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朝霸府
-
2 # 蘇格拉薩
因為崇禎是皇帝。
明朝廢丞相設內閣掌握票擬權,司禮監代皇帝行駛批紅權。也就是說誰能同時掌握了票擬權和批紅權誰就是皇帝。
魏忠賢時期內閣大臣是自己提拔上來的,天啟皇帝愛做木匠,所以批紅權就給了魏忠賢。也就是說魏忠賢想大權獨攬,只要皇帝不理政就行。
這也就是為什麼魏忠賢在崇禎剛登基時給他送美女之類的,想借此讓崇禎沉迷酒色。
崇禎剛登基的時候,連吃的都不吃宮裡的,只吃自己帶的糧食。崇禎又是勤政的皇帝,沒了批紅權,一個小紙條就能讓不可一世的魏忠賢直接去看墳地去了。
-
3 # 眸子8552
權傾朝野的魏忠賢、″九千歲",被剛上位的崇禎直接處死了。
魏忠賢為什麼能權傾朝野?這取決於他搭了一個″不務正業"的黃上。木匠黃上不理朝政,於是把權力賦予了魏忠賢。於是,掌握權力的魏忠賢就可肆意枉為。把持朝政,任意提撥文官,對反對者、殺。搞得朝庭汙煙瘴氣,怨聲載道。這些,崇禎總是能聽到、看到,於是心理不可能不有所思考。
崇禎還算是個有抱負的人,所以上任伊始,先搞掉魏忠賢,以平人心、穩定朝堂。
魏忠賢雖稱″九千歲",但他終究是個太監,他的靠山還是皇上。沒靠山,他其實什麼都不是,就一個″東林黨"就能搞死他。因為他樹敵太多,怨聲太高。這也就是崇禎上位、就殺了給猴看的那隻雞。所以,他死在崇禎手裡、以是很值了。
-
4 # 野史也是史
說起魏忠賢被崇禎誅殺一事,整個過程挺富有戲劇性的。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走到了盡頭,34歲的崇禎皇帝也等到了人生的最後一刻。此刻,太監曹化淳對崇禎說:“若忠賢在,事必不如此”崇禎聽後沉默不語,淚水欲滴。崇禎派人重新厚葬魏忠賢。
(魏忠賢劇照)
公元1627年,明熹宗朱由校病重,讓魏忠賢召朱由檢進宮,臨終囑託:“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言外之意是,勿殺魏忠賢,他能幫大明王朝。崇禎沒有聽哥哥的話,即位後第一件事,就是幹掉魏忠賢。那麼崇禎上吊之前為什麼又後悔呢?
276年的大明王朝終結於崇禎之手,他或許臨死前才想明白。殺了魏忠賢並不能挽救大明,所謂聖賢的東林黨亦不能挽救大明,這一刻他才明白什麼是平衡之道、帝王之術。閹黨殺完,東林坐大,大明傾覆。如果他能懂點帝王心術,彌補他的剛愎自用,或許大明亡的不會那麼快。
(崇禎劇照)
回到問題。那麼,魏忠賢權傾朝野,為什麼會被崇禎搬到?請看下面分析。
首先,崇禎從剷除魏忠賢黨羽開始。 第一個被崇禎盯上的就是時任兵部尚書的崔呈秀。此人不但位高權重,而且掌握著兵權,他一直是魏忠賢集團最得力的干將。所以,剛上任的崇禎就把矛頭對準了他,他利用魏忠賢集團內部的矛盾,迫使崔呈秀辭職。崔呈秀的垮臺,給一時佔了上風的東林黨人一個強烈的訊號,可以動手了。
其次,東林黨上疏彈劾。大臣們羅列了魏忠賢的十大罪狀—“並帝、蔑後、弄兵、無君、剋剝、無聖、濫爵、濫冒武功、建生祠、通關節”!上一次公開彈劾魏忠賢,還要追溯到天啟四年,當時楊漣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魏忠賢是利用痛哭來博取熹宗的同情,達到勝利。不過,他這次碰到的是極為痛恨閹黨的崇禎,自然不能得手,便透過稱病來緩解局勢。
(崇禎劇照)
最後、 趁機調整人事,所以彈劾批准。崇禎趁著彈劾魏忠賢的機會,對朝廷的重要人事安排進行大範圍調整。隨著所有人的倒戈,魏忠賢已經沒有退路,也無東山再起的機會,所以彈劾均有效。最後,魏忠賢被髮配到崇禎老家鳳陽守陵,客氏被送去洗衣服,查抄全部家產,魏忠賢自盡。
崇禎皇帝執政的17年,對宦官的態度是由厭惡到好轉再到啟用的轉變過程,在執政初期誅殺魏忠賢,而在執政中後期,又回到皇兄朱由校的老路,重新起用太監。他的剛愎自用、不懂權術,使得他成為孤家寡人,最後陪他赴死竟然還是太監(王承恩)。唯有臨死前留下的這61字血書來告慰他的自負。“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後世是該同情呢,還是罵他呢?
(崇禎像)
-
5 # 歷史吐槽機
不止是魏忠賢一個人,有明一朝所有的超級太監都能被皇帝傳檄而定,這是明朝的政治制度決定的。眾所周知明朝問了防止相權擴大,在洪武年間殺了胡惟庸後再也不設宰相或者類似的官職。後來因為皇帝的精力不夠等原因,組建了內閣,但內閣不是宰相,他們只有建議權,沒有決策權。這就是所謂的票擬,各地的奏章先彙總進內閣,內閣成員用紙條做好批覆再貼上到奏章上,然後給皇帝決斷。
可是皇帝們越來越懶,連字也不願意寫了,於是他們又弄出了秉筆太監。就是奏章上來后皇帝本來應該用硃筆(即沾紅墨的毛筆)籤批,秉筆太監的職責就是用硃筆代替皇帝批奏章,這本來是秘書類的工作,可是如果皇帝再懶點的話就變成了權力。當時稱為批紅。
我們細看《明實錄》之類的史書會發現,太監的批紅權是隨著武勳集團的逐漸沒落而掌握的。在洪武和永樂朝,權力的三角平衡架構是皇權、文官集團、武勳集團。後來因為土木堡之變和武勳集團的墮落,權力的一角其實已經崩潰,文官集團在善待讀書人的政策下越來越強大。明朝必須完成一次權力的再平衡,否則皇權和文官集團的對立將不可避免,這種情況下皇帝們推出了太監集團。
皇帝們給了太監批紅的權力,但還是覺得不夠,又給了他們東廠這種特務機構。所以不難發現,太監單獨掌握批紅只能掣肘文官,單獨掌握東廠只能監察文官,一旦兩者都掌握,就可以壓倒文官。只是無論批紅和東廠其實都不是獨立運作的權力,只是皇權的衍生品,皇帝不過問,批紅就是權力,皇帝只要過問,秉筆太監就是個寫字的秘書,東廠也是一樣,那是皇帝的私人特務,原則上可以指派任何人管理。換言之,明朝所有的大太監們都是皇帝弄出來收拾文官的,是皇帝們派出來幹髒活的,魏忠賢也是一樣,他再陰險狠毒也不過是天子門下的一條狗而已。
魏忠賢發跡是他當了秉筆太監,而真正權傾朝野是天啟三年他接過了東廠。那麼在這三年裡天啟經歷了什麼,抬出了這個有明一朝最狠的太監?史書裡沒有準確記載,但看《明實錄》裡的流水賬,我覺得天啟皇帝遭到了朝臣們的奏章轟炸。僅天啟元年潤二月,就有刑科給事中毛仕龍、巡案直隸御史左光斗、遼東經略袁應泰、吏科給事中倪思輝、兵部尚書崔景榮覆、戶科給事中趙時用、兵科給事中蔡思充、兵科給事中朱童蒙、戶部尚書李汝華、兵科給事中蕭基極等人就天啟皇帝用人、遼東、大婚靡費、參別人、逼客氏出宮、日食、河工、火器營造等問題上了大量奏章。尤其在遼東問題上互相指責,對天啟也不是那麼客氣。
我們印象中的天啟皇帝是個昏聵的木匠,但我覺得他不是,皇帝這職業先天的權力慾望讓他覺得自己受到了文官的威脅,所以他要反擊。反擊的訊號就是天啟三年,魏忠賢掌握東廠,而後瘋狗一般的咬東林黨,天啟則躲在幕後拉偏架。
這就是太監和魏忠賢的權力由來——所有的權力都來自皇權。那麼當崇禎即位後想收拾他還難嗎?
-
6 # 磨史作鏡
至少有三大原因吧:
首先是皇權至高無上,宦官不過是附著在皇權之上的,太監的權力無非來自皇帝,作為一個有著完全皇權的皇帝,面對一個並無謀反篡逆企圖的臣下,是有著絕對優勢的。想想之前的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15歲孤身一人從湖北進京繼承大統,面對的是楊廷和等幾朝元老,照樣弄得老臣沒有辦法,透過大禮議把自己老子封為皇帝,還梃杖打死不少臣子,為啥?皇權大如天啊。
第二是崇禎皇帝還是採取了策略,他應該是早有意除掉魏忠賢,但是知道魏忠賢勢力大有影響,所以他剛上臺時還是在魏忠賢面前示弱,把他捧得很高,然後再時機成熟時逐漸下手,把魏忠賢弄得措手不及。要知道,歷史上由於做事不秘密,想要誅殺宦官反倒被宦官所害的例子還是有的,因為垂死掙扎啊,都要被殺了,也就不在乎皇權不皇權了。比如東漢末年何進殺宦官不成被殺,唐朝的“甘露之變”。
第三是魏忠賢已經弄得天怒人怨,樹敵無數,所以皇帝一發出清理魏忠賢的號令,就贏得了文官集團的響應,彈劾奏章如同血片飛來,魏忠賢罪無可恕了。
第四魏忠賢有點大意了,因為他以為崇禎和他木匠哥哥一樣好控制。魏忠賢雖然壞,但是謀反還是沒有膽量,所以也只有死路一條。
-
7 # 農民工歪說古今
魏忠賢之所以很容易就被剛剛即位的崇禎帝朱由檢給收拾了,並不是因為朱由檢有多麼英明神武,也不是因為魏忠賢有多麼不濟,這主要還是由明朝的制度所決定的。
明太祖朱元璋在“胡惟庸”案之後廢除了中國實行千年的宰相制度,由皇帝直轄六部,事必躬親。可是,皇帝能力有強弱,朱元璋可以不吃飯、不睡覺處理政務,但他的子孫們不行。於是,內閣應運而生了。起初,明朝的內閣只是一個類似於現在“辦公廳”的秘書機構。隨著明朝皇帝越來越懶、忙自己興趣愛好的時間越來越多,內閣的權力也越來越大。這時候,皇帝們又有點坐不住了,權力都歸內閣了,那皇帝我成什麼了?哪天你們內閣要是不爽了,豈不是要把皇帝我拉下馬?不行不行!於是,司禮監又應運而生了。實際上,司禮監明初便已經存在,只是權力沒有後來那麼大而已。經過多年的實踐,明朝皇帝們終於設計出了一套維持權力平衡的遊戲規則,即所謂的“內閣票擬、司禮監批紅”。通俗點說就是:內閣把意見商議、整理好好報上來,由皇帝拍板決定,最後由司禮監按照皇帝的意思正式批紅回覆內閣,再由內閣負責具體執行。
這本來是一套非常合理的維持權力平衡的遊戲規則。在其中,司禮監的宦官們實際上只其充當了皇帝與內閣之間的傳話筒和印表機的功能。但是,架不住明朝愛偷懶、興趣愛好廣泛的皇帝太多,這時候司禮監的宦官們便粉墨登場了。皇帝要偷懶、要忙自己的興趣愛好,事情又必須要有人處理,交給內閣自己票擬、自己批紅肯定是不行的,明朝皇帝雖然昏、庸、懶,但都不傻。於是,皇帝們身邊信任的宦官進入了他們的視野。對!讓他們酌情處理,提前或事後彙報就是了。自此,司禮監的太監(掌印和秉筆,皆為高階宦官)們便開始替皇帝批紅的了。時間久了、門道熟了,有些事情司禮監的太監們便開始欺上瞞下了,重要的、對自己有利的彙報,對自己不利的直接蓋下去。再之後,皇帝們玩得越來越嗨,嗨起來連彙報都懶得聽了。於是,宦官專權出現了。魏忠賢就最喜歡挑明熹宗木匠活兒做得最嗨的時候彙報工作。結果可想而知,通常結果就是:“老魏啊,你自己看著辦吧。”於是,魏忠賢掌握了大權,成了“九千歲”。
但是,要知道一點,明朝宦官在制度上、理論上是沒有任何權力的,他們之所以獲得巨大的權力,是皇帝賦予的,是皇帝懶政的結果,並不是理所當然的,這和各級官員的崗位職業是有本質區別的。也就是說,如果哪天皇帝勤政了,司禮監的太監們就只能老老實實當回傳話筒、印表機。明朝皇帝雖然昏庸的很多,但是皇權從來都是抓得牢牢的,即便是小木匠明熹宗也並沒有失去對皇權的控制。說到底,魏忠賢的權力不是理所當然的,而是明熹宗賦予的,下任皇帝崇禎帝要收回,理所當然,輕而易舉。因為,這權力本就不是屬於司禮監、屬於魏忠賢的。
明朝的皇帝們在重用宦官的同時,對於自家的這幫家奴其實也不併是絕對放心的。用司禮監製衡內閣的同時,也在用內閣制衡司禮監。司禮監雖然有批紅權,但執行權卻在內閣手中,司禮監在政務方面沒有執行權。如果司禮監想利用批紅權危害皇權或者皇家,內閣首先就會拒絕執行。明朝的官員可不是滿清的奴才們,那是相當剛烈的!而且,司禮監的太監們之所以看上去頗有地位,完全是因為背後皇帝的支援和其手中的權力。實際上,在文官集團眼中,他們就是一群怪胎。今天皇帝信任重用你魏忠賢、給你實權,為了自身利益或者不得已喊你一聲魏“相爺”、“九千歲”;明天皇帝想辦你魏忠賢,你就是魏閹、魏賊,不是嗎?沒有誰會跟著宦官叛亂。
此外,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明朝的宦官手裡沒有兵權。司禮監、御馬監能夠調動的兵力實際上是非常有限的。即便是皇帝的禁衛軍錦衣衛,沒有皇帝的許可,司禮監和御馬監也無權調動,更無法調動。因為錦衣衛都指揮使通常都是由皇帝最為信任的大臣擔任,沒有皇帝的許可或預設,這些人根本不可能聽從一個太監調遣。至於京畿和地方駐軍,太監們最多也只是充當監軍耳目而已,根本無權染指軍隊的指揮權,更無法調動京畿和地方駐軍。實際上,這才是魏忠賢束手就擒的最大原因,沒人沒槍,拿什麼跟崇禎帝鬥?
-
8 # 安居西安
魏忠賢權傾朝野,被人稱為千歲,要知道皇帝的稱呼也不過是萬歲而已,趕上了個不靠譜的皇帝,終日不上朝,所以魏忠賢才能把持朝政多年,但是為什麼年幼的崇禎能輕鬆的搬到呢?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1.魏忠賢本來就是宦官,他沒有反叛之心,因為他知道,即使成功也不可能繼續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子孫,他還想著像侍奉先帝的時候侍奉崇禎,但崇禎不這麼想,所以魏忠賢不曾防備。
2.忠君思想的延續,魏忠賢骨子裡依舊是中國傳統的文化思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魏忠賢選擇了自殺。
3.東林黨希望魏忠賢死,這樣就可以把持朝政了,因為東林黨覺得閹黨才是禍國殃民的根本,崇禎剛上位置,不甘於平庸,所以要順應民心。
4.崇禎不甘於在當傀儡皇帝,因為他了解魏忠賢的所作所為,所以要除掉魏忠賢。
-
9 # 狐筆春秋
放眼歷史,整個明王朝所有位高權重的權閹幾乎都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用“談笑間,土崩瓦解”來形容是最恰當不過了。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明朝特定的政治體制。
一:太監學堂和內相制度
話說經過元末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鬥爭,赤貧出身的朱元璋終於脫穎而出,建國大明。或許是因為小農意識的侷限性,朱元璋深感丞相制度對於皇權的巨大威脅,所以在胡惟庸案爆發後,他馬上頒佈 了《廢丞相、大夫,罷中書詔》的詔書。自此,中國邁入皇帝“既是家元首,又是行政首腦。還兼領六部”的歷史時期。從此以後,國家命運繫於帝王一身,朝廷百官成了形式象徵。
靖難之役,明成祖朱棣為了彌補丞相制度的缺陷,“內閣制度”應運而生,作為皇帝御用的秘書班子,他們有權發表政務處理意見,並協助皇帝進行最終的決策。皇帝只需對他們的建議進行御筆“批發”即可。在歷史上被稱為“批紅”。這和內閣手中掌握的“票擬”權形成一定的平衡。到宣德皇帝朱瞻基執政時,這個著名的“蟋蟀天子”為了有更多的時間來體驗生活,發展興趣。就專門在內廷設立了“內學堂(太監學堂)”,併為宮中機敏聰慧的太監延請名師大儒,以此培養內監讀書認字,識文斷句。幫助自己處理朝政,批改奏章。然後又把自己“批紅”的權利交給他們,很多事情也僅僅只是過問而已。
獲得權利的太監往往被尊之為“內相”,其地位與內閣相當。但似乎又隱然超乎其上,畢竟能擔任此職的都是常年隨侍皇帝左右的親信,在皇帝看來,這些個奴才,無兒無女的哪能有什麼私心?況且對於這些無根的浮萍而言,既然自己能夠賦予他們權利,那要收回權利自然也是輕而易舉的事情。而這一事實,太監們自己也是很清楚的,所以在外張牙舞爪耀武揚威的權閹,在皇帝跟前卻比小貓還要溫順。
這一制度的確立,使得明朝的後嗣之君不僅有了更多的時間來處理個人私事,而且還達到了以內廷制衡外廷,以太監平衡內閣的目的。而這也就是為何明朝一代那麼多荒唐天子,卻依然朝綱穩健,政治機制平穩執行的原因。可這並不是一本萬利的買賣。內廷權閹集團和外廷文官集團的黨派爭鬥最終將大明這艘鉅艦帶向大海深處,轟然覆沒
二:貧農出身的魏忠賢
魏四(進宮前的本名)向來是個不安分的主,他賭博而將家業敗歿殆盡。在飽受生活的殘忍,債主的折辱之後。他痛定思痛,索性告別妻子,懷著一般賭徒都有的心理。他決定押上自己的命根子來博一次出人頭地的機會——入宮做太監。這在當時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有很多仕途失意的讀書人透過子宮成為太監,然後進宮取博取功名。所以,一貧如洗的魏四在兄弟宗族的襄助之下,買通宮中的太監老鄉, 在明萬曆十七年,他順利的踏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步。
也許是上蒼有眼吧,在渾渾噩噩的混了30年後,萬曆皇帝駕崩了,剛繼位的光宗皇帝因為身體問題,在三個月後累死在女人身上。自幼由他侍奉的熹宗皇帝朱由校順理成章的成了大明的掌舵人。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這位木工皇帝還是非常重感情的,剛剛繼位就提拔了這個既細心又忠心耿耿的老奴才,提拔他坐上了司禮監秉筆太監的寶座。這個目不識丁卻又機靈狡獪的老太監終於登上了內相的寶座,開始了他執掌大明,駕馭天下的歲月。
剛剛走馬上任的魏盡忠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為自己取了個敞亮的名字:魏忠賢字完吾。他試圖以這樣的方式來自我勉勵,自我督促,進而向全華人民宣佈,從此之後他魏忠賢就是大明帝國的掌舵人了。這個掙扎在社會最底層被生活剝削的淋漓盡致的貧苦農民在瞬間登頂之後的具體心情是怎麼樣的已經不得而知了。但從他自我改名的舉動至少說明這個傢伙還是很知道些抑揚進退的。但是他終究只是一介盲流,目不識丁卻身居要位,操持國柄卻不知去從,但是農民就有農民的方法,小農時代的信任還有什麼比的上血脈關係呢?身居高位之後的魏忠賢開始大量的有意識的“招攬人才”來為自己服務,所以為時不久以魏忠賢為中心的圈子,就凝聚起了巨大的能量,給了原本就已呈現出疲軟態勢的大明朝為大明朝致命一擊。而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十孩兒”和“四十孫”。
但是老實巴交的農民,雖然帶了些狡猾的小聰明,但壞起來哪裡比得上那飽讀詩書野心勃勃的人呢?在崔呈秀等人的引導之下,再加上那種驟然富貴之後不可遏止的虛榮心理,和那種深怕別人揭他老底的微妙情緒。他們一邊緊鑼密鼓的替魏忠賢壯大聲勢,一邊仗著皇帝的寵信打著為國為民的幌子開始大肆打壓異己,屠戮忠良~但魏忠賢卻依然堅持而固執的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堂堂正正,光明正大的。以他短淺的目光實在看不懂為什麼諾大個朝廷,滿朝文武要對他群起而攻之~
天啟七年,正春風得意揮斥方遒的閹黨終於在天啟皇帝奄奄一息的時候驚醒過來。深知自身罪孽深重的閹黨中堅崔呈秀勸諫魏忠賢趁此權勢鼎盛之時乾脆代君自立,或者李代桃僵狸貓換太子。但短視的魏忠賢對自己的身份地位始終沒有一個明確的認知和定位。他幾乎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一切都如那無根的浮萍,猶如那漂浮的冰山。一旦失去皇帝的支援與寵信,他就什麼都不是了,甚至於想像老鼠一樣苟且偷安的機會都不可能。
天啟七年八月,年僅23歲的熹宗皇帝去世,帝位由“明毅果敢”的崇禎皇帝朱由檢繼承。“年少老成,關心國事”的崇禎帝可不想他哥哥那麼好糊弄,對於魏忠賢閹黨的滔天大罪他心知肚明,瞭如指掌。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之後,他終於聯合外廷臣子對這個龐然大物吹響了進攻的號角。並且以順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剷除了魏忠賢極其閹黨。當年的那個九千歲在春夢未醒之時就無聲無息的走到了人生的重點。
綜上所述:有明一代雖然太監權閹當道肆虐,但終究有別於東漢末年的黨錮之亂以及唐朝中後期的閹黨之禍。究其根本就在於明朝的宦官就像是皇帝放出去的看門狗,但那根繩子始終是拽在皇帝手中的。唯一的區別就在於每個皇帝喜歡養的狗不一樣而已,換個皇帝就換條狗來看門,僅此而已~而這也就是為何有明一朝的太監是屢僕而興卻又難以成事的根本所在。
-
10 # 小喇叭的歷史觀
明朝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神秘的朝代,但是同時也是非常黑暗的朝代,黑暗的表現就是當時出現了很多宦官專權的局面,尤其是明朝末年魏忠賢的專權可以說是整個明朝歷史上最恐怖的時期,但是為什麼權傾一時的魏忠賢在崇禎一繼位的時候就被扳倒了?
第一個原因是崇禎從一開始就識破了魏忠賢的陰謀,當時朱由校是因為生病去世,這就一下子打亂了魏忠賢的計劃,原本他覺得只要守著朱由校就可以繼續高枕無憂的權傾朝野,但是沒料到朱由校很快去世,所以他就計劃從民間找一個懷孕的女子,當做是朱由校的遺腹子等待繼承皇位,結果也沒能得逞。之後魏忠賢就又想了一招,向繼承者崇禎進獻美女,結果崇禎對這些女子不感興趣,這就讓魏忠賢沒有辦法了。
第二個原因是當時的崇禎動作非常快,上位以後剛開始只是採用懷柔政策對付魏忠賢,即便是有很多人彈劾魏忠賢,崇禎也沒有立刻對他進行處置,這就讓魏忠賢有了一種感覺,覺得崇禎不會拿他怎麼樣,後來有人不斷地檢舉揭發魏忠賢,崇禎就把魏忠賢送回了老家安置,這樣一來魏忠賢的各種權力就被架空了,根本沒有任何可以施展的空間,之後大臣們開始隨意彈劾他,所以最終魏忠賢被逼無奈選擇了上吊自殺。
整體來看,魏忠賢最終被崇禎拿下是因為確實崇禎有手段,同時魏忠賢的一些行為讓很多人都不滿意,所以最終才有了這樣的結局。
回覆列表
回答這個問題,先得看他們的權利來自哪裡!在明朝,太監掌權主要是為了牽制抗衡文官集團,保留僅剩的皇權尊嚴,太監的權利來自於皇帝,他們是皇帝的工具,爪牙,他們必須依附於皇權,一旦皇帝收回權利,即使皇帝不出手,文官集團都有萬種辦法來治其死!皇帝要處死一個損害文官利益的人,滿朝文武都拍手稱讚,如果要處死一文官,滿朝文武會指著皇帝鼻子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