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晉歷史說

    阿拉伯帝國是如何從衰落走向最後滅亡的,今天我們來解密一下。 

    相傳在帝國初期,塞爾柱人的到來,使阿拉伯帝國一度出現中興局面。當時,雖然帝國名義上的統治者還是哈里發,但是實權已經旁落到了塞爾柱的“蘇丹”手中。塞爾柱當權者十分尊重阿拉伯帝國的傳統,基本承襲了帝國以往的各種封建典章制度。帝國東部又暫時恢復了統一局面。

    但是,各種社會矛盾仍然存在,人民反抗繼續發展,各種教派紛爭愈發殘酷。11世紀末,什葉派主要派別伊斯瑪儀派中出現了一個極端恐怖的阿薩辛派,它以波斯西部的阿剌模忒堡為根據地,在神秘的山中老人霍山(哈桑·本·薩巴赫)統率下專門從事暗殺哈里發、蘇丹及達官貴人等排除異己的恐怖活動。

    此外,軍事封土製再次顯示出對統一政權的侵蝕作用。11、12世紀之交,阿拉伯帝國又被那些手握重兵、擁有大片地產和稅收大權的突厥封疆大吏分裂成10餘個封建小邦。

    紊亂的政局,為西歐封建主和基督教會向東方掠奪提供了有利的契機。11世紀開始的十字軍東征多次侵蝕阿拉伯帝國的疆域,聖城耶路撒冷更多次被血洗。

    12世紀末年,中亞新興的花剌子模王朝取代塞爾柱人,控制了哈里發,但突厥語諸邦分立的局面,未有大的改觀。

    13世紀初,強大的蒙古帝國開始興起,第一次蒙古西征就消滅了花剌子模。13世紀中葉,蒙古鐵騎衝入西亞大地。1252年,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奉其兄蒙哥汗之命西征。他率領蒙古軍隊洗劫了波斯、小亞細亞、美索不達米亞和敘利亞,並於1258年摧毀帝國首都巴格達,1260年攻佔敘利亞首府大馬士革。據說,除少數技藝高超的工匠外,巴格達全城居民都被屠殺,被屠殺人數約為9萬人(《多桑蒙古史》中記載為80萬人)。為了不讓皇族的鮮血玷汙戰刀,巴格達哈里發裹在地毯裡被戰馬踩死,阿拉伯帝國滅亡。

    阿拉伯帝國滅亡之後,“哈里發”的頭銜,則作為伊斯蘭教宗教領袖的稱號,一直被繼承下去。哈里發首先是處於開羅的馬穆魯克王朝的控制之下。1517年,奧斯曼帝國征服了埃及,時任哈里發的穆臺瓦基勒也被俘。1543年,穆臺瓦基勒死去,奧斯曼蘇丹蘇萊曼一世宣佈自己繼承哈里發的職位,成為全世界穆斯林的領袖。直到1924年,哈里發制度最終才由凱末爾廢除。

  • 2 # 陳哥談歷史

    被唐朝驅逐的突厥人替代了他們! 最初的四大哈里發是由穆斯林公社以協商、選舉方式產生,歷史上將這4位領袖統治時期稱之為神權共和時期,又稱四大哈里發時期。但到了公元661年的時候,倭馬亞家族的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即位哈里發,以大馬士革為首都,建立了倭馬亞王朝。他將哈里發改為世襲,實際上成為了帝國的君主,令當時的阿拉伯社會開始進入鼎盛時代,阿拉伯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政府檔案必須用阿拉伯語書寫。顯然,這也就為日後的內亂埋下了隱患。再加上,其殘暴的統治,於是,各種反抗力量在720年後開始逐漸匯合。

    後來,到了747年的時候,阿拔斯的後裔阿布·阿拔斯利用波斯籍釋奴阿布·穆斯林在呼羅珊的力量,聯合什葉派穆斯林,於750年(一說752年)推翻了倭馬亞王朝的統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阿拔斯王朝旗幟多為黑色,故中國史書稱該王朝為黑衣大食。但是,作為阿拉伯帝國雖然換了皇帝,但是,為了維持國家的運轉,帝國一直不斷加強對農民、手工業者和奴隸的殘酷剝削,致使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處於不斷激化之中,人民起義、教派鬥爭此起彼伏。

    等到了9世紀之後,人民起義已經遍及阿拉伯帝國的全境,其中,聲勢最為浩大的有咱們華人熟知的巴貝克起義、黑奴起義以及卡爾馬特起義。就此,阿拉伯帝國國勢日衰。於是,在9世紀中葉以後,被從大唐王朝驅趕到了中亞的突厥人,逐漸取得權勢,控制了領土,並將阿拉伯帝國皇帝——哈里發,變成了他們手中的傀儡,至此,阿拉伯帝國在實際上終於滅亡了。

  • 3 # 大東北的小豆包

    事實上這個問題是錯誤的,阿拉伯帝國存在的時間很長,可不是曇花一現,阿拉伯帝國在歷史上存在了600多年。

    阿拉伯帝國的建立

    阿拉伯人是西亞的古老民族,如果按照猶太教《聖經》上的記載,他們甚至和古老的猶太人是同根同源,《聖經》中記載,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共同祖先是亞伯拉罕,只不過猶太人的祖先是亞伯拉罕的嫡幼子也撒,而阿拉伯人的祖先是亞伯拉罕的庶長子實馬利。但是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的究竟是否有這樣的淵源,已經無法考證,不過可以證明的是阿拉伯人確實阿拉伯半島上的古老民族。只是不同於人類文明搖籃之一的西亞地區其他民族,當古埃及、古巴比倫人、古猶太人、古波斯人相繼在這裡北非、西亞建立自己的國家,建立了自己的文明的時候,阿拉伯人卻默默無聞的在阿拉伯半島上沙漠過著部落制的遊牧生活,彷彿他們被被世界遺忘了。

    誕生了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半島

    阿拉伯人最早是多神崇拜,7世紀初阿拉伯人中穆罕默德參考了猶太教和基督教的一神教體制,建立了伊斯蘭教,隨後他在麥加和麥地那先後進行了艱難的傳教過程,他曾受到部落貴族的阻撓和打擊,但是歷經艱難,穆罕默德成功消滅了多神崇拜在阿拉伯半島的存在,而是將伊斯蘭教作為阿拉伯半島的唯一宗教,而伴隨著傳教成功而帶來的是阿拉伯人由傳統的部落制度,變成了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帝國,穆罕默德於公元632年作為伊斯蘭教的建立者,他既是伊斯蘭教的唯一先知,是伊斯蘭教的教主,而且還是新生的阿拉伯帝國的統治者,成為政教合一的唯一統治者,阿拉伯帝國建立。

    阿拉伯帝國建立後,經歷了神權共和時代,倭馬亞王朝時代,阿拔斯王朝時代等幾個時期。

    神權共和時代

    穆罕默德去世以後,他本人沒有兒子,也沒有指定繼承人,於是經過激烈的權力博弈,阿拉伯帝國的政教合一的統治者哈里發先後由穆罕默德傳教時期的幾位戰友先後擔任,他們是伯克爾、歐麥爾、奧斯曼、和阿里,他們也被稱為四大哈里發時代。

    在此期間阿拉伯帝國開始了以聖戰名義的擴張,阿拉伯帝國的版圖開始從阿拉伯半島向西亞的地中海東岸及兩河流域(今伊拉克地區)、波斯(今伊朗地區)進行瘋狂的擴張。阿拉伯帝國開始進入強盛時代。

    然而在四大哈里發的第三哈里發奧斯曼時代,阿拉伯帝國高層開始出現裂痕,奧斯曼出身於阿拉伯人中古老的倭馬亞家族,最早在穆罕默德傳教的時候,倭馬亞家族曾經強烈的反對穆罕默德及伊斯蘭教,但是本著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的投資原則,出身於倭馬亞家族的奧斯曼卻成為了穆罕默德的親密戰友,結果在奧斯曼為哈里發時期,倭馬亞家族的勢力多到很大擴充套件,其中奧斯曼的侄子穆阿維葉成為了敘利亞總督。

    奧斯曼死後,阿里成為第四任哈里發,阿里是穆罕默德的堂弟兼女婿,在此期間阿拉伯帝國征服波斯,但是阿里卻被刺殺,而最終經過更為激烈的權力鬥爭,倭馬亞家族的穆阿維葉成為最後勝利者,他成為哈里發後,阿拉伯帝國開始家族世襲,於是阿拉伯帝國進入了倭馬亞王朝時代。

    倭馬亞王朝時代

    穆阿維葉建立倭馬亞王朝後,伊斯蘭教歷史上發生最為重大的事件,那就是伊斯蘭教發生最大的分裂,遜尼派和什葉派出現,遜尼派主張承認先知、承認四大哈里發、承認倭馬亞王朝的統治;而什葉派則僅僅是承認先知、承認第四位哈里發阿里,否定倭馬亞王朝的統治,因為阿里執政期間,阿拉伯帝國完全征服了波斯,結果阿里死後,波斯也就是現在的伊朗成為最大什葉派聚居區,時至今日仍舊是。

    倭馬亞王朝建立起統治後,繼續開始了對外的擴充套件,他們向西征服了整個北非,設定還渡過直布羅陀海峽,登陸歐洲,征服了伊比利亞半島,包括現在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當時都是阿拉伯帝國領土,他們還曾試圖繼續向歐洲內陸擴擴充套件,但是遭遇了法蘭克王國的阻擊,最後領土僅僅維持伊比利亞半島。

    阿拉伯帝國騎兵

    倭馬亞王朝建立了90年後,他們遭遇了阿拉伯人另外一個古老家族雜湊姆家族的顛覆,雜湊姆家族甚至比倭馬亞家族的歷史更為輝煌,因為先知穆罕默德和第四任哈里發阿里都是出身雜湊姆家族,最終來自雜湊姆家族的穆罕默德的叔叔阿巴斯的後人,最終顛覆倭馬亞王朝建立阿拔斯王朝。

    阿拔斯王朝

    阿拔斯王朝時代的阿拉伯帝國迎來了巔峰時代,在東方他們繼續向東擴張,他們越過波斯向中亞的阿富汗地區挺進,並最終征服這裡,讓這裡成為伊斯蘭教教區,也就是在這裡,阿拔斯王朝的阿拉伯帝國軍隊和唐玄宗時期大唐軍隊在怛羅斯之戰中,進行阿拉伯帝國和大唐軍隊的唯一一次戰爭,並最終擊敗唐軍高仙芝部。

    阿拔斯王朝建立後,部分倭馬亞家族成員逃入伊比利亞半島,在當地維持了倭馬亞家族的統治,他們被稱為後倭馬亞王朝。

    阿拔斯王朝強盛時期

    阿拔斯王朝時代阿拉伯帝國幅員遼闊,而且文化繁榮,帝國首都巴格達是當時著名的文化名城,而且此時阿拉伯商人從阿拉伯海出發向東進入東南亞,最終來到中國東南沿海,促進了東西方的交流,而且此時阿拉伯人成為歐洲與中國商品的中間商,而且伊斯蘭教此時也得以傳入東南亞,於是現在的東南亞現在很多國家也是伊斯蘭教國家。

    阿拔斯王朝的後期,由於各地總督權力過大,於是阿拉伯帝國出現分裂的局面,哈里發的世俗權力受到極大挑戰,但是哈里發仍舊是公認的伊斯蘭教教教主。後來阿拉伯帝國遭遇了塞爾柱人等突厥人的入侵,阿拔斯家族的世俗統治已經名存實亡,但是他們仍然是阿拉伯帝國哈里發。

    然而到13世紀,阿拉伯人迎來他們最為殘酷的敵人蒙古人,1253年蒙古人發起了第三次西征,此前蒙古人第一次西征攻滅花剌子模帝國,及東歐地區,打開了蒙古人向西的通道;後來蒙古人發動了第二次西征,徹底掃蕩了東歐,並攻擊了中歐地區;而蒙哥大汗時期蒙古正式發動第三次西征,目標就是阿拉伯帝國,最終旭烈兀攻佔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並處死阿拔斯王朝的末代哈里發,阿拉伯帝國正式滅亡。

    蒙古第三次西征攻滅阿拉伯帝國

    此後的阿拉伯人先後被蒙古人統治、奧斯曼土耳其人的統治,西方英法等殖民者的統治,再沒有迎來統一。

  • 4 # DHD54141431

    龐大的阿拉伯帝國是阿拉伯貴族借武力征服而建立的多民族、多宗教、多信仰的集合體。不同民族與不同信仰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隔閡與矛盾;廣大人民群眾與貴族官僚、富商階級之間存在著無法調和的階級矛盾;穆斯林內部也因複雜的矛盾而四分五裂;特別是封建制度的進一步發展,又從帝國內部培植起離異的勢力。因此,9世紀中葉,哈里發政權已逐步釋放盡自身的能量,帝國急劇滑向分崩離析的窮途末路,直至走向滅亡。

      早在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初,倭馬亞家族的後裔就在歐洲伊比利亞半島割據獨立,建立後倭馬亞王朝(756年—1236年),由於服色尚白,中國史書稱為“白衣大食”,與阿拔斯王朝分庭抗禮。788年,北非摩洛哥又出現了什葉派的伊德里斯王朝。

      帝國內部經濟基礎的差異和由軍事封土製造成的強大地方勢力,促使割據局面的形成。各地總督和軍事統帥因封土製的推行而逐漸獲得的強大的經濟基礎和軍事力量,對阿拔斯王朝統治構成了嚴重威脅。東西各地幾十位總督、軍事統帥皆乘機自立,相互攻伐征戰,併力圖染指中央政權。800年,大將伊本·艾格萊卜在獲得突尼西亞封土之後,當年便建立艾格萊卜王朝(822-875年)。868年,埃及總督阿哈默德·圖倫宣佈獨立,建立圖倫王朝(868—905年)。東方各省繼塔希爾王朝之後,又相繼出現了薩法爾王朝(867-903年)、薩曼王朝(874-999年)。909年,什葉派穆斯林在突尼西亞建立法蒂瑪王朝,先後征服阿爾及利亞、敘利亞、埃及、撒丁島,973年遷都開羅,由於服色尚綠,中國史書稱為“綠衣大食”。

      此外,摩蘇爾和阿勒頗建立了哈姆丹尼王朝;波斯人和突厥人在波斯、中亞和小亞細亞等地建立了薩曼王朝、白益王朝、伽色尼王朝、塞爾柱帝國;在埃及、敘利亞和葉門也建立了阿尤布王朝。大小王國在這一時期忽生忽滅。

      10世紀以後,帝國四分五裂,實際統治區域僅限於巴格達及其周圍地區,名存實亡。由裡海南岸的德萊木人白益第三子阿里於934年佔領法爾斯的都城設拉子;945年其弟艾哈邁德進入巴格達,哈里發穆斯臺克非成為白益家族的傀儡。各地封建主擁兵割據,獨霸一方。1055年,另一支塞爾柱人攻陷巴格達,解除了哈里發的政治權力,僅保有宗教首領的地位。

      民眾起義

      廣大下層人民的反抗鬥爭是造成帝國統治根基動搖的主要原因。為了維持龐大的封建國家官僚機器的運轉,滿足無度奢靡生活的需求,哈里發國家一直不斷加強對農民、手工業者和奴隸的殘酷剝削,致使封建主與廣大民眾間的階級矛盾始終處於不斷惡化的狀態之中,導致此伏彼起、連綿不斷的反抗鬥爭。進入9世紀之後,人民起義更是遍及帝國全境,其中聲勢最為浩大的有巴貝克起義、黑奴起義和卡爾馬特起義。

      出身於亞塞拜然社會下層的巴貝克,利用祆教胡拉夫派的教義,號召民眾與惡神造成的暴力、壓迫、不平等的社會制度進行鬥爭,提出推翻阿拔斯王朝的口號。816年,巴貝克在亞塞拜然首豎義旗,很快便控制了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和波斯西部等廣大地區。民眾武裝“紅衣軍”一度發展到30萬人,對哈里發政權構成嚴重的威脅。機智善戰的巴貝克率領紅衣軍屢敗官軍,堅持鬥爭20年。馬蒙、穆木臺綏木兩任哈里發圍剿義軍,並懸賞百萬第爾汗緝拿巴貝克。837年,巴貝克為叛徒出賣,英勇就義。

      巴貝克起義的烈火剛剛停息30年後,帝國腹地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又爆發黑奴大起義。自建朝以來,阿拔斯王朝就不斷從東非輸入黑奴,押至南美索不達米亞地區進行農業生產,其境遇十分悽慘。哈瓦立及派穆斯林阿里·伊本·穆罕默德自稱是安拉的使者,使命是使奴隸獲得自由和財富,深得廣大奴隸的擁戴。869年3月,阿里率眾起事,很快便聚成20萬之眾。871年,攻陷兩河流域的重鎮巴士拉,一度進至距巴格達僅20公里處,帝國首都岌岌可危。哈里發穆耳臺米德派軍征討,剿撫兩計並用。由於阿里在起義後未能及時兌現當初的允諾,義軍力量被削弱。883年,黑奴起義在堅持了14年之後,慘遭失敗,阿里被殺。在世界歷史上,這次黑奴起義是與古代羅馬斯巴達克起義齊名的大規模奴隸反抗鬥爭,它給哈里發國家以沉重打擊。此後,阿拉伯從非洲輸人奴隸的數量明顯減少,整個社會中的奴隸制殘餘也漸趨消亡。

      人民起義浪潮也使阿拔斯帝國境內異端教派的活動更趨活躍。9世紀晚期,由阿布·阿杜拉創立的“卡爾馬特教派”逐漸興起。該派反對遜尼派哈里發政權,主張社會平等、財產共有,廢棄正統的伊斯蘭教規、教禮。890年,該派在哈馬丹·卡爾馬特領導下於伊拉克南部庫法地區舉行起義。勢力迅速擴及波斯、中亞一帶,並於899年在波斯灣西岸的巴林建立了卡爾馬特國家,先後延續200餘年。

      帝國滅亡

      塞爾柱人的到來,使阿拉伯帝國一度出現中興局面。當時,雖然帝國名義上的統治者還是哈里發,但是實權已經旁落到了塞爾柱的“蘇丹”手中。塞爾柱當權者十分尊重阿拉伯帝國的傳統,基本承襲了帝國以往的各種封建典章制度。帝國東部又暫時恢復了統一局面。

      但是,各種社會矛盾仍然存在,人民反抗繼續發展,各種教派紛爭愈發殘酷。11世紀末,什葉派主要派別伊斯瑪儀派中出現了一個極端恐怖的阿薩辛派,它以波斯西部的阿剌模忒堡為根據地,在神秘的山中老人霍山(哈桑·本·薩巴赫)統率下專門從事暗殺哈里發、蘇丹及達官貴人等排除異己的恐怖活動。

      此外,軍事封土製再次顯示出對統一政權的侵蝕作用。11、12世紀之交,阿拉伯帝國又被那些手握重兵、擁有大片地產和稅收大權的突厥封疆大吏分裂成10餘個封建小邦。

      紊亂的政局,為西歐封建主和基督教會向東方掠奪提供了有利的契機。11世紀開始的十字軍東征多次侵蝕阿拉伯帝國的疆域,聖城耶路撒冷更多次被血洗。

      12世紀末年,中亞新興的花剌子模王朝取代塞爾柱人,控制了哈里發,但突厥語諸邦分立的局面,未有大的改觀。

      13世紀初,強大的蒙古帝國開始興起,第一次蒙古西征就消滅了花剌子模。13世紀中葉,蒙古鐵騎衝入西亞大地。1252年,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奉其兄蒙哥汗之命西征。他率領蒙古軍隊洗劫了波斯、小亞細亞、美索不達米亞和敘利亞,並於1258年摧毀帝國首都巴格達,1260年攻佔敘利亞首府大馬士革。據說,除少數技藝高超的工匠外,巴格達全城居民都被屠殺,被屠殺人數約為9萬人(《多桑蒙古史》中記載為80萬人)。為了不讓皇族的鮮血玷汙戰刀,巴格達哈里發裹在地毯裡被戰馬踩死,阿拉伯帝國滅亡。

      阿拉伯帝國滅亡之後,“哈里發”的頭銜,則作為伊斯蘭教宗教領袖的稱號,一直被繼承下去。哈里發首先是處於開羅的馬穆魯克王朝的控制之下。1517年,奧斯曼帝國征服了埃及,時任哈里發的穆臺瓦基勒也被俘。1543年,穆臺瓦基勒死去,奧斯曼蘇丹蘇萊曼一世宣佈自己繼承哈里發的職位,成為全世界穆斯林的領袖。直到1924年,哈里發制度最終才由凱末爾廢除。

  • 5 # 心向青山

    阿拉伯帝國並非曇花一現,但如果做一個對比的話,阿拉伯帝國與羅馬帝國很像,基督教世界在羅馬帝國之後再無統一,而伊斯蘭世界在阿拉伯帝國之後同樣再無統一。

    公元632年,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後,繼任的哈里發們開始了對外征服,並將這個伊斯蘭政權帶入了帝國時代。

    阿拉伯帝國從632年開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四大哈里發時期

    倭馬亞王朝(白衣大食)

    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

    四大哈里發後期,對於怎樣繼承哈里發,伊斯蘭教內部發生了分歧,認為應當由穆罕默德所在的雜湊姆家族一直擔任的便是什葉派,認為有能者得之的便是遜尼派。

    1、最終勝利的是遜尼派的倭馬亞家族。

    661年,倭馬亞家族的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自任哈里發,以大馬士革為首都,建立了倭馬亞王朝,由於服飾尚白,中國稱之為白衣大食。從倭馬亞王朝開始,哈里發變成了世襲制,哈里發相當於中國的皇帝。

    2、750年,雜湊姆家族的阿布·阿拔斯聯合波斯人推翻了倭馬亞王朝,建立了阿拔斯王朝,定都巴格達,由於服飾尚黑,中國稱之為黑衣大食。

    阿拉伯帝國在白衣大食之時版圖最大,從中國新疆邊境一直延伸到西班牙;在黑衣大食之時國力最為強盛,這是因為黑衣大食是阿拉伯與波斯帝國的結合,波斯人接受了阿拉伯人的伊斯蘭教,阿拉伯人接受了波斯人的帝國制度。

    3、但波斯人逐漸在阿拉伯帝國內部尾大不掉,逐步掌控了朝政。

    於是從公元10世紀開始,波斯人在阿拉伯帝國內部建立了薩曼王朝和布韋希王朝,而布韋希王朝掌控了巴格達的朝政。

    阿拉伯帝國的哈里發從此成為傀儡,猶如中國的周天子。

    為了擺脫波斯人的控制,阿拉伯人招來了突厥人作僱傭兵,但請神容易送神難,當突厥人攻入巴格達滅了布韋希王朝時,掌控阿拉伯帝國變成了突厥人,這便是突厥人的塞爾柱帝國。

    4、塞爾柱帝國擊敗拜占庭帝國,引起了基督教世界的持續兩個世紀的“十字軍東征”。

    可是塞爾柱帝國不久四分五裂,那麼誰來拯救阿拉伯帝國呢?——埃及的阿尤布王朝和馬穆魯克王朝。

    阿尤布王朝是薩拉丁所建,取代的是綠衣大食(法蒂瑪王朝),法蒂瑪王朝是阿拉伯帝國內部的什葉派反對派在埃及建立的王朝,服飾尚綠,中國稱之為綠衣大食。

    薩拉丁推翻了綠衣大食後,重歸巴格達黑衣大食的旗幟之下,並扛起了對抗十字軍東征的大旗。

    但阿拉伯帝國並沒有撐到十字軍東征被擊退,因為蒙古人來了。

    5、塞爾柱帝國的繼承者花剌子模挑戰蒙古人,引起了蒙古人的西征,最終導致了阿拉伯帝國的滅亡。

    塞爾柱帝國分裂之後,中亞部分被花剌子模接收,花剌子模在國力如日中天之時挑戰蒙古人,使成吉思汗暫時放棄了南征金國,開始西征。

    成吉思汗的西征滅了花剌子模,而之後旭烈兀的西征則滅了阿拉伯帝國。

    公元1258年,旭烈兀攻佔巴格達,阿拉伯帝國最後一任哈里發被戰馬踏死,阿拉伯帝國滅亡。

    從632年建立,至1258年滅於蒙古人之手,阿拉伯帝國立國626年,分三個時期。

    阿拉伯帝國滅了之後,伊斯蘭世界並沒有被完全摧毀,阿尤布王朝擊敗了十字軍,阿尤布王朝的繼承者馬穆魯克王朝擊敗了蒙古鐵騎。

    埃及人拯救了整個伊斯蘭世界,蒙古人在西亞建立了伊爾汗國,但對埃及的馬穆魯克騎兵始終無可奈何。

  • 6 # conan888

    歷史上並不存在一個名叫的阿拉伯帝國的王朝,我們現在所說的阿拉伯帝國,實際上是後代歷史學家對阿拉伯地區在四大哈里發以後先後建立起來的幾個強大伊斯蘭政權的統稱,包括倭馬亞王朝(白衣大食)、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法琅瑪王朝(綠衣大食)。阿拉伯帝國也不是曇花一現,強大地存在了六七百年時間,最後蒙古軍隊攻入巴格達,俘虜並處死阿拔斯王朝最後一任哈里發,阿拉伯帝國滅亡。倭馬亞王朝殘餘政權在伊比利亞半島一直存在到十八世紀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一世統一西班牙,並把阿拉伯人趕出伊比利亞半島為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玻尿酸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