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林科59

    文成公主進藏是貞觀十五年的事。

    在此之前,從隋煬帝時期直到唐王朝建立中原地區一直處於戰亂的狀態,期間死了多少人不好說,但是絕對是元氣大傷。唐朝初期還經歷了玄武門之變,從中央到地方的變動也需要時間,到貞觀十五年根本不夠一代人長大成人,也就是說這個時期是中原王朝休養生息,恢復元氣的時間。

    即便是要與吐蕃開戰,那也是得不償失的。打仗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吐蕃位於青藏高原,那個地方無論什麼時間上去,都要面對高原反應,非戰鬥減員足以讓任何將領頭大;青藏高原現在上去都不容易,更何況唐朝,吐蕃來唐隨便搶個縣城都能賺的盆滿缽滿,而唐軍去吐蕃能不能找得到人還兩說呢,更何況大軍作戰,後勤保障就能把唐朝拖垮;歷經隋唐戰亂的大唐將士倒是不怕吐蕃軍隊,可是你得能找得到人跟你打呀,一旦吐蕃軍隊不跟唐軍正面作戰,那唐軍就真是沒脾氣。

    除非吐蕃自己犯蠢,否則唐朝真不好對付它。偏巧松贊干布是個有見識的領導人,他願意透過和親的方式與唐朝交好,願意學習唐朝的先進文化知識,在這種情況下,唐太宗有什麼理由不答應的?

  • 2 # 淡淡典雅A

    我認為但凡一個合格的政治家都會這麼做。

    大家都知道唐朝李世民是有名的明君,唐朝時期經濟文化達到了新的高度,是唐朝之前朝代都不曾擁有過的繁榮昌盛!

    李氏王朝在唐朝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家族,一個公主對於李氏王朝來說可以忽略不計,如果能用一個公主來換來天下太平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縱觀歷史,兵者乃國家機器,凡動用國家部隊換來太平其代價非常的昂貴,倘若戰爭失敗的話其後果更是不可估量!甚者造成亡國!

    當今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美國,遇有國際問題為什麼首先派出使團進行外交斡旋?為什麼不採取戰爭的方式呢?我想大家都知道,只是因為戰爭的代價太大太大!不到萬不得已,不到戰爭成為唯一選項,一般作為一個政治家是不會選擇動用軍隊的。

  • 3 # 另類文史

    另類君開講^_^

    吐蕃的國力和唐朝相比根本就是小菜一碟,但李世民未必能把吐蕃滅了。

    以當時的現實情況來看,青藏高原的自然環境惡劣到正常人類難以生存,西藏地區嚴酷的生存環境和奇特的地理位置讓隋朝都無可奈何,唐朝即使是用兵將吐蕃拿下,也得不償失。

    我們用投入產出比來計算。李唐王朝如果要佔據吐蕃,假設能突破青藏高原的天險,戰勝高原反應、高輻射光線和寒冷氣溫,損失必定巨大,可能要消耗全年GDP的三成左右,這相當於是一百個郡縣的年收入。

    可是吐蕃只要下山對唐朝任意一個縣搶劫一把,就能滿載而歸,一年內吃喝不愁。

    可以想見,與吐蕃開戰不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好辦法。而事實上,吐蕃地區歷經內部戰亂,自顧不暇,派兵騷擾唐朝邊境的事情並不多見。

    松贊干布是吐蕃地區新崛起的一個勢力頭目。這人很有遠見卓識,多次派人給李世民納貢敬獻誠意,請求李世民接納吐蕃為屬國,李世民當然“笑納”了,他有35個子女,嫁出去一個文成公主,自然也不會多難割捨。

    和親這種事情,並不算丟人現眼。北宋初年,邊境契丹、党項等遊牧民族常常劫掠漢族士人子弟到部落暫居,讓本民族女子與之“配對”,在他們那邊,被“漢人”睡過的女子,就容易嫁個好人家,因為他們以和漢族男人有染為榮。

    有些天生漂亮的蠻夷女子還會穿上漢人對衣服到漢族地區騙婚騙睡,歸來後大肆吹噓自己當時如何玩到了“南人”(漢人)為榮耀!

    時至今日,中國民族融合的大環境下,大漢族主義不該有,少數民族的個別非分之想更不該有,因為我們是一家人嘛。

  • 4 # 蔣南強讀歷史

    文成公主(625年—680年11月1日)(藏文:རྒྱ་མོ་བཟའ་,藏語:Mung-chang Kungco; 中文:文成公主 ),漢族,姓李,漢名無記載,是其成員唐代王室的一個小分支(可能是江夏王子李道宗的女兒)。

    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年),太宗李世民封李氏為文成公主;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成為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王后。

    吐蕃尊稱文成公主是甲木薩(藏語中“甲”的意思是“漢”,“木”的意思是“女”,“薩”的意思為神仙)。

    一、唐太宗西北發展戰略目標

    唐朝定都長安,地理位置在中國版圖的西北,西北的鄰國強悍,因此長安在西北的戰略縱深較淺。同時,漢代開啟的絲綢之路帶來的繁榮和貿易,也因為中國王朝的更替,逐漸衰退。

    唐太宗精準地看到這兩點,制定了完整的戰略計劃。

    唐太宗的西北發展戰略目標:一是透過戰爭拓展西北的戰略縱深鞏固唐朝西北邊境的安全也就保證首都的安全,二是重啟和打通陸上絲綢之路通道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獲得萬邦朝聖的政治地位。

    唐太宗李世民遠嫁文成公主入藏,是唐太宗實現此目標的重要環節。唐太宗,真正的雄才大略。

    從上圖可以看到唐朝西北的鄰國北方有突厥,西有吐蕃(西藏)和吐谷渾。

    從漢代開始,陸上絲路就沿著天山南北逐漸形成了東西交往的北、中、南三條基本幹線;同時又由於南北邊塞各民族的頻繁活動,為唐代絲路向南北擴充套件奠定了基礎。請看下圖。

    二、唐太宗實施西北發展戰略的行動

    1、透過戰爭徹底打敗北方東西突厥打通絲路北線

    唐代以前,漠北地區先後屬於東、西突厥控制下,當地的鐵勒各部因不堪突厥貴族的壓迫和剝削,薛延陀、回紇、拔野古、拔羅、制骨等多次掀起反抗突厥貴族的鬥爭。

    唐朝初年,鐵勒部鬥爭取得勝利,薛延陀政權建立,日益強大並在漠北稱雄一時。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率軍擊敗了東突厥貴族政權,並和西突厥加強了友好聯絡,接著又掃除了高昌、焉耆、龜茲等分裂勢力。

    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唐朝在西域地區設立了安西大都護府,統轄了下屬的各個都督府、州、進一步加強了西部邊疆的軍事和行政管理,保證了絲路的繁榮暢通。不久以後,唐朝政府又完成了對漠北地區的統一。

    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唐軍乘其內亂攻入漠北,薛延陀政權瓦解,下屬回紇等鐵勒13部歸附唐朝,並請置唐官。唐朝政府於其故地設定了六府七州,後來又於貝加爾湖東北和唐努烏梁海一帶增設了玄闕州、燭龍州和堅昆都督府。上述各個府、州長官都督、刺史,皆由唐朝政府委任原諸部酋長擔任,並歸屬於設立在故單于臺(故址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西)的燕然都護府所統領。此後,又應鐵勒各部所請,特在回紇以南開闢了參天可汗道,沿途置郵驛68所,並備有驛馬、酒肉等專供往來官吏和行賈。透過此參天可汗道,不僅加強了漠北與中原之間的聯絡,而且也開闢了西部與北部邊疆往來的通道。從此以後,西部地區已和廣大漠北連成一片,因而絲路向北面獲得了顯著擴充套件。

    由於唐太宗的果斷,中國重新統一和進一步擴大了西北疆域,團結和聯合了西北各民族,絲綢之路向漠北方面獲得了穩定的擴充套件。

    2、透過戰爭及和親的方式降服歸順吐谷渾汗國打通絲路的中線南線

    當時,唐朝的鄰國吐谷渾汗國控制著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通道——青海道。魏晉南北朝時期,河西走廊被戰爭阻塞,人們便開闢了絲綢之路青海道,往返東西方的商賈、使節和僧侶從西寧經青海湖,過柴達木盆地到達新疆。

    因為吐谷渾汗國位於河西走廊的南側,扼守著絲綢之路的咽喉。如果吐谷渾與唐朝維持良好關係,就能保障這條貿易生命線的安全與暢通。

    唐太宗李世民上臺執政起,雙方的關係就一直顯得不太良好。儘管太宗李世民努力與其建立睦鄰友好關係,可吐谷渾卻屢屢入寇河西走廊,嚴重威脅著唐朝邊境與絲綢之路的安全。吐谷渾宰相天柱王更是一個鷹派人物,傾向於對外擴張。在他的影響下,吐谷渾國王慕容伏允採取了陽奉陰違的做法,表面上經常遣使朝貢,背地裡又頻頻入侵唐朝的西北邊境,曾先後縱兵大掠蘭州、鄯州(今青海樂都縣)、廓州(今青海化隆縣西)等地。在連續交涉無果後忍無可忍的李世民決意徹底平定吐谷渾。

    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唐太宗發動大規模反擊,由名將李靖指揮,吐谷渾遭到嚴重的失敗。

    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吐谷渾國王慕容伏允的兒子慕容順率全國投降於唐軍,慕容伏允自縊而死,吐谷渾歸附於唐朝。唐朝平吐谷渾,慕容順投降。唐太宗遂以慕容順為西平郡王、趉故呂烏甘豆可汗。吐谷渾華人不服,慕容順竟被部下所殺,諾曷缽繼位,大臣爭權,國中大亂。十二月,唐太宗派兵部尚書侯君集將兵援救。

    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唐太宗以諾曷缽為河源郡王、烏地也拔勤豆可汗。

    上圖是弘化公主出塞圖

    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諾曷缽到長安朝見太宗,唐太宗將宗室李道民之女封為弘化公主,將其下嫁給諾曷缽。諾曷缽遂實行唐歷和貞觀年號,同時派遣宗室子弟入唐為質。至此,吐谷渾從塞外強國完全淪落為依附於唐朝的藩屬政權。

    弘化公主也叫光化公主,武則天時,改封西平大長公主。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出生於唐朝宗室之家。據史書記載:貞觀十四年(640)二月,李世民遣左驍衛將軍、淮陽王李道明及右武衛將軍慕容寶節攜帶大批物資護送弘化公主入吐谷渾與其國王諾曷缽成婚。

    弘化公主入吐谷渾,是唐朝將公主嫁於外蕃的開端,是中華民族團結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僅使唐與吐谷渾的關係很快得到改善,而且也促進了唐與吐蕃的友好往來。貞觀十五年,即弘化公主下嫁的第二年,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了吐蕃王松贊干布,從而更加密切了唐與吐蕃的關係。

    據志文記載,弘化公主於聖曆元年(698年)五月三日“寢疾於靈州東衙之私第”,“聖歷二年三月十八日葬於涼州南陽暉谷冶城之山崗”。

    弘化公主墓,位於甘肅省武威市城南20公里的南營鄉青嘴灣。這裡峰巒起伏,峽谷縱橫,大水、冰構兩條大溝湍流急下,在兩水匯合處,解放後建起了水庫,弘化公主墓就坐落在水庫對面的山崗上。她的墓誌銘中寫到:“誕靈帝女,秀奇質於蓮波;託體王姬,湛清儀於桂魄。公宮秉訓,沐胎教之宸猷;姒幄承規,挺璇闈之睿敏。”

    由於史書缺乏記載,千百年來根本沒有人知道這裡葬著一代古人。從清同治年間以來,這裡先後發現了唐代吐谷渾的墓誌銘9方,所葬9人,即弘化公主、代樂王幕容明、安樂王慕容神威、青海王慕容忠、政樂王慕容煞鬼、金城縣主、燕王慕容曦光、元王慕容若夫人、大唐故武氏夫人。

    3、唐太宗透過戰爭及和親的方式降服歸順吐蕃遏制其吞併吐谷渾擾亂絲綢之路的野心

    吐谷渾汗國立國達三個半世紀,因壟斷了絲綢之路青海道的貿易而富足天下,積累了巨大的財富,自然也引起了其他國家如吐蕃的眼紅和覬覦。此時,吐谷渾的鄰國吐蕃正處於崛起和擴張時期,吐蕃在松贊干布的領導下迅速發展,統一的藏人積極向北擴充套件,直接威脅吐谷渾帝國。他於公元634年在西藏中部的雅魯王國登上王位後不久,擊敗了青海湖附近的吐谷渾並接待了唐代的特使。

    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吐蕃西藏贊普松贊干布藉口吐谷渾破壞了吐蕃與唐朝的和親計劃,派遣了20萬軍隊大舉入侵吐谷渾,兵鋒直到自至青海湖(Lake Koko Nor)以北,擊敗了吐谷渾(Tuyuhun)軍隊,這是絲綢之路通往唐朝的重要貿易路線。

    西藏人向東去攻擊並進入甘肅南部。吐谷渾在甘肅南部失去了大部分領土。同時,松贊干布入侵唐朝松州,但被侯君集和牛進達擊敗,松贊干布軍隊退出。他派遣使者到長安道歉,並再次請求結婚。唐太宗終於同意了吐蕃西藏與唐朝的和親計劃,將文成公主嫁給了松贊干布。

    三、唐朝和吐蕃和親成功

    1、松贊干布三次求親表誠意 唐太宗“六難婚使”為文成公主選婿

    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松贊干布即位為吐蕃(藏族的祖先)贊普(國王),年僅十三歲,並依靠論科耳,尚囊等輔臣,完成了對一些小國的兼併,定都邏娑(今西藏自治區拉薩),建立了統一的吐蕃王朝,松贊干布稱雄雪域高原,並積極謀求與唐朝建立密切關係。

    公元634年和公元638年,他兩次派能言善辯,聰明機智的大相祿東贊出使長安,向唐皇求親。

    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松贊干布第三次派遣大相祿東贊向大唐求親,第二年到達長安。由於當時唐朝擁有世界最先進的經濟文化。因此,當時天竺、格薩、大食、霍爾的國王也派了使者求婚,這樣竟有五個國家的首領向大唐求親,他們均希望迎娶賢惠的文成公主。唐太宗很是為難。最後,想出一個平等競爭的辦法:請五位大使參加考試,誰考勝了,就把公主嫁給誰家的首領。 當時出了六道難題,吐蕃使臣祿東贊過關斬將,一路領先,最終取得了勝利。唐太宗非常高興,心想:松贊干布的使臣這樣機智、聰明,松贊干布自己更不用說了。於是,決定將文成公主嫁予吐蕃王松贊干布。

    這便是歷史上的“六試婚使”(又稱“六難婚使”,也有“五試婚使”之說,拉薩大昭寺和布達拉宮內至今完好地儲存著描繪這一故事的壁畫)。有關祿東贊出使長安的傳說,以及他運用聰明才智,勘破了唐皇設的一道道難題,終於為松贊干布娶回了美麗善良的文成公主的故事,在藏族民間故事中也有許多記載。

    公元641元,唐太宗終於同意了松贊干布和親的請求,答應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他。於是文成公主在唐蕃專使及為侍從的陪同下,踏上了漫漫的唐蕃古道。

    2、唐朝畫家閻立本的名作《步輦圖》生動再現松贊干布的使者向唐太宗求親

    《步輦圖》是唐朝畫家閻立本的名作之一,是現藏故宮博物院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作品設色典雅絢麗,線條流暢圓勁,構圖錯落富有變化,為唐代繪畫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貴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吐蕃王松贊干布仰慕大唐文明,第三次派使者祿東贊到長安通聘。《步輦圖》所繪是祿東贊朝見唐太宗時的場景。現存畫作被認為是宋朝摹本。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絹本,設色,縱38.5釐米,橫129.6釐米。 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圖卷右半是在宮女簇擁下坐在步輦中的唐太宗,左側三人前為典禮官,中為祿東贊,後為通譯者。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圖焦點。閻立本煞費苦心地加以生動細緻的刻畫,畫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莊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風範與威儀。

    閻立本為了更好地突現出太宗的至尊風度,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進行襯托表現。一是以宮女們的嬌小、稚嫩,以她們或執扇或抬輦、或側或正、或趨或行的體態來映襯唐太宗的壯碩、深沉與凝定,是為反襯;二是以祿東讚的誠摯謙恭、持重有禮來襯托唐太宗的端肅平和、藹然可親之態,是為正襯。該圖不設背景,結構上自右向左,由緊密而漸趨疏朗、重點突出,節奏鮮明。

    四、唐蕃結為姻親的作用

    吐蕃國王松贊干布Srongtsong Gampo和他的妻子尼泊爾公主Bhrikuti(左)和中國文成公主(右)

    1、促進西藏唐朝之間的和諧

    文成公主入藏,帶來了絲綢之路上的貿易協議和安全通道的承諾,唐蕃之間的友誼有了很大的發展。由於文成公主的博學多能,對吐蕃國的開化影響很大,不但鞏固了唐朝的西陲邊防,更把漢民族的文化傳播到西藏,西藏的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也藉由大唐文化的營養得以長足發展。

    公元650年年,松贊干布逝世,文成公主繼續在吐蕃生活達30年,致力於加強唐朝和吐蕃的友好關係。她熱愛藏族同胞,深受百姓愛戴。

    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後,唐蕃關係在此後30餘年內十分融洽,雙方沒有武力相向。後續200多年間,儘管爆發戰爭,但吐蕃和唐朝之間使臣和商人依然往來頻繁。

    2、促進文化佛教的傳播和經濟農業科技的發展

    上圖是文成公主大昭寺釋迦牟尼像12歲等身像

    文成公主篤信佛教,在邏些建造小昭寺,將從長安帶到吐蕃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供奉在小昭寺,協助泥婆羅(今尼泊爾)尺尊公主修建大昭寺。

    公元710年,金城公主進藏之後,把原本供奉在小昭寺的文成公主帶進藏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迎請到大昭寺安放。文成公主從長安帶到吐蕃的釋迦牟尼像至今仍儲存在大昭寺,而大昭寺前的公主柳,傳說為其親手所栽。

    除了中國文化和佛教之外,文成還帶來了大量的嫁妝,其中不僅包含黃金,還包括精美的傢俱,絲綢,瓷器,書籍,珠寶,樂器。和醫學書籍。此外,更重要的是,文成公主帶來了新的農業方法。這包括引進穀物和油菜籽,其他農具以及如何提高西藏農業生產力的建議。文成公主還因在西藏引進冶金,農業,織造,建築,造紙和墨水等其他技能以及開發藏文字母和書寫系統而受到讚譽。

    3、文成公主的遺產和影響依然存在

    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的故事,以及推進藏族文化的功績,至今仍以戲劇、壁畫、民歌、傳說等形式在漢藏民族間廣泛傳播。文成公主在藏傳佛教中,被認為是綠度母的化身。

    幾代詩人繼續寫無數的詩句來讚美她的行為。兩個傳統的日子,即每個藏人年的第四個月的第十五天和第十五個月的第十五天,以她的榮譽唱歌和跳舞為特色。

    松贊幹平與文成公主的雕像等歷史遺蹟仍然受到展示和崇拜。所有人都可以在拉薩的布達拉宮看到他們的婚禮之旅,布達拉宮中儲存有大量內容豐富的壁畫,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難吐蕃婚使噶爾祿東讚的故事,文成公主進藏一路遇到的艱難險阻,以及抵達拉薩時受到熱烈歡迎的場面等。這些壁畫構圖精巧,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鮮豔。布達拉宮的吐蕃遺址後面還有松贊干布當年修身靜坐之室,四壁陳列著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祿東贊等的彩色塑像。

    五、唐太宗基本實現了他的西北戰略目標 唐朝國運福祚綿長

    唐太宗透過一系列的戰術行動,基本實現了他的西北戰略目標。儘管吐蕃將對唐朝其他大部分時期構成重大軍事威脅,但在唐太宗和松贊干布的統治時期基本維持了和平,唐朝的西北邊境的安全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同時,絲綢之路自漢朝開闢以後,唐太宗透過確保多條貿易路線的安全與和平,絲綢之路進入新時代,進入繁榮鼎盛時期。唐朝的經濟,商業,文化和科學蓬勃發展並達到了新的高度。

    華人的文明和物質的豐富,讓鄰國的遊牧民族羨慕和折服,中國文明對來自遠近的所有人開放和國際化,許多來自不同背景和教派的人都前往長安首都,其中包括來自印度,波斯,阿拉伯,敘利亞,南韓和日本的神職人員,商人和特使。

    唐太宗的時代,唐朝獲得萬邦朝聖的政治地位和東方世界的中心。

    六、後唐太宗時代的演變

    1、吐蕃興起兼併了吐谷渾

    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唐以文成公主入嫁松贊干布,唐蕃關係在此後30餘年內十分融洽。

    公元649年唐太宗去世,公元650年松贊干布去世後,由孫子芒倫芒贊繼位為贊普,實際政權掌握在噶爾·東贊域松家族手中。

    噶爾·東贊域松繼承松贊干布的方針,完善法律,清查戶籍,確定稅負,安定吐蕃內部。他利用吐谷渾王室的內爭,多次帶兵攻擊吐谷渾,甚至與支援吐谷渾的唐朝發生衝突。噶爾·東贊域松死後,其子(一說孫)論欽陵繼續控制朝政。

    吐谷渾分為親唐和親吐蕃兩大陣營而分裂,後者越來越強大,吐谷渾與西藏合作引發了戰爭。

    公元670年大非川之戰,唐與吐蕃戰爭全面爆發。唐朝為了支援吐谷渾親唐勢力,唐朝派遣薛仁貴將軍帶領10萬軍隊護送吐谷渾王慕容諾曷缽還國,論欽陵調集吐蕃二十多萬軍隊迎戰,在大飛川(現在的青海共和縣)唐軍覆沒,吐蕃吞併了吐谷渾。

    從此吐蕃牢固控制了青海湖地區,繼續保持了此條道路的暢通,並在西北開闢了經由喀喇崑崙能向尼泊爾的另一條所謂吐蕃--尼泊爾的通路。

    同時,吐蕃進一步與唐朝爭奪隴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鎮,力圖取得對絲綢之路的控制權,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

    2、安史之亂促吐蕃獲得河隴地區控制權 絲綢之路道路梗絕往來不通

    河隴地區是絲綢之路的關鍵通道,在戰略上據有極重要地位。吐蕃若控制了河隴,即可切斷與西域的聯絡,又可成為進攻唐朝心腹地區的跳板。吐蕃的攻唐戰略,即是先蠶食邊境軍事據點,然後重點破隴右,遮斷河西,孤立西域,進而兵鋒直指唐朝政治中心。

    貞觀元年(627),唐太宗劃全國為10道,隴坻以西為隴右道。睿宗景雲二年(711),又從隴右道中分出黃河以西為河西道,領涼、甘、肅、瓜、沙、伊、西7州。河西、隴右分治,習慣上簡稱河隴,大體上即是元明以後的甘肅和新疆東部地區。

    隨著安史之亂爆發,唐朝駐守西疆的四鎮邊兵東調長安,一時西北邊防空虛,吐蕃乘機北上佔據河隴,控制了隴右十八州和安西四鎮,一度攻陷唐朝都城長安。同時西邊的大食亦加強了中亞河中地區的攻勢,隨之出現了這三種力量之間的爭奪與混戰。

    從此,唐朝政府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一時絲路上道路梗絕,往來不通。

    由於唐朝失去了和西域的聯絡,陸上絲綢之路由此中斷,因而反映在杜甫的詩中有“乘槎訊息斷,何處覓張騫”的哀嘆以及“崆峒西極過崑崙,駝馬由來擁國門,數年逆氣路中斷,蕃人聞道漸星奔”的描述。

    陸上絲綢之路在唐太宗時代發展到了高峰,形成了它的黃金時期,隨著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亂和吐蕃的興起,再次衰落和中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東京奧運會政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