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才子八怪

    晉國六卿指的是晉國中行氏、範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六大家族——晉文公執政時代,設立了三軍,每軍各設將一名、佐一名,稱為三軍六卿。傳於後世,六卿被坐大的智氏等六家把控,六家輪流把持國政,掌握實權,國君形同虛設。

    後來,六卿之間鬥爭激烈,其中中行氏與範氏結親,兩家關係親密。因政治分歧,趙午被趙簡子殺死,而趙午是中行氏的外甥,故而引起中行氏聯合範氏攻打趙氏,結果被魏氏、韓氏夾攻,敗逃朝歌,中行氏、範氏滅亡。此時,晉國權臣只剩下了智氏、魏氏、趙氏和韓氏四家,其中智氏勢力最為強大。

    智瑤執政後,命令其他三大家族獻地給晉國國君,被趙氏拒絕,智瑤乃率領魏氏、韓氏共同攻打趙氏。趙氏寡不敵眾,退守大本營晉陽,智氏等三族聯軍圍攻兩年未能攻克。後智瑤引汾水水灌晉陽城,晉陽城朝不保夕。

    趙氏首領給魏氏和韓氏寫了密信,以聯手“打敗智氏,瓜分晉國”為誘餌,策反魏氏與韓氏。魏氏和韓氏起初就是因害怕智氏勢大而屈從攻趙,現在機會難得,與其等著唇亡齒寒,不如聯趙攻智。魏、韓兩家將守衛堤壩的智氏兵馬消滅,並將堤壩改道,引向智氏軍營。智氏在魏、趙、韓三家的內外夾攻下覆滅,借兵攻伐魏氏等三卿的晉出公也被三家聯軍殺敗,三家盡得智氏、晉國土地臣民,瓜分晉國。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魏斯、趙籍、韓虔三人為諸侯,建立魏、趙、韓三國,戰國時代由此拉開序幕!

  • 2 # 君山話史

    在春秋時代,晉國的制度比較特別,自晉文公始,基本上是六卿制(有一段時間為八卿制),到了晉悼公時代,六卿制基本定型,即趙、韓、魏、範、中行、知六大家族,輪流把持朝政。

    公元前497年,由於趙鞅殺了族人趙午,引發晉國內戰。趙午是中行寅的外甥,對趙氏心懷不滿的中行寅遂聯合範吉射,兩大家族聯手,進攻趙氏。

    面對趙氏、中行氏、範氏三家的內戰,知、韓、魏三大家族不可能袖手旁觀,是支援趙鞅呢,還是聲援中行寅與範吉射?韓不信與中行寅有矛盾,魏曼多與範吉射有矛盾,因此韓、魏選擇站在趙鞅一方。晉國元帥知躒(荀躒)的態度很重要,知躒有意扶植親信梁嬰父為六卿之一,取代中行寅,故而也站在趙鞅一方。

    晉國六大卿家,全部捲入內戰。知躒、韓不信、韓曼多共同出兵,聲討範吉射與中行寅。中行寅、範吉射戰敗後落荒而逃,逃到朝歌,負隅頑抗。

    晉國的內戰持續八年之久,直到公元前490年,趙鞅端掉叛軍最後一個據點。中行寅、範吉射不得不逃亡齊國,中行氏、範氏這兩大曾在晉國顯赫一時的名門望族,從此在晉國被輕輕抹去了。

    這場內戰使晉國的政壇發生鉅變,六大家族執政的平衡局面被打破,只剩下知、趙、韓、魏四家,其中又以知、趙二氏最強,這為未來知、趙兩家反目成仇埋下伏筆。

    憑藉著無人可及的功勳,知躒去世後,趙鞅成為新一任的晉國元帥與執政。趙鞅去世後,權柄又回到知氏家族手中,知瑤出任元帥兼執政。

    知瑤是個才幹非凡的領導,在他統治的時代,晉國又恢復往日的霸氣。然而,他野心勃勃,想把四卿制變為獨裁製。剛開始,他對趙氏家族還是頗為客氣。隨著專政的時日越久,他飛揚跋扈的性格就越發顯露無遺,與趙無恤的矛盾越發尖銳。

    知瑤執政十幾年後,他的權力加上其才幹,使得知氏家族的實力不僅遠遠超過韓氏與魏氏,也超過了趙氏。對於野心無止境的知瑤來說,這遠不是結束,而僅僅只是開始罷了。

    野心膨脹到一定階段,小打小鬧就滿足不了無止境的慾望。到公元前455年,知瑤已經整整執政晉國二十年了,這是多麼漫長的光陰,在他的鐵腕領導下,晉國恢復了幾分霸氣,似乎又重回光榮的時代。可是,他惟一不知足的,是歲月霜白了鬢須,轉眼間他也垂垂老矣,能不能在有生之年,建成知氏帝國的大廈呢?

    於是乎他迫不及待要攫取更多的權力,他把自己看作猛虎,卻把其餘三卿視為綿羊,而綿羊向來只能成為猛虎的食物。知瑤獅子大開口,要求韓、魏、趙三家獻上萬家之邑。懾於知氏的淫威,韓、魏不得不忍痛割肉。然而,趙無恤卻斷然拒絕知瑤的無情請求,於是知氏聯合韓、魏,進攻趙氏,晉國最後的內戰爆發。

    這次內戰非常有戲劇性,戰爭持續三年,知氏壓著趙氏打,眼看趙氏的晉陽城快頂不住了。這時,奇蹟出現了。趙氏決心賭一把,暗地裡與韓、魏通氣,告誡兩家,倘若趙氏完蛋了,韓、魏兩氏遲早要被知瑤吞掉。於是韓、魏二氏突然倒戈,決河水灌向知氏兵營。

    晉陽城在即將陷落的那一刻,竟然神奇般地反敗為勝,而且僅僅一次反擊,就將知瑤的軍隊一網打盡。統治晉國達二十年之久的知瑤,沒能料想到事情竟然是這樣的結局,最終竟輸得一乾二淨。

    於是,知氏出局,晉國由四卿制轉變為三卿制,這才有了後來的三家分晉。

  • 3 # 老衲侃春秋

    春秋末期,不光周天子對諸侯國的控制力度急劇減弱,就是各諸侯國內部,這些公侯爵爺們對自己封國的控制力也在逐漸減弱,形成分封國大臣、公卿壟斷國家大權的局面。

    晉國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當年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姬姓晉氏。

    古時候的爵位是可以世襲的。這時候晉國有位叫智宣子的大夫,他想選擇一位繼承人,以繼承智氏家族。

    但是選誰合適呢?

    幾經斟酌,他選定自己兒子智瑤作為繼承人。他認為智瑤各方面都很優秀,足以把智氏家族發揚光大。

    既然有不同意見,那就在家族內部開會,大家說出自己的正當理由來。

    智宣子首先說出自己的想法,說智瑤有五大優點:

    第一、高大威猛、長得很帥、很英俊;

    第二、才藝雙全;

    第三、精於騎射,騎馬打仗、射箭很厲害;

    第四、勇於決斷,是做頭領的料;

    第五、能說會道,具有很強的號召力。

    大家聽後,都認為智瑤把一個優秀男士的優點都具備了,當繼承人還有什麼疑問呢?

    正在大家點頭稱是的時候,智果站出來了。他輕輕的咳嗽了一聲,由於家族長的威嚴,剛才大家還交頭接耳、議論紛紛呢,現在馬上安靜了下來。

    智果發話了,他說,智文子所說這些都對,智瑤確實具備以上優良品質,但他有一項最致命的弱點,這個缺點一暴露,以上那五大優點都崩塌了,什麼缺點?這個人沒有仁愛之心,道德上有瑕疵。

    說完這些,智果瞪著眼睛看著智宣子,那意思就是說你要讓他做了繼承人,繼承了智氏家族的事業,就會有滅頂之災降臨了。

    但此時的知宣子決心已定,也聽不進別人的意見了,堅持他的意見。

    智果一看拗不過他,隨即就提出,為了保全家族的血脈,他願意帶領其一部分族人從智氏中分出,另立宗廟輔氏,也就是說表示脫離智氏宗廟。

    後來智氏在晉陽之戰後果然被滅門,由於輔氏沒有參與此事,香火才得以繼承下去。

    從公元前633年晉文公在國家設立三軍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著晉國的軍政大權。這六卿是韓、趙、魏、智、範、中行氏。

    但是這六卿在朝廷中並不消停。他們勾心鬥角、互相傾軋,後來範氏﹑中行氏兩家被滅,晉國只剩下智、趙、韓、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強。

    由於這四卿牢牢的把持住了朝政,晉國的國君倒沒有了話語權,完全變成他們的傀儡。

    後來有一件事情觸動了晉國上下那根敏感神經,那就是越國率軍北上,稱霸中原。晉國是傳統的霸主,讓南方人來此發號施令,這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一個莫大的恥辱。

    由於智氏勢力大,晉國的國政基本上由智瑤把持。看到此情形,智瑤心裡很清楚,晉國的大權旁落,政出私門,若要恢復晉國昔日的霸業,必須先增強晉國國君實力,然後大家再擰成一股繩才行。

    為此,智瑤率先將智氏一個萬戶城邑先給晉公,韓康子、魏桓子迫於壓力,也先後向晉公獻出一萬戶之邑。

    四家之中三家都已經行動了,那趙氏宗主趙襄子呢?他得到通知後,明確表示拒絕獻出城邑。

    這是多麼好的振興晉國的好機會呀!晉國的君主也想恢復昔日的榮光,智瑤的這個提議很合自己的心意。但看到趙襄子竟敢違逆眾意,拒不執行命令,於是很生氣,就下命令讓智瑤聯合韓、魏兩家,組成聯軍攻趙。

    趙襄子部族居住在耿(山西河津),因城簡陋不能禦敵,只得率大軍撤退到晉陽防守。

    晉陽城牆完整,府庫武器充足,倉廩糧草實備;而且,宮殿四周茂密環生可用來造箭桿的“ 荻蒿”、“楮楚”,高十餘丈。趙襄子下令大造弓箭,積極備戰。

    聯軍一到晉陽,馬不停蹄的發動強攻。趙軍依託城牆工事,堅守三月,聯軍始終未能攻克。

    智瑤一看強攻無效,只得想別的辦法。他聽從謀士的建議,切斷晉陽城所有的出入通道,決開汾水灌淹晉陽城。

    大水淹沒城內達六尺之深,圍困時間長達三年。

    這樣的長期圍困,城內物資儲備再多也有用完的時候。此時的晉陽城內生活非常困難,糧食即將斷絕。人們懸釜做飯,搭棚居住,士兵體力下降,群臣中投降、外逃也與日俱增;晉陽形勢極為嚴峻。

    在這個緊要關頭,趙襄子開始動腦筋了,他採取了分化瓦解聯軍,策反還擊的對策。

    他派丞相張孟談暗地去見韓康子、魏桓子,用“唇亡則齒寒”的道理說服他們與趙聯合,共同對付智瑤。

    智果在偶然中發現了張孟談的行蹤,他覺得情況十分危急,發覺韓、魏兩氏可能倒戈,馬上把情況報告給了智瑤。並給他提建議,讓他速殺韓康子及魏桓子,或者以重賄收買二人身邊謀臣,預防出現什麼變故。

    智瑤聽完智果的回報,覺得有些危言聳聽。怎麼說他們合作了也不是一年兩年了,這點互信都沒有,那還談什麼合作?

    況且當年自己繼承智氏的爵位時,智果是堅定的反對派,在智瑤的心裡一直是耿耿於懷的。所以未採納智果的建議。

    智瑤這裡麻痺了。但趙襄子看得明白,智果進入大營,必定沒有好事,他擔心夜長夢多,事情有變,連忙通知韓、魏當即行動。

    一日夜裡,韓、魏軍秘密出動,殺死守河堤的智吏,突然決堤放水反灌智軍。智軍因忙於救水而陷於混亂。

    韓、魏兩軍趁這個機會急忙從兩翼開始進攻。

    趙襄子站在城頭把下面的情況看得一清二楚,立即親率精銳從正面出城反擊,新組建的聯軍一下子大敗智軍,並且擒獲了智瑤。

    趙襄子虐殺了智瑤,還把他的頭顱雕刻上漆,當飲酒的酒器。

    為了免除後患,韓趙魏三家聯手屠殺智瑤家族兩百餘人,瓜分智氏封邑。

    智氏敗亡後,晉國的國君再也沒有可以與韓趙魏相抗衡的力量,這三家卿大夫開始毫無顧慮的瓜分晉國領土,最終走向了“三家分晉”。

    從此一個時代結束了,歷史由春秋五霸,走向了戰國七雄。

    參考資料:

    《史記》漢·司馬遷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 4 # 味哎兒

    這段歷史應這樣解讀:

    周朝前期按民族整體分封土地。即諸侯同周盟主土地相差不太多。

    周朝中期按氏族切割土地。即諸侯越來越小。

    周朝未期各諸侯自互相吞併土地。實際是周天子無田可分封了,且按徵稅生存了。

    這是周朝初期開始公務人員脫產,專職從事公務事務,即由井田中間地塊供養,而其他八家共耕中間田塊,確保公務人員有糧吃。

    土地分完後,把中間田塊也分了,公務人員開始吃稅收。即每戶田農向公務人員兌禾,確保公務人員有糧吃。這就是周朝中期。

    稅收所獲巨大,各諸侯紛紛效仿,從此有了課稅。民間將享徵稅的人稱為吃皇糧。

    諸侯徵稅引發對土地與人口的搶奪,從而諸侯間開始爭霸,自此步入春秋時代。

    春秋時期,周盟主權力削減,各諸侯已不聽周室的話。

    因此,氏族內各姓族間又發地邊子糾紛,自此姓族獨立運動也開始,這就是戰國時代。

    戰國最突出的三家分晉。

    晉領域內具體有多少姓族,已不清楚,但整體氏族由八家輪流執政記述很楚,再後來由六家輪流執政,最後由四家輪流執,其中有家又相滅,快被滅掉時,被滅一方向其他兩家通告,自己被滅,你們兩家就要列入被滅中,從而這兩家反戈,三家聯合滅掉一家,並重新分田地,這就是韓趙魏分晉。且標誌著周室亡,完全結束周天下,由春秋時的爭霸主,轉入吞併土地的戰國時期。即姓族興起,氏族消失,從此民族下為姓族,僅女方婚嫁入男方家後保留氏稱。再後世氏被所居祖地的稱詞上,即哪裡人氏被問時,答山西人氏.陝西人氏.山東人氏等了。

    但一個民族內有眾多氏族部落,一個氏族內有眾多姓族,一個姓族內有眾多家族,一個家族內有眾多家庭,一個家庭由各個具體個人構成。

    從而現在的一個國家的省與省界是種族區域,市與市界是民族區域,縣與縣界是不同氏族區域,鎮與鎮界是姓族區域,鄉與鄉界是家族區域,村與村界是家庭區域。現在的單姓村仍如此,只不過現在單姓村莊已是漢朝後至今的更小人群單位了。即此為族譜譜系,不是祖譜譜系,更不是家譜譜系。

    而歐洲是白種人共居之地區,各國是不同種族單位。國內再分各民族的。

    而亞洲混亂些,一個國內種族民族等都混居一起的。如中國維吾爾人還是不同人種呢,即不同人種的白種人也混居於中國區域內的。且不是歐洲新大陸發現後的近代移民,而是商朝時的鬼方,春秋戰國時的胡人,漢朝的匈奴,唐朝時的突厥。

  • 5 # 秉燭讀春秋

    晉國設立“六卿”是由“酈姬之亂”引起的,“六卿”火拼、相互傾軋變成了“四卿”,最後“四卿”決一死戰變成了“三卿”,最終“三卿”瓜分了晉國 ,這就是歷史上的“三家分晉”。具體過程如下:

    春秋時期的晉國是春秋五霸之首,春秋五霸是指:秦穆公、宋襄公、晉文公、楚莊王、和齊桓公。晉國的晉文公是春秋老大,國家最強盛。

    然而好景不長,一個女人的出現,晉國開始走下坡路,逐漸走向了衰敗,最後晉國國君被“奴僕”幹掉,晉國被“三大家奴”瓜分,晉國滅亡,從此歷史改變了軌跡,由“春秋五霸”變成了“戰國七雄”,由春秋時期進入了戰國年代。

    “三家分晉”發生在春秋末年,是春秋五霸之首的晉國,被養肥的趙,魏,韓三大家奴瓜分家產的故事。

    在周朝時,王室沿習重用王公貴族子孫後代的傳統,說白了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老子打下了天下,兒孫享福。

    然而到了晉獻公當政時,一個名叫驪姬女人的出現,改變了以往的傳統,改變了晉獻公的思維和國策。晉國開始疏遠王室貴胄子孫,重用大夫公卿,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驪姬是驪戎首領的女兒,被晉獻公擄掠過來成了自己的愛妃,之後驪姬為獻公生了一個兒子,有了兒子,麗姬就想把兒子立為太子,於是她就千方百計迫害獻公和別的女人生的兒子,尤其是當時的太子,以至於造成了父子之間相互殘殺,這就是歷史上的“驪姬之亂”。

    驪姬造成了晉國大亂,其危害綿延數十年。

    轉眼到了晉文公當政期間,晉文公吸取爺爺的教訓,不讓兒孫們掌握軍政大權,怕他們起內訌,重用大夫公卿,於是在軍中設立了六卿。

    說白了就是讓6個“大家奴”掌握軍政大權。晉文公的兒孫們終於安生了,但六卿趁機做大做強。

    到了晉平公時(也就是晉文公的曾孫),“六卿”形成了架空國君的六股勢力。“六卿”分別指:韓、趙、魏、智、範、中行氏這六位姓氏大家族,可以理解成是晉國的“六大家族”。

    隨著權力的分配和搶佔資源,六大家族開始了火拼和傾軋,完全不把國君放在眼裡。

    當時晉平公要制止6大家族的內亂,想動用軍隊,發現軍政大權沒掌握在自己子孫手中,只好向其他諸侯國借兵。

    內亂終於平息了,內亂的結果是:6大家族消滅了兩大家族,還剩下4家。

    這4家分別是:韓、趙、魏、智。晉平公真是個傻蛋,忙乎了半天,土地和財產沒增加一點,耗費倒不少。原來其他四大家族瓜分了被滅的那兩家土地和財產,這等於說強大了“四大家族”。

    剩下的這4家也不消停,誰都想吞併其他幾家,自己當老大。當時四大家族中以智氏最強大。

    這時候智氏提議獻出一部分土地給主人,智氏家族不是出於好心眼,他家土地多,獻出上百畝無足輕重,當時弱小的趙國不同意,土地本來就不多,獻出去自己就更弱了。其他兩家不敢反對,趙氏表示:我憑什麼聽你的?智氏早就想吞併趙氏,終於找到了藉口,於是聯合韓、魏進攻趙氏。

    智氏用計謀水淹了趙氏,眼看趙氏就要滅亡。面對此情此景,智氏很得意的對韓、魏說:“看見了吧,我用水就能淹死趙氏,不用我動手他早晚出來投降”。

    韓、魏兩大家族頭領一聽嚇出了一身冷汗,因為韓、魏封地的都城都被水環繞。

    韓、魏領頭人一合計:“如果以後智氏用水淹我們,我們也跑不掉。現在智氏如此強大,早晚我們也會有趙氏的下場,何不趁現在就把智氏滅掉”!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說幹就幹,於是韓、魏聯手趙氏,發動突然襲擊滅掉了智氏。

    如此一來,就剩下了“趙、魏、韓”這三家。

    這三大家族都不如智氏強大,實力都差不多,誰也滅不了誰,一時之間保持了平衡,

    此時的周天子一看晉國亂成了一鍋粥,國君晉哀公就是擺設,心說晉國也別丟人現眼,別給其他諸侯國當反面教材了,於是宣佈取消晉國的封地,封地被趙、魏、韓三大家族瓜分,晉國就算滅亡了,這就是歷史上的“三家分晉”。

    趙、魏、韓分別成為了趙國、魏國和南韓三個諸侯國,歷史由春秋進入了戰國時代。

  • 6 # 旅行者說文史

    晉國的始祖源自周成王弟唐叔虞,而晉國的分崩離析跟趙氏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趙氏崛起

    唐叔虞其母邑姜乃姜太公呂尚之女,後為周武王之妃。武王駕崩,年幼的周成王繼位。一天,周成王和弟弟叔虞嬉戲於花園之中,周成王將一片梧桐葉撕成玉圭的形狀交給弟弟叔虞,說:我把這個封給你吧。周成王身邊的史官以君無戲言,要求周成王將叔虞加以分封。於是,周成王將就將弟弟叔虞分封到了唐地,故稱為唐叔虞。

    唐叔虞的兒子姬燮後來徙居晉水,唐國正式更名為晉國。

    山西太原晉祠

    趙氏原是嬴氏的一支族裔,世代馴養馬匹家畜。周穆王的時候,趙氏的先祖造父因給周穆王駕車有功,被周穆王分封到趙城,趙國就是這一支的後裔。造父部族有一個人叫非子,依附於造父門下蓄養馬匹,並得到了周孝王的封賞,被分封到秦地,成為了秦國的始祖。所以,在電視劇《大秦賦》中,當秦國逼迫周王室獻出包括洛邑在內的三十六座城邑,並且還要搶走周王室的九鼎時,周赧王仰天大罵秦國“你這個養馬的家奴”。

    春秋的時候,晉獻公得驪姬,“廢長立幼”逼殺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公子夷吾為避其禍,紛紛逃離了晉國。公子重耳在秦國的支援下,回到了晉國,奪取了晉國王位,並封賞當初和他一起逃亡的臣子,其中就有趙氏。

    六傾內鬥

    趙氏雖然在晉景公的時候,經過下宮之難,全族被誅殺殆盡,但是,在“趙氏孤兒”趙武的經營下,重新得以崛起,傳到趙鞅這一代,更是枝葉繁衍,家族鼎盛,並與智氏、韓氏、魏氏、範氏、中行氏成為了晉國的六大勢力。

    趙鞅的根基在晉陽城。晉陽城初建,人煙稀少。於是,趙鞅向住在邯鄲的族人趙午伸臂攤掌,向他索要自己打敗衛國俘虜的五百戶居民。趙午不願意失去到嘴的利益,權衡之下,決定去攻打齊國,想從齊國那裡俘虜五百戶人口,將其轉贈給趙鞅。

    然而,趙午的想法未免過於簡單。齊國地廣千里,富庶天下,自齊桓公稱霸以來,一直以超級大國的形象立於天下諸侯之林。趙午如果攻打齊國,那麼必然會引起晉國和齊國兵戎相見。於是,趙鞅一怒之下,就殺了趙午。

    趙午與範氏、中行氏家族素有姻親往來,在範氏、中行氏的支援下,趙午的兒子趙稷起兵發難,攻打趙鞅的晉陽城。傾注了趙鞅心血的晉陽城,經受了戰火的考驗,在紛飛的矢石和鮮血的浸泡之下,竟然屹立一年而不倒

    智氏、韓氏、魏氏三族坐山觀虎鬥,看趙氏和範氏、中行氏打得差不多了,突然襲擊,聯合趙氏前後夾擊範氏和中行氏。範氏、中行氏兵敗,其領地被趙氏、智氏、韓氏、魏氏瓜分,晉國六卿形成了晉國四卿。

    三家分晉

    趙氏經此一役,實力大減,再無力主宰晉國的威勢,其地位由智氏取而代之。

    智氏先後向韓氏、魏氏、趙氏索要封地。韓氏和魏氏自知不敵智氏,只好將封地割給了智氏。而趙氏拒絕了智氏的無理要求。

    智氏就聯合韓氏、魏氏攻打趙氏的晉陽城,並引來汾河之水灌入晉陽城。

    趙氏派出謀士孟談,說服了韓氏和魏氏臨陣倒戈,將浩浩蕩蕩的汾水轉而灌入進了智氏的大營,將智家軍衝個七零八落,智氏滅亡。

    趙、韓、魏三家最終瓜分了智氏的土地,並於公元前403年,打發使者上洛邑去見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周威烈王無奈,正式冊封韓、趙、魏三氏為諸侯,從而拉開了戰國七雄的序幕。

  • 7 # 東方欲曉63367541

    小宗滅大宗禍端的開始,晉獻公納驪姬掩袖工讒害死太子申生,重耳繼位成為晉文公後,公族勢力單薄的局面依舊難改觀,荀(中行、智)韓、趙、魏尾大不掉勢頭不改,韓、趙、魏聯手滅智氏,瓜分晉國為最終結果。

  • 8 # 歷史紫陌閣

    春秋時期,晉國隨著國力膨脹以及政治需要,晉文公便擴大軍隊編制,設立了三軍六卿,晉國六卿便是由六卿三軍“將、佐”構成。不過擔任三軍將、佐並不是只有六家,而是由晉國的十一個世家大族之人輪流擔任,他們出將入相,共同執掌晉國的軍政大權。

    十一個家族中除了“三家分晉”的韓、趙、魏三氏外,其餘八家分別為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範氏、中行氏和智氏。他們採用世襲制的方式長期把持晉國軍政大事,不過三軍將、佐職位一共只有六個,並不夠十一家瓜分,於是他們按照“長逝次補”的原則,輪流執政,被稱為“晉國六卿”。

    由於晉國的國政被這些卿大夫家族所把持,導致晉國君主越來越弱,而這些世家則越來越強。後來這些世家為了爭權,或是奪利,又或是為了生存,為此展開了一輪又一輪極其殘酷的競爭,十一家互相兼併廝殺,精彩程度不亞於春秋爭霸,戰國稱雄。

    經過近一百年的鬥爭廝殺,十一家六卿世家只剩下中行氏、範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六家,剛好每家佔據一個卿位,互相之間的鬥爭也沒有之前那麼激烈,因此這樣的“和平局勢”為了較長時間,由於六家長期把持晉國軍政大權,因此“晉國六卿“”又被用來特指中行、範、智、韓、趙、魏六大家族。

    這種局勢一直維持了近六十年,後來範氏和中行氏在“鐵之戰”中被滅,於是就取消了三軍中的中軍建制,只剩下上軍和下軍,晉國六卿也變為四卿。之後智氏、韓氏、趙氏、魏氏四家共同執掌國政的模式也維持了近六十年。

    當時晉國由於內部世家爭鬥,導致失去了霸主地位,這時智氏家族首領智伯瑤擔任晉國正卿,他為了重振晉國霸業,便主動獻出萬戶封邑來增強晉國國力,並要求韓、趙、魏三家也各自獻出萬戶封邑,但趙氏不肯,於是發生了“晉陽之戰”,趙氏暗中聯合韓氏和魏氏攻滅了執政的智氏。

    因此晉國的十一個卿大夫家族最後剩下了韓、趙、魏三家,之後三家不斷瓜分晉國剩餘土地,最後乾脆將晉國公室的土地也一併瓜分了個乾淨,因此被稱為“三家分晉”。由於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的時間點正處於春秋終、戰國初,又屬於重大事件,因此三家分晉被視為春秋和戰國時期的分水嶺。

    晉國三軍六卿

    “晉國六卿”實際上指的是晉國的三軍將、佐,由晉文公重耳初創。

    晉獻公之次子重耳因為“驪姬之亂”被迫在外流亡十九年,後來在秦穆公出兵護送下,重耳才重新回到晉國(公元前636年),並殺死三弟晉惠公夷吾之子晉懷公,即位晉君,即晉文公。

    晉文公即位後任用狐偃、先軫、趙衰、賈佗、魏犨等賢士輔佐治理國家,修明政務,向百姓廣施恩惠,很快就使晉國國力大增。隨著國力膨脹以及政治需要(楚子圍宋),晉文公就改革軍事,將原先二軍擴編為三軍,為此有了“三軍六卿”。

    《史記》記載:“文公四年,楚成王及諸侯圍宋,宋公孫固如晉告急。先軫曰:“報施定霸,於今在矣”。於是晉作三軍。”

    當時晉文公在位四年,楚國派使者到齊國,晉國,卻不向必經的宋,鄭兩國行借道之禮,為此宋國直接殺了楚國使者,因此激怒了楚國,隨後宋國被楚軍包圍,宋國就向晉國告急。由於宋襄公在晉文公流亡時不僅以國禮相待,還有贈馬厚恩,晉國必須要救援宋國。

    《史記》記載:“趙衰舉郄縠將中軍,郄臻佐之;使狐偃將上軍,狐毛佐之,命趙衰為卿;欒枝將下軍,先軫佐之;荀林父御戎,魏犫為右。”

    而且此戰關係到晉國能否稱霸於諸侯,於是晉文公在“城濮之戰”前建立了三軍,每軍各設一名將、佐,稱為“三軍六卿”。地位從高到低,分別是:中軍將郤榖、中軍佐郤溱;上軍將狐偃、上軍佐狐毛;下軍將欒枝、下軍佐先軫。並任命趙衰為卿,荀林父駕戰車,魏犨擔當車右。

    這些人便是最早的晉國六卿,包含了郤氏、狐氏、欒氏、先氏、趙氏、荀氏(中行氏和智氏都出於荀氏)、魏氏,佔據晉國十一個世家中的八家。另外韓氏、胥氏(晉國公族分支)、範氏三家在後來也成為卿大夫世家,擔任三軍將、佐,成為晉國六卿家族。

    之後晉國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國,一戰而霸,隨後晉文公在同年夏天召集諸侯舉行了“踐土之盟”,確定了霸主地位。在不到五年時間,晉文公便一躍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二位霸主。

    《史記》記載:“晉始作三行。荀林父將中行,先縠將右行,先蔑將左行。”

    後來因為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晉文公又增設了三行(中行、右行、左行),因為只有周天子才能擁有六軍。由於三行只設了將,晉國軍制變為了“三軍三行九卿”。不久後,晉文公裁撤了三行,並增設為新二軍(新上軍和新下軍),又變為“五軍十卿”。

    後來在晉襄公時,由於其中四卿在短時間相繼去世,便又恢復了三軍六卿建制。晉景公在位時又增設了三軍,因此晉國軍制最多時達到了“六軍十二卿”,不過三軍六卿的建制在晉國實行的時間最長。

    晉國十一個卿大夫家族之間的鬥爭

    狐氏

    狐氏出於晉國公族,姬姓,晉文公的父親晉獻公曾娶狐突之女為妃,生下了晉文公重耳,而狐突還有兩子狐偃和狐毛,因此狐偃和狐毛不僅是晉文公的重臣,也是晉文公的舅舅,在擴建三軍後,二人擔任上軍將、佐,狐氏成為晉國六卿家族。

    狐偃死後,其子狐射姑由於晉國大夫陽處父的原因(勸說晉襄公以趙盾為中軍將),沒能承襲中軍將,而是擔任了中軍佐,狐射姑從此對陽處父生恨,後來派族人狐鞫居殺死陽處父,事情敗露後,族人被趙盾處決,狐射姑便逃亡到北狄,後死在了潞國,狐氏落寞,成為十一個世家中第一個退出晉國六卿的家族。

    先氏

    先氏晉國宗室分支,姬姓,先軫為晉文公時期重臣,最初為下軍佐,曾輔佐晉文公、晉襄公兩位霸主。其後代擔任晉國大夫,不過先氏到第五代就敗亡了。

    先軫的曾孫先榖因和荀林父政見不合,在“晉楚邲之戰”中沒有聽令撤退,而是率部擅自渡河,導致將其餘毫無準備的晉軍拖入戰場,最終大敗。先榖擔任晉景公會秋後算賬,便勾結鮮虞、戎狄等外族偷襲晉國,結果失敗,先氏被滅族,其餘分支被驅逐出晉國。

    郤氏

    郤氏出自晉國公族,姬姓,郤氏先祖郤豹是晉獻公時期的大夫,後因攻打翟柤國有功被封郤邑,從此分離出晉國公室,稱“郤氏”。郤豹之幼子郤榖為晉國三軍六卿中第一任中軍將,不過傳到第五代郤錡時,因內外驕橫,被晉厲公和胥童聯手殺害,郤氏家族轟然倒塌。

    趙氏也是被郤錡聯合正卿欒書陷害謀反,從而發生了“下宮之難”,趙氏因此被滅族,後來就有了“趙氏孤兒”的傳奇故事。趙氏滅族後,卿位出現空缺,郤錡便將堂弟郤至和叔父郤犨拉入四軍八卿之列,號稱為“三郤”,此時郤氏家族實力鼎盛,其餘卿大夫家族皆畏懼郤氏。

    不過這也讓郤錡更為強橫囂張,在“鄢陵之戰”大敗楚軍後,郤氏更是不可一世,權勢距離中軍將欒書只有一步之遙,因此讓欒氏不安,於是欒書設計陷害郤氏要廢了晉厲公,三郤因此被晉厲公派胥氏胥童殺死,郤氏敗亡。

    胥氏

    胥氏也為晉國宗室分支,姬姓,胥臣曾跟隨晉文公流亡,後成為晉國重臣。胥臣之子胥甲曾擔任下軍佐,胥氏成為六卿家族,胥臣之曾孫便是上文提到的胥童。不過胥童在攻打三郤時,因順勢將執政欒書和上軍將荀偃(分支為中行氏和智氏)逮捕,後被欒氏與中行氏聯手擊敗,胥氏敗亡。

    欒氏

    欒氏為晉國公族,欒氏先祖為晉靖侯之孫欒賓的後代,因封欒邑,其後代以欒為氏,世代為晉國卿士。欒賓之孫欒枝曾在城濮之戰中立下戰功,先後擔任過下軍將和上軍將。

    欒枝五世孫欒盈因其母欒祁與人私通,還將欒氏家產私吞,欒祁怕兒子會討伐自己,便聯合與欒氏有嫌隙的範氏誣陷兒子意圖叛亂,欒盈不得已而反晉,欒氏因此被滅族,被稱為“欒氏之亂”。

    此時十一家六卿世家僅剩韓氏、趙氏、魏氏、智氏、範氏和中行氏六家。

    晉鄭鐵丘之戰,中行氏和範氏被滅

    鐵丘之戰是由晉國六卿家族內訌而起,起因是趙氏家族首領趙鞅要求邯鄲大夫趙午將昔日衛國進貢的五百戶良民從邯鄲遷往晉陽,不過由於正值齊國進犯,趙午就請求宗主趙鞅拖延一些時日,結果趙鞅大怒,便斬殺了趙午。而趙午不僅是趙氏旁支,也是中行氏的外甥,於是中行寅便聯合親家範氏範吉射攻打趙鞅。

    晉定公為了平息這場內亂,就派兵討伐中行氏、範氏,兩家兵敗逃亡,得到了鄭國的幫助,趙鞅為了鼓舞全軍士氣,便解放了奴隸,並按功行賞,最終打贏了鐵之戰,中行氏和範氏被滅,剩餘族人出奔齊國。

    此時晉國六卿只剩下智氏、韓氏、趙氏、魏氏四家,後來智氏在“晉陽之戰”中被韓趙氏、韓氏、魏氏聯手打敗,因此到了春秋末期,晉國原本的十一個卿大夫世家只剩下韓、趙、魏三家,之後三家便乾脆瓜分了晉國,因此稱為“三家分晉”。

    結語:

    從晉文公在公元前633年設立三軍六卿軍制,到公元前453年的晉陽之戰,在這180年的時間中,晉國六卿十一個世族之間經過極其殘酷的兼併廝殺後,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範氏、中行氏、智氏八家先後被滅,退出了晉國舞臺,最終只剩下了韓、趙、魏三家,他們最後瓜分了晉國,自成諸侯。

    回味更多歷史,下期更精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歐盟解體了,對世界經濟會有何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