱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屬、女樂、聲伎、曲中名伎、戲婆、民間少婦、好女、崽子、孌童及遊冶惡少、清客、幫閒、家童、走空之輩,無不麟集。自生公臺、千人石、劍池、申文定祠、下至試劍石一二山門,皆氈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光江上。天暝,月上,鼓吹十百處,大吹大擂,漁陽參撾,動地翻天,雷轟鼎沸,呼叫不聞。更定,鼓鐃漸歇,絲管繁興,雜以歌唱。
晚明文人的生活情趣,從這則“虎邸中秋夜”能略窺一二。
劉侗、於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1635年)卷之二則詳細描述了中秋祭月的貢品:“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需;瓜分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華紙肆市月光紙。
明人拜月時用的“月光紙”,到了清朝,改了個名字叫“月光馬兒”,就是紙神馬。
清宮有祭(供)月習俗。祭月的地點在御花園。院內東向立一架屏風,屏風良策擺有雞冠花、毛豆枝和鮮藕;屏風前設有一張八仙桌,供桌上擺月宮符像,還要一個直徑五十五公分、十斤重的大月餅。月餅上印有“鬱儀宮”字樣及玉兔搗藥團。大月餅左右各擺一三斤重的月餅,擺各樣小月餅數盤,擺酒、茶數盅。供桌上還要擺應時鮮花和應時鮮果。月供擺畢,燃香。皇帝、皇后等人依次對月光神碼行禮。香盡,焚月光神碼,撤貢品。將十斤重大月餅精心包裝,儲至當年除夕夜,全家分吃,謂之“吃團圓餅”。三斤重大月餅切成數塊,連同小月餅、“蓮花團圓瓜”、鮮果等分賜妃嬪、文武廷臣、太監及宮女等人。
然後是豐盛的閤家宴會。清代許多地方還形成燒斗香、走月亮、方天燈、樹中秋、點燈塔、曳石等地方習俗。
總之,中秋團圓、賞月及吃月餅之俗,由來已久。隨著不斷增添新的內容,這個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流傳至今,盛行不衰。
-
7 # 情感桃源
中秋節又名拜月節、女兒節以及團圓節,古人把一年分為四季,一季度又分為孟仲季三個月份,八月是秋季中的仲季,而中秋節時值仲秋之半又名三秋之半,故名中秋。
中秋節是流行於中國民族各地的傳統文化節日,起源於唐朝,盛行於宋朝,至今已成為中國與春節齊名的重要節日。
在中秋節又有祭月,拜月,賞月,吃月餅,賞桂花,喝桂花酒,點燈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古代的文人雅士喜歡登樓賞月,泛舟賞月,約上三五知己在月亮之下飲酒賦詩,更是留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等千古名句。
記得在我小時候,我就覺得過中秋節的氣氛特別的濃,儀式感也是滿滿的。在中秋之前,父親和母親總是先要買好過節的物品,當然月餅和水果是必不可少的。
在中秋節當天,家人們都回來了,然後大家一起吃個團圓飯,味道十足。然後飯後就是慢慢等待月亮的升起了,那時候我最期待的就是天能夠快點黑,等到月亮掛起的時候一家人在門外擺好桌子,大家圍坐在一起,準備好月餅水果等茶點欣賞美景、美月了。
當然,在賞月之前還有一個儀式,那就是祭月,記得那時候父母會先用個碗裝滿大米以及在旁邊擺上兩個兩個水果,插上香對著月神進行拜月的儀式,至今我仍然記憶猶新,不過我家這邊卻沒有喝桂花酒這個儀式,可能是流傳至今某些地方的傳統也發生一些改變吧。
不過那時候年紀小,相對於賞月,我更喜歡的是和小夥伴點燈籠放孔明燈。也就是中秋燃燈的習俗,那時候的燈籠是用紙糊的,漂不漂亮全靠外面的那層紙,最好的莫過於飯後點上燈籠跟小夥伴三五成群的玩捉迷藏。
而燃燈的習俗傳說是在很久以前,天界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傳旨下令,降天兵於正月十五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光。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偷偷來到人間,把這個訊息告訴了人們。一個聰明人想出個法子,他讓大家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3天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天兵已經放過火了。
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3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而作罷。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掛燈籠,來紀念這個日子。
-
8 # 小影吉
這兩天,天南海北外出工作打拼的人們都大包小包地湧向了車站,擁擠的盛況幾乎和春運時有一拼,如果你仔細看,還能看到人們的行李中夾雜著紅色的禮盒,上面寫著“月餅”的字樣。人們行路匆匆,臉上卻總是掛著快要回家的喜悅,你無意中跟對方碰觸了下視線,彼此又是一陣心領神會的微笑。哦,是要回去過中秋的呢,已經陰曆八月十五了。
過中秋,在我們中國幾乎是跟春節一樣隆重的節日,兩者所代表的的意味也更相似,那就是團聚。這一天,月上中空,月大如盤,渾圓地仿似團聚的一家,讓人無限遐想。中秋,這個詞,也因此在我們心目中被賦予了更加美好的意象。月餅,茶話會,晚會,還有,團聚。中秋這個節日在中國溯源已久,久到我們只記得它象徵著團圓,對於他的起源和演變,卻總是說不出個一二三四。那麼就讓我們簡單瞭解下“中秋”這個傳統節日,對他有個更清楚的認識吧。
中秋緣起:說法不一,多見於古籍文獻及歷史學家的研究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不一,而持不同論點的人們都有著自己的依據,依據主要為書籍文獻,也有歷史學家們的研究彙總。大概有以下幾點:
一、“中秋”叫法的來歷。這個是有古籍考據的。《周禮》中有《禮記·月令》篇,內載“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在這裡,仲,即中,取自中間的意思,並沒有說明具體是哪一天,大概意思是月中之時,剛好滿月,月亮明亮又圓潤,普照大地,正是閤家團聚的好時候,而未免孤苦老人無所依靠,地方的縣、道政府調查戶口,登記高齡老人,在這時候給給老人粥喝。
三、起源於農業活動。古代人們時代耕種勞作,對於瓜果、農作物的收穫歡欣鼓舞,而“秋”字在詞典中的解釋,正是“莊稼成熟”。所謂中秋,正是八月的中間,作物陸續成熟,農民們祭拜謝天,中秋也因此成了一種習俗。
四、此外,關於中秋還有一個野說。據說在隋末,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的軍糧問題,中秋的起源也就多了這樣一個奇談。
中秋演變:風俗的不斷更迭增加,寓意不變,形式演進中秋的說法及節禮,從誕生之時起就一直延續,關於祝福和感恩的寓意不變,內容形式多有演進。
唐代時,中秋開始盛行賞月的風俗。在之前,對於月亮,人們也多是望和看,指導唐代時,才有了賞月這種觀賞性的活動,人們對月宴飲,而那些對著月而起的思緒,則成了文人墨客筆下的詩篇,被我們時代傳頌,並發現原來從古到今,人們關於思念的主題從未變過。
中秋真正成為一個隆重的節日,是從宋代開始的。這個時期,中秋賞月的主角從之前的文人墨客轉向了大眾,一般百姓也會參加。人們聚眾而坐,親朋相聚,或是鄰里相聚,一起對著月亮觀賞,一邊聊天,過中秋開始成為一種全民性的活動。
到了明清時期,中秋開始正式寓意著團圓,並有了明確的日期。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記》中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中秋節在此時也開始被稱作“團圓節”。而《帝京景物略》中說:“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也。”這也將中秋節期間親友間的團聚展示地淋漓盡致。
時至如今,中秋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我們在這個節日團聚,在這個節日思念親人,在這個節日精心準備,甚至還有了專門的假期,可以天南海北地回到家裡去慰藉思鄉之情。而在我們暢享中秋的團聚之時,也大可彼此交流下中秋的起源和演變,讓這項傳統節日流傳地更廣為人知。
中秋節,願天下游子歸根,願所有別離都得相聚。
回覆列表
中秋節的起源和演變是怎麼來的?
中秋節,俗稱中秋佳節,時間則是歷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中秋之夜月最明而又最圓,人們便把月圓夜當成人間最團圓的象徵。所以也叫團圓節。
中秋節的起源始自商周的春秋二祭之故,即天子春朝日祭日以助陽氣生髮之意。秋天秋分日入夜以祭月,即六宮拜月之象,即眾妃拜後(正宮)之意。而到了秦漢時,天子又襲承商周二祭之禮。此俗在唐前,均為帝王之風,民間尚無。民俗自始於唐時,興於大宋而傳承至今。
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陽,春節等,每個節日,民間都非常重視。但在諸多節日裡。唯獨稱中秋為佳節。
中國傳統曆法見證,農曆八月居秋季之中,故曰中秋。八月十五居秋季正中,又居中秋之中,又故曰仲秋。
八月十五月圓夜,月亮雖然同它月十五一樣圓明,沒有什麼兩樣,但因為八月秋高氣爽,空氣浩亮,所以這個月夜,則顯的月明最亮,月圓最圓,而月色也顯的最是美麗。正如清明要踏青,掃墓,端午要掛艾,喝雄黃酒,重陽要登高一望一樣,賞月拜月也就成了中秋節民間的特色了。
花好月圓人長壽,月亮最明,最圓的日子,即是人間最美麗的日子。人們把它作為團圓節,即是人們從心底裡表達了對全家團圓美好吉祥的願望。
在古代,人們對中秋月夜有諸多期盼和幻想,人們又都發揮著諸多豐富多彩的想象力,來傳說著月圓之夜的美麗神話。
相傳,唐明皇曾於八月中秋夜夢遊月宮,見匾上寫著'廣寒清虛之府',此後人們便認為月中有宮,名廣寒。聊齋中有異:廣寒宮'以水晶為階,行人如在鏡中'。把月亮誇說的更加秀氣而美麗。
古人相傳,月中有嫦娥,她原是后羿的妻子,羿從西王母那裡請到了長生不老藥,被嫦娥偷吃後就飛到了月亮中去了。
還有一說,說嫦娥是由帝嚳的妃子嫦儀演義而來的。嫦儀善佔月亮的晦,朔,弦,望。所謂月宮就是嫦娥的住處,
還有傳說,月宮中有一棵桂樹,有一個名叫吳剛的人(漢時)因學仙而有過失,被貶到月宮中去砍桂樹,這就成了吳剛伐桂之說。陸游曾說,月兔搗霜供換骨。尚有白兔搗藥或藥婆婆在一棵大槐樹下搗藥的神仙故事。
古有一篇中秋月詩云:涼霄煙靄外,三五玉蟾秋。說明月宮中不但有嫦娥,藥婆,吳剛,白兔,桂槐,而且還有癩蛤蟆也。所以月亮又稱兔魄,月宮又稱蟾宮,月光又稱蟾光。有時蟾蜍也作月亮而代稱。
在舊時,中秋節內容相當豐富。有祭月和吃團圓餅的來歷。
古時祭月,初為皇家,後傳民間?祭月時間為八月十五夜,月出一樹高。在當院正中擺一圓桌,香爐上香三支,黃表紙三筒共九張。四個素菜不放鹽,筷子七雙,三杯清水,不用酒,四盤果子,一般為蘋果,瓜果,毛豆枝,雞冠花,蘿蔔,藕,大棗和月餅等。
月亮屬陰,又是嫦娥仙子所居,一般男人不準拜月,以示對嫦娥仙子的敬重。有家婦勞拜,並叩頭九個且面向東南。
拜月之後一家人方可圍桌而坐分吃月餅,月餅不興一人吃一個,必須同分。月餅吃後,可喝米湯,後撤供果和香爐,然後再飲米酒以示慶賀。完畢後,家人同伴,或邀友人親朋,出戶步山水,或步亭憑欄望月。文人墨客可興詩弄文,暢談三皇五帝,月中仙子,吳剛伐桂等亦真亦幻的神仙故事和各種民間美麗的傳說。以不負中秋美好的月圓之夜。
在上古時,拜月無專供果品和月餅,隨意點心果蔬而已。周禮制後,便有明確訂製:素祭不見葷,用女人勞拜,瓜果素菜各四樣而已。那時尚末有月餅出現,那時的祭月不是民間,是敬重皇宮後母的象徵,非實為敬月也。而那時祭日也是敬畏皇官至高權力的象徵也。日月不過一種概念的形似而已。
至漢時,尚在襲承禮制不變。到唐時方有圓餅出現,人們把圓餅比喻圓月之形,並視為家庭團圓之意,後民間則把圓餅稱月餅。過去的圓餅有圓饃,(或帶餡)。有餅子,有鍋盔饃等。真正的月餅出現在宋朝皇室內,民間真正吃月餅始於元朝以後而傳承至今。
古代月餅比較單一,而現在則五花八門,什麼樣的月餅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