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秦武王進入洛陽王室,力舉雍州鼎而亡;項羽江東舉鼎,一舉而成名。兩人舉的鼎重量不一樣,如何評價二人舉鼎之事?
10
回覆列表
  • 1 # 二陽山人

    這問題問得……簡單說,就是一個力氣大,一個力氣不夠唄。認真來說,秦武王舉的不是一般的鼎,是象徵東周王權的鼎,那時還不到推翻東周的時候,東周天子還存在象徵意義,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具備,所以他失敗了沒人為他惋惜,這只是孩童之舉,因為當時任何一個諸侯國都不必用這種方式來表示比天子強大,就好比你本來就比小孩子強大,大家都知道,你還要跟小孩來掰手腕錶示自己的強大,這是政治上的幼稚行為。而項羽舉鼎,是代表秦暴政之鼎,是決心推翻暴秦勇氣和力量的象徵,自然廣為宣傳

  • 2 # 劉一千五

    秦漢史中能"扛鼎″的至少有三個人。自秦以下:秦武王,西楚霸王項羽,韓太尉信。《史記》載秦武王"寡人慾容車通三川,窺周室,死不恨矣。”這麼個胸懷大志的人,站在他爺爺秦孝公,他老爹秦惠王的富強國力上,這"富三代″藐視周室,輕看六國。實在是高志雄圖不在年輕。貪玩劣性尤其難改。他喜歡玩,玩得一般人玩不起。啥不好玩,鍾愛舉鼎。這國君有此愛好,時下猛士如任鄙,烏獲,孟悅就來陪練捧場,捧到點子上都做了大官。某次與孟悅打賭對幹。舉得過頭,停幾秒為勝。孟悅過後,武王扛舉,過了,落下的時候那碩大的鼎砸斷大腿。那時的醫療水平,王室也不怎麼樣。武王拖了幾天,駕崩了,連親生兒子也沒留下一個,讓弟弟昭王來座上承襲。

    至於西王楚霸王項羽,"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己憚籍矣。″簡單地說,這就是幹大事的本錢和影響力。項羽連年征戰,東奔西突,南征北戰,縱橫九州。力氣才華都用在"正事"上,用在刀口上,所以與秦武王的在宮中娛樂大不同。

    至於韓王信(不是淮陰侯韓信)。漢六年春上"上以韓信材武,所王北邁鞏洛,南迫死葉,東有淮陽,者天下動兵處,乃詔徙韓王信王太原以北,備禦胡,都晉陽",簡單地說,劉邦害怕韓信,把他調到北方邊疆去同匈奴作戰去了。後朝廷猜疑韓王信,遂背叛漢朝,成了擾漢邊疆的先鋒。

    這三個大王都厲害,都有"材力",有力氣。這些力氣不用在"正事″上,便無所謂成功。偉人是這樣,小百姓亦如比。玩物傷身,秦武王實在是自找的,若不然就沒弟弟嬴稷什麼事了。

  • 3 # 軍政淺談

    這問題問的好,類似的問題還有:為什麼跑的快的人有獎,而跑得慢的人沒有獎?為什麼叫悟空問答,而不叫豬八戒問答或二師兄問答?嬴蕩舉鼎而亡也在歷史留名了,不留名人們就不會知道有這件事情。嬴蕩舉鼎傷大腿而死,是意外而亡,他的力量不足以舉起那個鼎,但畢竟是把鼎舉離地面,證明他和常人比起來還是很有力量的。項羽舉鼎成功,說明項羽的力量足以舉起那個鼎,也說明了項羽力量驚人,他們都是以力大著稱。

  • 4 # 扣毛

    因為項羽比較靈活,武王心眼實在

    項羽舉鼎的傳說很多,主要集中在院裡的鼎,鎮上的鼎和禹王廟裡的鼎,按照史書記載是“千斤之鼎”,但秦朝的一斤只有253克,所謂千斤也不過二百五十公斤左右,考慮到中國古代文人寫書一貫愛誇張的尿性,項羽舉的鼎,頂破天200公斤左右,現代舉重105kg級的挺舉記錄是263公斤,從這一點說,項羽雖然強於普通人太多,但沒有脫離人類的範疇。霸王舉鼎像的人鼎比例應該最為接近真實。

    秦武王舉的鼎是貨真價實如假包換的九州鼎中最大的雍州大鼎。這種鼎已經脫離實用價值,奔著象徵圖騰而去了,所以它造的很大,至於有多大?

    參考一下中國國寶,後母戊鼎,高133cm、口長112cm、口寬79.2cm、重832.84kg

    作為象徵天下的九州大鼎,至少不會比後母戊差太多,那麼秦武王挑戰的,就是一個至少應該在五百公斤以上的舉重。下面這張圖是一個大力士挑戰486公斤舉重的後果

    考慮到秦武王是膝蓋被壓斷,可見雍州大鼎的重量已經突破了人體骨骼強度的承受力,遠遠大於486公斤。他不絕殯而亡,誰絕殯而亡?

    這件事告訴我們,裝逼也是有技巧的,像項羽一樣,稍微比別人強點,渲染後意思一下就行了,別跟嬴蕩似的,傻了吧唧的真去舉個五百公斤的東西裝逼,雷不劈你都不好意思!

  • 5 # 使用者101550121599

    很明顯啊,一個被砸傷致死,還弄得對賭的被滅族,一個成功舉起肯定出名啊。就好比奧運會舉重比賽,舉起的才能拿金牌,一個理啊

  • 6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其實,無論是秦武王舉鼎,還是項羽舉行,在歷史上都非常有名。同時,無論是秦武王舉鼎,還是項羽舉鼎,這兩件事在歷史上留下的都是惡名,而不是令名。為什麼這麼說呢?

    先說秦武王舉鼎的事。

    (秦武王舉鼎)

    秦武王是秦孝公的孫子,秦惠王的兒子。

    秦孝公任用商鞅,秦國在經過商鞅變法後,生產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國力空前強盛起來。同時,軍功獎勵制度的實行,讓秦國的軍隊戰鬥力也變得空前強大,在諸侯國中異軍突起。

    接著,秦惠王誅殺商鞅,避免了權臣之亂,穩定了政局,並且讓秦國繼續按照商鞅變法的道路向前挺進。接著,秦惠王滅掉巴蜀,讓秦國不但具備了秦川之地的大糧倉,還具有了巴蜀之地的大糧倉。秦國雄厚的實力,已經超過了其它六國一大截。

    再接著,便是秦武王上臺。秦武王上臺以後,便開始逞武力,希望用武力來打敗其它諸侯國,實現一統天下的願望。

    他一生所做的好幾件事,都與他的這個願望息息相關。

    比如他喜歡武士,重用武士,就是尚武,且想透過尚武來圖強的表現。

    比如他驅逐張儀,就是不想透過政治手段,而是想透過武力來解決問題。

    比如聯魏伐韓、聯越制楚,都是他想以武力實現統一的表現。

    包括秦武王最後到洛陽,舉周鼎,被鼎砸死,也是充滿象徵意味的。

    (大禹定九州)

    為什麼說秦武王舉周鼎被砸死,具有象徵意味呢?

    我們知道,大禹在平定天下以後,鑄大鼎以安九州。“鼎”是國家的象徵。秦武王撬動周鼎,其實就是想替代周天子,自己成為天子的意思。而他最後被周鼎砸死,則是表明,他透過逞武的方式,是不能實現這個願望的。或者說,在他那個時候,還沒有到取代周天子,統一天下的時機。

    司馬遷說:“武王有力好戲。”司馬遷明顯以戲謔的口氣來評價秦武王,顯然就是對他的做法極為不肯定。

    再說項羽舉鼎。

    很多人覺得,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項羽“力能扛鼎”,是肯定他的表現,後世也有一些人把項羽奉為英雄,甚至最後他自刎於烏江邊,都獲得不少讚賞。連李清照都說:“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項羽舉鼎)

    而對於項羽最後的失敗,在項羽自己看來,是時運不濟。比如他自己說的:“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當下的網民,很多人也認為,項羽之所以被劉邦打敗,是君子敗給了無賴,是英雄敗給了政治家。

    真的是這樣嗎?顯然是不對的。項羽和秦武王的做派是一樣的,都是逞武。別的不說,項羽剛起義的時候,衝進官府,不問青紅皂白,一個人殺掉一百多人;以及後來,項羽在鉅鹿之戰後,一口氣坑殺了20萬無辜的降卒,就是證明。

    我們還是來看看司馬遷怎麼評價項羽吧:“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

    所以說,無論秦武王,還是項羽,舉鼎之事,所揚的,其實是惡名。

    (參考資料:《史記》)

  • 7 # 祗樹

    人與人不一樣,鼎與鼎也不一樣,這兩件事也不能一概而論。不過,嬴蕩與項羽舉鼎有一個相似的地方:彰顯其勇武。秦國尚武,江東子弟亦不承讓。

    在弄清楚兩個人舉鼎之前,我們首先要弄明白什麼是鼎,先秦之鼎的重量大概有多少。

    鼎,首先是一種食器,然後才是一種禮器。它主要用於祭祀和宴會,算是青銅禮器裡的重器了。它直接代表了貴族的等級和地位,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等等,任何人不得僭越。

    秦國作為一方諸侯,享受著諸侯七鼎的待遇,它的鼎的重量沒有天子的鼎重。有意思的是,嬴蕩舉鼎並不是在其封地秦國,而是跑到了天子所在地洛陽。

    嬴蕩的意圖是非常明顯的,他就是奔著天子九鼎來的。丫平生素愛舉重,看見重的東西比看見親爹還親,尤其是九鼎這種他求之不得的寶物。故而,嬴蕩所舉之鼎,應該是最大的那兩隻的其中之一。

    那麼,嬴蕩所舉之鼎,到底有多重呢?

    我們都知道,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出土最重的鼎後母戊鼎一共八百多公斤。在西周時期,最重的鼎是在秦國境內發現的淳化大鼎,重226公斤。

    想必,226公斤這個重量,嬴蕩並沒有舉起來過。更有意思的是,淳化大鼎並沒有任何記載,完全就是丟失在野地裡,孤零零埋在坑中。它的主人到底是誰?這麼大的分量,這麼高的規格,十有八九它的主人就是周天子。

    當年周天子落難,舉家搬遷到洛陽時,因走的匆忙,九鼎中最大的那個帶不走了,只好找個地方埋起來,以便日後取回。所以,在洛陽的那個鼎,一定沒有這個重,而後世出土的大克鼎,也才170多公斤,這個才是嬴蕩所舉之鼎。

    170多公斤,那麼大的題記,真的是有點難為嬴蕩了。丫不僅把鼎舉起來了,還扛在肩上,估計是鼎上的耳朵壓著肩膀太疼,嬴蕩吃不住這個疼的勁兒,岔氣了,然後鼎直接掉落把他砸死。

    相比之下,項羽這個落魄又落難的貴族,他能有什麼好鼎?我估摸著,也就是大夫五鼎裡最重的那一個,這樣的分量,肯定被嬴蕩臨幸過無數次了。

    再者說了,舉鼎有何難?我也舉過鼎的,雖然沒有他們的重,但是這事兒也夠我後半輩子吹的。

    上圖乃是老夫所舉三足兩耳白金大鼎。

  • 8 # 而知而行的歷史

    西方人經常對華人能夠保留數千年不間斷的歷史的做法感到非常驚訝,這也成為了中國文明沒有中斷過的標誌之一。對於這些浩如煙海的史書,有國家編修的、有私人編纂的,但不管如何,這個群體有一個共有的名稱:史官。

    孔子編纂《春秋》,微言大義,以明明德,闡述王道思想。後來的史官,無不有春秋筆法,在史實中弘揚王道,貶抑霸道。

    (孔子編纂春秋以明大義)

    秦武王和西楚霸王,這兩個人都是天生神力,因此以此自矜,從小就養成了霸蠻的性格。生在戰國亂世,這霸蠻的性格在表面上卻與國家興亡之道有暗合之處。戰國時,國家之間已經無春秋之義,奉行法術詐道,以力服人。孟子說“以力服人者霸,以德服人者王”,他在見齊宣王時,決口不提齊桓晉文之事,以表明“貴王賤霸”的政治立場。

    可是,史官們以《春秋》為師,多是儒者,因此,對秦武王與西楚霸王的行事做派,就有了指摘之處。

    (秦惠文王是一代賢君)

    武,是一個諡號,歷史上能夠以“武”為諡號的國君一般都是大有為之君,比較有名的漢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等,可見這秦武王雖然年紀輕,卻不見得是一個頑劣少年。

    秦武王在位4年,做了好幾件大事,都符合他的霸蠻氣質。比較有名的是聯越制楚(秦武王這下把越國坑了,本來是雙方約好共擊楚國。結果趕上秦武王去世,秦國內亂,楚國趁機滅越,殺越王無疆),可見其得縱橫之道;息壤之盟(甘茂掛帥攻打南韓重鎮宜陽,是秦國東出第一大戰,河西之戰只是收復失地),可見其識人之明;分設左右丞相,可見其有權謀之道;至於克定叛亂,更是符合其“以武靖邊”性格。因此,秦武王在位的4年,秦國磨刀霍霍,君明臣賢,國力強大,東出以爭天下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了。

    秦武王攻取了宜陽,很高興去前線勞軍,回師時路過洛陽。大軍得勝還朝,觀兵於周郊,秦國何時有過這等霸氣?因此秦武王欲效仿楚莊王,問鼎輕重。楚莊王養在深宮,而秦武王以力聞名,因此意圖舉起赤紋龍鼎,大有力抗天下之意。這既符合秦武王以力服人的霸蠻性格,也符合秦國東出的霸道國策。

    (秦武王舉鼎是戰國的重要節點)

    所以,秦武王舉鼎也就水到渠成,他周邊沒有儒家子弟告誡他“君子不履險地”。秦武王舉鼎身亡,山東諸國彈冠相慶,秦國進入內亂時期,直到公元前295年才再一次東出。

    司馬遷評價秦武王,說“武王有力好戲。”按照儒者記史“微言大義”的傳統來看,這句話是十足的貶義。有力,說明其行的是霸蠻之道;好戲,說明其將國事當做兒戲。至於身死,那就是不尊天道的懲罰了。司馬遷對秦武王的評價不高。

    很多人對秦武王的名字感興趣,也因為取名“嬴蕩”有諧音“淫蕩”,聽起來就不正經。其實先秦時貴族男子稱氏以別貴賤,女子稱姓以別婚姻。嬴姓,趙氏,名蕩。因此他的名字應該是趙蕩。

    (司馬遷著史)

    說說項羽。

    項羽也舉鼎,但是他舉的肯定不是赤紋龍鼎,應該是貴族家庭的烹鍋,鼎鑊就是古人們煮飯用的,所謂鐘鳴鼎食之家,意思就是貴族之家,都用鼎來煮飯吃。項羽時九鼎已失傳,因此項羽舉鼎,肯定不會是象徵九州那樣的鼎,而只是一般貴族家庭用的鍋。但是項羽能夠輕鬆舉起來,從此以力聞名,成為軍中的霸王,也足以說明,項羽與秦武王一樣,都是以力服人的霸蠻性格。這種性格最大的特點,即是剛愎自用,好力用強,逞威施暴。

    (項王舉鼎)

    項羽的這種性格也被用在了軍隊管理和國家施政上,體現出來的即是殘暴不仁。新安坑降、焚燒關中、坑殺義帝、齊地屠城,到處都是破壞。所以,項羽的“霸王”在史家眼裡實在算不得一個好名聲。司馬遷寫史,雖然生氣自己受了刑,給了項羽以悲情英雄的待遇,濃墨重彩。

    可是到最後,司馬遷也不得不承認:“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項羽之敗何其速耶?)

    儒家寫史,對以力屈人者,向來都不會給什麼好名聲。只是後世的人,越來越爭名奪利,崇尚霸道,乃至於連表面功夫的儒家王道都不願意做了,赤裸裸的對內剝削,對外掠奪,才將“霸王”一詞看成美言。司馬遷就責備項羽“奮其私智而不師古”。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中國有崇高的王道政治理想,雖然世人愚鈍,還從來沒有實現過。

  • 9 # 尚宮女史

    秦武王確實是因為舉鼎而死,但項羽並非是因為舉鼎而成名,相反,項羽是因為太有名,他舉鼎一事才被屢次提及,舉鼎這件事對於項羽來說就是錦上添花。而且項羽舉鼎這件事是不是確有其事還很難說,即便是真的,他所舉的鼎與秦武王舉的鼎也不可同日而語。

    兩個人在舉鼎這件事上本沒有什麼可以用來比較的,但架不住後世的演繹,秦武王舉鼎反而不那麼出名,而項羽舉鼎則成了一件家喻戶曉之事。這裡先來看一看史籍中關於兩人舉鼎的記載:

    《史記·秦本紀》中記載:“王與孟說舉鼎,絕臏。”《史記·趙世家》中記載:“秦武王與孟說舉龍文赤鼎,絕臏而死。”

    另外《戰國策》和《資治通鑑》胡三省注中也分別都有提及。秦武王舉鼎是真實存在的,而且在當時還引起了轟動,當然這轟動並不僅僅是由秦武王絕臏而死引起的,還在於秦武王舉鼎這件事本身就是對於周天子權威的一種挑戰。

    秦國的野心早在建國的時候就已經產生了,他們不斷尋找東進的機會,試圖在中原紛爭中分得一杯羹,春秋時期因為強晉的壓制,秦國東進之路異常艱難,但隨著晉國國內卿族勢大,晉國開始沒落,甚至到後來直接就分裂為韓趙魏三國,而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後,國富兵強,東進勢不可擋。到了秦武王時期,他的野心更是表露無餘,他想曾對甘茂說:“寡人慾容車通三川,窺周室,死不恨矣。”

    “窺周室”這樣的野心可以和三百年前的楚莊王相提並論了,當時楚莊王就藉著攻打陸渾之戎的名義在洛陽郊外陳兵,然後問鼎中原。三百年後,秦武王也對鼎有萬分興趣。很多人可能覺得秦武王好武,舉鼎就是為了誇耀武力,實際上並不是這麼一回事,或者說不全是這麼一回事。因為秦武王真正感興趣的是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他秦武王想將周天子廢掉。而象徵周天子權力的正是傳說中大禹下令用九州貢金鑄成的九鼎。這九鼎完全就是至高無上權力的象徵,只有天下之主才能擁有。

    秦武王讓甘茂攻破宜陽,然後秦國直通洛陽的道路被打通,秦武王就到了洛陽王宮去見周天子,然後帶著身邊的勇武之人去看一看象徵權力的九鼎。在這裡,他見到了象徵秦國之地的雍州鼎,也叫做龍文赤鼎,然後和孟說比賽,看誰能舉起雍州鼎。孟說直接說自己輸了,然後秦武王就上前舉起了雍州鼎,結果絕臏而死。

    禹鑄九鼎是上古傳說之一,而這九鼎究竟有多大多重,我們不得而知,畢竟一直就沒有實物出土得證。九鼎象徵當時治下的九州,這本身就是權力的象徵。因此九鼎一直是夏商周三朝的國之重器,其重量一定不是一個小數字。

    而關於列鼎的記載中有這樣的規定:“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這裡的數字表示的是鼎的數量,當然根據等級劃分的鼎的使用,不僅數量不同,重量和大小自然也是有區別的。周天子使用的鼎是最大最重的。而九鼎則是鼎中最貴重的鼎。項羽年輕的時候是不可能接觸到九鼎的。

    《史記·項羽本紀》中關於項羽舉鼎的記載是這樣的:“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這裡說的是力能扛鼎,至於有沒有舉過鼎,舉過多大的鼎我們不得而知,但根據項羽的身份來說,年輕時候的他是不可能接觸到天子之鼎和諸侯之鼎的。項羽的祖父項燕是楚國名將,因此項羽能接觸到的最重的鼎或許就是卿大夫使用的鼎。它的重量輕於諸侯的鼎,更輕於周天子之鼎,自然與九鼎更不能相提並論。

    所以“力能扛鼎”這個詞僅僅是用力形容項羽的力氣大,至於有沒有真的扛鼎並不重要,即便真的扛鼎,其重量也遠遠不能和秦武王舉起的雍州鼎相比。而且項羽成名也並不是因為舉鼎,而是他在秦末領導義軍結束了秦朝的統治,又在和劉邦爭權中有了一個悲壯的結局。就是因為有這樣出名的項羽,“力能扛鼎”就變成了一件發生在項羽身上的著名事件,說項羽舉鼎而成名,實際上這是後世演繹的結果。

  • 10 # 離上青

    這個問題我回答看看,看過三國都知道巨鼎這段吧,可是大家知道這段的含義嗎,其實,不管是秦武王舉鼎,還是項羽巨鼎在歷史上都非常有名。同時無論是秦武王舉鼎,還是項羽舉鼎,這兩件事在歷史上留下的都是惡名,很多人不明白吧?為什麼這麼說呢? 先說秦武王舉鼎的事。

    秦武王舉鼎,秦武王是秦孝公的孫子,秦惠王的兒子這大家都知道。 秦孝公任用商鞅,秦國在經過商鞅變法後,生產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國力空前強盛起來。同時,軍功獎勵制度的實行,讓秦國的軍隊戰鬥力也變得強大,在諸侯國中異軍突起。 接著,秦惠王誅殺商鞅,避免了權臣之亂,穩定了政局,並且讓秦國繼續按照商鞅變法的道路向前挺進。

    在古代迷信才是真理,秦武王最後到洛陽,舉周鼎,被鼎砸死,也是充滿象徵意味的。 為什麼說秦武王舉周鼎被砸死,具有象徵意味呢? 我們知道,大禹在平定天下以後,鑄大鼎以安九州。“鼎”是國家的象徵。秦武王撬動周鼎,其實就是想替代周天子,自己成為天子的意思。而他最後被周鼎砸死,則是表明,他透過逞武的方式,是不能實現這個願望的。

    大家知道到最後項羽之所以被劉邦打敗,是君子敗給了無賴,是英雄敗給了政治家。 真的是這樣嗎?顯然是不對的。項羽和秦武王的做派是一樣的,都是逞武。別的不說,項羽剛起義的時候,衝進官府,不問青紅皂白,一個人殺掉一百多人;以及後來,項羽在鉅鹿之戰後,一口氣坑殺了20萬無辜的降卒,就是證明。

    其實不管秦武王,還是項羽,舉鼎之事,所揚的,其實是惡名,沒有什麼好事情,三國書裡也好,還是歷史也好,裡面的故事都有內涵,都有錯的地方,大家這麼看待這樣的事情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9年12月份新玉米上市價會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