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印影Wy
-
2 # 李郎觀點
紫娟假說黛玉要回蘇州老家,以來試探寶玉,沒想到弄成一場大亂。面對寶黛的情感,賈母無動於衷,是因為賈母心中早已看透了林黛玉的性格為人。她認為,一個大家族的少奶奶,應該是一位有鼎鼐調和能力的才女,而不是多情善感只顧自己感受的小女人。所以,在賈母和王夫人的心目中,林黛玉已經不是人選。她們看好的是,大氣穩重,反應機敏,胸有城府的薛寶釵。因此,在這場風波中,賈母只作為孩子們哭鬧來看,而沒有觸及內心,這就是賈母無動於衷的真實原因。
-
3 # 文化領域創作者
《紅樓夢》第五十七回,丫環紫娟因一直關心黛玉的婚事,眼見著黛玉一天天長大,老太太年歲已高,一旦有個閃失,無人替黛玉婚姻作主。又見寶玉雖鍾情黛玉,卻沒有把婚姻大事提上日程,很是著急。便心生一計,欲試探寶玉真心。說林妹妹老家蘇州來人,要接黛玉回家去了。寶玉一聽,直接昏死過去,弄得賈府頓時亂成一鍋粥。
眾人都認為紫娟要大禍臨頭。賈母更是一見紫娟,眼內出火,恨不得吃了她。問她對寶玉說什麼了,等紫娟說出原由後,賈母卻前後判若兩人,說是不大要緊的事,只是玩話,順勢把紫娟的過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紫娟才逃過一劫。
賈母能原諒紫娟,是因為紫娟在替黛玉的將來著想,希望促成寶黛二人的婚姻。在內心裡,賈母甚至是感激紫娟的,紫娟心裡想的,何嘗不是老太太所想。老太太最愛兩個玉兒,更想親自作主讓兩個玉兒結成夫妻。
紫娟情辭試忙玉,一下子把寶玉對黛玉的痴情大白於天下,連薛寶釵都被感化,準備退出金玉良緣了,可賈母卻無動於衷,到底老太太有何苦衷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婆媳關糸問題。賈寶玉的母親王夫人不喜歡黛玉。寶玉真娶了黛玉,今後要和王夫人生活,婆媳關係處理太難,憑黛玉的性格,肯定是最受傷的一個。
第二,元妃的態度問題。端午節賜禮,元妃明確表示賜婚寶玉和寶釵,雖然賈母睿智娓婉的拒絕了,但在元妃沒有明確重新賜婚寶黛之下,老太太還是不能違命的,只能等元妃改賜,而元妃卻再無下文。
第三,黛玉的身體健康問題。雖然黛玉到賈府後,承蒙賈母疼愛,配齊名貴中藥吃著,但先天之疾未見好轉,甚至每況愈下。賈母再疼外孫女,也要考慮虛弱的黛玉能否肩負起賈家的傳宗接代責任。
所以,賈母只能長嘆一聲"不是冤家不聚頭",來表達她內心的無奈!
-
4 # 閒置紅樓
在小說《紅樓夢》五十七回中,寶玉聽說林黛玉不久將來要回蘇州去,頓時魔怔病發作,要死要活起來,後來聽說是紫娟哄他的話,才好起來。寶玉離開黛玉就不能活,為何不叫寶玉娶了黛玉、成全兩人美好姻緣,賈母到底什麼意思呢?
高鶚續寫的後四十回裡,賈母對黛玉的態度和黛玉初進賈府時熱情疼愛的態度大不一樣,冷漠又虛假。並直接否定了黛玉,把寶釵定為孫子媳婦。情感上簡直就不像一個人,我們不相信一個人的變化會這麼大,更不願意看到黛玉對親情的懷疑和失望——比起受阻礙而不能結合的愛情,這才是人間最寒涼的。我們可以接受封建婚姻制度下寶黛愛情的隕落,也可以接受黛玉死去,卻不願接受這冷冰冰的世故人情。
所以,根據《紅樓夢》前八十回,細細尋找了有關賈母的真實想法,那麼她到底願意寶玉娶誰呢?
依我淺薄的看法,關於選擇黛玉或是寶釵這個問題,賈母也是左右為難、拿不定主意,考慮多多,思慮重重。
對於黛玉,那是她的親外孫女,不用強調黛玉初進賈府時她哭得多麼悲傷,單是我們用自己對親情的感受和體驗就可以瞭解那是一份來自血緣的、真心實意的愛。所以,有一點可能,她都願意肥水不流外人田——把黛玉許給寶玉。
對於寶玉,那是她的根。和黛玉比,雖然手心手背都是肉,但如果硬要做比較,還是寶玉排在先。拋開黛玉,她對孫子媳婦的要求,應該是盡善盡美的,像這樣的大富大貴的人家,也有資本和能力娶到這樣的好媳婦。
誰都知道黛玉論長相、論才華那是數一數二的,而性格和身體卻是弱項。性格上愛惱、耍小性、說話刻薄,這無論如何也算不得優點,寶玉喜歡黛玉的也不可能是這些,不過是愛一個人便把她的缺點包容了。可這些缺點肯定會影響她的人際關係,如果嫁給寶玉成了內當家,必定要料理家務,如何跟上上下下一大家子人口愉快相處呢!身體上也是多病多災、先天不足,給人一種不能長壽的印象。試問,誰家願意娶一個短命鬼呢!所以這兩點成了賈母繞不過去的坎,作為賈府大家長,她不能不考慮周全。
其實早在第二十九回的五月初一清虛觀打醮,賈母就對張道士說出了寶玉的擇偶標準:“上回有和尚說了,這孩子命裡不該早娶,等再大一大再定罷。你可如今打聽著,不管她根基富貴,只要模樣配的上就好,來告訴我。便是那家子窮,不過給他幾兩銀子罷了。只是模樣兒性格難得好的。”
賈母此話很謙虛——貧富不限,只模樣兒好、性格好的女孩多了,怎麼可能這麼隨便找一個來。我想,賈母此時說出這話來,一是因為自古以來有媒人提親哪有拒絕之理!只好推說“不急,命裡不該早娶”等語敷衍了事。二是也透露出一點資訊:要性格好。
這個資訊非常重要。黛玉和寶釵誰性格好啊?當然是寶釵了。對於賈母來說,寶釵相較於黛玉,是別人家的女兒,親疏差了一層。卻又是那麼的適合作寶玉的媳婦!她性格溫柔、和順、寬厚,和誰都能處好;她智慧、能幹、世故,是個理家人才;她能耐得住貧、守得了富、身體健康,具有興家旺業的氣質。
但是,賈母的這段表露,似乎有別的意思!你看,賈母非常贊同寶玉的晚婚,她是不是在等待什麼呢?有沒有放出資訊來給黛玉,讓黛玉在性格上做一番修養,等她變成一個性格好的姑娘時,就能嫁給寶玉了!
可惜黛玉並沒有感悟,回到家便和寶玉大鬧一場。就是鬧得最厲害的那一回:因為黛玉老是提起寶玉的“金玉好姻緣”,寶玉惱了拼死砸玉,黛玉就用剪刀去剪玉墜子。黛玉哭成淚人,寶玉氣得眉毛眼睛都變了,驚動了賈母、王夫人。最後把賈母都氣哭了:“我啥時候死了就好了……真是‘不是冤家不聚頭’!”
其實,賈母很難抉擇還有一層很重要的原因。寶玉是自己的孫子,自己也有權利給他選擇媳婦,但是寶玉還有自己的父母,畢竟人家才是沒有隔肚皮的至親,你如果選對了人,那皆大歡喜;如果選錯了,人家父母嘴上不說怪你,你難道自己不慚愧嗎!
所以一切的一切,在紫娟試探寶玉之後,寶玉愛黛玉的真相明明白白地擺在那裡,但賈母得不到王夫人的支援的情況下,還是不敢妄自主張。爽快地把黛玉許給寶玉。
-
5 # 海闊天空詩酒花
賈母不是無動於衷,而是大事化小,以免寶玉的這番大動靜被有心之人利用,散佈不利於黛玉的言論。
“慧紫鵑情辭試莽玉”的情節發生在書裡第五十七回,這個時候寶玉黛玉年歲漸長,戀情逐漸明顯。就在書中第五十四回,發生了元宵期間黛玉當眾給寶玉“喂酒”的事情,而賈母當天的“掰謊”行為也被看成是有特別的用意。
一邊是青年男女日漸熾烈的情不自禁,一邊是不允許這種戀情曝光的封建禮教,面對自己最寵愛的兩個“冤家”,賈母如何解決這個矛盾?
有的人拿第五十四回賈母的“掰謊”說事,認為是賈母對寶黛行為表示反對的嚴厲表態。但在我看來,與其說賈母是反對寶黛的自由戀愛,不如說是賈母在著意為他們倆掩飾。賈母雖然對戲文裡常見的“才子佳人”私通款曲的套路進行了一番冠冕堂皇的批評,但批評到最後,落腳點竟是這種戲碼“不真實”:
“……再者,既說是世宦書香大家小姐都知禮讀書,連夫人都知書識禮,便是告老還家,自然這樣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麼這些書上,凡有這樣的事,就只小姐和緊跟的一個丫鬟?你們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麼的,可是前言不答後語?”為了說明問題,賈母更挑明瞭地說,自己家就不可能有這樣的事。
“……別說他那書上那些世宦書禮大家,如今眼下真的,拿我們這中等人家說起,也沒有這樣的事,別說是那些大家子。可知是謅掉了下巴的話。所以我們從不許說這些書,丫頭們也不懂這些話。……”說了一大通,中心思想就是:這種戲碼是胡編亂造的!所以才叫“掰謊”。
實際是胡編亂造嗎?寶玉和黛玉在大家眼皮底下親熱互動,兩情相悅的事實呼之欲出,賈母睜眼說瞎話地“掰謊”,顯然是強行定性,意在遮掩。遮掩什麼?不僅僅是賈府的顏面,也是寶玉和黛玉兩個人的關係。
如果說賈母對黛玉“喂酒”的行為很不滿,“掰謊”結束後,接下來放煙花時賈母就不會親親熱熱地把黛玉摟在懷裡了。所以,那一段對“才子佳人”的批評與其說是對寶玉和黛玉的警告,不如說是對倆人的提醒。
但這番用心沒有收到足夠的效果,至少對“實心的傻孩子”寶玉沒什麼效果。他用情愈深,舉止愈痴了。這不,到了第五十七回,紫鵑故意說黛玉不久就要回蘇州去,並暗示是因為到了出閣的年紀,該回林家了,也就是說此後不會再回賈府。這本是紫鵑臨時編出來的謊言,意在試探寶玉對黛玉的心意,沒想到寶玉對黛玉情深至此,當下就被這個謊言嚇得七魂丟了六魄,整個人變得痴痴傻傻,形同木偶。
每當寶玉犯這種“傻病”,總是闔府上下如臨大敵,緊張備至。這一回也不例外,始作俑者紫鵑肯定是要被拉來責問的,事實上賈母一開始也是就一副要和紫鵑拼命的樣子:
賈母一見了紫鵑,眼內出火,罵道:“你這小蹄子,和他說了什麼?”紫鵑忙道:“並沒說什麼,不過說幾句頑話。”誰知寶玉見了紫鵑,方噯呀了一聲,哭出來了。眾人一見,方都放下心來。賈母便拉住紫鵑,只當他得罪了寶玉,所以拉紫鵑命他打。這時賈母還不知道紫鵑到底跟寶玉說了什麼,但不管三七二十一,反正是紫鵑讓寶玉犯病的,那對紫鵑就要打要罵。然而,當問清楚寶玉的病不過是因為紫鵑那句黛玉要回蘇州去的玩笑話引起來的時候,賈母的態度就變了。
賈母流淚道:“我當有什麼要緊大事,原來是這句頑話。”又向紫鵑道:“你這孩子素日最是個伶俐聰敏的,你又知道他有個呆根子,平白的哄他作什麼?”弄清事情原委,賈母第一時間給事情定性:不是什麼要緊大事,不過是一句玩笑話而已。既然不是大事,那就不必追究紫鵑的責任了,只是輕輕批評紫鵑不該逗聽不懂玩笑話的寶玉。完了,還讓紫鵑留下來服侍寶玉,因為寶玉不肯放紫鵑走,說紫鵑走了就是跟黛玉回蘇州了。
接著寶玉才真正瘋瘋癲癲地鬧起來。一會是隻要聽到個“林”字就說是林家的人來接黛玉,要把他們都打出去,一會又把架子上陳設的自行船當成是來接黛玉的船,非要掖在自己被子裡不讓走。而賈母一概配合,吩咐把船拿下來,吩咐把林之孝家的人“打出去”,還額外吩咐以後大家都別說“林”字,弄得眾人一邊答應著,一邊想笑不敢笑。
其實寶玉這番動靜鬧得挺大,真的是一副瘋了的樣子,期間還讓李嬤嬤等人以為他快要死了。無論是從擔心寶玉身體還是從擔心家族顏面的角度來說,賈母都有一萬條理由遷怒於讓寶玉變成這個樣子的人。
但賈母沒有。賈母破天荒地把這麼嚴重的事情輕描淡寫地歸結為並不要緊的小事,不但沒有說黛玉什麼,就連直接責任人紫鵑,都被她輕輕放過了,為什麼?
真的是因為賈母覺得這是小事,所以無動於衷嗎?顯然不是。賈母明顯是在睜眼說瞎話,就跟上回“掰謊”一樣。甚至比“掰謊”更進一步,她情願放過紫鵑,故意用行動證明這就是一件不值得追究的“小事”。
目的呢?就是要達到這個效果:
幸喜眾人都知寶玉原有些呆氣,自幼是他二人親密,如今紫鵑之戲語亦是常情,寶玉之病亦非罕事,因不疑到別事去。眾人果真“不疑到別事去”嗎?不見得。只是賈母用行動強行給事件定性,眾人就算有懷疑也不敢說而已。像薛姨媽就配合著賈母,硬是把寶玉害相思病的實質說成是寶黛兩小無猜感情深罷了:
薛姨媽勸道:“寶玉本來心實,可巧林姑娘又是從小兒來的,他姊妹兩個一處長了這麼大,比別的姊妹更不同。這會子熱刺刺的說一個去,別說他是個實心的傻孩子,便是冷心腸的大人也要傷心。這並不是什麼大病,老太太和姨太太只管萬安,吃一兩劑藥就好了。”賈母為什麼要這樣,還不是因為寶玉的這番動靜幾乎是赤裸裸地宣告了他對黛玉的心意麼?寶黛戀情是禮教所不允許的,不能曝光,所以賈母必須裝作沒這回事,必須把輿論壓下去。
所以,賈母不是無動於衷,而是用心良苦。事實上紫鵑一說清事情的來龍去脈,賈母馬上就明白了,所以才會第一時間定性為小孩子開玩笑的“小事”,目的跟上次“掰謊”一樣,就是為了掩蓋寶黛戀愛的真相。
掩蓋真相,只是為了家族的顏面麼?我看並不然。還是跟上次“掰謊”一樣,賈母真正想保護的恰是寶玉和黛玉這兩個年輕人。
所以,她嘴裡說著是小事,臉上卻流了淚。之前見到紫鵑還眼中冒火罵她“小蹄子”,現在卻成了意味深長的“你這孩子”。她不責罰紫鵑,反而讓紫鵑留下來照顧寶玉。與此同時,她又貼心地指派琥珀替代紫鵑去照顧黛玉。
這些舉動都說明,賈母即使知道了寶黛的心事,依然沒有怪責這兩個孩子的意思。她還是一如既往的關心黛玉,就像“掰謊”後把黛玉摟在懷裡一樣。而對於闖了禍的紫鵑,她與其說是批評,不如說是隱晦地讚許。“你這孩子素日最是個伶俐聰敏的,你又知道他有個呆根子,平白的哄他作什麼?”這裡的“呆根子”表面上是指寶玉傻乎乎地分不清玩笑話和實話,實際上何嘗不是指寶玉對黛玉的一往情深?賈母這句話,簡直就是在讚揚“伶俐聰敏”的紫鵑對黛玉的忠心。
正因為賈母有這樣的態度,所以風波過後的紫鵑不但沒有“收斂”,反而進一步向黛玉暗示,早點讓賈母把她和寶玉的婚事定下來:
“……我倒是一片真心為姑娘。替你愁了這幾年了,無父母無兄弟,誰是知疼著熱的人?趁早兒老太太還明白硬朗的時節,作定了大事要緊。……"如果賈母對寶黛戀情表示不滿和反感,如果賈母對造成寶玉這番大動靜的紫鵑有警告和責罰之意,紫鵑還會對黛玉說這番話嗎?
可見,賈母始終是疼愛寶玉和黛玉的,她對寶黛戀情進行遮掩的目的也不是反對兩人的關係。那她為什麼要遮掩,為什麼表面上對兩人感情無動於衷呢?只能是因為在通往寶黛姻緣的道路上,存在著巨大的阻力。
王夫人顯然是不希望寶玉娶黛玉的,她甚至最討厭的就是黛玉這樣的人,這在後來她對長得像林黛玉的晴雯的評語中表達得很清晰。賈母不可能察覺不到她的立場。作為善於維護家庭和睦的有智慧的老人家,賈母不可能和王夫人撕破臉地公然對抗,她必須尋求合適的方法和途徑。而在那個封建社會所不容的自由戀愛,如果曝光了,無疑會給王夫人反對黛玉增加無可辯駁的理由,這就是每當寶黛戀情露出苗頭,賈母都必須大事化小加以否認的原因。
參見相關問答:
《紫鵑試探寶玉差點害死他,賈母為什麼沒有懲罰紫鵑?》
《寶玉為林黛玉飲一杯酒,算是失禮嗎?》
《有些人認為<紅樓夢>中賈母支援寶黛姻緣,那麼為什麼不讓賈政、林如海為寶黛定親,而讓寶黛從小培養感情?你有何看法?》
《<紅樓夢>王夫人為什麼攆走晴雯?》
《都說過去女人沒地位,為什麼<紅樓夢>裡多數情況下女人說了算呢?》
-
6 # 北方麗人讀書觀史
《紅樓夢》是以寶黛愛情為主線,這個情節一直貫穿全書。在小說的前半部分,寶玉黛玉之間互相試探,彼此慪氣吵架,加上“金玉良緣”的介入,這段愛情寫得十分詳細生動。等到寶玉捱打之後,寶黛互明心跡,愛情進入穩定期,小說的情節重點亦開始轉向其他人物故事。然而,差不多一年過去了,黛玉已經16歲了,寶玉的婚姻還遲遲定不下來,不僅讓讀者有點著急,書中與之相關的人等也開始忐忑。於是,到了57回,黛玉的閨蜜紫鵑出手了,“慧紫鵑情辭試忙玉”,掀起一個小高潮。聞聽黛玉要走,寶玉立刻變得痴呆,隨後的種種表現,幾乎向眾人挑明瞭寶黛之間無法分離割捨的愛情。
可是,儘管寶玉鬧出了足夠大的動靜,闔府皆知,卻似乎毫無意義,這件事過去了也就過去了,賈母依舊無動於衷,彷彿完全沒有發生過一樣。這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賈母內心是矛盾的。
熟讀小說的讀者都知道,無論從感情還是審美,賈母都是喜歡黛玉而排斥寶釵的,她特別喜歡自己最愛的孫子和外孫女能夠永遠在一起。然而她不僅是祖母,更是賈府公司的最高領導人。這樣級別的領導,在做與公司未來息息相關的決策時,不可能完全被感性主宰,她必須保持理性。
黛玉雖親,但她的氣質太過文藝。讓她當個詩人不必懷疑,但要是成為一個大家族的當家人,她確實不如世事洞明的寶釵更有優勢。此前賈母曾將穩重的襲人(類似寶釵)和聰慧的晴雯(類似黛玉)一起給了寶玉,便是“寶二奶奶”的預演。事實證明,穩重的襲人事事周到妥帖,讓寶玉須臾不能離開;晴雯活潑開朗,深得寶玉的歡心,她們各有長短,如此,讓老太太更加舉棋不定了。
就在這時,寶琴突然來到賈府,這個走過很多路的女孩美麗大方、Sunny明媚,讓賈母一見歡喜。寶琴符合她的審美,兼有黛玉寶釵的優點,還是王夫人那邊的親眷,讓賈母頓生了新的想法,然而寶琴卻早已許配了他人,賈母不得不再次陷入糾結中。
其次,賈母在等待。她等待什麼呢?等待黛玉的成長,等待寶釵的放棄,等待王夫人的諒解。
在小說的前半部分,黛玉除了與寶玉談戀愛,就是生病和作詩,她的生活中沒有其他內容,這樣的“寶二奶奶”無論如何都不能算合格。賈母希望黛玉能夠隨著年齡的增長,有所進步和成長。黛玉沒有辜負外祖母的期望,她開始有了別的心思。62回,她對寶玉說:“我雖不管事,心裡每常閒了,替你們一算計,出的多進的少,如今若不省儉,必致後手不接。”這真是可喜的進步,她開始有未來榮國府當家人的意識了。
賈母年事已高,如果真的成為寶玉妻子,未來黛玉是要與婆婆王夫人朝夕相處的。如果賈母不顧王夫人的態度,硬行做主的話,王夫人固然不敢反對,但必然會憋了一口氣在心裡。有如此心結,未來做媳婦的黛玉,一定不會過得太舒服。
寶釵年齡比黛玉大了兩歲,“情辭試忙玉”的時候,黛玉16歲,而寶釵18歲了。那個年代,這個年齡女孩的婚事已經迫在眉睫了,一旦寶釵等不起,另行婚配,黛玉就沒有了競爭對手。這時候王夫人大約會看在婆婆與兒子的面子上,接受黛玉的,也會對黛玉比較不那麼苛刻。等到這時賈母再開口,豈不是更加水到渠成?
最後,賈母正在老去,已經缺乏魄力與擔當。
賈母已經老了,老人的心態與年輕人和中年人是不同的。時常在很多事情上,明知有問題,但也時常選擇性忽視。對她們來說,來日已經不多,她們願意得過且過,願意享受當下的歲月靜好。哪怕精明如賈母,也沒有擺脫這樣的侷限。比如在對待寶玉的教育問題上,她何嘗不知道,作為賈府的接班人,寶玉應該好好讀書,未來才能安身立命,才能讓家族保持不敗。然而她捨不得孫子辛苦,也捨不得自己含飴弄孫的悠遊歲月。對待寶黛愛情也是如此,既然王夫人那邊也沒有正式提出,她也樂於裝糊塗。這是一個微妙的平衡,她不願意因此而破壞,她願意維持現狀,拖延一天算一天,如此婆媳和睦、親戚友愛,她可以繼續過著幸福的晚年生活。否則一旦她做主提出,一切都會改變,薛家人會馬上離開,王夫人會立刻不喜,她的日子會過得很不開心。
然而,王夫人可不是老年人,她開始行動了。藉著抄檢大觀園,她先斬後奏,攆走了賈母喜歡的晴雯,山雨來風滿樓,賈府開始不平靜起來。
回覆列表
黛玉初入賈府時帶來的丫鬟是雪雁,當時黛玉尚且十二三歲,雪雁更小不堪世事,因此賈母將鸚哥撥與黛玉差使。黛玉另為其改名紫鵑,人如其名,伶俐聰慧,乖覺懂事。紫鵑真誠忠貞深得黛玉信任,在深宅大院之中是與黛最為親厚情同姐妹,但凡大事小情事事用心。
作為黛玉貼身丫鬟,閨格蜜友,對黛的處境瞭如指掌。黛已無父無母疼惜,如今一年大似一年,老太太又無明顯態度,紫鵑於書中兩次為黛玉的婚姻操心。
一次是薛姨媽在瀟湘館引逗黛玉說:我想你寶兄弟,老太太那樣疼他,你又生得那樣,若要外頭說去,老太太斷不中意。不如把你林妹妹定給他,豈不四角俱全?”黛玉先還怔怔的聽,後來見說到自己身上,便啐了寶釵一口,紅了臉,拉著寶釵笑道:“我只打你!為什麼招出姨媽這些老沒正經的話來?”寶釵笑道:“這可奇了。媽媽說你,為什麼打我?”紫鵑忙跑來笑道:“姨太太既有這主意,為什麼不和老太太說去?”薛姨媽笑道:“這孩子急什麼!想必催著姑娘出了閣,你也要早些尋一個小女婿子去了。”紫鵑飛紅了臉,笑道:“姨太太真個倚老賣老的。”說著便轉身去了。紫鵑本意就此託薛姨媽將木石姻緣敲定,無奈她沒弄懂薛家人的真實用心,白白勇敢了一回。
為試探寶玉是否真對黛玉用心,紫鵑在花園裡對寶玉假稱林家人要將黛玉接走。惹得寶玉犯了痴病,見船就打出去,聽不得一個林字,可見寶玉用情已深,假設林黛玉真離府另嫁,小爺的命恐也將嗚呼哀哉了。
紫鵑以一個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舉動,維護著林黛玉的利益,用杜鵑啼血的哀鳴詮譯出她與黛玉的主僕之情。在金玉完婚之時斷然拒絕林之孝家的:"林奶奶,你先請罷!等人死了,我們自然出去…"若非一腔正氣和深情,怎敢在重要關頭去違背本家之意。
最後在林黛玉死後,隨惜春出家。榮國府內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她與黛玉感同深受。失去知心朋友的她,再也裝不下任何人了,出家或是修行為黛祈福,或是一種安身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