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仁宇侃侃談
-
2 # 經典重溫之似水流年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此時杜甫被放逐,又作不到李白的那份灑脫,所以才會更加的思念李白。
首句以秋風起興,給全詩籠罩一片悲愁。詩人說:時值涼風乍起,景物蕭疏,悵望雲天,此意如何?只此兩句,已覺人海滄茫,世路兇險,無限悲涼,憑空而起。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卻反問遠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經意的寒暄,而於許多話不知應從何說起時,用這不經意語,反表現出最關切的心情。
像自己和李白一樣的對話一樣,我們設想李白此刻就在杜甫的面前,杜甫在誠懇的問李白一個被貶之人,怎樣才能忘記自己有憂愁與痛苦,雖然李白對他說了如此這般,但是也許是天生的性格使然,自己還是無法排解心中的愁苦,只能嘆了口氣,也可能是當時一分鐘的熱度,一時心血來湧,似乎懂得李白的灑脫,自己似乎也能做到。
只是沒過多,終是逃脫不了生活的殘酷的現實一次次無情的打擊。
那麼失落的情緒又開始回來了,畢竟自己不是李白,一方面可能是沒有李白有錢,一個窮人根本上是不能和一個有錢的相提並論的。
此時也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這時杜甫自身淪落,本不足慮,而才如遠人,罹此兇險,定知其意之難平,遠過於自己,含有“與君同命,而君更苦”之意。此無邊揣想之辭,更見詩人想念之殷。代人著想,“懷”之深也。摯友遇赦,急盼音訊,故問“鴻雁幾時到”;瀟湘洞庭,風波險阻,因慮“江湖秋水多”。李慈銘曰:“楚天實多恨之鄉,秋水乃懷人之物。”悠悠遠隔,望訊息而不可得;茫茫江湖,唯寄語以祈珍攝。然而鴻雁不到,江湖多險,覺一種蒼茫惆悵之感,襲人心靈。
對友人深沉的懷念,進而發為對其身世的同情。“
這時作者透過自己的想象,遙想李白會向屈原的冤魂傾訴內心的憤懣:“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看是寫別人,其實是反襯自己,有冤無處申,一種悲涼的心境。
天地這大,竟沒有自己容身這處,這樣飄飄蕩蕩的不知何時是盡頭。
想到這時,不由得悲從中來,自己也想像大詩人李白一樣做人,那樣該有多好,可是自己無論如何又做不到,這種矛盾的心裡在心目交織在一起,就差吐一口鮮血永不起了,就因為這樣的性格,只可能在鬱郁之中而去。
以上只是個人一點觀點,有不符合之處,還望多擔待才是。
俗話說的好:性格決定命運也許就是這個道理吧!
-
3 # 老街味道
問題:怎樣欣賞杜甫寫給李白的詩《天末懷李白》?
前言這首詩是杜甫懷念被流放夜郎地李白所作。李白一生地理想就是作魯仲連、范蠡那樣的人物,功成而身退,可惜他身退之時,事業無成寸功未立。
安史之亂以後,朝廷各方開始平叛。 永王召喚時,一腔熱血的李白政治頭腦卻不太靈光,結果永王李璘也被認為是叛亂,李白因此獲罪被流放夜郎。
幸運的李白中途被赦免,那首著名的七絕就是寫於此時: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作為李白的好友和粉絲,杜甫一直關心李白的遭遇。杜甫聽到李白流放夜郎 ,積思成夢而作 《夢李白二首》 表示了自己的擔憂和同情。知道李白被赦免後,杜甫又寫下《天末懷李白》表達牽掛之情。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 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一、詩體欣賞一首詩可以有兩個角度,美食家品嚐其色香味,廚師則要在品嚐中學習如何作出色香味。看一首詩不妨先從詩體來分析。
五言八句押平韻的詩,第一反應就是五言律。
鴻雁-幾時-到? 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中間二聯,幾時對秋水,文章對魑魅, 屬於寬對。仔細看古人五七律佳作,好的對聯多是寬對。
有人學詩常擔心被人質疑對仗不工,所以要多讀古人作品。並且在欣賞時,一定要換位思考,假如這一聯我來對仗,如何對,敢不敢這樣用呢?
杜甫這首是標準的五言律。很多人讀過李白的歌行體,總以為李白不喜歡寫格律詩,其實李白的格律詩雖然少於古風,但是五七律也有一百多首。
二、四聯簡析1、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第一聯用問句,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中認為,李白化用了西晉陸機的詩:“借問欲何為?涼風起天末。
秋風起,老兄心情如何?
2、鴻雁-幾時-到? 江湖-秋水-多。
繼續問,你的最新訊息什麼時候能夠傳來呢?江湖秋水多,這一路之上,很讓我為你擔憂呀。根據出句鴻雁無音訊,可知下句秋水多,有”鯉書“也難以到達的意思。
”鯉書“典故出自兩漢的《飲馬長城窟行》 :
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杜甫這一聯的意思,在宋朝晏殊《清平樂》上闋寫作”鴻雁在雲魚在水“ 。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魚雁的典故,在古詩詞中比比皆是:魚雁斷、魚雁疏、魚雁音寂、魚雁悠悠、都無魚雁書、待憑魚雁覓.......
3、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中間二聯要注意句子的結構,頷聯221,頸聯212。中間二聯句式不要雷同。
另外,一聯寫景多,另一聯可以抒情多一些。這些都是詩人有意的安排的變化。
頸聯就是完全說理了,文章文章-憎-命達,多才之人總是命途多舛,魑魅-喜-人過。小人最喜歡別人出現過失。一憎、一喜,形成對比。
達 ,是入聲字,過,是多音字,這裡是平聲。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4、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李白兄,你路過湖南這裡,應該和屈原有共同語言吧,可以寫一首詩投入汨羅江贈給屈原。
古人寫屈原,常用”吊“字
清湘吊屈原,垂淚擷蘋蘩。(唐·許渾)千重煙樹萬重波,因便何妨吊汨羅。湘中作(唐·韋莊)今來過此驛,若吊汨羅洲。(唐·元稹)杜甫用共、贈兩個字,彷彿屈原重生,就在李白身邊,可以一起交談,一起吟詩,更加生動。
結束語李白寫給杜甫的詩只有3首, 杜甫寫給李白有十幾首。據李陽冰編《草堂集》中說"當時著述,十喪其九", 魏顥 《李翰林集》序中 "經離亂,白章句蕩盡"。
可見李白的作品遺失太多,杜甫也僅僅傳下來一千四百餘首,可見佚失之多。
很遺憾我們不能看到更多的二人之間贈答詩,他們之間更多的故事都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希望某一天也能發現一個石碑、或者一本古書,還能告訴我們一些新的故事。
-
4 # 文字的二三事
《天末懷李白》是唐代詩人杜甫因懷念李白,並聽聞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而有感之作。詩中以秋天的涼風寫出了李白的悽慘境遇;以“文章憎命達”寫出了李白的命運多舛,一波多折;以“投詩贈汨羅”寫出了李白和愛國詩人屈原類似,皆含冤被放逐。
《天末懷李白》的全詩如下: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詩的大意是:
天的盡頭涼風乍起,你意下如何?鴻雁何時飛到?江河湖泊的秋水甚多。有文才的人總是遭受憎惡,魑魅喜好幸災樂禍。應和屈原一道訴說冤屈,作詩一首投贈至汨羅。
詩意賞析: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天末”:天的盡頭,當時詩人杜甫在遠在邊塞的秦州,故說“天末”;“君子”指李白。邊塞涼風吹起,此時詩人想起了千里之外的好友李白。李白遭流放又被赦免,不知道李白此刻的心情和境遇怎樣。所以詩人杜甫接著說了句“你怎麼樣?” 縱使心中有千言萬語,可到了嘴邊,只化作了簡單的五個字“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鴻雁”多和書信聯絡在一起,李白被流放在湘江一帶的夜郎,和詩人杜甫之間相隔多個江河湖泊,“江湖秋水多”不僅有它的表面意思,還暗含著李白的道路坎坷和他的淒涼境地。“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魑魅”代指惡勢力,李白因被惡勢力陷害而遭流放。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有文才的人總是命途多舛,魑魅魍魎喜好幸災樂禍。“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愛國詩人屈原蒙冤投進汨羅江,李白所處的位置正好與汨羅江相近,所以詩人杜甫在詩的末尾說出應和屈原一道訴說冤屈,不妨作一首詩投贈進汨羅。使用“贈”字而不是“憑弔”二字,可看出在杜甫心裡,屈原雖然已逝,但是精神永垂不朽。 -
5 # 梧桐樹邊羽
杜甫寫的這首《天末懷李白》中最有名的句子就是“文章恨命達”,這句詩已經成為了一種詩人命運不濟,而文采飛揚的指代,因為這短短五字說明了一個文學創作的道理。
我們來看這首《天末懷李白》: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平仄分析杜甫作為詩聖,與格律詩一向精研,這是一首標準五律。
首句“涼風起天末”,平仄為“平平仄平仄”,實際上格律詩平起仄收“平平平仄仄”的變格,這種變格在格律詩中大量使用,稱作“鯉魚翻波”,這並不影響其他句子的格律推導,我們得到平起仄收五律的整詩平仄關係: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這其中“過”字為多音字,這裡以平聲入韻,“憎”字讀第一聲,為平聲,這個今天也這樣讀,只是平時咱們生活中好像習慣讀第四聲。注意一下平仄區分,就會發現整詩平仄嚴合,押韻平水韻“五歌”部。頷聯“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頸聯“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雖然為寬對,但還是對仗無誤。
所以,這首詩是一首符合格律的五言律詩。
內容賞析首聯“起”,“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這就是以寒暄的方式起筆,交代時間、地點、和寫詩的事由。這天地的盡頭,涼風颯颯,老朋友,你的心情怎麼樣呢?當時杜甫聽聞李白因永王之亂被流放夜郎,中途遇天下大赦而返,既為好友誤入叛軍而抱屈,又為他中途遇赦而欣喜。
頷聯“承”,“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這聯承接首聯,繼續寫對李白的思念。“鴻雁”代指書信的意向早已固化,“江湖”指波折的人生旅途。我的書信不知何時你能收到?只恐江湖險惡,秋水多風浪。再明確涼風的天氣是秋天,增加蕭瑟之感。有些人認為秋水這裡指代“鯉書”,看上去有點道理,但是可能也是想多了。出句已有鴻雁傳書,對句沒必要進行意思的重複,造成內容上的合掌。簡單理解為風波多就可以了。
頸聯“轉”,“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這就是名句所出了,直接轉換到對李白這次流放事件以及波折一生的議論。創作詩文最忌諱坦蕩的命途,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錯誤。這裡指出原因,同時也是讚揚李白的文采好,人品好,為奸佞所連累、冤枉。
尾聯“合”,“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既接上頸聯寫文章,投詩汨羅江,將李白的才華和屈子等列,同時合回首聯:“君子意如何”,替李白臆想了一種解決悲傷鬱悶的方式。你和屈原命運相同,不如投詩於江,與他一起互相訴說自己的冤曲和不平。
這首因秋風感興而懷念友人的抒情詩,感情深厚卻不外放,千迴百轉,縈繞心際。正如普通往來信件,有思念、有關注、有相思,低迴婉轉,沉鬱深微,算是友情見證的佳作。
其中“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議論中帶情韻,有極為感人的藝術力量,是傳誦千古的名句。
-
6 # 亦有所思
網上的解釋有許多疏漏之處。
杜公為詩,不用廢字,下不虛語,哪怕是一個尋常的字詞,都有不同尋常之處,小可結了一下資料,試解如下: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涼風,即秋風。那麼為何不用秋風,西風,而偏用涼風?是因為涼風有“思念遠方的君子”之意,比如《歸風送遠操》“涼風起兮天隕霜,懷君子兮渺難望”,比如曹植《離友詩》“涼風肅兮白露滋。木感氣兮條葉辭。”而且從南北朝詩人來看,起初的涼風,不僅有“懷君”還有“遠行”之意,而當時,李白正流放夜郎遇赦到了江夏。
天末,天之盡處。詩中多用,傾向於“遊而不歸”之意,典故出於陸機《擬行行重行行》“遊子眇天末。還期不可尋。”重要的是,這個天末暗含“洞庭湖”的意象,因為謝莊曾經寫過一篇《月賦》,中有“雲斂天末,洞庭始波”之句,而李白當時正好在洞庭湖。
因此,這一句是思念李白,表面的上翻譯是天邊起了秋風,實際上卻是說洞在洞庭湖邊的李白現在不知如何?
君子,照應前一句的“涼風”,因為君子和涼風出自同一典故,詳見上面文字。在此處指李白。
意,想法,心情,心境。比如屈原《卜居》“用君之心,行君之意。”,比如辛棄疾《水調歌頭》“事當時才見,此意有誰知。”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鴻雁,即書信,訊息。多與秋天相關,與全詩季節相附。比如《周書》上說“白露之日,鴻雁來”,比如石崇《思歸引》“秋風厲兮鴻雁徵”
但還是有另一重含義。因為《詩經》裡就有一首《鴻雁》,裡面有“之子於徵,劬勞於野”主角是被流放的受害者,所以很難不向此處去想。
江湖,指四方各地,多用來形容奔走於各處,暗指作者的掛念。比如《史記》“江湖之間,其人輕心”,比如曹植《雜詩》“之子在萬里,江湖迥且深。”從其後面的“秋水”二字來看,這個江湖的典故應當是《莊子》,比如“遊之壇陸,浮之江湖,”此處是指李白四處輕遊的生活狀態。以表達擔憂之意。
秋水,原指秋天的江湖湖水,與“江湖”同出於《莊子》“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有猛烈,許多之意。這一句含義就比較廣了。也可以指李白的氣質以及名氣,好為下一聯做鋪墊。也可以表達世情複雜繁多,充滿擔憂之意。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此聯為千古名句。
文章,文采,才華。
憎,恨之意;命,命運,機遇之意;達,發達,通達之意。
憎命達,即詩能苦人,詩能窮人。
魑魅,在山野間吃人害人的精怪。人不能讓他們所碰到。比如《左傳》“螭魅罔兩,莫能逢之。”在《杜詩詳註》中,也借用了《招魂》中的“甘人”(吃人)來做為比喻。小可極為認同這個解釋,因為正好與尾聯相照應。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冤魂,冤死之人的魂魄。指屈原無疑,而且屈原是因為“魑魅喜人過”才蒙冤的,而這個“魑魅”就是《招魂》中的“甘人”,所以這個“魂”有招魂之意,所招之魂即為屈原之魂,主要含義就是說李白受了冤屈。即,這一句完美承接了上一聯,過渡之間,渾若天成。
投詩,不是把詩投到某處,而是合詩,指(冤魂之語)和詩的節奏相吻合。典故源於屈原《大招》“二八接舞,投詩賦只。”當然,這個投字,如果要解釋為投放,投入,寄給也可以,雖然本質上是一樣的,但主體不同。如果是投放,主體是杜甫,如果是合節奏,主體是李白。
這就是差別!不可不知。
汩羅,屈原自沉之處。典故出自《水經注》“(汩羅)屈原懷沙,自沉於此”
這首詩寫得很神,儘管我不是內行,卻也能看出一些小門道。句與句之間,聯與聯之間,存在極為密切的聯絡。比如涼風與君子各為一句,互成一聯。而“秋”這個意象從首聯交叉貫穿到頜聯,卻毫無重複之意。
頸聯為轉,轉得也是如此神妙。一個“魑魅”便自然過渡到冤魂,而且還暗藏了屈原的作品。
實際上,李白和屈原在後兩聯已經不分彼此了,都是飽受冤屈。而且尾聯“應共”二字的主體不清,更讓全詩有一種張力。而這種張力處處可以看到,涼風是思念,江湖是久行不歸,鴻雁是秋天蕭殺,秋水是人世複雜。
杜公之詩,愈品愈妙!
讀了杜甫詩,其它詩再讀,必是索然無味!
-
7 # 尤巧英1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介紹一下二位詩人的情況。
李白(701一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漢族,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秦安縣境內)。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感情為主。
杜甫,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共有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
李白與杜甫都是唐朝著名詩人,被人們稱為“李杜”。兩人之間是惺惺相惜的友誼,相互欣賞。
那麼,李白為什麼被流放呢?是因為他在安史之亂中投靠錯了人。懷才不遇的他投到永王李璘門下,永王有奪權野心,起兵造反失敗,連累李白也被逮捕流放。
《天末懷李白》是杜甫寓居秦州,還在擔心李白的遭遇,寫此詩懷之。這首詩是千古名句。
此詩以涼風起興,對景相思,設想李白於深秋時節在流放途中,從長江經過洞庭湖一帶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李白的牽掛丶懷念和同情,併為他的悲慘遭遇不平。全詩情深意長,風格婉轉沉鬱,為歷代廣為傳誦的抒情名篇。
作品原文:天末懷李白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此詩首聯以秋風起興,營造肅殺悲涼氣氛。這兩句意思為蕭瑟的秋風天邊颳起,遭流放的李白你現在心情如何呢?人海茫茫,世路艱險,詩人遙遠的牽掛,真切的懷念,表現了兩位詩人的友情深厚。額聯說不知傳書的鴻雁何時才能到達,江湖上秋水漫漫,暗濤洶湧。因杜甫設想李白流放應經過湖南,故此處“江湖”當指洞庭湖。頸聯前一句意謂山精水怪在等著你經過,以便出而吞食,猶“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近人評曰:“一憎一喜,遂令文人無置身之地”。此聯概括力極強,它道出了千古文人屢遭陷害丶命途多舛的共同悲劇命運。尾聯第一句是說:當年屈原被讒含冤投江而死,與李白受冤有共同之處。李白又經過屈原自沉的汩羅江,也應有與屈原共語的地方。後一句設想李白把憤恨的詩篇投進汨羅江中,以吊屈原。然而詩中卻不用“吊”字而用“贈”字,其妙處正如清黃生所說;“不曰吊而曰贈,說得冤魂活現。
此詩是文人相重,且末路相親,躍然紙上,感人至深,彌足診貴。
-
8 # 謝小樓
杜甫的這首《天末懷李白》,寫於乾元二年(759年)秋,當時,李白因曾參與永王李璘的幕府受到牽連,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回到湖南,但杜甫寓居秦州,還在擔心李白遭遇,所以寫此詩懷之。這首詩的頸聯,可是很多人都能背誦的千古名句。
天末懷李白
杜甫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解讀】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涼風,時值秋天。天末,即天邊。君子,指李白。
天邊颳起了涼涼的秋風,不知道,你此時的心境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鴻雁在古詩詞中,一般都代指書信。“江湖”句,比喻風波險阻。
不知道什麼時候才人得到你的訊息,江湖風波險阻實在太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文章,指詩文。命達,人生順利,仕途通達。
魑魅(chī mèi),山中的精怪,比喻奸邪小人。過,經過。魑魅喜人過而食之,這裡亦有過失意,小人伺君子過失而害之。
明代朱鶴齡說:上句言文章窮而益工,反似憎命之達者。下句言小人爭害君子,猶魑魅喜得人而食之。即《招魂》“雄虺(huǐ )九首吞人以益其心”意也。
從來詩文都憎恨那些命運通達的人,山中的精怪最喜歡看到有人經過。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冤魂,指屈原。投詩,指李白寫詩投江贈與屈原。
汨(mì)羅:汨羅江,在今湖南境內。屈原忠君愛國,無罪卻遭流放,憂憤之下投汩羅江而死。李白的遭遇與屈原相似。杜甫深知李白從永王李璘實出於愛國,卻遭蒙冤放逐,正與屈原一樣。
你應該寫詩投入江中,與先賢屈原訴說冤屈。
【賞析】清代屈複評此詩說:文章知已,一字一淚。
在杜甫的這首《天末懷李白》中,我們能感受到杜甫對李白遭遇的深切同情。這種同情不是浮於表面的,它深入詩人內在的靈魂,充滿著血淚般的人生體悟。
因為,杜甫與李白,有著相同的靈魂,他們都有著仁人志士為國為民的偉大理想,他們又有著詩人對人生境遇的敏感內心,所以,杜甫能感受到李白靈魂深處的痛楚。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天邊涼風吹起,杜甫就懷念起李白,在這樣淒涼的情境中懷人,本就內心充滿淒涼,但是,杜甫更關心李白此時的心境,經歷過這樣的打擊,李白的內心能不能該是怎樣的痛楚。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可是,詩人與李白天各一方,很難收到對方的訊息,江湖風波險惡,詩人更替李白的流放境遇擔心。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人生得一知已足矣,這一千古名句,可謂字字寫到了李白的心上。作為一個詩人,往往就會受到命運的折磨,作為一個賢人君子,往往就會受了奸邪小人的攻擊。
李白若讀到這兩句詩,當為自己能有這樣一位知已好友而欣慰吧!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杜甫不僅對李白的遭遇感到同情,他還明白李白內心的清白,同時認可李白的人生價值,將李白上升到與先賢屈原的同等地位。
李白與杜甫,這兩位中國歷史最偉大的詩人,他們那麼巧合地生活在了同一個時代,還成為了朋友。他們的友誼,
讓我們看到了兩個偉大靈魂的相知相惜,讓我們看到了,原來文人之間,不是隻有互相輕視,還能有讓人尊敬的偉大友誼。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古代詩人的友情,相知之深者,李杜為最。
回覆列表
首句以秋風起興,給全詩籠罩一片悲愁。詩人說:時值涼風乍起,景物蕭疏,悵望雲天,此意如何?只此兩句,已覺人海滄茫,世路兇險,無限悲涼,憑空而起。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卻反問遠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經意的寒暄,而於許多話不知應從何說起時,用這不經意語,反表現出最關切的心情。這是返樸歸真的高度概括,言淺情深,意象悠遠。以杜甫論,自身淪落,本不足慮,而才如遠人,罹此兇險,定知其意之難平,遠過於自己,含有“與君同命,而君更苦”之意。此無邊揣想之辭,更見詩人想念之殷。代人著想,“懷”之深也。摯友遇赦,急盼音訊,故問“鴻雁幾時到”;瀟湘洞庭,風波險阻,因慮“江湖秋水多”。李慈銘曰:“楚天實多恨之鄉,秋水乃懷人之物。”悠悠遠隔,望訊息而不可得;茫茫江湖,唯寄語以祈珍攝。然而鴻雁不到,江湖多險,覺一種蒼茫惆悵之感,襲人心靈。
對友人深沉的懷念,進而發為對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達”,意謂文才出眾者總是命途多舛,語極悲憤,有“悵望千秋一灑淚”之痛:“魑魅喜人過”,隱喻李白長流夜郎,是遭人誣陷。此二句議論中帶情韻,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長,有極為感人的藝術力量,是傳誦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長蘅評:“一憎一喜,遂令文人無置身地。”這二句詩道出了自古以來才智之士的共同命運,是對無數歷史事實的高度總結。
此時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讒放逐、自沉汨羅的愛國詩人屈原。李白的遭遇和這位千載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點,所以詩人飛馳想象,遙想李白會向屈原的冤魂傾訴內心的憤懣:“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這一聯雖系想象之詞,但因詩人對屈原萬分景仰,覺得他自沉殉國,雖死猶存;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亂,一清中原,結果獲罪遠謫,雖遇赦而還,滿腔的怨憤,自然會對前賢因秋風而寄意。這樣,“應共冤魂語”一句,就很生動真實地表現了李白的內心活動。最後一句“投詩贈汨羅”,用一“贈”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載同冤,斗酒詩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詩相贈以寄情。這一“贈”字之妙,正如黃生所說:“不曰吊而曰贈,說得冤魂活現。”
這首因秋風感興而懷念友人的抒情詩,感情十分強烈,但不是奔騰浩蕩、一瀉千里地表達出來,感情的潮水千迴百轉,縈繞心際。吟誦全詩,如展讀友人書信,充滿殷切的思念、細微的關注和發自心靈深處的感情,反覆詠歎,低迴婉轉,沉鬱深微,實為古代抒情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