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風嬙遙度天際

    他不光勇猛,而且還足智多謀。

    有關他的勇猛,羅貫中著墨不多,最經典的戰例只有兩場。一場是天水關與老趙雲殺得難解難分;另一場是單人獨騎,身逢險境,單手抓住魏國名將郭淮射來的箭。

    這裡只說他的謀略。

    在諸葛亮、司馬懿相繼病死之後,三國後期的英才明顯降了一個檔次。

    姜維雖然得了諸葛亮的言傳身教,被委以重任,但要論運籌帷幄,比諸葛亮還是差了一大截。

    鄧艾、鍾會,雖然好像算無遺策,但總感覺和司馬懿相比,不在一個段位上。要說差在哪裡,還真不太好說,可能是他們二人身上,都缺了一點司馬懿身上的那股子老奸巨猾的氣場。

    雖然是這樣,但這三個人依舊是三國後期的翹楚之輩。

    姜維和鍾會鬥智的場次寥寥無幾,基本上還沒怎麼打,姜維就投降了鍾會,當然,姜維是詐降。從鍾會沒有看出姜維的詐降,和姜維假投降之後鍾會對他的言聽計從,我們基本可以判定:鍾會的智謀在姜維之下。

    而姜維和鄧艾,卻是鬥智鬥勇地PK過無數次。從兩人PK的資料統計看,客觀上說,姜維略佔一點下風。有同樣一件事證明,無論是姜維,還是鍾會,都輸給了鄧艾。那就是鄧艾名垂史冊的“偷渡陰平”之戰。

    當鄧艾對鍾會說,他要“偷渡陰平”,鍾會背地裡還笑鄧艾是“庸才”。

    而姜維,也沒有料到鄧艾會“偷渡陰平”,所以疏於防範,導致鄧艾最後出奇制勝。

    有意思的是,姜維最後投降的不是比自己計高一籌的鄧艾,而是智謀明顯不如自己的鐘會。

    細分析起來,姜維之所以做這樣的選擇,其實很有些講究。

    一,姜維是詐降,所以,投降笨一點的鐘會,姜維的勝算更大。

    二,鍾會比鄧艾更有野心,利用鍾會想擁兵自重,自立為王的心理,姜維假投降、真臥底的計劃更容易上手。

    三,姜維和鄧艾是戰場上的生死對頭,兩人交手,姜維基本敗多勝少,姜維很不服氣,尤其是鄧艾出奇兵“偷渡陰平”,直接導致了蜀國的覆滅,讓姜維恨得壓根直癢癢,要投降這樣的人,即便是 詐降,姜維心裡也轉不過彎來。

  • 2 # 一貳一橙

    很可惜,就算姜維投降的是鄧艾,他們也依舊逃脫不了被殺的命運。要知道當時的滅蜀主帥是鍾會,鄧艾和諸葛緒是作為偏師協助的,敵軍主帥要投降也是投降對方主帥,焉有投降副帥之理?

    這種情況在蜀漢滅亡十幾年後就有過體現了:公元280年,晉朝六路大軍伐吳,主帥為荊州都督杜預和揚州都督王渾二人,結果在益州率領水軍順流而下的龍驤將軍王濬搶功,孫皓投降了王濬,此後,王渾和王濬反目,王渾多次藉故彈劾王濬。

    很熟悉吧!以鍾會、鄧艾來說,鍾會就是王渾,鄧艾就是王濬,鄧艾接受了劉禪投降,他就已經得罪了鍾會,要是姜維再投降鄧艾,除了給鍾會以口實繼續誣陷鄧艾之外,不會再有其他情況。

    鍾會狼子野心,謀反是肯定的,不管姜維投降誰都改變不了這結局

    以鄧艾而言,他以生命做賭注贏得了滅蜀大功,配得上“勞苦功高”這四個字,而鍾會小兒,才能是有的,但資歷、經驗都不及自己。作為“六朝功臣”(三曹加三司馬),從曹操時期的一個屯田民做起,兢兢業業一直做到司馬昭時期的徵西將軍,鄧艾的“江山”是用雙手雙腳打出來的,不像鍾會那樣是靠祖上福廕的。

    他在隴右偏遠之地和姜維打了一輩子仗,臨了到了收成的時候,卻要聽命於空降來的鐘會,這讓他如何甘心?(別說鄧艾了,換了誰都不會甘心)所以他才甘願冒著以下犯上的風險接受劉禪的投降,還以天子名義任命蜀國官吏,儼然把自己當成了滅蜀主帥,不斷向洛陽邀功。這一點和他冒險偷渡陰平一樣,都是因為“不甘心”三個字。以姜維而言,他為了蜀漢獻出一輩子的心血,拋家棄子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四川,對他來說,蜀漢就是自己最後的歸宿,“生為蜀漢人,死為蜀漢的死人”是他的原則,姜維在給劉禪的書信中已經說明了一切,要利用鍾會和鄧艾的矛盾,激化兩人鬥爭,使得益州大亂,在亂中取事,圖謀復國。

    他甘願投降鍾會,背上投敵賣國的罪名,無非也是因為他有一顆“愛國心”。

    以鍾會而言,他才能出眾,精通軍事、書法、玄學各方面,無論哪一科他都可以稱得上是大家,可惜他個人的野心和本事是呈正比的,鍾會的本事越大,所伴隨著野心就越大。直到某一天似乎時機、條件都成熟之後,這無處安放的野心就自然而然地爆發出來。

    鍾會之所以謀反,以呂思勉先生的話來說是因為他忠於曹魏,不忍看到司馬代魏,這點從他據蜀自立後打著曹叡的郭皇后旗號可以看出。但其實鍾會不見得對曹魏有多忠心,畢竟高平陵之變時他也才二十四歲,鍾氏兄弟(鍾毓、鍾會)是靠著司馬懿父子的提拔才得以進入朝廷權力中心的,所以“忠曹說”是站不住腳的。

    而鍾會為自己辯解說他謀反是為了自保,“我自淮南以來,畫無遺策,四海所共知也。我欲持此安歸乎?”簡單來說就是害怕鳥盡弓藏了,鍾會讀了一輩子書,“功高震主”這四個字他不會不瞭解,司馬家自從奪權以來,不斷壓制武將的權力,淮南三叛後更是對武將越來越不放心(鄧艾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這樣的環境下,作為由文官一下子轉為滅蜀主帥、手握大軍的鐘會,他可能是患上了“被害妄想症”,所以才先下手為強,在司馬昭處理自己之前把他處理了。不過旁觀者清,我個人還是相信當時人對鍾會的看法。

    陳壽:“心大志迂,不慮禍難,變如發機”;

    鍾毓:“會挾術難保,不可專任。”;

    王元姬(司馬昭老婆):“會見利忘義,好為事端,寵過必亂,不可大任。”;

    說起來還是鍾會的野心過大,他在解決了鄧艾後對親信說:“今來大重,必覺我異矣,便當速發。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漢,不失作劉備也。”說到底鍾會是想做劉備,甚至是做一個能得天下的劉備,簡言之還是因為“野心”二字。

    鄧艾的“不甘心”,姜維的“復國心”,鍾會的“野心”,“三心匯聚”則成都大亂,除非要他們都改變自己的原則,否則僅憑姜維看誰投降這一點是改變不了整個大局的。

  • 3 # 童心未泯九零後

    姜維,鄧艾,鍾會這三個人無論如何都得死。即使不死也不能干涉國政了,總之和平世界是他們努力得來的卻不是他們能享受到的。

  • 4 # 熟史明智

    如果姜維向鄧艾投降,他們還會死嗎?答案是肯定會死的,因為魏軍肯定會殺了他以絕後患的,只有死人才最安全,不會有威脅!

    姜維是何許人也?為啥魏軍不管他是否投降都要殺死他呢?姜維的師父是諸葛亮,諸葛亮可是蜀國的靈魂人物呀,也正是諸葛亮看中了姜維恢復漢室的決心,和對劉漢的忠心耿耿,才將生平所學都交給了他!諸葛亮死後,姜維繼承其遺志,一心守護蜀國!但是蜀國魚龍匯雜,宦官當權,後主劉禪又軟弱無能,姜維有時候也是有心無力,再加上兵敗了幾次,姜維最後被逼的不敢在都城!

    以卵擊石

    後來,魏軍兵分兩路,一路由鍾會帶隊和姜維這股蜀國的主力軍對抗,一路由鄧艾帶隊,兵行險招直接從蜀國的大山滾下去直逼蜀國大門!當時後主劉禪派諸葛亮的長子諸葛瞻應戰,可惜諸葛瞻學藝不精,竟然放棄蜀國的有利地形和魏軍正面對抗,這無異於以卵擊石,結果諸葛瞻身死,劉禪也就失去的重要的籌碼,在主降派的勸說下,也為了保護城裡的百姓,後主劉禪開啟城門竟然先姜維投降了魏國!

    姜維欲擒故縱

    姜維無法只得假意投降了鍾會,以謀發展,想憑一人之力恢復漢室!於是他就想出一個不成功便成仁的計策,姜維假意投降鍾會後就一直勸說鍾會謀反,鍾會也被說動了,可是鍾會的屬下不同意,就把鍾會殺了,姜維計謀失敗,拔劍自殺,而且他的妻子族人也都被魏軍殺死!

    無力迴天

    姜維的悲劇是時代造就的,他雖一心報國,立志振興漢室,可以漢室裡子裡面就壞透了,治不好了,他的結局也是意料之中的,蜀國一直都在伐魏,國力早就空虛,從關羽到諸葛亮再到姜維一直都是失敗佔主力,面對日益強大的魏國,蜀國既沒有英明的君主,也沒有驍勇善戰的大將,更沒有精壯的物質裝備,所以蜀國敗亡是定局,解不開!

  • 5 # 史研

    如果姜維投降的話,他可能就不會死,都非常的好好的,像他這麼有能力的人,司馬昭是非常的喜歡,必然是會向他重用的,但是愛的話對於這個敵人他不會殺死的,並且已經投降了,絕對不會殺死頭像的人,這在三國之中也是應該的,要是殺死的話會被所有人都討厭,而且吳國也不會去投降。

    姜維能夠繼續留在蜀國的,但是他卻不會有任何權利,日子可能會過得好一點,再也不會去帶兵打仗了,但是已經是違背了諸葛亮的願望,沒有幫助劉禪統一天下,反而是自己已經是投降了,要是諸葛亮知道這一件事的話一定會非常痛心的,自己最厲害的地址居然做出了這樣的事情,可是也沒有什麼辦法。

    姜維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人才,他最後失敗了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面對這樣的結局,可能他最後也會自殺吧,沒有人能夠去殺死他的。姜維 (202~264 字伯約,三國蜀漢天水冀縣人。本為魏將,後歸附蜀,為諸葛亮重用,任徵西將軍。諸葛亮死後,繼領其軍。魏軍攻蜀,後主劉禪降魏,姜維被迫投降。後欲謀復國,事敗被亂軍所殺。

    姜維是一個非常忠心的人,當他第1次和諸葛亮見面的時候,而且他非常的聰明,不僅是帶兵打仗非常厲害,更重要的是能夠打敗諸葛亮,像諸葛亮這麼優秀的人才,連司馬懿都無法打敗,就被這麼一個年輕的人捉弄過好幾回讓諸葛亮損失慘重,但誰諸葛亮對他毫不介意,反而是對他非常的親密有加,希望他能夠到自己身邊來,可是諸葛亮許下了很大的諾言,都沒有讓他心動,這個讓諸葛亮更加的佩服他。

    諸葛亮唯一想到的辦法就是聽說他有一個好的母親,而且他和他母親是相依為命,這麼多年,他母親是一個知書達理的人,知道應該做什麼事情比較好,而諸葛亮他們代表著正義的方向,尤其是劉備,他們是漢朝之後,他們對於漢朝還是有思念的,尤其是老一輩人,一直都活在漢朝的統治之下,把他們當做正統的朝代,所以只要說服他的母親就能夠取得他的思想,最後他的母親投降了,這樣姜維也選擇了投降。

  • 6 # 不沉的經遠

    如果姜維向鄧艾投降,估計死的更快。

    在魏滅蜀之戰時,魏國出三路大軍攻打蜀漢,其中鍾會率主力十餘萬人攻打漢中,鄧艾率三萬大軍攻打沓中,牽制在此屯田的姜維,而諸葛緒則率三萬人赴武街、橋頭,切斷姜維退往漢中的退路。

    鍾會因為蔣舒的叛變,得以攻取了漢中,但是諸葛緒則沒能擋住姜維,姜維率軍和廖化、張翼、董厥會合,退守劍閣。鍾會攻劍閣不能下,鄧艾偷渡陰平,直取成都,劉禪投降,而姜維則向鍾會投降。

    最後因為鍾會意圖叛變,姜維牽涉其中,兩人都被魏軍殺死。但是姜維即使不向鍾會投降,而是投降鄧艾,結果也差不多。

    姜維如果要向鄧艾投降,首先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越過鍾會。

    在鄧艾擊敗諸葛瞻,進軍成都時,在劍閣和鍾會作戰的姜維就已經得到了訊息,因此立即率軍回援。不過此時劉禪究竟是堅守成都,還是會逃往東吳還是建寧並無確鑿訊息,所以姜維率軍退向廣漢、郪道一線等待訊息。

    而鍾會在姜維撤離劍閣以後,就派遣夏侯鹹、胡烈、田續、龐會等人率軍圍追堵截姜維。姜維所部只有四五萬人,而鍾會此前藉口諸葛緒沒能擋住姜維,已經將他的部隊吞併,所以即使扣除留守漢中的部隊,他也至少有十萬大軍。

    姜維如果不向鍾會投降,按照鍾會之前借小事殺了許褚兒子許儀,將諸葛緒拘捕的脾氣看,並不是一個大度的人,肯定會以姜維是想拖延時間為由,發起進攻。在劉禪已經投降的情況下,蜀軍士氣低落,難以和絕對優勢的魏軍抗衡,結果堪憂,姜維很可能在亂軍中戰死。

    即使姜維僥倖跳出包圍圈,向鄧艾投降,那麼結果也不會太好。

    在滅蜀以後,鄧艾自覺裡了大功,因此頗有些居功自傲,一面大肆封賞蜀漢眾臣,一面把自己部將掌管益州各郡,還自己提出一個伐吳方案,要求把劉禪留在益州做榜樣,方便自己率軍伐吳。

    司馬昭對鄧艾自行其是心存疑心,於是透過監軍衛瓘警告了一下鄧艾,讓他:“事當須報,不宜輒行。”告訴他不要自己擅自做主。然而鄧艾卻上書強調自己率軍在外,可以自行決斷。

    司馬昭是個多疑的人,鄧艾此舉無疑大大刺激了他。而鍾會趁機和部下聯名舉報鄧艾悖逆,鄧艾的部將師纂也擔心禍及自身,也符合了鍾會的舉報。司馬昭於是命衛瓘將鄧艾父子拘捕。

    鄧艾在滅蜀以後的舉動顯然有些得意忘形,做事越軌,會招致非議。而鍾會又是一個睚眥必報的人,必然會抓住這個弱點進行攻擊,鄧艾出事是必然的結果。而姜維如果向鄧艾投降,那麼鍾會肯定會順勢把姜維一起殺死,所以姜維還是難逃一死。

    結語

    由上可知,姜維在蜀漢滅亡以後,勢必會捲入司馬昭、鍾會、鄧艾三人的矛盾中去,想獨善其身有些難度。而且按照他的脾氣,首先想到的,也不會是怎麼保全自己,而是復興蜀漢,所以肯定會推動鍾會或者鄧艾的叛變,在這種情況下,最後結果不會有太大改變。

  • 7 # 老威觀史

    姜維向鍾會投降,他還有一線生機,如果向鄧艾投降,他根本沒活路。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先知道姜維為什麼要向鍾會投降。

    姜維的復國計劃

    其實姜維是想復國,才會向鍾會投降的,也只有投降鍾會,他才會實現自己的復國計劃。這一點,可以從83年以後恆溫攻下四川后,無意見發現一封姜維當時寫的密信看出:

    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這也證實了一個說法,就是當時姜維實際上是詐降鍾會,藉機恢復蜀國,他的計劃就是投降鍾會之後,慫恿鍾會造反,鍾會造反之後,那麼鍾會和魏國之間必然會展開大戰,到時候他就藉著這場戰亂恢復蜀國。

    ▲即便蜀國滅亡了,姜維還是致力於恢復蜀國

    姜維復國計劃的可行性

    首先我回答一下題目的問題,為什麼姜維不會向鄧艾投降。因為姜維和鄧艾是死敵,在姜維“九伐中原”後面的幾次作戰中,鄧艾成為了姜維的剋星,每次遇到鄧艾姜維都會遭遇失敗,可以說這兩人相互是對不上眼的,兩人在戰場上結仇太多,如果投降鄧艾,搞不好自己就會被鄧艾殺了。

    其次,鄧艾只是伐蜀的一個方面軍司令,而伐蜀大軍的總司令是鍾會,向總司令投降,姜維的地位會更高一些,甚至可能會高過方面軍司令,而向他一個方面軍司令投降,他的地位也不會高過方面軍司令。再從地位上來說,他是蜀國大將軍,至少在武將當中是第一位的,也沒有必要向低一級的將領投降,自降身份。

    ▲鄧艾是姜維的死敵

    第三,投降鄧艾也不可能完成他的復國計劃,因為鄧艾根本就不會叛變,更不會作亂,就算作亂他的能量也沒有鍾會的能量大。

    投降鍾會為什麼復國計劃可行呢?

    因為姜維當時已經59歲了,他不但作戰能力強,而且看人也看得很準,應該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豐富所致。他看出來鍾會不是一個甘心做人臣的人,他有著當皇帝的夢想,野心很大。

    站在鍾會的角度,當時的情況也確實是實現他當皇帝夢想的最好時機,為什麼呢?因為他手上掌控了魏國當時最大的兵團,總兵力在16萬人左右。

    從當時的國力上來說,魏華人口450多萬,兵力應該在45萬人左右,吳華人口200多萬,兵力在20萬人左右,蜀華人口94萬,兵力不足10萬。

    魏國方面,如果他帶著手下16萬人叛變,那麼魏國也就剩大約30萬的兵力,其中20萬人要防守東吳,還有魏國那麼廣袤的領土也需要駐軍,如此算來留在關中地區能對抗他的部隊還能有多少呢?就算魏國當時大抽血,從各地調集兵馬,能湊足10萬人就算是奇蹟了。

    ▲鍾會野心很大,卻成了姜維計劃中最為重要的一環

    不過鍾會要叛變,他當時唯一擔心的就是得不到蜀中勢力的支援,既然姜維願意幫他,那麼這個條件也成立了。姜維投降他的時候手上就有5萬的兵力,再加上姜維的影響力,還可以幫他湊到更多的軍隊,所以姜維一投降,鍾會就給了他很高的地位,還讓他帶原來的兵。

    當姜維把自己的想法告訴鍾會後,可見鍾會會有多興奮,自己手上的16萬人加上姜維那邊至少5萬人,總共21萬人,這樣龐大的軍團在當時整個三國來說是最大的兵團,而且沒有之一。

    如果事情能夠辦成,鍾會能湊齊20萬人進攻關中的長安地區,魏國到時候撐死了只能拿出10萬人和他作戰,他的勝算很大。況且他還有姜維這樣的大將,縱觀魏國,也沒有拿的出手的大將,他覺得如果能成,穩操勝券。

    姜維復國計劃的實施

    兩人一拍即合,隨即就開始實施計劃了。

    他們首先就要除掉鄧艾。為此他們截獲了鄧艾發給朝廷的信件,並修改了信件的內容。在修改的信件中,鄧艾表示對司馬昭很瞧不起,寫的特別狂妄自大,且目中無人。司馬昭及其魏國朝廷看了也是大怒,命令鍾會他們拿下鄧艾,於是鄧艾就這樣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拿下送往長安了,鍾會和姜維也沒給鄧艾活下去的機會,畢竟到了長安一對質他們做的事情就會露出馬腳,還在路上就做掉了鄧艾父子。

    接下來鍾會要做的就是把魏軍的軍官換血了,換下不聽從自己的,換上自己信得過的,需要一段時間,這樣就好起兵了。

    ▲司馬昭也不是吃素的,這種情況他應該看出了一些端倪

    問題是在這個時候司馬昭應該是看出了端倪,向鍾會表示他要到成都來視察工作,這下鍾會就慌了,他知道一旦司馬昭來了成都就啥都瞞不住了。

    於是鍾會和姜維決定起事,但這種起事太過於倉促,軍中的大將基本上都不願意聽從鍾會和姜維,導致當時的成都發生了兵變,鍾會和姜維也在兵變中雙雙喪生。

    其實對於姜維來說,他一生都效忠於蜀漢,如果不能恢復蜀漢,他的生命其實也就沒有了意義。與其沒有意義的苟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去,這是姜維的選擇,也是他的宿命。但不管怎麼說,滅蜀最大的兩個敵人,鄧艾和鍾會還是被姜維除掉了。

  • 8 # 初心如舊

    如果姜維向鄧艾投降,他們還會死嗎?

    根據《三國志.鍾會傳》 : 【 景元三年冬,以會為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諸軍事 ……。四年秋,乃下詔使鄧艾、諸葛緒各統諸軍三萬餘人。艾趣甘松、沓中連綴維,緒趣武街、橋頭絕維歸路,會統十餘萬眾,分從斜谷、駱谷入。先命牙門將許儀在前治道。】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魏曹奐景元四年(263)的這次伐蜀軍事行動,司馬昭很重視,從先一年就已經部署。鍾會是行動總指揮,是上級。這從兩點可以證明 : 一是鍾會軍職是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諸軍事,而鄧艾只是徵西將軍,前者是四鎮將軍,後者是四徵將軍,而四鎮按軍制高於四徵。鍾會還有假節都督關中諸軍事頭銜;二是帶領的軍隊,鍾會是十餘萬,屬於主力,而鄧艾、諸葛緒各帶三萬,只是輔助部隊,是部下。

    據《三國志.蔣琬費禕姜維傳》: 早在劉禪景耀五年(262)迫於黃皓壓力,姜維往沓中屯田,到了第二年(263)姜維探聽到鍾會上任關中諸軍事,立即給劉禪上表說 : 請趕緊派左車騎張翼、右車騎廖化督諸軍守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但黃皓把這個表壓下來,直到鍾會即將進入駱谷、鄧艾馬上進攻沓中,劉禪才派廖化,往沓中支援姜維,令張翼、董厥往陽安關等外圍支援。姜維到了陰平,聽說魏諸葛緒進攻建威,就在那裡等待,耽誤一月多,鍾會已陸續攻破漢城、樂城,張翼、董厥才到漢壽,看到恢復漢中已經不可能,姜維、廖化捨棄陰平,與張翼、董厥匯合,一同退回劍閣,在那裡設定防線,卡住鍾會大軍。

    但這時候,鄧艾卻盯上陰平小道,繞道七百餘里,爬山涉水,翻越絕壁,滾下摩天嶺,出乎姜維預料,從江油、也就是姜維、廖化、張翼、董厥等人拼死拒守的劍閣後面,打進益州,簡單急躁的諸葛瞻,葬送大軍,敗於鄧艾,劉禪投降後,又從成都給姜維下昭,讓姜維投降。

    這時候姜維距離最近的,就是對敵的鐘會軍。而鄧艾這時在成都,關鍵是魏軍主力是鍾會,姜維心裡不想投降,而想利用鍾會、鄧艾矛盾,姜維如不投鍾會,轉投鄧艾,似乎不好安排。雖然姜維職位最高,是大將軍,但劉禪已經投降,這大將軍就已經成了空的,要投鄧艾,隨後進來的鐘會恐怕不會答應,還有,鍾會最後謀反,雖然有姜維從中攛掇,但最根本的,是鍾會自身就有獨立願望。

    所以,提問說的姜維投鄧艾,引發一場更大沖突也沒準。因為,鍾會如果看姜維不投自己,而不遠數百里,往投鄧艾,免不了腦羞成怒,鍾會自己率領十餘萬、還有諸葛緒的三萬,也是伐蜀軍之一,這麼一算,鍾會是鄧艾三萬的幾倍,如果鍾會逼近成都,姜維這時恐怕還得重新選擇。

    鄧艾對於鍾會,主要是年齡、資歷、原職位都比鍾會高,但不懂巴結領導,在伐蜀這事上,司馬昭提出來後,鄧艾認為時機不成熟,而鍾會則心領神會,積極出謀劃策,深受司馬昭看重。鍾會、鄧艾兩位高階將領,相互不服引發的矛盾,騷亂起來,不會比謀反差,雙方都是血氣方剛的軍人,被鍾會、鄧艾鼓動相互幹一場,血流成河、非常可怕,而且,這比謀反更容易操縱鼓動,鄧艾死的可能要大一些。因鍾會比較欣賞姜維,只要姜維機靈,也許會免於劫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描寫英雄人物的,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