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冷雨似箭

    孔子關於交友的名言很多:“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說明了一個人不斷的學習不是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而來,不是很高興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們每天要善於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不是忠實誠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複習了呢?。“禮之用,和為貴”。說明我們做人必須講禮節,其禮的功用,以講求和諧為貴。孔子留下交朋友的名言其思想內函豐富,並且講求是非分明,包括交朋友的目的,交朋友的標準,交朋友的原則,交朋友的方法等。

  • 2 # 空山—卻吉

    孔子交友的原則言論

    交友之道一

    1 、有四種人不可與之結交:

    第一、“往來傳舌的洩漏密事,大張嘴的不可與他結交  。

    第二、“好生氣的人,不可與他結交;暴怒的人,不可與他來往”。

    第三、“好飲酒的,好吃肉的,不要與他們來往”。

    第四、“不要與反覆無常的人結交”。

    孔子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也就是說,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益友可以給你帶來很多幫助,損友卻會給你製造很多麻煩。

    所以,選擇朋友要慎之又慎,要選擇實實在在的人作朋友,切勿選擇誇誇其談的損友。否則,將會付出慘重的代價。

    2、慎辨: 從某種意義上講,交到一個好朋友其實就是開創了一段美好生活。朋友正像一面鏡子,從他們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差距。要結交朋友首先要了解對方是什麼樣的人,他的動機是什麼,為人怎麼樣,這是至關重要。只有知己知彼,才能交上真正的朋友。但是,好人壞人不會寫在臉上,我們怎樣才能交到好朋友而遠離壞朋友呢?

    孔子認為要交好友不交壞友,需要兩個前提:一是意願,二是能力。在孔子的理論裡,前者叫做“仁”,後者叫做“知(智)”。我們想要交上好朋友,第一要有仁愛之心,願意與人親近,有結交朋友的意願;第二,要有辨別能力。這樣才能交到品質好的朋友。有了這兩條,就有了保障交友質量的底線。

    每個人都是神獨一無二的創造,要了解另外一個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花一段很長的時間。聖經說:“人心比萬物都詭詐”。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難知心。有的人剛接觸給人印象特別好,相處時間久了,就毛病百出。交友得交心,否則就很難靠得住。那麼,你如何知道對方的心呢?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外見人心”。結交朋友不能操之過急,一拍即合往往不會太長久。真正的好友並非一朝一夕得來的,而是一生一世的積累。

    萍水相逢不要過於相信對方,應當多留意對方的一舉一動。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在我們的身邊也曾有許多人吃了“朋友”的虧,有的被這種朋友騙走了錢,有的被這種朋友拖下水,有的被這種朋友弄得身敗名裂。所以,交友需慎辨,等準確判斷對方的為人之後,才能向對方敞開心扉,結為好友。

    3、慎交:先秦哲學家莊周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孔子曾經跟他的學生探討過人關的關係,最後得出了這麼一句話:“事君數,欺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意思就是說,你跟你的領導關係要是過於密集,離你自己招致羞辱就不遠了,你與你的朋友的關係要是過於密集,離你們倆疏遠也就不遠了。

    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環境中,我們怎樣才能保持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呢?

    與朋友相處,應當注意分寸。比如你跟一個君子交朋友的時候,什麼時候說話,什麼時候不說話,自己都要有尺度。否則,就是過猶不及。

    在孔子看來,事情做的過頭了,和沒有做到位是一樣的效果。無論對朋友還是對領導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適度為好。相處過熱是冷淡的開始,要保持“常常”融洽,就得把握好這個度。

    交友之道二

    待友有三德

    交友之道很重要,待友之道更重要。要想對方成為你最好的朋友,先要讓自己成為對方最好的朋友。所以我們需要積極的去學習如何當別人的好朋友,學會如何正確對待朋友,這是與朋友建立融洽關係的重要因素。那麼,我們應當如何對待朋友呢?待友有三“德”,即“以禮待友”,“以誠待友”,“以愛待友”。

    1、以“禮”相待:朋友交往以誠以真,相待以禮以敬,相處以平以淡,相勉以學以道,都是交朋友的原則。

    這“禮” 就是禮貌、禮儀、禮節,這是對人尊重的基本方式。與朋友見面,應彼此請安,談話的態度要莊重,言語要溫和;對待朋友不可有厭惡的表示,更不可有輕薄的舉動;未被邀請,少到朋友的家,以免打擾對方。朋友之間是相互平等的,應當彼此尊重,禮尚往來。要想讓自己得到朋友的尊重,自己先尊重朋友。所以,以禮相待是建立良好朋友關係的重要基礎。

    孔夫子是一個很重禮節的人,他的禮節往往是不一定要別人看得到的。比如說他路過當官的人面前,穿喪裝的人面前,還有盲人面前,不管這是一個年齡多大的人,年紀多輕的人,他也一定要站起來,如果他一定要過,他就一定要小步快跑著跑過去。也就是說,他面對這些人都有著他的一種尊敬。這些人有些是有官位,有些像身上戴孝和盲人,這都需要尊敬。這屬於什麼?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叫什麼?叫弱勢群體。對於弱勢群體不要傷及他的痛處,也要象對待官員一樣的尊敬。這就是一種禮儀了。

    尊重別人是一種美德,也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重要基礎。朋友之間的關係更是這樣,因為朋友是平等的,儘管雙方走得很近,彼此也很瞭解,但也要相互尊重,不能以為自己所作的只要是為朋友好,就無需尊重對方而自作主張。每個人都有自尊心,不尊重別人就是藐視的行為,會給人帶來傷害,那怕是出於好意,也難免傷及對方。

    其實,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要想讓朋友尊重你,先讓自己尊重朋友。只有彼此尊重,才能讓友情變得更長久、更和偕、更完美。

    2、以“誠”相待:中庸說:“待人以誠,感人以德,交人以善,這是率性之謂道。”和朋友相處,彼此要講究知心,講究坦誠,講究肝膽相照。雙方以真實的言語、真實的感情交往。彼此之間沒有欺騙、沒有詭詐、沒有自私的成份。虛偽是不可能產生真正的友誼的。

    對待朋友要講究誠信、真誠、坦誠:與朋友約會,非有特別事故,不可失約;非不得己不要借用朋友的東西,若借用,要如期歸還;受人之託,忠人之事,答應朋友的事,必須盡力辦到,若實在無法辦到,就向朋友攤牌,說明緣由,以免引起誤會。

    對待朋友要作到“真誠”二字,真誠是建立可信的奠基石。只有真誠才能經得起時間與人為的考驗。朋友之間不能只講義氣而失去正氣,好朋友就象一面鏡子,能讓對方看到自己真正面目。朋友若有過失,應以委婉的言語,誠懇地規勸;若自己有過錯,被朋友規勸,就應該虛心接受,並感謝他。

    但是,對朋友的忠告也要把握一個“度”,否則,將適得其反。

    孔子有個學生叫子貢,他曾經問過老師,說“什麼叫好朋友啊?”老師告訴他說:“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這就是好朋友。

    說一個好朋友,就是對你要說出來那些忠告,但是忠言逆耳,良藥苦口。你可以語重心長好好跟他說,但是不可則止,一定要知道,說得不投機就停下來,不要自取其辱。所以好朋友也有度,越過了這個界限也就會亮紅燈。

    3、以“愛”相待:兄弟是血緣的關係,朋友是情誼的積累,真正的朋友比兄弟更親(箴18:24)。真正的朋友親如手足,應以愛相處,互相幫助,同舟共濟。

    與朋友共患難:聖經說:“朋友乃時常親愛,弟兄為患難而生”(箴17:17)。朋友有患難時,應伸手幫助他;患病時應探訪他,照顧他,尤其貧窮的,較軟弱的,更需時常關照他。你作別人的朋友,在朋友危難時,而你有能力幫助卻袖手旁觀,那便失去朋友的意義了。約伯把這樣的朋友,比作“溪水流乾的河道……日頭炎熱,便從原處乾涸”。

    當然,你也不能老是指望別人幫你什麼的,否則,遲早會被朋友討厭。但你的朋友有需要你幫助時,你就不能不幫,否則,就失去你這個朋友的作用。應當這樣問,我是他的朋友,我應當為他能作點什麼,不要問他是我的朋友,他能為我作點什麼。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知己。

    俗話說:“天涯何處無荒草,知音難覓。”人生得一知己,勝過千萬泛泛之交。知己的朋友,能使你分擔的重擔減半,也能使分享的快樂加倍。與其盼望得到這一位知己的朋友,倒不如先讓自己成為別人知己的朋友。

    交友之道三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人們也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也就是說,朋友很重要,交友要有標準。在《論語》中孔子對此作了明確的回答。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闢、友善柔、友便妄,損矣。”于丹教授對此在《百家講壇》中有細緻的演講。

    所謂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諒、友多聞

    第一種正直的朋友。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一個人不能有諂媚之色,要有一種朗朗人格,在這個世界上頂天立地。這是一種好朋友。因為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他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

    第二種友諒的朋友。是一種寬容的朋友。其實,寬容有的時候是一種美德,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和批評,都不如寬容的力量來得恆久。其實,有時候最讓我們內心受不了的是一個人在懺悔的時候沒有得到他人的怨氣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種包容。他是一種做人的情懷,他是一種悲憫。

    第三種多聞的朋友。交個好朋友,讓朋友所讀的書,那些間接經驗轉化成你自己的直接經驗系統。當你在這個社會上感到猶豫彷徨有所躊躇的時候,到朋友那裡以他的廣見博識為你做一個參考,來幫助自己做出選擇。所以結交一個多聞的朋友就像翻開一本辭典一樣,我們總能從他人的經驗裡面得到自己的一個借鑑系統。

    所謂損者三友就是偏闢、友善柔、友便妄

    第一種偏闢朋友。就是性情暴躁,有勇無謀的朋友。他一個人就像是一個炮仗捻,他可以把一群朋友心中的一種義憤點燃,而這個義憤往往是沒有理由的往往是一種盲目的意氣。打群架就是很典型的案例,一個人燃燒了一場憤怒,這對我們來說只有壞處,沒有什麼益處。于丹教授講了一個國外的故事,一個家財萬貫的老太太,要招聘一個司機。終於經過千挑萬選有三個人站在她面前。她給他們出了同一道題,她說如果我車子前方是個懸崖,我考考你們的技術,你能把車停在離懸崖多遠的地方。第一個司機說我技術好,我能把車子停在離懸崖一米的地方,穩穩的剎住;第二個司機很不服氣,說我技術比他好,我能把車子停在離懸崖十公分的地方;第三個司機說,我不象他們倆,我遠遠看見懸崖我就停住了。後來老太太就錄取了第三個人。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技術永遠不是最終的保障。人規避風險的理智才是他根本性的前提。

    第二種善柔的朋友。就是脾氣特別優柔寡斷的朋友。南韓人有一個非常形象的描述,說在這個世界上有這麼一種東西它很怪,它前臉長頭髮,但是後邊是一個禿腦勺,這個東西迎著你走過來的時候由於它滿臉頭髮,所以它面目不清你不知道它是什麼,你琢磨琢磨等到它從身邊走過去,你突然看清它了,你伸手去一抓,發現它後腦勺上沒有頭髮,它已經徹底走過去了。這個東西它叫什麼呢,它的名字就是機遇。這個世界上機遇就是這麼一個怪物,它迎面走來的時候你永遠心存疑慮,但是等它要走的時候你是永遠也抓它不著。善柔的朋友往往耽誤了你身邊的機遇。

    第三種便妄的朋友。是最壞的一種朋友。大家都知道佞臣之說,佞,就是那種心懷鬼胎的,有心計的,要以一種不擇手段的方法去謀取個人利益的這種小人。他們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種心理陰暗的人,但是這種人往往會打扮出來一副善良的面孔。由於他內心有所企圖所以他對人的熱情比那些沒有企圖的人可能要高好幾十倍,所以你一不小心要是被這種人利用的話,那麼你的一生你就給自己套上了枷鎖。如果你不付出慘痛的代價,這個朋友是不會放過你的。

    交友之道,講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此,有人長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交友之道四

    孔子是一個睿智的人,他對交友、與朋友相處的許多言論特別有意思,從中可以窺見孔老夫子的為人處事之道。

    在《論語》中,孔子對朋友的最直接的言論便是“無友不如己”,這就將孔子的擇友標準呈現來。可能有人會從此處認為孔子是一個有嚴重歧視的人:不如自己的人就不能成為朋友。如果照此標準,孔子豈不是無友嗎?所謂“曲高和寡”呀!畢竟作為儒家聖人的孔子無論是學術水平還是人品道德,在現代都是無人能及的,更何況是在生產水平及其低下的古代呢?照此推論,孔子的生活真是枯燥得毫無樂趣呢?但是,孔子卻並不是如此。雖不能說是朋友滿天下,但是他的身邊總會有能夠談心的人。這又是為什麼呢?孔子言行不一?孔子評價人的標準不是唯一的。每個人身上總有別人不具有的優點,或許很小,或許不太起眼,但是卻是存在的。正如李白所說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孔子自己並非聖人,他有許多疑惑,“朝聞道,夕可死矣。”一個對學問有如此強烈慾望的人,總會在別人身上找到超越自己的地方,可以談論的地方。這就是孔子所謂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但是辯證地看,人的身上有優點也有缺點,怎樣對待這樣的情況呢?這句話的後半句是“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選擇他的優點長處跟從學習,看到他有什麼不好的地方,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孔子並不是全盤接受別人的一切,優點、長處、自己不足的地方,接受學習;缺點、陋習、有偏差的地方,從他的身上吸取教訓,學會反思自己言行。他的這一觀點被後世的魯迅接受並用於對文化的態度上。在那篇著名的《拿來主義》中,魯迅對待古代文化的觀點可以說是孔子對友態度的延伸。這也給我們一些啟示:如何看待自己身邊的人,自己的朋友?因為他的身上有超越別人的地方,就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對他的思想深信不疑?因為他有一些比較明顯的缺點,就離他五里遠以示安全?“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優點和缺點在任何一個人身上都是並存的,無法割裂的。如果以苛刻的標準去找朋友,那你就永遠也沒有朋友。那有該如何對待朋友的過失呢?想把他變成一個合乎道德標準的人,一個積極向上的人?這樣的理想當然是好的。但是每一個個體都是獨立的,都有自身執行的法則。別人的勸說只能被主體認同接受才能發揮作用。雖然在中國的價值體系中,一直有“知無不言,言無不敬”之說,但是你不能越俎代庖,主體不接受,你的任何中肯的意見都是無用的。孔子對此是如何說的呢?孔老夫子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言而與之言,失言。”對待能夠聽別人意見並且善於思考,樂於反思自己的人來說,為友這應該直言其過,這是對他的幫助。而對於不能接受別人的意見,固執己見的人來說,你的說辭只會讓他更加固執,這樣的時候要學會安靜。這並不是說你對朋友不真誠,沒有肝膽相照,而是“道不同,不相為謀。”

    已經是朋友的人怎樣相處呢?現代有一句話“距離產生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有自己的隱私,都有不想讓別人知道的秘密。作為朋友,不必整天粘在一起,事無鉅細,定要一一瞭解。孔子說“朋友數,斯疏矣”過分的親密就會導致疏遠了。與朋友的相處要把握一個度,不膩,不遠,只要心靈相通,即使許久未見,也還能夠把酒言歡,笑談過往。這才是真正的友誼。其實在《論語》還有一句話在朋友相交時也很重要,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朋友相處也需如此。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應是許多人的交友理想。如果能按照孔老夫子的意見實施,相信你我都會在需要的時候得 到朋友的真心幫助!

  • 3 # 好玩的國學

    孔子提出的儒家學說,在本質上是一種如何處理好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學說。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最為重要的是處理好幾種關係。第一是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第二是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第三是處理好個人的身體與心靈 的關係,也就是身與心的關係。而儒家在這方面,用力最多,論述也最多。所以說,儒家思想其實是一種關於人倫關係的學說。

    華人特別重視朋友之間的關係。孟子還把朋友關係,列為人間的五倫之一。也就是說,我們要處理好父母、君主、父子、妻子、朋友之間的關係。而孔子在論語中,在不同的場合,論述瞭如何交朋友,這些論述,閃耀著深沉的人文關懷,即使到了現代社會,這些思想和原則,仍然適用,仍然是我們交朋友中所應該遵循的。

    那麼,孔子關於交友,有哪些思想呢?

    第一,仁者愛人是總的原則。孔子的儒家學說,其實就是仁學。按照孟子的總結,仁學其實就是仁者愛人的學說。孔子認為,人與人之間需要用愛去聯結,如果人人都能付出愛人,這樣推而廣之,就能建設一個和諧的大同世界。所以,這種仁者愛人的思想,同樣適用於交朋友。

    孔子在總結自己一生的學術之道的時候說,他一生遵循忠恕的原則,這也是交友的原則。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思是說,我們要想在社會上行得通,那麼就要幫助別人行得通,你要想在社會上取得成功,你就要幫助別人取得成功。

    恕是說我們要有推己及人和換位思考的能力。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不想被人強加在身上的,你就不要強迫別人這麼做。這就是一種可貴的換位思考的能力,這種思想,無論到了什麼時代,都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因為,人與人之間,除了愛,還有寬恕。

    第二,要交有正能量的朋友。孔子的弟子曾子說,"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君子之間的交往,要用寫文章、研究學問來交朋友,也就是說,交朋友要做有意義的事情,你要是整天狐朋狗友胡吃海喝做壞事,那麼你這些朋友,也只能算是損友,算不得朋友。

    第三,要睜大眼睛,看看那些朋友值得交往,哪些不值得交往。孔子是提倡朋友之間透過研究學問互相切磋提高的,相反,孔子說,"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孔子說,如果一群人整天聚在一起,說話不講道德原則,胡吹亂侃,漫無邊際,好逞能耍小聰明,對這種口無遮攔,心中空虛,不能以道德來約束心身行為的人,對他們進行教化真感到難呀!

    那麼,到底如何辨別那些朋友可以交,那些不可以交呢?孔子提出了一系列的標準。孔子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孔子認為,"有益的交友有三種,有害的交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誠信的人交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這是有益的。同慣於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於阿諛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慣於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這是有害的。"

    第四,交朋友,你就不要隨便在別人背後說壞話。孔子認為,人與人之間應該是真誠的,而不是互相拆臺的。孔子的弟子子貢,很聰明很富有,但是他有個毛病,老是喜歡在背後高密,說別人的壞話,孔子就嚴厲批評了子貢,他說你子貢是不是閒著沒事幹,要我就不這樣,他告訴別人,作為朋友,不可以“方人”,就是不要在背後隨便評論別人,不要在背後說別人的壞話,這樣才能交到知心的朋友。

    第五,反求諸己。朋友之間總會有一些誤會,遇到這樣的事情,怎麼辦呢?孔子和孟子都認為,出了事情,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眼睛盯著別人,什麼事情都是別人的錯。孔子和孟子都喜歡用射箭作比喻,來說明在交朋友的時候,反求諸己反思自己的重要性。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而反求諸身。

    孟子: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用我們現在的俗話說,就是睡不著覺不不要怪床歪,一切都要現反思一下自我,看看在交朋友的過程中,你自己有沒有錯。孟子更是明確指出:“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第六,朋友之間的交往,你要尊重朋友,不要天天板起面孔,說我這是為了你好,而天天的罵朋友。中國文化固然很強調諍友,說朋友之間,一定要去批評自己的朋友,否則這就是害了朋友。但孔子認為,朋友之間的批評要有一個限度,你要是天天批評朋友,那就是做不成朋友。孔子說:“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孔子指出了批評朋友或者勸告朋友的三條原則:

    一是朋友有錯,一定要告訴他,這才是好朋友,二是要用委婉的方式,別傷害朋友的自尊心 ,三是他實在不聽,你就別煩了,否則他和你翻臉,這就是自取欺辱了。

  • 4 # 寧群1950

    孔子是個被後人稱為聖人的萬世師表。

    他的思想核心就是一個“仁”字,他把這個“仁”字當作他的最高道德標準。

    就這一個“仁”字包括了“孝”,“悌”,“忠”,“禮"……等人世間所有的美好。

    孔子交友的名言在論語中有很多,現摘錄幾段,望師友雅正。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政。”

    以上都是簡單易懂的,用不著我來解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朱棣能力卓越,為何朱元璋卻青睞朱允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