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君山話史

    周恩來總理曾寫過一首詩,其中有一句:“捫蝨傾談驚四座,持螯下酒話當年。”這裡的“捫蝨傾談”,說的就是前秦著名謀士、偉大政治家王猛的故事。

    王猛是兩晉南北朝時期最出色的人物,在政權林立的時代,他為什麼選擇前秦的苻堅,而不是東晉或其他政權呢?要說清此事,得先了解一下其生活的時代背景。

    1、王猛生活之時代背景

    王猛出生於公元325年,他生活之時代,正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分裂時代。東晉政權偏居江南,羯人的後趙政權雄踞中原,東北有慕容鮮卑之前燕政權,西南有氐人之成漢政權,西北有漢人之前涼政權,北方有拓跋鮮卑之代政權。

    公元349年(王猛二十五歲),後趙政權在皇帝石虎死後迅速衰亡。慕容氏之前燕政權乘虛而入,入主關東;氐人領袖苻健則在關西建立前秦政權。在北方大亂的同時,東晉國力稍有提振,特別是桓溫滅蜀,收復千里河山,實為東晉開國以來最偉大之事業。在北方大亂與桓溫滅蜀兩大因素刺激下,東晉國內北伐呼聲高漲。

    公元354年,東晉徵西大將軍桓溫兵分三路北伐前秦,欲一鼓作氣收復關中。桓溫一路挺進,殺到長安城東的灞上,與秦軍對峙。桓溫指望能得到關中豪傑的響應,然而,三秦豪傑卻多采取觀望態度,靜觀其變,這是怎麼回事呢?

    正當桓溫困惑之際,軍營前來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便是王猛。

    2、捫蝨傾談,王猛登上歷史舞臺

    王猛,原是北海郡人,學識淵博,為人風流倜儻,胸懷大志。但他卻混得很不好,沒遇到賞識他的英雄,大家以為他就是會吹牛的人罷了,打心眼裡瞧不起。當時天下大亂,王猛隱居於華山,他雖有樂毅、諸葛亮之才,怎奈不逢燕昭王、劉備這樣的明君。

    直到桓溫入關中,王猛認為機會來了。

    桓溫憑藉滅蜀一役名震天下,乃是東晉一號英雄人物,此人會是自己可以竭忠盡力的主公麼?王猛決定親自前往拜見桓溫,他的穿著非常簡單樸素,只是一件粗布衣,一看就知是潦倒窮酸的書生。

    見到桓溫後,王猛沒有因為地位的懸殊而怯場,他侃侃而談,縱論天下大勢,一邊說話,一邊用手抓蝨子,一付旁若無人的模樣。作為東晉軍界一哥,桓溫見過的人多了去了,但像王猛這麼自信的書生,他卻是第一回看到,心裡頗感吒異,便問:“我奉天子之詔,統率精兵十萬為百姓消滅秦之賊寇,然而三秦豪傑卻沒人前來歸附,這是為什麼呢?”

    王猛不假思索便答說:“將軍不遠千里,深入敵境,長安已是近在咫尺,您卻沒有渡過灞水長驅直入。別人看不清將軍的意圖,所以還在觀望,沒有前來歸附。”

    一句話,令桓溫撥雲見日。桓溫打不贏可以拍拍屁股走人,但三秦的豪傑呢?若是沒有攻克長安、滅掉前秦的決心,誰會來為你效死呢?桓溫固然算得上是晉國響噹噹的人物,但距離真正的英雄人物還是有點差距。這個差距,就是破釜沉舟的勇氣與一往無前的精神,他還缺了點。

    捫蝨而談的王猛令桓溫有些慚愧,一時間無以應答,沉默良久後才說:“江東沒有人可與你相比。”於是以王猛為軍諮祭酒,即首席軍師。

    錯失進攻良機的桓溫終於被前秦擊敗,在白鹿原一戰損失一萬多人,被迫撤退。在撤退時,桓溫沒有忘記王猛,任命他為高官督護,邀他南返。然而,王猛謝絕高官厚祿,不願意前往東晉。

    為什麼呢?王猛有自己的考慮。

    桓溫在東晉已是人中之傑,但在王猛眼中,他還不是曹操、劉備這樣的英雄人物。桓溫有壯志雄心,這點是不可否認的,但作為統帥,他有致命的弱點:缺乏死戰的勇氣。以伐蜀之戰為例,伐蜀之勝利,實有僥倖的因素,當時桓溫作戰不利,已經打起退堂鼓,只是傳令兵弄錯了,本該鳴金收兵,誤擊鼓前行,結果稀裡糊塗反敗為勝。然而,這種運氣可一不可再。在關中之戰中,桓溫再度暴露出優柔寡斷的作風,致使晉軍錯失攻取長安的良機,三秦豪傑因而採取觀望態度,不肯來附。

    一個人的性格,是很難改變的。王猛的眼光非常毒辣,他的志向非常高遠,要輔佐就要輔佐能一統天下的英雄豪傑,桓溫顯然還不夠份量。

    王猛還要等待,等待命中的貴人。

    3、輔佐苻堅,共謀大業

    王猛留在前秦,成了呂婆樓的座上嘉賓。呂婆樓是前秦重要官員,當過侍中、左大將軍、尚書等,他對王猛的學識、智謀大為佩服,以為奇才。

    這時,前秦政壇風雲變幻。前秦天王苻健去世後,苻生繼位。此人乃是是中國歷史上最變態的皇帝之一,六親不認,殺人隨心所欲。八個託孤大臣,全部被他宰掉,遑論他人。人人自危的時代,只有一種保全性命的方法:幹掉嗜血皇帝!

    問題是,朝廷重臣、王公貴族都快被殺光了,誰有能力站出來除掉苻生呢?

    有且只有一個人選:東海王苻堅。

    且不說苻堅想不想奪權,單是想保也得破釜沉舟,一拼到底。不過,要想發動政變,一定要有宮中內應,苻堅想到自己的好友、時任尚書的呂婆樓。呂婆樓苦笑道:“我就是刀環之下隨時可能斃命之人,不足以辦大事。不過,我有一個朋友,他有不世之智謀,殿下應該向他請教。”

    呂婆樓說的不世之才,正是王猛!

    公元357年農曆五月,苻堅與王猛第一次見面,這堪稱是歷史性的會晤。一個是前秦帝國的親王,一個是一貧如洗的布衣,身份地位懸殊,然而一見如故,極為投緣。王猛侃侃而談,從前秦局勢談到天下大勢,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苻堅大有相見恨晚之意,心情激動,認為自己得到一個堪比諸葛亮的奇才。

    這次會面的歷史意義,不亞於劉備與諸葛亮的會面,對後來的歷史產生重大的影響。

    王猛最終選擇苻堅為輔佐物件,而不是桓溫;選擇了前秦,而不是東晉,為什麼呢?

    這裡就必須講到苻堅的為人。

    很多讀者對苻堅有不好的印象,因為他出現在歷史課本的“淝水之戰”章節時,給人感覺是個又狂妄又蠢的人。在苻堅晚年,王猛去世後,他是幹了不少傻事,但從他的前半生來看,他是個非常了不起的君主。用現在的話說,他是個“佛系皇帝”,在兩晉南北朝的諸帝中,他是以仁慈大度而聞名的。

    王猛看中苻堅什麼呢?

    史書是這樣寫苻堅:“性至孝,幼有志度,博學多能,交結英豪。”當時氐人對教育不太重視,所以苻堅小的時候,家裡也沒請老師教他。不想他八歲時,竟然自己提出要拜師學習經典。祖父苻洪聽了大為吒異,欣喜道:“汝戎狄異類,世知飲酒,今乃求學邪!”就是說,你身為戎狄,以前世世代代只知道喝酒,現在卻要學習文化,好事好事啊。苻堅學習是非常刻苦,因而博學多能。

    苻堅是很魅力的人,他的長相與眾不同,苻洪這樣說:“此兒姿貌瓖偉,質性過人,非常相也。”同時代的徐統說他:“有霸王之相”,“骨相不恆,後當大貴”一眼看過去,就知道不是尋常人等。看相有沒有道理呢?我認為是有道理的,所謂“相由心生”,內心世界是會體現在外貌上的。比如說,有些人你看過去,就知道是個堅毅的人,就好象腦門上刻著堅毅兩個字。

    還有一點很重要:苻堅是潛力股。他跟桓溫不一樣,桓溫只是權臣,不能讓王猛有充分發揮才能的空間。而苻堅是親王,只要他推翻了苻生,就是前秦的皇帝,只有皇帝,才能讓王猛一展平生之志。王猛的理想是偉大的,志向是高遠的。

    在王猛的協助下,苻堅成功發動政變,殺掉變態皇帝苻生。在君臣兩人通力合作之下,前秦從一個小政權一步步邁向超級強國。後來《晉書》雖然是站在東晉的立場,仍高度讚美苻堅的成就:“遵明王之德教,闡先聖之儒風,撫育黎元,憂勤庶政。”這不僅是苻堅之成就,更是王猛之成就。

    我在想,王猛之所以不去東晉,還有一個原因:東晉崇尚華而不實的玄學,朝廷用人,不是看人的本事,而是看他是不是口吐蓮花,玉樹臨風,這種浮華的政治氛圍之下,就算王猛去了,能做什麼呢?

  • 2 # 高宗1986

    王猛就好比一個求職者,其實他最開始選擇的老闆並不是符堅,因為在當時符堅還名不見經傳,我們求職肯定是選擇名氣大的公司,或者實力雄厚的企業。而在當時說到名氣,那就是非東晉莫屬,我們華人都講究法統,無疑東晉代表正統性。而且東晉佔領整個江南,當時江南比較太平,國內經濟發展的不錯。所以當時王猛是有意加入到東晉的。

    恰在此時,東晉權臣桓溫北伐,桓溫北伐勢如破竹打到了關中。王猛前往晉見,但是透過一番交談,熟讀經史子集的王猛意識到,桓溫是難以成就大氣候。所以他並沒有跟隨桓溫南下,事實上最後真是如王猛所料那樣。

    王猛隨後繼續歸隱,直到前秦崛起,縱觀當時紛亂的各國,真的可以說符堅是個少有的仁主,符堅這個人的生平就不用我廢話,他繼任後大刀闊斧支援漢化,做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前秦在他手裡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小國家迅速崛起,所以從王猛選擇符堅,也能看出王猛確實會看人。王猛假如符堅陣營,使得符堅最後一統華北,消滅當時中原霸主慕容燕國,吞併周圍大大小小無數個割據政權。各自說符堅和王猛是黃金搭檔,當時三分天下,前秦佔據其二。假如王猛不早逝,天下終究會歸前秦,也許前秦就會繼強漢後第二個大一統的朝代

  • 3 # 歷史科普集結號

    (王猛,字景略,東晉北海人)

    這個問題問得好,我來回答下。

    (謝安)

    首先澄清一個誤區,別拿謝安和王猛比較,謝安就一個庸庸碌碌的廢物點心,他在任何方面都比不上王猛。歷史書上說東晉在謝安在任期間打贏了淝水之戰,其實他靠的是運氣,而不是實力。只能說謝安命好,心理素質過硬罷了,而王猛才是五胡十六國中最具才華和治國天賦的政治家。另外,在王猛擔任苻堅的宰相之前,他不聞一名,根本談不上是什麼名士。因為王猛的出身特別低賤,是一個鄉間小販,以賣簸箕為生。

    【王猛曾經選擇東晉桓溫】

    (東晉桓溫)

    在東晉大將軍桓溫北上伐秦的時候,隱居在華山腳下的王猛就曾經興致勃勃地趕到桓溫的軍營,“捫蝨而談”,讓桓溫刮目相看。但是,王猛很快就看出桓溫不是可以輔佐的明主,而是一個心懷篡位念想的奸臣,因為他在伐秦最關鍵的時刻逗留不進,軍隊距離長安只有一步之遙,而不進軍,最終功敗垂成。王猛趁著東晉敗亡的機會逃離了桓溫的軍隊,再次隱居。

    【王猛是呂婆樓舉薦給苻堅的】

    王猛後來投身到前秦重臣呂婆樓(後涼開國皇帝呂光之父)當幕僚和舍人,正趕上前秦第二位皇帝瞎眼兒苻生在位時期,前秦的開國功臣被苻生這個大魔頭殺的七零八落,年僅20歲的苻堅被推到了前臺。苻堅就和手下的大臣們商量除掉苻生的對策,呂婆樓這才舉薦了王猛。

    【王猛得到了苻堅的充分信任】

    王猛和苻堅這對君臣就此接上了頭,二人連續談論了幾天幾夜,苻堅高興地無以復加,連連感嘆自己遇見了諸葛孔明,從此就將布衣王猛在一年內五次升遷,坐到了宰相的位置,讓他大刀闊斧地改革。王猛和鄧羌聯手,一起鐵腕治理前秦,同時協助苻堅滅掉了前燕帝國,為前秦帝國的崛起嘔心瀝血。

    王猛對天下時局看的很清楚,他知道東晉雖然苟延殘喘,但不是速亡之國,就勸說苻堅無論如何都不能攻打東晉,並且要千萬提防那些前燕降臣,不能心太軟。然而苻堅就是心太軟,也不聽王猛勸告,在王猛死後12年,便舉全國之力南伐東晉,最終敗亡於淝水之戰,前秦帝國隨後分崩離析,苻堅被殺,國破家亡。

  • 4 # 軒轅說文史

    中國歷史上的東晉十六國時期是指從公元304年匈奴貴族劉淵建立漢國,316年滅掉西晉,到439年鮮卑拓跋部統一北方的一百多年時間。

    在這一百多年裡,北方各民族相互爭戰,先後建立了前趙(匈奴)、後趙(羯)、前燕(鮮卑)、前涼(漢)、前秦(氐)、後秦(羌)等政權,總稱十六國。

    上述政權中,後趙、前燕、前秦都曾佔據過北方的大部分疆域,尤其是前秦曾短暫的統一了北方,在這百餘年的時間裡,北方的戰亂基本上沒有停息過。

    那麼為什麼只有前秦能夠統一北方呢?究其原因主要來自於二個人,一個是他的統治者苻堅另一個就是被後人稱為功蓋諸葛第一人的王猛。

    苻堅公元338年出生於今甘肅秦安,氐族人,惠武帝苻洪之孫、丞相苻雄之子。經過幾十年的經營,最終成為了十六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

    他在位期間重用漢人,學習漢文化的先進文明,年少時就拜漢人為師,由於長時期的潛心研讀經史典籍,很快成為了氐族貴胄中罕有其匹的佼佼者。

    公元355年,皇帝苻健病死,其子苻生繼承帝位。據歷史記載,苻生是歷史上少有的幾個暴君之一,把殺人看成如兒時玩遊戲一樣。

    這下搞得是大臣們人人自危,你看他怎麼做的,在每次召見大臣時,都要求身邊的侍衛弓箭上弦,所配的腰刀都要出鞘。

    意思就是,哪個有不同意見,看誰不順眼,隨時就準備結果了。這樣一來還會有哪個大臣會發表不同意見呢。

    意見咱不提了,說幾句溜鬚拍馬的好聽話應該是可以的吧。嘿,在這個苻生身上還愣是不管用,你這是奉承話,是獻媚,殺之,如此一來,人人自危,這樣的帝王豈可長久。

    沒過多久就發生了一件事情徹底結束這位暴君的帝王生涯,最終被處死。原因是公元357年,被東晉徵西大將軍桓溫擊敗的姚襄遷到了北屈,由於局勢和發展的需要,這個姚襄打起了謀取關中的主意。

    考慮到自身實力的單薄,就拉攏了前秦境內的羌人一起叛亂了,等於是國內的某一個民族勾結外邦搞獨立了,這還了得。

    於是,苻生就派了堂弟苻堅與苻黃眉、鄧羌等人率兵抵抗平亂,經過幾番苦戰後,戰亂平息,按理,這些平亂有功的將領們是要受到嘉獎的.

    然而,應該這位苻生帝還是缺少帝王的智慧和能力,不但不給嘉獎,反而找理由說苻黃眉有指揮不當之處,要給予處罰,這下把事經就搞大了,私底下是一片反對之聲。

    苻黃眉更是扯起大旗造反了,雖然結果是失敗了,卻引起了更多人的反對。苻堅當時的聲譽和聲望都是很高的,私下裡不時會有一些將領勸他廢掉這個殘忍暴虐,人心離散的苻生。

    在深度思考之後,苻堅就徵詢了當時的尚書呂婆樓,怎樣除掉苻生。這個呂婆樓就推薦了一個叫當時還在隱居的一介布衣王猛。

    歷史上就再次上演了東漢末年劉備遇到諸葛亮時的情景,苻堅與王猛也是一見如故,當談及當今國際形勢時,甚是投機。

    一番長談謀劃後,公元357年,苻堅一舉誅滅了苻生及其幫兇,自立為大秦天王,改元永興,以王猛為中書侍郎,職掌軍國機密。各位到此肯定要問了,這王猛何許人也。

    公元325年王猛(字景略)出生於今山東壽光的一個貧苦家庭,他所生活的時代是戰亂頻繁,人民流離失所,王猛雖然生活在兵荒馬亂風雲變幻之時,但他經常手不釋卷,平日裡不放過一刻的學習時間和機會,博學多讀廣泛獵攝各種知識。

    刻苦加上聰慧,逐漸養成了為人深沉剛毅的氣度。平日裡所讀多以兵書為主,遂長於謀略。成年後的王猛因現實和生活所迫,以販賣畚箕為生,其才很少為人所識。

    可能王猛認為時機和地位都還不合適就拒絕了,從此王猛遁而不應,隱居於西嶽華山,以待時機和明主,靜候風雲變換。

    公元354年,東晉的實際掌權人,荊州鎮將桓溫發動了政治意義上的北伐,勢如破竹,一直打到長安城外的灞上,駐軍於此。

    此時隱居西嶽華山多年,已經三十歲的王猛得知此事後,扔下書籍,就奔往桓溫的大營去了,在王猛看來這是一次絕佳的實現人生抱負的機會。

    桓溫雖然是一個有野心想篡晉自立的所謂逆賊,但他同時也是一個有真正實力和才能的人,他對於人才的招攬是非常重視的。

    因此,身為東晉的實權者沒有因王猛只是一個沒有任何地位的布衣而拒見,反而是親自召見向王猛詢問了對當下時局的看法。

    也許是王猛想要試探一下桓溫的氣度或者是王猛自己想學一下他心中的偶像那放蕩不羈的才情,這個王猛就在大帳中,一邊捉著身上的蝨子一邊和桓溫縱談天下大事,還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一副旁若無人的神態。

    沒想到這一招還真是奏效了,搞得這個桓溫見到這種情景後,心中真是暗暗稱奇呀,真乃世外高人,情致處竟然脫口問道:“我們已經成功打過來了,被外族統治多年的百姓為什麼沒有來慰勞和歡迎我們”(當時的歷史背景是,在五胡亂華之後晉朝丟失了大面積的國土和人民,敗退到到南方建立了東晉政權)

    王猛經過和桓溫的長談後,發現桓溫是一個不忠有二心的人,而且此時的東晉已經有了一些能人,無論是追隨桓溫還是在東晉的朝廷,最後的結果都不會達到他的理想。(和當年的諸葛亮的選擇有些相似吧)

    所以對桓溫的回答就不是處於真心了,他的回答是直接指出了桓溫的一個軟肋,那就是,一心想篡晉的桓溫壓根就不是真心想徹底消滅前秦,他更清楚的是什麼叫鳥盡弓藏,只有敵人存在他這個地位才可以保住,正所謂如果沒了外敵,那內鬥就不遠了。

    聽到此話的桓溫不僅沒有生氣,反而對王猛讚道:“江東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你的才幹!”。話到此處,桓溫已經明白了王猛的態度,那就是我不會加入你的團隊,按照一般政治鬥爭的走向在一方邀請另外很有能力的一方入夥,在對方沒有答應時,考慮到以後對自己的不利,都會除掉對方,但桓溫並沒有這樣做。

    同時桓溫軍隊的給養也遇到了一些問題,補給跟不上,又搶不了敵人的,最終只能形式一下就只好撤退了。

    回到原處的王猛沒有因這次的期望不理想而氣餒,繼續隱居,讀書以待時機,幾年後終於等到了他要輔佐的明主苻堅。

    在苻堅剛登基的時候,社會是非常動亂的,各地的地方豪強和大族們經常無視王法隨處作惡,農民是怨聲載道但也無法。

    王猛首先向苻堅建議先治理這種亂象,在得到苻堅的肯定後,王猛首先選擇了當時最亂最硬的骨頭始平縣開刀。當時的始平縣是前秦京城的西北門戶,地位極為重要。

    因以前的苻生亂政,導致長期以來的王法丟失,遂致豪強橫行,劫盜充斥。王猛先以縣令的身份上任。所謂制亂必用重刑,王猛上任伊始,首先頒佈嚴明法令,抓典型。

    當時有個多年的老油條奸吏,平日裡欺壓良善,作惡多端。沒把王猛的法令放在眼裡,以為和以前那幾個小縣令一樣,做做樣子的,結果讓王猛當眾鞭刑而死,這時他的群黨不幹了,聚眾把王猛扣押,送到長安向苻堅示威了。

    苻堅當然知道這是誰是誰非啦,但沒辦法,剛登基不久,而且是篡位的,所以考慮到綜合原因,不得不表演一下,於是當眾責備了王猛,撤銷縣令一職,對於這般鬧事的豪強來說,可以啦,見好就收,以後悠著點吧。

    沒過多久,幾經騰挪后王猛調任京兆尹,相當於長安市市長吧,原來這裡更是豪強貴族作惡的高發之地,原因是歷來京城之地都是皇親國戚的居住之所。

    有個叫強德的國戚,仗著姐姐是皇太后(原苻生的老媽),搶男霸女那是常有之事,還時常藉著酒醉之際行兇殺人作樂,但沒辦法,作為國舅爺誰也不能最終拿他怎樣。

    這個王猛到任後,立馬強行收捕,來了一個先斬後奏。等到太后接到老弟被收監,準備處死的資訊後,立馬就叫苻堅下赦免詔書並派快馬送達,苻堅沒辦法呀,不能強行違拗太后之命,就只能在寫詔書的時候故意拖延一下。

    最終的結果是詔書還沒到,這個作惡多端的強德早就被陳屍於市了!接下來就是君臣二人再次上演雙簧,苻堅的地位進一步得到鞏固,沒多久王猛再次啟用,隨後就是接連誅殺了幾十個不法的貴戚豪強。

    太后的老弟都伏法了,其他人還能怎樣,其結果就是,京城內外百官震肅,豪強貴戚不得不老實守法。社會風氣大為好轉,開始出現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秩序,老百姓自然是拍手相慶啦。

    王猛最後官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和苻堅君臣二人配合的相當默契。在王猛的苦心經營下,數年後,透過政治和軍事手段,匈奴、烏桓、鮮卑和拓跋等部族都先後歸服了前秦。

    此時的前秦基本完成了北方的統一,國內相對安定團結,經濟和軍事都得到空前的發展,所擁有的國土面積是當時東晉的二倍還多,隨著實力的增強,苻堅的內心開始了膨脹,有了當年秦王嬴政的野心,那就是滅了東晉統一全國。

    王猛是不同意苻堅攻打東晉的,他的理由是東晉是正統,國內的能人多,而且前秦的統一是不穩定的,只有內部的民族經過長時間的融合,有實力的民族首領的兵權得到削弱後才可以有更大的發展。

    王猛在當時羌族的首領姚萇戰敗被俘歸順時就建議苻堅說,此人不可留,此後必反,但苻堅沒有接受。(最後的結果正如王猛所言,後來苻堅進攻東晉,在淝水之戰失敗後,姚萇造反,苻堅最終死在他的手裡,後悔沒有聽從王猛的建議,這是後話了,此類建議頗多)

    在王猛的建議下,苻堅收斂了他的野心,公元375年,時年五十一歲的王猛因積勞成疾,因病去世了。臨終時再次建議苻堅不可圖滅東晉,在王猛去世之初,苻堅還是謹記他的臨終之語的。

    苻堅沒有因王猛的離世而不再有所作為,而是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擴大儒學教育和關心民間疾苦。其後在軍事上,苻堅迅速滅掉前涼和代國,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北方統一,至此前秦臻於極盛。所謂泰及否來,接下來就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383年,由於野心的膨脹,最終因圖謀東晉,淝水之戰失敗導致內部叛亂,公元385年,被昔年的降將姚萇絞死於今彬縣南靜光寺內,時年四十八歲。

    王猛

    軒轅

    待主擇時隱華山,

    東征西討佐苻堅。

    幾人功業傳千古,

    青史留名再笑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分享你與你所在城市的故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