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河東三叔

    新型遠轟一直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存在,公開資訊很少,所以我們還是重點回顧轟-8是怎麼來的。

    1967年,轟-6甲(圖-16改裝)空投氫彈成功。1968年,仿自圖-16的中國產轟-6才完成研製首飛成功,在中國三位一體構架中承擔起空基遠端戰略打擊任務。由於存在航程短、載彈量小、速度慢、突防效能差的特點,一服役就面臨著落後的尷尬境地,因此,西飛開始著手下一代遠端轟炸機研製,也就是轟-8。

    考慮到當時的研製水平,西飛選擇了一條相對容易方式,1970年提出在轟-6基礎上換裝英國“斯貝”Mk.512-5W渦扇發動機,以換裝新型發動機的方式達到增加航程、載彈量、空性效能的目地。於是,第一版換裝4臺“斯貝”發動機的型號開始研製,命名為轟-6I。

    1978年1月,轟-6I首飛成功,保持轟-6外形基本不變,在機翼根部及左右機翼中段各增加一臺“斯貝”渦扇發動機。最大航程從轟-6的5760公里提升到8060公里,作戰半徑從3600公里提升到約5000公里,完全達到遠端轟炸機的標準。

    轟-6I只是一個開始,真正的目的是轟-8轟炸機,同期提出的轟-8有兩個備選方案,包括:四發主方案、六發備選方案。其實都是轟-6的放大版,這是當年研製軍機的通用手法,減少風險。

    轟-8四發方案,四臺發動機全部吊掛在兩側機翼下。

    轟-8六發方案,兩邊機翼各吊掛3臺發動機(渦扇-6),以美國JT-3D渦扇發動機作為備用方案(引進的波音707客機發動機)。

    轟-6I、轟-8I、轟-8II三種機型對比圖,最大的變化就是發動機在增加,尺寸在放大,這是基於當時現實的科研基本最最穩妥的作法。

    轟-8原定於1979年定型並投入量產,但這一時期我們“運十”專案正在進行中,各種資源都要優先保障。同時,經濟建設作為中心任務,研製經費被大幅縮減,而且“斯貝”發動機也遲遲未能中國產化,種種原因導致了轟-8最後無疾而終。

    轟-8之後的遠轟一直停留在改進轟-6,大家都可以看到轟-6改型不斷,堪比空中五對輪。反觀真正的新時代遠轟,一直沒有正面亮相的轟-20只停留在大眾的猜測中,只是根據官方的隻言片語證實它確實存在。遠端戰略轟炸機畢竟不是小型飛機可比,大家看到空軍20系列逐步入役、中國產航母也都即將入役,做為國之重器的轟-20難度可想而知。

    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轟-20,目前我們只有這個,但至少它是存在的。

  • 2 # 何義575

    轟8下馬之後,中國隨即進入改革開放的年代,面對的國際政治形勢和軍事壓力都相對減輕,特別是前蘇聯的解體,中國轟炸機需求的願望已沒有那麼緊逼。最重要的是當時的軍費相當緊張,解放軍還要自己找錢來維持軍事開支,而軍工企業則自己找米下鍋,國家根本沒有研究經費給研究院,那麼如何推出新的研究題目。再說與當時國家的軍事工業基礎,和民用工業基礎是根本研究不出來新一代轟炸機的。而外援也是不可能的,因為當時和現在一樣,只有俄羅斯肯對我們出口武器,但和現在比關係不是很好,特別是對轟炸機技術更是嚴格控制,因為他們認為中國的轟炸機對自己的威脅最大,這就事為什麼這麼多年俄羅斯都沒有向中國出售轟炸機的原因之一。

  • 3 # 國平軍史

    全世界能獨立研發飛機的國家10個都不到,能獨立研發轟炸機的國家,那就更加屈指可數了,也就美俄中3家,英法都已放棄轟炸機的研發,可見研發轟炸機的難度有多高。

    所謂的轟-8,是上世紀70年代初,空軍提出的一型遠端轟炸機專案,據網上公開可搜尋到的資料,轟-8空重65噸,起飛重量155噸,最大載彈量18噸,最大飛行速度1.4馬赫,無空中加油時航程可達到11000公里。

    倘若從黑龍江的基地起飛,可在關島以北的海域上空發射巡航導彈,攻擊北美的任何目標,已足以對兩個超級大國各重要政治、經濟和軍事基地實施戰略核反擊。

    不得不說,即便以當下的眼光來看,中國空軍70年代初關於轟-8專案,所表現出來的飛行技術引數,以及強大作戰能力等,都令國內軍迷感到振奮,現在的轟-6K都達到轟-8的效能指標。

    倘若此型轟炸機能夠順利服役的話,只可惜轟-8專案的主導人原空軍司令員,因為受政治影響的原因,導致轟-8專案被新的軍委領導團體終止,批示“緩辦遠轟,集中力量先搞708”。

    所謂的708,就是運-10遠端首長用公務機的專案代號,最終,運-10只建了兩架原型機,由於各種原因沒有量產,被空軍寄予厚望的轟-8專案只是停留在了紙面上。

    轟-8專案,本身就是在轟-6基礎上研發的,可最大程度地利用轟-6已有的技術成果,技術難度應該低於運-10遠端首長用公務機,華人有集全國所有科研院所和工廠集中攻關的優良傳統,因此非常有可能就搞出效能指標遠在轟-6K之上的遠端轟炸機,但歷史不能假設,遺憾永留空軍和軍工心頭。

    至於轟-8下馬以後,沒有再次研發遠端轟炸機,除了軍工技術特別是航空發動機以外,最關鍵還是和中國空軍的戰略思維有關。

    中國空軍長期以來執行依託本土的防空作戰,不強調對別國發起主動攻擊,所以就非常好理解,空軍裝備的大都數是制空型戰鬥機,基本上不具備對地打擊能力,有限的火箭彈打地面目標,有多少精度可言。

    即便對地打擊,也只發展了航程非常有限的強-5,事實上就是一型前線攻擊機,支援地面部隊作戰,也是一款立足於本土防禦作戰的軍品。

    因此,長期以來,中國空軍的轟炸機,就一直以蘇聯圖-16中程轟炸機為基礎,搞出了多種改進型號,包括轟-6K儘管採用了許多新材料和新工藝,但外形依然還是圖-16轟炸機。

    新型轟-20遠端轟炸機,是在中國空軍戰略轉型以後才開始研發的,作為由本土防空向攻防兼備的空軍轉型,必須有一型戰略轟炸機,才稱得上是大國空軍,希望轟-20儘快服役,彌補中國空軍長期以來的空中遠距離打擊這塊最大的短板。

  • 4 # Global防尉

    對於遠端轟炸機的研發,我們從未停止腳步。

    作為轟-6的升級版本,轟-8在各項效能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轟-8是我們國家制造大飛機的一次重要嘗試,雖然部分計劃未能付諸實踐,但為我們研製大型飛機做了重要鋪墊。

    轟-8下馬,我們有實力,卻缺乏經費,計劃趕不上變化,由於計劃調整而產生分歧,最終專案終止。但是我們國家對遠端轟炸機的研製並未就此止步。

    當今世界上擁有戰略轟炸機的國家屈指可數,擁有隱身戰略轟炸機的目前就只有美國。一旦轟-20成功服役,我們也將成為頂級戰略轟炸機俱樂部成員之一。

    轟-20是我們國家三位一體核打擊的重要力量,根據外界披露的訊息稱轟-20是一款具備隱身效能和超音速巡航能力的遠端戰略轟炸機,最大的巡航距離達到了驚人的一萬兩千公里,載彈量為20噸,這就連當今美國服役的最為先進的B-2都達不到這一效能。當然,在該款新型戰略轟炸機未面世之前,一切都是未知數,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在此向那些為國防力量做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致敬!祖國為你們驕傲。

  • 5 # 五嶽掩赤城

    技術水平不夠,再加上為經濟建設讓步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尤其是文革前期,是中國戰機研發的一段“放衛星”時期,上馬了相當多的各類專案,相當大的原因在於當時是林副總主管空軍。但是很遺憾,當時我們完全是眼高手低,大部分專案所需要的技術水平、製造水平都遠超我們當時研發和工業水平。所以大部分專案在林副出事後擱置或重新審查,最終在改革開放後,讓步於經濟建設需要而下馬。轟-8模型

    1968年轟-6轟炸機首飛成功後,空軍就提出了遠端戰略轟炸機的設想,用核彈、空地導彈轟炸敵後方政治、經濟、軍事要地,並具有攻擊裝甲叢集和海上艦隊的能力。當時首先執行的對轟-6進行改進,換裝四臺隨英國三叉戟客機引進而獲得的斯貝MK512-W渦扇發動機(不是後來飛豹上用的斯貝MK202),透過改善油耗來提升航程。轟-6I,他是轟-8的研製基礎,1970年研製,1975年首飛。

    而下一步則是計劃在轟-6I的基礎上,放大機體,使用4發渦扇-6發動機,從而實現最大起飛重量160噸,可以攜帶7噸彈藥飛行11000公里的遠端戰略轟炸機。但是很遺憾,空軍正式確定轟-8研發專案時已經是1971年2月,確定由漢中生產基地負責研製和生產時已經是1972年8月,一個月後,林副總出事了……轟-8飛機研製隨即中止,屬於剛開始準備幹,就停止了。轟-8及6釋出局備用方案

    隨後空軍進行調整,由於當時還有個大型飛機專案,那就是後面的運-10客機,以當年我們的技術水平和財力難以承擔兩個大型飛機研製工作。最終決定,先搞運-10,緩辦轟-8,在運-10上積累技術和經驗後,再去搞轟-8,這一拖拖到改革開放,就隨著軍隊建設讓位於經濟建設,軍工專案集體下馬狂潮中下馬了。到1982年,空軍一共下馬了31個專案,再到後面,連轟-8讓位的運-10也沒有保住。當年因各種原因最終被放棄的噴氣式軍用戰機方案

    從某種客觀角度來講,取消這一系列專案有一定合理性。當初我們在六七十年代確立的專案,雖然研發困難重重,但技術水平相當卻相當低。例如轟-8其11000公里航程,載彈量卻只有7噸,跟美國1961年裝備的B-52H型,15000公里航程,27.2噸載彈量完全不是一個層次。在與西方關係改善,國家安全形勢大為好轉情況下,其必要性大幅度降低。而在與西方接觸過程中,接觸西方先進技術,可以說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轟-8跟B-52技術水平相差非常大

    再加上當時中國除了研發水平弱外,其實工業加工水平更弱,很多東西老技工可以依靠手工加工打磨出樣品,但是批次生產根本達不到加工水準,比如仿製英國斯貝MK202的渦扇-9“秦嶺”發動機,我們在1979年就用英國的原材料敲打出樣機,送到英國檢測還成功了,但是真正透過中國產化工程技術鑑定,進行批次生產卻是要等到2003年,想找英華人幫忙,人家一口我只轉讓技術,不轉讓生產工藝。殲-7戰鬥機在1966年開始生產服役,但是到對越自衛反擊戰時只“敲打”了不到兩百架,是在80年代引進西方技術提高自身工業水平後才真正成熟。

    而到後面國家安全形勢變化,潛在物件又變成世界第一空軍強國,被人家幾千架三代機堵門。戰鬥機能保衛領空就算不錯了,除非B-2幽靈這種隱身戰略轟炸機,其他轟炸機沒有戰鬥機護航跟送肉差不多,同樣也沒有研發需求。現在戰略轟炸機只有隱身轟炸機才真正具有對強國的戰略威懾力,其他只是廉價的炸彈/導彈運輸者

    不過這段時間,還是有段非常可惜的,那就是烏克蘭那批戰略轟炸機,蘇聯解體後,二毛子分到19架圖-160“海盜旗”在內的大量戰略轟炸機。我們確實也感興趣跑過去談,但是美俄的聯合阻止反對而放棄,烏克蘭這批戰略轟炸機部分交給俄羅斯抵扣天然氣款,其餘最終慘遭拆解,非常可惜。

  • 6 # 熊style

    轟8就是中國轟六換裝四發新型發動機之後的新轟代號:XHC H8,它是在轟六I的基礎上進行深化的;轟六I原本是安裝斯貝發動機的四發戰轟版本;由於斯貝的維修費用過高、供貨渠道受到限制被放棄;

    當時,轟8技術人員接觸了波音—707的渦扇發動機,決定引進波音公司的JT—3D渦扇發動機對轟六I進行大改,這就是中國空軍的‘’12號任務‘’:兔子十分重視它的研製,毛主席、林彪元帥都作親筆批示;軍方和廠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還有六發版的轟8計劃;

    20世紀80年代初,運十客機的研製任務同時下達,中國在人員、技術、資金方面不能同時支撐兩個大型飛機的研製工程,經過軍方高層的慎重考慮,決定放棄轟8的研製,全力以赴研製運十:許多轟8的發動機研製型號、電子系統轉入技術儲備,轟8配套的空—地2導彈為隨之下馬!運十也在試飛拉薩成功以後被放棄;中國大飛機工程直到21世紀才重新啟動進入慢車道。

  • 7 # 一切歸功於偉大的你

    這是國防理念所致,防禦思維保守造成的,大國一直本著防禦性的空防原則,以戰鬥機,殲轟機,以及中程轟6K為空防體系,這樣的防禦能力也僅達到第一、第二島鏈的空中作戰範圍.....

    而事實上這是一種被動挨打的國防局面,所以無論如何都不能在國際爭端中站踞主動位置……比如美國的轟炸機可以從本土飛臨大國,進行戰略威懾,而大國卻沒有轟炸機可以回敬美國,只能表示剋制和無奈,這是很明顯的差距,也是很大的軟肋,由於我們還造不出遠端轟炸機……

    轟-8之後,國家面臨轉型,進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且那時中美、中歐進入一個令人似乎可以喜歡的蜜月期,國際社會也進入一個抽象的和平年代,好像全世界都可以只要經濟不要武器了.......接著蘇聯解體,俄羅斯、烏克蘭都要銷燬大量的大殺傷性武器,而大國那個時候緊跟國際形勢也就把國防利器的研製擱置一邊了,並且要裁軍一百萬呢,更別說什麼遠端轟炸機了……

    目前航程近萬公里的轟炸機也僅為美俄兩國擁有,B-52、B-2、槍騎兵、白天鵝、圖-95、逆火……這些傢伙飛臨別國,那些國家只能眼巴巴的看著,內心是悲催的、憤怒並顫抖著......

  • 8 # 軍情播報

    因為中國同時也在研製另一款大型客機,中國無力同時保證兩個大型飛機專案的研製。因此為了保證大型客機的研製計劃,中央決定暫停轟8炸機的研製.在多種原因的共同促使下轟8轟炸機的研製安全下馬.而且也沒有製造出來任何原型機或者工程樣機。不過透過對轟8轟炸機的研製,中國在大飛機設計上積累了寶貴的設計經驗。

  • 9 # 一葉楓流

    因為當時即使有遠端轟炸機也沒有用。空軍裝備的都是殲六殲七,航程短,不能給轟炸機護航。

    中國的電子工業落後,轟炸機沒有雷達,沒有電子干擾,轟炸機飛出國境就是自殺攻擊。

    中國空軍的領導人好高騖遠,總是提出不切實際的效能指標,超出了中國航空工業的能力範圍。

  • 10 # 紙上的宣仔

    以70、80年代中國的實力,沒法研發出像圖-160和B-1B那樣的遠端超音速轟炸機,到90年代又徹底被F117和B2顛覆了思維,從此又基本放棄了超音速轟炸機的研製,轉向隱身轟炸機的研究。

    中國70年代提出了轟8的研製,目的是要能夠滿足遠端核武器投射需求。當時中國面臨蘇聯的核訛詐,迫切需要具備對等的反擊能力。但當時尚無洲際彈道導彈和戰略核潛艇,唯一靠譜的核打擊力量就是空基核力量,靠轟炸機投擲核航彈。轟-8研製難度其實不高,氣動佈局用原來方案,配備4臺或6臺渦噴發動機,將轟6的機身進行放大得來。這樣可以把航程提升到11000公里(最大航程時載彈量僅7噸),最大載彈量也可以增加到15噸。轟8技術水平停留在美蘇50年代水平,僅相當於一架弱化很多的B52或圖-95,屬於戰後研製的第一代噴氣式遠端轟炸機的水平。

    即便研發成功,轟8的這種轟炸機在美蘇面前也沒有任何突防能力。加之70年代中國物力財力極為有限,資金需要向研製國土防空機型上傾斜,轟-8不得不下馬。後來80年代美蘇紛紛列裝了自己的超音速戰略轟炸機,轟八這種方案更加落伍,而F-117和B-2的出現,隱身轟炸機成為技術主流,海灣戰爭中F117發揮出的巨大作戰效能讓我們連超音速突防的轟炸機看不上了(即便此時還不具備研發能力),即使費大勁研發出來也是落後。而且隨著中國洲際彈道導彈和戰略核潛艇的服役,核武器投射已經不再是問題,不具備突防能力的遠端轟炸機的地位變得無比尷尬。

    圖-160的NK-321渦扇發動機,單臺最大推力137.3千牛,加力推力226.5千牛,對中國軍工人來說確實是天上飛的天鵝

    所以從現實角度考慮,603所只在轟六基礎上發展短平快的專案,滿足第二島鏈範圍(3500km)內的反艦和轟炸任務,很好的滿足了軍方需求。同時開始了隱形轟炸機的預研。目前軍方已經證實了轟20的存在,距離面世應該不需要太久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歷史上有哪些將軍,屬於是自投羅網,死於非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