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269405852

    你是想問“為啥讀書不能改變有些人的素質”是吧?這個要從心理學生物學上說。

    首先有“犯罪基因”這種東西,這種基因攜帶者天生反社會反人類,當然有不同程度而已。重度攜帶者對殺人有狂熱愛好。

    其次人的思想分為核心和外殼,外殼就是喜怒哀樂,開朗活潑,內向沉悶等等。核心就是人格,這是無法改變的東西,至少目前心理學上是無法改變的,由先天因素佔主導?它決定了一個人的價值觀。比如有些黃賭毒從業者眼裡警察是罪惡邪惡的。而且無法對他們洗腦。最多用武力讓他們暫時偽裝

  • 2 # 宸宸寶寶的爸爸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

    有句話叫做知行合一,不知者,不能行,知者也未必能行。

    素質表現在人的行為能力上,讀書提升素質,有三重境界。

    一,讀有形之書。我們指的讀書大部分都是讀有形之書,可以瞭解世界,可以明辨事理,可以感悟人生。但書畢竟是死的,它始終只是在那裡,無法直接告訴你對與錯,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二,讀無形之書。我們向老師學習,向社會學習,向實踐學習,能進一步幫我們明辨是非,感悟真理。但老師教的再好,學生理解的不正確也沒用;社會實踐再有真理,我們不接受也沒用。

    三,用心靈讀書。我所說的用心靈讀書,不僅僅只是讀書刻苦,最重要的是思考,否定之否定。我們從書本,從老師,從社會得到的知識,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哪些符合主流價值,哪些是糟粕,只有用心去感悟,才能三省其身。

    書讀好了,知道了道理,明辨了是非,但能不能把這種是非,把這種道理,體現在行為上,如果不能,那終究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所以,不會讀書的人,提升不了素質;不會學習的人也提升不了素質;不想實踐的人更提升不了素質!

  • 3 # 洪帥湖浪

    為什麼讀書不能人的素質?

    標題有誤,可能是掉字了。我的理解是“為什麼讀書不能提高某些人的素質?”

    所謂素質,指事物本來的性質。特指一個人的後天形成的生活習慣。包括品行品味,愛好志趣,德行操守,教養涵養等。

    人的素質有高低!人的素質與其所受的教育有關。往大里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往小裡說,待人接物彬彬有禮,犧牲小我成全大我,寧可自己吃虧,不可慢待他人……

    社會主義社會的道德標準要求我們這樣去做,只有不斷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

    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是指讀書多的能夠增長知識,求得富貴,求得美女。

    古人又云,世上好語書說盡,天下名山僧佔多。

    書是什麼,書是人們在生活過程中積累的知識和經驗的完整精華記錄。書裡邊什麼都有。書雖好,但不要死記硬背,更不能一知半解和不懂裝懂,否則貽害無窮,甚至走到了道德正義的對立面!

    為了謀取個人私利,為了達到損人肥己、損公肥私的目的,把書本學來的知識反其道而行之,那就解釋了本文標題:為什麼讀書不能提高人的素質!

    人生而為善的,只是在生活中或遇到不公,或被壞人洗腦,或遇到天災人禍——而鋌而走險,利用從書中學到的東西損人肥己、損公肥私也未可知。人類的需求層次從低到高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歸屬需求、尊重需求和人格昇華需求!我們通常認為低素質的表現大都集中在前兩個需求層次,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一旦膨脹了,就有急於求成而不擇手段,那時候,是書害了他們!

    有關資料顯示,各省的狀元人才大都來自各地貴族豪門和教師教授家庭。然而,由於計劃生育和“富不過三代”以及世俗等宿命原因,世家大族很難在短時間裡形成,他們依然徘徊在“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低層次要需求,甚至因為突然的變故,把素質素養丟棄一邊,做出苟且之事。

    如果僅從學校的教科書獲取知識,或許只是讀成書呆子,這算是好的,但是現在是一個快餐文化、低俗文化、流行文化和娛樂文化氾濫成災的年代,學生黨逐漸被金錢、明星、緋聞所包圍,三觀已嚴重扭曲。

  • 4 # 唐靈羽

    我自己就很喜歡讀書,但是有時候又會容易產生人格矛盾。比如說素質方面,不隨地亂扔垃圾,一個小小的餐巾紙都會想著去扔垃圾桶,但是跟朋友一起出的時候扔垃圾掉地上了就直接不撿了,其實我內心也是糾結的,但是又不願意回頭去撿,所以就會產生矛盾。這種矛盾不是讀書可以解決的。所以就您這個問題來說,應該從兩個方面去理解。

    第一,為什麼要讀書,讀書不是為了改變自己的素質和個性所以才存在的。我不保證每個人讀書的目的和結果是什麼,但是讀書能夠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和素質這種事情實在是非常的少,有的人生來就喜歡讀書,所以就一直會選擇讀書,但是有的人從小就不愛學習,長大了想讓他去讀書,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讀書是為了什麼,為什麼要讀書。我覺得是這樣的。讀書是為了去拓寬自己的知識面,這種知識面不是透過新聞,電視去理解吸收的,而是從讀好書,讀名書中吸取到的知識。看看古人的智慧,看看那些當代作家所創造出來的世界是什麼樣的,裡面也包含了人生哲理和社會百態。讀書更是為了陶冶自己的情操。讀書是一件靜的事情。讀起書來的時候,會沉浸在作者所創造出的世界裡,彷彿置身於世外。活在書裡的世界。我覺得讀書的最高境界,就是自己變成主角。去感受,去發現作者所想表達的事物。這是第一點。

    第二,就是您提出的為什麼不能培養素質,因為書的難易度各有不同,每個人所理解的精神世界也有所不同,不能奢望每個人所理解的主角,和書裡的世界都是正能量的,所以素質這個東西,書給不了你,書只能給你改變自己或者審視自己的決心和能量。

    望採納!

  • 5 # 大悔憶智冰

    這個問題問你自己,你自己最清楚。

    “為什麼讀書不能有些人的素質呢?”

    你不覺得缺了個動詞嗎?長文章不易察覺,短短一句話啊!

    “為什麼讀書不能提高有些人的素質”是個偽命題,讀書一定能提高素質。

    問題出在那些人只是上學,沒有讀書。

    他們看見教科書就頭痛,更不必說讀課外書。

    他們應付考試,他們心不在焉。

    舉個極端的栗子。

    孔乙己因為讀書變得善良。

    他因為讀書,往自己身上綁了許多道德的條條框框,因此不如別人活得靈活利己,因此對社會無害。

    那些生龍活虎你死我活搶事故車搶迪士尼氣球的,比孔乙己有害。

    讀書就是發現自己的愚蠢無知狹隘,發現自己的罪惡與醜陋。

  • 6 # 55460514055

    為什麼讀書不能提高有些人的素質呢?

    所謂知識改變人,而閱歷積累厚德;人品正素質高尚,寬闊胸懷遠大志;但有某些人脈差,橫行霸道違犯罪;世上總有渺小人,不考慮品德素質;學海無涯盡無窮,世態炎涼塵世間,願人間處處溫曖,充滿希望與和諧。

  • 7 # 勵志liez

    謝邀,為什麼續書不能改變有些人的素質呢?首先說讀書與個人素質存在某些因素但不是全部,而素質教育與讀書教育很難形成正比,只靠讀書教育也不能解決人的所有實際問題,因此出現素質差異的表現也是難以避免的,讀書可以增長知識讓人改變,開拓視野瞭解世界明辨事理感悟人生,而一個人的素質是家庭和學校從小潛移默化逐漸培養教育而形成的,其實個人的素質品德如何,往往是透過言行為舉止來加以體現,教育本身只是教書育人傳輸文化知識,不懂得讀書的人也提升不了什麼素質,有些人雖然讀書即便受過教育,也不能夠把是非道理運用在行為上面,發揮不到任何作用同樣有不良行為表現,一個人的良好素質品德,是後天不斷加強和培養自身涵養所形成的,也不只是靠讀書來加以實現的,只要人人摒持社會責任感和集體觀念,弘揚社會正能量,這樣整體社會素質才能夠不斷改進和提升。

  • 8 # 歐紹永

    識字人讀一句話,通不通順,覺得讀有忐忑的心態,那是病句。自己新增理解,為什麼?讀書不能提高有些人(某些)的素質呢?雙加連環,有縱橫交叉,穿越時空。

    人生下來,性本善。後天因素帶來讀書不能控制自己,反而適得其反。絕大多數人都是在經過家庭教育,與家人有關。先天帶來的,父母給你身體,把你哺育成人,如何引導教育,千家萬戶有千種方式,但好方法引導結果相同,沒有引導好或教育好一遭更遭。有些是對事物本質沒有深刻了解,以為隨便放縱,認為小孩小,嚴肅點不好。簡單的舉個例子:與我同年讀書的人,並是本村。父母與父母管教兒女千差萬別,這位在牢房隨進隨出。先說管教,記得我父母(以去逝)只要有人“告狀",就會給我們講一些細節,那些錯誤,那些正確。但有時候明知我們對也要受父母訓斥,淘氣者該罵。但別人的做法不一樣,將爭吵打架(小孩)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也許是受父母的責罵“恩慧"才有今天走上正軌,不然,也是不聽話的。聽說這位仁兄幾進牢獄中直至判刑。根據瞭解與父母縱容有關,若早“治療”之病,不害社會,不害家人;讀書在一個學校,同樣的老師,為什麼他屢次三番不改。人犯了錯誤不怕,怕的是不改。難道父母沒責任嗎?絕對有不可推卸,若早點”治療",不至於今天。犁地的犁彎框架樹,是從小用繩吊彎曲的,不是有碗大或尺圍以上再去想法弄彎曲,很難。

    讀書學習,同樣的環境,有大部分人能從書中蛻變,改變自我,提高品行德優,自覺前行。一爐鍊鋼,總有些殘渣,鋼有鋼用,渣有渣的去處。好鋼不說,殘渣還可墊路。可是廢渣沒辦法。有些離異家庭,父母就不是好貨色,現實中,前幾天在他們聊天瞭解到,某男,用句不好聽的話講,實在說不出;不知是維心論他硬走“桃花運",有三任妻子,前兩任妻子兒女己長大成人,現任的又有兩兒正在讀高中。從共事得知,此人有何能奈,完全無能。一沒有挑起家庭重擔;二沒責任心和擔當。為什麼偏偏又有人在他花言巧語下,做他的傀儡。這是一個典型的品德下流,言行不信的人。能談讀書和素質嗎?聽說他的老婆四處訴說,家無房子,借他人之處暫時,今次兒子讀書連學雜費用萬把元拿不出來,平時他外花天酒地,連家是什麼不清楚,談何素質,為人之父。像這種離異管理心理教育,疏導心結不到位,兒女從小缺乏愛,使之養成固避個性,性格內向,不合群體,仇恨社會,嫉妒他人,長期壓抑、鬱悶,最終偏離”軌道”,不能自拔。

    讀書,並不是所有書可讀。選適合自己的,有進步的,使人獲得正確的書讀。讀書要達到一定的要求,自己辨明方向是重要環節。改革開放以來,百花爭豔,連書都有盜版,一些黃色網站,小說刊物,廣告紙張,小冊子等,真是"大紙小報影片飛,功效照樣胡亂吹"。特別是那些對於破壞社會安定團結的不法分子,用這種方法損壞人心,擾亂書市,充當"披著羊皮的狼”,需要讀書人抵制那些不良因素,正確處理對待,吸取其精華,排除其糟粕,清醒頭腦,做個有品位,德學兼優的,有社會道德的讀書人。

    讀書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自己的蛻化。為什麼這樣講,是零基礎的土壤,培育是在各個環節的關鍵,缺一不可。人,一生短暫,如果他的素質低,換句就是人格,透切具體一點,就是人的臉面。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他人生死,己經不要臉了,什麼事也幹得出來。所致,讀書人在迷惑的十字路口,選擇路線,切莫拋錨,做個有素質的人。

  • 9 # 姚樹井

    1、只是在單純地追求詞章之學

    有多少人讀書只是在追求表面的虛榮呢?

    只是在想著能在朋友面前裝逼呢?

    到哪兒都能口若懸河地說話,吸引所有人注意。

    一個人的內心越是空虛,就越是想著要去向外求,因為他的充實感和滿足感只能去從外在獲得。但是他的內心永遠是沒有根柢的,就像是“人生無根柢,飄如陌上塵”

    就像現在很多年輕人總是在關注很多明星的生活,誰談戀愛了、誰分手了,跟你有什麼關係呢?

    所以他有時候總是在想著能夠透過外在的佔有或者展示來滿足

    當然這樣的生活久了,她也會覺得無聊,因為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一個人在滿足了最低階的生理、安全需求之外,就開始尋求自尊和自我價值實現。

    但是有很多人只想著去透過讀讀詩詞或者背背書就能夠讓自己單純地富有詩書,然後氣自華,想得太簡單了吧?也自以為太容易了吧?

    腹有詩書氣自華也是有兩種,一種是單純的外在,一種是由內而外。

    第一種就是很多人在看到別人能夠口吐詩書的時候,就會在心裡覺得厲害地不行,心生羨慕和嚮往;【覺得別人能夠做到自己也懶得去做,更重要的是覺得自己肯定做不到】

    第二種是內在有了堅定的信仰,有了自己信奉的價值觀,也就才有了外在氣質、風采的展現和流露。

    花要從內開,人也要從內看。

    讀書三境界:書到用時方恨少;書山有路勤為徑;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三步,哪一步都不能走錯或者想著一步登天。

    彩雲易散玻璃脆啊

    和董傳留別

    【宋】 【蘇軾】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

    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

    得意猶堪誇世俗,詔黃新溼字如鴉。

    這首詩就是蘇軾寫給董傳的,董傳當時雖然一貧如洗,衣著簡陋,但是滿腹經綸,氣質非凡!蘇軾拿這首詩給董傳鼓勵,也是安慰當時雖然困頓但是窮且益堅的董傳。

    2、到底如何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呢?

    都在講知行合一,但是如何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呢?

    好像知行合一誰不知道一樣。。。。。。

    清代的陳隴其在《示大兒定徵》裡面寫道“讀書做人,不是兩件事。將所得之句,句句體貼到自己身上來,便是做人的法,如此方叫得能讀書人。”

    有兩種

    其一是教學相長

    中國儒家非常推崇教學相長,不管是孔子還是王陽明,在教學期間都是與學生同吃同住。學生對老師而言就像是一面鏡子,一種外在的監督。學生就是在看老師你講的,你能不能做到;老師也在想著,要給學生做好表率。所以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是否按照自己所要求學生的和自己所說的去做。

    王陽明有一次甚至都請學生吃飯,稱之為“謝師宴”

    學生都很疑惑,王陽明有解答。我把這句話貼上上來,非常好,也非常有用。

    “始吾登堂,每有賞罰,不敢肆,常恐有愧諸君。比與諸君相對久之,尚覺前此賞罰猶未也,於是思求其過以改之。直至登堂行事,與諸君相對時無少增損,方始心安,此即諸君之助,固不必事事煩口齒為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王陽明剛開始的時候做事也總是擔心愧對學生,於是謹小慎微地按照自己要求的去做,要致良知,要知行合一。但是在有一次真正面對學生的時候發現心安、坦坦蕩蕩的時候,就知道自己作為老師的境界提升了。

    推薦你看這本《正念的奇蹟》

    這本書的作者一行禪師是一名得道高僧。

    很多人做事總是在想著其他的,心猿意馬,白日夢一堆一堆的。比如就簡簡單單的寫個字,腦子就飛了,不信你試試。很多人寫字只有剛開始和最後的幾個字寫得最整潔,中間寫字的時候,腦子早就飛了。

    一行禪師在這本書最後也是給出了很多非常好的建議。

    生活即修行

    人生就是一條不斷地提醒自己是否還在狀態的過程。

    其實知行合一按照另外一種解釋也可以是作為人,這一刻,你要知道你在做什麼。

    其二是王陽明的“致良知”。

    很多人提起王陽明只是在說知行合一,其實王陽明在晚期只提致良知了。

    《傳習錄》是王陽明的學生按照王陽明的語錄手機而成的,類似於孔老夫子的《論語》。

    相傳半部論語治天下,王、陽明心學更是被譽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增強華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這是極高的評價了。

    一定要學習哲學。要想真正做好事情,哲學是一定要讀的。

    李白也是經常講要 “空然物外”。

    蘇東坡也是講“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笛福在《魯濱遜漂流記》“一個人要教育別人的人,最有效的辦法是首先教育好自己。”

    做人要有追求!要有志向

    “夫志,猶木之根也”

    “人不患無功,唯患無志啊”

    3、孔老夫子說的“不學禮,無以立”“不學詩,無以言”

    有的人讀書只是在讀一些成功學的垃圾書

    你根本就沒有去讀一些聖賢經典,憑什麼想著自己要有素質呢?

    在這裡推薦這三本書,“身為華人經書不可不讀”。但是易經之類的太難了

    但是先從修身養性開始,《小窗幽記》《圍爐夜話》《菜根譚》這三本書是華人修身、為人處事必讀的三本書,書中字字經典,實在是居家旅行必備良品啊!可謂三部奇書啊!

    《小窗幽記》包含了處世哲學、生活藝術、審美情趣,總共十二集,分醒、情、峭、靈、素、景、韻、奇、綺、豪、法、倩十二卷,正合人生十二味。

    ”安詳是處事第一法,謙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處人第一法,灑脫是養心第一法“

    《圍爐夜話》總共309句,句句經典。

    第一句“教子弟於幼時,便當有正大光明氣象;檢身心於平日,不可無憂勤惕厲之心“便是警言名句!

    《菜根譚》

    ”嚼得菜根,辦得大事“

    曾國藩也說“受不得窮,立不得品”

    艱難困苦之時,正是英雄磨鍊之時

    採儒、釋、道三家之精髓,以心學、禪學為核心,實在是不可不讀的奇書!

    4、儀自心出

    禮儀是涵養的表現

    涵養要自己去修養,才能會有養得

    每個人都想要自己看上去非常美好,但是卻並沒有一顆熱愛生活的心,更沒有靜下心來的氣質

    東漢鄭玄的《戒子益思書》裡面有“敬慎威儀,以近有德”

    香奈兒有一句名言“言行自如,即是優雅”

    有誰能做到?

    很多女性每天早上糾結到底穿什麼才好看?一旦手上搬了重物,就立馬想著別人會怎麼看她,渾身的不自在。但其實別人哪裡有時間去看你呢?

    大家都挺忙的,對吧?

    而且,誰都知道,在平時的路途當中,你只會注意到長得特別好看的或者長得特別醜的。

    要想真正的言行自如,必須要有自信,而自信首先要自愛,自愛需要有內在堅守的價值觀。

    這隻能從讀書來。

    明代袁仁的《戒子語》裡面也說到“凡言語、文字,與夫做事應酬,皆須有涵養。”

    相傳辜鴻銘有一次去北大講課,剛一進入北大教室,所有人鬨堂大笑。為什麼呢?

    因為當時已經民國了,但是他的頭上仍然繫著一條辮子。

    等學生們笑完,辜鴻銘輕蔑地笑了一聲,說道“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但你們心裡的辮子是無形的。”

    發人深省!

    5、敬學、濟困是大禮議,素質是要發自於善良的本心。

    喬家大院裡面有一段是喬致庸非常用心地請老先生來講學。

    大冬天,他穿著素衣,而且奉之以很高的俸祿。

    ”這個先生不光是為他外甥和侄子請的,更是為整個喬家請的。“

    只有懂得敬學的人才會有大成就。

    天地君親師

    老師當然要敬重。

    我們經常講,做人要有敬畏之心,敬畏之心是對內心的信仰的敬畏,對天地大道的敬畏

    南宋朱熹的《紫陽朱氏宗譜》裡面有“斯文不可不敬,患難不可不扶”

    尤其是我們現在”成功學至上,商場如戰場“的大形勢,有多少人能夠守住內心的至誠?

    東漢的蔡邕的《女訓》“面不修飾,塵垢穢之;心不思善,邪惡入之”

    現代女性總是想著打玻尿酸,抹化妝品,優雅氣質,卻忘掉了最重要的東西。更別提很多隻想著透過露肉體去獲得男性的青睞,真正有氣質的女人他們的一舉手一投足盡是滿滿的魅力。

    蘇格拉底也曾經說過“好習慣是一個人在社交場合中所能穿著的最佳服飾”

    當年曾國藩,科舉考試失敗後,就開始遊學,走到江蘇南京,但是口袋裡沒錢了,他就去找他老爹的好朋友--江蘇省睢寧知縣易作梅。曾國藩去的那天下雨,整個下午他就在一直等在客房,等了一下午,直到晚上易作梅也沒回來,曾國藩就走了。易作梅一回來,立刻把門房找來,問:今天下午誰來過?然後立馬把那個人給我請過來。

    後來曾國藩來了之後,他發現曾國藩絕非池中之物。因為曾國藩那天下午在他們家,坐的時候,腳底下一動也沒動。又因為下雨,曾國藩穿的衣服全都溼透了,在地上留下了兩個深深的腳印。

    很多人坐在那的時候,搖腿顫腳,滿身的輕浮浮誇之氣。諸葛亮,在其《戒子書》裡面也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一個人,只有真正的心靜下來。才能很好地控制你的身體,才能真正地去修身,去養性,也才會有素質、素養、禮儀的外露。

    所以,你看廣東地區曾經就有個規矩,女婿第一次上門吃飯,吃完飯,起來之後要喝茶。丈母孃就會,很早在吃飯的地方鋪一層細細的細沙。吃完飯之後,去看一下這個沙子有沒有很散亂,如果只是兩個深深的腳印,那就說明這個女婿可以要。

    生而為人,就要有做人的樣子在,不然何以稱之為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近有沒有比較火的玄幻小說?(爽文,已完結的那種,異世大陸小白文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