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子諸123

    所謂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從這個角度來講,明清最出名的是小說,因此也可以說清朝沒有影響力極為廣泛的著名詩人。

    但也應看到,清代是有好詩人、好詩詞的,他們借古諷今,取長補短,對於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從風格上來講,清人詩詞風格多變,流派眾多,單以成就,是遠遠超過元明兩代的。

    清朝詩歌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清初、清中葉和晚清。

    清初詩歌,這時期滿清剛入關不久,民族矛盾尚為尖銳,一大批具有民族氣節的讀書人直接或間接參加了抗清鬥爭。表現在詩歌上,主要是一種國仇家恨、激越蒼涼、流離失所的易代之痛,如顧炎武、黃宗羲等人,不僅學術成就頗高,在詩歌上也有很高的造詣,又如吳偉業、王士禎等人,詩名頗大,甚至在行詩理論上也頗有成就。這時期最為出名的是清詞三大家之一納蘭性德,那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堪稱當今網路界最出名的詞句之一。

    清中葉詩歌,此時王朝穩定,國力強盛,有《四庫全書》的修訂,有《紅樓夢》橫空出世,詩詞方面也是人才輩出。如鄭板橋,“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首詩應該是家喻戶曉了。又如乾隆三大家袁枚、蔣士銓、趙翼,性靈派三大家袁枚、趙翼、張問陶,等等,皆是一時風流人物,詩歌作得極好。這裡也不得不提一個人,那就是乾隆皇帝,自稱十全老人,“平生結習最於詩”,推崇杜甫,狂熱的詩歌愛好者,一生當中作了四萬多首詩,僅從數量上來講,一人便抵得過整個大唐詩人了,若是從出生便開始作詩,那得每天作一首半,直到死亡,才能達到如此數量,可見乾隆作詩之勤之多,當然,至於詩歌的質量就不說了,張若虛是以一首《春江花月夜》冠絕全唐,乾隆只能說是以數量取勝,真正稱得上好的詩詞寥寥無幾。

    晚清詩歌,這時候國家風雨飄搖,百姓疾苦不堪,最有名的自然是龔自珍,不僅是思想家,還是一位極為了不起的詩人,如“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那種拳拳愛國之心,讓人聞之落淚。還有魏源、黃遵憲、林則徐等人,跟龔自珍極為相似,一邊奮起救國,一邊留下了不少傳世之作。

    所以,從實際情況來看,清朝著名詩人不僅有,而且還不少。之所以造成人民覺得清朝沒有詩詞的原因,還是在於唐詩太好、太多,幾乎把詩歌寫絕了,正如宋詞與元曲,沒有哪個朝代能在這兩個領域跟他們競爭。況且,明清以來的四大名著,光芒之盛,足以令今人忽略他們在其他領域的成就了。

  • 2 # 一往文學

    當然有,還很多,我這裡舉七個例子。

    有清一代,中國古代文學進入了全盛時期,詩、詞、曲、小說、散文等各種文學體式異彩紛呈。雖然很少有像李白、杜甫那樣的巔峰詩人,萬口傳誦,人盡皆知,但還是有很多著名的詩人,他們的人生經歷和詩作同樣是很有趣的。

    王夫之:王霸拈來一點無

    王夫之,字而農,號姜齋、又號夕堂,湖南衡陽人。他與顧炎武、黃宗羲並稱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王夫之自幼跟隨王介之讀書,青年時期積極參加反清復明,晚年王夫之隱居於石船山,著書立傳,自署船山病叟、南嶽遺民,學者遂稱之為船山先生。著有《周易外傳》、《黃書》、《尚書引義》、《永曆實錄》、《春秋世論》、《噩夢》、《讀通鑑論》、《宋論》等。他在詩歌方面的貢獻也很大,著有《姜齋詩集》、《古詩評選》、《唐詩評選》、《明詩評選》等。他的《姜齋詩話》,提出"情景相聲說",我們通常分析詩詞的情景交融便由此而來。王夫之心繫大明王朝,詩中時時生出明末遺恨,讀之不禁令人感慨。

    《酣睡·其六》

    詩書放下千端在,王霸拈來一點無。

    消受三竿紅日影,生成一幅後天圖。

    錢謙益:獨倚銀輪哭桂花

    錢謙益,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東澗老人。學者稱虞山先生。清初詩壇的盟主之一。他本為東林黨人,但是大明覆滅之後,他又剃髮降清,任清朝的禮部侍郎,很多明末遺民對此嗤之以鼻。但是他心裡滿含歉疚,著有《列朝詩集》,收錄編排明代詩人的詩作以表示自己對大明王朝的懷念。他的詩作既飽含詩情,又有深厚的學問,是虞山詩派的開創者。他與江南名妓柳如是有一段良緣佳話,也曾與柳如是約好一起泛舟投湖自盡,不想生活在清朝國土上。當時柳如是先跳了下去,一心求死,但是錢謙益覺得水太冷不想跳下去,又把柳如是救了下來,最後兩人不了了之……所以錢謙益其人很矛盾,既心懷大明又擔任清官,既想死又不想死,內心糾結優柔寡斷,以至於很多人覺得他人品太差。

    《後秋興》

    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

    更無魚腹捐軀地,況有龍涎泛海槎?

    望斷關河非漢幟,吹殘日月是胡笳。

    嫦娥老大無歸處,獨倚銀輪哭桂花。

    吳偉業:衝冠一怒為紅顏

    字駿公,號梅村,別署鹿樵生、灌隱主人、大雲道人,漢族,江蘇太倉人。他是明末清初著名詩人,與錢謙益、龔鼎孳並稱"江左三大家",又為婁東詩派開創者。長於七言歌行,初學"長慶體",後自成一體,後人稱之為"梅村體"。他的《圓圓曲》:"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紅顏流落非吾戀,逆賊天亡自荒宴。電掃黃巾定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透過寫名妓陳圓圓和吳三桂的聚散離合,譴責了吳三桂叛變的行為,具有深厚的歷史感懷。後人在談到吳三桂和陳圓圓的愛情的時候,也喜歡引用吳梅村的"衝冠一女為紅顏"這句詩。

    王士禎:一蓑一笠一扁舟

    原名王士禛,因為"禛"與愛新覺羅·胤禛重名,範了避諱,經過多次修改,都不如意,最後乾隆皇帝賜他王士禎之名。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世稱王漁洋,諡文簡。山東新城人。清初傑出的詩人、文學家,是繼錢謙益之後的詩壇盟主,論詩提出了神韻說,作詩清淡秀麗,韻味無窮。著有《漁洋山人精華錄》、《香祖筆記》、《居易錄》、《漁洋文略》、《漁洋詩集》、《帶經堂集》、《感舊集》、《五代詩話》、《精華錄訓篆》、《蠶尾集》等。

    《題秋江獨釣圖》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

    沈德潛:十年無限存亡感

    沈德潛,字確士,號歸愚,長洲人。沈德潛熱衷功名,但是到六十多歲才考中,考中之後深得乾隆皇帝的喜愛,乾隆元年(1736)薦舉博學鴻詞科,乾隆四年(1739)成進士,曾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但是伴君如伴虎,因為故人的文字獄而受到了牽連,乾隆爺說"朕於德潛,以詩始,以詩終",沈德潛也不能夠得到善終。他的一生起起落落,可謂嚐盡人生百味。他為葉燮門人,論詩主格調,提倡溫柔敦厚之詩教。其詩多歌功頌德之作,但少數篇章對民間疾苦有所反映。著有《唐詩別裁》、《明詩別裁》、《清詩別裁》、《古詩源》等。

    《雨泊話舊》

    寒雨蕭蕭夜打蓬,蓬窗相對一燈紅。

    十年無限存亡感,併入空江話雨中。

    趙翼:江山代有才人出

    清代文學家、史學家、詩人。字雲崧,一字耘崧,號甌北,又號裘萼,晚號三半老人,江蘇陽湖人。他作詩主張獨創,不要因循守舊,嘲諷理學,也有批判現實的作品。他與袁枚、蔣士銓並稱乾隆三大家,著有《廿二史札記》、《甌北詩話》等。趙翼雖然講究詩歌的獨創性,但是他學詩、評詩特別認真,一本薄薄的《甌北詩話》,有很多對像李白、陸游之類著名詩人的名句摘抄。

    《論詩五首》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龔自珍:負盡狂名十五年

    字璱人,號定庵,漢族,杭州人。晚年居住崑山羽琌山館,又號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詩人、文學家。他自幼學習經史,又跟隨姥爺段玉裁學《說文解字》,對金石也有研究,可謂多才多藝。雖然龔自珍才華橫溢,但第六次科考才考中進士。他在京師交遊廣泛,放蕩不羈,既能夠應對達官顯貴,也能與街頭乞丐促膝長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奇人。他內心有種莫名的焦灼,經常夜不成眠,繞屋狂走。道光時期清代瀕臨中落,或"避席畏聞文字獄",或"團扇才人居上游",龔自珍以他敏銳的文人直覺預言了衰世的來臨,寫下了《尊隱》。梁啟超也評價"初讀定庵,若受電然"。另著有《己亥雜詩》、《明良論》等。

    《漫感》

    絕域從軍計惘然,東南幽恨滿詞箋。

    一簫一劍平生意,負盡狂名十五年。

  • 3 # 水美188

    清代詩人輩出,數量超過唐宋元明歷代之和,諸體兼工。前三名不大好選,以下列出10名清代各時期頂級大詩人。大概按照年代列舉。錢謙益、吳偉業、王士禎、袁枚、錢載、黃景仁、鄭珍、龔自珍、陳三立、鄭孝胥。下面簡單介紹一下。

    錢謙益(1582年10月22日—1664年6月17日),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東澗老人。學者稱虞山先生。清初詩壇的盟主之一。蘇州府常熟縣鹿苑奚浦(今張家港市塘橋鎮鹿苑奚浦)人。著有《牧齋初學集》《牧齋有學集》等。

    錢仲聯:“有清一代詩人,工七律者無過牧齋……然則牧齋志節,歷久不渝,委曲求全,固不計一時之譭譽也。”

    錢海嶽:“謙益清流領袖,首先迎附,皆為國罪人,乃失身於前,歸正於後。”

    吳偉業(1609年6月21日—1672年1月23日),字駿公,號梅村,別署鹿樵生、灌隱主人、大雲道人,漢族,江蘇太倉人。

    生於明萬曆三十七年,明崇禎四年(1631)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左庶子等職。清順治十年(1653)被迫應詔北上,次年被授予秘書院侍講,後升國子監祭酒。順治十三年底,以奉嗣母之喪為由乞假南歸,此後不復出仕。

    他是明末清初著名詩人,與錢謙益、龔鼎孳並稱“江左三大家”,又為婁東詩派開創者。長於七言歌行,初學“長慶體”,後自成新吟,後人稱之為“梅村體”。

    王士禎(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世稱王漁洋,諡文簡。山東新城(今山東桓臺縣)人,常自稱濟南人。清初傑出的詩人、文學家。

    王士禎為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進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官至刑部尚書,頗有政聲。

    王士禎繼錢謙益之後主盟詩壇,與朱彝尊並稱“南朱北王”。詩論創“神韻”說,於後世影響深遠。早年詩作清麗澄淡,中年轉為蒼勁。擅長各體,尤工七絕。好為筆記,有《池北偶談》、《古夫於亭雜錄》、《香祖筆記》等。康熙朝書畫家宋犖稱王士禎“書法高秀似晉人“。近人稱其書法為“詩人之書”。博學好古,又能鑑別書畫、鼎彝之屬,精金石篆刻。

    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調江蘇,先後於溧水、江寧、江浦、沭陽任縣令七年,為官政治勤政頗有名聲,奈仕途不順,無意吏祿;乾隆十四年(1749)辭官隱居於南京小倉山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嘉慶二年(1797),袁枚去世,享年82歲,去世後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稱“隨園先生”。

    袁枚倡導“性靈說”,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與趙翼、張問陶並稱“性靈派三大家”,為“清代駢文八大家”之一。文筆與大學士直隸紀昀齊名,時稱“南袁北紀”。主要傳世的著作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及《補遺》,《隨園食單》、《子不語》、《續子不語》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摯,流傳久遠,古文論者將其與唐代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並提。

    錢載(1708—1793),字坤一,號蘀石,又號匏尊,晚號萬松居士、百幅老人,秀水(今浙江嘉興)人,清朝官吏、詩人、書畫家。乾隆十七年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後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上書房行走,《四庫全書》總纂,山東學政。官至二品,而家道清貧,晚年賣畫為生。

    工詩文精畫,善水墨,尤工蘭竹,著有《籜石齋詩文集》。為乾嘉年間“秀水派”的代表詩人。

    黃景仁(1749年—1783年),字漢鏞,一字仲則,號鹿菲子,常州府武進縣(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縣)人,宋朝詩人黃庭堅後裔,清代詩人。

    黃景仁四歲而孤,家境清貧,少年時即有詩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為求生計開始四方奔波,一生窮困潦倒。乾隆四十六(1781年)被任命為縣丞,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病逝。

    黃景仁詩負盛名,和王曇並稱“二仲”,和洪亮吉並稱“二俊”,為毗陵七子之一,詩學李白,所作多抒發窮愁不遇、寂寞悽愴之情懷,也有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詩極有特色,亦能詞。著有《兩當軒集》、《西蠡印稿》。

    鄭珍(1806~1864)清代官員、學者。字子尹,晚號柴翁,別號子午山孩、五尺道人、且同亭長,貴州遵義人。道光十七年舉人,選荔波縣訓導,咸豐間告歸。同治初補江蘇知縣,未行而卒。

    學宗許鄭,治經學、小學,亦工書善畫,還是晚清宋詩派作家,其詩風格奇崛,時傷艱澀,與獨山莫友芝並稱“西南巨儒”。所著有《儀禮私箋》、《說文逸字》、《說文新附考》、《巢經巢經說》、《鄭學錄》等。

    龔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號定庵。漢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晚年居住崑山羽琌山館,又號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詩人、文學家和改良主義的先驅者。

    龔自珍曾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和禮部主事等官職。主張革除弊政,抵制外國侵略,曾全力支援林則徐禁除鴉片。48歲辭官南歸,次年卒於江蘇丹陽雲陽書院。他的詩文主張“更法”、“改圖”,揭露清統治者的腐朽,洋溢著愛國熱情,被柳亞子譽為“三百年來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餘篇,詩詞近800首,今人輯為《龔自珍全集》。著名詩作《己亥雜詩》共350首。多詠懷和諷喻之作。

    陳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嚴,號散原,江西義寧(今修水)人,近代同光體詩派重要代表人物。

    陳三立出身名門世家,為晚清維新派名臣陳寶箴長子,國學大師、歷史學家陳寅恪、著名畫家陳衡恪之父。與譚延闓、譚嗣同並稱“湖湘三公子”;與譚嗣同、徐仁鑄、陶菊存並稱“維新四公子”,有“中國最後一位傳統詩人”之譽。他於1892年壬午鄉試中舉,歷任吏部行走、主事。1898年戊戌政變後,與父親陳寶箴一起被革職。1937年發生“盧溝橋事變”後北平、天津相繼淪陷,日軍欲招致陳三立,陳三立為表明立場絕食五日,不幸憂憤而死,享年85歲。

    陳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詩》及其《續集》、《別集》,死後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鄭孝胥(1860-1938),中國近代政治人物、詩人、書法家。福建省閩侯人。1882年清光緒八年舉人,曾歷任廣西邊防大臣,安徽廣東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辛亥革命後以遺老自居。1932年任偽滿洲國總理大臣兼文教總長。善楷書,取徑歐陽詢及蘇軾,得力於北魏碑。所作蒼勁朴茂。為詩壇“同光體”倡導者之一。

    清代大家輩出,名家眾多,除了上面十人,其餘,顧炎武、屈大均、趙翼、朱彝尊、莫友芝、黃遵憲、鄭板橋、陳寶琛、沈曾植...就不一一介紹了。

  • 4 # 拾休一念

    大清是一個神秘的朝代,留下多少秘密。在最昌盛的時候出了兩位詩人,一個是風度翩翩的貴族公子,一個是桀驁不馴的雪域大王。他們在不同的時空裡,經歷相似的情殤。一個成了傳奇,而另一個成了奇傳。

    順治十一年(1654年),納蘭性德出生於北京,字容若,因此後世多稱納蘭容若。父親是正黃旗葉赫那拉氏,母親是英親王阿濟格的第五個女兒愛新覺羅氏,名副其實的貴族子弟。納蘭容若作為家中長子,身負厚望。

    如此顯赫的出身,明明可以靠爹,他卻偏要靠自己。納蘭自幼飽讀詩書,文武雙全。十七歲入國子監,十八歲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五年殿試中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此時年僅二十二歲,簡直是開了掛的人生。之後兩年,他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彙編——《通志堂經解》。還把自己熟讀經史的見聞感悟整理成冊,編成四卷《淥水亭雜識》,這幾乎是一部包含天文地理、歷史音樂、數學佛學等的百科全書。因此深受康熙皇帝賞識,授一等侍衛銜,多次隨駕出巡。

    既是皇室近親,又是康熙伴讀,明明可以靠關係名揚天下,他卻又偏要靠才華。納蘭容若二十四歲時將自己的詞作編選成集,名為《側帽集》,又著《飲水詞》。後人將兩部詞集增遺補缺,共349首,合為《納蘭詞》。傳世的《納蘭詞》在當時社會就享有盛譽,為文人學士高度評價。時人云:“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他的心事只一個字。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納蘭的詩寫實,簡單一句都引人之動容,因為他當真煎熬。開闢鴻蒙,誰為情種?都只為風月情濃。

    納蘭一生中共有過三段戀情,兩位夫人。

    他的初戀是從小寄養在他家的表妹,然而衷腸還沒來得及訴,表妹就被選為秀女送到宮中。雖然深知一入深宮深似海,但這段情納蘭始終割捨不下,甚至不顧性命,假扮喇嘛進宮探望。人是見到了,話卻沒說一句,“悵然而出”,只留下一首詩證明當時曾經為愛痴狂。

    “相逢不語,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暈紅潮,斜溜鬟心只鳳翹。

    待將低喚,直為凝情恐人見。欲訴幽懷,轉過回闌叩玉釵。”

    納蘭的第二段戀情是第一任妻子盧氏,雖然是父母包辦,但因為盧氏對納蘭的仰慕最終感動了納蘭。幸福剛剛來敲門,卻又一次被命運拒之門外。盧氏在生產後著涼不幸早逝,納蘭悲痛欲絕。“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

    盧氏去世後,納蘭續絃官氏為第二任妻子。“官”是“關”同音異字,就是滿洲正白旗貴族瓜爾佳氏,也算是配得上納蘭家,可惜官氏從小被教育成女子無才便是德,納蘭的才情與她毫無共鳴,註定不是納蘭想要的愛情。

    機緣巧合,納蘭終於結識了一位有才情的女子,沈宛(又名青格兒),開始了他人生中第三段戀情,也是最後一段。一句“添段新愁和感舊,拚卻紅顏瘦”出自沈宛之手,不僅勾去了納蘭的人,也勾去了納蘭的魂。那時清廷有規定,滿人貴族不能迎娶漢人,而沈宛正是明朝名將沈鈞的遺孤,納蘭明珠身為朝廷重臣,自然不能違反規定,所以他始終沒能同意兒子的婚事。

    一次次的打擊,終於讓納蘭心灰意冷。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納蘭性德抱病與好友一聚,一醉三嘆,一病不起。七日後溘然長逝,年僅三十歲!他是貴胄,是才子,更是情種,卻情深不壽。納蘭去世時,沈宛已經有了孩子,納蘭走後,沈宛生下了孩子,納蘭家雖然不認沈宛,但是沈宛的孩子還是進了納蘭家譜,取名富森。

    《紅樓夢》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它的原型背景一直是謎一樣的存在,箇中人物也引來無數紅學家的猜測。乾隆算得上是第一位紅學家,當年和珅送了本《紅樓夢》給他,乾隆讀後說:“此蓋為明珠家事作也。” 一句話,把《紅樓夢》與納蘭家聯絡起來。納蘭容若與曹雪芹祖父曹寅都是大內侍衛,雖然滿漢不同源,但兩人都極具文采。納蘭對朋友又極為真誠,敬重他們的品格和才華。因此,且不說這個推論是否確鑿,但天子首開一家之言,至少提示了兩事物之間關聯的可能。

    納蘭鍾情水。他把屬於自己的小院命名為“淥水亭”,一是因為有水,更是因為慕水之德以自比,把自己的著作也取名為《淥水亭雜識》。以水為伴、以水會友,——一個地道的文化沙龍。就在他辭世之時,也沒離開他的淥水亭。

    納蘭的詩詞中,對荷花的描述也很多。以荷花來比喻納蘭公子的高潔品格再恰當不過。它起始於佛教把荷花作為超凡脫俗的象徵,出淤泥而不染又是文人雅士們崇尚的境界。他的號為楞伽山人,有禪緣者,看重荷花,更在情理之中。

    納蘭的人生雖然短暫,但這短短的三十年裡,他著書立說、建功立業,傾盡心血營造出忠貞不渝的情感世界,試問有幾人能有如此情深?足矣讓他在歷史長河中脫穎而出。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長相思·山一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慧紫鵑情辭試忙玉》中,寶玉鬧出大動靜,賈母對寶黛之事為何無動於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