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禾西

    兩宋的醫學空前繁榮,超過以前任何一個朝代。已經有不少學者從經濟、社會、政治等方面對宋代醫學發達的原因作了探討。我們透過對文獻資料,尤其是對醫書及相關史料進行深度挖掘,從新的角度揭示兩宋醫學興盛的外部原因,主要包括醫藥的巨大經濟價值、士大夫參與醫學、宋朝政府對醫學的大力扶持等。  

    醫藥的經濟價值刺激了醫學繁榮

    宋代社會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安定,給醫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而醫藥固有的巨大經濟價值刺激了醫學的發展,帶來醫學的繁榮。醫藥的利潤極為豐厚,“三司言太醫局熟藥所熙寧九年六月開局,至十年六月收息錢二萬五千餘緡,其息計倍”,官辦熟藥所的利潤很高,私人醫家、藥鋪也非常富有。據《東京夢華錄》記載馬行街兩邊藥鋪林立,醫館眾多,而馬行街是當時宋都最為繁華的地方,“上元五夜,馬行南北幾十裡夾道藥肆,蓋多國醫,鹹鉅富,聲妓非常,燒燈尤壯觀,故詩人亦多道馬行燈火”。可以想見當時醫學之繁榮,醫家之富有。

      《蘇沈良方》中載有賣藥致富的故事數則。褐丸方後雲:“蘇州有人賣一硃砂丸食藥,無所不治,其效如神,以此致鉅富,服其藥者遍天下,人無有得其真方者”。治小兒急驚慢揀風的黑神丸,出自楚州小兒醫王鑑,“楚州小兒醫王鑑賣此藥致厚產,鑑神之,未嘗傳人”。治小兒傷寒風癇的小黑膏,出自潤州傅醫,“傅醫賣此藥累千金”。《普濟本事方》中記載有睡驚圓,其方後雲:“鄉里一士人家貨此藥日得數十錢,已百餘年矣”。賣藥之家憑藉成藥的顯著療效,過上了富足的生活。

      宋朝時雖然沒有像現在一樣的專利政策,但是如果其方療效顯著,雖然藥品低賤,往往或被人以重金收購,也能獲得一筆不小的收入。其中最有名的案例當屬歐陽修得暴下利一事。歐陽修曾經得暴下利,國醫治療不效,他夫人從市人處買來三文錢一貼的藥,夾雜在國醫開的藥中,一服而愈,後來歐陽修便以重金從市人求得藥方。許叔微記載的治療多年肺氣喘急的紫金丹,是其親戚用重金從道士手中購得藥方,治療疝氣睪丸脹痛的念珠丸藥方則是一位國醫以高價從賣藥人買得。  病人給醫生的報酬也極為豐厚。“沈待制興宗常病痰喘不能臥,人扶而坐數日矣。客有見之者曰:‘我曾如此,得藥一服瘥,我以千緡酬之,謂之千緡湯,可試為之。’興宗得湯一啜而愈”。治癒皇帝的病,賞賜更多,還可能當上醫官。宋孝宗曾經得了痢疾,眾多的御醫醫治都沒有效果,後來一小藥肆進獻—方,用金杵臼搗新鮮的蓮藕取汁,熱酒調服。孝宗調服了幾次就痊癒了,於是把金杵臼賞賜給小藥肆,還提拔當醫官,人們都稱他為“金杵臼嚴防禦”。

      醫藥經濟的繁榮刺激了醫學的發展,整個社會上至天子、王公大臣、士大夫,下至平民百姓都關心醫學,熱衷於收集秘方效藥。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醫學得到整個社會的關注。

      士大夫推動醫學知識的傳播

      宋朝士大夫最喜涉獵醫學,作為社會精英計程車大夫對醫學的參與,促進了醫學知識的傳播和發展。士大夫極力提倡醫學,把醫學提到與儒家治國安邦一樣崇高的地位,認為醫學“三墳之餘,帝王之高致,聖賢之能事,唐堯之授四時,虞舜之齊七政,神禹修六府以興帝功,文王推六子以敘卦氣,伊尹調五味以致君,箕子陳五行以佐世,其致一也”。醫學作為一種仁心仁術,擺脫了唐朝“朝野士庶鹹恥醫術之名”的局面,范仲淹更是提出“不為良相,願為良醫”。醫學受到了士大夫的青睞,從事醫學事業也逐漸受到社會的尊重。

      士大夫對醫學的參與,讓醫學深受儒家仁民愛物思想的影響,醫學知識的傳播得到了改變。本來醫藥的傳授十分慎重,歷代號稱禁方,不輕易外傳。醫學知識蘊涵的巨大經濟價值,也導致醫家秘惜其術,不輕易將藥方外傳。“今之人,若得一妙丸獲一奇術,乃緘而秘之,惕惕然惟恐人之知也,是欲獨善其身而非仁人泛愛之心也”。但是這種自珍其藥、自秘其術的做法,妨礙了醫學的發展。在儒家仁愛思想的影響下,很多以前嚴格保密的醫學知識被公佈出來。比如《聖散子方》,是眉山人巢谷傳授給蘇軾。蘇軾極力讚美聖散子之神奇功效,稱之為“真濟世衛家之寶也”。蘇軾用此方救了很多人。“餘既得之,謫居黃州,連歲大疫,所全活者不可勝數”。“去春杭州民病,得此藥全活者不可勝數”。蘇軾後來違背不許外傳的盟誓,將藥方傳給了龐安時而廣為傳播。這正是醫學知識被逐漸公開的一個縮影。士大夫熱衷於收集秘方,相互傳授,並著書傳播。如王袞的《博濟方》,沈括的《蘇沈良方》《靈苑方》,許叔微的《普濟本事方》,都是有名的方書。在士大夫的影響下,一些醫學世家也打破保守將祖傳秘方公佈出來。

      政府對醫學發展的大力扶持

      中國曆代政府對醫學的重視,莫過於宋朝。宋朝政府透過—系列措施,包括整理刊印醫書,改進醫政體制,設立太平惠民和劑局,極大地促進了醫學的發展。

      宋朝政府對中醫醫籍的整理,貢獻極大。尤其是“校正醫書局”的設立,有計劃地對歷代重要醫籍進行了蒐集、整理、考證、校勘,歷時十餘年。《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等重要中醫典籍,都是經歷此次校定刊行而流傳於世的。這樣大規模對中醫典籍的整理,只有依靠政府的力量才能做到。政府對中醫典籍的整理刊行,極大地推動了中醫知識的普及,醫學知識的獲得變得容易起來,打破了宋前醫學相對保守的“專門授受”。

      宋朝政府改進醫學教育體制,提高了醫學的社會地位。宋朝政府設立了翰林醫官院主管醫藥行政,而由太醫局專管醫學教育。崇寧期間,太醫局被置於國子監的管轄之下,醫學校的行政組織、學生待遇,一概“仿太學立法”。醫學教育突破了唐朝以來附屬於政府醫療機構的次等地位,在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次納人了國家官學系統之中,提高了醫學的社會地位。此外,優秀的醫生還能出任醫官。醫生品秩不高,士人不恥的現象得到極大的改變,吸引了大量儒生學醫,儒醫開始出現,促進了中醫理論和醫技的發展與提高。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編撰及和劑局的設立,極大地推動了成藥的興盛。宋朝政府控制藥品交易,設立了藥事管理機構,最初稱為“太醫局熟藥所”,後更名為“和劑局”,專司成藥的製作和銷售。另設“收買藥材所”,負責藥材收購,“以革偽濫之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和劑局的成藥處方底本,收集歷代名方和臨床有效驗方編輯而成,所選方劑療效顯著,也是和劑局製作成藥的炮製和配方規範,敘述詳實,對於規範成藥生產過程,保證藥品質量的穩定性起到至關重要作用。宋朝政府對成藥的推廣相當成功,成藥交易繁盛,以至於對《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官府守之以為法,醫門傳之以為業,病者,降之以立命,世人習之以成俗”。

      宋朝作為中國歷史上醫學最為繁盛的一個朝代,是多個方面力量推動的結果。其中外部原因主要有:醫學的巨大經濟價值刺激整個社會,尤其是中下層對醫學的興趣;而士大夫參與醫學,促進醫學知識的傳播,提升了醫學的社會地位;儒家仁愛思想對醫學的影響,促進了醫學知識的傳播和醫學的發展;宋朝政府強力扶持醫學的發展,這些造就了宋朝醫學的輝煌。以史為鑑,宋代重視醫藥經濟的作用、吸引知識精英的參與和獲得政府政策的支援,從而促進中醫藥發展與繁榮的歷史經驗,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當代中醫藥發展的難點主要在於:

    一、人才缺乏。因為西醫見效快的特徵更為明顯,一方面迎合了病患及其家屬的心理,另一方面在一些快速解除痛苦的疾病方面發揮了更加顯見的作用,匹配了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因此對中醫的發展形成的衝擊也比較大,因而也形成了對學習研究中醫人才的爭奪和分流。

    二、藥材缺乏及療效降低。隨著社會的現代化和城市化的步伐,野生環境越來越稀少,因而傳統中藥的自然野化生長環境大大縮小,這也造成了現在中藥的藥材缺乏和藥效降低。因為很多動植物被列為保護物件,藥物難以取材;因為動植物缺乏野化生長環境,養殖產品則藥力大打折扣。

    以上內容,部分引述,部分自我分析,僅供參考。

  • 2 # 已重新規劃

    說起宋朝的醫學發展,很多人腦海裡第一個跳出來的詞就是“針灸銅人”。

    北宋天聖年間,宋仁宗命翰林醫官王惟一督造針灸銅人,並於天聖五年(1027年)成功鑄成兩尊針灸銅人,即為宋天聖銅人。

    北宋天聖年間,宋仁宗命翰林醫官王惟一督造針灸銅人,並於天聖五年(1027年)成功鑄成兩尊針灸銅人,即為宋天聖銅人。

    宋天聖銅人第一次為針灸帶來了腧穴定位的統一標準,推動針灸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其實,除了針灸銅人,整個宋朝時期還有很多其他對於中醫發展起到巨大作用的成就,這也讓很多中醫人士認為宋朝是古代中醫發展的頂峰之一。

    那麼,中醫在宋朝取得了哪些成就呢?讓我們從中挑出幾樣,來了解一下宋朝的中醫除了針灸銅人還有什麼吧。

    人痘接種

    天花原本是一種只存在與動物身上的病毒,然而隨著人類向農耕文明轉化,畜牧業的發展壯大讓天花病毒成為了一種威脅人類生命長達千年的病毒。

    在1979年,世界衛生組織宣告消滅了天花病毒,然而早在宋朝時,中醫學家們就著手解決天花帶來的危害了。

    朱純嘏所著的《痘疹定論》中記載:北宋真宗年間,當時的宰相王旦一連生了幾個子女,都死於天花。他老年時又得了一子名為王素,為防王素再遭天花,於是召集天下名醫商議防治方法。峨眉山上的一位名醫透過將毒性減弱的人痘痘苗透過鼻腔粘膜為王素接種,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有關人痘接種的記載。

    朱純嘏所著的《痘疹定論》中記載:北宋真宗年間,當時的宰相王旦一連生了幾個子女,都死於天花。他老年時又得了一子名為王素,為防王素再遭天花,於是召集天下名醫商議防治方法。峨眉山上的一位名醫透過將毒性減弱的人痘痘苗透過鼻腔粘膜為王素接種,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有關人痘接種的記載。

    人痘接種術發展到明朝成為了主流的防治天花的方法,而北宋的名醫為消滅天花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醫學分科

    雖然早在刀耕火種的時代就已經出現了中醫的雛形,但是對於病症的分科一直都非常粗略。甚至在周朝以前,醫學和巫術也互相混淆,在醫學體系中混入了很多迷信色彩。

    到周朝時,醫學開始分為疾醫、瘍醫、食醫、獸醫四科,雖然醫學分科初現雛形,但是仍舊非常粗略。

    醫學分科直到宋朝才有了非常細化的分科:大方脈科、小方脈科、眼科、風科、正骨科、瘡腫兼折瘍科、產科、口齒咽喉科、針灸科、金鏃兼書禁科九科,比唐代多出一倍以上。而後世沿用的十三科也是一宋朝九科為原型。

    為什麼歷史上中國科學技術一直遙遙領先於世界其他文明?為什麼到了現代中國科學技術不再領先於其他文明呢?這就是著名的“李約瑟難題”。這一現象很像中醫學的發展情形,領先於世界醫學發展數千年的中醫學為什麼發展遲緩?本文試圖透過從分析其原因及中西醫學方法論的差異入手,在哲學層面探討中醫學現代化發展面臨的諸多問題。

    中醫發展現狀

    目前中醫的發展面臨了很大的現實困難和問題:由於種種原因使中醫西化,人才流失,名家越來越少,後繼乏人;技價分離;中醫藥發展不平衡,從業人員技術力量有待加強;中醫藥標準遲遲未能出臺,缺乏評價的客觀依據等。如此現狀,我們必須深刻反思和查詢中醫發展緩慢的原因和中醫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形成目前中醫發展現狀的原因

    1.中醫理論繼承失力、創新發展不足

    中醫藥在理論上繼承乏力、創新不足是導致中醫臨床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目前對中醫的理論研究仍侷限於整理與繼承方面,主要是四大經典的理論研究,而僅四大經典的疾病診療理論上還有許多未完全弄清楚的東西,學術繼承的困頓直接導致中醫人才學術水平偏低。目前很多中醫院因中醫診療的落後已經西化,西醫院的中醫科也是艱難的維持,瀕臨關閉的危險。同時,中醫藥適合自身特點的研究、評價方法和標準規範體系尚未建立,中醫診療理論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創新。

    2.中醫的教育體制之困惑

    中醫自古以來,其學術的繼承主要靠師傳、私塾、自學等方式,使人們的思想侷限在一個狹小的圈子內,又加之醫家各承家技,秘不可傳,導致一些實踐醫學得不到繼承和發展,阻礙了中醫學發展。現代中醫教育,實際上是模仿了現代醫學的教育。而教育是與學科相關的,學科的性質決定了應該採用一種什麼樣的教育模式。現代科學的特殊性在於嚴密的數理邏輯及推演體系。與中醫理論體系比較,一個一目瞭然,一個朦朧可見。從而構成了中西文化的差別,正是這個差別,促使我們去思考,中西文化、中西醫的教育難道不應該有所區別?從規模上講,中醫教育步入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時期,培養出了大批本科生、研究生,但教育質量並不容樂觀。

    3.中醫醫院的臨床療效下降

    作為一門醫學,唯一檢驗的標準就是臨床療效。中醫院醫生由於中西醫通學通用、受西醫理論的影響較深等多方面因素,中醫西化的情形日漸嚴重,過度的西化結果只能是西醫治不了的病,現代中醫也治不了。學術純熟的中醫越來越少,中醫的真實療效無法體現,使中醫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降低,加上現代科學技術的廣

  • 3 # 針灸推拿康復醫師張凱

    中醫在宋朝發展處於快速發展階段,政府設計翰林醫館,鼓勵發展中醫,宋政府把醫藥行政及醫學教育分立起來。設立"翰林醫官院"負責醫之政令和醫療事務。王安石變法後,學校體制及教學內容又有改進。"太醫局"是專為醫學教育設立的機構,已擴充成為皇家醫學院。醫學校的社會地位提高,吸引了不少儒生學醫,儒醫迅速增多亦是促使中醫學發展的原因。之後各州鎮府均仿照"太醫局"開辦地方醫學校, 使中醫更加普及。

    當時醫學生之理論教材,除了有前唐時必修的醫學文獻之外,還新增了陳言的《三因極--病證方論》,將複雜的病因歸為三類:內因、外因及不內外因。這種分類雖與漢代張仲景所述略同,但內容有所發展,即對各類病因概括得更具體,其範圍亦較全面,更符合臨床應用。三因分類的原則,一直為後世醫家遵循。著名醫家及詩人楊介,總結對處死犯人的解剖經驗,描繪成圖譜《存真圖》,使到當時醫學生對解剖學的認識加深。

    另一個醫學教育的突破,是翰林醫官尚藥王惟一(公元987-1067年),研製了兩具與成年男子體形相等的"銅人",並且奉御總結針灸名著,撰成《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銅人體表刻穴657個;醫生考試時,先將銅人外表塗蠟,往體內注水,並穿上衣服。針刺中穴位則水會流出,否則針就刺不進去,這樣就可以判斷受考人對穴位的掌握程度。他的著作不但印行,還刻成兩座石碑,立於當時首都開封,作為公眾參考。是中國針灸史上新的里程碑。

    《洗冤集錄》是宋慈於公元1247年完成 的著作。本書內容包括人體解剖,屍體檢驗,現場勘察,死傷原因鑑定,各類中毒急救及解毒方法等,分析詳細並且非常切合實際。據書裡內容,如是中毒身亡,死者會表現青或紫色面板,嘴及眼睛張開,手足指甲呈藍色,眼、耳、口、鼻都可能有血液流出。要證明中毒,可把以肥皂水洗過的銀針探入受難者口中。如銀針變黑並不能抹掉就可證實。此書成為中國死傷獄斷案的法典及依據,一直沿用600多年。並被翻譯成至少5種國外國語言。

    宋政府不但注重醫學文獻出版事 業,也非常鼓勵醫學研究及實踐。兒科及婦科因而發展成獨立專科。並取得重要的成果。

    兒科專家及專著中,以錢乙和他的《小兒藥證直訣》一書為代表。其弟子閻孝忠於公元1119年把他的理論及經驗整理成《小兒藥證直訣》。此書是兒科專著,包括生理、病理及治療方面。此外痘疹(天花)、水痘、麻疹等發疹性兒科傳染病,已能進一步鑑別,並詳載其證侯及治法,頗有創見。

    宋代已經在大城市設立公眾福利事業,開始出現藥房、醫院及孤兒院。都市化使政府要積極面對公共衛生問題,如南宋某些城市每天都有街道清潔、夜間糞便收集及使用痰盂的設施。宋政府亦開始有防疫政策。當時天花流行,導致新生兒死亡率很高,對這方面的研究很注重。

    婦科及產科亦開始獨立發展,當時最大成就的是陳自明(公元1190-1270年)及所著《婦人大全良方》。《婦人大全良方》主要講解婦科方面的月經、生育以及常見疾病,而產科有胎教、妊娠、難產及產後疾病等。本書述及的難產問題包括臀位分娩、肩位分娩及面位分娩等,內容非常豐富。

  • 4 # 黃聖茗2019

    中醫源自於道家。是

    《周易》在社會上五大功用:山,醫,命,相,卜 之一。

    後來又分化為兩個流派:

    一是以《黃帝內經》為主導思想的針灸,其思想觀點與現代頂尖物理學有了某些交集。簡單概括地說:人的身體以腦中的心神為主導,是神之用,神不在,身體就亡。而脊柱裡的神經,是負責聯絡腦神(心神)與物質身體的紐帶,身體怎樣變化或者功能如何,取決於神經系統的傳導和內分泌激素物質的多少,故治療以針刺穴位和經絡(神經)為主,《內經》全篇只有13個簡單藥方,整個上篇是理論框架,下篇《靈樞》全是針刺方法與法則。

    中醫另一個流派起源於神農嘗百草《神農本草經》共記載上品120,中品120,下品120種中草藥包括礦物藥的功能。後來商朝的開國帝王商湯的廚子,之後升為國師的伊尹著有《湯液經》,成為複方中藥的最早經典,之後再經過漢朝末年醫聖張仲景的總結《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而成為後世中醫的經方與辯證和用藥的法典和依據。

    唐朝和宋朝時期,由國家出資出力,進行了大面積的收集整理,由國家出版編排整理了大量醫案和成方,明代時期政府也有此類動作。然而唯獨宋代做得最徹底,政府投入最大,社會參與最多。是不修煉廣學習的凡人行醫學醫最為輝煌,也是社會大眾身體最健康,醫療保障最穩固的時代。也因此成為歷史上唯一一個:上至皇帝宰相,下至貧民百姓,都會吟詩作畫的時代,朝廷官員,邊塞將軍,甚至流傳至今無數大詩人佳作。

  • 5 # 京城名醫張一趟

    宋代政府重視中醫,編輯了《太平聖惠方》,兒科學家錢乙,《蘇沈內翰良方》,《大平惠民和劑局方》,收錄的香蘇散,參蘇飲,霍香正氣散,川芎茶調散,三拗湯,蘇子降氣湯,真人養藏湯,二陳湯,平胃散,失笑散,八正散,四物湯,四君子湯,十全大補湯,參苓白朮散,人參養榮湯,消遙散,十神湯,小活絡丹,至寶丹,紫雪散,蘇合香丸,至今是中醫常用的方劑,錢乙的六味地黃丸。

    婦科陳自明,集婦科,外科於一家。嚴用和,朱佐為後世中醫分科打下了基礎。

    中醫在宋代是空前的大發展,為後世中醫分科奠定了基礎。

  • 6 # 中醫治病那些故事

    中醫是中國燦爛文化之一,從神農嘗百草開始,中醫理論不斷地提高、完善、繁榮。特別是到了宋朝,中醫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繁榮時期。這得益於宋朝統治者對中醫的高度的重視、支援和管理。

    首先,宋朝皇帝從宋太祖趙匡胤開始的好幾個皇帝不但喜歡、重視中醫,而且中醫治病水平還都有一手。在他們各自當政期間,他們親自任命屬下對中醫各個方面都做的大量的加強、完善、管理工作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改進中醫行政體制,把醫學行政和醫學教育分立起來。設立翰林醫官院、中國第一個國家醫藥管理機構——和劑局。等等管理機構。

    二、政府重視收集從朝廷到民間的個個方劑,使得很多散落的良方都被收集起來,讓它們發揮更大的作用。

    三:由政府組織整理、刊印、編撰各種醫學書籍。並專門為此成立了——校正醫書局。比如我們最熟悉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就是宋朝收集整理的藥書。

    四:重視對中醫醫學人員的培養,開設了中醫學院,並且在很大程度上儘量提高中醫人的社會地位。這培養了更多更優秀的中醫人才,這大大的為提高、推進了中醫的發展、傳承。

    總之,在宋朝政府對中醫的大力支援、建設下,宋朝編撰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官修針經——太平針經、鑄造出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尊針灸銅人、從朝廷到民間,出版了很多對後世中醫影響力很大的醫書籍,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我們現在知道的大名鼎鼎的中藥“六味地黃丸、逍遙丸、牛黃清心丸、三黃片、藿香正氣水……等等都是來自於此書。解剖學方面也取得良好成效,出有書籍《歐希範五臟圖》等;法醫學方面著有大名鼎鼎的《洗冤錄集》;除此之外,針灸學、兒科、婦科、傳染病……等等醫學領域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這些不但影響了中國後世醫療健康水平,同時影響提高了國外很多國家的中醫、解剖、刑偵……等等發展水平。所以,中醫在宋朝的發展是輝煌巨大的。對中國中醫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

    中醫在現階段中國的發展水平來說,是相當的不容樂觀。原因當然是百餘年來,西醫東進的的後果。和中醫相比,西醫有它巨大的優勢:服藥方便、見效明顯、培養出一個可以擔任治病的醫生比中醫培養來得快……所以華人對西醫趨之若鶩。

    另外,中藥材種植由野生到家養,使得中藥的功效大打折扣,大大的影響了療效,看不到療效,大家更不願意選擇中醫治療疾病。

    中醫要培養出來一個合格、甚至藥到病除的醫的難度,那是遠遠的高於西醫。

    受市場利益的驅使,中醫醫生的治病收入無法與西醫媲美,西醫收入來得太明顯、太快了,那些儀器檢查的收入、高藥價格的收入……這些,都是很多人不願意選擇學習中醫的致命原因。

    所以在強大的西醫影響下,未來中醫的發展、繁榮、利民、利國,任重道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秦朝的滅亡和明朝的滅亡有很多相同之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