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嬙遙度天際

    李定國是個優秀的將軍,他十歲開始戎馬,歷時三十多年,關於他的事蹟少有敗跡,所以李定國是一個很善於用兵的人,李定國用兵,善於誘敵設伏,其實在磨盤山血戰中我們就可以看到李定國的用兵才能,但我們今天要講的是李定國兩蹶名王的故事,從中看李定國的軍事才能。

      1652年,清軍南下,定南王孔有德進攻貴州,吳三桂進攻川南,對大西軍進行包圍。此時李定國率軍抗戰,兵分兩路,東路由劉文秀帶兵進攻四川,西路則是李定國領兵進攻湖南。由李定國帶領的大西軍連續攻下湖南的沅州、靖州和武岡等地,鎮守寶慶的沈永忠向孔有德申請救援,孔有德從桂林派遣救兵,但李定國在救兵到達前就攻下了寶慶。李定國與孔有德在榕江交戰,李定國用大象突破清軍陣隊,清軍傷亡慘重,孔有德繼而退守桂林。7月4日,李定國包圍桂林,搭梯上城牆進行攻城,迅速將武勝門攻破,孔有德見大局已定,清軍援兵無望,親手殺了自己的妻子後,將兒子託付給一個部下後放火自焚而死。

      滿清得到桂林失陷,孔有德自焚的訊息後,為挽回敗局,緊急的派遣敬謹親王尼堪率軍前往湖南、貴州征討大西軍。李定國則採用伏擊戰,尼堪在緊追李定國軍隊中在衡陽遭李定國伏擊,李定國將尼堪斬首於陣前,清軍大亂。李定國率領一路人馬,在一年之內連殺兩名清兵統帥,這是從明朝抗擊清軍的戰役中,清軍損失最大的一次。在南明的20年時間裡,其實頂樑柱就是李定國和鄭成功,但李定國的軍事能力應該是強於鄭成功的,我們可以從軍事戰略和抗清大局觀上可以看到兩人的差異。

      暫不論李定國在張獻忠的大西政權中取得的種種戰績,我們從抗清之初看。李定國在收復湖南的戰役中,打敗清軍總兵張國柱,幾乎是將清軍全部殲滅的。後來在攻打湖南的清軍過程中,孔有德前來支援,李定國只能先解決孔有德。孔有德死後,在尼堪趕來支援湖南,也在游擊戰中喪命在李定國的刀下,李定國兩蹶名王是他戰績的最好證明。

      還有李定國非常有戰略眼光,很有大局觀。在得知孫可望在緊要關頭選擇誘殺戰績後,並沒有反擊而是選擇離開孫可望另起抗清之路,他認識到要抗擊清軍,只有將所有抗清力量聯合在一起,而永曆帝則是這股力量的源泉,他需要將永曆從孫可望的手中解救出來。所以就從滿清手中奪回了江西、福建等地,形成東南沿海抗清局勢,只可惜當時鄭成功並不配合,所以從這些方面看,李定國的軍事能力很強,但孤立無援,最後還是抗清失敗。李定國出生於亂世,這是時代給與的考驗,李定國的功績應該遠遠大於他的失誤,而且李定國的失誤也不能輸完全處於他本身,而是外在條件的影響,希望我們能銘記歷史上的李定國,這位隱忍而勇猛的抗清大將。

  • 2 # 朔風飛揚鐵甲依然在

    李定國是南明的名將,說他是南明小朝廷的擎天柱也不為過。建奴入關以後,戰死了兩位親王,都是死在晉王李定國手裡。孔有德被李定國率軍包圍,無路可逃,最後放火自焚。尼堪,死於戰場之上。臭名昭著的吳三桂,如果不是有叛徒給他通風報信,也幾乎敗於晉王之手。可惜南明小朝廷靠不住,戰友投降,最後李定國悲憤中病死。

  • 3 # 風光藝境

    李定國是公認的明末第一名將,其人品、智勇、武功,尤其是對南明的孤忠,令人欽敬感佩,是位流芳千古的大英雄。

    李定國(1621—1662)是明末陝西榆林(一說延安)一農家子,後成為大西軍後期領袖之一。定國十歲參加張獻忠農民軍,張獻忠愛其英俊勇武、氣宇不凡,遂將其同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一併收為養子。定國身材修偉,仁厚寬慈,有文武才,弓馬嫻熟,尤精馬槊,以驍勇善戰著稱,公認的“萬人敵”,軍中號其“小尉遲”。

    1644年十一月,張獻忠於成都稱帝,國號大西,分封養子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為平東、安西、撫南、定北四將軍。1646年十二月,張獻忠戰死於四川南充鳳凰山,大西軍潰敗。孫、李、劉、艾四將軍收攏數千殘眾南走,進入滇黔。孫可望等抓住機遇,在雲南發展自強,部隊壯大至二十餘萬。李定國素懷忠義,“不樂為盜”,私下與劉文秀、艾能奇誓約匡扶南明,併力勸“老大”孫可望投明抗清。1649年,孫可望率部投歸南明永曆政權,封秦王。

    1652年三月,孫可望組織北伐。李定國奉命統領步騎兵八萬出師北伐,踏上其人生最為輝煌的北伐征程。定國轉戰兩廣、湖湘,凌風捲霧,連破清軍,屢獲大捷,清定南王孔有德走投無路,只好夫妻雙雙自盡;後又以寡擊眾,陣斬清定遠大將軍、和碩敬謹親王尼堪(尼堪是明清戰爭中,唯一陣亡的滿人親王、方面軍統帥)。李定國出師七個月,縱橫桂粵湘贛數省,略定楚粵,收復十九府、五州,闢地三千里。定國“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時人譽為明末戰功第一,“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之大捷。興奮得永曆帝趕忙遣使奔赴前線慰問犒軍,贊定國敕曰:“自虜入關來所未有之創舉也,卿之功於國家大矣哉!”並封李定國為西寧王。

    李定國浴血奮戰、為國殺敵、收復失地,創下“明末戰功第一”的驕人戰績,本應受到褒獎,誰知卻引起統帥孫可望的嫉妒恨。孫可望嫉恨李定國功高蓋主,遂屢下陰手陷害、謀殺、截殺、襲殺之,無所不用其極。李定國不願同室操戈,只好率部避駐廣西,血戰所得之地盡失。

    1657年八月,孫可望舉兵反,部眾不滿其內鬥,紛紛臨陣倒戈投歸晉王李定國。孤家寡人的孫可望遂投降清廷,將南明詳情合盤告知清五省經略洪承疇,並獻上為雲貴地圖,同時加緊策反舊部顛覆南明,積極為新主子滅明效勞。歲末,清廷部署滅明,興師三十萬,兵分三路鉗攻滇黔。轉年四月,清徵南三大兵團發起總攻,南明各要隘守軍盡皆潰敗,李定國獨木難支。臘月中旬,定國派兵護衛永曆帝走避滇西,親率餘部斷後阻敵。

    1659年閏正月(清歷閏三月)下旬,李定國於磨盤山(高黎貢山南段,在今騰衝、龍陵間,保山市西)羊腸小道設下三道伏擊圈,每伏二千人,埋佈地雷,準備盡殲上山清軍。清平西王吳三桂率領前軍一萬二千多人進入頭伏、二伏陣地,即將鑽入三伏。關鍵時刻,突然跳出叛徒光祿寺卿盧桂生,將軍機盡告吳三桂。吳三桂大驚,趕忙收縮兵力並派出精甲搜殺、炮轟伏兵。伏兵一下子損失三分之二,頓陷困境。事發突然,李定國臨危不亂,果斷號令殘存的二千伏兵發起攻擊,並親率僅有的預備隊投入戰鬥。磨盤山一役,明軍在絕對劣勢情況下殲滅八旗勁旅萬餘,斬殺三等男、都統、參將等清高階將領十餘人,吳三桂敗退。遭此慘敗,清軍亦不再窮追,撤軍東歸(南征清軍對外宣傳“磨盤山大捷”,清廷事後核定為“敗績”,並懲處不少將領)。李定國率部西走,追趕永曆帝。孰料永曆帝已經先一步跑到緬甸避難去了。

    磨盤山一戰,李定國以強弩之末主動設伏擊敵,雖因出現意外而未能達成預期戰果,但仍以寡擊眾,予敵以重創,殺出了軍威,捍衛了自己明末第一名將的聲譽,並阻遏了清軍窮追猛打的攻勢

    一片孤忠的李定國,一邊堅持在滇西抗清,一邊同緬甸交涉請其交還永曆帝。緬王拒絕,李定國遂同戰友白文選武力威逼緬甸交人,雖然數敗緬軍,卻又不敢逼得太緊,怕永曆帝遭不測。

    1661年,清廷接受鎮守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的奏請,派遣內大臣愛星阿率領八旗軍會同吳三桂攻緬索要永曆帝。清軍進入滇西,白文選勢蹙降清,李定國退往景線。十二月初,清軍入緬,命緬王交出明帝。新緬王剛剛殺兄自立,根基不穩,不敢同清軍抗衡,遂將永曆帝父子母妻等騙送至吳三桂軍營。1662年四月,吳三桂絞殺永曆帝父子。

    訊息隔絕,李定國並不知道所發生的這一切,仍積極聯絡擁明親明的土司,艱苦轉戰滇緬邊境各地,不屈不撓地堅持抗清鬥爭。五月中旬,丹心耿耿、孤忠映日的李定國復明之心不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移師猛臘(今雲南勐臘縣),積極擴軍備戰,聯絡友鄰,準備剋期出師滇桂。這當口兒,永曆帝遇難的噩耗傳來,定國猶如天塌地陷一般,悲痛欲絕,同時亦感恢復無望。定國縞素髮哀,雙目淚血,三天水米不進,形容枯槁。

    六月十一日是李定國四十二歲的生日,本是個喜慶的吉日,可定國卻被痛苦折磨得憂憤成疾,疽(毒瘡)發於背,遂大病不起。心力交瘁的李定國自知將不久於人世,遂將兒子嗣興與愛將靳統武喚到病榻前,殷殷叮囑道:“寧可死於荒郊野外,也不許降清!”六月二十七日夜間,南明招討大元帥、晉王李定國嘔血數升,滿懷著壯志未酬的終天之恨病逝於猛臘軍中。

    李定國逝世後,滇蜀民眾感其恩德,多立祠建廟,奉之為神。百姓過其墓皆虔誠祭拜,歲時祭祀,禮極隆重。

    扶危孤忠之臣人人敬慕,化作英魂亦奉若神明,頂禮膜拜;精忠報國的李定國受之無愧!

  • 4 # 微點觀

    李定國生於明末農民起義的大浪潮中,十歲即加入張獻忠領導的農民軍,隨張獻忠征伐明朝軍隊,屢次立下戰功,並率軍攻下襄陽,極大充實了農民軍軍資,被張獻忠收為義子。

    因為清軍入關,張獻忠意識到當此時刻,應該齊力抵抗外敵,於是率領大軍北上抗清,作戰中受到箭傷不幸亡故,導致大順軍群龍無首頃刻崩散,張獻忠四個義子孫可望、李定國等收攏殘兵向南退去。

    李定國等率大西軍,徵克黔滇地區,懲處奸邪大力恢復當地生產,使黔滇一度呈現蒸蒸日上之象。李定國力主聯明抗清,但是孫可望有了割據稱王的野心,多次破壞阻撓李定國的聯明抗清策略,並因此忌恨李定國,在清軍勢大的情況下,居然派兵攻打李定國,最後兵敗投降滿清,雖然很快被平定,但清軍趁此入侵,使西南地區軍民死傷無數,李定國軍損失慘重,這次內訌讓之前大好形勢一去不復返。

    其後李定國轉戰兩廣,血戰清軍誓死抵抗,一度攻城克地,給清軍以極大打擊,但後終因兵力不足,且南明內部爭權奪勢,致使抗清失敗,最後病死荒野。

    說到李定國為什麼被西南地區人奉為神,主要因為他在進軍黔滇後,平定作亂土司,發展恢復當地生產,百姓衣食豐足安居樂業,軍民和諧相處,人民為感激他的恩德,奉他為雨神,為紀念李定國,當地少數民族多有建祠立廟。

    李定國雖然失敗了,但是他在民族危難之際挺身而出,英勇抗擊侵略者,他治軍有方作戰英勇無畏,其曾一度兩蹶名王,可謂智勇雙全有萬人之敵,無愧於民族英雄之稱,定當永垂青史,為後人所牢記!

  • 5 # 陳健講故事

    李定國是明末抗清第一名將,最光輝的戰績是"兩蹶名王,天下震動",甚至讓清廷準備放棄西南諸省。

    李定國前半生參加了張獻忠的義軍,後半生以抗清主將的身份帶領南明軍隊打了很多勝仗,我們今天重點說說他在西南諸省抗擊清軍的光輝歷史。

    李定國,字鴻遠,1621年出生在陝西延安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十歲那年,就參加了張獻忠的義軍,張獻忠看他少年奇才,收為養子,是張獻忠四位養子之一。

    十幾歲就開始帶兵,戰績頗優。人稱"小尉遲" 或"萬人敵" ,是大西軍中智勇雙全的戰將。

    張獻忠死後,他率領的大西軍何去何從?

    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和艾能奇四個張獻忠的養子多次開會商量,李定國堅持認為現在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應該聯合南明抗清。他說服了其他三將,向雲南進軍,擴大了隊伍,軍勢復振。

    公元1646年,明廣西巡撫瞿式耜擁立桂王朱由榔在肇慶稱帝,年號永曆,建立南明最後一個政權。孫可望野心勃勃,妄圖割據雲南,獨霸一方。

    李定國堅決反對,堅決要求聯明抗清。大西軍又建立起以雲貴為中心的新基地。

    公元1652年初,清廷命定南王孔有德由桂林進攻貴州,命吳三桂由嘉定進攻川南。

    李定國率步騎八萬和五十頭戰象出征。臨行前訂約法五條:不殺人、不姦淫、不搶財貨、不宰耕牛、不放火, 有力地保證了軍紀和部隊戰鬥力。

    五月六月李定國連戰連捷,消滅了幾千清軍。

    七月,李定國大軍包圍了桂林城,大軍隨後攻城,城破,殺入桂林。孔有德見走投無路,殺掉自己的妻妾,自焚而死。

    孔有德是明末投降清軍的大漢奸,為清廷立下汗馬功勞,雙手沾滿了漢族同胞的鮮血,是滿清忠實的走狗。孔有德的死亡,給清廷震動很大。

    十一月,清廷又派親王尼堪任大將軍,率領十五萬精兵朝西南撲來。

    十一月十九日,尼堪進抵衡州,李定國率軍出擊,不分勝負。

    李定國決定採取自己最擅長的,誘敵深入,設伏殲敵的戰術。

    二十四日,雙方再戰,李定國佯裝敗退,尼堪率軍緊追不捨,追至演武亭,南明軍隊伏兵四起,團團圍住尼堪,李定國手舉大刀,將尼堪一劈兩半。清軍失去主帥,大敗而逃。

    尼堪是滿清起兵以來,死在戰場上的第一位滿族親王,清廷朝野震動,甚至還有放棄西南各省與李定國平分天下講和的打算 。

    李定國和他英勇的部隊掀起了第二次抗清高潮。

    黃宗羲讚道:"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戊午以來所不能有。"

    抗清形勢如此之好,孫可望卻妒火中燒,千方百計想謀害李定國。公元1653年,孫可望擔心李定國擁兵自重,對自己不利 ,領兵前去攻打。

    李定國為顧全大局,避免自相殘殺,迫不得已決定離開湖南赴廣西全州。

    李定國和廣大將士取得的大好局面,被孫可望破壞殆盡。後來孫可望降清,在行圍打獵的時候被人射死。

    後期,清兵對李定國窮追不捨,李定國軍隊受到很大損失,不得不撤退。最後被迫進入緬甸,依然堅持抗清,效忠南明。

    1662年六月聞知永曆皇帝在昆明被吳三桂殺死,李定國仰天大哭不止,二十七日,李定國去世 。死前對他的兒子說,寧可死在荒郊野外,也絕不能投降。

    李定國用兵如神,有小諸葛之稱。而且紀律嚴明,秋毫無犯,大仁大義、謙恭下士。

    李定國在鎮守雲貴之時,愛民如子,當下雲南人仍然視李定國為滇中的脊樑!

    人民建立了漢王廟紀念他。還把他奉為雨神。

    至今依然流傳著他開發水潭,疏通渠道,解除旱象的故事。在他死後,人民傳說他成了神。當他聽說母豬龍作亂,大理又遭乾旱,便提著神劍來驅趕和斬殺了母豬龍,行雲布雨,搭救蒼生。人們為了感謝他的恩德,奉他為雨神和車邑村本主。

    蔡鍔等仍以定國為榜樣,章炳麟說:"願吾滇人,毋忘李定國! "

    這就是李定國將軍偉大光輝的一生,至今為人民所懷念。

  • 6 # 何運超

    對於李定國的生平,其實今天能夠知道的比較有限,好多都是民間傳說,對大西軍發展歷程的介紹不能說少,但往往帶著一些感情色彩。比較權威的資料今天可見主要來自當年郭影秋先生的經典著作《李定國系年》,雖然算是歸納的比較清晰,但其實都頗為有限。

    李定國首先青少年時期是含糊其辭的,作為張獻忠義子已經是一個大概經歷,實際義軍前期到底幾個人有哪些事蹟也不好說清楚。

    那麼所謂李定國的功績其實都在張獻忠死後,但如果就認為李定國只是出於當時抗清事蹟,無非是一個狹隘的歷史侷限性的民族立場,這不能準確的解釋李定國。

    李定國在大西軍後來與沐天波合作,迎接永曆朱由榔是孫可望等人共同的方案,而從四川轉移雲南,孫可望當時是大哥,沐天波是空有名氣,實際在雲南有些待不住,永曆朱由榔來了以後更是被安置到安龍,實際永曆政權完全是大西軍在主導,朱由榔就是一個傀儡,所以如何看待大西軍和李定國實際的作為是不能單純看他的軍事的。

    李定國本人的威望在一方面堅持與清軍作戰表現出來的,但另一方面是在大西軍自己的發展上,孫可望對朱由榔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式做派,而且與李定國、劉文秀等兄弟都不大和睦,所以最終鬧掰,孫可望選擇投降清軍,而背棄義軍。

    李定國在與大哥鬧掰的同時也是很尷尬的,其實他選擇的也是背棄義軍,只不過是改成忠於南明,劉文秀以蜀王名義選擇收復四川,但力量弱小,李定國出湖南,下廣東,聯絡鄭成功合擊清軍,結果鄭成功一來行動拖拉遲緩,二來估計不大願意與李定國合作,儘管李定國距離太遠,反過來就連距離他很近的浙江的張煌言也不大願意合作,所以南明為什麼不能振作實在內部問題重重。

    李定國外聯無效,實際與劉文秀關係也不大好,儘管嘗試過聯絡孫可望倒戈,嘗試與劉文秀修復關係,都很難做好,這是一個研究南明歷史的大關節,根源就在於很多人難以接受的,李定國變成了明朝徹底的忠臣,實際他成了當時大西軍的“不合群”,說難聽一點他也算徹底背棄了義軍,他的行為是一次大蛻變。可他來自大西軍,這是一個歷史的反諷。他把大西軍與明軍的合作變成了徹底效忠明軍,本身在大西軍內部還是很難完全接受的,聯明抗清是大西軍的主旋律,而並沒有說變成明軍,但李定國成為後期主導以後,就不一樣了,他的複雜性和悲劇性就體現在李定國自身的徹底轉變。

    當然最後他與朱由榔的關係的確非常好,也就更加強化李定國是一個忠臣的色彩,隨著出走緬甸,李定國苦苦相勸,還是跟著出走,李定國對湖南、雲南、貴州當地影響非常大,很多忠於南明的土司跟著一起出走。

    當然不排除選擇趁機投靠清軍擴大勢力的,例如麗江著名的木氏土司就是典型,後來被塑造成識時務為俊傑,主動幫助統一的那種形象。

    李定國的事蹟是隨著朱由榔最後悲劇而昇華的,但本身他是一個複雜的人,大西軍的歷史也是複雜的,這方面還有很多值得繼續深入的內容,但今天都被概念化了。

  • 7 # 巴州刺史

    李定國,南明第一將,孤忠第一人,整個後半生都貢獻給了南明朝廷。

    李定國帶兵有方,“兩蹶名王”,為南明朝廷恢復大片領土。孫可望投降清廷後,李定國又一人苦苦支撐南明朝廷。

    李定國的勇猛、忠貞,都讓後人尤其是西南地區的人民感佩不已

    一、李定國前半生的標籤“流寇”

    李定國,陝西人,十歲那年被張獻忠收為義子,從此跟隨左右,南征北戰。

    張獻忠從陝西到河南湖北,再入四川,建立大西政權。一路上都有李定國奮勇廝殺的身影,人稱“小尉遲”。而對待士卒,李定國又很寬容和大度,深得軍心。

    1646年,清軍由陝西入川,張獻忠在西充戰死,加上南明軍隊的夾擊,大西軍岌岌可危。

    為尋求生存空間,殘餘大西軍由張獻忠“四大義子”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率領,衝破封鎖進入貴州,最終前往雲南。

    二、南明朝廷浪費機會,陷入風雨飄搖

    1648年,江西金聲桓、廣東李成棟的反正,讓南明的形勢似乎一片大好。但很可惜,由於督師閣部何騰蛟一己之私挑起明軍內鬥,清廷趁機派濟爾哈朗進軍湖南,局勢瞬間葬送。

    接著就是1649年,孔有德攻佔廣西桂林,尚可喜攻佔廣州。

    臨近桂林的永曆朝廷幾不可保,遷往南寧並一度打算遷往海上,風雨飄搖、極度窘迫

    三、南明和大西軍聯合抗清

    搖搖欲墜的永曆朝廷,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佔據雲南和貴州的大西軍,他們眼中的“流寇”。

    此時在雲南經營兩年的大西軍,實力雄厚、兵強馬壯,幾乎成為永曆朝廷唯一可以選擇的依靠。

    在南明內部有識之士的努力下,也加上大西軍首領孫可望有意藉助永曆皇帝,“挾天子以令諸侯”,雙方總算走到一起。

    1649年,永曆皇帝輾轉進入貴州安龍,獲得了孫可望的保護。但同時,永曆帝也成了孫可望的棋子。

    作為大西軍實力派人物的李定國,在進軍雲南的過程中,就與南明地方官有過合作,並對奉永曆正朔表示贊同。在促成永曆帝進入貴州方面,也肯定發揮了影響力

    四、“兩蹶名王”,收復失地

    雙方達成聯合後,大西軍隨機展開了對清軍的攻勢,並取得顯著戰果。

    尤其是李定國所部,1652年先後攻下桂林和衡陽,“兩蹶名王”逼死孔有德、斬殺尼堪,收復廣西和湖南大片領土。

    兩場大捷,李定國之名震動清廷,使其一度產生放棄西南諸省的想法

    接下來的1653和1654年,李定國又率軍先後攻打肇慶和新會,但由於跟鄭成功約定的南北夾擊流產,兩場戰役沒有取得既定目標。

    五、孫可望降清,李定國一人苦撐

    1654年,孫可望權力極度膨脹,準備自立為帝,永曆帝密詔李定國救駕。

    李定國從廣西回師,從貴州救出永曆皇帝,並移駕雲南昆明。雖然營救成功,但造成廣西空虛,給了清軍機會。

    1657年,孫可望統率大軍進攻雲南,意圖奪回對永曆帝的控制,但被李定國打敗。孫可望轉身投降了清廷,成為清廷瓦解南明的工具,最後死於非命

    南明兩大實力派的分裂,給清軍有了可乘之機。吳三桂等大舉進攻,雖然李定國苦苦支撐,血戰磨盤山等地,但已經無濟於事。

    永曆帝先是入緬甸隨後被俘,李定國自知興復無望,抑鬱憤懣,於1662年病死軍中!一代名將、一時忠臣,就此隕落!

    李定國戎馬一生,半生流寇、半生忠臣,幾乎以一己之力恢復南明半壁江山,但可惜內部的權鬥傾軋,最終讓他的努力付之東流!但他的忠貞、勇毅,卻讓後人懷念不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特別受小朋友們歡迎的新年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