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靜默如初和安
-
2 # 雲南辛昆
研究怎麼樣不要把中醫推廣到美國等國家去,他們推廣轉基因給中國,中國為什麼要把好東西推廣給他們,基層全科醫生應該好好研究下怎麼把西醫的三素一湯留給他們自己用!
-
3 # 懶得起7
我的觀點:基層全科醫生可以搞研究。一、國家培養全科醫生的目的是決絕基層醫生人才匱乏的問題,特別是一些邊緣山區,所以,相比上級醫院的醫生,全科醫生可以接觸到更多的病人。2、基層全科醫生的時間相對充足一些,要應對的事也相對少一些。3、基層醫生做研究當然不是那種大教授所做的研究,基層醫生可以針對一些常見病、多發病,基層有能力和條件治好的病做一些資料的彙總,為這些疾病的治療提供許多臨床一線的經驗,這也是研究的一種。
-
4 # 使用者3952914800960
科研不需要什麼條件,只要找對了適合自己研究的科研課題。基層科研是大有希望的。只是科研成果無處申報,就更不要提開發了。
中國科研是唯物辨證理論成果創造研究。與西方試驗性技術研究發展相反。例如:“走中西醫結合發展道路”本身就是一種科學的發展認識思想。在科學發展思想指導下,設立“為創立中國統一的新醫學新藥學而奮鬥”科研課題。依據對科研課題的理解,確定瞭解決中醫藥不能適應現代化技術研究發展。西醫藥不能根治疾病,對人體產生毒副作用的科研放向。依據科研放向及臨床的求證,創選形成統一人類醫學文化科學理論技術研究發展的《統一醫學理論》科研成果。這是我一生科研成果。只可惜至今只通過區,市兩級主管機構稽核。而面對國家無處申報。
我之無能,使中國中醫落到今天這種境地!
-
5 # 格物致用1
如果是踏踏實實做事情的,就很好寫,公衛有很多有意思的內容,前提是真實!弄個兩篇層次高一些的,大學就會有人來合作,那就開了。
胡說八道,拾人牙慧的文章就沒啥意思了
-
6 # 中國全科醫學
在“科研是臨床醫生的基本功”和“以科研促臨床”的意識越來越普及的今天,臨床科研工作被賦予了極其重要的地位。無形中,科研氛圍和科研成果也成為區分醫療質量與競爭力高下的重要砝碼。
隨著全科醫學作為一個專業進入穩步發展階段,全科醫學在一些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已成為整個醫學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科研也正被視為這一專業發展的要素之一。
今年5月,由衛生部、發改委等六部委聯合釋出的《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規劃》指出:加強全科醫學學科建設。在臨床醫學學科下,研究探索增設全科醫學二級學科,開展全科醫學醫、教、研工作。
可以說,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再加上全科醫生對科研的熱情以及身處基層的獨特優勢,全科醫生有選擇性地做科研具備了天時和地利。那麼,基層醫生要做好科研需具備哪些能力?在科研的選題確定、標書寫作、課題申報、答辯等方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項?且聽有關專家對此的解答。
基層醫生搞科研有其獨特優勢
郭愛民:不言而喻,基層醫生開展科學研究的目的是利用科學的原理和方法,對基層衛生服務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闡述和分析,從而提出解決的方法和措施。基層醫生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好的醫學科學研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指導社群衛生服務向深層次發展,並透過進一步培養和提高社群衛生服務醫務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升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的研究工作水平。
王少為:全科醫生是處理社群常見問題的專家,正是對於社群常見健康和疾病問題的研究,使得全科醫生有著比其他任何醫學領域的醫生都具有更廣闊的前景和豐富的經驗。全科醫學工作的環境一般缺乏大型的診斷治療裝置和尖端的實驗測試儀器,這對開展科研工作是一個不利的條件。但全科醫學的行醫方式有其獨特性:全科醫療負責所有性別、年齡患者的保健,治療預防所有器官系統的疾患;全科醫生從生物、心理和社會各個角度觀測、探討患者的健康問題;全科醫生因其連續性服務的特點可觀察到患者從健康、疾病形成期、亞臨床、臨床期、康復期以至終末期的患者,有接觸患者的直接經驗。
選題確定要有選擇性
基層醫生做科研如果只會重複別人的工作,將難有實質性突破。全科醫學的科研首先應從日常醫療、衛生保健的實踐中發現問題,從中選擇迫切需要解決而尚未解決的課題。
張勘:基層醫生應該利用所處工作環境的獨特優勢――貼近居民,有選擇地結合工作實踐嘗試開展科研工作,例如慢性病社群防治。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等管好了,腦卒中、心血管疾病也就隨之減少了。社群醫師找選題需要從身邊著手,從貼近自己臨床實踐的工作著手。並考慮其可行性,即課題的實施已具備文獻、材料、裝置、研究人員等基本條件,再透過努力申請到課題經費,進一步爭取必要的條件支援。
周昕熙:正確地提出問題等於解決了問題的一半,從這個意義上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此,無論是臨床應用還是基礎研究,都要凝練好科學問題。對於基礎研究,科學問題可以是疾病發生髮展機制的某一個關鍵,也可以是干預手段的作用機制;而對於臨床醫生,則應注重制約臨床診治的關鍵問題,善於從臨床工作中發現課題,如預測預後的關鍵性指標、治療手段的作用與選擇,目的是能為病情的判斷提供幫助,促進成果轉化,提高臨床療效,切實讓患者受惠……從而做到問題的提出來源於臨床,問題的研究貫穿於臨床,結果應用迴歸於臨床。
科學問題的提出決定了科研行為,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臨床醫生會發現許多有意義和急需的科研選題。因此對某個科學問題感興趣的醫生,在前期多做一些積累,如在申報課題前做一些預實驗和基礎準備、發表文章,再去申報,成功的機率會大很多。
郭愛民:對基層醫生來說,最要注意的是,課題的選擇不宜過大,過大不能顯示研究者的經驗和水平,更無條件完成調查。例如開展對中國社群衛生人力資源狀況的普查就是不錯的課題,而與此相關的選題還可以是北京市社群衛生人力資源狀況普查、西城區社群衛生人力資源狀況普查等。一如科學研究的目的一樣,基層醫生可以透過描述城市社群衛生服務開展情況、探索使社群衛生服務有效的運做模式,來解釋為什麼社群衛生服務不被百姓認可、評價社群衛生服務的效果、預測社群養老院的發展趨勢、對發展社群衛生服務提出建議。
又如實行收支兩條線後職工積極性的調查、全國重點聯絡城市調查、高血壓糖尿病社群規範化管理及健康促進效果評估、社群高血壓病的中醫藥干預、糖尿病足在社群的中醫藥診治研究、全科醫學培訓規範研究、基於適宜技術工作規範下的社群衛生服務成本測算研究、社群中老年人健康管理適宜技術效果研究、電子健康環境下的社群衛生管理模式最佳化研究、中國城市老年社群護理模式與管理研究等,都是基層醫生可以選擇開展科研的內容。
課題設計要精準到位
課題設計主要包括論證、設計相應指標、確定研究內容、確定研究方法、確定抽樣方法、確定技術路線、組成研究小組、確定專案產出、做好經費預算、做好標書撰寫等階段。
郭愛民:對科研工作者來說,不僅要清楚科研每個階段的工作重點,做好設計,更要腳踏實地一步步的完成好。在論證階段,需要做好文獻檢索、研究背景等方面的研究和說明。確定研究的總目標和具體目標。具體目標是總目標的延伸,最好是具體可操作的定量目標,並要考慮好以下問題:分析總目標和具體目標之間是否銜接?具體目標是否可以確切測量?預期結果是否明確?實現總目標的措施和策略是否明確?
在設計相應指標階段,則需要將具體目標轉化為可操作目標,即能用指標來表達的目標。這就需要圍繞研究目標,確定採用哪些變數,以構成調查內容和問題。以社群衛生服務(CHS)現況調查為例確定科研目標,見表1。
對於科研工作者來說,可以將問題分為事實型問題、描述性問題和規範型問題等幾種。事實型問題重在客觀存在的問題;描述性問題則主要是提供資訊、敘述事件、工作活動和特徵。例如工作在社群的醫生多少人參加過全科醫學培訓?CHS機構運轉模式等;規範型問題則是與原有的標準或規範進行比較。例如是否實行了六位一體功能?開展哪些公共衛生服務?哪些問題影響了工作的開展?在繼續分析多少變化是專案實施的結果,多少是其他因素引起。例如進行健康教育是專案干預的結果,還是其他因素, 回答這類問題往往要設對照。
經費核算必不可少
任何一個課題,無論是臨床的還是基礎的,申請時都有一塊是關於經費的,但中標之後必須做一個經費預算。
王少為:在做科研課題時,是否做專案經費核算,需要申請人自己考慮和決定,畢竟專家只是依據預算結合專案判斷這個預算是否合理。而相較於評審者,申請人更瞭解自己的專案。
按照規定,一般相關科室人員是沒有人頭費的,對於臨床研究而言,很多時候所做的研究本身就是職責範圍內的,不可能因為不給這部分錢就不做臨床了。千萬不要指望靠點人頭費來改善生活,如果是這樣就不要做臨床研究了。不如把有限的經費投入科研,期待遠期的經濟或學術上的收穫。
基金選擇要對號入座
根據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求,科技計劃每年會定期或者不定期釋出一些醫學類專案指南,每個對申請者的條件和資質有不同要求,申報者要充分閱讀申請指南,做到“對號入座”。
肖詩鷹:醫院和醫生可根據要求選擇適合的和能夠承擔的專案,其中牽頭的主要是高等級醫院和資深科學家。因為科技計劃的申報對申請醫院的等級和研究人員的學歷層次、研究成果、團隊配置等都有要求。
基層醫生的主要職能是為基層的健康服務,因此很難爭取到這樣的機會,尤其在863、973、重大專項之類。但對於一些特殊的課題,如地方病或一些大樣本的流行病學調查,可能會需要一些基層醫院以參加單位的形式加入。這對基層醫生來說,是不錯的機會。
王少為:大的專案一般比較高階,不過也不盡然。一些跟國計民生有關的重大專案經費往往以千萬計,而工作往往是最基本的,例如腹腔鏡的普及,幾千萬元的專案,就是一個臨床路徑。人們常常有個誤區,認為影響因子高的期刊偏好“短平快”的基礎文章,臨床論文很難發表,其實雜誌更注重對臨床有指導意義的論文,平素的知識積累、廣泛的閱讀則是發現問題和發表高水平論文的基礎。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課題獲得的資助都不會太多,因為經費額度原因,因此課題不需要解決太多的問題,解決一兩個問題就足夠了。
標書撰寫要又精又準
對評審專家而言,標書就是你的名片,同一個方向,申請相同的基金,不同的標書質量可能帶來完全不同的結果。
王少為:標書的質量決定了標書的命運。首先,申請人要把需要表達的觀點寫清楚,包括選題的意義、創新性、在同行中的優勢,不僅要寫出研究的前景和意義,更要提出精練的科學問題;其次,臨床研究技術路線要清晰具體,比如要精確到臨床研究做多少個病例的細節;再次,臨床研究一定要解決好倫理學問題;最後,臨床研究還需要一份可行性論證,論證報告寫得好不代表能夠實施,一定要切合實際。
肖詩鷹:對於申報專案的評審要求:第一是針對性,即課題申報一定要針對申請指南。第二是創新性,一定要把創新性描繪得淋漓盡致。第三是成熟性,即同一個課題,比別人做得更多、更成熟,獲得立項支援的可能性就越大。第四是申請單位的良好條件,一般來說,越大的醫院條件越好。但也不盡然,有的醫院有學科帶頭人、有非常好的團隊、在某個領域有深入研究,儘管醫院的規模不是特別大,一樣可以得到資助。第五是申請者的自身要素。比如學歷,儘管不能唯學歷,但仍是一個重要參考因素。第六是合理的經費申請。
專案答辯須請有經驗者把關
周昕熙:申報單位的重視和集體協作對眼科的成功申報至關重要。年青醫生提交材料前應組織專家反覆論證,申請者上臺講立題依據、科研思路、技術路線,對有創意的選題,請專家幫助看標書,查細節和不足,對摘要和標書的每一個字甚至標點符號都反覆推敲。對初次申請者的一般水平課題,也請專家提出建設性意見,給與鼓勵,教他們分階段地做前期準備工作。
如果是參加國家基金重點專案的答辯,那麼儘量選擇曾經獲得過此類資助的專家;如果是通常專案,則應該請相似專業方向的專家。應注重總結以往申報過程中的經驗教訓,透過反覆練習,直到講演熟練,其表述即使是外行都可以聽懂、都能被打動時,才能去答辯。
要有同時成為好醫生和科研高手的決心
侯凡凡:要同時成為一個好醫生和科研高手,就必須付出雙倍的努力。因為你要做兩件事(臨床和科研),你就要付出更多,還要不斷學習不斷思考。
王少為:醫生的首要任務是為患者解除病痛,提高生存質量,這種追求是無止境的。而科研和臨床是相輔相成的,科研的最終目的是解決臨床上遇到的問題。臨床醫生做科研會在很大程度使臨床思維更清晰更慎密。一個手術的臨床設計、一個診療手段的選擇都是科研,都與臨床診療水平的提高密切相關。但常見的誤區是我們根本沒把這些當作科研,因而缺乏關注、缺乏總結、缺乏橫向的聯絡,也不會注意知識的儲備和更新,所以臨床醫生往往覺得沒有什麼好的科研專案可做。
在大家的意識裡,做基礎做分子生物學才是科研,其實不是這麼回事。如婦產科學領域的宋鴻釗院士,他毫無疑問是一個好醫生,同時也是非常優秀的科學家。宋教授圍繞滋養細胞腫瘤做了一輩子工作,他的成果絕大多數以臨床問題為基礎。
因此,發表的文章離臨床太遠,為晉升和某種目而發表的論文對於臨床沒有任何借鑑價值,臨床和科研被人為分開了。要想同時成為好醫生和科研高手,首先必須把醫生做好了,然後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裡找一些臨床需要解決的問題深入下去。
做科研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去
侯凡凡:目前的現狀是,臨床醫生申請基金專案多是為了應對職稱評定和考核,不重視透過科研工作的積累和深入思考去提出問題,不具備科研的基本條件,變成了以拿基金為目的。因而在激烈的競爭中,申請“落榜”很正常。
王少為:中國的科研、科研論文因為與職稱、職務掛鉤,甚至有的地方研究生不發SCI不能畢業,這種急功近利的導向,使得大家追求的都是“短平快”課題。其結果是 “試劑盒”文章多了,潛下心來做研究的少了。
研究中還常常面對這樣一個矛盾:小的東西人們不重視,擔心發不出文章;真正大的問題又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做,包括人力、物力、創新思維的能力。科研氛圍的浮躁,一方面來自於社會大環境的浮躁,另一方面則取決於醫學工作者自己能不能真正沉得下心。沉下就意味著職稱不要了、名利不要了,這種潛心做研究的不是沒有,但實在太少。
周昕熙:的確,由於社會和制度的原因,人們更多做的是一些“短平快”的研究, “搶帽子”也就不難理解了。在這樣一種環境下,似乎沒有人等得起:資助者不願等,研究者不願等,要求的是快速產生結果,為的是完成管理指標,都希望在3~5年內提供研究結果。如果要做一個長達10年的科研課題,則可能意味著準備工作也要長達10年,絕不可能一兩年的時間就完成了所有準備工作。同時,課題申請人需要承受很多,因此很少有人能沉下心去做一個比較長遠規劃。這個問題和整個社會的風氣有一定關係,在社會浮躁和急於求成的大環境下,很難吸引人投入較大的精力和人力去做某項研究。
這對研究者來說確實是一個考驗,如果社會和國家能給予更寬鬆的環境,而不是像現在一樣,過兩年就要評估。其實真正長遠的研究更具優勢,但這首先需要能真正沉下去,除了已有的認可,還需要經費上的保障,才能謀劃一些有創新和深遠影響的研究。對於研究者來說,確定研究方向後,如果能堅持一個方向往往是最省力、最有效的。
國家更重視解決基礎性機制性問題
肖詩鷹:對於重大科研專案,人們可能存在誤解,認為過去重基礎、現在重臨床。其實恰恰相反,根據需要現在更側重基礎了。這和國家在過去還不怎麼富有的時候,先解決溫飽問題,等到溫飽問題解決後再解決素質問題是一樣的。過去由於中國在這方面的投入少,急需要解決的是臨床上一些常見病、高發病等的防治。現在國民經濟持續高速度發展,國家的科研經費成倍增長,對基礎的投入更重視了――現在有經濟能力去解決一些基礎性、機制性的問題了,基礎投入對國家長遠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
侯凡凡:國家投了大量的經費在科研上,問題是怎麼把這些錢用好,做出好的東西來。首先就是目的要純,確實是為研究;其次,要選擇有價值的研究物件。國家加大了科技投入,但這錢來之不易,都是納稅人的錢。因此科技人員要有責任感和使命感,選擇題目和做研究時,要考慮如何將基礎研究的成果轉化為臨床應用。
王少為:至於臨床研究不好做,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大家找不到臨床研究好的切入點;第二是臨床的問題太難解決了,需要彙集很多人很多思路花費很大的精力和財力。比如做染色體疾病的臨床篩查,現在沒有一個非常確切有效的無創或者微創的手段,而且篩查的臨床誤差很大,沒有好的切入點也就很難申請到專案,在研究前景還不明朗思路還不明確的情況下,期待大量資金的投入是不太可能的。
周昕熙:對於臨床醫生來說,科研工作都需要利用業餘時間完成,的確很辛苦。但在對待這件事上,應該有一個好的心態――要有目標,但不能利益目的性太強,不能急功近利,科研需要興趣作為動力,需要承受寂寞和挫折,需要無私奉獻,當然領導在晉升職稱、在招收研究生以及物質待遇等方面也應該給予激勵。
鼓勵性政策出臺 全科醫生做科研更具動力
周昕熙:目前,國際醫學發展的趨勢遵循“預見─預防─個體化”的模式,要求醫務人員不能只重視疾病的治療,更要重視疾病的預防、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可以說,這一思路與基層醫生的職責正好吻合,這也預示著中國的醫學科研應該符合這一發展趨勢,醫學研究的戰略應該前移。
要想真正實現醫學研究戰略的前移,尤其是實現科研的廣泛化或全民參與,還需要內在動力和相關人事制度做支撐。首先,醫院的臨床醫生都經過本碩博以及專科醫師培訓,在一般疾病面前一般難分高下。這時,對科學研究的評定往往變成了區分專家的“分水嶺”。一個普通的醫生也常常因為獲得了比較理想的專案資助,又發表了一些較有影響力的文章,而從普通醫生變成了專家。
而就醫院來說,人事職稱評定對個人科研成績的要求,科室管理目標責任制(包含每個科室年度需要完成的科研工作量),主診教授負責制(競聘主診教授需要考核科研工作,競聘上崗以後對每個治療小組也要進行年度考評,包含科研工作的考評)等,都將有力地促進此項工作。
如果說僅有醫院層面的努力還難以形成解決這一問題的強大動力,那麼各地紛紛出臺的鼓勵全科醫生從事科研工作的政策,則猶如一劑強心針,給了基層醫生無盡的動力和支援。
張勘:現在國家多數科研課題都與疾病防治有關,而且,很多發達國家的城市重大專項都是以社群為主旨的。如果能把疾病防治的重心下移,關口前移,早期干預、早期轉移、早期防治,這樣的效果是最好的。為了吸引鼓勵醫務人員尤其是社群醫務人員開展社群衛生方面的研究,此前只設基礎和臨床兩類科研獎,項的上海醫學科技獎從去年起增設了“上海醫學科技獎社群衛生創新獎”,鼓勵社群進行技術、管理或系統性創新並取得顯著成效。
內容依據:全科醫生:我們也是科研生力軍(真實世界研究RWS)
-
7 # 看看44975
屠幼幼說的對,第一國家重視,加大投入,組織專家搶救性挖決歷史寶庫,名人名著,整理經方驗方,特別是疑難雜症的研究,偏寫教材,全民推廣,英雄不問出處,到民間發掘人才,特別是有一技之長的傳承性的人才,規納一套當前急用的治病用藥方案方法,技能技法,以解當前燃眉之急。腫瘤醫院改為中醫腫瘤醫院,拋棄化療放療靶向療,治癌,塵肺病等當前西醫解決不了的雜症難症,救人民於水火之中,做到平等競爭,促進提高,各取所長,優劣互補,共同發展,這才是利國利民之道
回覆列表
鄉鎮醫院以現有的條件是沒有辦法做研究的,第一:條件不允許,第二:病人療程短,治療一兩天不見效立馬去大醫院就診,沒有收集經驗和資料的機會,第三:鄉鎮醫院以常見多發病病人為主,這些病大醫院的醫生都研究的幾乎完美了,鄉鎮醫院的醫生怎麼研究?所以說:鄉鎮醫院醫生無法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