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
2 # 榆木菌
每個朝代都是一樣,由弱變強,到達鼎盛,最後由強變弱,直到滅亡,宋朝也不例外。宋朝分為兩個階段,北宋和南宋。北宋是從趙匡胤黃袍加身開始,到靖康之恥亡國。南宋是從趙構建立南宋到崖山海戰滅亡。我認為宋朝由強變弱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崇文抑武。
從北宋趙匡胤黃袍加身開始,到南宋崖山海戰滅亡,這中間貫穿了一個很重要的政策——崇文抑武。趙匡胤為了防止唐朝晚期的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推出了這個一勞永逸的政策,但是這個政策有個致命缺點,那就是文官集團的勢力日益增長,對於有著諸多對手的宋朝來說,這是非常致命的偏科,因為文人打仗只會紙上談兵,輸了只會忍讓求和。趙匡胤(圖片來源:網路)
二,奸臣當道,皇帝昏庸。
兩宋時期的奸臣可謂層出不窮,如:童貫,蔡京,高俅,張邦昌,秦檜,賈似道等等,一個比一個會玩兒,把那些立志精忠報國的忠臣全都玩死了。其中秦檜和岳飛的故事可謂是人盡皆知。奸臣不可怕,可怕的是皇帝沒有辦法治理奸臣,並且跟著奸臣一起玩,這樣的話就嗝屁了。
三,重視經濟文化發展而忘其他。
兩宋太重視文化發展了,宋朝的文化和經濟可以說是當時世界最前列的,但是空前繁榮的文化和經濟並沒有讓宋朝越來越強大,相反的,宋朝在與外部的戰爭中節節敗退,以至於割地求和。宋朝就像是一個把自己養的肥肥胖胖的羊,周圍全是餓的發慌的狼。北宋時期形勢圖(圖片來源:網路)
四,遊牧民族與農耕文明的較量。
在冷兵器時代,文明一文不值,武力才是根本。宋朝周邊的政權基本上都是屬於遊牧民族,宋朝這個盛產文明的農耕國家,就像是一個大蛋糕,裡面的物資都是周邊遊牧民族所需要的。雖然宋朝已經有了火炮和騎兵,但火炮只能夠堅守城池,而且宋朝的騎兵在遊牧民族騎兵面前和步兵差不多。遊牧對農耕,騎兵對步兵,宋朝不要輸得太慘。
宋朝給人的印象就是積貧積弱,實際上並非如此。宋朝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富有的朝代,經濟方面貿易直通海外,文化方面發展如日中天。但是有錢買不來戰馬,買不來臣民一心,文化再高也敵不過蒙古的鐵騎和屠刀。
-
3 # 月夜讀春秋
後周武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當了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大宋後,開始著手統一全國。
先是滅亡了南平和楚,之後又推翻了後蜀、南漢、南唐割據政權。趙光義繼位後,繼續推進統一大業,滅亡了北漢,緊接著北伐遼國,收復了易州和涿州。
宋朝前期,宋軍如同開掛一般,在軍事上取得了全勝,戰績異常彪悍。然而到了宋真宗上臺以後,宋朝爆發了一系列戰爭,先是宋遼之戰、宋夏之戰,而後宋金之戰、宋蒙之戰,結果是宋軍屢戰屢敗,不是籤合約,就是送歲幣,窩囊至極。
宋朝戰力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極速轉變呢?難道是人品敗光了嗎?通過歷史分析,我們可以窺探出一二,宋朝的快速衰弱既有它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因素。
宋朝內因
立國之初,趙匡胤為了避免重蹈唐朝藩鎮割據的覆轍,採取了重文抑武的治國之策,剝奪武將兵權,實現中央集權,這種“守內虛外”的軍事制度大大弱化了宋軍的戰力,使得邊疆地區的部族政權沒有受到抑制而逐步發展壯大,對宋朝形成了威脅。
宋軍在平時也會經常性的更換統帥,防止軍隊中出現割據勢力,打仗時統兵將領皆由文官或太監擔任,這都大大削弱了宋軍作戰的靈活性。在對遼、夏、金、蒙的戰鬥中,前期往往是打贏了,到了後期最終輸了整個戰役,就是因為這種不靈活的軍事管控制度而導致的先勝後敗。
外部因素
宋朝碰上了世界性的強大遊牧民族擴張時期。遼國契丹跟蒙古都是世界性的十分強大的遊牧民族,特別是蒙古族。成吉思汗鐵木真在統一蒙古各部後,憑藉蒙古士兵精湛的騎射、超遠距離的機動和其自身高超的統兵謀略,逐漸征服了金國、西遼、西夏、大理,並兩次西征,蕩平了東歐,飲馬萊茵河。像這樣從未有過的世界性的強大對手,造就了宋朝的悲劇。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並非因自身內亂而是由外部摧毀的國家。
宋朝距今已經一千多面,但它的亡國教訓和麵臨的外部困境卻一直驚醒著我們當代人,我們只有真正的吸取兩宋的亡國教訓,才能夠避免國破家亡和歷史的悲劇重新上演。
-
4 # 濤說精彩歷史
也就北宋剛開始強一點。宋朝“重文抑武”、“主和避戰”,到北宋第二位皇帝——宋太宗兩次北伐失敗,就變得實際保守,變得文弱。所謂“北宋無將”。南宋更揪心。以岳飛、韓世忠、吳玠、劉錡為代表的武將群體崛起,收復了不少失地,讓人看到軍隊崛起的希望;但以趙構、秦檜為代表的中樞,實行綏靖投降主義,宋軍起而復弱,而且是虛弱。所謂“南宋無相”。
1、一流的北宋前期軍隊。趙匡胤:有正史記載的單挑記錄,衝在第一線的皇帝。
論武人地位,五代十國在中國歷史中最高,沒有之一。當時驕兵悍將,動不動讓文臣、甚至宰相、甚至皇帝成為擺設。
“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除了一般的自立為王、為皇帝之外;哪怕在朝廷內部,武人地位最高之時,可以忽視中書門下(即忽視宰相),可以在御史臺門口(忽視公檢法)殺朝廷官員。
因此,當時軍人好勇鬥狠,盛行單挑,期間武人的單挑記錄,比三國要多!比如,後唐軍神皇帝李存勖,自認為雄武絕倫,就和大將李存賢角抵(相撲、摔跤)。他失敗後賞賜一郡,李存賢為蔚州刺史。
皇帝親自和大將相撲,輸了還真的賞賜了一州之地!
後周郭榮時期,即趙匡胤發家時期。北宋禁軍前身——後周禁軍戰鬥就很強。北宋軍隊自然繼承。譬如當時流行宴射、比武,贏者由皇帝賞賜錦袍、金銀(這個三國裡面也有)。
郭榮一代大帝聖主,但在五代十國的環境下,也留下了屠城的稍許黑點,這可能是武人的風格使然。趙匡胤從這樣的一個武人環境做起,一路爬到軍隊最高層,武力定是非凡。
(黑胖子趙匡胤 非常能打)
《資治通鑑》中,就記載了當時後周大將趙匡胤單挑記錄:如曾鼓動河朔三鎮之一——魏博鎮譁變,驍勇的無賴——皇甫暉,就是趙匡胤的單挑敗將。
暉曰:“人各為其主,願容成列而戰。”太祖皇帝笑而許之。暉整眾而出,太祖皇帝擁馬頸突陳而入,大呼曰:“吾止取皇甫暉,他人非吾敵也!”手劍擊暉,中腦,生擒之,並擒姚鳳,遂克滁州。在民間,更有趙匡胤“一條棍棒打下300州天下”的說法。
強將手下無弱兵,不難想象,殿前司的高階將領、後來的皇帝,帶頭衝鋒最前線,後周、北宋禁軍士氣旺盛,戰法得當,戰鬥力一流;連文人出身的趙光義,留下“開卷有益”的典故,迫於當時好勇鬥狠的風氣,也需要御駕親征。
2、但宋軍的高戰力時間持續不長。衰落從趙光義、趙普就開始!!!作為文人皇帝,趙匡義軍事能力有限。作為優秀的宰相,趙普居然主和,這大大影響了宋朝的對外政策!
歷史上,對趙光義的評價非常複雜。但從軍事上來說,毛主席評價趙光義:“此人不知兵。”
在留下“燭影斧聲”千古疑案的趙光義眼中,政治、文治是第一位,軍事是第二位的;【濤說歷史】認為,他滅掉北漢依靠的是郭榮、趙匡胤打下的基礎,並非全靠自己。
(趙光義)
在兩次親征北方(幽雲十六州)失敗後,北宋軍隊實力受到了很大打擊。但更大的問題,是趙光義讓自己的元從親信”傅潛、王超、柴禹錫、趙鎔、張遜、楊守一及弭德超”統帥禁軍;他們骨子裡是文人,從趙光義的藩府裡發家,怎麼能統領一直在前線的精銳?從組織建設、團隊管理來說,北宋軍隊的衰落,在趙光義後期就開始了。庸碌之徒統領全國的精銳部隊,北宋軍隊開始臨陣拒戰。
而“二推九五之尊”的宰相趙普,政治能力不可為不強,也盡心輔佐趙匡胤奪位、趙光義;但面對幽雲十六州的政治難題,北宋優秀的政治家趙普,曾經這樣勸趙光義:“豈必窮邊極武,與契丹較勝負哉?”在他身上,少了一份後周王樸的魄力。
無怪王夫之在《宋論》卷二《太宗》裡專立一節《趙普之奸》說,“唐亡以後,鄙夫以成奸之習氣,薰灼天下而不可浣。”
(北宋的主和派,在開國宰相趙普那裡已經有根了)
3、重文抑武+政治求和、軟弱,最終徹底影響了軍隊實力
五代十國的武人多囂張,宋朝的武人就有多窩囊。如宋朝時候的禁軍最高統帥——殿前都虞候楊信,為了保命,居然裝啞十年。
(裝啞十年的司令——殿前都虞候楊信)
趙匡胤時代的中央軍區司令,居然是個啞巴!這怎麼能指揮好部隊!
我們更不難想象趙光義之後的武人地位。宋朝科舉錄取文人比唐朝擴大了數倍,文人乾脆替代武人,成為最高統帥!
這不是輕武,而是抑制武人,抑制軍隊!這樣的軍隊,怎能戰鬥力強大!
澶淵之盟後的宋軍,基本成為“善於防守、拙於進攻”的代名詞。而宋軍防守中的高勝率,也是因為當時沒有大炮;如果放到現在,很難想象被動防禦的宋軍,能有很高的防守勝率。
到岳飛時代,軍隊戰力恢復;但南宋前線將士們的奮勇血戰、收復失地的豪情壯舉,被趙構、秦檜為代表主和派馬上澆滅。充斥抑制、綏靖的軍隊,只是一副軀殼罷了。
-
5 # 中華人李龍
宋朝後期各級行政管理軟弱,以目前講叫不作為。其次文武官員各權有別,待遇不平等,加低層人民生活怨氣聲多,軍民有別等等而形成也。
-
6 # 晚亭與落霞同暉
中國的歷史發展程序有一個規律,舊的王朝都是被新的王朝所推翻而代替。才有了後人的說法:王朝興衰之變不超過三百年的"歷史週期律"。
這裡說的還僅指主幹王朝,如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並未指他們中間存在的地方割據政權,如魏晉南北朝,以及唐、宋之間的五代十國時期。
大唐滅亡後,陸續出現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一個個交替的割據政權。他們的手段驚人的一樣,包括大宋的開國都是由最高軍事長官透過武力政變而獲得政權的。
宋太祖趙匡胤以後周點檢的身份,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了大宋。
他終結了這一現象,杯酒釋兵權,實行了重文輕武的國策。以永絕此患。平時兵不知將,將不識兵,一遇戰事才聚集在一起,戰事一結束,各自歸營離去。
使本來並不弱的宋軍,由於不受重視,漸漸變得懈怠、松馳。加之檀淵之盟後,北部近百年無戰事。此時的宋軍己與太祖開國時的宋軍不能同日而語。所以金取代遼後,一路南進,金宋一交手,宋己潰不成軍。首都東京被攻陷,並擄走了徽、欽二帝。
這就是令華人千年難忘的靖康之恥!
以史為鑑,治國之道要文武兼備。只所以出現強漢盛唐,正說明富國強兵、二者不能偏廢。
宋至真宗,政局早已穩定,若修正重文輕武的國策,以達文武兼備,金兵定不會有攻陷首都東京的機會!
-
7 # 納蘭談史
自陳橋兵變後,後周政權被宋朝所取代,宋王朝靠著趙匡胤的良苦經營發展迅猛。宋國銳意進取在內致力於國家經濟恢復,從而積蓄了雄厚的國力,為一掃天下打下了厚實的物質基礎,在外製訂了“先南後北”的作戰方針,相繼合併荊湖、馬踏西蜀、重創北漢、剿滅南漢、蕩平南唐、威加東南,最終基本一統天下,結束了千年大變局的五代十國亂世。正當北宋王朝蒸蒸日上準備北上用兵燕雲十六州之際,不幸的是一代雄主張匡胤悄然駕崩了,至於趙匡胤的死至今都未定論,而斧聲燭影也已成為了千古之謎,但繼任者宋太宗雖然在治國打仗方面不及哥哥宋太祖,但也能安內攘外,延續宋朝繁榮穩定的盛世。
至於宋朝的孱弱,除了繼任的後世之君能力有限外,還跟宋朝的政治體制和鄰國的崛起有著極大關係。先說一下宋朝侷限性很強的政治體制。
宋朝建立在五代十國亂世的基礎之上,所以統治者積極總結了唐末五代十國的歷史經驗教訓,宋朝的統治者深刻地瞭解到了亂世是由於權力的失衡所致,所以宋初的政治體制十分注重於權力的平衡。
而若想達到權力平衡,最便捷有效的方法就是分權,把獨立的行政、軍事、司法各權分割為若干塊小權力,而且還及時的調崗換崗,如此一來便能杜絕了五代十國的歷史覆轍,但是該制度所帶來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三冗問題突出,而且這還是個慢性病,隨著歲月的變遷,會凸顯出許許多多的併發症,比如官僚體制的臃腫不堪,行政效率的低下,間接就會令國家財政大部分用於養兵養官,造成積貧積弱的現象。其次就是周邊鄰國的強勢崛起。
宋朝周邊的西夏、遼、金等國之前歷經中原五代十國的戰亂而得以迅速發展,已經完成了由部落組織到國家系統的過渡,也出現了像李元昊、耶律阿保機、完顏阿骨打這樣傑出的領導者,同時這些北方國家擁有著靈活機動、殺傷力大的鐵騎,宋初時期宋軍屢次和遼作戰不利就源於北軍騎兵的優勢,再加上南北戰線拉長後勤補給困難,所以宋初的幾次北伐功皆戰果不佳,反而還把都城開封置於遼軍的兵鋒之下,在戰略上宋朝一直陷入軍事被動的局面。
再加上宋朝末年幾次經濟改革的失敗,直接造成了社會經濟的崩盤,金兵長驅直入,北宋政權土崩瓦解,所以宋朝後期衰弱的成因是比較複雜多樣的,並不是單一方面造成的問題。
-
8 # 趙公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一下“吃老本”這個詞的含義。雄才大略的後周開國皇帝郭威在五代十國後期打造了一個強大的國家,但正當他有心施展抱負統一全國的時候卻含恨辭世。
郭威沒有兒子,所以將國家傳承給了他的養子柴榮,也就是《水滸傳》裡面擁有“鐵卷丹書”的柴進的祖先。柴榮的能力雖然不及郭威,但仍然有一統全國,建立一個強大國家的才能。
只可惜五代十國時期最常見的劇情再度上演,柴榮也英年早逝了。太后帶著柴榮的幼子繼承了皇位,這樣孤兒寡母掌握的國家太容易被他人竊取了,作為託孤重臣的趙匡胤自導自演了一出黃袍加身的好戲,繼承了皇位,改元開國建立了宋朝。
趙匡胤的能力足夠建立一個大一統的國家。趙匡胤的才能雖然遠遠不及郭威,但由他統治的國家肯定勝過由一對孤兒寡母來統治,除了沒能夠收復早期被遼國佔領的“幽雲十六州”以外,趙匡胤先後滅掉了後蜀、南唐等國家。
趙匡胤很有政治手腕,他仔細分析了前朝滅亡的原因得出結論——唐朝亡於節度使持兵過重。因此他特別重視對武將的控制,也形成了整個宋朝“重文抑武”的風氣。武將手裡沒有兵權,國家內部出現反叛的機會就大大降低了。
趙匡胤萬萬沒有算到,宋朝亡於外族入侵。趙匡胤沒有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唐朝強大到周邊的少數民族年年進貢,歲歲稱臣。可是經過了五代十國的動亂,周圍少數民族政權迅速發展起來,不但學習了漢族先進的生產技術,還學習了漢族的政治制度,可謂是煥然一新且兵強馬壯。
宋朝雖然也出過一些名將,但他們受到朝廷的掣肘過於嚴重,根本沒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才能 ,以至於抗金名將韓世忠都要假裝貪財才能夠活命。
趙匡胤的決策雖然暫時使中原地區穩定下來,但也使中原遭遇了少數民族數百年的鐵蹄踐踏,宋朝也在外敵入侵中不斷的走向衰落。
-
9 # 我武維揚
宋太祖趙匡胤行伍出身,一步步爬升,重兵在握時,欺負後周孤兒寡母,陳橋兵變而建立宋朝。其內心也會擔心手下大將有樣學樣擁兵自立,在全國局勢穩定後,馬上透過杯酒釋兵權,加強中央集權,崇尚文治,抑制武力;宰相趙普也是“半部論語治天下”;宋太宗趙光義的上位,也是充滿爭議,燭光斧影一直是個謎。所以宋朝立國之初就立下重文輕武的基本國策,加上他們的繼承者們也一路遵循祖訓,宋朝由強變弱也就不足為奇了。
-
10 # 養基賣基不殺基
北宋開國接下的大都是後周柴榮的班底。當時後周柴榮雄心勃勃,統一了南方,東征西討,在戰火的洗禮中鍛造了一群精兵悍將,趙匡胤就是其中之一,當時後周多次北伐,打的契丹連連敗退,幾乎就要收復幽雲十六州之時,柴榮突然駕崩,幼子繼位,北伐也就擱置下來。
試想,不流血政變開國的趙匡胤建國的基礎怎麼能不強大,畢竟有後周打下的堅實基礎,趙匡胤也是一名優秀的將領,國力自然強盛,經常在北方大規模閱兵,嚇的周邊少數民族心驚膽戰,這在後期基本都是不敢想的事。
北宋以武立國,因為得位不正,對武將極其提防,杯酒釋兵權,重文輕武,甚至連最高將領也是文官,地方設轉運使分財權,通判制衡武將,調大量精銳部隊充實中央禁軍,頻繁調動各地軍事首腦換防,導致兵不識將,將不識兵,長此以往戰鬥力自然一塌糊塗。不僅如此外交軟弱,坐視少數民族壯大,戰和不定,官僚機構龐大卻效率低下,自然積貧積弱,最終亡國。
-
11 # 三天打餘
我來說一下我的觀點:
其實很大一個問題是宋太祖趙匡胤的離奇死亡導致的。宋太宗在做開封府尹的時候為了鞏固自己在京城的力量反對宋太祖遷都,使宋朝國都一直都無險可守,且宋太宗趙光義為了得位的正當性,在沒有準備周全的情況下強行北伐,結果大敗虧輸,從此失去了拿回燕雲十六州的機會,失去了養馬之地。而且前期的對手主要是中原及江南地區的政權,大家都沒有馬,後期的對手主要是北方的遼、金、蒙以及西北的西夏,這些地方不愁馬匹,對宋朝軍隊優勢太大,因此顯得宋朝後期軍隊孱弱。
-
12 # 到站了下車143943531
你說的弱只看到他的地盤變小了,這是國家武力裝備的能力體現,確實宋朝從五代十國的時期走來,經過五代十國時期的混戰,開始肯定武力值強大,沒人敢惹,但是趙匡胤登基後,實行重文抑武的政策導致後期宋朝的武力值大大下降,其次宋朝時期經濟政策比較寬鬆,商品經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宋朝很有錢能用錢解決的事,一般都用錢解決,所以有了歲幣,一開始宋朝是以小錢換取大利益,宋朝認為是援助壓歲錢,金夏遼認為是進貢,後來金夏遼看穿了宋朝的套路,不滿足現狀,開始攻城掠地,宋朝武力值比較低只能被動挨打,其次掌權派也不希望打,情況基本就是這樣的。
回覆列表
說起宋朝,表面上給我的感覺是中國歷史上非常弱的國家,經常捱打,還發生過靖康之恥,讓我們感覺這樣的宋朝怎麼能有三百年的國運呢?其實宋朝從建國過滅亡,宋朝的國力是非常強盛的,只是有各方面的原因導致宋朝變弱了。下面我們來分析下為何宋朝一開始很強盛,後來就變弱了呢?宋朝的重文抑武的基因導致宋朝的軍事力量弱化
從趙匡胤黃袍加身,兵不血刃拿下後周的政權,趙匡胤本人感嘆從唐朝末年到五代十國短短几十年,因藩鎮和武將奪權的例子歷歷在目,所以定下了重文抑武的國策,這一國策一直延續到南宋的滅亡。宋朝滅亡是亡於外患,不是內亂,說明宋朝的中心是放在防止內部的動亂,對外更多的是防守,這也“守內虛外”的另一國策,這兩種國策在一起,宋朝能強大起來才怪呢?
《水滸傳》裡梁山泊一百零八將造反的事情固然是施耐庵老先生虛構的,但方臘起義是實實在在有正史記載的。
宋朝建國時的版圖決定了他日捱打的局面宋朝建國時,先後滅了南唐、後蜀、北漢等割據政權,但終趙匡胤和趙光義二代帝王,始終未能收回燕雲十六州。燕雲十六州作為防備北方遊牧民族的屏障,卻被掌握在日益興起的遼國手中,真是因為這種版圖的缺失,宋朝一直沒能組建成可以與遼金抗衡的騎兵,也決定日後宋朝一直處於遼國和金國的捱打局面。面對遼、金的鐵騎,宋朝也是有心無力,靖康之恥是金國得不到滿足,發動的一次對宋朝致命的一次軍事行動。有了這幾個強盛的遊牧民族國家,宋朝更顯得孱弱。
宋朝的外患無一不是強大的,都不是吃素的終宋一朝,先後崛起了遼國、金國、西夏和蒙古等政權,宋朝前幾代君主不是沒骨氣,怎奈打不過人家,在這與幾個國家的交鋒過程中,戰爭的勝負是互有勝負的。宋朝自己也知道如果沒辦法徹底消滅敵人,只能透過以戰議和,來保持互相的平衡,這就有了用錢能解決的事情,絕不用武力來解決的說詞;宋朝不是不強,而是邊患的敵人更強。
宋朝君主性格的軟弱和不思進取宋朝君主愛好享樂,不思進取,北宋的前幾代帝王,還是比較有作為的,到了宋徽宗和宋欽宗,這兩個傢伙根部就不是當皇帝的材料,愛好花石綱、喜歡琴棋書畫,性格又懦弱怕事,這樣的君王國家不遭受災難才怪。宋朝為了自保,可以議和,可以稱臣納貢,可以說宋朝從沒真正想過發展軍事力量來壯大國防力量。宋朝從不缺乏名將、岳飛、孟珙、曹彬、狄青、李繼隆、曹瑋、劉錡、韓世忠、王堅、吳玠等都是當世名將,奈何君王的不思進取,空留英雄嘆息。
宋朝一開始並不弱,在戰爭中也勝多敗少,但宋朝缺乏一種敢打、敢拼的尚武的精神。一個綜合國力在當時名列前茅的宋朝,卻沒有一支真正意義的強大的軍事武裝力量,這或許就是宋朝弱勢的原因,這也是宋朝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