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蘑菇雅說
-
2 # 大礃櫃
官渡之戰袁紹失敗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袁紹狂妄自大,求勝心切。在和曹操決戰之前,袁紹就已經和公孫瓚打了一段時間了,雖說滅了公孫瓚,但也使得士兵疲憊,軍糧也被大量的消耗了。
2.袁紹剛愎自用,不採納沮授的建議。沮授勸他休養生息,慢慢再對付曹操。可他偏偏就是不聽,還把沮授給關了起來。
3.袁紹志大才疏,心胸狹窄,缺乏帥才。雖有統一天下之志,卻無領兵作戰的能力。
4.袁紹軍內部不團結,將帥謀士之間互相傷害。將帥和謀士先考慮的是自己的前途而不是袁紹的前途。
5.袁紹在軍事上指揮不當,還有就是在政治和道義上的失利。每次都避開了謀士的正確意見,氣得許攸跑去投奔曹操。然後就有了烏巢糧倉被燒的結局。
6.曹操兵雖少,但精;將雖少,但勇;謀士雖少,但智。最最主要的是曹操善於聽取謀士們正確的意見,並且取得最終的勝利。
-
3 # 行走在時間上鱷魚
你好,一場戰役的勝負並不是單單隻指兵力的多少。不然歷史上也不會出現那麼多以少勝多的戰爭。個人認為官渡之戰袁紹之所以會敗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袁紹本人原因
一場戰爭的勝負和主帥往往是有直接關係的。在官渡之戰開始的初期,袁紹手下謀士就分成了兩部分,一邊是田豐和沮授的堅挺的“持久戰”派,另一邊是郭圖和審配等人是鑑定的“速決戰”。袁紹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做出決定,最後採用的速戰派結果也失敗而告終。
戰爭開始後,許攸說:“曹操兵少,而集中全力來抵抗我軍,許攸許都由剩下的人守衛,防備一定空虛,如果派一支隊伍輕裝前進,連夜奔襲,可以攻陷許都。佔領許都後,就奉迎天子以討伐曹操,必能捉住曹操。假如他未立刻潰散,也能使他首尾不能兼顧,疲於奔命,一定可將他擊敗。”這個關鍵性的建議並沒有被袁紹採納,最後也正是因為許攸臨陣倒戈,才做袁紹最終失敗。
戰爭末期,曹操已經偷襲烏巢。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情況,袁紹依然不能果斷決定,兩路用兵導致他喪失官度之戰最後勝利的機會。
2、兩方陣營軟硬實力
從戰爭開始到戰爭結束,袁紹內部就一直沒有團結一致,長時間的內鬥導致袁軍不能集中力量與曹操對決。反觀曹軍內部,哪怕是在曹操有意撤退的情況下,底下文武眾將依然要堅決抵抗 到底。其次官渡之戰開始之前,袁軍經歷了多次惡戰,部隊相對比較疲憊。曹操雖然兵少,但是力量集中。
-
4 # 江湖小曉生
第一,拖延症害死人,袁紹就輸在了拖延症上。
袁紹拿下幽州、冀州、青州、幷州等四個地方的時候,曹操還忙著東征西討。三年前,曹操得到了漢獻帝,所以才會聚攬了一幫人才,這個時候袁紹早就應該對曹操下手,可是他卻只在乎地盤的大小,忽視了真正的對手到底是誰。曹操作為後起之秀,儼然成為了華北大地上可以跟袁紹相抗衡的唯一力量,然而袁紹並不想立刻消滅曹操,反倒是讓他不斷強大起來,自己則慢慢奪取地盤,擴充自己的實力。他的目的當然打到了,搶到了很多土地和地盤,但是他也失去了最好的機會。如果袁紹在曹操剛剛得到漢獻帝的時候,就對曹操出手,那曹操根本就沒有還手之力,等到他的只有滅亡。
第二,疑心病太重,害的手下人不斷投降曹操。在那個時候,投奔袁紹那就是代表投奔了正規朝廷,因為當時袁紹佔據了中原地區,是最大的諸侯,極有可能一統天下。所以比如許攸郭嘉之類的謀士張郃高覽這樣的武將全都願意到袁紹那裡混飯吃。可是他們混了一段時間以後,忽然發現袁紹這個人靠不住啊,於是紛紛都投降到了曹操那邊。其實當時他們投靠曹操是世人都不太理解的事情。曹操連袁紹的三分之一實力都沒有,他們投降過去難道是找死嗎?反觀曹操這邊,大量官員在官渡之戰前,寫信給袁紹,說自己要投降。孔融這樣的人在朝廷裡天天鼓吹袁紹多厲害,曹操必然要失敗。其實曹操這邊的人才是鼠目寸光,而袁紹那邊投奔曹操的人都是人中精英。因為袁紹疑心病太重,直接導致流失了大量人才,而這些人才才是決定官渡之戰勝負的主要原因。
第三,立嗣問題上出現了重大分歧,而袁紹卻猶豫不決。嚴格意義上來說,袁紹有三個可以繼承大位的兒子。這三個兒子都是非常優秀的統兵將領,所以袁紹都比較喜歡。按道理來說,袁紹應該將大位傳給大兒子袁譚。而袁譚本人的能力也比較強,當年獨自打下青州的時候,堪稱一時豪傑。可是袁紹並沒有這麼做,而是將袁譚分封在青州地區做一把手。而二兒子袁熙是個與世無爭的傢伙,但是他對大位應該也是有想法的,能力不出眾,卻也被袁紹分封到了幽州做一把手。三兒子袁尚是奪嫡之爭的關鍵人物,他是袁紹最喜歡的兒子,並且將他留在自己身邊,也就是冀州。目的很明顯,將來就是想讓他繼承自己的大位,在冀州比較方便。但是你讓袁尚繼位,為什麼還要給其他兒子這麼大的地盤和權力呢?所以在官渡之戰後,袁紹實力依舊還在,可惜三個兒子你爭我奪,最終慘敗。
第四,對軍隊的掌控能力不足,直接導致袁紹的失敗。不要看袁紹那個時候盤子那麼大,他自己一個人根本就沒有這個能力去管理。當時他佔據著幽州、冀州、青州、幷州四個州,他本人並不具備管理這四個州的實力。所以他除了三個兒子用上意外,還把自己外甥都給用上了。這也是無奈之舉,這麼用人本身沒錯,錯就錯在他對這幾個地方從此就不管不問了。那這四個地盤上的軍隊作戰風格都不同,一旦聯合在一起,軍隊紀律差到什麼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袁紹大軍看似是一個整體,卻形同一盤散沙,早晚都要被人消滅。曹操這邊就不同了,他剛剛佔據了兩個州,實力在不斷增強,這個時候軍隊的一把手始終都是曹操本人,他對這支軍隊的紀律是做了統一安排的,所以軍隊紀律是非常好的。這樣一支軍隊才是有戰鬥力的軍隊。
-
5 # 扎心君
1袁紹和曹操相比,勢力大得多,但是袁紹的能力比曹操差遠了。兩個人原來是一對好基友,經常在一起遊玩。長大後,各奔前程了。
2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名正言順。袁紹以衣帶詔討賊,狗肉上不了宴席。
3曹操足智多謀,用兵如神,屢次以少勝多,聽得進別人的良言。袁紹好謀而無斷。好為兵勢,不知兵要。分不清別人的計策好差。沮授曾經勸袁紹,在曹操打劉備的時候,突襲許昌,袁紹因為小兒子生病,放棄了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真是個雞巴玩意。相比曹操徵張繡,逃跑的時候,自己騎馬,兒子曹昂步行殿後,真是天壤之別。
4曹操用人唯賢,以至誠待人,有功則賞,不計較貴賤。袁紹外寬而內忌,不念舊恩。田豐曾經勸他不要和著急和曹操決戰,吃敗仗,回來後沒臉見田豐,就把他殺了。相反的是,曹操勝利後,繳獲的部下與袁紹交往的書信,看也不讓看,一把火燒掉,袁紹強大,我也不能自保,何況別人了?洞察人心,胸襟廣闊啊。曹操有詩云,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5曹操軍屯民屯,百姓安居樂業,軍糧供應保證,袁紹不重生產,窮兵黷武。
6曹操兵少而精,軍紀嚴明。袁紹兵多,但缺乏訓練,又剛和公孫瓚打了一仗,比較疲憊。
7袁紹管理部下有問題,部下互相拆臺。立繼子也有失誤,兩個兒子,後來打成一鍋粥。許攸深知袁紹底細,因為被審配欺負,投奔曹操,獻計燒袁紹烏巢糧草大營。張郃,高覽被郭圖陷害,不得已,投降曹操。張郃是個文武雙全的帥才,後來,為魏國立功不少,成為曹操的愛將。
8袁紹四世三公,手下人才不少,又坐擁四州,都是富庶之地。一手的好牌被打得一塌糊塗,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沒有啊。所以,荀彧和郭嘉都早早從袁紹處,改投曹操,一定是看到袁紹水平低,能力差,終不能成大事。豎子不足與謀啊!
-
6 # 0不得不戒0
我從另外一個層面來分析。
袁紹代表的是高門豪族,聚集在他身邊的都是曾經的中央高官。而他佔據冀州,則是驅逐了地方實力豪強——韓馥,之後戰白馬公孫瓚,利用完豪強鞠義,再透過內部政治鬥爭清洗掉這一波地方豪強。因此,本質上袁紹代表的是高門豪族的利益,地方實力豪強只是他們的打工仔。
曹操集團的代表的就是地方實力寒族。曹家本身算是兗州土豪,姻親夏侯家,程昱,荀彧等都是地方寒族的優秀人才。
袁紹集團是一個守成集團,目的是為了延續高門大族的統治地位。因此袁紹繼承祖輩政治遺產,起點高,後勁弱,重身世,輕實力,講政治,疏管理,歷史的車輪註定了他們高開低走,趨於滅亡。
曹操集團是一個創業集團,代表廣大中層寒族的利益,具有很強的革命性。一切以奪取最高統治權利為目標,以艱苦務實團結求存為基礎,以不拘一格集思廣益為方法。因此他們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強悍的戰鬥力,是漢末革命力量的延續和高峰,直到奪取最高統治權這個事業的頂點。
-
7 # 百花爭豔只為你
奇襲!奇襲!奇襲!重要的事說三遍。
要不是許攸投靠曹操,並告訴曹操袁軍的軍糧重地的兵力情況,使得曹軍奇襲成功。在得知許攸犯事以後,袁紹直接關了許攸家人,還對許攸大加責備,直接導致許攸的叛變。
官渡之戰要不是許攸臨時投曹,袁紹與曹操這樣耗下去,敗的必然是曹操。袁軍軍糧充足、曹軍軍糧短缺,只能速戰,長久下去,曹軍必敗。就是許攸不來投曹,曹操也會出兵奇襲,搏一搏。
官渡之戰直接決定誰是北方的霸主,一戰定乾坤。袁本初四世三公,為人傲慢無禮,就是太傻了,關鍵時刻逼走自己的參謀(自己不用直接關起來就行了),導致乙方漏洞百出,被一擊擊敗。相反曹操知人善用,足智多謀,命太好了,困難時候就有人幫忙,結果一把火燒了袁軍糧倉,袁軍軍心大亂,袁紹大敗而歸,北方霸主終歸曹操。
-
8 # 媤念成癮
沒辦法人家老曹是所謂的“命運之子”看看人家老曹的陣容,再看看袁紹的陣容。在對比一下兩方的態度,我的天袁紹不輸都不行。
我們來對比一下老曹和袁紹。
首先老曹會拉攏人心,不要老說劉備會籠絡人心,其實老曹一點不差,我認為老曹比劉備還好,因為他們的出身不同,老曹是官二代就這樣人家還能接受寒門子弟的效力。在漢朝想要當官是要有人的,要有人為他舉孝廉,才可以。寒門子弟哪來的人脈,所以幾乎無人問津,其中的代表有:郭嘉。而劉備那是沒辦法是個人就要,要是有才華那更好。而袁紹呢這傢伙起步太高了,根本看不起所謂的寒門子弟,再加上“四世三公”的名號根本不缺人才,更別提籠絡人心了。
老曹的陣容和其強悍,在官渡的時候就能看出“猛將如雲,謀士如雨”了,那幾個寶貝謀士幾乎能碾壓袁紹那邊了,再加上老曹這邊的大將也多,人家老曹還是佔據大義的一方,底下謀士將士眾志成城。在官渡之戰時,老曹戴甲之士才十幾萬,而袁紹呢號稱百萬,就算不夠也差不多。一百萬頭豬讓十幾萬人殺,都能累死,跟何況人呢。
袁紹為什麼會輸呢只能說袁紹領導能力太差,底下的人心不齊,當系紛爭,謀士為了己方而陷害以及以至內鬥。而名將還沒有幾個,其實就算沒有名臣將相的輔佐,靠人堆都能把老曹懟死,但可惜兒子也坑爹,這三個寶貝兒子把他老爸給坑死了,坑的想東山再起都不可能了。
只能說袁紹死是天命所歸,不死都不行。時勢造英雄也造就梟雄。而其中以曹操為主,天命所歸。
-
9 # 豹眼看歷史
看到這個問題,很想做個回答,可不知道從哪裡下手。
最近在寫作歷史紀實小說《悠悠子衿女兒情------一代才女蔡文姬》,因而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仔細閱讀之後,更不知道如何回答了。
近日,看到了另一個問題:曹操是不是一個膽大果斷的冒失鬼?他的成功來自膽大和幸運嗎?
我突然有了點想法,似乎這就是曹操官渡大戰中以少勝多的主要因素。自然與之相反,也就是袁紹在兵力上有明顯優勢,為何輸得一敗塗地的原因啦。
01
袁紹之優柔寡斷
我回答過一個關於諸葛亮《空城計》的問題,說過:羅老先生的《空城計》寫得非常精彩,增加了小說的閱讀性,但並不高明。
其目的是想說明諸葛亮的聰明才智,然而,在我看來,恰恰相反,說明了諸葛亮的愚蠢,最起碼是失誤。
《空城計》是敗戰計,是前期的失敗導致不得已而為之,無一列外。
哪個軍事家或統帥閒得蛋痛,有兵不用,去冒險採用這個計謀玩玩呢?
一敗再敗,最後被幹掉的很多,很常規,所以,能被作為經典流傳下來的就不多。《空城計》成功的很少,所以,能成功的都作為經典流傳下來。
同樣的道理,以多勝少,不足為奇,即便留傳下來,也算不得經典。
以少勝多的機率很小,一旦成功,就是經典。
“官渡之戰”就是如此。
袁紹兵力明顯佔有優勢,其採取穩紮穩打,不急於取勝是正確的戰略。
面對曹操這樣的對手,想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
官渡對峙一年多,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這一年多,雙方多次交戰,互有勝負。袁紹挖掘地道,曹操挖掘壕溝以破之。
雙方處於膠著狀態,縱然袁紹兵力佔優,從根本而言,是不可能有絕對取勝的把握。
這是符合戰爭規律的。
我認為,導致這場大戰勝負的是袁紹優柔寡斷,失去了一個勝利的機會。那就是沒有采用謀士田豐的建議,在曹操攻打劉備的時候,發起進攻,錯失了戰機。
最有意思的是,袁紹以小兒子生病為藉口。
袁紹有那麼愚蠢嗎?
袁紹有那麼不堪嗎?
絕對不是!
我認為是袁紹心眼太多了,是想一石二鳥,坐山觀虎鬥,希望兩虎相爭,一死一傷,最後坐享其成。
曹操認為“世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難道袁紹就不知道劉備是梟雄嗎?
劉備趁袁紹進攻曹操時,乘機反曹,儘管是袁紹的幫手,可劉備想啥,難道袁紹不清楚嗎?是想幹掉曹操,劉備趁機做大。
即便是聯手滅了曹操,劉備就會趁機強大,難道不是另一個強大的對手嗎?
劉備與曹操相爭,即便是劉備不能戰勝曹操,起碼也會消耗曹操的力量。
這麼合適的買賣,幹嘛不做呢?
不僅僅是袁紹,令所有人失望的是,大家一致寄予厚望的梟雄劉備是如此不堪一擊。
官渡對峙,袁紹大約十萬兵力,而曹操大約兩萬。如此嚴重的局勢,曹操不可能把吃奶的勁留著。
此時的劉備已經有數萬人馬,自以為可以趁機撈一勺,跟曹操叫叫板。
曹操親率精兵東擊劉備。曹操又能有多少精兵呢?
結果是劉備自己一個人跑了,老婆孩子都交給二弟關羽看著辦啦。
這一結果,劉備沒想到,袁紹也沒想到,其實曹操更沒想到。甚至曹操恐怕都沒打算再回去。
曹操不擔心袁紹趁機進攻嗎?
擔心又有個屁用啊!
不先除掉劉備這個後顧之憂,那是死路一條啊!
北據袁紹,東擊劉備,跟《空城計》差不多的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啊,只有孤注一擲!
幸運的是,曹操贏了!
接下來就更有意思啦!
關羽投降了曹操,哦,是降漢不降曹。
看看曹操咋說:中中中。
只要你不幫著劉備袁紹打我就行。
更想不到關羽替曹操,哦,不不不,是替漢家斬了袁紹的大將顏良,羅貫中更狠,把亂軍所殺的文丑也算在了關羽頭上,不知道咋個意思?
顏良,文丑皆河北名將,一戰被斬,袁紹軍隊銳氣大挫。
看看劉備這智商,弄得這是些甚哦?
可見劉備立功心切,是多麼迫切哦!
你也等等看嘛!
等袁紹把曹操弄得半死不活,差不多的時候再下手哦,急啥子急哦!
還有一點,就是曹操實在撐不下去了,想打退堂鼓。
荀彧一聽,嚇壞了。
你老曹帶著人馬撤了,屁顛屁顛的溜了,我們跟小皇帝咋個弄撒!
不行,你給我頂住,堅持就是勝利,頂住就有機會!
曹操說:我靠,說得輕巧,機會在哪裡啊?你小子給我說清楚?
荀彧想啊,說啥呢,想個啥忽悠老曹呢?一般理由他不信哦。
就在荀彧犯愁的時候,機會還真來了。
許攸屁顛屁顛地跑來了。
曹操一看開心了,荀彧真神啊!
試想一下,許攸不來,咋辦呢?
其實,曹操早就想好了,打敗了就跑嘛,這事以前又不是沒幹過。
既然是經典戰役,就有其神奇的地方。
現在說官渡之戰,荀彧,荀攸,許攸如何如何,曹操如何如何,都是結果已定,勝利者說啥都成。
袁紹鬱悶啊,大耳朵賊坑爹啊!許攸坑爹啊!
我不如阿滿啊,要早把許攸這小子辦了就好啦。
晚了,晚了,悔之晚矣!
開戰之前,曹操就說袁紹優柔寡斷,的確如此。
袁紹吃虧就吃在心眼太多了,想法太多,想少出力多賺錢。
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啊!
袁紹真的是後悔死啦!
02
曹操之不得已而為之
諸侯混戰的時候,想守是守不住的,是不能獨善其身的。身處四戰之地,是不可以保守的,荊州劉表就是一例。
曹操的主動進攻,並不僅僅是膽大。要有所作為,必須主動出擊。曹操也是多次慘敗,幾次幾乎身首異處。
我認為,官渡對峙之前,恐怕曹操已經把退路想好了。
中途與荀彧商量退兵,估計也想到了退兵後的打算。
正如李雲龍所說,孃的,既然是突圍,從哪裡跑出去不是一樣啊!
袁紹佔優,長期對峙下去,如果曹操失利,就必須大撤退,許都老巢是保不住了。既然如此,去哪裡不是去啊!
東擊劉備,袁紹抄其後路。袁紹趕走曹操,佔領許都;曹操幹掉劉備,佔領徐州。
這是一個可以接受的結果。
如果連劉備都幹不過(此時),那你曹操還玩個屁啊!
根據地很重要,但有了根據地,也不能放棄游擊戰哦!寶塔山不是也放棄了嗎?
曹操親自帶隊,有沒有在徐州安家落戶的打算呢?
還真不好說。
上邊說了,劉備出人意料啊!
讓大家都沒有思想準備,打亂了計劃。
後來,許攸來了。
同樣的道理,曹操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如果不能偷襲成功,就只有搬家一條路可走。
曹操能不孤注一擲,能不立馬去做嗎?
也算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哦!
曹操決策沒有問題,但的確是勝在僥倖,有很大的運氣在裡面。
關東諸侯討伐董卓,曹操幾乎身首異處;被陳宮,呂布抄了後路,幾乎玩完;赤壁大戰,兵力佔優,也是丟盔棄甲,倉皇逃竄。
勝敗乃兵家常事,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天是天下人的天,它不僅僅保佑你自己。
是說需要運氣在裡面,而且運氣也包括了對手的性格。比如袁紹的優柔寡斷,想求得利益最大化,不想因小失大。
官渡之戰,之所以被津津樂道,就是因為出了奇蹟。
也就是出了么蛾子,不可想象的事,都出現了,促成了這一結果!
回覆列表
這是個有趣而且值得探討的問題,我們知道官渡之戰是歷史上一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爭。這場戰爭中曹操的勝利奠定了他在北方的地位,那麼曹操為什麼可以打勝官渡之戰,而袁紹又為何會敗呢?
看待戰爭的態度曹操不以一城之得失而憂慮,而袁紹很明顯格局沒有曹操的大。開戰之初袁紹有必勝的把握,正是有了這個先入為主的思想,在開戰的過程中袁紹驕傲自大不聽任何人的意見,而曹操這邊和袁紹恰好相反,在逆境中絕地反擊更加容易取勝。曹操善於聽取身邊有才之人的意見,在進行一番謀劃之後採取偷襲袁紹糧草的辦法來讓袁紹內部軍心渙散。正是有了這一良策袁紹無應對之法,在倉皇中逃走。曹營看準時機乘勝追擊,最終大敗袁紹,而此時的袁紹退回到北方之後一蹶不振,無心再與曹操一決雌雄。
曹營內部團結袁紹諸子不合,而謀臣也暗劃界限,不能齊心併力。很多才智都用在內鬥上了。我們可以看到在官渡之戰後,袁紹軍隊雖遭重大打擊,但主力還在。從曹操平定袁家殘餘勢力竟用了7年,可見袁紹基業之固。如果袁紹諸子能合力抗曹,則勝負未知。 反之,曹操陣營內則要比袁紹團結,雖然官渡之戰中也有不少人動搖,但總體上還能合力對敵。即使有矛盾在關鍵時刻也以大局為重。合肥之戰中張遼與李典齊心守城即為一例。
人才眾多,善於策略官渡一戰,顏良、文丑戰死,沮授被俘殺,張郃、高覽、許攸投降,袁紹人才庫遭重創,而曹操陣營一片團結同仇敵愾。選擇了非常好的戰略政策,他攻守並用,並且多次派出騎兵來打袁紹的弱勢,並且用了火攻這一戰略方針焚燒了袁紹的糧草,讓袁紹無路可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