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農夫說歷史

    崇禎,大明真正意義上的最後一位君主,他的死讓後世學者爭論不斷,大多是貶低之言,那麼崇禎就真的一無是處?還真不見得!即位後迅速除掉宦官魏忠賢,就單純這件事而言,應該來說是有功於大明的。那麼為何崇禎能除掉魏忠賢如此簡單?不妨一起分析分析。

    首先,先看看魏忠賢的發跡

    魏忠賢,據明史相關記載,此人屬於不學無術,遊手好閒的那一類,家庭條件很差,生活所迫就想到進宮當差,淨身後他的機遇來了,跟對了宮裡面的太監孫暹,靠著一股子機靈勁結拜了魏朝,得到秉筆太監王安的善待,更是與皇宮中的乳母客氏有所勾連,為他的起步鋪好了道路,隨著兩任皇帝先後駕崩,光宗崩,長孫嗣立,是為熹宗。忠賢、客氏並有寵。魏忠賢此時的運氣才真的到來,他是不認識字,但是不影響他能透過皇帝乳母客氏,順利進入司禮監成為秉筆太監,那可是最接近皇帝的內侍,司禮監“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可見其重要性,其實明初的時候還沒有這麼大的權力,明朝中後期才逐漸演變而成。繼位後的朱由校,就是有名的木匠皇帝,熱衷於木藝的設計與揣摩,對於國事則興致全無,後面直接甩手了,為了魏忠賢把持朝政的機會,魏忠賢的時代來臨。

    其次,來說說崇禎皇帝對於魏忠賢的認識

    崇禎,朱由檢,是朱由校的兄弟,為大明的信王,按理說大明的皇位輪不到他,可是來看看朱由校的子嗣,長子朱慈燃,生下就是死胎。次子朱慈焴,早夭。三子朱慈炅,天啟六年六月甍。怎麼都早早就病亡了,是不是也太巧了?一點都不要覺得奇怪,客氏居宮中,脅持皇后,殘虐宮嬪。有魏忠賢的“賢內助”客氏在,在23歲便駕崩的朱由校,自然沒能留下自己的皇位繼承人,即使能留下,也是主少國疑,只要沒有除掉魏忠賢,大明依然沒有撥雲見日的那一天,而這一切作為王爺的朱由檢,宦官弄權的危害,自然深埋於心底。

    最後,皇位帶給崇禎不僅僅是權力,還有責任。

    朱由校駕崩後,不是說朱由檢就可是橫著走,要知道魏忠賢的黨羽遍佈天下,於是便有了嘉興貢生錢嘉徵彈劾魏忠賢一事,一個小貢生有這麼大的膽量挑釁魏忠賢?背後自然是崇禎默許的試探,繼位之時崇禎才17歲,沒有政治盟友,沒有權力幫手,所具備的就是除掉魏忠賢的心,他的做法是將彈劾的奏章讓人當面讀給魏忠賢聽,疏上,帝召忠賢,使內侍讀之。之後將他安置安徽鳳陽,後派錦衣衛要將其逮捕,魏忠賢知道後自縊了,為什麼魏忠賢這麼快就倒臺了,不是權傾朝野嗎?那是皇帝不想收拾他而已,即位後的朝政大權漸漸被崇禎收回,採取逐步分解的方式,將權傾一時的魏忠賢頃刻間淪為階下囚,宦官之害是解決了,但是東林黨卻漸漸蔓延,最後成為他自縊身亡的助推劑。

    參考資料:

    1.《明季北略》

    2.《明史》

  • 2 # 二曲人

    崇禎用了兩個多月時間除掉魏忠賢,看起來簡單,其實是有相當大的難度的。

    其一,魏忠賢不是單獨作戰,存在一個客、魏集團。在皇宮裡,內有客巴巴,自稱老祖太太千歲;外有魏忠賢,自稱九千歲。在大明朝廷,內有魏忠賢,外有五虎、五彪等。所謂五虎:左都御史崔呈秀、工部尚書吳淳夫、兵部尚書田吉、太常卿倪文煥、左副都御使李夔龍;所謂五彪:左都督田爾耕、錦衣衛都指揮僉事許顯純、錦衣衛指揮崔應元、東廠理刑官孫雲鶴、田爾耕的心腹楊衰;此外還有十狗、十孩兒、四十孫等羽翼。

    這個客巴巴原來是定興縣侯二的妻子,生的十分妖豔,十八歲時被選中作熹宗的乳母,熹宗大婚後,客氏本應從宮中搬出,但卻亦然住在宮中。天啟二年(1622年),朝議洶洶,天啟帝被迫令其出宮。但隨即又下了一道聖旨,說離了客氏他茶飯不香,痛心不止,趕緊叫回來,朝臣們不要再為此事煩擾他了。並封客氏為奉聖夫人,從此客氏便居宮中不出了。

    魏忠賢本是河間府肅寧縣的一個無賴,已經結婚,但賭搏輸光了錢,沒有了生路,於萬曆十七年(1589年)自閹入宮。忠賢長的體形魁偉,能說會道,生性狡詐但又敢做敢為,而且對於宮中的樂器、音樂一學就會,一聽就會唱;下棋、踢球(蹴踘)高人一籌。見啥人說啥話,以自己落好為目的,獲得了宮內的普遍認可。從一個小太監,一步一步爬上高位。明光宗朝一過而去,在熹宗朝,他看到客氏是個可以利用的靠山,便巴結上去,而且取得了信任。這樣,在天啟皇帝身邊有客氏不離左右伺奉,在宮外有魏忠賢一手遮天,大明朝廷幾乎掌握在這兩個人手中。

    崇禎一個藩邸無依靠的藩王進宮做皇帝,其危險程度可想而知。然而,崇禎皇帝朱由校,還是有些能耐的。據說,他初進宮便自帶些乾糧,不食來路不明的食品。即位後,便著手辦理國事、家事,為熹宗辦理喪事、為自己生母上封號、為自己皇后正名位、為皇后家人賜官晉爵等,看來都是些平常例行事,沒有什麼異樣。其實卻在密切注視著客、魏及朝臣的動向。崇禎即位之前,魏忠賢曾有扶持幼主,自己居攝的想法,但因參謀們認為不可靠而作罷。熹宗的張皇后是個很有見地的人,她發覺魏忠賢們在底下有妄動嫌疑,與病重的熹宗通氣,熹宗認識到局面的危機,便決計讓信王進宮受大位。崇禎登基後,忠賢便馬上跟進,送給崇禎四美女,崇禎接納了,但對其進行搜身,別無發現,只發現每個人的裙帶頂端處有一小丸,接觸後便生迷糊,性慾頓起。崇禎便叫她們毀掉小丸。過了幾天的一個晚上,崇禎正在屋內靜思,忽然聞到一股奇異的香味,讓人到處去查,查到不遠處的夾牆內有一個小宦官,手持薰香端坐。仔細一打聽,原來是魏忠賢派來的。這就更增加了崇禎的警惕。

    其二,崇禎帝要辨別朝臣的站隊,以防落入別人的圈套。

    明朝的言官是非常厲害的,這是明太祖留給子孫的一把匕首,經常在皇帝需要或首輔、權臣需要時上疏,為皇帝、首輔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鳴鑼開道。當然,也有為皇帝、首輔、權臣找麻煩的。而這次明朝帝王換屆,言官們卻不怎麼活躍。這種平靜讓魏忠賢覺得可怕,他便先出一招,向新皇帝辭職。崇禎不許可。魏忠賢不死心,與客氏商量,由客巴巴請求出宮。這次崇禎帝許可了!這原因很簡單,奉聖夫人,奉的是天啟帝這個聖,天啟歸天,奉聖夫人不歸天也應搬出宮。但這對客、魏集團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因為,一個內外結合的作戰組合被分開了,其戰鬥力將大大下降。魏忠賢很驚慌,但也不得不耐心等待。接著讓他緊張的事又來了,右副都御使楊所修上疏彈劾忠賢的親信崔呈秀等,崇禎看後批示:“輕詆”。被彈劾者,作出辭職的表態後,崇禎下旨慰留。這場景,讓魏忠賢也看糊塗了,他又放出了自己的第二招,請求皇帝下旨,停止在全國範圍內為自己建立生祠。這次,崇禎帝同意了,批示道:“以後各處生祠,其欲舉未行者,概行停止。”魏忠賢從批示中看到皇帝“下不為例”的語氣,稍鬆了一口氣。本來,祠堂是祭祀死者的地方,但明朝的無恥官僚文人,違背儒學大義,為了對魏忠賢諂媚,竟然為活著的魏忠賢建立祠堂,以朝夕跪拜邀寵。光鬆一口氣不行,還要進行反攻。這次言官出馬了,吏科都給事中陳爾翼上疏彈劾楊所修“播能多端,葛藤不斷,......東林餘孽遍佈長安,欲因事生風。”崇禎看後批示:“不許揣摩風影,致生枝蔓。”反攻不成,魏忠賢便使出丟車保帥的戰法,雲南道御使楊維垣把目標對準崔呈秀進行揭發,一邊揭發呈秀,一邊為忠賢辯解。崇禎看後,不為所動,責其“率意輕詆”。楊維垣認為已經放了一箭,索性第二箭也放出去,再次彈劾崔呈秀,同時為魏忠賢明確辯解,認為魏、崔不是一路人,魏為公,而崔為私。崇禎經過觀察,認為時機是不斷成熟的,本著成熟一個,摘一個的原則,下旨崔呈秀免官歸籍守制(崔的父親故去,應該回鄉守制三年,但朝廷卻令他奪情在官)。這下魏忠賢有些慌了,朝廷上下也引起了強烈震動。原來,崇禎在觀察群臣,群臣也在觀察崇禎,這一動作,目標指向明確了,彈劾魏忠賢的奏章便雪片般飛來。刑部員外郎史躬盛的列舉的罪狀為五個盡:“舉天下之廉恥澌滅盡,舉天下之元氣剝削盡,舉天下之官方紊亂盡,舉天下之生靈魚肉盡,舉天下之物力消耗盡。”其實,這樣的情況,魏忠賢是經過的,他與東林黨的鬥爭,就是在不斷被彈劾的情況下,鬥敗了東林黨。然而,這次他錯誤地估計了形勢。當他再次在皇帝面前哭訴時,得到的只是不理睬。更有甚者,當崇禎讀了海鹽縣貢生錢嘉徵上疏揭發魏忠賢的十大罪狀時,很是讚賞,就讓宦官給魏忠賢當面宣讀:讀完後,忠賢驚恐,崇禎亦然不動聲色。忠賢無法,就上疏請辭總督東廠太監之職(還想要保留宮內太監的職務),可崇禎卻不同意。出於無奈,忠賢提出“引疾辭爵”,說是生病了,什麼也不幹了。崇禎看到大局不會覆盤了,便下旨:“許太監魏忠賢引疾辭爵。”同時,向天下臣民釋出諭旨:“朕覽諸臣屢列逆惡魏忠賢罪狀,俱已洞悉。......(對於魏忠賢)本當寸磔,念梓宮在殯(天啟帝的靈柩未安葬),姑置鳳陽。(客、魏)二犯家產籍沒入官,其冒濫宗戚俱煙瘴永戌。”

    其三,皇親貴胄沒有公開支援崇禎的。

    從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四日崇禎登基,到十一月初一日勒令魏忠賢到鳳陽祖陵司香的兩月多時間裡,除了皇嫂張氏,崇禎沒有得到那個皇親貴胄、功卿大臣的直接幫助,靠一已之力,靠皇家的威嚴摧毀了客、魏集團。這一舉動,在歷史上還是很難找到同類案例的,而正是由於這一歷史偶然發生的事例,卻成為明崇禎、莊烈帝日後剛愎自用,自以為是之濫觴。朱元璋當初有諭旨,藩王不能私離封地,但朝廷艱難時,則應有個態度,從歷史的記載看,藩王們這時沒有發聲。功卿大臣是朝廷的臂膀,在這時應該有明確的態度,但除了言官、御使等中下級官員、朝廷外的臣民外,重要大臣沒有發聲的。這不能不讓崇禎失望並有所顧慮,所以,對本應凌遲處死的魏忠賢,只能勒令去皇陵司香。但不安分的魏忠賢卻又為崇禎提供了一個殺他的最後機會。他離開京城時,前呼後擁,車馬絡繹,俱說有千人之多,一路招搖,穿州過縣。這下徹底激怒了崇禎,下令錦衣衛逮回嚴辦。當晚住在阜城縣的魏忠賢率先得到訊息,不待錦衣衛到達便自縊而亡。

    一直以來,大家對明崇禎的評價是否定大於肯定,主要在對於他性情猜忌、剛愎自用、心胸狹窄方面進行批評,而歷史上的崇禎確實還有他處驚不亂,沉著堅毅,剁蔓去枝,斷事果敢的一面。可以說,崇禎帝出山第一仗打的很好,贏了個頭彩,但後來的事卻慢慢不如人願了。這也可能真是大明的氣數盡了的原由吧。

    本文主要參考樊樹志著的《崇禎皇帝傳》

  • 3 # 公子明仲

    要想知道崇禎除掉魏忠賢如何簡單,首先要明白為什麼宦官(太監)政治會存在。

    太監政治之所以會存在,主要是皇權需要太監來鞏固統治,同時制衡其他利益集團。從秦朝開始,宦官趙高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和外廷系統李斯聯手,把皇權系統進行了清洗。東漢末年,皇權(宦官)、外戚、朝臣三大集團互相制衡,宦官始終是皇權拱衛的重要力量,一旦外戚專權做大,宦官就會清洗外戚幫皇帝奪取皇權。到了唐朝,著名的大宦官高力士、魚朝恩、程元振、楊復光、田令孜等等,在拱衛皇權、制衡藩鎮、軍閥、朝臣集團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然,宦官有時也獲得了廢立皇帝的力量,比如東漢、晚唐,此時的皇帝感覺就是宦官的傀儡。但無論如何,皇帝都仍然會重用宦官,維護和加強宦官系統。從這一方面來說,皇帝簡直是腦殘,因為誰不知道宦官是邪惡變態的代名詞,用宦官來管理朝政,皇帝昏庸無道啊。儘管有時候宦官集團權勢熏天,舉足輕重,但皇帝要打倒宦官,也是很容易的事情。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宦官還是依附於皇權之上的,皇權倒了,宦官自然也倒了,因為宦官是被閹割了,沒有後代,因此在政治鬥爭中是沒有退路的,只能鐵了心跟著皇帝走,相比外戚、朝臣集團宦官對皇帝是最忠誠的,因此歷代皇帝都是透過宦官來制衡其他利益集團。

    天啟皇帝初期是透過打倒大太監王安,使得魏忠賢崛起,用來平衡打擊東林黨勢力。因此,天啟皇帝表面上不出面管理朝政,是透過魏忠賢來具體直接實施的,這樣的好處就是給皇帝有轉圜的餘地,一旦決策失敗可以拿魏忠賢作為替罪羊維護皇帝的權威。問題是,崇禎皇帝上位後,作為一個有志復興大明的青年,只懂得書房裡學得經世濟民的大道理,以及被魏忠賢打擊的東林黨的輿論洗腦,因為東林黨掌握了輿論,於是在他們的言論中,太監魏忠賢為首的閹黨貪汙腐敗,敗壞朝綱,只有將閹黨清除,大明中興指日可待。因此,天啟一死,崇禎繼位,被壓制的東林黨伺機反擊,開始出現攻擊閹黨的帖子,對此崇禎並沒有明確表態,表面上,皇帝不支援打擊魏忠賢。問題是,攻擊魏忠賢的結果,竟然是什麼事也沒有,這本身就是在鼓勵大家攻擊魏忠賢。於是,攻擊魏忠賢的奏章越來越多,相當於站隊皇帝的勢力越來越多,魏忠賢就成為了孤家寡人。於是魏忠賢上書皇帝請求辭職,皇帝派他去鳳陽守皇陵,因為已經看不到希望,途中魏忠賢自殺身亡。

    你看一看,崇禎帝好像是無為而治,就已經有人幫他主動把魏忠賢給打倒了,簡直是輕鬆簡單至極。因為明朝的太監勢力是完全依附於皇權之上來源於皇權的,具體就是皇帝,太監是皇帝的利益代言人。因此皇帝有著生殺予奪的大權,離開了皇權的庇護,太監什麼都不是。主人要殺自己的一條獵狗會有什麼困難嗎?不會。而且太監是皇帝用來監督制衡官僚集團的,天然同官僚集團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因此,太監受到打擊時無法從皇權外部吸取力量,也得不到外部利益集團的支援。而魏忠賢的權力來源於天啟,因此,天啟皇帝絕對信任魏忠賢,魏忠賢自然成為九千歲,一手遮天,權傾朝野。等到崇禎上位,不信任魏忠賢,魏忠賢自然就成為喪家之犬,惶惶不可終日。等到崇禎有了打擊魏忠賢的意圖,自然東林黨等利益集團紛紛幫崇禎出謀劃策,被主子拋棄的魏忠賢自然是毫無還手之力,只能乖乖束手就擒。

  • 4 # 歷史被打扮的姑娘

    明朝太監為什麼沒有像唐朝中後期那樣可以直接廢立皇帝,崇禎帝登基同年除掉魏忠賢,我認為主要原因還是明朝中央權力制衡的結果。

    首先看明朝三大奇葩特務機構:

    錦衣衛: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後改為錦衣衛,特令其掌管刑獄,賦予巡察緝捕之權,下設鎮撫司,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

    東廠: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設立東緝事廠(簡稱東廠),由親信宦官擔任首領。東廠權力在錦衣衛之上,只對皇帝負責,不經司法機關批准,可隨意監督緝拿臣民。

    西廠:明憲宗於成化十三年(1477年)於東廠之外增設西廠,西廠所領緹騎(即錦衣衛校尉)的人數要比東廠多一倍,又把東廠與錦衣衛的職權包攬起來,它的職權比東廠和錦衣衛更大。而西廠的職務是偵查民臣的言行,並可以對疑犯進行拘留、用刑,西廠又把監獄以及法庭混為一體,而且可隨意逮捕朝中大臣,可不向皇帝奏請。後來被廢對崇禎政局無大的影響。

    再次看看明朝中央運轉形式:

    明太祖朱元璋為限制相權,廢除丞相制度,事必躬親,建文四年(1402年)設立內閣制度,內閣輔臣人數從一到七人不等,明朝中後期內閣權力逐漸增大,後形成為明朝行政中樞。內閣大臣有“票擬"權,皇帝用硃筆批示意見稱”批紅“。內閣權力的擴大,形成了強大的文官集團,文官以“訕君賣直”為風氣,以“清流”議國事為榮,影響到皇權;明朝中後期由於皇帝怠政厭政等原因,皇帝經常讓司禮監代帝批紅。這樣皇權和文官集團的矛盾就轉變成司禮監太監和文官集團的矛盾,皇權成了裁判員。司禮監不是竊取皇權,而是代表皇帝的個人意志行使皇權。司禮監實際地位最高的是掌印太監只有一名,而秉筆太監有八名,批紅最終大權在掌印太監手中。明朝的皇帝也在太監內部搞制衡,因而掌握決策權力的掌印太監是不可能再提督東廠了,必須把決策和執行權力分開。不然二者集於一手,皇帝還不分分鐘被架空。明朝太監的權力全是皇帝賦於的,要依靠皇權才可以生存。

    崇禎除魏忠賢社會形式:

    1.崇禎帝登基由天啟皇帝正式傳位名正言順,崇禎繼承皇位對魏忠賢依賴較小,沒有依靠魏氏力量,雙方互相提防,互相嫌隙。

    2.魏忠賢以司禮秉筆太監提督東廠,還是沒能跳出明朝分權的制度設計,魏忠賢對國事的決策和執行權力不集於一身。

    3.整個社會輿論掌握在東林黨手中,東林黨在崇禎時期對魏忠賢攻擊不斷,魏忠賢不具備反抗的社會基礎。

    4.明朝“外庭”和“內庭”的相互制約。

  • 5 # 溫L史

    一個是明朝最高權利統治者,一個是除皇帝以外最有權力的宦官,但不要忘了,一個是君,一個是臣,主僕關係而已,沒有那麼複雜!

    那麼很多朋友會問了,但不管怎麼說,魏忠賢都是一個權傾朝野的存在,至少要想那麼輕易收拾魏忠賢,也要掂量一下背後的勢力,不急我們往下看。

    明朝成立後,朱元璋把皇帝的權力玩到了歷史頂峰,為了獨斷權力,朱元璋廢除了自秦漢延續的宰相一職。(宰相是皇帝以下權力最大的官職,)他將原本屬於宰相的權分六部(吏、兵、禮、刑、戶、工),六部長官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由皇帝親自控制指揮,結束宰相一家獨大的局面。

    這還不夠,把宰權下分後,朱元璋仍然睡不好覺,他還是擔心這些尚書不安分,隨後他成立他的監察機構,特務機關和秘密警察部門――廠衛(東廠和錦衣衛),負責監視和秘密調查下面大臣的一舉一動。

    廠衛由皇帝直接領導,是一個特殊部門,它的存在和官僚集團形成了相互制約局面,是皇權專治的支柱。

    這雖然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約制了百官。但是大大制約了國家各行各業的發展,是歷史弊端,文武百官被雙眼睛盯著,各種新興思想被扼殺在搖籃。這充分體現出朱元璋對自己統治的不自信和他多疑的性格,也是後來濫殺功臣最好的證明。

    宦官集團的春天就此到來……

    早期由於宰相職權的分化,再加上廠衛的存在,官僚集團在皇帝眼中威脅不大,所以廠衛並沒有得到皇帝太大寵信。

    隨著時間推移,政權不斷穩固,國家不斷安定。後期的皇帝為了分擔嘈雜繁多的政務,設內閣大學士輔佐處理,把部分權力下放。內閣的設立其實無形當中又恢復了宰相一職,只不過是換湯不換藥,內閣首輔充當了“宰相”。繞來繞去繞半天,又走回老路。

    隨後以內閣首輔為主的文官勢力日趨龐大,又讓皇帝漸漸不安,為了對抗日益龐大的文官集團,皇帝把宦官集團拉向自己,對宦官的寵信也達到了空前高度,也才有了想魏忠賢這樣的大宦官。

    魏忠賢之死

    明萬曆年間,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階級政治開始崛起,這些人其實也是明朝的蛀蟲,也就是所謂的文官集團。他們打著“救國救民,整治吏治”等口號時時妄議朝綱,評判官吏。而實則也是中飽私囊,排斥異己。而控制世人輿論的文官集團在博得民心時自有一套,因為筆桿子在他們手中,得罪他們的人幾乎都被黑化,史稱“東林黨”。

    不得已,到了明嘉宗時期,為了對抗龐大起來的東林黨文官集團,嘉宗皇帝拉起了宦官集團與之鬥爭,隨著日子久了,整個朝廷處於一個黨派林立的階級鬥爭中,朝廷變成了法院,皇帝變成法官,皇帝頭也大了,索性也厭倦政事,這個時候,和皇帝走得近的魏忠賢勢力開始崛起,東林黨迎來冬天。

    隨著魏忠賢勢力越來越大,凡是和他作對的人都受到彈劾和迫害,也漸漸臭名昭著,後期權傾朝野,人稱“九千歲”。權力大到威脅皇位,你還有好下場嗎?崇禎皇帝繼位後,列魏忠賢十大罪,魏忠賢自盡。

    魏忠賢之所以能夠輕易被崇禎收拾,其實也就是失寵了。宦官不同於其他官僚,皇帝如果是太陽,他們就是月亮,月亮的光芒來自太陽(皇帝),皇帝給他的寵信越多,自然光芒越亮,地位越高。對於這些宦官群臣並不怕,而是怕他後面的皇帝。得罪了像魏忠賢這樣的人,隨便在皇帝面前羅織個罪名腦袋就得參加,有了皇帝的寵信和在背後撐腰,魏忠賢自然權傾朝野。

    魏忠賢死後,文官集團再次做大,這些天天滿嘴仁義道德救國救民的“聖人”,在李自成起兵謀反和清軍南下之後,再也沒有了往日誇誇而談,要麼投降,要麼閉口不言沒了主意。最奇葩的是,打仗缺錢崇禎叫捐款時,個個哭窮,李自成打下北京後,這些權臣為了活命上奉的何止千萬兩!

    李自成破北京後,群臣一鬨而散,崇禎皇帝親自擊鼓上朝,無人而來,他最後說到::“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可見後期他的無奈。明朝後期三大威脅:後金(清),李自成,下一個就是東林黨。崇禎也就是到死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根據正史記載,崇禎皇帝在上吊前曾經召見了清算魏忠賢的大太監曹化淳,曹化淳說“若忠賢在,事必不如此”崇禎聽後默然無語,下了最後一到聖旨,厚葬魏忠賢。

    最後崇禎帝在煤山一顆歪脖子樹上自縊而亡,而陪在身邊的赴死的,僅太監王承恩一人。

    曾經認為宦官亂政殺了魏忠賢,最後陪自己赴死的卻是宦官,不知崇禎泉下如何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期貨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