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耕山種水
-
2 # 路遙lgy
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在皇太極的十一個兒子中排老九。生於1638年正月30日!
關於福臨的降生,也和中國古代有些帝王的出生一樣,有一個神奇的出現。據說他的母親莊妃(後來孝莊太后)懷他的時候,紅光繞身,衣袖間如有龍盤旋一般,侍女皆驚。等出生的前一天,莊妃告訴皇太極說,她夢到一位神仙抱一個孩子給她。並說是“統一天下之主”,皇太極很高興說這孩子是子孫大慶之兆。
第二天,福臨出生,頭頂有一縷頭髮支起來,紅光照耀宮裡。經久不散而且香氣瀰漫數日!“天生福人”福臨的名字是這樣來的。
福臨於1643年8月26日繼位,當時不滿六歲。按照最早的推舉制度,他是不可能當上皇帝的。在他的十四叔多爾袞與大哥豪格的緊張對峙中,為了避免兩敗俱傷的結局,在莊妃和多爾袞的推舉下,福臨站到了前沿。
本來福臨的大哥豪格是繼承皇位的熱門人選,年齡和戰功極其勢力都使他充滿信心。可是他的生母只是一個福晉,他的出身是他最大爭議的地方。多數人還是同意立皇太極嫡親兒子繼承。
在莊妃與多爾袞的積極推動下,取得了范文程和洪承疇等人的支援,福臨的出現,也暫時使各方力量得到平衡。另外據清代官方史錄《清實錄》記載,福臨出生時的神奇情景,“天降福人”的傳說,也為福臨的繼位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公元1644年9月18日,大清順治元年,多爾袞派人把福臨接到北京。10月1日在南郊告祭天地,舉行了盛大的登基典禮。從此成為君臨天下的大清帝國的皇帝——順治皇帝!
-
3 # 文史墨客
公元1643年8月9日,清朝第一位皇帝皇太極突然猝死。因為死的過於突然,所以沒來得及指定皇位繼承人,也因此引發了一系列圍繞皇權歸屬問題的明爭暗鬥。作為皇位的有力爭奪者,皇長子豪格和皇弟多爾袞展開了激烈的爭奪,但最終的贏家卻是沒有任何權勢,當時年僅6歲的福臨。這一切究竟是誰的功勞?誰才是順治帝福臨的最有力支持者?福臨的登基究竟是運氣還是另有原因?想知道這一切,首先就必須先分析當時的歷史背景。
當時,剛剛建國的滿清還沒有確立父死子繼的繼承製度,皇太極又死的過於突然,還沒來得及立下遺詔就撒手人寰。因此,在沒有指定繼承人的前提下,只能遵循舊制,由諸王貴族共同商議推舉皇位繼承人。當時,皇位的爭奪主要在皇長子豪格和皇弟多爾袞之間展開。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早年跟隨皇太極四處征戰,立有不少戰功。豪格自領正藍旗,又有皇太極手下的兩黃旗作為支援,除此以外,當時很多其他的勢力也大多支援豪格,如禮親王代善統領的兩紅旗將士,掌管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而另一位競爭者多爾袞,支援他的主要是他所統領的兩白旗、他的兩位兄弟、以及正紅旗、正黃旗、正藍旗裡的少部分宗室。當時,雙方的實力大體上勢均力敵,但身為皇長子的豪格更有優勢。可以設想,如果當時的豪格意志更加堅定的話,他很有可能就是清朝第二位皇帝。但擁有雄厚實力的多爾袞絕不會善罷甘休,多爾袞能征善戰,開戰的結果鹿死誰手仍未可知,而且贏的一方也必定傷亡慘重,清朝從此元氣大傷。但歷史沒有如果,豪格本人為人軟弱,竟說出自己“德小福薄,難以承擔”的話來。他的軟弱給了多爾袞機會,也為他後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但這仍不代表多爾袞可以輕易得到皇位。比如索尼,鰲拜等重臣都曾立誓“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們寧願以死追隨先帝於地下!”為了能夠壓制豪格,也為了避免八旗內部的互相殘殺,多爾袞抓住要立皇子這個重點,提出立當時年僅6歲的九皇子福臨為帝。於是,其他的人再也無話可說,公元1643年,福臨登基,年號順治。
當然,除了多爾袞、豪格之爭,福臨本來也有他自己的優勢。據《清史稿》記載,皇太極11個兒子中,3子早夭,剩下的孩子中,要麼是庶出,要麼比他年紀小,那麼擁有嫡出身份的福臨就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所以,與手握重兵、戰功赫赫的豪格、多爾袞相比,福臨並不佔據什麼優勢,但是當他們爭得不可開交,最後不得不相互妥協的時候,福臨就成了最好的人選。可以說,福臨能坐上帝位,既有當時爭奪雙方實力大體上勢均力敵的背景,也有皇長子豪格的軟弱和他自己出身的優勢。表面上看是出於多爾袞的支援,但其實這對多爾袞也是最好的選擇。當然,雖然順治帝透過兩黨相爭得到帝位,但不代表他就穩坐泰山。畢竟後來多爾袞權勢的日益加重,皇長子豪格的落敗,都對順治的皇權帶來了極大的威脅。這位清朝第一位,也是權勢最大的一位攝政王多爾袞竟在年僅39歲時就英年早逝,以及多爾袞死後順治對多爾袞勢力的清洗,這裡面,必定暗含著一場又一場的政治角逐和陰謀詭計。當然,這就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
4 # 蚊子De文
各位朋友們大家好我是阿文!
清朝作為東北的一個地方政權,能把明朝打敗統一全中國,那是經過努爾哈赤、皇太極和手下將領們兩代人努力奮鬥得來的大清江山。可惜皇太極命薄福淺沒能坐到北京金鑾殿的寶座上,而他也沒有指定繼承人,最後導致他的兒子和兄弟們打的頭破血流,其實到最後就是皇太極的十四弟多爾袞(實力最強)和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呼聲最高)之間的競爭,但是最後卻便宜了只有6歲的福臨(順治帝)。福臨能從多爾袞和豪格夾縫中勝出,一定有他的優勢,那麼阿文今天來為朋友們來聊一聊福臨到底是得到了誰的支援?首先咱們先了解下愛新覺羅.豪格,皇太極的長子。早年跟隨皇太極南征北戰小有成就,猶如戰鬥機器一樣。貝勒、和碩貝勒、和碩肅親王,隨著戰績的提升,地位也不斷的提高。並且手握正藍旗,最重要的是正黃旗、鑲黃旗、鑲藍旗的各位旗主大臣是豪格的有力支持者,也是皇位的有力競爭者。
咱們再看看多爾袞他和豪格的戰績那是不分伯仲,雖然多爾袞是豪格的十四叔,但是實際年齡比豪格還小三歲,也是一個脾氣火爆、有事必爭的拼命三郎。從貝勒、和碩睿親王到後來的攝政王,地位那是猶如火箭一樣,颼颼往上竄,只能證明一件事,這個人有能力。而且最重要他還是正白旗的旗主,手裡有軍權,並且其他旗主王爺也有暗中支援。所以一時風光無限,對垂憐已久的皇位也是躍躍欲試。那麼兩位如此優秀的戰將為何都沒坐上皇位呢?反而便宜了福臨
一:英年早逝也有錯都怪皇太極正當年的時候散手人寰,以為自己身體棒棒的,其實自己身體弱弱的。51歲這個年齡不大,估計他也沒有想到自己會在最關鍵的時候掛掉,沒有明確誰來繼承皇位(和秦始皇死的時候沒有明確誰繼承帝位是一樣一樣的),更沒有制定嫡長子制度,估計沒想到自己的大清朝有一天能統治全中國,所以豪格即使想繼承皇位也是名不正言不順。而多爾袞雖然戰功赫赫,實力突出。但卻不是皇太極的血脈,因為在那個子承父業的年代,保持先皇血脈的延續才是尤為重要的。我估計多爾袞當時想的是兄終弟及的好事,就像趙匡胤傳給趙光義一樣(癔想)。所以很多大臣也是非常支援實力強勁的多爾袞。咱們都知道鑲黃旗、正黃旗一直由皇帝掌握,如果不是皇子繼位的話,倆黃旗勢必就會沒落,所以又有一部分是非常支援豪格的。所以兩個人都有各自的優勢,也都有各自的劣勢,一時間僵持不下。二:夾縫中勝出
兩害相形,則取其輕;兩利相形,則取其重,那時候清朝剛剛入關根基不穩,南明政權蠢蠢欲動,各地政權也在頻頻觀望。攘外必先安內,所以內部不能起混亂。豪格和多爾袞兩方勢力久爭皇位不下,國內外勢力晦暗不明,所以想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法,立皇太極的第九個兒子,愛新覺羅福臨為帝。這樣大家都不用爭了,多爾袞心裡想:豪格啊豪格,我得不到你也別想得到,就這樣年僅六歲的福臨繼位,號順治。
鬥爭成就順治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天福降臨,福臨很幸運。
第一:他要感謝皇太極,如果皇太極早早立了太子可能就沒有他福臨什麼事了。第二:他要感謝他的姑奶奶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名哲哲)還要感謝他的母親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候)都是皇太極的皇后,勢力那就不是一般的大,對他的支援也非常大。當然現在野史上講了孝莊太后也就是大玉兒,為了福臨皇位的穩固,下嫁了多爾袞。所以說孝莊太后為了福臨甚至犧牲了全部。
第三:他要感謝多爾袞,為什麼說要感謝多爾袞呢?因為多爾袞退而求其次,想著擁立了6歲的福臨,雖然名義上他是皇上,但是實際上是多爾袞說了算,想把福臨作為一個傀儡皇帝對待。把持朝政、朝中只知攝政王不知皇上,順治母子是敢怒不敢言,但終究人有一死,最後還是被順治貶去一切爵位,挖墳掘墓,所以愛之深切、恨之深切。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有時候命運這個事很奇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我是阿文,是一位歷史愛好者,並不是歷史大咖。碼字不易。希望大家多多支援,多多關注,一起探討歷史的奧妙!
-
5 # 尋根拜祖
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以清太宗皇太極的第九子身份,即皇帝位,這件不合常規的事件,長期以來被議論紛紛,真假難辨。其實,大家關心的是,在這個事件中,多爾袞為什麼支援福臨?他與孝莊究竟有什麼瓜葛?
我仔細研究了一下,得出了一個讓大家大吃一驚的結論!多爾袞是不得不支援福臨,沒有第二條路可走,跟孝莊沒有半毛錢關係!
皇太極駕崩,為何會出現皇位之爭?皇太極是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突然駕崩的。因為死得突然,所以他沒有留下遺詔,生前也沒有對繼承人的問題,做過任何交代,這就是皇位之爭的源頭。
不過,按照古代宗法制,即便沒有遺詔,也可以“按圖索驥”,找到對應的繼承人——嫡長子。可問題是皇太極的後宮,跟漢人不一樣,他冊封了五大福晉,還有一堆側妃和庶妃,誰是嫡?五大福晉都是?還是就清寧宮的哲哲算嫡妻?
最主要的是,滿清不是漢人,宗法制對他們來說是外來文化,當時還沒完全接受,他們沒有嫡長子繼承製的說法。就像許多少數民族政權一樣,他們的繼承製度,還保留了一定的原始“議會”模式。比如皇太極即位,就是推舉的。既然推選,那就存在爭議,甚至爭端!
皇太極雖然已經登基稱帝,但從制度層面來說很不完善,漢人的典章制度,他們尚處於消化吸收中,包括繼承製。
這就是爭端爆發的原因:在沒有制度保障的情況下,皇帝違反紀律,不留遺言就“私自”駕崩!
多爾袞和豪格,是如何走向鶴蚌相爭的?候選人通常跑不出基本範圍:兄弟子侄。在皇太極的兄弟中,多爾袞眾望所歸;在子侄中,豪格當仁不讓!
既然是商議,那就要看誰更有發言權了。發言權的核心有兩個,一是拳頭硬,二是幫手多。於是兩派都抓緊時間活動,摸底子,猜心思,拉關係,明裡客客氣氣,暗裡劍拔弩張。
豪格勢力的構成有兩部分:自己手中的正藍旗,皇太極手中的正黃和鑲黃旗;多爾袞勢力的構成也有兩部分:自己手中的正白旗,多鐸手中的襄白旗。據說兩黃旗並非鐵板一塊,有少部分人傾向於支援多爾袞。如此一來,雙方勢均力敵,至少誰也吃不掉誰。
關鍵就要看平時不怎麼起眼的正紅、襄紅和襄藍三旗。正紅和襄紅旗在禮親王代善手中,襄藍旗在鄭親王濟爾哈朗手中,這兩人不光有投票權,在愛新覺羅家族也絕對德高望重。代善是皇太極的二哥,濟爾哈朗是皇太極的堂弟,都是先皇心腹。
會還沒來得及開,會場外兩白旗和兩黃旗就全副武裝,刀劍出鞘,圍住了崇德殿。《瀋陽狀啟》記載:“大王發言曰:‘虎口,帝之長子,當承大統’雲。”
大王就是指代善,虎口就是豪格,譯音不同。代善看起來受漢學影響較大,他提出立長子豪格。豪格這個粗人,不知道吃錯藥了還是神經錯亂,他的表現出人意料:“則虎口曰:‘福小德薄,非所堪當。’固辭退去。定策之議,未及歸一。”
豪格連連表示不敢當,導致現場冷場了。估計這傢伙就是想假謙虛一下,然後大家堅持推選他,他再裝模作樣地“被迫接受”。誰料,他謙虛了,卻沒人堅持!
眼看事情不妙,殿外的兩黃旗部眾,以索尼和鰲拜為首發難了。
“帝之手下將領之輩,佩劍而前曰:‘吾屬食於帝、衣於帝,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則寧死從帝於地下而已!’”
不立先帝的兒子,我們就玩命!多爾袞,你試試看!
面對這個局面,出現了有意思的一幕:“大王曰:‘吾以帝兄,常時朝政,老不預知,何可參於此論乎?’即起去,八王(阿濟格)亦隨而出,十王(多鐸)默無一言。”
代善先退場了,那意思我本來就不想參與,意見已經表達了,聽不聽隨你們,我歲數大了,不想見血,回家補覺覺去啦,你們愛咋咋地!
代善一退場,嚇住了阿濟格和多鐸。有代善在,兩黃旗再牛,也不敢動刀,代善一走,還真沒有誰能鎮住他們!看起來,代善故意裝作事不關己,實際上在鼓勵兩黃旗,力挺豪格。阿濟格和多鐸都讀懂了代善的意思,一個(阿濟格)緊跟著拔腿跑了,另一個(多鐸)嚇得一句話不敢說。
本來多爾袞靠兩個兄弟撐腰,現在倆人都啞火了,再僵持下去,恐怕再有人推舉豪格,他連退路都沒了,乘著兩白旗在門外的氣勢還沒消退,趕緊啟動預案!
九王(多爾袞)應之曰:“汝等之言是矣。虎口王既讓退出,無繼統之意,當立帝之第三子(實為第九子),而年歲幼稚,八高山(固山)軍兵,吾與右真王(鄭親王濟爾哈朗)分掌其半,左右輔政,年長之後,當為歸政,誓天而罷”雲。多爾袞迅速丟擲了皇九子福臨,這個替補方案。這個方案沒人反對,於是順治帝誕生了。
多爾袞的方案,妙就妙在既滿足了兩黃旗“立帝子”的要求,同時也彌補了自己得不到皇位的虧損,撈了個輔政之職。最虧的是豪格,濟爾哈朗更偏向於豪格,他不能跟濟爾哈朗爭輔政。
獲利的為什麼是順治?這裡面有個大疑問,多爾袞的替補方案,為什麼是福臨?鶴蚌相爭,得利的一定是漁翁嗎?為什麼不是路過的野狗?事實上,皇太極有十一個兒子,除了三個早夭,剩下還有八個在世,包括豪格在內,福臨還有五個哥哥。這個不上不下的兒子,憑什麼被多爾袞推舉,而且沒人反對?
這個問題幾乎很少人關注,甚至有人說,因為福臨及其母布木布泰(孝莊),最得皇太極寵愛。這個說法完全沒根據,布木布泰一點不受寵,即便受寵,現在皇太極說了也不算。
我們來看一下,除了豪格,福臨的另外四位哥哥:
皇四子:愛新覺羅·葉布舒,生母庶妃顏扎氏,封輔國公。
皇五子:愛新覺羅·碩塞,生母側妃葉赫那拉氏,封承澤裕親王。
皇六子:愛新覺羅·高塞,生母庶妃那拉氏,封鎮國愨厚公。
皇七子:愛新覺羅·常舒,生母庶妃伊爾根覺羅氏,封輔國公。
注意到沒有,這四位阿哥的生母,一位側妃,三位庶妃。側妃葉赫那拉氏的兒子,碩塞被封親王,其他的都是公。這說明什麼?說明這幾位的身份太低下,皇帝的親兒子,連郡王,甚至貝勒都得到。唯一得到親王的碩塞,他的母親不久前,剛剛被皇太極賜給了大臣!
四位皇子,三位身份太低賤,稍微好一點的,母親都被老爸送人了,可以想象,這四個孩子在宮中的地位是多麼尷尬!
前面我們講過,皇太極登基後冊封了五大福晉,實際上,只有這五人和她們的子女,才有地位。本來福臨的八哥地位最高,他是孝莊的姐姐海蘭珠的兒子。海蘭珠是二福晉,最受寵,地位比“老五”孝莊還要高。可惜這孩子命薄,死了。
所以,如果說在皇太極的兒子中尋找接班人,只有三個人有資格:豪格(長子優勢)、福臨和博果爾(十一子,三福晉所生,時年一歲)。在豪格退出的情況下,福臨有年齡優勢。
這就是多爾袞為什麼推舉的是福臨,而不是別的皇子,且能被所有人接受的原因,毫無爭議!
傳說中的孝莊究竟做了什麼?民間傳說,及各種文學作品中,對福臨即位問題,做了大量的演繹。其中最重要的情節,就是孝莊太后布木布泰,找到多爾袞,說動了他支援福臨。甚至說,孝莊之所以能說動多爾袞,倆人早就感情不一般。
當然,幾年後,順治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及孝莊死後不入太宗墓,都被演繹成這段故事的後續。
其實,正史上根本沒有絲毫影子!
布木布泰有沒有找過多爾袞不得而知,我覺得可能性不大,女人干政沒那麼容易。多爾袞推舉福臨,也絕不是陰謀,而是不得已的選擇,必然的選擇。
結論就有了,順治繼位誰支援的?天支援的!
回覆列表
在公元1643年8月9日的晚上,清朝的太宗皇帝皇太極突然死在宮殿裡,他白天還像正常人一樣在處理政務,但是晚上的時候他就告別了這個世界。這件事情發生得太突然了,導致清朝的朝廷內部一片混亂,所有人都沉浸在皇太極病猝的悲痛當中。
但是就在五天之後,宮中的悲痛氛圍被一股凜冽的寒氣給取代了,因為皇太極在生前並沒有立儲,所以在他突然死亡之後,皇位究竟歸誰就成了當時的首要問題。按照清朝的制度,皇位必須由當時的幾位親王繼承,皇太極手下有八大親王,在這些親王當中,最有機會繼承皇位的只有兩個,一個是皇太極的大兒子肅親王豪格,另一個就是皇太極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
豪格曾經跟隨自己的父親征討過北韓、攻打過明朝,戰功赫赫,在八旗將領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多爾袞十七歲就跟隨皇太極出征了了,後來他更是在和明朝的松錦大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是清朝出色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兩個人都有戰功在身,而且能力不相上下,所以只從功勞這個方面來說的話,他們兩個人繼承皇位的機率都在百分之五十左右。
豪格因為是皇太極的長子,所以朝中支援他的大臣不在少數。八旗中有五旗是支援豪格的,這裡面就包括皇太極生前親自掌管的正黃旗和鑲黃旗,豪格親自掌管的正藍旗,以及正紅旗和鑲紅旗。而多爾袞這邊僅僅只有三旗的擁護,而且除了多爾袞自己掌管的鑲藍旗之外,其他兩旗的旗主還都是他的兄弟。所以從支持者方面來說,多爾袞是全面陷入劣勢的,如果從當時的情況來看,豪格很有可能就是下一任新皇帝。
多爾袞很聰明,他並沒有盲目的和豪格硬碰硬,在清楚局勢對自己不利的情況下,多爾袞選擇了靜待時機。就在8月14號的早上,皇太極的二哥,八親王之一的代善親自主持王臣會議,集中討論一下新皇帝的人選。八旗中鑲黃旗的將領鰲拜率先提出應該立皇長子豪格為帝。而多爾袞這邊支援他的阿濟格還有多鐸都提出應該立多爾袞為帝,這個時候多爾袞看到兩黃旗計程車兵已經將宮殿圍得嚴嚴實實,一股殺氣在宮殿內瀰漫開來,多爾袞知道這一次會議危險性極高,因此他並沒有吭聲。
此時的多鐸似乎也會感受到了宮殿內肅殺的氣氛,於是他就話鋒一轉,對著眾人說道:“如果不立多爾袞的話,那麼就讓禮親王當這個皇帝吧。”禮親王就是這次主持會議的代善,代善此時已經六十一歲了,他在所有王爺當中是最德高望重的一個,如果他有意當這個皇帝的話,誰也沒有資格反對。但是代善並沒有當皇帝的意思,他搖了搖頭說道:“本王年紀已經很大了,應該立豪格,畢竟他是先帝的長子。”
代善的話就代表了他的立場,多爾袞一聽連代善都選擇支援豪格,於是他立馬就知道了,原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是如此的不堪,於是他立刻就掐滅了自己想當皇帝的念頭。按理來說,這個時候豪格當皇帝應該是已成定局了。面對唾手可得的皇位,豪格沒來由的謙虛了一下,他說了一句:“我還不夠資格。”然後他就自顧自的走出了宮殿,這樣的舉動讓在場的親王和大臣一臉懵逼,誰也沒有想到豪格居然就這麼走了。
雖然豪格的舉止讓人意外,但是鰲拜等人很快就從懵逼的狀態中清醒了過來,他對著在場的人說道:“如果不立先帝的兒子,我等寧可去死。”這個時候鰲拜的立場已經轉變了,他不再明確說立豪格為帝了,而是說立皇太極的兒子為帝,皇太極那麼多兒子,誰都有可能當皇帝。有了鰲拜這句話,代善等人立馬就明白了,於是他們就趕緊走了。
多爾袞之所以放棄皇位,並不是因為他多怕死,打仗都沒有怕過死的他,會在這個時候犯怵嗎?他其實就是還怕剛剛建立起來的清朝會因為內耗而迅速滅亡。所以多爾袞為了大局考慮,他這才放棄了皇位。在眾大臣都離開的時候,多爾袞看了看自己身邊的堂哥濟爾哈朗,濟爾哈朗在朝廷中的威望僅僅排在代善的後面,這是一位擁有大智慧的親王,他處事不驚、臨危不亂的處事態度幫助他很好的看清了當前的形勢。
濟爾哈朗知道如果豪格和多爾袞繼續這麼鬥下去的話,清朝絕對會因此陷入崩裂的邊緣。因此他決定放棄多爾袞,也放棄豪格。剛才鰲拜不是說了嘛,只要是立先帝的兒子為帝,那就可以了。於是幾天之後,濟爾哈朗親自宣佈擁立皇太極的小兒子福臨為帝,福臨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清朝世祖順治皇帝。這實在是一場讓人哭笑不得的鬧劇,豪格和多爾袞兩個人鬥了半天,最後誰也沒有當上皇帝,反而是從來沒有參與過皇儲爭鬥的順治當上了皇帝。要知道順治當時可才只有六歲啊,他連當皇帝該做什麼事情都不知道,居然就這麼當上皇帝了,實在是太讓人意外了。
綜上所述,順治當上皇帝純屬是一個意外,這個六歲的小皇帝其實就是豪格和多爾袞兩個人的共同掩體,藉助順治,豪格和多爾袞兩個人的敵對關係暫時被隱藏起來了,這樣一來清朝的內部就暫時得到了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