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生喜樂

    縱觀五千年,每個時期都是非常的精彩。無數的帝王將相書寫著歷史的傳奇,其中最為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時期就是三國了。三國是個亂世,期間出現的文臣武將也是數不勝數,正是因為有他們的存在,才讓這段歷史變得精彩萬分。在這眾多的文臣武將中,不得不提的就是諸葛亮了。話題最熱,故事最多,爭議最大,非諸葛亮莫屬。

    諸葛亮原本只是南陽的一個村夫,整天讀讀書,種種地,睡睡覺,生活過得也是非常的祥和。一日,劉備帶著關張二人,前來拜訪諸葛亮。劉備用飽滿的眼淚和真摯的感情深深的打動了諸葛亮,為此諸葛亮甘願走出茅廬,跟隨劉備創出一番事業。此時的劉備一貧如洗,連個立腳之地都沒有,諸葛亮如此選擇也是令人肅然起敬。

    諸葛亮輔佐劉備建立蜀漢,成就了一番事業。可是劉備沒有完成當初的志願便去世了,剩下的擔子只能由諸葛亮一人挑著。諸葛亮平南中,盟東吳,伐曹魏,最終將自己給累死了。諸葛亮有個特點就是事無鉅細,逢必親躬,這樣做事情是非常勞累的。諸葛亮臨死前安排了蜀漢的大事,事情都交代的清清楚楚,其中就包括自己的身後事。

    成都和南陽都有個武侯祠,這是百姓為他修建的祠堂,可是這不是他的墓地。他的墓地不再成都,也不再南陽,而是在定軍山。那麼問題來了,諸葛亮為什麼不把自己葬在成都,畢竟成都是都城,而是葬在了定軍山。這就暴露了諸葛亮的小心機,他的墓地是非常的神秘。如果葬在成都的話,人多眼雜的,百年之後,墓地肯定會被盜,因此葬在別處。

    諸葛亮臨死前交代,說你們抬著我的棺材,繩子斷在那裡,你們就把我葬在那裡。諸葛亮死後,他們抬著棺材下葬,可是繩子怎麼都不斷,於是這四個人就私自把繩子隔斷了。劉禪知道後非常的生氣,就把他們殺了。可是忘記問他們葬在哪裡了?只知道他們在定軍山把諸葛亮下葬了,但是具體的地方不知道在哪裡。

    至今諸葛亮的墓地還沒有找到,這也成為了一個謎。不過諸葛亮當初害怕自己的墓地被盜,如今真的實現了!

  • 2 # 影視猴子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諸葛亮為何要遺命葬漢中定軍山下,從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有其深遠的政治和軍事意義。漢中,乃蜀漢北部屏障,“若無漢中,則無蜀矣”。

    關羽失荊州後,漢中的地理位置更加重要,它關係著西蜀的存亡,因此,自公元219年蜀、魏“定軍山之戰”,黃忠襲殺夏侯淵而劉備奪取漢中地以後,蜀漢就一直佔據漢中設險固守,劉備在此設壇稱王,為建立蜀漢政權奠定了堅實基礎。

    諸葛亮北伐曹魏以漢中為營,在定軍山下屯兵八年,五次北伐的出軍、退兵皆以此為基。

    但是,諸葛亮八年中的五次北伐,未能實現“北定中原、興復漢室”而讓蜀後主“還於舊都”的意願,結果病死於北伐軍中,成為千古遺恨。

    因此,他遺命“死後葬漢中定軍山”是:

    1、對先主劉備的懷念;

    2、對他忠君思想的體現;

    3、亦是對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輔佐蜀漢基業、北伐曹魏艱辛業績的眷戀。

    4、更重要的是,他要以自己的“死虎餘威”震攝扼守漢中,教育和鼓勵蜀漢將士以漢中定軍山為基,繼續北伐曹魏,去完成和實現自己的“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遺願。

  • 3 # 葡萄美酒夜光杯001

    有一種說法是說諸葛亮生而治蜀,死猶護蜀。 定軍山武侯墓殿內,就有這樣一幅楹聯:生為興劉尊漢業;死猶護蜀葬軍山。 人們普遍認為此聯語體察了諸葛亮“遺令”葬定軍山的隱衷。《三國演義》也據此創作了諸葛亮“顯聖”定軍山的故事,託夢給徵蜀大將鍾會:“汝入境之後,萬勿妄殺生靈”云云。

       還有一種說法是諸葛亮之所以要“遺令”葬在漢中定軍山,是因為北伐壯志未酬,想讓後人不忘北伐曹魏。唯其如此,諸葛亮的後繼者姜維才不顧一切而堅持“八伐中原”。

      在當時,實際上就有人對諸葛亮的權力至大產生過疑慮,明察秋毫的諸葛亮對此不會沒有認識。所以,他“遺令”葬定軍山,或許正是為了避免身後被君臣猜疑,以保全國家與家人之平安。  這從他死後,百姓請為立廟而朝廷卻一直不同意,可見諸葛亮的苦衷是不無道理的。

       我們認為,前兩說都有些想當然,是把他“遺令”葬定軍山之事和諸葛亮生前“約己愛民”,志在復興漢室的工作作風、理想抱負聯絡加以創造的結果,反映了人民對諸葛亮的愛戴和評價。後一說分析不無道理,但似嫌論證不足。

         我認諸葛亮“遺令”葬定軍山,還應該從當時戰爭環境來加以認識,當時的情況是:由於諸葛亮的死出乎意料,所以處於北伐前線的姜維、等人不可能是“若無其事”,整軍“從容撤退”,因為魏軍司馬懿得知此訊息後,大軍追趕,加之蜀軍內部尚有矛盾,且有蜀道阻隔。

      所以,當時情況下想把靈柩安然運回成都是不大可能的,最佳的選擇倒是就近安葬。  因為這樣,既可以避免不利撤軍帶來的過大損失,時間也許可。

  • 4 # 歷史控

    《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記載,諸葛亮遺言要求自己死後葬於定軍山,而不是選擇老家或者成都。

    根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的記載,諸葛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所以定軍山下建有武侯墓。對於諸葛亮來說,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但是,因為在三國時期,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已經是曹魏的疆域了,諸葛亮顯然不能要求死後葬在家鄉了。還有一點就是表明自己生前時刻銘記北伐中原,匡扶漢室,甚至可以說是為北伐中原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也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同時,孔明此舉也是為了警示和激勵後人,比如希望蜀漢後主劉禪和姜維、費禕、蔣琬等文臣武將不要忘了興復漢室,北伐曹魏,更不能忘了諸葛亮的畢生所願。

    諸葛亮是蜀國的功臣、忠臣、重臣,是蜀國的奠基者、開創者,在蜀國地位顯赫,他死後該有風光的葬儀,該至蜀國的風水寶地入眠,該打造專屬自己的陵墓供後人參拜。這些屬於功臣貴族的榮耀他都沒有,或者說是他根本不需要這些虛有的形式。在世時諸葛亮本來就超脫凡塵,什麼附加之品都入不了他的眼,更何況這些都是生不俱來死不協去的東西。

    諸葛亮要求自己於定軍山入土,是因定軍山是漢中是蜀國的一道重要屏障,是舉益州全體百姓之力換得的,定軍山不能被外權奪去,即便離世諸葛亮也要日夜與定軍山為伴,要時時看守以慰心中所思。

  • 5 # 夜不閉戶深耕半夜
    諸葛亮所處的漢末三國時期,也是盜墓猖獗的時期

    漢末三國時期,社會動盪諸侯並起,群雄逐鹿戰亂頻繁。這一時期,也是歷史上盜墓猖獗的時期。除了不計其數的民間散盜外,各路諸侯也紛紛組建專職的 “盜墓部隊”。不盜白不盜,你盜我也盜,都擼起衣袖幹起盜墓的勾當。一時間,盜墓成了最便捷的生財之道。其中最為著名的,分別是董卓、袁紹、曹操和孫權。

    據《漢書》記載,西漢的國庫多儲備黃金,其黃金儲備多達九十萬斤之多,換算成現在的重量,約合二十七萬多公斤。西漢直至東漢,黃金都用到哪兒去?很大一部分都被帝王們帶到了陵墓裡。《左傳》裡有句話,“竊人之財,猶謂之盜。” 盜墓是最不合乎禮法,也是最令人不恥的行為。

    三國三雄,將疑冢、秘葬玩得出神入化

    曹操、孫權、劉備三人,不僅生前三分天下,死後更將疑冢、秘葬玩得出神入化不亦樂乎。曹操自必不多說,生前成立 “摸金校尉” 專職盜墓,堪稱盜墓祖師。雖說盜墓無數,可人終有一死,為了防止別人盜墓,曹操玩起了七十二疑冢。據諸多考古學家證實,曹操疑冢的確切數字有一百三十四座,七十二座只是個概數。

    孫權的盜墓史與曹操相比也是不遑多讓,為了盜掘南越國趙佗墓,不惜發兵三千長途跋涉直奔嶺南。所謂 “賊不走空”,孫權刨遍廣州的山丘,趙佗墓沒找著,卻意外盜掘了趙佗曾孫,南越國第三代王趙嬰齊的墓葬。孫權的蔣陵雖有個大致範圍,可是否就在南京朱元璋明孝陵前的梅花山裡?至今尚無定論。

    劉備死後,其安葬的地點也是神秘兮兮。史書上有說就葬在了白帝城 ;有說運回了成都安葬 ;更有說葬在四川的彭山縣 ;現在又懷疑是否沉入了長江裡?反正是各說各有理,讓人瞧得眼花繚亂。

    諸葛亮臨死前下令把自己葬在定軍山只是障眼法

    諸葛亮跟隨劉備打天下,二人雖說沒盜過墓,可身處那個年代,至少也會耳聞盜墓之猖獗。對於日後自身的身後之事,肯定會慎之又慎不敢草率。

    相傳諸葛亮因為魏延夜闖,使延壽之法被破壞,後一病不起。彌留之際,他遺書後主劉禪,囑其在他死後將屍體入棺,由四名士兵抬著向南走,槓斷繩爛之處便是他的葬身之所。 最後,劉禪選了四個漢子,在抬了一天一夜後,終於體力不支,但此時槓未斷繩未爛。

    四個人商議後,將諸葛亮的棺材就地掩埋。回去報告劉禪,說將丞相棺掩埋於槓斷繩爛之處。劉禪聽完覺得不對勁,將四個人抓起來嚴加審問。四個壯漢經不起皮肉之苦,只好招認。劉禪大怒以欺君之罪將四人殺死。 可這四壯漢被殺後。世人就再也不知道諸葛亮的葬地了。

    這個故事改編自《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傳》“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 應是後人加工杜撰而成的。曹操與諸葛亮二人,在墓葬之事上可謂如出一轍。二人的遺言中,都要求薄葬。可事實上,從2009年發現的曹操安陽高陵看,曹操並非實行薄葬。且安陽高陵是否真是曹操墓仍有爭議,若這只是曹操其中一處疑冢,那麼真正的曹操墓裡恐怕更是與薄葬沾不上邊。另外,二人都實行了秘葬。怎麼葬?葬在哪?沒人知道。

    諸葛亮下令把自己葬在定軍山的故事,有太多的破綻。

    其一,諸葛亮向來機智過人,絕不會隨隨便便就下令把自己的葬身之地輕易示人,這等於向盜墓賊提前打招呼。

    其二,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諸葛亮,其下葬的規格定然不低。又怎會任由四個士兵隨意抬著棺材四處亂竄,甚至停哪埋哪,四人隨手挖個大坑,再往坑裡一放。堂堂的一國丞相,這樣的葬法,蒙誰呢?

  • 6 # 勿忘心安53489

    諸葛亮的一生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徐州踉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發明家。諸葛亮早年隱居南陽,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吳抗曹,在赤壁之戰中打敗了曹操。221年,隨劉備奪取漢中。同年被命為蜀漢丞相,主持朝政。234年病逝於五丈原,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稱諸葛亮。曾發明木牛留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著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諸葛亮為何葬於定軍山

    主要有這幾個原因:

    定軍山離成都太遠,恐怕還沒到成都屍體就腐爛了。當時盜墓者很多,而定軍山,山勢嚴峻,環境複雜,就會減少一些盜墓賊去破壞去盜墓。還有一種說法是,諸葛亮認為自己沒有統一全國,有負先帝遺命,無緣面會蜀中見先帝,所以葬在定軍山,面向北伐的戰場。
  • 7 # 閒將西話

    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開始了第五次北伐。大軍出陝西斜谷,屯兵五丈原,與曹魏司馬懿對峙。是年八月,諸葛亮積勞成疾,病隕五丈原,終年54歲。諸葛亮臨終留下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

    諸葛亮作為蜀國的丞相,應該回到自己的國都安葬,況且自己家人都在那裡。而諸葛亮卻下令死後把自己葬在漢中定軍山,依山築墳,墳墓中只容下一口棺材就可以了,入葬只穿隨身的衣服,更不需要任何隨葬的器物。這確實令人匪夷所思。

    不可否認,諸葛亮用兵八年以來,勝戰、負戰、平戰,包括屯田屯兵,製造木牛流馬,推演八陣圖,都是在定軍山下完成的。這裡是諸葛亮一生金戈鐵馬的一段時光,為了就是實現“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政治理想,以報先帝劉備的知遇之恩,託孤之恩。

    持續兩年之久的漢中之戰,以蜀漢完勝,曹魏完敗而結束,蜀漢的勢力達到了巔峰時刻。漢中之戰充分表明了蜀漢此時完全有能力、有信心、有辦法來發動大戰,捍衛國土。

    尤其是定軍山一戰,老將黃忠揮刀力斬曹魏統帥夏侯淵,奪得了定軍山這一巴山山脈的最高峰,扭轉了漢中之戰的局面,進而蜀漢佔領了大半個漢中地區。定軍山見證了蜀漢的崛起和劉備的輝煌。

    昔年劉備曹操青梅煮酒時,曹操的由衷之嘆“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曹耳!”經此一戰,劉備終於成了與曹操分庭抗禮的真英雄,這或許是曹操所想不到的吧。

    諸葛亮把自己留在這片高高之地,很大程度上寄託了自己對未竟北伐大業的期望,北伐尚未成功,後輩仍需努力。所以諸葛亮葬在定軍山,不乏也是讓蜀漢後輩們記住漢中之戰的榮耀,以此激勵蜀漢將士們繼續為漢室興復而戰鬥。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誰讓他,死後有國不能回,有家不能回呢?

    諸葛亮老家是琅琊陽都,此時是曹魏的統治區域,顯然他是回不去的。而成都是自己的國都,家人也在那裡,先帝陵也在那裡,於情於理諸葛亮該回成都啊,可為什麼就是不能呢?

    我們得好好想想是誰不讓他回成都的?成都此時的主人是誰呢?那個人就是讓諸葛亮有國不能回的人!他就是——劉禪!

    《資治通鑑》記載:蜀人所在求為諸葛亮立廟,漢主不聽;百姓遂因時節私祭之於道陌上,步兵校尉習隆等上言:“請近其墓,立一廟於沔陽,斷其私祀。”漢主從之。

    可以看出,此時的劉禪已並非是那個”扶不起的阿斗”了,他對自己的相父——諸葛亮突然翻臉,君臣二人矛盾公開化。

    1.下旨不允許群臣弔喪,不允許帶孝。

    2.禁止民間祭奠諸葛亮。直到29年後,蜀漢岌岌可危的時候,劉禪才允許民間進廟祭奠。

    3.下令清查諸葛亮的家產。《資治通鑑》又載:“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餘饒,臣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諸葛亮成了史上首個向君主公佈個人財產的人!等劉禪查完諸葛亮的財產後,發現與諸葛亮報的一樣時,氣的當場摔了杯子!不知劉禪氣從何而來?

    4.廢除丞相官職,將相印隨葬永封武侯墓中。諸葛亮死前安排了丞相合適的繼承者,但是,劉禪立馬廢除了丞相,提出了經治方案,軍政分治,提拔自己舅舅吳懿為車騎將軍,督漢中,蔣婉為尚書令,總統國事。

    由此可見,這個“扶不起的阿斗”成了“鬥不起的阿斗”了。自古以來,君臣關係總是很難說。諸葛亮在劉禪身邊安插了許多親信,頗有曹操對漢獻帝的做法。皇權和相權的矛盾一直是中國封建政治制度的主要矛盾。

    再說,蜀漢自建立之初,就有北伐和東征的矛盾。明代思想家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一書中道出了劉備的政治理想:“承統以後,為人子孫,則亡吾國者,吾不共戴天之仇也。以苻登之孤弱,猶足以一逞,而先主無一矢之加於曹氏。即位三月,急舉伐吳之師,孫權——驃騎將軍荊州牧耳,未敢代漢以王,而急修關羽之怨,淫兵以逞,豈祖宗百世之化,不敵一將之私忿乎?先主之志見矣,乘時以自王而已矣。”

    王夫之的意思很明顯,就是批評這位人人稱讚的所謂劉皇叔,不想著北伐亡國之仇曹魏,反而舉兵東征僅為驃騎將軍荊州牧的孫權。為了個人私憤而值國家統一大業不顧,可見劉備的志向僅在割據稱王而已。王夫之同時指出:“先主不死,吳禍不息,祁山之軍不得而出也。”

    也就是說,劉備不死,蜀漢還是東征吳國,不會有以後的諸葛亮的北伐。後主劉禪也不是不知道其父東征的真實遺志。

    所以無論從個人恩怨還是國仇家恨,劉禪是不會讓北伐鬥士回到成都的!

    諸葛亮曾評點春秋忠臣伍子胥:“子胥長於圖敵,不可以謀身。”伍子胥含怨而死,死後要懸眼城門,看到吳國被越王勾踐所滅。而定軍山的那座孤墳,背依青青長山,看到了什麼呢?

    或許他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的兒子諸葛瞻卻反對自己的北伐大業!三國歸晉後,自己的孫子諸葛京卻做了離定軍山不遠而自己一生都到不了的地方——郿縣縣令!

  • 8 # 洛水清風

    諸葛亮的忠誠、才學、智慧在中國歷史上可謂三絕。自出隆中以來,先後輔佐劉備、劉禪兩位皇帝。他一生致力於“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五次伐魏,都無功而返,最後累死在五丈原軍中,年僅54歲。華人自古講究樹高千丈,落葉歸根,按理說,諸葛亮病逝後,應該葬在他的住地成都,但諸葛亮偏偏要求把自己葬在定軍山。如此有悖常理之舉,究竟為什麼?

    有人說諸葛亮五次伐魏,勞民傷財,損兵折將,自感無顏見成都父老,不得已把自己葬於定軍山。也有人說諸葛亮已經預測到,曹魏終究要佔領蜀漢,而自己五次伐魏,殺了不少魏兵,魏華人肯定對自己恨之入骨。如果自己葬在成都,難免不被魏華人掘墓鞭屍。而定軍山方圓幾十裡,山高林密,自己葬在這裡,很難被魏華人發現。不是有個傳說,諸葛亮要求士兵抬著自己棺材一直往前走,繩子什麼時候斷了,就把自己埋在哪裡……弄的最後,連劉禪也不知諸葛亮埋於何處,更別說曹魏的人。想搞破壞,連諸葛亮的墓都找不著。

    其實,諸葛亮把自己葬於定軍山,不是擔心曹魏破壞自己的墓,是因為他對定軍山有著很深的感情。

    諸葛亮五次北伐,定軍山是必經之地,也成了諸葛亮一生夢牽魂繞之處。定軍山是漢中西線的屏障,只要定軍山不失守,漢中可保,成都可保。諸葛亮把自己葬於定軍山是在表明忠貞愛國的志向:我人死了,但我的魂還在定軍山,還要為蜀漢守好門戶。還有就是激勵後人,要他們繼承自己遺志,繼續北伐,統一天下,不要因為自己的死半途而廢。安葬在定軍山,諸葛亮就能第一個看到蜀軍出征伐魏的壯舉,第一個聽到蜀軍勝利的訊息。

    生,為蜀漢盡心竭力,無怨無悔。死,也要激勵將士,不忘北伐,一統華夏。諸葛亮無愧於“千古一相”。

  • 9 # 禁街虎1

    為啥諸葛亮要讓人把自己葬於定軍山,諸葛丞相沒告訴我,我也不知道,所以只能根據自己的想法做一些猜測。

    首先是從軍事上來說,定軍山是黃忠斬殺魏國大將,西路軍統帥——夏侯淵的地方,有紀念意義。蜀漢大將馬超死後也葬於定軍山,如今再加上諸葛丞相,一文一武,此後征伐曹魏的軍隊路過此地,看到這兩座墓,想想諸葛丞相曾經征服過這裡,再想想夏侯淵被殺之事,定能軍心大振,鼓舞士氣。戰場之上,最需要的就是軍心、士氣,哪一方士氣足,獲勝的機率就更大。諸葛亮用這種方式激勵前線將士。

    二是政治方面,諸葛亮北伐,雖然屢屢無功,但是他的“輪番騷擾”,也讓曹魏頭疼不已,無論是曹丕還是曹睿,聽到諸葛亮出兵就鬧心。如今諸葛雖死,但是墳墓就在邊界線上,彷彿時刻提醒曹魏不可掉以輕心,蜀漢終究要越過這倒界線,向前推進。政治攻心,有時比軍事打擊更有效。

    再就是胡扯亂侃了,根據三國演義來說,諸葛顯靈,保境安民,這是知天文曉地理能掐會算的諸葛先生生前就算到了,鍾會鄧艾早晚會打過來,諸葛亮葬在這裡可以第一時間給予鍾會鄧艾以警告,免得他們屠殺平民。當然這是牽強附會的說法,不足為信。

    以上都是個人揣測,根據不足,大家看看就好,不喜勿噴。

  • 10 # 劉坤忠120

    定軍山面南蜀漢,北望關中。蜀漢丞相諸葛亮逝世五丈原,葬在定軍山,千古流傳。。。。。。先主經夷陵之戰病逝後,蜀漢人才雕零,國力空虛。經丞相諸葛亮三年治理,大有起色,政局穩定,民有餘盈。南方少數民族以孟獲為代表時常騷亂,聯合郡縣長官造反,226年丞相親率大軍渡瀘水平亂,以德服人,南方少數民族永不復反。為完成先帝復興漢室,一統中原的宏圖大業,諸葛丞相於228年興兵北伐;六出祁山,進隴右,攻涼州。丞相率王者之師,仁義之師,不擄掠,不搶糧,對百姓秋毫無犯,只是蜀漢與曹魏軍事較量。每次北伐只因蜀道艱難,糧草不繼,無功而返。第五次北伐駐軍五大原,諸葛丞相歷年為國操勞,積勞成疾不幸逝世。生前囑託大軍由魏延斷後,以防司馬懿襲擊,由楊儀率大軍緩緩退入漢中,自己的後事由姜維全權安排,安葬在定軍山上。。。。。。由於魏延不聽排程,阻擋楊儀退回漢中,魏延燒段棧道,蜀軍又要安排丞相木偶像車架嚇唬司馬懿,司馬懿還真望見車上的諸葛亮,怕中埋伏,趕緊撒兵,有死諸葛走生仲達之說。蜀軍場面混亂,魏延屬下不願違背丞相遺願,紛紛離去,魏延被馬岱所斬。大軍安然退回漢中,在定軍山,姜維為丞相建造陵墓。定軍山在漢中西北,是蜀軍北伐的必經之地,希望後來蜀將完成他北伐未競的事業,經過定軍山能激勵蜀軍勇往直前,取得勝利。諸葛丞相在定軍山上默默祝願,靜得佳音。漢軍師中郎將武鄉候丞相諸葛亮一生為蜀漢披肝瀝膽,勞苦功高,清正廉明,忠貞無二。為自己的理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給諸葛家族增添無上榮光,是文人的楷模,忠臣的榜樣。一代絕頂英才就此長眠在定軍山上。(後話,其實定軍山只是諸葛亮的衣冠冢,真墓應該在陰平,鄧艾渡陰平諸葛亮顯靈,陰平背靠群山,腳踏涪綿,姜維按五行八卦營建墓園,陰風陣陣,天象環生,常人不敢靠近。諸葛亮一生清平,墓無它物,也不擔心被盜。諸葛丞相的衣缽傳人,大將軍姜維後來繼續開啟北伐的征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周成王歷史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