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眼睛胖子看世界

    說明點,就是給中將位置的符合晉升上將的標準,但上將員額滿員,沒有編制,才出現中將加上將情況。可以稱呼上將,行使上將職權,拿中將的工資,等上將缺人時,中將加上將遞補為上將。

  • 2 # 血膽老將

    簡單說就是達到上將授銜的資格,但是由於名額有限被授於中將加上將銜,授於中將加上將銜的人,享受上將的工資待遇,在上將員額出現空缺的時候優先晉升陸軍上將銜,像人們所熟知的陳誠和薛嶽都是由陸軍中將加上將銜晉升上將的,但是像桂系將軍李品仙就一直是陸軍中將加上將銜,一直沒有正式晉升二級上將,除此之外,國民政府的陸軍中將加上將銜還曾授於過外華人,當時的尼泊爾首相就被授於此軍銜。其實國民政府在軍銜方面卡的很嚴,並不是人們所認為的將官成群。

  • 3 # 一笑俠之人在江湖

    國軍——解放軍

    特級上將(1個)——大元帥(1個)

    一級上將(8個)——元帥(10個)

    二級上將(22個)——大將(10個)

    中將加上將銜——上將

    中將——中將

    少將——少將

  • 4 # 號角催人紅旗飄

    民國從北洋政府有特級上將,一級上將,上將,還有中將加上將銜兒。對於有些中將旅長中將師長中將軍長中將集團軍司令的實力資歷區分產生了中將加上將銜兒!比如西安事變時張學良楊虎城都戴上將軍銜,但張是一級上將副總司令,楊只是中將加上將銜兒的十七路軍總指揮!還有77事變時的宋哲元核心職務是29軍軍長但還是華北委員會北平軍分會的委員長所以從中將加上將銜升為上將!中將加上將銜兒是一個存在的軍銜兒,是授予能力強資歷淺或者資歷深實力弱的將領!

  • 5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在中國歷史上,每個朝代都有一套對應的軍銜制度。到了民國時期,國民政府也制定了一套軍銜制度,共分為六等,分別是將、校、尉、准尉、軍士和士兵,未設立元帥軍銜。

    當時的將官共分為五級,分別是特級上將、一級上將、二級上將、中將和少將。這套軍銜制度也與美國的軍銜制度頗為相似,特級上將對應美國五星上將,一級上將對應美國四星上將,以此類推。

    (國民政府的軍銜制度)

    儘管這套軍銜制度看起來十分完備,但在抗戰中,有不少將軍卻是“中將加上將”這樣的奇葩軍銜,這是怎麼回事呢?

    所謂“中將加上將”,是中華民國陸軍的一階軍銜,其全稱是“陸軍中將加上將銜”。簡單來說,就是讓中將擁有上將的職權,但並不予以授星,薪俸也是按照中將的最高標準來給。

    那麼,既然讓中將得到了上將的權力,為什麼不直接授予上將銜,反而還那麼麻煩地搞出一個不倫不類的“中將加上將銜”呢?

    實際上,國民政府在1935年就頒佈了銓敘條例,該條例特別規定,陸軍上將的名額有限,不管出現何種情況,都不能再擴編。從銓敘條例的安排來看,陸軍特級上將有1人,一級上將8人,二級上將12人,共計22個名額。

    當時的具體分配情況是這樣的:

    特級上將:蔣中正。一級上將:馮玉祥、何應欽、張學良、陳紹寬、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陳濟棠、閻錫山。二級上將則是包括了白崇禧、劉湘、顧祝同等在內共12人。

    (一級上將何應欽)

    對於軍人來說,想要晉升就必須得積累戰功,一步步向上爬。雖然在抗戰中有不少二級上將都擁有了足夠晉升的戰功,但由於國民政府限定死了名額,因此這些人只能老老實實待在自己的位置上,等待一級上將之中有人去世,才能夠取得晉升的機會。

    比如白崇禧,就是在一級上將朱培德病故之後,才補位晉升成功。

    但對於國民政府來說,由於當時的國內環境並不平靜,再加上佔據東北的日本人也漸漸表現出了入侵的態勢,上將名額開始顯得有些不太夠,而且國軍部隊中不少將領都已經有了晉升資格,卻苦於名額限定,遲遲不能得到晉升。因此在多重壓力下,國民政府於1936年補充了《陸軍中將加銜暫行條例》,創造出了“中將加上將”這一特殊軍銜。

    在條例出臺之後,國民政府就立即擬定了一批獲得“中將加上將”的將軍名單,他們包括:陳誠、張治中、衛立煌、薛嶽、錢大鈞、張發奎等人。

    (一級上將白崇禧)

    而國民政府之所以向他們授銜,實際上是在向他們傳達一個資訊:你們幾位的戰功、資歷實際上早就已經夠得上上將了,但由於政策原因,只能暫時授予你們這樣一個意義重大的軍銜,一旦上將位置出現空缺,你們就是優先替補的將軍。

    國民政府在逃往臺灣之前,共將該軍銜授予了55名將軍。到了臺灣之後才停止了授銜。雖然聽起來是類似於“準上將”這麼一個意思,但不少人始終覺得是拿著中將工資,操著上將的心,並不願佩帶這個特殊軍銜。

    值得一提的是,劉湘在1938年死後也被追授為陸軍一級上將,雖然國民政府的上將名單有著名義上的人數限制,但死去的將軍被追授為上將銜,卻是不受到影響的。

    (參考資料:《中華民國史》)

  • 6 # 南浦清江萬里橋

    首先,這個軍銜不是民國獨創的,而是延用了北洋政府的做法。其次,該軍銜其實就是侯補上將的意思,資歷,職務等都到了晉升上將的時候,但上將的位置沒有空缺,就授予該軍銜,享受上將待遇,一般也稱上將。

  • 7 # MarcoHong

    高階軍官方面,將官分為了三個等級:上將、中將、少將。這其中級別最高的是上將軍銜,相當於元帥。上將軍銜在十八世紀時曾用於俄國,當時其軍隊最高統帥授上將軍銜,號令三軍。

    北洋政府時期的時候,一開始高階軍官並不多,上將更是少之又少。但是此後袁世凱為了拉攏各地方勢力,於是就開始給他們授軍銜,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他的用意,授軍銜是假,拉攏人心是真。軍官在授銜以前還可以加一個虛銜,比如說有的人軍銜其實是上校,但是虛銜就成了少將,由此類推。

    比較典型的就是蔡鍔將軍,中將加上將軍銜。還有就是將領在戰死後病故以後,可也追封更高一級軍銜。加虛銜的做法一是能滿足人們的虛榮心,畢竟那時候封建思想依舊濃烈,當然那時候官方有其自己的用意,告訴將領們還有升遷的機會。畢竟很多人成為高級別將領後可能會止步不前,此種做法能夠鼓勵將領繼續領兵戰鬥,為國做貢獻。

  • 8 # 野史也是史

    題主說的“中將加上將”軍銜,是國軍準二級上將(候補二級上將),具有晉任二級上將的優先資格,此銜只適用於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此銜的全稱為“陸軍中將加二級上將銜”,簡稱為“陸軍上將銜”。一起來了解一下。

    為什麼會有“中將加上將銜”?

    1935年,國民政府將國軍上將分為特級上將、一級上將、二級上將。當年共授任1名特級上將、8名陸軍一級上將、1名海軍一級上將、21名陸軍二級上將,次年又分別授予程潛、李烈鈞陸軍二級上將軍銜。至此國軍中授任的上將為124人、中將為418人。

    由於1935年國軍中符合授任上將的人員很多,而上將軍銜的名額又是固定的,要想挪出空檔,只能將91名原先已獲得上將軍銜的陸軍將領改任中將,但這顯然也行不通,勢必要引起一些矛盾。

    1936年,為解決高階將領中具備授予上將條件的,但又受上將員額所限而不能授予的問題,特在陸軍一級上將和二級上將軍銜之外,又增設“陸軍中將加上將銜”。由於海軍始終非常弱小,空軍成軍時間晚,上將人數都非常少。因此,中將加上將銜的制度只適用於陸軍中將。

    至此,國軍將軍銜級分為特級上將、一級上將、二級上將、(陸軍中將加上將銜)中將、少將五個銜級。

    “中將加上將銜”都有哪些規定?

    1936年2月,國民政府最終確立了以特級上將封頂的軍銜體系,三軍士兵軍階設定與北洋政府時期大致相同。新評定的軍官均須報請國民政府授任。

    其中陸軍中將加上將軍銜規定,滿足晉任上將資格的陸軍中將,由於員額所限需先授陸軍中將加上將銜;陸軍二級上將如果有空缺名額,則在中將加上將銜中擇優特補;陸軍中將加上將銜的數量以上將名額為限,其制服與二級上將相同,薪水依照最高額支付。

    “中將加上將銜”將領都有哪些人?

    1936年到1937年,國民政府共敘任了28人為陸軍中將加上將銜,國軍的現役將官總數基本保持在60人左右。據統計,當年特級上將1人,一級上將8人,二級上將23人,中將加上將銜28人,總計60人。

    抗戰全面爆發後,國軍上將名額增加了5名,劉文輝等7名川軍將領被授予陸軍中將加上將銜。到抗戰結束後,國民政府包括加授、追晉(追贈)、特贈等形式,共授予53人為中將加上將軍銜,如下:

    特加(授加)42人:張發奎、餘漢謀、張治中、張之江、錢大鈞、鹿鍾麟、陳誠、衛立煌、馬鴻逵、薛嶽、劉建緒、龐炳勳、孫連仲、盛世才、呂超、李品仙、鄧錫侯、朱綬光、廖磊、夏威、王樹常、黃紹竑、黃旭初、陳儀、熊式輝、劉文輝、楊森、楊傑、劉興、賀耀祖、唐式遵、張自忠、孫震、盧漢、潘文華、王纘緒、王陵基、胡宗南、湯恩伯、李漢魂、劉士毅、馬步芳

    追晉(追贈)7人:周渾元、賈德耀、井勿幕、方策、魯英麐、劉戡、嚴明

    晉加3人:黃琪翔、羅卓英、林蔚

    特贈1人:伯達馬塞爾

    53名“中將加上將銜”中哪些人得到晉升?

    這53名陸軍中將加上將軍銜中,有9人後來晉任陸軍二級上將,其中陳誠還晉任為陸軍一級上將。這9人分別為:

    衛立煌,1939年5月晉升為陸軍二級上將,增補韓復榘槍決後的空缺。1935年授中將;1936年授中將加上將銜;1942年被褫奪二級上將軍銜,降為中將;1943年恢復為二級上將。

    陳誠,1939年5月晉升為陸軍二級上將,增補劉湘病逝後的空缺。1935年授中將;1936年授中將加上將銜;1947年晉任陸軍一級上將。

    薛嶽,1944年晉升陸軍二級上將,增補宋哲元病逝後的空缺。1935年授予中將;1936年授中將加上將銜;1950年晉升一級上將。

    張發奎,1945年晉升陸軍二級上將,增補陳調元病逝後的空缺。1936年授予中將加上將銜。

    張治中,1945年晉升陸軍二級上將,增補楊虎城退役後的空缺。1935年授中將;1936年授中將加上將銜。

    餘漢謀,1946年晉升陸軍二級上將,增補白崇禧晉升後的空缺。1965年9月晉升一級上將。

    熊式輝、陳儀、鄧錫侯,1947年晉任為陸軍二級上將。

    這53名中將加上將銜均為陸軍將領,亡者追贈、追加上將銜7人,其中生前為陸軍中將者2人,生前為實授陸軍少將官階而任中將職務者2人,生前無實授軍銜者3人。

  • 9 # 小小嬴政

    中將加上將,這是中華民國時期的一種軍銜,民國的軍銜,源於清朝的新軍,分為軍官,士官和士兵三個級別,其中,每個級別都有細緻的劃分,而中將加上將,就是其中軍官的劃分。

    值得一提的是,在民國軍銜中,是沒有這樣一個軍銜的,如果是上將,可以是特級上將,一級上將,二級上將,然後是中將,少將。所以,一般情況下,軍銜都比較單一,像是中將加上將的軍銜,在民國曆史上存在,但也不多。

    在中華民國大陸統治的三十八年裡,國家大多數情況下,只是形式上的統一,也可以叫做名義上的統一,因為國民革命軍的實力過於弱小,無法抵抗強大的北洋軍閥統治,因此,採用妥協的策略,只要那些軍閥能夠贊成共和制,反對帝制,革命黨人可以放棄執政的權力。這樣的妥協只能算是一種無奈選擇。

    因此,民國的大總統,長期被軍閥頭子控制,國家權力也被各種軍閥控制,雖然他們大多數是承認共和制的,但這樣的共和制,遠不是孫中山等人想要的。

    在實力不足的情況下,革命黨人並沒有太多的選擇餘地,只能靠一些虛職,來拉攏那些驕橫的軍閥。

    這樣的虛職,多半都是透過授予官職和軍銜來作一些影響,這樣的影響,還是有效果的,至少能讓中華民國在名義上是統一了全國。

    相對統一全國,民國付出的代價也非常大,大量的軍銜,超出了正常的編制,這個問題,我可以打個比方,有番號的部隊就是正規軍,可以享受著正規軍的所有待遇,但沒有番號,雖然也可以有上將中將,但沒有人會看得起,就好像民國後期的那些土匪一樣。

    民國政府在這樣瘋狂的授予軍銜的過程中,深受其害,軍隊越發的鬆散而難以統一。到了最後,除了中央軍還能聽從國民政府統一指揮以外,國民政府想要控制其他武裝力量,是極為困難的。

    大量的軍銜還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很多人得了很高的軍銜,但卻未必能夠為國民政府效力,而一些真正為國民政府效力,並且立下了汗馬功勞的那些人,卻因為編制爆滿,無法得到應有的榮譽。

    這樣的不平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忠於國民政府的那些軍人,他們會產生落差感,從而漸漸變得出工不出力。

    無可奈何的國民政府,只能採用一種和稀泥的辦法。這種方式在現代企業裡,有了充分的利用,那就是“主持工作”。

    越是大型企業,領導崗位越多,但依然會有不夠用的情況出現,因為崗位永遠是有限的,而符合這些崗位的人,永遠是很多的。於是,就有了主持工作這麼一說。

    在民國時期,中將加上將這樣的軍銜,就和現代的主持工作一樣,雖然將領名義上是中將,但他們享受著上將的一切待遇,對於很多軍人而言,這已經是很好了。

    民國這樣的現狀,讓我覺得有些無奈,革命黨人,從一開始,就不成熟,他們的領袖,有著崇高的理想,外交能力更是強的驚人,但工作太過虛浮,更不會戰鬥。

    就好像孫中山,他可以透過自己的演說,讓國際社會,讓那些華僑同情中國,支援中國革命,這是他獨一無二的魅力。

    但當他真正開始策劃起義,卻發現漏洞百出,很多本來可以成功的起義,完全因為革命黨人的失誤,滿盤皆輸。他們太過在意宣傳,卻忽視了力量的積蓄。

    他們手下的戰士,也都是願意為國捐軀的勇士,黃花崗起義的慘烈和悲壯,值得每個人動容,但這些年輕人,本來可以不死,本來可以有更大的發展前途,卻無法實現,這些年輕人,往往只知道戰鬥,卻不知道如何戰鬥,甚至不知道,對手到底是誰。

    像孫中山,黃興一類的領袖,在武昌起義之後,居然都不在中國,那些勇敢的年輕人,在勝利的那一瞬間,是茫然的,不知道該走向何處,於是,才開始推舉黎元洪當他們的領路人。

    其實,從武昌起義那一刻開始,辛亥革命勝利了,革命黨人卻徹底失敗了。

    中將加上將這樣的尷尬局面,讓我由衷感嘆,沒有足夠的實力,拿這些虛無的榮譽來拉攏人,到了無官可封之時,那些強悍的軍閥,只能投以輕蔑的目光。

  • 10 # 四川達州人

    因為民國軍隊繁雜,數量眾多,為了控制將軍數量,老蔣在1935年頒佈新規定,限制一級上將和二級上將數量,對全國軍隊進行整編。

    由於藍黨軍銜沒有大校/准將設定,所以少將軍銜控制不住,因此中將軍銜也就對應了太多職務,師長軍長集團軍司令是中將,集團軍參謀長,副司令,戰區參謀長,副司令甚至旅長都被授予中將。為表彰中將立功者,藍黨創造出中將加上將軍銜,就是享有二級上將待遇,佩戴臨時三星將銜,但正式晉升二級上將得等現有上將的缺額。一旦有缺則優先晉升。比如張自忠,張治中,陳繼承,胡宗南等均獲得過中將加上將軍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Megalo Box》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