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古文化
-
2 # 快樂小鉛筆
對於文學方面我涉獵的不多,其中的關鍵詞語有“自覺”、“發展”、“融合”。
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大融合北方文化南移,文化藝術高度自覺,名家輩出如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竹林七賢等,從而導致了中國自魏晉時期文學藝術空前發展,為後來唐宋的詩詞甚至元明清小說戲曲奠定基礎。
-
3 # 九夏濤聲
魏晉南北朝文學發展脈絡及成就,拜閱了各路高手網友的各家灼見,——有的是做足了功課,才發了帖子!多年以前,也欣賞了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受益匪淺。
魏晉南北朝文學源於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釋、道、巫祝...),歷劫於秦(焚書坑儒),由此,如喪家之犬,裸奔於漢朝……。
魏晉南北朝其時,是封建王朝跌宕起伏最悲催的一段轉型過渡期,諸侯爭霸,民不聊生,——書中自有黃金屋~顏如玉,淪為海市蜃樓,文人豪傑報國無門:即徹底懷疑人生了!普遍墨客騷人,淪落於迷茫乃至虛幻。亂世、王者之下,既識文斷字,竟然——百無一用是書生,卻至死不甘心——天生我材必有用!乃吟詩狂飲老杜康,夢裡醉死幾度殤!今兒有酒今兒醉,明兒無酒舂瞌睡!
……從此以後,反而鑄就了釀酒或酒文化的輝煌。釀酒工藝翻新及花式竟賽:桃花或梨花泡酒,——過量,爛醉如泥或醉死者已是舊聞!桃花酒令人顏如玉以緋紅,梨花酒致人纏綿入骨而爛醉。此間,由此誕生了“五石散”,——飲酒及服“五石散”,已被文人雅士捧為時尚、跟風、追捧(好似當下追風刺情,崇尚娘炮)。以“五石散”為龍眼,其餘藥物泡酒應運而生。一醉解千愁。
既服“五石散”——即奠定了之後漢服的誕生並興旺而經久不衰——,——服“散”後,藥勁發作,渾身呈現緋紅、爆躁、顛狂、奇癢、酷熱狀態!於是,寬衣解帶是常態。為了服務服“散”,所做的衣服,都是闊袖、大檔、寬褲筒、簡約,可戲稱其為“魏晉風騷漢服”;拜藥石所賜,面板嬌嫩微紅(走路稍快,衣褲摩擦皮服,非癢即痛!),即開始踱起方步出行(此後的文人們炫耀窮酸,所踱方步即始於魏晉五石散風度吧!);服了藥石散,期間,不能洗澡,——看,於淺醉或爛醉如泥,捫蝨捉蟣賦詩文,即由此淵生而來,居然被後人奉為經典:魏晉風度!“竹林七賢”,正是值此渾渾噩噩五石散沼澤裡,嘯聚一堂。砭諸國時政,奠已逝青蔥歲月,夢想堯舜禹橫空蒞臨……,文風,追求陽春白雪以至美!卻也不乏落拓不羈與狂妄;言論自由已然常態,沉迷於“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那麼,足以左證,酒文化之於傳統文化,酷似罌粟花遇見了人類!譭譽參半了!
國家不幸,詩家幸。魏晉南北朝,是史上自由創作的黃金時代。尤其為之後的律詩、散文,奠定了磐石般的基礎。即如曹操《觀滄海》,古今無出其二,——毛澤東《沁園春·雪》或李白華章一二堪稱典範:豪邁灑脫情懷,法於魏晉風度。
……紙短情長,情長紙短。偶感魏晉南北朝文學一皮毛罷了。
-
4 # 經霜紅葉Cbq
魏晉南北朝文學的源頭起自建安文學,開山祖師可以說是曹植,前期主要是以《洛神賦》為代表的辭賦,符合“欲麗”(曹丕《典論論文》)的標準,後期政治上被曹丕逼迫,滿懷憂憤,發為詩文,聲情並茂,主要代表作是其五言詩。魏末老莊玄學抬頭,詩雜仙心,前以阮籍《詠懷詩》為代表,後以郭璞《遊仙詩》為翹楚。文學入晉借短暫統一之勢,官僚貴族生活優裕,太康出現一個小高峰,三張,二陸,兩潘,一左均堪稱一時之秀,而且賦比詩的成就要大。其中以左思《三都賦》和陸機《文賦》為代表作。後十六國戰亂分裂時期,文學幾乎絕跡。
東晉偏安江左,士族腐朽萎靡,反應在文學上只講形式美觀,用典務求繁富,對偶極盡工整,其實內容多半空乏,甚至汙穢,歷經梁沈約到陳宮體詩已成末路。辭賦也變為只追求聲韻玩弄詞藻,而內容卻多空洞的俳體文,俗稱“四六文”。整個南朝只有陶潛的隱逸詩和謝靈運的山水詩堪稱是文學上的典範。不過南朝有幾部總結性的文學著述值得一提:表現漢末魏晉名士風采,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古今文章選集,昭明太子簫統的《文選》;五言詩風格總結,鍾嶸的《詩品》;吟詠婦女的詩集,徐陵的《玉臺新詠》;文學批評集,劉勰的《文心雕龍》。其中以《文心雕龍》最為歷代所稱道,是從古至魏晉南北朝以來的文學批評集大成者。
北朝前期天下大亂,士族流亡江南,文學幾乎絕跡,後期民間文學自發產生,《木蘭詩》是最高代表作。西魏和北周出現王褒和庾信兩大文士,尤以後者經國破家亡之痛,所作詩賦情感充沛,辭采靡麗,華實相扶,聲情並茂。連後世大詩人杜甫都稱道“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北朝也有幾部為後世所肯定的重要著作。酈道元的地理學著述《水經注》 ,楊衒之記載洛陽佛教建築之盛的《洛陽伽藍記》,顏之推記載南北政治俗尙學識,包括處世之道的《顏氏家訓》,都以文筆見長。
總之,魏晉南北朝文學,上承春秋戰國兩漢文化餘澤而有所發展,有自己的特色;下具開啟盛大唐宋文學的橋樑過渡作用,尤其陶淵明詩作,不可忽視。
-
5 # 我讀您評
魏晉南北朝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亂世,戰亂和分裂是這個時代的顯著特徵。魏晉之後的南北朝時期戰亂更加頻繁、朝代更是不斷更迭。但是,在這樣混亂的時代大背景下文壇卻生機勃勃,各類文體共同繁榮,孕育出一幕幕新的文學景觀。樂府詩、駢文、辭賦、古詩、民歌、小說各領風騷。其中,樂府詩是這一時期文學成就最高的領域。
以樂府詩為主體梳理這一時期文學發展的脈絡。沿襲了漢樂府精神的五言古詩、新發展起來的七言樂府、民歌構成了南北朝時期樂府詩歌的繁榮。首先,南北朝的五言樂府古詩以鮑照的創作成就最為突出。鮑照出身寒門,他所作樂府詩直接繼承了漢樂府敘事寫實的風格和反映民生疾苦、戰爭苦難的精神,融入了自己滿腔怨憤不平、苦悶悲苦之氣,將渴望建功立業的理想與身為寒士備遭壓抑的痛苦表現的淋漓盡致。其作品《代出自薊北門行》主要描寫了將士們戍邊衛國的決心,“羽檄起邊亭,烽火入咸陽。徵騎廣入伍,分兵救朔方。”四句交代了背景,邊關危急,徵兵戍邊。其後描寫了邊疆地區的惡劣環境,文辭豪放俊逸。最後四句“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明確表達了將士們誓死報國的決心。而不難發現,其中亦蘊含著詩人自己渴望建功立業以及願求明主的願望。同樣題材的《代放歌行》則深刻諷刺了小人當道,賢才不用的社會現狀。“小人自齷齪,安知曠士懷?”“夷世不可逢,賢君信愛才。”,句句悲慼。而鮑照仿照漢樂府著名棄婦詩歌《白頭吟》所作的《代白頭吟》更是一改原詩悽婉哀怨風格,陳用典故,深刻諷刺了世道敗壞人心墮落的現實。如“申黜褒女進,班去趙姬生。周王日淪惑,漢帝益嗟稱。”
除五言樂府外,南北朝時在鮑照的熔鑄創造下七言體樂府確立,別具風格,對後世七言古詩的發展影響深遠。鮑照的十八首《擬行路難》是這一時期七言樂府的代表作品。詩人在詩中歌詠了人生的種種憂患,抒發了被壓抑的不平之感,還有借遊子思婦主題抒發的哀怨之情。其一通篇皆為七言句,隔句押韻。“紅顏零落歲將暮,寒光宛轉時欲沈。願君裁悲且減思,聽我抵節行路吟。”時光易逝,不如及時行樂之思想卻隱含著詩人被壓抑的悲傷之氣。其五七言、五言相間,“對案不能食,拔劍擊築長嘆息。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自古聖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前四句情緒慷慨激憤,其後敘述罷官後生活之樂,但難掩無可奈何的悲哀以及對社會的強烈不滿。
南北朝樂府詩還包括一類重要的題材,即樂府民歌。這類民歌都是配樂歌唱的,而由於南北朝長期對峙,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導致南北民歌呈現出不同風格。《宋書-樂志》說:“豔曲興於南朝,胡音生於北俗。”南朝民歌清麗婉轉,多描寫男女戀情。是由南朝樂府機構採集而儲存下來的,現在主要收集在宋代郭茂倩編《樂府詩集》的“清商曲辭”一類中。郭茂倩將這些南朝民歌分為“吳聲歌”“神弦曲”“西曲歌”三部分,“吳聲歌”是當時流傳在江南一帶的歌謠;“神弦曲”是江南一帶民間祭神之歌;“西曲歌”是產生在江漢一帶的民歌。南朝民歌以五言四句為主要體式,也有一些四言、七言、雜言體;語言清新自然,善用雙關語。如《子夜歌》“始欲識郎時,兩心望如一。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 而與南朝民歌完全不同,其時處於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統治下的北朝民歌風格粗獷豪放,除了歌詠男女愛情,亦有很多表現邊塞風光、民生疾苦、戰亂苦難的詩篇。在體式上也多為五言四句形式,還有一些四言、七言四句體,沒有南朝民歌雙關隱語寫法。北朝民歌一部分是北方少數民族語言作品,後被譯為漢文,還有一部分則是北人直接用漢語創作的。著名的《敕勒歌》便屬於翻譯成漢語的少數民族民歌。還有一篇著名的長篇敘事詩《木蘭詩》,成功塑造了金戈鐵馬巾幗英雄木蘭的形象,描寫有繁有簡,詩中樸素自然的口語和對仗工整的律句相承相和,敘事明瞭。
綜上所述,南北朝時文學的繁榮表現在樂府詩領域,便是五、七言樂府古詩與南北民歌的齊頭並進、各展風采,這些詩歌對後世文學的影響更是不可小覷。樂府詩反映社會現狀、描寫民間愛情的精神也在南北朝融進了新的表現手法,在其後的歷史長河中閃閃發光,指引前路。
文學創作繁榮發展的同時,文學理論發展和文學批評也隨之興盛。曹丕的《典論·論文》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文學批評專論,它對文學的社會地位與作用、文學批評的態度與方法、文體的區分、文風與作家的關係等綱領性問題提出了主張,是文學批評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陸機的《文賦》則闡述了完整的創作論,第一次把創作動機、過程、方法、形式、技巧等問題歸入文學批評範疇。劉勰的《文心雕龍》是一部體大思精的文學理論鉅著,是對前代文學理論的總結和發展。它初步建立了文學史觀和文學批評的方法論.鍾嶸的《詩品》是中國第一部詩論著作.《詩品序》是全書的總論,論述了五言詩的起源和發展,是研究漢魏六朝詩歌的重要參考材料。此外,顏延之對文筆說的闡述,裴子野的《雕蟲論》,蕭繹的《金樓子·立言篇》,蕭子顯的《南齊書·文學傳論》、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文章篇》等,都對文學問題發表了重要的意見.齊武帝永明年間,周顒、沈約、王融等提出“四聲八病”的理論,是對聲律說的新發展,對後世韻文和近體詩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
6 # 老喵玩遊戲
魏晉南北朝起於東漢末年三國曹魏,迄於隋朝統一,歷時四百來年。這個時期我中華大地兵連禍接,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然而,雖然局勢動盪,文學發展卻成“百花齊放”態勢,更有很多文學創新形式源於這個年代,成為我中華民族文學發展的亮點時期。
說到這個時期的文學脈絡,我認為當從女詩人蔡琰說起。蔡琰,字文姬,是東漢文學家蔡邕之女。蔡文姬青年時代命運多舛,先嫁夫衛仲道,夫死回到家中,後匈奴入侵被匈奴左賢王擄走,十二年後曹操統一北方,惜此女文才花重金贖回。後又嫁夫董祀。蔡琰自幼受其父影響,酷愛詩文,在去胡地的路上她寫下了著名的《胡笳十八拍》,如泣如訴,頗有《離騷》之風。詩中描寫了因戰亂致使人民生靈塗炭顛沛流離的悲慘場景,也表達了自己去國懷鄉憤世抗爭的情愫。
“建安風骨”是魏晉南北朝四言、五言詩的集中體現,詩文憫時憂亂,慷慨激昂,象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詩句至今在民間流傳,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奮發向上!
“竹林七賢”當以阮籍為代表,他的代表作《詠懷詩》抒感慨,發議論,寫理想,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政治抒情組詩的先河。
“田園詩”是東晉陶淵明的主要作品內容,元好問評價道,“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至今在民間廣為傳唱。不僅如此,陶公的散文《桃花源記》構思之新巧,立意之高遠,至今無人企及。
五言山水詩鼻祖當數東晉的謝靈運,此公才思敏捷,可說是“才高八斗”(此成語出之此公之口),他寫的山水詩篇瑰麗綺絕,把祖國的山河之美表現的淋漓盡致。
至於太康詩風、玄幻詩雖表現“繁縟”,趨向華麗藻飾,且語言枯燥內容玄虛等瑕疵,然而這些詩風為後來的浪漫主義詩風奠定了基礎,也為現實主義詩風獨樹一幟打開了方便之門。
在四言、五言詩的基礎上南朝宋文學家鮑照有了新突破,他創造了俊逸暢朗的七言歌行,為七言詩的發展開拓了寬廣的道路。齊梁時出現了以謝眺為代表的具有格律的新體詩,這是古體詩向格律詩演變的關鍵性轉折,為後來的律詩成熟奠定了基礎。
說到南北朝民歌可用兩句話概括,“杏花煙雨江南,塞馬秋風冀北”,南朝流傳至今的民歌有《吳歌》,《西曲》,《神弦曲》等;北朝流傳至今的民歌有《木蘭詩》、《孔雀東南飛》等。其中“花木蘭”這一女英雄形象至今在大江南北家喻戶曉。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小說是根據街談巷議道聽途說直敘整編而成,大都是志懷小說,如《搜神記》;志人小說有劉義慶的《世說新語》這類小說如同日記,基本沒“虛構”等藝術處理,但是,她畢竟開啟了中國小說創作的先河。
魏晉南北朝時的駢文、辭賦和記實性散文也很有特色。駢文也稱“四六文”,字句講對偶,讀音講平仄,聲調講諧美,詞藻講華麗。到了宋代大文豪王安石把駢文改造成“八股文”,再後來明、清兩代用這種文體(八股文)作為科舉考試文體,直到清末才被取消。
說起記實散文大師當數北魏時的酈道元老先生,他寫的《水經注》令人百讀不厭,特別是三峽篇真叫人拍案叫絕,他以凝練生動的筆觸寫出了三峽清幽秀麗雄奇險拔的景色。《水經注》與其說寫地理,倒不如說是對祖國山河的讚美和謳歌!這篇散文集直到現在仍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和科考價值。
魏晉南北朝文學發展是我中華民族文學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現在研究她,對深入瞭解我中華民族的文學傳承,弘揚我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學藝術,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傳承意義。
最後,就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而言,也是璀璨奪目的:曹丕的《典論·論文》
和陸機的《文賦》各有特色,從不同角度論證了寫文的“玄機”和技巧。直到現在仍具有不可忽視的指導價值。鍾嶸《詩品》是中國現存的一部論詩專著,而劉勰的《文心雕龍》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部有嚴密體系的“體大而慮周”的文學批評鉅著,對中國的文學發展和文學創作起到了巨大的指導和推動作用。
-
7 # 一往文學
文史不分家,魏晉南北朝的文學發展必然離不開當時的歷史沿革。這個時期朝代眾多,時間跨度大,文學體式多樣,從漢末大亂到隋代統一,歷時四百年,這時的社會也處於長期分裂和動盪不安的狀態,歷時情況複雜,而文學的發展在這個時代,是熠熠光輝的"文學自覺的時代"。
先說發展脈絡,以時間為線。魏晉南北朝的文學是從建安時開始,分別有以下幾個階段:建安文學,正始文學,西晉文學,宋齊梁陳以及北朝文學這麼幾部分。
一、建安文學"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曹操繞不開的話題,也是建安文學形成的溫床。公元196年,曹操勤王,定都許昌,改年號為建安(196~220),這時候的曹操,實際上已經是北方的統治者。社會急劇變化,結束了漢代大一統的局面,建功立業,拯濟天下成為此時創作的主流。漢末以來,文章漸趨華麗,文學的美學也開始自覺。加之統治者愛好文學,(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說:"文章乃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此時的文壇是以三曹父子為核心的建安文學,建安七子是當時最著名的文學團體,他們分別是:孔融、王粲、劉楨、陳琳、阮瑀、徐幹、應瑒。"三曹"和"七子"的並世而出,也為中國詩歌確立了"建安風骨"這一新的美學典範,曹操古直悲涼,曹丕華麗婉約,曹植"體被文質"。劉勰在《文心雕龍·時序》中這樣評價建安文學:"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
二、正始文學正始文學依然是以年號命名,公元220年,曹丕以魏代漢。227年,曹丕死,曹睿繼位。240年,曹睿死,八歲的齊王曹芳即,改元正始。接下來就是曹魏和司馬氏的PK大戰,這場大戰持續時間從247到260整整13年,打了六個回合,每次都是曹魏人士被大量殺害而告終。而且兩大集團的紛爭主要發生在上層集團內部,,衣服與各個集團的文人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介入,司馬氏集團常以不孝的罪名剪除異己,名教的虛偽性暴露無遺。這場政治鬥爭的結果是:不但消除了建安時期人們的奮進精神,影響了文人立身行事的態度,也徹底改變兩漢以來的思想面貌,又闡發出玄學。正始時期的社會黑暗也使得文學創作的整體風格偏向於隱晦曲折。正始間文人大多韜晦自全、佯狂避世,這其中最為有名的文學團體是竹林七賢,《三國志》中將"阮籍、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他們與建安七子的拯時濟世不同,有放浪形骸如劉伶者,有發言玄遠如阮籍,也有像嵇康這樣剛腸嫉惡的人。其中,阮籍和嵇康的詩最為有名,阮籍作82首《詠懷》,是為政治抒情組詩,他的詩風隱約曲折;嵇康的四言詩成就較高,如《幽憤詩》。劉勰《文心雕龍》評二人詩風為"阮旨遙深,嵇志清俊"。
三、西晉文學公元256年,晉武帝以晉代魏,太康年間(280-289),進一步統一中國,西晉社會出現繁榮的局面,這個時期門閥制度也確立起來了,士族享有政治與經濟的雙重特權。這時的文人還停留在之前的政治陰影中,文人和文學都呈現的共有特徵是:不問政事,明哲保身。士族擁有多重特權,文化領域自然也不放過,由於士族的身份,他們有條件把玩文學,開始追求形式的華美,也大量習作擬古詩。這是西晉文學的又一特點"採縟於正始,力柔於建安"。此時期的作家有"三張"(張載、張協、張亢)、"二陸"(陸機、陸雲)、"兩潘"(潘尼、潘岳)、"一左"(左思),玄言詩作者有郭璞。
四、東晉及南北朝文學西晉統一未及十年,發生了賈后之亂和八王之亂,北方少數民族乘機進入中原,北方的中國再度淪為戰場。公元317年,晉王室南遷,這便是東晉。420年劉裕廢晉自立,史稱劉宋,接下來依次為齊,梁,陳,這是南方。此時期的文學以南方為主,由於北中國的長期戰亂,文學得不到長足發展。而南方,由士族文學成為主流時,田園山水文學繼玄言詩而興起,顯示了古典詩歌從題材到風格的轉變和突破。特別是出現了陶淵明和謝靈運這樣的各具特色的創作風格,這對中國山水文學的產生和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齊梁陳時代的文學又不同於晉宋文學,李諤上書隋文帝說:"江左齊梁,其弊彌甚……竟一韻之巧,爭一字之奇。"這個時期,還產生了宮體詩及駢文,南朝文學由此進入刻意求工的境界,隨之而產生的還有漸趨成熟的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詩品》,《文心雕龍》。
北朝文學就是在南朝文學貴族化和宮廷化之後嶄露頭角,並顯示出南北合流的趨勢。北朝文學風格更偏向於樸實、厚重。就文學創作來說,南北朝樂府民歌是繼周民歌和漢樂府民之後比較集中出現的又一成就,也是中國詩歌史上的又一新的發展。在反映社會現實的同時,也創造了新的藝術形式和藝術風格。
再說魏晉南北朝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的成就:1. 曹丕《典論·論文》。作於建安後期,它是按照子書的形式寫成的多篇論文,包括政治、社會、文化等內容。一共有五卷二十篇,這部文學論著在總結當時文學成就的基礎上,從多個角度闡述了文學創作的規律和鑑賞標準,開創了文學批評之風。
2. 陸機《文賦》。西晉著名文學家陸機寫成此書,意在針對當時"文不逮意"的情況,提出自己的創作構思和寫作的方法技巧。
3. 鍾嶸《詩品》。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詩歌評論專著,作者鍾嶸是南朝齊梁時期著名的文學批評家,這部著作將當時的和之前的詩人排列為三等,即上品、中品、下品三類,詳細說明了詩人的詩歌創作風格,詩歌特點,藝術成就和作家間的繼承關係。
4. 劉勰《文心雕龍》。此書作者劉勰,32歲開始創作,歷時五年,《文心雕龍》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一部系統嚴密的文學理論專著。分為總論、文體論、創作論、批評論四個主要部分。多角度對文學的起源、流變、構思和創作進行討論,概括了不同時代不同作者的風格,集前代文論之大成,開後代文論之先聲。
回覆列表
魏晉南北朝其實是中國古代文學發展非常重要的一個時期,這一時期中國在政治、哲學、文體方面的變化都非常大,也獲得很多成就,出現了許多文豪。當然最重要的作用是為後世尤其是盛唐詩歌打下了基礎。
首先政治上,一方面政權更迭頻繁,另一方面士族壟斷晉升通道,漢代以文取士的通道幾乎被荒廢,所以文人的題材、內容、風格,更偏向於自身情感的抒發,而不是歌頌時代或記錄時代。同時更湧現出後世影響深遠的山水田園派,代表人物有陶淵明、謝靈運。
其次哲學上,讓傳統儒家思想遭受到重大沖擊,取而代之的是黃老玄學以及佛學禪宗的興起,這些思想在後世影響深遠,可以說一直到今天,其中最典型的是盛唐,比如王維,能非常鮮明得體現出這種影響。
再次文體上,從漢賦過渡到更加註重音律和神韻的古體詩,一直進化積累,直到盛唐達到巔峰。
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有曹丕的《典論》、劉勰的《文心雕龍》、蕭統的《文選》、鍾嶸的《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