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說三國
-
2 # 無慾金剛
這個因素太多,不是一個方面的原因,既有個人能力問題,也有社會大環境問題,還有人心向背其他的因素,這個沒辦法比較
-
3 # 風雨中的梅雲
劉邦之所以能統一天下,是他的班子成員很牛逼。比如內政,蕭何一個人足矣。對外征戰,韓信配以樊噲,曹參夏侯嬰等人,外加英布彭越。再有張良陳平等人獻計獻策。分化項羽的君臣關係。利用田橫等人與項羽的矛盾。從而達到一統天下的夙願。總之一句話,劉邦的班底很強,團隊的合作意識極強。而他的對手項羽很弱。這裡有必要說一聲,打天下並非只靠勇武。而是需要諸多的因素合成在一起。這也就是為什麼項羽力可扛鼎,軍事能力超群,卻還是輸的一塌糊塗的原因了。
接下來我們再說劉備,諸葛亮雖然是個文職裡的全才,但終歸是分身乏術。顧東顧不了西。龐統法正雖然能力超群,但龐統死的有點早。法正同樣的也是半路夭折。況且,法正的性格有很大的缺陷,能力強,但報復心也極強。心眼有些小,屬於有恩必報,有仇也必報的主。也就是說,法正的胸懷不夠寬廣,李巖也是如此。黃權中途投敵。楊藝孫乾外加伊籍伯和簡雍。則都屬於白麵秀才的主。這些人別說跟諸葛亮比了,就是曹操陣營的荀彧賈詡,任何一人在能力上都可秒殺這幾個N多回。武將方面,劉備雖有五虎上將,個個都是萬人敵。單挑都沒問題。但要說到讓他們像韓信那樣統兵佈陣,則誰都不行。只有一個關羽多少能統軍作戰。其他人衝鋒陷陣還行。單獨統軍作戰,則不如韓信多亦。而且,關羽張飛能力雖強,但他們的性格缺陷則更強,關羽為人孤傲,張飛則性情暴躁。這也註定了他們不得善終的結局。馬超雖然位列五虎上將,但總得來說,不為劉備所信任。黃忠嘛,衝鋒陷陣行,獨立領兵差得多。趙雲,是個忠實的保鏢。雖然衝鋒陷陣,武功天下第一(呂布死後),但一輩子保護著劉備的生命安全。是一個合格優秀的將軍而不是元帥。以上這些人都不能夠獨當一面。他們都需要一個排兵佈陣的人調遣調配。可以這麼說,除了這些人以外,如果再給劉備配一個韓信式的元帥。或者是蕭何式的後勤部長。那麼劉備的天下之夢或許就可以實現了。諸葛亮雖然犀利異常,但他卻無暇分身。他統軍作戰,後方的事情無人做。留下來吧,前方的事情無人料理。再加上劉備集團的荊州團隊和巴蜀團隊的面和心不和的內鬥。更主要是劉備的對手要比劉邦的對手強太多了。劉備的對手曹操,那可是幾百年才出一個的,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的人物。而且,曹操統軍出征,內政完全可以不管,因為荀彧荀攸,華歆鍾繇等人,皆可獨當一面。軍師程煜賈詡,任何一個都不是善茬,雖然不是諸葛亮的對手,但也不是諸葛亮三兩下能夠擺平的。外帶一個貌合神離的孫權集團。劉備能贏?才怪呢。劉備之所以奪取漢中,就是想效仿劉邦居高臨下一統天下。但他似乎忘記了,他的對手可不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項羽。他的對手是老奸巨猾的曹操。劉備雖然有諸葛亮的盡力輔佐。但曹操一方也出了一個跟諸葛亮叫板的司馬懿。所以劉備雖強,但他的對手更強。
-
4 # 風從東方來163590821
這個問題,上下千餘年間,不知多少歷代史家探究。藉此機會,我談談個人淺見:
劉邦與劉備的起點大同小異,都起於青萍之末,都處於各方豪強林立且天下紛爭之勢,都從川蜀形成自已的政權而欲進窺中原一統天下。劉邦僅用八年就成功了,劉備用了34年卻還在原地踏步,了結於白帝城。
兩相比較,主要原因有二:
一,人心向背。劉邦是打著“推翻暴秦”的旗幟,獲取了早已飽受暴秦專治統治而苦不堪言的天下士族及基層百姓的支援。聚人望,聚人才。以致當世頂尖一流文武精英,奇才異士,先後盡投劉邦為其所用。而劉備打出的旗幟,是“恢復漢室,奉衣帶詔討賊”。時漢室正統體系尚存,天下士族及基層百姓尚以漢室為正統,視劉備政權為旁支。正因天下大勢如此,曹操才“挾天子以令諸侯”,旨在師出有名,獲取天下支援。也正因如此,天下頂尖人才,並不能如劉邦那樣盡聚劉備麾下為其所用,而是分流於魏蜀吳三國,並各有勢均力敵之才,所以才成就三國長期鼎立的格局。使劉備缺失統一天下的最關鍵因素~人才力量及人心力量。
二,戰略失誤。劉備雖按諸葛亮為其籌劃的《隆中對》藍圖一路走來,步步實現著藍圖規劃。卻在失去荊州之後,錯誤地發動了夷陵之戰並以失敗告終,嚴重損傷了蜀國的國力元氣,使資源財賦夲就不如魏、吳富庶的蜀華人民不堪重耗,兵源匱乏,且兵疲將老,人心思定,不思再戰。蜀國總戶籍人口96萬,卻因長年征戰,需要養兵11萬人。嚴重缺乏青壯勞力以從事生產發展,大大降低了戰爭資源的再生能力。以至後期依靠軍隊屯田自力更生以養兵士。正是因為劉備的戰略失誤,傾國之力伐吳,致有夷陵之敗,直接造成自已小命不保及國力元氣大損,失去了想要統一天下的先決條件~人都死了,統個鬼啊?並且給蜀國的國運危亡埋下了直接的遺害。就算其後人妄想要秉承劉備遺志,也更是無從談起。
所以,愚以為上述兩個因素,是劉備不能象乃祖劉邦那樣統一天下的決定性因素。
-
5 # 開天行道
外有曹操,孫權。
內無張良,韓信。
50歲事業剛起,魏吳早已建國。
掙得蜀漢,已經相當不易。
-
6 # 歷史網
人們總是說歷史事件的發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但事實上許多事就是一個偶然。
劉邦能統一天下有許多偶然因素。
第一件偶然就是鴻門宴事件。項伯私通外敵、通風報信,甚至直接出手援救敵人,讓劉邦得以僥倖逃脫。
第二件偶然是蕭何能夠追回韓信。沒有韓信就絕對沒有漢朝的建立。在與項羽爭奪天下的四年時間,全憑韓信逆天掃平各路諸侯。最後仍是依靠韓信的十面埋伏才搞定項羽。
第三件偶然是范增的出走和病死。范增不死,作為楚軍智囊核心,由他坐鎮彭城,項羽不會落得到處救火,疲於奔命,直到被劉邦拖死。
第四件偶然是韓信在楚漢相爭的關鍵時刻沒有獨立。韓信拒絕了謀士荊徹的建議,甘願以比劉邦強大數倍的實力繼續臣服於劉邦。如果獨立,劉邦將迅速崩潰。
劉備未能統一天下也是偶然。
第一個偶然是關羽失荊州。荊州被呂蒙意外偷襲得手後,劉備不但丟了一半的國土,損失了一半的精銳將士,最關鍵是丟掉了唯一能夠向外進攻的戰略要地。
第一個偶然是夷陵的大敗。論實力,夷陵戰役中劉備一直佔據絕對上風。偏偏在閒聊之時,一名小軍卒對劉備說天氣太炎熱,要躲樹下才涼快。劉備聽後說,行,全軍在山林茂盛處紮營避暑。就此埋下了陸遜火燒連營,全軍覆沒的隱患。蜀軍自此精銳將士盡喪,國勢衰落,統一中原再也不可能了。
-
7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劉邦所在的秦朝末年,由於春秋戰國分裂了幾百年,秦只統一了14年而已,分大於合,趨勢是統一。
劉備所在的東漢末年,由於兩漢統一了四百年江山,到漢末天下大亂軍閥割據,合大於分,趨勢是分裂。
此為天下大勢,劉備不如劉邦。
劉邦所在的秦末,自陳勝吳廣起義開始,之後整個秦帝國起義之火漸成燎原,反秦成為政治正確,劉邦成為所有起義軍中率先攻入秦都咸陽的諸侯,而在此之前,整個南方的起義軍均被章邯平定,如項梁、周文、田儋、陳勝、魏咎等均被章邯幹掉,這些人如果不死,簡直就是劉邦的競爭對手,但是他們全死了,南方的起義軍稍微有點勢力的基本上完蛋了。
而北方的義軍呢?全被韓信滅了,只剩一個項羽,劉邦的運勢簡直好的不要不要的,只要擊敗項羽,天下就是劉邦的,劉邦根本不用一個一個的去打,只要搞定項羽就行,所以劉邦從起兵到統一隻用了7年。
劉備所在的東漢未年,軍閥割據混戰,軍閥之所以是軍閥,是因為他有自己固定的地盤並經營多年,你要消滅軍閥那是相同不容易,劉邦是天下大亂起義軍趁機打秦朝的地盤,誰能力強,誰勢力大,誰佔的地盤就多,但劉備時代是打固定並經營多年的軍閥,誰難誰易相信人人都分的清,舉例:袁紹打河北四州用了近10年,曹操打袁紹用了8年,而劉邦呢,3年滅秦,4年滅項,簡直無法比!
劉備打天下時,當時名義下的東漢政府還存在,在劉備的敵人曹操那裡,劉備名不正言不順,處處受肘制。
此為天時,劉備不如劉邦。
劉邦被封為漢王時,據巴、蜀二州,控漢中之地,劉邦進攻關中時,僅關時一地就有三個諸侯王,而整個天下有18個諸侯王,劉邦的對手簡直一盤散沙,而且劉邦打關中,最大最強的對手項羽居然沒出現!劉邦簡直運氣太好,直接打下關中,然後複製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戰略,有穩定的、且不受戰火迫害的關中之地及糧倉巴蜀,所以劉邦在4年楚漢戰爭中,從後方源源不斷的提供兵源與糧草,而對手項羽卻連個穩定的後方都沒有。
劉備呢,20歲起兵,好不容易因功當個官還被奪了,35歲好不容易有個地盤徐州,卻是陶謙送的,沒兩年又被人奪走,東奔西跑、南征北戰、寄人籬下,劉備很努力,終於在49歲有了一塊完全是自己打下來的地盤,57歲打下益州,59歲打下漢中,卻不知天下局勢早己成定局,對手曹操平定北方,天下十三州獨得九州,對手孫權三代經營江東,國富民強,已不可圖!
此為地利,劉備不如劉邦。
劉邦的對手只有項羽,其它對手要麼被章邯平定,要麼被韓信幹掉,劉邦已經夠歷害了,偏偏有三個神一樣的人才心甘情願的輔佐劉備,千年難出的兵仙韓信,百年一遇的謀臣張良,十年難求的賢相蕭何,而對手項羽軍事神勇,政治平庸,軍事是政治的延續,玩政治劉邦爐火純青。
劉備可謂生不逢時,對手一個比一個歷害,呂布、袁術、袁紹、曹操、孫權,劉備一個也滅不了,而且自身資源有限,兵不過數千,將不過關張,好不容易請出個諸葛亮,但大局已定,人才各自站隊,劉備得的最少。不聽諸葛亮之意攻劉琮謀荊州,導致荊州三分,不聽龐統之意攻劉璋謀益州,導致龐統身亡,是以成敗早己註定!
此為人和,劉備不如劉邦。
論能力、識人用人,兩人相當。但天下大勢非人力能更改,把劉邦放在劉備的年代,他取得的成就不一定比劉備強。把劉備放在劉邦的年代,相信劉備必能一統!
-
8 # 漢軍將至
或說,劉邦之所以成功,在於人才濟濟,其實不然,韓信,陳平,張良,酈食其等,都不是劉邦請的,而是自己跑來的,這些英雄豪傑歸附劉邦,自然是有道理的,當年郭嘉,荀彧,朱靈等離袁紹,而投曹操,亦是如此,劉備以漢室宗親的名義,都吸引不來英雄豪傑,自然身上有重大缺陷。
歷史上,帝王裡面,性格品行最似劉邦的就是劉備,兩人氣度非凡,寬宏大量,識人用人方面在歷史上都是頂級的。劉備雖然也是一代英雄,但跟劉邦比,差距還是很大,我比較贊同馬援認為劉邦的評價,無可無不可。在我看來歷史上的帝王裡面,沒有人能達到劉邦的高度。劉邦一生,幾乎很少犯大錯,而劉備一生大錯不斷,最終使得統一大業功虧一簣。第一次,徐州,呂布來投,當時劉備形勢一片大好,而劉備卻沒有抓住機會,並掉呂布部曲,反而讓呂布駐紮小沛,這是給自己留禍害。後,曹操用漢天子令令劉備擊袁術,劉備竟然自己帶主力去,這時呂布偷襲徐州,劉備大好基業毀於一旦。如果劉備誅殺呂布,收服張遼,高順,陳宮等名將,可能歷史會完全不一樣。
第二次,荊州劉表薨,諸葛亮勸劉備順勢奪取荊州,劉備不忍,這時曹操聞劉表死,怕劉備奪荊州,果斷出兵,雖然劉備後來又與孫權聯合,擊敗了曹操,但也與孫權因荊州歸屬爭議不斷,最終關羽亡。如果劉備當時順勢奪取荊州,收荊州之兵,聯合孫權,可能後面形勢完全不一樣了。
第三次,益州,龐統勸劉備乘劉璋迎接的時候,順勢擒拿劉璋,奪取益州,劉備又不聽,最終三年苦戰,龐統戰死,又諸葛亮,趙雲,張飛帥荊州兵支援,而結局是益州殘破,荊州空虛,為失去荊州埋下伏筆。如果聽龐統之言,就可以得到完整的益州,諸葛亮也不必離開荊州,關羽也就不會敗亡。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從劉備這三次失誤來看,就可以看出與劉邦的差距還是太大,差距就在政治手段上,劉邦殺丁公,封雍齒為諸侯,而天下安。而劉備不忍呂布,徐州殘破,不忍奪劉表基業,荊州殘破,不忍擒劉璋,益州殘破。對於想著一統天下的英雄來說,劉備過於婦人之仁了。
劉備早期並沒有表現出英雄氣,格局太小,諸葛亮出來之後,才顯露出來,然後才有大量英雄豪傑來投。
-
9 # 巴山夜雨涮鍋
因為劉邦在天時、地利、人和上都比劉備要更佔優,劉邦個人才能也是超過劉備不少。
劉邦的各方面才能,應該說都不弱於劉備,部分方面強於劉備。這個就不多論證了。
單說天時、地利、人和幾方面,劉邦就比劉備佔優。
劉邦的時代,暴秦導致全國的憤怒,起義風起雲湧,但舊的六國貴族又遭到新的起義者衝擊,陳勝也好,項梁項羽也好,都並不是傳統的六國公室。這其實是一個大革命、大造反的年代。所以劉邦以一個流氓能得到沛縣擁戴,以幾千人馬能成為楚國高層,然後封漢中王。相反,劉備所處的漢末雖然也天下大亂,但權力資源依舊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劉備這種賣草鞋的皇族偏支,要獲得資源太難了。看劉備從整頓幾百人馬起兵到割據一方多麼艱難就知道了。
地利來說,劉邦在秦滅後直接被項羽分封佔據了漢中巴蜀之地,他入川后幾個月就迅速越過秦嶺攻佔三秦,從此劉邦基本佔有戰國中期的秦地,這在當時是進可攻退可守的王者之地。相反,劉備費勁吃奶的力氣(前後用了七年)才打下巴蜀和漢中,之後立刻丟了荊州。關中之地是掌握在曹操手中。於是劉備只剩四川之地。而四川本身富饒險固,但出擊不易,從四川之地出來統一天下的,歷史上一個都沒有(劉邦如前所述,主要是搶先佔據了關中)。
最後講人和,劉備後期雖然也匯聚了包括關羽、張飛、諸葛亮等在內的一批人才,但完全沒法跟劉邦相比。諸葛亮的才能可以說不亞於甚至超過蕭何,但關羽、張飛等武將則完全沒法和韓信為首的豪華天團相提並論。謀士方面,龐統、法正也比不上張良、陳平,且二人先後死去。
而在對手層面上,劉邦面對的是被項羽分割得七零八散的天下。項羽自己只佔有五分之一的中國,還位於東南,距離劉邦很遠。其餘的地方,齊國一直在跟項羽打仗,河北中原諸侯也是各自為戰,連關中都被分割為三秦。相反,劉備在自己稍有起色後,面對的則是佔據了三分之二天下的曹魏集團,不但地盤大,而且內部較為統一團結,其實力比起三秦乃說,完全不是一個檔次。
因為這些原因,再加上一些運氣成分,最終劉備無法完成他祖宗劉邦的大業。
-
10 # 菩薩我想對你說
劉邦原本只是一名最底層的亭長,從集合三千沛縣子弟起兵反秦到打敗項羽統一天下,開創延續數百年的大漢基業,前後僅用了七年時間;而自稱是劉邦後代的劉備,費盡心機,奔波一生,卻只是建立了蜀漢,始終無法統一天下。那麼,為何劉邦能在短時間內統一天下,而劉備為何就不能呢?
這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涉及到時代背景、個人能力、部下以及對手強弱等諸多因素,所以,要說清楚這個問題,恐怕得寫一本書。不過,在研究劉邦與劉備時,我們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他們曾面臨類似的情況,卻做出了不同的決策。而透過這個決策,我們似乎可以找到劉邦能統一天下而劉備卻無法統一天下的關鍵原因。
秦末,楚懷王熊心與劉邦、項羽等將領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結果劉邦先入關中,應封關中王。但項羽不承認,希望楚懷王封他為王,楚懷王答覆“如約”,引起了項羽的極大不滿。項羽於是強行尊楚懷王為“義帝”,自封為“西楚霸王”,又依據個人喜好和親疏關係分封天下諸侯,把劉邦改封為漢王。
公元前206年四月,項羽欲還都彭城,派遣將士強迫熊心徙去郴縣。熊心無奈,只得出都就道,但左右群臣依戀故鄉不肯速徙,怨聲載道。項羽大怒,暗令九江王英布於途中截殺義帝。次年三月,劉邦統大軍東渡黃河直指洛陽,途經新城,遇到三老董公,獲知義帝熊心死訊。
請大家注意劉邦在聞知義帝死訊後的反應!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漢王聞之,袒而大哭。遂為義帝發喪,臨三日。發使者告諸侯曰:‘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為發喪,諸侯皆縞素。悉發關內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願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
這段歷史記載的大概意思是說:劉邦在聞知義帝的死訊後,不僅哭得十分傷心,還立刻下令三軍發喪,縞素三日,併發檄文佈告全國,指斥項羽弒君,大逆不道。
於是,天下受項羽壓制、排擠的諸侯群起響應,劉邦因此得大軍共計五十六萬人,殺奔彭城,討伐項羽,從而揭開了楚漢之爭的序幕。此後又經過三年,劉邦終於打敗項羽,統一了天下。
與此相對應,或者說與劉邦遇到的上述情況相類似,黃初二年,蜀地有傳言,在許都的漢獻帝已被曹丕害死。
漢獻帝是東漢的末代皇帝,一生的處境都十分悲慘。但無論如何,對於自稱是漢室後裔,標榜要“匡扶漢室”的劉備來說,漢獻帝始終是他名義上的主子。換句話說,劉備與漢獻帝的關係,比之劉邦與楚義帝的關係,應該更加親近才是。
那麼,在聽到漢獻帝遇害的傳言後,劉備的反應又是什麼呢?《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說:“乃發喪制服,追諡曰孝愍皇帝。”即劉備的反應是:下令披麻戴孝,為漢獻帝舉行喪禮,並尊諡漢獻帝為孝愍皇帝。
值得一提的是,劉備就在諸位臣子的簇擁之下,在成都西北武擔山之南登基稱帝,並大赦罪犯,改年號為章武。而後,劉備就大舉出兵。但劉備出兵,攻打的不是殺害漢獻帝的曹魏,而是殺害關羽的東吳。
對比劉邦在獲知義帝遇到後的反應和劉備在獲知漢獻帝遇害傳言後的反應,明眼人不難看出,他們的相同之處是都在惺惺作態,不同之處是劉邦趁機鼓動天下諸侯聯合起來攻打項羽,而劉備卻趁機自己稱帝,然後出兵攻打東吳,為關羽報仇,而不是為漢獻帝報仇。
這體現了劉邦與劉備在格局上的差異,也是劉邦能統一天下而劉備卻不能的關鍵原因所在。
有人可能會反駁說,東吳的孫權派呂蒙在背後偷襲關羽、奪取荊州,此仇豈能不報?荊州是爭奪天下的戰略要地,豈能不奪回?所以,劉備的選擇沒錯,不能說他格局太小。
這種觀點看似有點道理,實則是沒能看到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關係。如果一個人連自己所面臨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都無法看清,又談何去與人家爭奪江山、統一天下呢?
對劉備而言,與曹魏爭奪天下是他當時所面臨的主要矛盾,與東吳爭奪荊州則是次要矛盾。所以,他如果格局夠大,就應該暫時放下次要矛盾,與東吳聯合起來對抗曹魏。
當初,正在就餐的曹操聽聞魯肅將荊州部分領土借給劉備,驚得連筷子都掉到地上。曹操之所以吃驚,並不在於荊州一城一地之得失,而是孫權與劉備的聯盟。因為孫劉聯盟,對曹魏是個巨大的威脅。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諸葛亮和魯肅提出的“聯合抗曹”戰略是十分正確的,具有大格局。
然而,劉備不聽諸葛亮、趙雲等人勸諫,為了替關羽報仇,為了奪回荊州,不惜破壞與東吳的聯盟,可見其格局不夠遠大,遠不如劉邦。
楚漢相爭之時,劉邦實際也遇到了許多窩心的事。比如,劉邦在廣武與項羽對峙時,攻下齊地的韓信不僅沒有派兵前來相助,反而趁機向劉邦請封“假王”;再比如,劉邦與項羽約定以鴻溝為界後,又採納張良、陳平的建議,派人聯合韓信、彭越,約定時間共同追擊項羽,但當劉邦追至固陵時,韓信和彭越卻因為沒有得到封地而故意不來會合,致使漢軍被楚軍打得大敗等。
但劉邦明白,自己與項羽的矛盾才是主要矛盾,而與韓信、彭越等人矛盾則是次要矛盾,所以,韓信想要當齊王,劉邦答應了,韓信和彭越要封地,劉邦也答應了,從而聯合了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打敗了項羽。
我們試想一下,如果劉邦當初也與劉備一樣分不清主次,拒絕封韓信為齊王,拒絕給韓信、彭越封地,甚至像劉備一樣,放下主要敵人項羽不打,而先出兵攻打自己的盟友韓信、彭越等,那麼,劉邦最終還能統一天下嗎?
總之,由於劉邦具有非同常人的格局,故而能暫時剋制自己的憤怒,能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能看得更遠;劉備則正相反。所以,劉邦能最終統一天下,劉備卻不能。
回覆列表
內外都不一樣:
1 劉備外面是鐵板一塊,劉邦外面是各封國各顧各
2 團隊 劉邦三傑加陳平,劉備只有個諸葛亮(事兵的法龐死太早,廖立劉巴不盡心,就算盡心也是政才跟諸葛有些重合,陽謀厲害的黃權也折在東征投魏了),劉備有什麼,五虎將這裡不爭真假,勇武不錯,仗打的好的就關羽一個,其它幾個能衝鋒一下,加上魏延算半個吧。
3 地盤不一樣。劉邦的漢中是秦漢中郡,省級區域,劉備的漢中郡約等於現漢中市(略小於)遠小於秦漢中郡,劉邦漢中除了險道,還有東出和西進的水路,劉備漢中水上東西都無路,東面上庸不在手,西面地震水路斷, 只有繞路走寶雞或者走險路。 人口也少很多,漢中戰曹操遷了大漢中巴中佔益州約1/4的人口。 蜀漢中差不多空城,所以主要置了漢樂二城(現漢臺 城固)
4 軍事能力問題,法正死了之後諸葛只會正面磕,從戰略(如果意圖是一統)上來說一定是錯的,不出奇怎麼可能, 第一次如果子午突襲才有機會,當然勝算也太小,,,之後再沒機會突襲勝算等於0 。 當然如果戰略意圖只是襲擾以延長偏安,這個不評判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