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上谷山人
-
2 # 有風物語
具體時間是記不住了,大概是一二十年前了吧,曾經看過方伯謙的後人為方伯謙翻案的報道,當時方伯謙的後人在方伯謙的籍貫地福建還開過專門的研討會,關於翻案的問題,當地人士自然很熱衷,但是全國其他地方的研究者對此則根本無動於衷,雖不說方伯謙的問題已經蓋棺定論,至少是沒有進一步探討的價值。無論如何,他方伯謙在與日本人的海戰中逃跑了兩次,不管他的本意是用計,還是為了保船,指揮坐艦脫離戰場是事實。而他的這一脫離戰場,則給友軍帶了了災難性後果。
第一次是作為護衛艦護送數錢清軍在北韓登陸,結果運送了大量清軍的商船高升號被日軍軍艦擊沉,800餘名清軍浮屍於海。當時作為護衛艦的方伯謙指揮的濟遠艦在做什麼呢,與日艦海戰了一番之後,因友艦廣乙艦受重創,於是方伯謙命人豎起白旗跑了,但是日艦並沒因此放過濟遠艦,於是逃跑中的濟遠艦又掛起了日本海軍旗。日艦隨後將目標投向了運兵船的高升號,濟遠艦於是逃了回去。這一次是有不少非濟遠艦的目擊證人的,這些證人一部分是高升號的倖存者,還有一部分是因濟遠艦逃離而被日艦俘虜的操江艦的船員們。
而對此,方伯謙的後人則認為方伯謙當時是詐降,示敵以弱,然後估計是想徐徐圖之。
第二次逃跑,估計差不多人盡皆知了,因為《甲午海戰》這部電影當年實在的太火了。在鄧世昌的致遠艦為了掩護旗艦定遠艦而被日艦隊擊沉之後,一直外圍周旋的濟遠艦迅速脫離了戰場,直接惡果就是另一艘主力艦經遠艦被日艦圍攻。而更可氣的是濟遠艦在逃跑中居然將北洋水師正在搶修中的揚威艦給撞沉了。
北洋水師此役雖未全軍覆沒,但是損失了整整四艘戰艦,兩艘還是主力艦。秋後算賬,不殺方伯謙殺誰?
-
3 # 三笠揍阿尼
當清朝當局者還在痴迷沉醉於定、鎮二艘鐵甲鉅艦,海軍停滯不前得不到發展的時候,此時的日本卻是全國上下一致捐款擠出海軍經費,為舊日本聯合艦隊購進了吉野、秋津洲、千代田、八重山等艦,至甲午戰爭前,日本海軍已擁有軍艦31艘,魚雷艇37艘,總排水量6萬噸。且日本海軍在快速艦和速射炮方面有優勢,而且大多數日本軍艦艦齡較短,在設計時也吸收了當時世界上科學技術的新成果。
所以,就算方伯謙率領的濟遠艦不逃跑,黃海海戰北洋海軍也不一定能贏,或許會敗,但也不會落到之後的威海衛保衛戰,北洋海軍困在港中全軍覆沒的那個地步。
因此,他逃跑,是儲存實力,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若他進行無謂的犧牲,才是國家的損失!
-
4 # 香茗史館
這個問題雖說還有一定爭論,且自從其因臨陣脫逃而被殺後,便一直有翻案的聲音存在,但在我看來,方伯謙因貪生怕死而臨陣脫逃的可能性極大。而且各種資料表明,早在黃海海戰之前,方伯謙在豐島海戰中便曾有臨陣脫逃的嫌疑,只不過被其矇混了過去而已。
△方伯謙
方伯謙生平簡介方伯謙,字益堂,於1854年生於閩縣(今福州)。早年入私塾讀書,後於同治六年(1867年)考入福建船政學堂第一期,畢業後上“建威”練船實習,巡歷南洋新加坡、檳榔嶼,及渤海灣、遼東半島各口岸。
同治十三年(1874年),牡丹社事件後,日本出兵臺灣,因其在臺灣積極備戰,獲得五品功牌,任“伏波”艦正教習,後任“長勝”艦大副。光緒六年(1880)年留學期滿回國。充任船政後學堂正教習,旋調練習艦教習,擢都司,仍留閩省儘先補用,並加參將銜。
△影視劇中的方伯謙
光緒三年(1877年)冬,方伯謙被派往英國格林威治海軍學校留學,學習駕駛理法。畢業後先後登上英國東印度艦隊旗艦“恩延甫”號、改登“士班德”號實習,留學生洋監督斯恭塞格稱其為“水師中聰明諳練之員”。
光緒七年(1881年),方伯謙調入北洋,委帶“鎮北”炮艦。此後,先後調任“鎮西”炮艦、“威遠”練船管帶、“濟遠”號管帶。
△濟遠號
光緒二十年(1894年)四月,北韓爆發東學黨起義,清廷應北韓請求,派“濟遠”、“超勇”二艦護送葉志超、聶士成軍赴牙山,以“濟遠”方伯謙為隊長。完成任務後,丁汝昌又派“濟遠”、“廣乙”等艦護送運兵船至牙山,以增援葉志超、聶士成軍,結果後來船隊遭遇日本軍艦“吉野”、“秋津洲”、“浪速”,豐島海戰爆發。此戰,中國軍艦“廣乙”擱淺自焚;運兵船“高升”被擊沉,船上千餘名中國官兵殉難;運輸艦“操江”被日艦擄走。丁汝昌經過向方伯謙和艦上官兵瞭解作戰情形後,上書朝廷請求予以嘉獎。但事後李鴻章卻調查出方伯謙在戰爭中有畏敵嫌疑,但清廷還是令李鴻章對方伯謙進行了嘉獎。
△甲午海戰劇照
光緒二十年八月十八(1894年9月17日),黃海海戰爆發,在北洋海軍兩艘弱艦“超勇”、“揚威”先後中彈起火沉沒、擱淺,“致遠”號沉沒後,方伯謙藉口“船頭裂漏水,炮均不能施放”率“濟遠”逃出陣外,逃命途中甚至還撞沉了因起火而在搶修的“揚威”號。
戰後,李鴻章上書朝廷,清廷以“臨陣退縮”之罪將其處斬,終年41歲。
方伯謙早在豐島海戰便有畏敵的嫌疑在豐島海戰中,當時中方僅有“濟遠”和“廣乙”兩艘船有作戰能力,“高升”和“操江”主要承擔運兵任務。根據方伯謙的說法,在發現日本艦船後,先是“廣乙”自行逃跑,自己的“濟遠”乃是孤軍奮戰,即使如此,還擊沉了日艦“吉野”號,並擊斃了日艦提督,只是由於舵機損壞才沒有追擊。
因此,在丁汝昌向其瞭解了交戰經過,向朝廷彙報之後,朝廷不僅沒有追究其責任,反而對其和艦上官兵進行了嘉獎。然而,當時李鴻章便曾給丁汝昌寫信,言道“方伯謙牙山之役敵炮開時躲入艙內,僅大二副在天橋上站立,請令開炮,尚遲不發,此間中西人傳為笑談,流言佈滿都下”。
不過,事後經過調查,整個交戰經過全然不是方伯謙所說的那樣。“高升”號雖然被擊沉,但卻有人倖存,而被日本擄走的“操江”號更是多有船員存活,根據他們事後的講述,再加上“逃走”的“廣乙”號船員的描述,豐島海戰的迷霧這才被揭開。
△豐島海戰
原來,當時“濟遠”號在前,“廣乙”號在後,三艘日艦在經過“濟遠”號時並未扯旗交戰,反而在經過“廣乙”時突然開炮,導致“廣乙”號受損,而“濟遠”號不僅沒有進行反擊,甚至不顧受損的“廣乙”號,“即加煤燒足氣爐,逃遁回華”,“廣乙”號則不得不停靠北韓海灘。而逃走的“濟遠”號面對日艦的追擊,更是先掛出了白旗,見對方仍然追擊後,竟然又掛出了日本旗。最終,“濟遠”號順利逃回,“高升”號被日艦擊沉,一千多名官兵葬身大海,“操江”號被日軍俘獲。
至於“濟遠”號用尾炮攻擊日艦“吉野”號之事,則完全是水兵王國成自行組織的,且“吉野”號並不像方伯謙所說的那樣被擊沉,而是僅僅受了輕傷,因為在之後的黃海海戰中,“吉野”號便再度參戰了。
方伯謙在黃海之戰中的表現根本沒得辯黃海海戰爆發後,由於北洋水師艦船速度不一,導致開戰伊始超勇”、“揚威”二艦便脫離了艦隊,在日本艦隊的第一輪炮火洗禮下便沉沒和擱淺了,而方伯謙指揮的“濟遠”號卻遲遲沒能就位,尤其是在致遠號被日艦圍攻擊沉後,“濟遠”號二話不說便脫離了戰場,直接導致“經遠”遭遇四艘日艦圍攻而沉沒。
△甲午海戰
至於“濟遠”號脫離戰場的原因,方伯謙給出的解釋是“傷處甚多,船頭裂漏水,炮均不能放”,也就是“濟遠”號乃是被迫退出戰場的。然而在1895年上海出版的《中倭戰守始末記》一書中,濟遠艦管理炮務的德籍洋員哈富門面對記者的詢問,對“濟遠”的損傷情況給出了說明。原來,濟遠僅有兩門大炮受損,15公分(釐米)尾炮1門“機器受損,不能運動”,21公分大炮1門“機器也已損壞,炮架不能運動”,並不是“炮均不能施放”,更是給出了“我船雖受傷,並無大礙”的定論。可見,“濟遠”號因受損而退出戰場的說法顯然站不住腳。
△甲午海戰
那麼方伯謙是不是貪生怕死呢?在致遠號被擊沉後,日本艦隊的下一個目標正是濟遠號,自知不敵的濟遠號於是主動逃離戰場,即使方伯謙不是貪生怕死,但臨陣脫逃這個罪名他是沒得跑。正是由於他的逃跑,才使得與它同在一個小隊的廣甲號也逃之夭夭,直接導致經遠號陷入了圍攻之中,就更不要說因為逃跑而撞沉因起火正在搶修的“揚威”號之事了。
而更令人可氣的是,為了應對戰後的檢查,逃避臨陣脫逃的責任,他竟然不惜自己破壞艦船。戰後,丁汝昌派洋員戴樂去登船檢查,戴樂表示“濟遠號的火炮不像是被火炮擊傷,而是用炮錘自行砸壞的”。恐怕,正是這件事徹底激怒了李鴻章和丁汝昌,畢竟早在豐島海戰方伯謙就玩過這一手,透過篡改航海日誌的方式逃脫責任。於是便有了李鴻章上書朝廷,朝廷下令將其處死這一幕。
△李鴻章
方伯謙臨陣脫逃的原因,我想恐怕還是過於貪戀現有的一切。據稱,方伯謙寧可管帶不做,也不想放棄其家業“如或苛求,盡以革職了事,雖一二品或難聚復,而每月薪水數百兩依然也”,此時的他可以說正處在事業和家庭的上升期,豈可甘願赴死?
至於一直以來的翻案之說,基本都是對以上說法可信度的質疑,以及其他旁證,並無直接證據為其開脫,僅有的《冤海述聞》還因為不知道作者是誰而無法判斷可信度。
-
5 # 宇澤歷史
歷史上關於北洋水師管帶方伯謙這個人的評級褒貶不一,有人說他並非貪生怕死,是被冤枉的。有的人說他作為濟遠艦的管帶,大戰在即,不聽指揮,謊報軍情,實則是貪生怕死的小人。近年來,有關甲午海戰的電影電視劇都將方伯謙描繪成一個貪生怕死的小人,但就我個人而言,我也覺得方伯謙這個人確實是個貪生怕死之人,至於他為什麼兩次在戰爭中逃跑,個人認為無非就是害怕!
首先來說一下方伯謙在豐島海戰中的表現,北洋水師有廣乙、濟遠兩艘巡洋艦,日本聯合艦隊有吉野、秋津洲、浪速三艘巡洋艦。廣乙和濟遠二艦此行的目的是保護高升號運兵船和運送軍軍餉的操江號運輸艦,但由於清軍的秘密計劃早已被潛伏在天津多年的日本間諜所獲取,這才有了日軍大本營決定採取海上偷襲行動的計劃。
豐島海戰之初,日艦吉野首先炮擊濟遠艦,廣乙號稱日艦齊功濟遠號時直撲吉野號,但被吉野號緊急規避。廣乙號隨即逼向秋津洲準備發射魚雷,但突然被日艦機中桅杆。此時海面上硝煙瀰漫,難分敵我,就在硝煙散開之際,日艦浪速號發現廣乙號已逼進其三四百米處,遂即開炮將廣乙號擊傷,廣乙號也發炮還擊,一炮穿過浪速左舷,由內部穿過艦體後部鋼甲板,炸壞浪速的備用錨和錨機。廣乙號乘機右轉舵,向北韓西海方向規避,最終觸礁擱淺自沉。
但作為濟遠艦的管帶方伯謙則在炮聲一響之際,就嚇的躲進船艙內鐵甲最厚處。大副沈壽昌、二副柯建章等見管帶方伯謙如此卑怯無能,非常氣憤,親自登上望臺指揮作戰,濟遠艦上各炮開始還擊,所發炮彈屢屢擊中吉野和浪速。不久,大副二副相繼陣亡,前甲板上佈滿了濟遠艦上官兵的屍體致使炮臺難以移動,僅靠尾炮禦敵。在這關鍵時刻,方伯謙轉舵逃跑,面對日艦的追擊,先是掛起日本旗,而後又掛上白旗,以示投降乞饒。眼看濟遠艦就要被日艦俘虜,此時艦上的水手王國成等人對管帶方伯謙的無恥膽怯行為趕到無比氣憤,便挺身而出用尾炮連發四炮重創吉野,才迫使濟遠艦脫離戰場,逃了回來。但在日艦追擊濟遠的過程中,卻意外發現了操江與高升二船,但高升號上的清軍士兵拒不投降,最終被日艦擊沉八百多名官兵犧牲。
雖然豐島遭遇戰中,北洋水師的兩艘巡洋艦實力確實要劣於日本聯合艦隊的三艘軍艦,但方伯謙的畏戰逃跑行為以及掛日本旗掛白旗足以反映他為人的膽小懦弱,在逃回威海之後,方伯謙更是謊報戰功聲稱大獲全勝,並獲得了朝廷2000兩的賞銀,這就是他的無恥。事實上高升號上的871名清軍壯烈殉國,操江號裝載的20萬兩軍餉和軍械以及水手被俘獲。
黃海海戰之初,方伯謙位於整個北洋艦隊之後,左顧右盼,不加速歸隊組成陣型,使得北洋艦隊側翼火力薄弱,旗艦得不到保護。海戰進行到下午3時30分左右,致遠艦被日艦擊沉,方伯謙此時膽戰心驚,命名掛出重傷訊號旗慌忙逃出戰場。而其此次的逃跑路線也於豐島海戰時較為相同,選擇淺水區域逃跑,意圖讓吃水深的日艦不敢追擊。慌忙奔逃中的濟遠艦竟然一頭撞上受到重創的揚威艦,方伯謙仍然不管不顧,掉頭就跑,最終致使揚威艦掙扎至淺水區擱淺。
而黃海海戰結束之後,方伯謙所指揮的濟遠艦僅僅中彈15發,這難道是作戰英勇之人才有的戰果?
綜上,我個人認為方伯謙就是貪生怕死之人,至於他為什麼兩次都要逃走?很簡單,因為膽小害怕。
-
6 # 李三萬的三萬裡
方伯謙的案子一直有他後人試圖翻案,不過黃海海戰歸來,友艦都不肯跟他泊在一起,都離他遠遠的泊到另一邊,由他孤艦單獨泊一邊,這事可不是一艘兩艘船的人留下文字記錄。給他翻案的藉口,居然是方伯謙是為了國家儲存實力,那麼特麼的這案子要翻過來,以後打仗,豈非每個人都可以調轉屁股回家,為國家儲存實力?!而方伯謙本人留下的辯解,是軍艦受傷嚴重,已無法再戰,事後檢查的情況是濟遠號上,幾門主炮被人用炮錘砸過,而非被日本人炮打過。戰場上,濟遠號不服從調令,始終墜在最後,打起來又是掛日本旗,又是掛白旗。對日方艦隊沒什麼損害,卻撞沉己方已經重傷的楊威號。這些戰場表現,已然顯出當時濟遠號艦長慌的一匹,本來濟遠號沒發幾炮,逃回來的路上方伯謙考慮不能讓人看出來,遂丟棄大量彈藥,想說明自己還是打的很賣力的,不料用力過猛,演的過了一些,他丟的彈藥,一路開炮也都用不完,所以反而又多露出一個馬腳。綜上,這種種表現,一個貪生怕死的形象,已經躍然而出,方伯謙到底是不是貪生怕死,以經沒什麼好討論的了。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戰敗,提督丁汝昌自盡以謝華人,也負起自己該負的責任,所以殺方伯謙,也說不上是要找替罪羊,背鍋俠。方伯謙死的一點不冤,冤的是北洋水師,早在豐島海戰結束,不說殺他,也該撤換掉他,這個人只能扔學校裡去當教員,不能適應戰場氛圍,這樣的戰友,在戰場上,有不及無!北洋水師問題很多,不能說是因為方伯謙才打敗仗,但是就戰鬥精神來說,方伯謙對不起北洋水師,給北洋水師全體抹了黑!
-
7 # 薩沙
但歷史學研究切忌預設了一個結果,然後蒐羅資料以證明這個結果。
這不叫做歷史學研究,只是叫做強行解釋歷史。
對於方伯謙的事情,稍微有些海軍和海戰常識的人都明白是怎麼回事。
方伯謙臨陣脫逃是事實。
脫逃和撤退有根本性的區別。
撤退是己方受傷很重後,暫時脫離海戰進行自救。
如果自救成功,就會主動返回戰場繼續作戰。
如果自救失敗,傷勢又嚴重到無法繼續作戰甚至就要沉沒,可以返回母港。
那麼,方伯謙符合嗎?
當然不符合了。
方伯謙自稱,濟遠是“傷處甚多,船頭裂漏水,炮均不能放”,才掛出了重傷的旗幟,並且自行退卻。
有意思的是,濟遠艦管理炮務的德籍洋員哈富門回憶恰好相反:軍艦船頭根本沒有漏水,只是2門大炮受損而已。“我船雖受傷,並無大礙”
那麼,大炮受損是怎麼回事。
定遠艦上的英籍洋員戴樂爾在戰後曾提及此事,寫道:“濟遠各炮為巨錘擊壞,以作臨陣先逃之藉口;其後管帶方氏因此事及前此相類之事而喪其顱焉。”
後來檢查也表明,火炮有明顯自毀的痕跡。
推測是方伯謙命令逃走後,為了掩飾自己的謊稱船隻重傷,命令部下將首尾大炮砸毀,以表明自己已經沒有戰鬥力。
此種行為不但是臨陣脫逃,還相當卑劣,對於軍人來說就是死路一條。
至於其他的也就不用說了。
後來方家後人說什麼方伯謙不是逃走,而是去另一個戰場作戰,那也是醉了。
摘錄一段: 致遠久戰沉沒後,濟遠非但沒逃,而是惟一留在西戰場死戰不退和4艘軍艦單獨作戰,苦戰4小時,到下午5:30才由於“無可戰”而退出戰場。……日艦怕濟遠後炮,不敢猛追。甲午海戰中國艦隻打得英勇,尤其是濟遠,打得日本人都不敢寫明戰史了。在西戰場打得很好,我們應該宣傳我們艦隊作戰的英勇,不能長他人的志氣。
說得娓娓動聽,感人肺腑,無奈只是一個令人陶醉的虛幻的神話。人們不能不佩服這位論者的非凡勇敢和超人想像力,他靠自己健全的思維——“推論”,便推出了一個“西戰場”說。這個“西戰場”竟嚇壞了日本人,連他們的戰史都不敢寫明瞭。竊以為,靠虛構的英雄故事唬人,是不能長我們民族的志氣的。所謂“西戰場”說,完全是靠思維創造的“歷史”,乃子虛烏有,與真實的歷史無涉,無須加以駁辯。但要指出的一點是,評價歷史人物是一項十分嚴肅的學術研究工作,不是兒戲,不能靠噱頭譁眾取寵,那樣只會把自己引向研究的死衚衕。 (作者為山東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
-
8 # 不沉的經遠
方伯謙確實貪生怕死,而且他跑了不止一次,豐島海戰和黃海海戰都跑了,所以被水兵罵成“滿海亂跑的黃鼠狼”,而他逃命的原因很簡單,方伯謙太會享受生活,而且沒有經歷過戰事考驗。
方伯謙也是近代史上一個有名的人物,當然,他出名的方式是因為臨陣脫逃,有點遺臭萬年的感覺。不過前些年流行翻案風的時候,方伯謙一事因為他的後人喊冤,也是興起了一股翻案的浪潮,還出了好幾本論著,要說明方伯謙並沒有逃跑。
但是方伯謙在豐島海戰掛出白旗和日本旗有日方報告和漢納根等人的人證,至於黃海海戰方伯謙率先逃回旅順軍港更是有旅順軍港的報告為證,連李鴻章都發電來問為何濟遠會單獨先回旅順,所以這事再怎麼洗地都是徒勞,方伯謙臨陣脫逃一事證據確鑿。
方伯謙是一個會享受生活的人,和長期居住在艦上,僅回家三次的鄧世昌不同。方伯謙自1875年娶了許氏以後,後來他又先後納了李氏、陳氏、葛氏,而且在福州、煙臺、威海都置辦了寓所,可以說生活豐富,家產豐厚。
當然,雖然說在溫柔鄉里泡的太久,不過至少在戰爭初期時,方伯謙沒有太出格的表現,直到他看著身邊的大副沈壽昌被彈片擊中頭部而死為止。目睹戰友死在眼前的方伯謙徹底喪失了勇氣,一個人躲到了裝甲最厚的舵機艙內不敢出來。
過於舒適的生活和戰爭的殘酷無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方伯謙此後再未能走出這個陰影,在黃海海戰時他先是逡巡不前,接著又率先逃跑。不過這次他沒能躲過制裁,最終被斬首,也算罪有應得吧。
-
9 # 北洋往事
方伯謙,福建船政學堂一期畢業,曾與薩鎮冰等人一起,在英國格林威治海軍學院短期受訓。北洋海軍內,以劉步蟾為首的閩系軍官集團,一向不把提督丁汝昌放在眼裡。在訓練、技術等問題上不斷要挾,而善於鑽營人際關係的方伯謙則有不同的做法。福建船政畢業,英國留學,對上級又表現的極為尊重。這樣的背景和做法,讓丁汝昌對他極為器重。
眾所周知,北洋海軍的待遇極高。作為高階軍官,方伯謙的收入自然也很高,加上個人的精明,獨道的眼光,在投資房產等專案上獲利頗豐。有了豐厚的家產,又納了小妾,安逸的生活逐漸消磨了他應有的品質。更重要的一個細節很多人都忽略了,就是他主觀的態度。當他聽說自己將被斬首的時候,震驚不已。因為,之前他一直認為,“昏不知,謂朝廷仁厚,安有殺總兵之刀耶......”這一段全文翻譯過來是這樣的,“朝廷一直都很仁厚,哪有殺總兵的(掛總兵銜),最多也就是革職,就是不復職,每個月也有數百兩的俸祿,有什麼可以驚慌的”。
豐島海戰,被大副沈壽昌腦漿濺了一身的方伯謙,癱倒在地,面如土色,是被人扶起來的。從那時起,他的思想就徹底發生了轉變。黃海大戰一開始,他就拖在隊伍的最後方,甚至比兩艘老邁的“超勇”級拖的更靠後。當鄧世昌的“致遠”沉沒的時候,方伯謙再也沉不住氣了,直接下命令逃離戰場,慌不擇路中還撞沉了“揚威”。
究其原因,一方面他期盼著繼續過安逸的生活,另一方面他認為逃跑的代價很低,頂多是革職,反正革職了一月還有幾百兩銀子,還有豐厚的家產。等到他的同鄉、同事兼好友邱寶仁問他還有何遺憾的時候,他大出意外。這才痛哭流涕,並求宋慶(陸軍統帥之一),宋慶回答的很直接,“我恨無海軍生殺之權,自我操,則7月間已在軍前正法,尚復令爾重誤國家大事耶”
-
10 # 從557234846378
方伯謙福建人、在北洋出汚泥而不染、有韓信再世之材、袁公崇煥力挽狂瀾之謀勇!唯一敵人又恨又怕喪膽之奇男子!我每一句話都是有事實可以證明!在上級巧妙操作下、只剩下無法傷敵沙彈、(水面以下加厚鐵板)又不是四百年前、所以只能袞毀上面!但他先掛白再掛日旗、忽弄鬼子吉野、趁著掉頭以己優尾砲辺逃辺戰、擊中吉三沙、而吉一犮未中因袞毀上面心生畏縮放棄追擊!吉野是速度最快卻能夠逃走還擊中!猶如噴射機追螺旋機之戰!之後開會要求放棄決戰、事頭證明全軍覆沒!而他猜測一點沒錯!戰後日本要求見方一人!就向戰後岡村要求見孫立人一人一樣!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開始方伯謙打的還是中規中矩的,後來沈壽昌被一炮轟死,全屍沒留下,他邊上的傳令兵也都陣亡了,個人認為應該是戰爭恐懼症。貪生怕死一詞應是戰前有的行為,方伯謙不是,只能說他抗壓能力差,一炮轟掉了一個人。個人見解,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