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剛一樣的堡壘
-
2 # 民俗點疏
易經,做為群經之首,古代聖賢們自然會了解關注,並在其中有所做為;孔子韋編三絕就是他對易的敬仰,所以論語有鳳鳥不至,河不出圖,期盼明主,不語怪力亂神。先秦諸子,如孟子,墨子,莊子也在各自的著作中有獨到的見解,管子曰,春夏秋冬,陰陽之推移也,時之長短,陰陽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陰陽之化也。宋代大儒朱熹曰,人之精神,與天地陰陽流通也。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春秋有,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出地符。易是中國智慧的圭表,這是偉大的文明創造,易的時間概念是真實可行的,使人對現在和未來的操控變的真實。
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為,以孔子為代表的歷代先哲,他們的哲學思想至今仍熠熠生輝。時間的線性知覺與神秘的觀念貫穿了中華整個文明。這是我們永遠的驕傲。
-
3 # 趙日金141
《易經》即《周易》,《史記》稱《易》。《易經》包括六十四卦卦符,卦辭,爻辭。卦辭爻辭盡是筮佔吉凶之辭,別無其它。《易經》就是巫術,談不上什麼哲學。
託名孔子為《易經》作《易傳》,《易傳》用“一陰一陽之謂道”解《易經》,並附以儒家倫理,“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如果這也算哲學的話,也是《易傳》的哲學。
《論語》孔子明確無誤,《易經》與醫一樣為巫術: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佔而已矣。
“不恆其德,或承之羞”,《易經》恆卦之辭。沒有恆德的人,孔子說,就不要佔了。
-
4 # 紅星閃閃亮gxj
書上寫的那些就不羅例了,因為大家都流行羅例貼上,我就略微談談馬克思哲學三大規律與易經的關係,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發現有人把它們宏觀的統一起來,易經的陰陽就是馬克思的第一大規律"對立統一規律"這個對立就是陰陽,這個統一就相當於八卦陰陽圖形成的圓圈,陰陽相互依存,相互鬥爭,相互轉化,易經的內容更傾向於觀察矛盾陰陽轉化的量的變化,從而給事情定性為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據,馬克思的第二大定律"質量互變規律"易經本質是在詳盡的描述質量互變規律在事物發展鬥爭中不同階段呈現的狀態,讓這個空洞的質量互變規律有了充實的上千年文化底蘊,和可操作性,馬克思第三條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對事物的發展呈現的方向作出了指向,說明了事物在陰陽對抗中發展,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通常是進三退二,因為在好壞的陰陽鬥爭中,因為有好的因素,也有壞的因素,當正義力量大於退步力量,事物呈好的方向發展,當退步力量大於進步力量正義革命力量暫時受挫,但由於進步力量符合人類的根本利益,最終會克服重重困難積累力量漸漸強大超過退步力量,最終取得革命的勝利,歷代王朝的更替,複壁,反覆壁就是否定之否定規律的真實寫照……,其實易經中本來就隱藏著對立統一規律,只不過我們華人沒有把它規納提煉出來,形成一句明確的話,在這三大規律中對立統一規律是根本規律,質量互變和否定之否定是對矛盾陰陰對抗的具體描述,也就後兩大規律是在對立統一的框架內行事的,但不論是易經還是馬克思哲學他們都沒有闡明推動矛盾鬥爭的根本源動力,源動力這個概念是我在十幾年前在哲學筆記中建立的一個概念,馬克思只是說"矛盾可以推動事物的發展"而我的源動力是指人的慾望和利益,他們或許在實踐中意識到這個源動力!但沒有在這個哲學宏觀體系中完全體現出這個名詞,正如易經中包含了對立統一規律,是馬克思上綱上線把它用一個"對立統一"把它提了岀來,問題如果展開論述篇幅太大了,以後在文章中慢慢呈現論述!
-
5 # 集福軒紫砂文化
易經包含三個哲學思想:“變易”、“易簡”、“不易”。
一“變易”:“易經”認為一切物質都是發展的、變化的。“易經”中“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變化者,進退之象。”“天地變化,聖人效之。”“變而通之以盡利”。“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能。”“變通者趨時者也。”“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這些話,都說明“易經”以變為其看待世界的主導思想。
二,易簡”:又名“簡易”,按現代語言來說,就是複雜問題簡單化,哲學上叫“抓住主要矛盾”或“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易經”所包含的內容廣泛。易曰:“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易廣矣,大矣。”“易道廣大習備,有天道矣,地道矣,人道矣。”“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紋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些話,說明了世界間事物及其複雜性。如果沒有一種簡明的指導思想和方法論,是不能認清萬物規律性的。如果能按“易經”的指導思想去分析問題、處理問題,就能達到複雜問題簡單化,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例如,現代醫學研究一個人大概有三萬多個課題,形成了一門非常複雜的系統科學。如果將這三萬多個課題的共性找出來是非常困難的。而我們的祖先在“易經”理論的指導下,把複雜的人類,不管是華人,外華人,老人、小孩、男的、女的,透過簡單的十二條經絡就統一起來了。“易簡”的另一個意思就是簡捷之意,再複雜的事物用“易經”的方法就能很簡便地得出結論,找到了事物主要規律。“主要矛盾一解決,其餘矛盾迎刃而解。
三,“不易”:“易經”中另一個主導思想,是說世界一切物質雖然看起來是錯綜複雜的,但是不管它系統再大或者再小,其“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是不變的。易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
6 # 頤博盛世傳統文化
想要了解易經,先要了解易經產生的時代背景,以及由上古至今無數偉人先者對其的不斷修訂以便於適應當時的背景。
易經的理論博大精深,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中國的 儒 釋 道 三家 皆以 易為 源 他們很大程度上都講究, 象以意盡 , 不立文字以心傳心 , 而 自立開悟!
易經的實現在一定程度上講是人類先祖對於 , 人與人 ,人與自然 ,人與社會的一種生存發展,相互依賴, 共同演進的一種歸納總結!
易經內包含諸多的哲學思想, 如不變與變 ,事物間的普遍聯, 萬物的演進規則 人與自然的相互印證。
其實 按照當時八卦產生之時的時代背景,為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以及對於天道的敬畏,人性中的求知慾望探究慾望等等,無數先人歷經滄桑而不斷得對人本身 大自然 宇宙不斷得探索研究歸納總結,最後以文字形式 編輯成冊 。
易經中所含的無線衍射出來精神價值是無法衡量的, 而內涵的哲學原理也是需要大家個人不斷地嘗試生活不斷去體會應徵而方可達成的!
-
7 # 逢生水啟
《乾象》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君子法天,應該效法天的剛健有為,讓自己強大起來,依靠自己的力量去面對一切事情;同樣,大地周載萬物,君子法地,也要學習大地的厚重與相容幷蓄的包容。
《周易·繫辭傳》中說,“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器”可以指學問、能力,就是所謂的“藏器於身”。深藏不露,但是卻可以時刻警惕,等待時機來臨,一下抓住。這就很厲害了。
《震象》中說“洊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雷的聲音非常響亮,帶給人的感覺就是畏懼。其實,人在世上,需要懷有恐懼感,這樣才能知敬畏,不知敬畏就會悖逆作亂。反之,如果一個人總懷恐懼之心,也不是長法。因此,君子聽到雷聲的時候要有所恐懼,並因此而修行自己。
《周易》中說: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陂是坡地的意思。艱是說外在環境的艱苦、窮困;貞是君子內在對貞正的堅守。君子在艱苦、窮困的環境中,但只要我們保持一顆堅忍和貞正的心,就能將其轉變成平坦的大道。
-
8 # 八卦問道
易經所包含的哲學道理可以同馬克思主義哲學相比較。首先,兩者都認為一切事情的變化發展離不開具體的時間和空間。其次,兩者都是矛盾的對立統一。易經講陰陽爻的排列組合,實際上就是具體的矛盾的對立統一。其次,就是講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關係。易經就是講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結合起來,根據具體的情況做出具體的結論。不變和變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其次,易經和馬克思主義哲學都講實踐是推動理論變化的力量源泉。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群眾的力量是改天換地的,只有尊重他們的創意,社會才會前進。其次,易經和馬克思主義哲學都講道了質量互變問題。易經坤卦講臣弒君,子殺父非一朝一夕之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其次,易經和馬克思主義哲學都認為社會和歷史發展是客觀的。易經中引用箕子之明夷,很客觀地把歷史真象告訴大家一些真實的東西。一個事物的發展力量不夠強大,就會受到打擊,受到傷害,但正義的東西不會消亡。當然還有其它方面的哲學道理,限於編幅,就不多說了。
-
9 # 與自然做鬥爭
易經沒有文字,只有一個圖!是後者增加文字進去的,易經是一個構造圖。
易經作用很多,易經裡面的文字只是告訴你如何學易經,如何理解易經!
要懂易經,就要懂當時古人語言,不能用今天的語言去表達古人。
易經第一先造物後到字,我們今天所用的文字依然看見裡面有生動的景象,有很多創造製造出來的實體,有距離,有數學有數字,只不過我們丟失了傳承,把文字當語言。
當時創造一個工具,就要把它記錄下來,縮寫起來,如何用圖形描繪形象設計,其實我們中國文字就是一張設計圖!那麼怎麼讀它由發明人決定這個字。
比如鋤頭的鋤字,假設鋤的語言為asdf,啊甩的父,這是語言,鋤是字,字與語不同,語是交流,字是實物。
易經就是個矩陣點圖,需要XX對線描述,一橫代表3裡米,一豎2釐米,一點1釐米等等,這是一種工藝學術。易經為何成哲學,哲學又是什麼,哲字為何這樣寫,你都必須知道哲字才能說字,說字就要解字,解字就要論解,到底合不合理。
易經,易,容易,非常容易,是最簡單的物體,意思就是所有東西都要從源頭開始。
如果你真的想學易經,就要先懂辯論文字,懂中國文字所有筆畫,每一豎每一點每一畫才行。
每代皇帝都有標準的書寫方式,天子的文字在易經八卦圖,洛河圖裡面,都非常講究,天子的字不準任何一個人的文字超越最高點,一個筆畫到兌的正位,那麼你要比天子低一點,你高過兌字,意思是你要推翻天子,要與天子為敵,所以文字最高點不能超越兌,而天子也不能超越天,代表著天子不能大於天,天之為父,地之為母,對天崇拜,對天感恩之情,天下又是百官之上,百官百將又是萬民萬兵萬物之上,鳥為文官,猛獸為將官,鳥猛獸結合成龍,龍是萬獸統治者,龍就是天子,太陽就是天父,月亮就是天母。
-
10 # 古今336
周易中奴隸制政治理論,包含的就是所謂的哲學道理。其它的沒有哲學關係。卦爻辭不屬哲學哲理關係,屬預測設定文辭關係。無論是真正的易經還是周易都是預測學,利用天地變化運動規律反測人事運動變化無規律,成相反作用關係。同天氣預測道理相同則所測關係與方法不同。
周易沒有闡述天地變化運動的依據,就只有卦與占卦關係,占卦要透過抽卦,抽出的卦再相合你所需測的事,由所抽卦上的卦辭相對所測事變通分析解譯,變通分析解釋是否準確,那就看解釋變通分析的才學水平。這才是精要!而不是對原卦爻辭的解釋就是對所測事的預測關係。變通分析是否正確關係所測運氣是否正確,即是準與不準的關鍵。
周易體現的只是簡易占卦法,還有來人不用問的大衍法以及大衍筮法沒有。全了才叫三易,及變易、不易、簡易。
回覆列表
《易經》作為一部古老的經典著作,從表面看是一部占卜、預測之書,但是,從卦序、卦名、卦象、卦辭、爻序、爻辭、爻象、斷辭以及其推演過程等方面分析,其中包含著中國傳統道德哲學所有思想和原理。 《易經》堪稱中國文化的源頭。它的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無論孔孟之道,老莊學說,還是《孫子兵法》,抑是或《黃帝內經》,無不和《易經》有著密切的聯絡。一代大醫孫思邈曾經說過:“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醫。”簡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沒有《易經》就沒有中國的文明。
哲學史家一般把易學發展史分為五個時期,即戰國、兩漢、晉唐、宋易和清代漢學。這裡只籠統地劃分為三個階段,勾勒一個輪廓:
1、從伏羲到孔子。從傳說伏羲畫卦,經文王到孔子,中國哲人透過對筮書《易》的闡釋,建立起一套自己的宇宙觀和方法論。司馬遷曾提到“文王拘而演周易”。舊說伏羲畫卦、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孔子作《十翼》。自宋代歐陽修對孔子作《十翼》提出質疑後,越來越多人傾向於認為《十翼》非孔子一人所作,但沒有人否定孔子整理、刪定並豐富了《易經》,為易學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從漢朝到清末,易學研究是在解經的過程中發展,基本上沒有超越。在這漫長的兩千年中,出現了一批易學大師。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有漢代的孟喜、京房、鄭玄、荀爽、虞翻,魏晉時期的王弼、韓康伯,唐朝的孔穎達,李鼎怍,宋朝的陳摶(tuan)、邵雍、朱熹,元朝的雷思齊,明朝的薛宣、湛若水、來知德,清朝的王夫之、黃宗羲等 人。孔子以後,影響最大者莫過於朱熹。今天所見的《易經》文獻,即朱熹勘定。
3、新時期易學。二十世紀迄今,易學研究波浪式地向前發展,正從低潮走向高潮。五四以來,人們把清王朝的腐敗和喪權辱國一併歸咎於五千年來的中國文化,甚至充滿智慧的文化載體中國文字也因此背上黑鍋,直欲廢之而後快。激進的青年人高呼打倒孔家店,廢除科舉,反對讀經,提倡白話文的口號,連魯迅也說過一些過激的言詞,對《三墳五典》《河圖》《洛書》一概持卑視態度,產生了矯枉過正的副作用,致使新中國成長起來的人幾乎不知道什麼是《四書五經》,出現了嚴重的傳統文化知識的斷裂。然而,中國古代文化的強大生命力,既不會因內外野蠻的武力、也不會因愚蠢的行政命令而灰飛煙滅。七十年代以來,隨著國內考古學的新發現,如《帛書周易》和漢墓竹簡的出土,為當代易學研究提供了前人所未見的新資料。近幾年國內外“易經熱”的出現,值得關注。原因何在?歸根結底,還在於《易經》所具有的科學內涵。
大家知道,《易經》是將商周時期的一些歷史事件、歷史故事、歷史人物以及前人的思想和智慧抽象成哲理,從哲理的角度來揭示事物的發展規律,提出解決的辦法,因而它具有鮮明的哲學理念。它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博大精深,由於我本人才疏學淺,在此只能淺談一二。
一、“孚”是《易經》哲學思想的核心。
在六十四卦的爻辭中,“孚”字就出現過四十三處之多。《說文解字》:“孚,信也。”說白了,“孚”就是誠信。“孚”的物件主要有兩個,一是對待祖先要抱有誠信的態度,二是在人際交往中要講究誠信。在國與國、上與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必須講誠信,如果人人都不講誠信,那麼社會就要大亂了。
“孚”是什麼呢?《易經》的作者在《水地比》卦中說:“有孚盈缶,終來有它。”誠信就像一個裝滿水的瓦罐,盈滿卻樸實無華,外表毫無雕飾,供人隨時飲用,長久汲取而不衰。《風澤中孚》卦中說:“中孚,豚魚吉,利涉大川,利貞。”豚魚漂浮在水面的時候,澤上必有風,向東則刮東風,向西則刮西風,從不失誠信,古時候的打魚人以此來觀察風向,便於揚帆遠行。
二、闡述對立統一的自然和社會規律
八卦是由陰爻和陽爻兩個最基本的符號構成的,這兩個符號是貫通一切事物的對立而又統一的兩個方面。乾和坤是對立的,但它們又是統一的,陰陽調和才能化生萬物。
《易經》中無處不貫穿著這種對立統一的思想。在六十四卦中,除了乾、坤、頤、離、坎、中孚、小過、大過以外,都是兩兩相對的,即一正一倒稱之為“綜卦”,“綜卦”反映了一個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或者說是兩個事物之間的必然聯絡,它們是對立又是統一的。
比如:《地天泰》卦,天地交而萬物通,而《天地否》卦則是天地不交,萬物閉塞。又如:《火地晉》和《地火明夷》卦,前者是明出地上,後者是明入地中。《火澤睽》和《風火家人》卦,《家人》卦講的是治家之道,呈現了一派和美的景象,而《睽》卦卻與之相反,火向上炎,澤向下潤,相互背離,形成了一種瞪眼珠子似的矛盾。《易經》就是運用類似這樣的方法來闡明和揭示事物的對立統一規律的。
三、闡述事物是曲線發展的。
《地天泰》卦中說:“無平不陂,無往不復”,闡明瞭事物是曲線發展的,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就會出現“物極必反”的趨勢。這一思想幾乎貫穿了《易經》的始終。
文王六十四卦的次序,基本上就是按照事物的發展規律排列的。乾和坤是六十四卦的總綱,從《屯》到《既濟》完成了一個事物的發展過程,但《既濟》卦辭卻告知“初吉終亂”,接著就是《未濟》,事物又回到了初始階段。
古人是根據自然界的變化悟出這樣的道理的。再從每個具體卦來看,都是由“初”到“上”六個爻組成,初爻為事之始,上爻為事之終,中間的爻為事物發展的過程。終結之後就會出現物極必反的態勢,就又形成了另外一個卦,開始了一個新的小迴圈,這是事物發展的一般性規律。
四、闡述矛盾的相互轉化過程。
《易經》通篇都充滿著矛盾,每一個卦都是一個矛盾的個體。有趣的是,《易經》的作者已經意識到兩種不同的矛盾,按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人民內部矛盾和敵我矛盾,並提出了不同的解決辦法。
《需》卦是說人們在田野裡勞動的情景,“致寇至”、“需於血,出自穴”,看來不單是遇到了從山洞裡鑽出來的幾個強盜,還發生了械鬥,流了血。解決這個矛盾的辦法很簡單,“需於酒食”、“敬之終吉”,請他們喝了一頓酒,問題就解決了。《易經》的作者對解決這類矛盾的總原則是“唯有解”(見《解》卦),這是多麼深刻的道理啊!
另外一種矛盾用這樣的方法來解決恐怕就不行了,得用“革”的辦法。《革》卦就連孔子都承認寫的是“湯武革命”。卦中提出解決類似殷紂這樣的事情,要有“虎變”、“豹變”的決心和威力。
這一思想在其它卦中也有反映,如:《師》卦說的是要動用軍隊、用武力的辦法解決;《鼎》卦是以“鼎”來比喻國家政權,要讓它“顛趾”、“耳革”、“折足”。《易經》作者把解決這類矛盾的辦法稱之為“改命”!正如武王在滅商以後所說:“膺更大命,革殷,受天明命”(見《史記·周本記》)。
五、闡述按客觀規律辦事才是正道。
古人經過對自然界各種事物的觀察,初步認識到了應該按客觀規律辦事,否則將受到懲罰。
《無妄》卦上乾下震,雷在天下行,符合自然規律,謂之“天道”;卦中“六二”與“九五”正應,陰陽各得其位,剛柔交合而不亂,這是“人道”。天道和人道都按一定的規律執行,故而“元亨”。卦辭誡之“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是說如果不按天道(自然規律)和人道(社會規律)辦事,將要有災禍,會受到懲罰。
這一思想在許多卦中都有闡述。《大壯》卦與《無妄》卦相反,雷在天上行,有悖於自然規律。當事物發展到強盛階段,如若不加以審時度勢,仍舊貿然前進,就如“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無攸利”,必然會遭到挫折。
古人已經認識到,人的認知雖然來源於實踐活動,但也要隨著實踐的變化而變化。他們“仰以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這就是不間斷的實踐活動,或許經歷了幾代、幾十代人的不懈努力,才逐步認識了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這些認識之所以正確,因為它是唯物的,而不是唯心的,更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比如,《鹹》卦說的是“取女”,即用男女相親相愛的經過來說明人的認知和感知過程,男女之間的相互感應,先是“鹹(感)其拇”,接著是腓(腿肚子),再接著是股(臀部),然後是背部、顎、腮、舌,這是一個由下至上、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感應過程。
《艮》卦也是用人的身體部位來取象的,是說在對邪惡事物認知上,也是經歷瞭如上這樣的過程,主張在“艮其趾”時就停止,若等到“獲其身”時就危險了。而《隨》卦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哲學命題---“官有渝”。官指五官,代指思想;渝,指變化。“官有渝”是說人的思想在實踐過程中將會發生變化。古人的這種認知雖說還很粗淺,但卻難能可貴!
《易經》中還提出了許多古老的哲學思想,如《否》卦的“拔茅茹,以其匯”,類似於“拔出羅卜帶出泥”,說明事物之間都是相互聯絡的;《履》卦的“視履考祥”,說明行動之前要進行全面考察、研究等等。
《易經》的哲學思想非常豐富,還有待於我們大家不斷地去研究和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