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填格

    謝邀!藝術一詞,本來小民很淸楚的,但被這樣一問,趕緊查詢,結果看了後,把小民搞暈了。

    問題出在國人把藝術劃類為「意識形態」的社會活動;把「美術」歸屬平面視覺。Fine Arts「美術」是近代日本語翻譯,民國時期傳入,普遍得到認可且使用。這些「百度」都有詳細的介紹。

    音樂是什麼,小民覺得可以探討一下。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民族音樂教授Michael B.Bakan(邁克爾.B.巴肯)曾撰文介紹了這一定義,小民覺得有教益。

    他說,當一個著名的音樂演奏家步入舞臺,受眾都報以雷鳴的掌聲。演奏家向臺下受眾鞠躬致意後,坐在演奏樂器前,翻動樂譜,「喀噠、喀噠⋯」,多時已過,就是沒演奏,然後,又鞠躬,離場。一些聽眾報以熱烈掌聲,其他人卻無所適從。這是音樂嗎?

    伊斯蘭教清真寺的經文誦讀,如音調流淌-優美、深邃與精巧,極具音樂性。但穆斯林認為,這並非音樂,並認為不僅是錯誤的,且褻瀆聖靈。這是音樂嗎?

    例子說明瞭音樂是「體驗」。或者說,一個人的音樂,也許對另一人講,是噪音,祈禱乃至無聲皆是。

    音樂,不可避免地與西洋文化相關。可能有人指控小民崇洋媚外。也有國外的西洋音樂來華學者也認為(是不是主流權威,待考證),國人音樂「不需耍跟著西方走」~

    什麼是音樂,小民以為,它不是「藝術」,而是「商業文化」。這就是說:音樂藝術與錢財的運籌、思想與大眾傳播的對話、經濟模式與創意的權衡相關。誰掌握了經濟,誰就掌控了音樂藝術的話語權-錢爾!錢從哪裡來?肯定是受眾。有收益才有可能投資,出品更有商業價值的作品。這從涵蓋五大州四大洋的電影、音樂、電視、娛樂、傳播媒體等等領域-出版、商業演出、遊樂遊戲、漫畫等都可以清楚明白的看到。而歐美在全球的娛樂和傳媒領域裡所扮演何種角色,其實力是有目共睹的~

  • 2 # 清故宸涼1573

    藝術中的‘’藝術‘’是什麼

    藝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藝術不再侷限於傳統的劇場、戲院、音樂廳、美術館,而是更為廣泛地進入電視、電腦、網路等大眾媒體,成為現代人日常生活和學習不可分割的部分。越來越多的人文學者、科學工作者和工程技術人員嘗試從藝術中吸取靈感,將藝術的思維方式滲透到自己的工作和研究中。藝術的感受、想像、創造等能力,已成為現代社會需要的綜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質。 基礎教育階段的藝術課程日益走向綜合,不僅音樂和美術開始交叉融合,戲劇、舞蹈、影視等也進入藝術課堂。新的課程將更加關注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文化資源,鼓勵學生進行體驗性、探究性和反思性學習,為學生提供生動有趣、豐富多彩的內容和資訊,拓展藝術視野,提高整體素質,並使藝術學習更有趣、更容易,使每個學生獲得成功感。 藝術課程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必修課程,對學生的人格成長、情感陶冶以及智慧的提高等,具有重要價值。藝術課程綜合了音樂、美術、戲劇、舞蹈以及影視、書法、篆刻等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段,對學生的生活、情感、文化素養和科學認識等產生直接與間接的影響。藝術課程不是各門藝術學科知識技能數量的相加,而是綜合發展學生多方面的藝術能力;藝術課程也不僅僅是培養學生的藝術能力,同時還培養學生的整合創新、開拓貫通和跨域轉換的多種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綜合藝術課程有如下的理解;綜合藝術課程是將各藝術門類具有內在的關聯(如通感、通識、價值、功能等。)和藝術學習內容及其他形式的內容統整在一起的,在同一人文主題統領下的一種課程模式。學生透過這些內容和過程,獲得特定的藝術知識和技能,懼到一定的審美能力和對藝術的理解,可以淨化自己的心靈和情感、提高人文素質。 如果將這種理解加以分析,可以得出關於綜合藝術課程的如下具體內涵;  1、綜合藝術課程所涵蓋的課程內容既有各藝術門類的學科知識,亦有學生獲得的主體經2、綜合藝術課程以統整或去邊界的方式將有同一主題的課程內容組織在一起;3、綜合藝術課程將學科課程內容組織在一起的依據是課程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絡,如課程內容同性的關聯性和課程內容價值或功能的關聯性等;4、綜合藝術課程的價值、職能表現為消除學生原有知識體系中各類知識之間的界限,提高綜合藝術能力,不僅僅侷限到單科的知識技能,使學生形成關於世界的整體性認識和全息觀念,深刻理解和靈括運用知識。提高綜合解決現實問題的相關能應當強調的是。綜合藝術課程是一個對學校藝術課程內容進行統整的宏觀觀念,是對學校藝術課程綜合化的一種概稱。儘管綜合藝術課程是一種課程的模式,但它提供給人們的與其說是某種課程的某種執行方式或操作程式,不如說是實現課程綜合化的理念。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人們可以根據教育的實際憎況和需要開發、設定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綜合藝術課程的正規化。我們是要解決“是什麼”的問題,確定適合本校的綜合藝術課程模式。從這個意義上講,凡是具有上述屬性的課程正規化都可納入綜合課程的概念範疇。我們可以從諸如相關課程、交叉課程、廣域課程、核心課程以及經驗課程等方面做出探索和研究。來豐富我們的綜合藝術課程。我們相信,隨著學校藝術課程綜合化的深人,更多具有上述屬性的綜合課程的正規化將呈現在我們面前。 綜合藝術課程必須在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的協同下,加以精心設計和組織,才能實現。也就是說,任何藝術課程都必須經過槽心設計、而只有從學校和學生的具體憎況(學生的能力、學生所處的社會的價值觀)出發,從教學中隨時遇到的具體情景以及這些情景激發的動機和動力出發,從各藝術門類之間以及藝術與非藝術課程之間的綜合和交叉學習的實際需要和實踐經驗出發才能設計出優秀的綜合藝術課程。因為只有在充分考慮以上各因素的基礎上,才能確定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問題被解決的方式。 另外.綜合藝術課程還受其所在的社會人文背景的制約。不同地區的課程實施者。會受到不同地域文化極其價值觀的影響:在同一個地區內,不同學校的課程也會有不同的框架和自己標準、以便充分利用本校的教育資源。在同一個學區之內,不同學校也將按照自己的需要去運用國家藝術課程標準。最後,即使在同一個地區和同一個學校之內。每個教師也會採用適合自己的和適合學生興趣和需要的課程計劃和指南。綜合藝術課程具有開放性、創造性、人文性和實踐性。我們都是藝術課程的創造者、實踐者、探索者和建設者。 由此而形成的綜合藝術課程為學生展現出一個五彩繽紛、充滿奇妙幻想的藝術世界和人生境界,由此激發出來的藝術活動和藝術形象必將產生印象學生心靈的力量,並給學生留下終生難忘的印象,學生的品德人格和審美意識,以及他們的感知、情感、想像、思維和創造力,都會在這種新型藝術課程中得到健康的發展。 綜合藝術課程的主要特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在教學目的上。更加關注學生整體人格的發展,強調在生動有趣的藝術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綜合藝術能力,提高其人文素養;在教學方式上,加強不同藝術學科的融合以及藝術與其他學科的構通,鼓勵學生進行體驗性、探究性和反思性學習;在教學內容上,為學生提供基礎性的、豐富多彩的內容和資訊,拓展藝術視野。使藝術學習更有趣更容易;在評價方式上。關注每個學生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的提高,尊重學生個性差異與程度差異,使每個學生獲得成功感:在教學環境上。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文化資源,延伸藝術課堂。

    美術中的藝術美術藝術以民間工藝美術為美術教育的切入點,不僅僅是學習民間工藝美術中所反映出的美術形式和工藝技法,更重要的是讓兒童學習存在於勞動人民身上的那種善良、勤懇、堅韌、樂觀和智慧的品格,去理解中國勞動人民在苦難重重的生產生活環境中的浪漫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

    藝術特點任何一個有民族、有勞動群眾存在的地方,都能聽到藝術脈搏跳動的聲音。民間工藝美術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孕育而成的藝術形式。人們為了滿足養生送終,從喜從悲的一切生活需要,創造了各種生活藝術品,它伴隨著勞動人民從荒漠高遠的太古一直走到現在。它沒有條件取材於金銀犀玉,卻得益於天然的不盡貢獻,一切唾手可得的竹、木、泥、土、麻、絲,成就了各個種類生產的需要,勞動者的一切真情美意都物化其中。著名工藝美術學家張道一先生說過:“就民間工藝美術整體相對於宮廷、士大夫而言,它大多數是粗的、俗的、野的、土的,但粗非拙劣,俗非平庸,野非不馴,土非孤陋。……也許正是在這種生產方式和結構中形成的粗、俗、野、土,才使民間工藝充滿著無限的生命力。”

    正因如此兒童在接受民間工藝活動內容時才倍感親切。那些粗中有細、處處顯露個性的作品酷似兒童作品中的個性展現。它消除了孩子初學時懼怕苛刻教條的心理,滿足了孩子隨心所欲、個性自然流露和展示自我的需要。而這相對的“土”和“俗”卻是貧民百姓所熟悉、所接觸的生活,因此它拉近了與孩子們之間的距離。“野”是狂野、不受束縛、具有激情的敘述,是充滿活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野中的激情表現和拒絕束縛的特點,正是兒童喜於接收、樂於嘗試的一面,他們不受 清規戒律的約束,雖然對此從未接觸,但他們表現出的極大熱情,彷彿早已熟識。如陶土製作課,兒童透過揉、捏、搓、壓等手段盡情地將內心世界宣洩於手中陶土,土的成形,給心靈和手,給表現空間的形式,提供了無限的可能,兒童置身其中,在“土”與“非土”之間,尋找著快樂與成功。

    情感內涵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歷無數滄桑,磨難的民間工藝美術,與眾不同地再現著人類豐富、樸實的情感。在勞動人民的生活創造中,我們不難發現正是勞動者特有的質樸純真的情感萌發了美的創造。靜寂夜晚的機杼聲聲,那必是母親在為女兒趕製陪嫁的土錦或花布,梭梭織進了慈母對女兒的祝福;槐樹下含羞的姑娘正在把自己偷偷繡制的荷包遞給心愛的情郎,一針一線都連結著姑娘的深情。勞動者生活中的一切,從孩子們穿戴的虎頭帽、虎頭鞋 、花圍涎到手中玩耍的泥哨、竹龍和風箏;從農家村舍的門箋、窗花、燈綵到節日喜慶的糕餅花饃和年畫;從新強的土陶器、彝族的漆器 、毛難族的“花竹帽”、到貴州布衣族的蠟染、湘西苗族的扎染和遍佈大江南北的藍印花布等等,每一件精美的民間藝術品無不溶入了各族勞動人民對親人的深情厚意,無不寄託著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追求。它傾注了勞動者熾熱而純樸的情感,這種情感很少受到貴族的權勢與銅臭的影響,因此在美的創造中自然真摯、毫不造作,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再創造,引起了心靈和情感上的共鳴。一件鄉土玩具,往往使上了年歲的人激動地彷彿又回到了童年時光,這是因為它勾起了許多甜蜜的回憶,喚醒了人們的童心。這些不僅表現出造型藝術的無限魅力,還流露著人與人之間的真愛和友情,處處可以讓你感受到一種生生不息的情感力量。這是延續了幾千年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正是今天兒童應該瞭解和繼承的。

    感受前人的真愛和友情,只通過一兩次欣賞、講解是遠遠不夠的。特別是在經濟飛速前進,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兒童更多面對的是繁忙而無暇顧及他們內心世界的家長;面對著削弱人與人之間熱情的分隔式的高樓大廈;面對著電腦虛擬化和經濟社會帶來的情感沙漠化等等,這些問題都在不斷地衝擊和動搖著人之初那友善、真摯的原始面貌。所以保留和建立兒童之間的真誠、關愛、友情是非常必要的。透過講述民藝中的傳說故事,使他們不斷地有機會聽,有主題地看,選擇適度的內容供他們實踐,使他們在實踐中不斷地體會和感悟,從而加深對祖國文化的理解。如透過每年一度的中國傳統節日“春節”,讓孩子們親手設計並製作“賀年卡”,送給親朋、好友、長輩,以表達孩子對他們的關愛、友誼和問候。這一過程既是民族傳統和文化的繼承發揚過程,又是讓學生體驗情感交流、動手動腦的一種有效方法。由於深受奴役和壓迫,所以他們對人生的希望和寄託是最強烈的。他們全部的心血和智慧淋漓盡致地表現在親手創造的形象上。只有在理解這些民間藝術背景的基礎上,才能對我們的中華民族文化產生崇敬,建立對民族文化深深的敬仰。從而生髮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對祖國的無限熱愛,才有可能樹立和形成歷史責任感。這正是我們用民間工藝美術的形式影響兒童,教育兒童傳承祖國文化的實質。

    文化內涵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幾千年的歷史錘鍊出燦爛而豐富的文化。在每一件民間工藝品之中都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和勞動人民的精神風貌。要想了解民間工藝美術所反映出的文化內涵,就必須解讀、領悟每件工藝作品,因為每件作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文化等內容。它是思想和藝術濃縮於一體的文化結晶。如:民間服飾中兒童穿的肚兜,是母親打扮孩子時精心縫製的 “五毒”圖案,母親借這些五顏六色、活靈活現的動物祝願祈禱自己孩子平安活潑,免災去疾。選擇“五毒”裝飾肚兜,寓意孩子可以受動物保護,集“五毒”之功於一身,達到防禦災害和疾病的心理。在外華人看來,這肚兜只是一個帶繩的長方形紅布,它們能感受到的只是表面的色彩和用各色布卷制而成的動物,凸起縫訂於紅布之上的新奇工藝。而這紅肚兜所凝結的深刻愛意和思想文化,不道破他們是永遠也想象不出來的。再如民間剪紙中的大紅剪紙,色彩鮮豔疏密有致,每一張剪紙都隱藏著一段典故和寓意。在剪紙作品中運用最多的是諧音和象徵方法,以魚、雞、 蝙蝠等動物的諧音寓意有餘、大吉、多福等,還有以植物來象徵美好幸福的“石榴多子”、“喜上眉(梅)梢”,還有以民間風俗時令為題的剪紙“掃晴娘”、“七十二孝”等等,這些都是民俗文化內容的具體生動的表現。不瞭解其內容是無法知道它深刻的內涵和豐富寓意的,更不可能理解和欣賞它的藝術價值和文化特色。這些也都是直接維繫生命和思想的活動,是生命與造物直接溝通的過程,從日常生活用品、勞動工具,到養生送死,四時八節的節令應有盡有:戲劇假面、木偶、皮影;木版年畫、農民畫;編織物藍、簍、席、墊;各種燈採、瑞餅果模;人生禮儀的婚嫁用品、送終用具;麵塑、陶塑、紙玩具……。這些舉不勝舉、牽動勞動人民衣、食、住、行的民間藝術遍及生活的每個角落。它不但滿足了人們生活的第一層次物質需要,還滿足了生活的第二層次——精神需求。

    開拓創新藝術大師徐悲鴻曾說“藝術當隨時代”,也就是說,無論何種藝術形式,應不斷歸納新的符合時代精神的內容,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納新。兒童在接受傳統文化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應該是有選擇地學習,而不是由老師不加選擇地全盤托出。應該選取適合兒童的民間工藝美術中的精華,這樣既滿足了兒童的興趣,又達到了學習傳統文化的目的。

    智慧的凝結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聰明、智慧的民族之一。我們的祖先在歷史發展程序中,給子孫留下了無數的智慧產物,它閃爍於科學、文化、自然等各個領域。在民間工藝美術中也是如此。設計構思多以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結合,像古代智力玩具“九連環”、“反手扣”、“祖先鎖”、“諸葛環”、“華容道”等都是這種思維構思中的典範,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仍然對我們的智力給予挑戰。

    簡單中的深刻一些民間傳統玩具看似簡單卻具有較深的科學道理。像河南浚縣著名的泥玩具,泥哨子俗稱“泥咕咕”,它是利用空氣和泥胎壁間的磨擦而產生出清脆明亮的哨子聲。泥咕咕的外形更是形態各異:有小鳥、公雞、泥娃等造型。像舊京城的“鬃人”,早在有京劇的年代就開始有幼童玩耍。它利用樹棕和豬棕卷製成人形,將其裝飾上京劇服飾,放在銅盤上,銅盤即成京劇舞臺,鬃人是主角,用棍敲打銅盤伴奏出鼓點音樂,盤中鬃人隨即轉圈,時而向心集中,時而向外散去,非常神奇熱鬧,這裡利用的是鬃與金屬磨擦、經敲打振動產生向心和外離的特殊原理。

    還有一些用紙、布材料製作的可以操動的玩具,以構思獨到、設計巧妙稱為玩具中的上品世代流傳,至今還給人們帶來歡樂。這些也正是欣賞課中兒童最感興趣的一部分內容。但欣賞講解不是最終目的,最重要的是藉此激發學生創作熱情,從民間傳統工藝中汲取前人智慧的力量,用於今天的生活和學習。

    藝術中的音樂藝術

    音樂藝術是用有組織的音構成的聽覺意象,來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與社會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有自己表情達意、塑造藝術意象的表現手段,比如舞蹈是透過肢體動作、面部表情,繪畫是透過線條、色彩、構圖,文學是透過字、詞、句、篇來體現藝術意象。通常,人們正是以表現手段的不同來區分藝術的不同種類。

    音樂聽覺藝術編輯音樂既然是聲音的藝術,那麼,它只能訴諸於人們的聽覺,所以,音樂又是一種聽覺的藝術。心理學的定向反射和探究反射原理告訴我們,一定距離內的各種外在刺激中,聲音最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它能夠迫使人們的聽覺器官去接受聲音,這決定了聽覺藝術較之視覺藝術更能直接地作用於人們的情感,震撼人們的心靈。音樂只能用聲音來表現,用聽覺來感受,但這並不等於說人們在創作和欣賞音樂時,大腦皮層上只有與聽覺相對應的部位是興奮的,而其他部位都處於抑制狀態之中。實際上,音樂家不止是透過聽覺的渠道,而是用整個身心去感受和體驗、認識和表現生活的,這同其他門類的藝術家並沒有什麼區別。不同的是在藝術構思和藝術表現的時候,音樂家是把個人的多方面的感受,透過形象思維凝聚為聽覺意象,然後用具體的音響形式表現出來。

    因此,音樂作品中所表現的思想情感,不是單純的聽覺感受,而是整體的感受。同樣,人們在欣賞音樂的時候,雖然主要是透過聽覺的渠道,接受的是聽覺的刺激,但由於通感的作用,也可能引起視覺意象,產生豐富生動的聯想和想象,進而引起強烈的感情反應,體驗到音樂家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和意境,獲得美感,併為之感動。

    音樂情感藝術編輯在所有的藝術形式中,音樂是最擅長於抒發情感、最能撥動人心絃的藝術形式,它藉助聲音這個媒介來真實地傳達、表現和感受審美情感。音樂在傳達和表現情感上,優於其他藝術形式,是因為它所採用的感性材料和審美形式——聲音最合於情感的本性,最適宜表達情感。或莊嚴肅穆,或熱烈興奮,或悲痛激憤,或纏綿細膩,或如泣如訴……音樂可以更直接、更真切、更深刻地表達人的情感。

    那麼,音樂為什麼能夠用有組織的聲音來表達人的情感呢?一種理論認為,音樂的表情性來自於音樂對人的有表情性因素的語言的模仿。人的語言用語音、聲調、語流、節奏、語速等表情手段配合語義來表情達意,而音樂的音色、音調起伏、節奏速度等表現手段能起到與語言的表情手段同樣的作用。

    還有人認為,音樂的聲音形態與人類情感之間存在著相似性,具有某種“同構關係”,這是音樂能表達人情感的根本原因。音樂理論家於潤洋曾指出:“音響結構之所以能夠表達特定的情感,其根本原因在於這二者之間存在著一個極其重要的相似點,那就是這二者都是在時間中展示和發展,在速度、力度、色調上具有豐富變化的、極富於動力性的過程。這個極其重要的相似點正是這二者之間能夠溝通的橋樑。”比如“喜悅”,它是人高興、歡樂的感情表現。一般來說,這種感情運動呈現出一種跳躍、向上的運動形態,其色調比較明朗,運動速度與頻率較快。表現“喜悅”的感情的音樂,一般也採取類似的動態結構,如民樂曲《喜洋洋》,用較快的速度、跳蕩的音調等表現手段表達了人們喜悅的情感。

    音樂時間藝術編輯雕塑、繪畫等藝術形式凝固在空間,使人一目瞭然。我們欣賞美術作品,首先看到美術作品的整體,然後,才去品味它的細節。而音樂則不同,音樂要在時間裡展開、在時間裡流動。我們欣賞音樂,首先從細節開始,從區域性開始,直到全曲奏(唱)完,才會給我們留下整體印象。只聽音樂作品中的個別片斷,不可能獲得完整的音樂意象。所以,音樂藝術又是一種時間藝術。

    作為聽覺藝術的音樂意象是在時間中展開的,是隨著時間的延續在運動中呈現、發展、結束的。所謂“音樂意象”,指的是整個音樂作品所表現出的藝術家的思想感情並在欣賞者的思想感情中所喚起的意象或意境。例如,《春江花月夜》用甜美、安適、恬靜的曲調,表現了在江南月夜泛舟於景色如畫的春江之上的感受,創造了令人神往的音樂意境。

    音樂作品不像文學或繪畫那樣,只要作者創作完成,創作過程結束,就可以直接供人們欣賞了。音樂作品必須透過表演這個中間環節,才能把作品表達的意象傳達給欣賞者,實現其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所以,音樂又是表演的藝術,是需要由表演進一步再創造的藝術。

    當作曲家把生動的樂思以樂譜的形式記錄下來的時候,就已經抽掉了它的靈魂,所剩下的不過是一個沒有生命的樂音符號系列。而使音樂作品重新獲得生命,把樂譜變成有血有肉的活的音樂的方式,就是音樂表演。如果沒有音樂表演,音樂作品永遠只能以樂譜的形式存在,而不會成為真正的音樂。

    無論哪一位作曲家寫下的樂譜,都與他們的樂思之間有著一定的差距。而要使這種差距得到彌補、使樂譜中潛藏的樂思得到發掘、使樂譜無法記錄的東西得到豐富和補充,這一切都有賴於音樂表演者的再創造。所以,音樂也是表演的藝術,音樂作品只有透過表演這個途徑才能為聽眾所接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6個月過去,瓜伊多讓馬杜羅坐立不安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