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帥看戲

    幾千年來,作為亡國之君的夏桀與殷紂為最壞君主之典型。但對於殷紂王之自焚而死之載,在歷史上很早時候,已有學者提出了質疑。他們懷疑紂王死並不是自焚,而是被周武王斬首。最早記載殷紂王焚死的是《逸周書·克殷》,其中有載:“商師大崩,商辛奔內,登於鹿臺之上,屏遮自燔於火。”《逸周書·世俘》又載:“甲子夕,商王紂取天智玉琰五環身,厚以自焚。”司馬遷《史記·殷本紀》:“甲子日,紂兵敗,紂走入,登鹿臺,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又《史記周本紀》:“紂走,反入,登於鹿臺之上,蒙衣其珠玉,自燔於火而死。”《史記》所載是依據《逸周書》,只不過稍作改動,明確記載殷紂王是自焚而死的。但據載,紂王自焚而死後,又被武王斷屍斬首,懸旗示眾:《逸周書·克殷》:“(武王)先入適王所,乃克射之,三發而後下車,而擊之以輕呂,斬之以黃鉞,折縣(懸)諸太白。”《史記·周本紀》所載與之略同:“(武王)遂入至紂死所,武王自射之,三發而後下車,以輕劍擊之,以黃鉞斬紂頭,縣太白之旗。司馬遷作《史記》記敘紂王之死,依據的是《逸周書》,他也看出《逸周書·世俘》的記載難以自圓其說,於是做了一點改動。

    而據另外一些史載,殷紂王是被周武王誅殺的。如《荀子·正論》:“昔者武王伐有商,誅紂斷其首,縣之赤旆。”《戰國策·趙策》也載:“文王拘羑里,武王羈於玉門,卒斬紂之頭。”《屍子》對周武王殺紂記敘的更為明確具體:“武王親封惡來之口,親砟(或作斬)殷紂之頸,手汙於血,不溫而食。當此之時,猶猛獸者也!”而有些典籍則記載殷紂王被擒。《韓非子·喻老》:“文王見詈於玉門,顏色不變,而武王擒紂於牧野”,《呂氏春秋·簡選》:“武王虎責三千人,簡車三百乘,以要甲子之事於牧野,而紂為禽。”《風俗通義》引《尚書》:“武王戎車三百兩,虎賁八百人,禽紂於牧之野。”

    殷紂王究竟是自焚而死,還是被武王所殺,抑或被擒?先秦及秦漢史載已不清楚。怎樣對待關於殷紂結局的幾種記載呢?持儒家正統觀點的學者認為,《逸周書》《史記》中的《殷本紀》和《周本紀》中關於武王斬紂王的記載是不可信的,如《史記匯注考證》引崔述言曰:“聖人之戈暴,以救民也,非仇之而欲甘心焉者也。桀雖虐,湯放之而已。使紂不死,武王必不殺紂,況於已死而殘其屍,何為者也?春秋時滅國多矣,於其君遷之而已,尚未有殺之者。況商周之間,風俗尤厚,而武王聖人也,安有已死而殘其屍者哉。”

    陳逢衡《逸周書補註·集說》引周洪謨話,認為商並非周的仇國,武王是奉天行罰,沒必要在其自焚後又殺其屍,梟其首,雖伍子胥報仇於楚,也未有之過。因此,懷疑非武王所為。洪邁《容齋隨筆·汲冢周書》:“夫武王伐紂,應天順人,不過殺人而已。紂既死,何至梟戮俘馘,且用之以祭乎?其不然者也”。三人都懷疑《逸周書》與《史記》有問題,認為作為聖人的周武王不可能幹那種連一般人都不願乾的事。 但有的學者認為,《逸周書》、《史記》所載殷紂王遭武王斬首的記載是可信的,而對《史記·周本紀》中記載的紂王自焚而死則持懷疑態度因為在司馬遷之前,如《荀子》、《墨子》等書均載武王衝入王宮,斬了紂王的頭,並懸於旗杆。而生於其後的司馬遷不可能沒有看到荀子、墨子的著作,但他為何還要自相矛盾那樣寫呢?持“紂王斬首說”者認為這是司馬遷受正統觀念束縛,為了美化周武王聖人之德,如果紂王被斬,何能稱“兵不血刃”?何能顯示出聖人的仁義之師?史載證明,武王伐紂是一場惡戰,並非兵不血刃,雙方各自出動數十萬大軍,死人不可勝數。

    而且殷軍前線倒戈並非全軍投降,殷軍仍有一定的戰鬥力,雙方戰爭一定相當激烈。怪不得《武成》言“血流浮杵”。所以王充《論衡語增篇》說:“察《武成》之篇,牧野之戰血流浮杵,赤地千里。由此言之,周之取殷,與秦漢一實也。而云取殷易,兵不血刃,美武王之德,徒增其實也。”而且紂王材力過人,手格猛獸,倒曳九牛,他決不會束手就擒,而肯定會怒髮衝冠,拼個你死我活,在激烈搏殺中,不是死於亂箭,便是被亂刀所殺。更何況,周武王為徹底瓦解殷軍抵抗、鼓舞周軍鬥志,也肯定會斬殷紂王頭並高高懸起。 “兵不血刃”與股紂王自焚,“血流浮杵”與斬首懸旗,戰鬥之殘酷與殷紂王結局是一致的,究竟哪一種記載更符合史實呢?我們認為,按中國歷史爭奪權力的慣例,在雙方勢均力敵時,任何一方都會不擇手段,拼個魚死網破而才善罷甘休。股約王決不會勢未盡就先自焚,按他的性格,他不可能輕易認輸。同樣,周武王也絕不會拘於虛假的“仁義”。持“封王自焚說”的儒士們,只是認為周武王是聖人,聖人怎態作那種慘無人道的事呢!其實,這是毫無道理的。

  • 2 # 孤城影隨

     紂王是自焚而死,他是商朝最後一位君王,也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紂王在位期間,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因長期對東夷展開戰爭導致國庫空虛,國力下降,並且沉迷酒池肉林,窮兵黷武,最後眾叛親離,商朝滅亡,紂王也在鹿臺自焚身亡。

      紂王是歷史上暴君的代表人物,現代人常常以“助紂為虐”來形容品行不好,是非不分的人。紂王本名叫帝辛,他是帝乙最小的兒子,也是繼承王位的嫡子,身份高貴,這樣的地位養成了他剛愎自用,驕傲自大的性格。

      紂王從小天資聰慧,力大無窮,文武雙全,深得帝乙的喜愛,在紂王繼位後,他處處威懾臣子,抬高自己的身份。紂王做了許多昏庸無能的事,其中就有寵幸妲己,荒廢朝政,將商朝帶向滅亡的道路。

      商朝後期,周武王趁朝歌空虛,國力衰弱攻進皇宮,紂王倉皇逃走,最後登上鹿臺,穿著寶玉衣自焚而死。

  • 3 # 經典傳奇歷史傳說

    幾千年來,作為亡國之君的夏桀與殷紂為最壞君主之典型。但對於殷紂王之自焚而死之載,在歷史上很早時候,已有學者提出了質疑。他們懷疑紂王死並不是自焚,而是被周武王斬首。

    最早記載殷紂王焚死的是《逸周書·克殷》,其中有載:“商師大崩,商辛奔內,登於鹿臺之上,屏遮自燔於火。”《逸周書·世俘》又載:“甲子夕,商王紂取天智玉琰五環身,厚以自焚。”司馬遷《史記·殷本紀》:“甲子日,紂兵敗,紂走入,登鹿臺,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又《史記周本紀》:“紂走,反入,登於鹿臺之上,蒙衣其珠玉,自燔於火而死。”《史記》所載是依據《逸周書》,只不過稍作改動,明確記載殷紂王是自焚而死的。但據載,紂王自焚而死後,又被武王斷屍斬首,懸旗示眾:《逸周書·克殷》:“(武王)先入適王所,乃克射之,三發而後下車,而擊之以輕呂,斬之以黃鉞,折縣(懸)諸太白。”《史記·周本紀》所載與之略同:“(武王)遂入至紂死所,武王自射之,三發而後下車,以輕劍擊之,以黃鉞斬紂頭,縣太白之旗。司馬遷作《史記》記敘紂王之死,依據的是《逸周書》,他也看出《逸周書·世俘》的記載難以自圓其說,於是做了一點改動。

    而據另外一些史載,殷紂王是被周武王誅殺的。如《荀子·正論》:“昔者武王伐有商,誅紂斷其首,縣之赤旆。”《戰國策·趙策》也載:“文王拘羑里,武王羈於玉門,卒斬紂之頭。”《屍子》對周武王殺紂記敘的更為明確具體:“武王親封惡來之口,親砟(或作斬)殷紂之頸,手汙於血,不溫而食。當此之時,猶猛獸者也!”而有些典籍則記載殷紂王被擒。《韓非子·喻老》:“文王見詈於玉門,顏色不變,而武王擒紂於牧野”,《呂氏春秋·簡選》:“武王虎責三千人,簡車三百乘,以要甲子之事於牧野,而紂為禽。”《風俗通義》引《尚書》:“武王戎車三百兩,虎賁八百人,禽紂於牧之野。”

    殷紂王究竟是自焚而死,還是被武王所殺,抑或被擒?先秦及秦漢史載已不清楚。怎樣對待關於殷紂結局的幾種記載呢?持儒家正統觀點的學者認為,《逸周書》《史記》中的《殷本紀》和《周本紀》中關於武王斬紂王的記載是不可信的,如《史記匯注考證》引崔述言曰:“聖人之戈暴,以救民也,非仇之而欲甘心焉者也。桀雖虐,湯放之而已。使紂不死,武王必不殺紂,況於已死而殘其屍,何為者也?春秋時滅國多矣,於其君遷之而已,尚未有殺之者。況商周之間,風俗尤厚,而武王聖人也,安有已死而殘其屍者哉。”

    陳逢衡《逸周書補註·集說》引周洪謨話,認為商並非周的仇國,武王是奉天行罰,沒必要在其自焚後又殺其屍,梟其首,雖伍子胥報仇於楚,也未有之過。因此,懷疑非武王所為。洪邁《容齋隨筆·汲冢周書》:“夫武王伐紂,應天順人,不過殺人而已。紂既死,何至梟戮俘馘,且用之以祭乎?其不然者也”。三人都懷疑《逸周書》與《史記》有問題,認為作為聖人的周武王不可能幹那種連一般人都不願乾的事。

    但有的學者認為,《逸周書》、《史記》所載殷紂王遭武王斬首的記載是可信的,而對《史記·周本紀》中記載的紂王自焚而死則持懷疑態度因為在司馬遷之前,如《荀子》、《墨子》等書均載武王衝入王宮,斬了紂王的頭,並懸於旗杆。而生於其後的司馬遷不可能沒有看到荀子、墨子的著作,但他為何還要自相矛盾那樣寫呢?持“紂王斬首說”者認為這是司馬遷受正統觀念束縛,為了美化周武王聖人之德,如果紂王被斬,何能稱“兵不血刃”?何能顯示出聖人的仁義之師?史載證明,武王伐紂是一場惡戰,並非兵不血刃,雙方各自出動數十萬大軍,死人不可勝數。而且殷軍前線倒戈並非全軍投降,殷軍仍有一定的戰鬥力,雙方戰爭一定相當激烈。怪不得《武成》言“血流浮杵”。所以王充《論衡語增篇》說:“察《武成》之篇,牧野之戰血流浮杵,赤地千里。由此言之,周之取殷,與秦漢一實也。而云取殷易,兵不血刃,美武王之德,徒增其實也。”而且紂王材力過人,手格猛獸,倒曳九牛,他決不會束手就擒,而肯定會怒髮衝冠,拼個你死我活,在激烈搏殺中,不是死於亂箭,便是被亂刀所殺。更何況,周武王為徹底瓦解殷軍抵抗、鼓舞周軍鬥志,也肯定會斬殷紂王頭並高高懸起。

    “兵不血刃”與股紂王自焚,“血流浮杵”與斬首懸旗,戰鬥之殘酷與殷紂王結局是一致的,究竟哪一種記載更符合史實呢?我們認為,按中國歷史爭奪權力的慣例,在雙方勢均力敵時,任何一方都會不擇手段,拼個魚死網破而才善罷甘休。股約王決不會勢未盡就先自焚,按他的性格,他不可能輕易認輸。同樣,周武王也絕不會拘於虛假的“仁義”。持“封王自焚說”的儒士們,只是認為周武王是聖人,聖人怎態作那種慘無人道的事呢!其實,這是毫無道理的。

  • 4 # 張峰149764346

    公元1046年,周商牧野決戰以商紂王敗北而落下幃幕,據《逸周書·克殷》和司馬遷《史記·殷本記》記載,在商都朝歌被周軍包圍淪陷之前,眼看國都就要移主,不想被別人千刀萬刮死的沒尊嚴,紂王在自己享樂的鹿臺上自焚身亡,隨著紂王的死,中國第二個朝代商朝,前後相傳17世在位30多位王,延續了500多年的商朝宣告滅亡。

    可是“逸周書”記載裡稍有不同的是,紂王自焚身亡後,又被武王斬首碎屍,懸屍示眾。

    如“荀子·正記”裡寫的是,“西者武王代有商,誅紂斷其首,懸之赤旆。”

    《戰國策·趙策》同樣記載,“文王拘羑里,武王羈於玉門,卒斬紂之頭。”

    戰爭是殘酷的,根據種種跡象表明,紂王才勇過人,能徒手格猛獸,以他的人格魅力,英雄戰死殺場,肯定會拼個你死我活,決不會自己輕生尋短見。

    老話講的好,困獸猶鬥,兔子急了還咬人,堂堂英名一世的紂王,戰死殺場的可能性及大。

  • 5 # 70後大叔講歷史

    商紂王到底是自焚而死,還是被周武王殺死的一直存在爭議。

    史記中記載:帝辛逃到鹿臺,穿上他的寶玉衣,跑到火裡自焚而死。周武王趕到,砍下他的頭,掛在白旗竿上示眾。

    《史記·殷本紀》:周武王於是遂率諸侯伐紂。紂亦發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紂兵敗。紂走入,登鹿臺,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斬紂頭,縣之白旗。

    後世也有學者認為,自焚與斬首存在矛盾,帝辛應是被斬首而死。但這只是猜測!

    在沒有充足證據下,我們還是要相信正史的記載,那就是商紂王覺得大勢已去是自焚而死的。

  • 6 # 浪得飛起0204

    個人認為紂王是被周武王斬首還是自焚而死,這個問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紂王到底是不是一個昏君。我一直不認為紂王是一個昏君,中國古代總愛以儒家道德觀來判定一個君王的功過,彷彿寵幸女人、殺忠臣是一個亡國昏君的標配。紅顏禍水彷彿成了亡國主因,夏桀一定要配個妹喜,殷紂一定配個妲己,周幽一定要配個褒姒。我們要知道一個事實,紂王史書上的名字是帝辛,他武功赫赫在商朝歷代君主裡也是排在前列的,而周武王伐商是透過偷襲實現的,是趁著商朝大軍伐東夷的時候,這很像後來崇禎把軍隊調出關打後金,結果自己腹地李闖死灰復燃的情況,這其實根本無關紂王個人是賢明還是昏庸,這只是周部族與商王朝搶奪地盤的戰爭。

    而周部族與商朝之間結仇也不是因為紂王無道,周文王姬昌的爹季歷在位時已經因為四處擴張,與商朝接壤而爆發戰爭,紂王爺爺文丁贏得戰爭還砍了季歷的頭,後來姬昌也被囚禁10多年,但是他被囚禁到底是因為想反叛商朝,還是真跟後世的歷史書上說是因為他是忠臣,苦勸紂王,已經說不清了,我個人更傾向於姬昌早有反意,甚至姬昌就是因為戰爭被商朝抓走的。而武王所謂的伐無道更有問題,牧野之戰並不是武王第一次伐商,之前他已經伐過一次商,中途因為感覺不會成功就撤兵了,而紂王對東夷用兵讓他找到了最好的伐商時機。歷史書上有太多假的東西,包括紂王把80多萬奴隸臨時組成軍隊,那個時代商朝自己的控制區內人口頂多幾百萬人,朝歌附近根本不可能有80多萬奴隸,也不可能有這麼多武器武裝他們,看看後來出土的甲骨文上面關於商朝征伐四周蠻夷的記錄,最大規模的戰爭出兵也不過萬把人,普通的戰爭就幾千人,那個時代根本不具備幾十萬人的戰爭動員、組織、後勤能力

  • 7 # 火爬勾

    張峰149764346

    昨天 10:43

    公元1046年,周商牧野決戰以商紂王敗北而落下幃幕,據《逸周書·克殷》和司馬遷《史記·殷本記》記載,在商都朝歌被周軍包圍淪陷之前,眼看國都就要移主,不想被別人千刀萬刮死的沒尊嚴,紂王在自己享樂的鹿臺上自焚身亡,隨著紂王的死,中國第二個朝代商朝,前後相傳17世在位30多位王,延續了500多年的商朝宣告滅亡。

    可是“逸周書”記載裡稍有不同的是,紂王自焚身亡後,又被武王斬首碎屍,懸屍示眾。

    如“荀子·正記”裡寫的是,“西者武王代有商,誅紂斷其首,懸之赤旆。”

    《戰國策·趙策》同樣記載,“文王拘羑里,武王羈於玉門,卒斬紂之頭。”

    戰爭是殘酷的,根據種種跡象表明,紂王才勇過人,能徒手格猛獸,以他的人格魅力,英雄戰死殺場,肯定會拼個你死我活,決不會自己輕生尋短見。

    老話講的好,困獸猶鬥,兔子急了還咬人,堂堂英名一世的紂王,戰死殺場的可能性及大。

  • 8 # 高興和開心的爸爸

    根據歷史書記載我商紂王在最初即位的時候,是個賢明的君主,統治有方,商朝蒸蒸日上。後來統治時間長了,內心改變了。尤其是在得到妲己後,昏庸無比,每日飲酒作樂,逼走了微子,害死了比干,而滿朝文武官員不敢諫言,部分官員看不慣商紂王的所作所為,紛紛出逃。最終商紂王被周武王打敗,商紂王罪孽深重,自焚而亡

  • 9 # 海浮人

    紂王自焚而死,從此人族再無帝王,只有天之子。

    作為人族最後一位帝王,落得自焚而死的下場,更悲慘的是揹負千古罵名,至今不能翻身。成王敗寇,歷史永遠是勝利者所寫。其中真假,只有後人評說。今天浮人來聊聊紂王,來“助紂為虐”一番。

    紂王的功績

    加強君主集權逐步廢除貴族政治。不管是奴隸制社會還是封建制社會加強君權歷來是不變的。所以殺比干,囚箕子,逐微子也就不奇怪了,打擊這些貴族也是為了維護皇權,情有可原,只不過被後人肆意抹殺而已。試問歷史上哪個雄才大略的皇帝沒有加強君權。

    繼承祖制,以嫡長子繼承製代替兄終弟及制。商朝第二十五位君主祖甲的禮制改革已逐步取得正統地位。祖甲所進行的改革就是確定嫡長子繼承製作為君主繼承的主流方式。這就避免了新舊君主交替之際的亂象。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亂象比如燭光斧影,九子奪嫡等。繼承亂象發生對國家政治有一定消極影響。如果沒有這項改革,箕子、微子、比干等皇族都有機會登上皇位。商朝貴族的離心離德,也使得繼承製改革勢在必行。而紂王只是繼承祖制繼續改革,雖未取得成效就被箕子、微子等叛徒聯合周人滅了國,但也不可否定紂王是個勵精圖治的君王。

    東剿東夷,西征西伯,維護國家統一。紂王即位時,商朝貴族離心離德,國家四分五裂。還要面對西方以周為首的諸侯叛亂,還有東方蠻夷的侵略。這就不得不提一下“惡將”飛廉惡來二將。此二人被後人描寫為奸臣。其實歷史上的飛廉作為商朝討伐東夷的主帥歷經十多年徹底打贏了戰爭,解決了東方威脅,在商亡後堅持鬥爭,直至戰死。而惡來在商周決戰牧野之戰中戰死。都是良將,只不過都跟著紂王一起被抹黑了。

    紂王失敗的原因

    紂王即位時,商朝貴族離心離德,國家四分五裂。破裂的帝國周圍強敵環伺,如果不進行強有力的高壓政策,商朝會滅亡的更快。紂王先殺比干,囚箕子,逐微子等貴族,對貴族的打擊就是先加強皇權,穩定內政。而後先西征周國,囚文王於渭,並沒有殺到周文王,這也說明了紂王不是暴君,也就是紂王的仁慈,放虎歸山。而後舉全國之力,歷經十多年滅掉東夷,成功抵禦異族入侵,可此時的帝國就是一個被掏空的空架子,國力空虛。而微子、箕子這二人叛逃西周向武王說明商朝國力空虛等情況,以至於周人乘虛而入,滅掉了商朝。紂王西征打擊了肆意擴張的西周,但是沒有徹底滅掉他,網開一面。所以周人趁著紂王東剿東夷之際,整軍備戰。所以紂王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於摘星樓自焚,保留了一代君王的體面。

    毛主席曾說過:把紂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壞人是錯誤的,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帝辛伐徐州之夷,打了勝仗,但損失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他的俘虜政策做得不大好,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商朝亡了國。

    倘若紂王解決了內憂外患如康熙一樣,何嘗不是一味千古一帝。成者王侯敗者寇。

    帝辛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 10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商紂王帝辛離開這個世界距今已經三千多年了,經歷了三千多年的歲月侵蝕,歷史早已變得面目全非。加之商代並沒有完整的文字史料存世,如今我們能見到的最早的關於帝辛的記載,除了青銅器上的少量銘文,恐怕就只有春秋戰國時期史料中的隻言片語了。即便是這些,絕大部分還都是經過二手、三手甚至多手轉載的,並不是第一手史料!

    那麼,商紂王帝辛到底是自殺還是他殺呢?有史料記載,牧野之戰商軍大敗,帝辛逃到鹿臺,穿上玉衣,在火中自焚而亡。周武王趕到後,砍下他的頭,掛在旗竿上示眾。但是,也有後世史家提出了質疑,認為自焚與斬首前後矛盾,並就此認定帝辛是被周武王斬首的,而非自焚身亡。

    個人對這種說法抱有一定的疑問。首先是關於微子啟降周的問題。微子啟是商紂王嫡辛一母同胞的親哥哥。史載,在周武王滅商之後,微子啟帶著商宗廟的禮器,肉袒上身,以“牽羊禮”向周武王投降。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果帝辛是被周武王俘虜後斬首的,商王都已經成為了周武王的階下之囚,微子啟這個時候帶著宗廟禮器向周武王投降便顯得不倫不類了,商王帝辛還在,微子啟憑什麼充這個大頭來領銜投降?他沒有這個資格!如果微子啟帶著商宗廟禮器向周武王投降是真的,那麼就只能有一種解釋:商紂王帝辛自焚身亡了,這個時候,微子啟作為帝辛一母同胞的長兄,地位崇高,由他以類似“族長”的身份出面代表殷商向周武王投降,這才名正言順。

    其次是所謂“三恪”問題。周武王滅商之後,封商紂王帝辛的兒子武庚於殷商故地,與虞、夏之後併為“三恪”,不被視為周臣,周武王以賓禮待之,使之在封國之內奉祀前朝宗廟。換言之,講究“禮”的周王朝對前朝君王及其後裔是要以禮相待的。周王朝既然以“周禮”立國,周武王自然不便公開去違反這個遊戲規則。帝辛如果是被俘了,即便不享受“三恪”的待遇,被公開斬首,顯然不符合這個“禮”。更何況,帝辛的兒子武庚的存在依然是一個巨大威脅,其對於周王室的威脅程度並不比帝辛低多少。但是,周武王依然將他封在了殷商故地。雖然派出了“三監”環伺其周,但起碼沒有殺了武庚。那麼,問題又來了,殺了帝辛卻不殺武庚,那麼動這個刀子還有什麼意義?既然善待武庚,如果帝辛沒有自焚身亡,難道周武王不可以被善待帝辛以邀取美名嗎?

    當然,畢竟商紂王帝辛的身份與武庚還是有所區別的,周武王未免夜長夢多,處死帝辛也說得過去。但是,殺人有很多種方式,讓一個人“暴斃”再容易不過了。周武王為什麼要選擇公開斬首這種極端的方式呢?滅商,威已經立足了,完全沒有必要再用帝辛的人頭立威,空讓自己揹負一個“屠戮舊主”的惡名,得不償失。而且與後來周王室善待“三恪”,在武庚參與“三監之亂”伏誅後依然讓微子啟繼承了“三恪”地位也有所矛盾。周王朝既然想要用“三恪”制度收買人心,又有什麼理由公開“屠戮舊主”呢?

    因此,個人認為,商紂王帝辛很可能真的在那場大火之中自焚身亡了。至於後世為什麼要“讓”周武王將帝辛斬首,無非是出於政治需要。周武王是“以至仁伐至不仁”,面對帝辛這位“至不仁”的代表人物,沒有什麼比一刀砍掉腦袋更大快人心了,不是嗎?當然,這僅僅是本人的一家之言,畢竟三千多年過去了,歷史真相到底如何,已經沒有誰知道了,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概括西遊記前30個回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