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二十九生君
-
2 # 文儒風
楚漢相爭,劉邦戰勝項羽,常常讓人覺得匪夷所思,不可思議。因為就家庭背景,集團力量和個人魅力而言,劉邦和項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下面是關於他們的歷史故事,一起來閱讀下吧:
陳勝、吳廣發動農民起義以後,各地的百姓紛紛殺了官吏,響應起義。沒有多久,農民起義的風暴席捲了大半個中國。
陳勝派兵遣將分頭去接應各地起義,他們節節勝利,佔領了大批地方。但是因為戰線長,號令不統一,有的地方被六國舊貴族佔了去。起義不到三個月,趙、齊、燕、魏等地方都有人打著恢復六國的旗號,自立為王。
陳勝派出周文率領的起義軍向西進攻,很快攻進關中(指函谷關以西地區),逼近秦朝都城咸陽。秦二世驚慌失措,趕快派大將章邯(音hán)把在驪山做苦役的囚犯、奴隸放了出來,編成一支軍隊,向起義軍反撲。原來的六國貴族各自佔據自己的地盤,誰也不去支援起義軍。周文的起義軍孤軍作戰,終於失敗。吳廣在滎陽被部下殺死。起義後的第六個月,陳勝在撤退的路上被叛徒殺害了。
陳勝、吳廣雖然死了,可是由他們點燃起來的反抗秦朝的那把火正在到處燃燒。在南方的會稽郡(治所在今江蘇蘇州)聲勢更大。
在會稽郡起兵的是項梁和他的侄兒項羽。項梁是楚國大將項燕的兒子。楚國被奏國大將王翦攻滅的時候,項燕兵敗自殺。項梁老想恢復楚國。他的侄兒項羽身材魁梧,又挺聰明,項梁親自教他念書識字。可是項羽才學了幾天,就不願學下去。項梁又教他學劍,項羽學了一陣子,也扔下了。
項梁很生氣,可項羽滿不在乎地說:“唸書識字有什麼用處?學會了,不過記記自己的名字;劍學好了,也只能跟幾個人對殺,沒什麼了不起。要學,就要學打大仗的本領。”
項梁聽他的口氣不小,就把祖傳的兵書拿出來,給他學。項羽一聽就懂,可是略略懂得個大意,又不肯深入鑽下去了。項梁本是下相(今江蘇宿遷西南)人,因為跟人結了冤仇,避到會稽郡吳中來。吳中的年青人見他能文能武,都很佩服他,把他當老大哥看待。項梁也教他們學兵法,練本領。
這回兒,他們聽到陳勝起義,覺得是個好機會,就殺了會稽郡守,佔領了會稽郡。不到幾天,拉起了一支八千人的隊伍。因為這支隊伍裡大都是當地的青年,所以稱為“子弟兵”。
項梁、項羽帶著八千子弟兵渡過江,很快打下了廣陵(郡名,治所在今江蘇揚州市),接著又渡過淮河,繼續進軍。一路上又有各地方的起義隊伍來投奔項梁,和他們聯合起來。
第二年,有一支一百多人的隊伍,由劉邦帶領,來投靠項梁。
劉邦本來是沛縣(今江蘇沛縣)人,在秦朝統治下,做過一名亭長(秦朝十里是一亭,亭長是管理十里以內的小官)。
有一次,上司要他押送一批民夫到驪山去做苦工。他們一天天趕路,每天總有幾個民夫開小差逃走,劉邦要管也管不住。但是這樣下去,到了驪山也不好交差。
有一天,他和民夫們一起坐在地上休息。他對大家說:“你們到驪山去做苦工,不是累死也是被打死;就算不死,也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回鄉。我現在把你們放了,你們自己去找活路吧!”
民夫們感激得直流眼淚,說:“那您怎麼辦呢?”
劉邦說:“反正我也不能回去,逃到哪兒是哪兒。”
當時,就有十幾個民夫情願跟著他一起找活路。劉邦同十幾個民夫逃到芒碭(音mángAdàng)山躲了起來。過了幾天,聚集了一百多人。
沛縣縣裡的文書蕭何和監獄官曹參(音shēn)知道劉邦是個好漢,很同情他,暗暗地跟他們來往。
趕到陳勝打下了陳縣,蕭何和沛縣城裡的百姓殺了縣官,派人到芒碭山把劉邦接了回來,請他當沛縣的首領。大家稱他沛公。
劉邦在沛縣起兵以後,又招集了兩三千人,攻佔了自己的家鄉豐鄉。
接著他帶了一部分隊伍攻打別的縣城,不料留在豐鄉的部下叛變。劉邦得到這個訊息,要回去攻打豐鄉,可是自己的兵力不足,只好往別處去借兵。
他到了留城(今江蘇沛縣東南),正好張良也帶著一百多人想投奔起義軍。兩人遇在一起,很談得來。他們一商量,覺得附近的起義隊伍中,只有項梁聲勢最大,決定去投奔項梁。
項梁見劉邦也是一個人才,就撥給他人馬,幫助他收回豐鄉。從此,劉邦、張良都成了項梁的部下。
陳勝、吳廣等主要起義領袖死了以後,由於各地起義的領導權都落在舊六國貴族手裡,彼此爭奪地盤,鬧得四分五裂。秦國的大將章邯、李由,想趁機會把起義軍一個個擊破。
在這個緊要關頭,項梁在薛城召開了會議,決心把起義軍整頓一下。為了擴大號召,項梁聽了謀士范增的意見,把流落在民間的楚懷王的孫子(名叫心)找了來,立為楚王。因為楚華人對當年楚懷王受騙死在秦國,一直為他抱不平。為了提高號召力,大家把他的孫子仍稱作楚懷王……
劉邦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縣豐邑中陽里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劉邦出身農家,為人豁達大度,不事生產。 秦時任沛縣泗水亭長,因釋放刑徒而亡匿於芒碭山中。陳勝起事後不久,劉邦集合三千子弟響應起義,攻佔沛縣等地,稱沛公,不久投奔項梁,被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馬 。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軍進駐霸上,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 劉邦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鴻門宴後封為漢王,統治巴蜀地及漢中一帶。 楚漢戰爭前期,屢屢敗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納諫,能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聯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力量,終於反敗為勝。擊敗項羽後,統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於定陶氾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登基後一面消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並採用休養生息之寬鬆政策治理天下,讓士兵復員歸家,豁免其徭役,重農抑商, 恢復殘破的社會經濟,穩定封建統治秩序。不僅安撫了人民,也促成了漢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 開放與匈奴之間的關市,以緩和雙方的關係。
公元前195年,劉邦因討伐英布叛亂,被流矢射中,其後病重不起,同年崩,廟號太祖,諡號高皇帝 。
劉邦的成功胸有大志小心謹慎
仁而愛人重視人才強大的組織和協調能力1. 胸有大志又小心謹慎劉邦和項羽年輕時都曾見過秦始皇巡狩的車隊,劉邦看到後感嘆“大丈夫當如此!”(可見劉邦也想成就一番霸業,不過小心謹慎,不輕易表現出來)
而項羽則遠遠地指著秦始皇說“彼可取而代之! ”(可見項羽過於直率並缺少頭腦,這種頭腦簡單的人將來怎能一-統天 下,為劉邦的成功提供了機會)
2.仁而愛人劉邦是以冷漠和殘酷對自已身邊的親人,卻能以寬厚仁慈之心對天下百姓。劉邦的仁人之心是以天下蒼生之心為心,是一片赤誠之心。
3.重視人才
他靠張良運籌帷幄,靠蕭何管理政務,靠韓信統領百萬大軍。對於立功者,劉邦立即給予封賞;而項羽則嫉賢妒能,有功的人要加害,賢能的人要懷疑。很多日後輔佐劉邦成就霸業之人都曾是項羽的手下,只因得不到提拔重用而轉向了劉邦。
4.強大的組織和協調能力
流氓團伙的頭目,通常會有比英雄更強的組織和協調能力,在決策和判斷上更能聽取和綜合各方面的意見,這與流氓的個人能力欠缺有關。[劉邦屢戰屢敗,只能虛心聽取意見。在以漢為名的隊伍裡,是有張良, 韓信, 蕭何等一大批著名的將軍和謀士,漢軍將土奮戰都能得到各自的光榮。)
項羽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鉅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壁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項羽的失敗1. 缺乏謀略和視野,不具備政治家的才能
2.且光短淺、自滿自得足勇少智、缺乏寬宏大量的國君氣質
3. 殘忍有餘,仁善不足,缺乏從諫如流的品質
4.缺乏合作和協調能力
5.不講信用
1. 缺乏謀略和視野,不具備政治家的才能
項羽,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吳中子弟皆憚之" 其志向博大高遠。他很講信義,只因允諾了項伯"善遇"劉邦的進言,他不顧亞父"示之者三",於鴻門宴上放走了羅網中的劉邦。當兵敗烏江時,他拒絕登上烏江亭長的救生船,面對身後的叢林干戈,他笑對死亡,氣概何其豪邁。英雄項羽最終自刎死掉了..... 耳畔愴然響起悲歌一曲: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至死將失敗的原因歸之為時運不濟。然而,真的只是時運不濟使然嗎?
2.且光短淺、自滿自得足勇少智、缺乏寬宏大量的國君氣質
細讀史書可知,項羽性格中存在著極為嚴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卻目光短淺;愛慕虛榮,不乏自滿自得的小農意識;凡事勇在先,智在後,殘忍有餘,仁善不足;缺乏從諫如流、寬宏大量的國君氣質。這就決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吒風雲的將軍,卻不具備一種帝王的胸懷。他真正的失誤不在於殺沒殺劉邦,而是誤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點_上,就算他於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以後也一樣會敗於張邦、王邦、李邦。
3. 殘忍有餘,仁善不足,缺乏從諫如流的品質
新安。章邯率部歸降。項羽不是對降兵善加督導,化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 。新豐鴻門。聞劉邦欲關中稱王,項羽大怒,欲以四十萬大軍擊壓劉邦十萬軍。劉邦恐,急籠絡項羽季父項伯,卑曲稱臣,高頌項王。項羽顯然沾沾自喜,頗以為得意,遂聽從項伯言而“善遇”劉邦。這就有了鴻門宴上范增“數目項王”而“項王默然不應”的千古遺憾。
入關後。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令"秦人大失望"。
4.缺乏合作和協調能力
英雄因自身的智慧和勇氣,具有較強的獨立意志,也因此缺乏合作和協調能力,在以楚為名的隊伍中,是隻有項羽一個超級英雄的,將土用命,所有人的奮勇拼殺都只能被籠罩和淹沒於項羽個人巨大的光環之下。[極端的個人英雄主義是項羽的魅力所在,也是人們以為致使他失敗的主要原因。)
5.不講信用
項羽不講信用,約定先入關中的為關中王,項羽是實際滅秦的第一功臣,這也是公平的規則下產生了不公平的結果,不遵守約定,把劉邦封到蜀地去。這也是項羽失敗的重要原因。
如何在社會上立足?(啟示)
首先一點,要立足,背後肯定少不了支援,所以你在對待朋友方面要真誠。
然後,立足就意味著要有能力,有能力才能在社會上立足,光說話不作為那是不行的。你或許要有豐富的知識,和一-個方面的專長。
其次的,就要做的堅持,奮進,會吃苦。對待人也要有寬容之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要斤斤計較,但也不要畏縮畏腳。會解決問題,更要會提出問題。
最重要的一點, 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和一個健康的身心。身體是一切財富的資本。
-
3 # 北疆同心聊歷史
劉邦因成功而奪取了天下,項羽卻因失敗而喪失了天下,這其中的經驗教訓是很深刻的!足以令後人引以為鑑!
一、劉邦為什麼能夠成功?
①劉邦知人善任:劉邦在起兵逐鹿天下時,極善用人。蕭何、張良、陳平等人,皆能被劉邦安置到最合適的位置上,使他們能夠發揮出最大、最好、最有成效的作用!
②劉邦在開創天下時,能夠厚結能臣之心:雖然劉邦建漢以後,大肆誅殺功臣。但這並不表示他在開創天下之時,不會用盡辦法去誘使能臣為其效命——韓信就是一例,韓信本為無名小卒,然而當蕭何向劉邦力薦韓信之才後,劉邦毅然將指揮全軍的重任託付於他。而這可不是所有領導都能辦得到的!
③劉邦雖屢敗而屢起,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劉邦初起兵反對項羽之時,因為雙方的實力對比過於懸殊,而導致屢戰屢敗。甚至曾多次被項羽打得潰不成軍!然而劉邦卻總是毫不氣餒,總能在不久後,再次集結起兵力,再度挑戰項羽。這種“樂觀主義精神”實在是令人敬佩的。
二、項羽為什麼會失敗?
①項羽出身將門,為人驕傲而剛愎:項羽是楚國將門之後,在楚國滅亡後隱匿民間,待機而後。項羽喜武而厭文,且又為人過於自傲剛愎——厭文則智謀不足,格局不寬。自傲剛愎則人雖敬畏之,而難以親近之。這種性格上的缺陷是促使項羽同部將、諸侯離心的重要因素之一。
②項羽缺乏容人之量,吝惜爵祿封賞,親厚有別,使有功將士產生背離之心:項羽之為人,難以屈居人下——“義帝”楚懷王的被害也與其有無法擺脫的關係;而且項羽在分封諸侯時,過於感情用事,將好的土地全都分封給同自己親厚之人。對那些為其所輕視之人,則封之敝地,甚至不予分封;對於自己手下的部將,在其打了勝仗,或是立有功勞時,也是能不封賞就不封賞。致使諸侯與之離德,部將與之離心。
③項羽缺乏長遠目遠,又不釆納部下的良言,白白浪費了大好的戰略機會:項羽本來在秦亡之後的亂世中,具有絕對的優勢的!然而他卻因為缺乏戰略眼光,而白白浪費了優勢地位——拒絕部下的良言相勸,棄關中要地而不守,自甘退歸東方去做“西楚霸王”。白白將此攻守兼備的“形勝”之地放棄了!以至於後期難以擁有穩固的大後方,導致了逐漸失去了戰爭主動權。
④項羽為人寡斷,在“鴻門宴”上將劉邦縱虎歸山。白白浪費了一舉消除後患的天賜良機:天賜良機而不取,置亞父范增之言於不顧。白白將劉邦這塊主動送上了“砧板”的“魚肉”扔掉了——劉邦是以屈求伸,項羽是婦人之仁!兩下相較高下立判。也因此決定了項羽終究是難成大事的——亞父范增也因此憤而辭歸,病故中途!自此後,項羽愈加陷入缺乏“智慧型”人才的危機之中——而蠻打蠻幹的後果便是,拱手讓出了正確的戰略決策能力,使對手逐漸因戰略正確而扳轉了不利形勢!
綜上:劉邦能成功,項羽會失敗,乃是由於多種原因導致的。決非僅僅是“戰之罪也”!
-
4 # 依稀說史
公元前206年,楚漢之間進行了長達四年的爭奪帝位戰爭。我們稱之為楚漢之爭或楚漢戰爭。楚漢之爭開始之時,項羽佔據絕對優勢,劉邦處於絕對劣勢,但是弱小的劉邦最終卻戰勝了強大的項羽。楚漢之爭期間,項羽在勝利之中消耗了自己,劉邦卻在一次又一次失敗中成功壯大了自己。楚漢之爭中項羽幾乎贏下了正面戰場上的所有戰役,最後卻輸掉了這場戰爭,也因此失去了江山。
現在許多人說起項羽還是會舉起大拇指,都認為項羽是大英雄。他們認為像項羽這樣的英雄不應該失去江山。劉邦使用了許多陰謀詭計才打敗了項羽。加上史學家司馬遷的渲染,大家更認為項羽具有英雄主義悲壯色彩。
現實情況真的是這樣嗎?英雄的項羽為什麼落了個五人分屍的下場?痞子劉邦為什麼完成逆襲建立大漢王朝?一句話總結最合適不過,得民心者得天下。我們來具體看一下,為什麼劉邦的成功和項羽的失敗。
兩個人的性格不同。一個驕傲自負,一個堅強隱忍。一個豪氣沖天,一個老奸巨猾。一個自尊心極強,一個可以卑微到塵埃裡。一個經不住打擊,一個百折不撓。一個自尊自負,一個則潑皮無賴。項羽的出身要比劉邦好很多。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孫子,典型官三代。劉邦則是農民劉老爹的兒子。項羽有代表身份的“名”和“字”,項羽名籍字羽。劉邦原名劉季,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劉老三。名門之後的項羽為人處事光明磊落,是個正直的暴君,殺人都殺的天下皆知。劉老爹之後的劉邦則陰險狡詐,只要有奶就可以是娘。兩個人身份和所處環境決定了兩人的性格。劉邦是打不死的小強,項羽是溫室的花朵。面對挫折劉邦是百折不撓,屢戰屢敗又屢敗屢戰。為了達到了目的可以出爾反爾,可以犧牲父母兄弟,可以不擇手段。項羽則承受不了失敗的打擊,失敗之後不是重整旗鼓而是想一死了之,結果成為永遠的敗者。
韓信曾經這樣評價過項羽,“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羽確實非常勇敢,誅殺殷通時一個人就砍了好幾百個,烏江決戰又是一個人砍了好幾百。從古至今只此一家。項羽能破釜沉舟擊敗五十萬秦軍,也能奇襲彭城擊敗五十六萬漢軍。不過項羽打勝仗靠的往往是力而不是智。劉邦則靠智不靠力。當項羽決定找劉邦單挑時,劉邦明明白白地說鬥智不鬥力。戰場上豈是單挑地方。可見項羽是逞匹夫之勇。如果以武力論高低的話,秦末漢初沒有一個人是項羽的對手。十個劉邦綁在一起也打不過項羽。如果論計謀策略的話,十個項羽也不及劉邦。
項羽是婦人之仁,劉邦則仁惡分明。韓信說:“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韓信的評價非常正確,項羽確實對該仁慈的人不仁慈,對不該仁慈的人仁慈。手下將領跟著自己出生入死卻不能賞罰分明,只知道重用項氏家族成員。襄城百姓很無辜項羽卻下令屠城,被俘秦軍很無辜他卻下令坑殺,義帝無辜且無威脅他卻謀殺了義帝……而對應該殘忍的劉邦則心懷仁義之心。先是在鴻門宴中放過劉邦一馬,再是分封的時候仁慈地把漢中劃給劉邦,又在陣前因為仁慈放過劉邦的家人。所以項羽是典型的婦人之仁。正是由於項羽的婦人之仁和殘暴善殺,他逐漸失去了天下民心,失去得力干將的支援。而且項羽不會用人,只相信項家人對其他手下則充滿防備。劉邦就曾經說過: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劉邦一句話道出,自己取得天下的根本原因。由於項羽的優柔寡斷、婦人之仁、猜忌多疑造成項羽集團人才大量流失,劉邦則大量吸引各種人才。結果留在項羽身邊的都是正直的廢物,留在劉邦身邊的都是狡猾的干將。和項羽的婦人之仁不同,劉邦對待敵人絕不會有任何仁慈之心,烏江逼死項羽,把彭越剁成肉醬,逼得英布造反。但是他對老百姓和忠臣卻非常仁慈。我們從來沒有聽過劉邦亂殺老百姓,只聽過劉邦愛民如子。劉邦非常願意賞賜手下功臣,讓張良自己選擇封地,為了讓陳平實行反間計直接撥給陳平四萬斤金,讓陳平隨便花而且不用開發票。
兩個人的政治格局不一樣。項羽是舊貴族舊勢力的代表,他希望回到春秋戰國時代,希望建立屬於自己的霸業,而不是帝業。所以當項羽執天下牛耳的時候,他沒有建元稱帝而是大肆分封諸侯,自己只滿足於霸王的名號。劉邦則不一樣。劉邦嚮往的是帝業,他希望自己能像秦始皇一樣稱帝,建立屬於自己的大漢帝國,他並不滿足於只是當一個霸主。正是由於政治格局不一樣,所以項羽才會退出關中,回到故鄉楚地當一個地方性的西楚霸王。而劉邦則一心想著如何佔領關中這個後方基地,東出函谷關逐鹿中原。成為西楚霸王的項羽只想維持現狀,而劉邦則積極進取誓建帝業。
也有人說楚漢戰爭是痞子戰勝了英雄,是無賴戰勝了君子。我想說的是痞子有痞子的長處,英雄有英雄的軟肋。痞子能戰勝英雄,說明痞子有常人不及之處。英雄輸給了痞子,說明英雄也有不為人知的短處。劉邦取得楚漢戰爭的勝利絕不是偶然,項羽的失敗也絕對是必然。
回覆列表
看到這個問題,我首先想到了一句老話“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通俗點講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我們先來看看劉邦和項羽的出身,眾所周知,劉邦出身低微,家庭條件沒有項羽好,年輕時的劉邦遊手好閒,不務正業,比較傲慢無禮。但他為人豁達,性格豪爽,曾經做過泗水亭長這樣的地方小官。好結交三教九流之類的朋友,常常坐在一起喝酒豪飲,時間久了,身邊聚集了一大幫豪士,比如像蕭何、樊噲、夏侯嬰等人,為日後造反起兵奠定了人力基礎。
再者劉邦知人善用,謀臣個個計劃周詳,將士人人擁戴他。當時劉邦手下有三大謀士,是楚漢戰爭期間不可多得良將,後人稱他們為“漢初三傑”,張良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戰術方法可媲美諸葛孔明;韓信是當時傑出的軍事家,軍事天才獨一無二;蕭何是傑出的政治家,其治理、協調能力非常高明。三個獨一無二的人才皆在劉邦手下,得天下勢不可擋。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劉邦善於收買人心,而這正是項羽所不具備的。每打下一個地方,劉邦就把這些地方封賞給屬下,在劉邦眼裡視金銀如糞土,萬事往長遠看,不要像項羽小肚雞腸,捨不得犒賞三軍,漸漸的連范增這樣的人才項羽也留不住,倒戈投奔劉邦麾下。
以上三點,都是項羽所不具備的,雖能上陣殺敵,卻沒有治國安邦的才能,一意孤行,誰的意見也聽不進去,疑心太重,終於落了個自刎烏江的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