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快速閱讀推動者

    俗話說,“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很多爸爸媽媽覺得自己對孩子瞭如指掌,其實在前面完成孩子檔案的過程中,有些父母已經對自己的這個想法大打折扣了。請你來根據平時瞭解的情況填寫下表中的各項,填好後暫時放下,並讓孩子填寫表格“認識父母”,然後進行比對,看看你有幾個答對了,幾個答錯了,就能大致知道你和孩子之間的瞭解有多少了。

    認識孩子(可以分別作答,父母各一張)

    專案

    孩子最好的朋友是:

    孩子最喜歡的功課是:

    孩子最喜歡的菜是:

    孩子最不喜歡的菜是:

    你最愛看的電視節目是:

    你最喜歡的菜是:

    你最不喜歡的菜是:

    你在家裡最經常的話題是:(可選三個)

    1、

    2、

    3、

    現在我們再來深入瞭解一下你的孩子吧!下面有30個問題,你試著回答,可以幫助你進一步瞭解你的孩子。答完後與孩子核對是否正確。

    1、 你的孩子最尊敬的老師是哪一位?

    2、 你的孩子最好的朋友是誰?

    3、 他最崇拜什麼樣的人?

    4、 他最看不起什麼樣的人?

    5、 他最聽誰的話?

    6、 他最喜歡哪一位親戚?

    7、 他最喜歡哪一門功課?

    8、 他最不喜歡哪一門功課?

    9、 他對哪種動物、植物感興趣?

    10、 他在什麼情況下最容易撒謊?

    11、 他最愛看哪一類電視節目?

    12、 他最愛玩什麼遊戲?

    13、 他課外喜歡看哪一類書?

    14、 他嚮往什麼職業?

    15、 他認為什麼職位最沒意義?為什麼?

    16、 他敢於為自己受到的委曲而辯護嗎?

    17、 什麼事情最容易使他生氣?

    18、 他敢於當面批評父親嗎?

    19、 上學期,他最遺憾的是什麼事?

    20、 上學期,他最高興的是什麼事?

    21、 他希望星期天最好怎樣度過?

    22、 他愛幹哪種家務?

    23、 什麼事情使他最著迷?

    24、 最近,老師對他總的看法是什麼?

    25、 他最突出的優點、缺點是什麼?

    26、 他最愛吃什麼?最不愛吃什麼?

    27、 他對家庭的最大抱怨是什麼?

    28、 家庭之外對孩子生活影響最大的是誰?

    29、 在學校裡,孩子 是否感到他其他孩子所喜歡?

    30、 在孩子所做的事中,他最感到自豪的是哪一件?

    每題1分

    如果你得到25分以上,就可以說你很瞭解你的孩子。

    如果你得到14-25分(包含25分),就可以說你不太瞭解你的孩子。

    如果你只能得到13分以下,就可以說你不太瞭解你的孩子。

  • 2 # 自由的玩巧妙的引

    孩子是父母愛情的結晶是未來的希望,我們把孩子生下來,不單單要滿足他們在物質上的需求,養育他們長大,更應該要教給他們如何做人,如何承擔起他們在人身上的重責。但是事實上,很多父母只做到了前者,或者是自認為做到了後者,不得不承認,這是很多做父母的失敗。

    其實孩子跟父母訴說,無非想找個傾訴的物件,以此排解心中的煩惱,他們在乎的不是父母如何迴應他們,而是父母以何種態度迴應。那麼作為父母,你們真的瞭解孩子嗎?有個良好的溝通真的很重要!

    1、你有過尊重孩子的意願嗎?

    在見識過很多強迫孩子去上輔導班的家長後,牛姐發現他們覺得自己的孩子不能夠輸在起跑線上,所以他們,不會在意孩子喜歡什麼,想要什麼,只要孩子按照自己的話做就可以了。但是小編想要告訴大家,這樣的孩子無非是兩種結果,一種是叛逆,就是在自己有能力抵抗的時候,反對父母的意見和決定,即使是知道自己做錯了,也要跟父母對著幹,另一種就是軟弱、順從,對女孩子,因為沒有人關心他們究竟喜歡什麼,久而久之也不願意再去考慮自己想要什麼,因此總是一味的順從父母,父母想要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

    要知道,每個孩子都是那一顆不一樣的星星都會閃爍著自己獨特的光芒,家長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迫加在孩子的身上,因為孩子不是你們人生的附屬品,要學會讓孩子去選擇他們自己喜歡的,不管是對錯,都要讓孩子學會自己成長。另外,雖然說父母的愛沒有錯,但是你也要注意一點,那就是你可以給孩子提建議,讓他們去參考,而不是直接規劃他們的人生,說句不好聽的,你現在可以為他們做主,等以後呢?

    2、多久沒有關心過孩子的喜怒哀樂?

    我都不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以及,我們的經濟壓力上,這樣導致很多父母每天忙於上班,工作掙錢,將孩子丟給老人帶。雖然這樣可以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物質環境,但是這樣的孩子卻因為長期缺乏父母的愛,而在內心中缺乏安全感,甚至變得很冷漠。另外,還有一些家長,為了哄孩子,當時答應孩子,但是轉眼間卻沒有能夠完成自己的承諾,這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沒有受到父母的重視,久而久之還可能會仇視父母。

    要知道,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愛。追我們,能夠徹底瞭解孩子想要什麼,孩子內心的喜怒哀樂,即使你工作再忙,煩心事再多,也要抽出時間去陪伴孩子,努力完成自己的諾言,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對父母的重要性,這樣孩子才會更加自信健康的成長。

    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無論孩子年齡大與小,如果孩子能夠正確表達出自己的情緒以及感受的時候,家長要學會認真傾聽,不要著急去否認他們。即使孩子再小,他也會和我們成人一樣,會難過,會害怕,會傷心,會煩躁,也會有負面的情緒,相信你心,想一想,我們在生活中如果有不好的感受的時候,好,我們是不是也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懷呢?孩子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能夠真正做到關注孩子的感受,並且幫助孩子,走進孩子的內心,才會使得孩子更加健康快樂的成長,建立他們眼中的世界。

    在這裡提醒大家,即使你物質條件再好,如果沒能陪伴孩子一起長大,你作為父母依然很失敗,為了我們孩子的健康成長,請放下手中的工作,每天多陪孩子玩一會兒,既有利於親子關係,又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

  • 3 # 小智教育

    A:對於兒童來說,認識自我需要一個過程。正確認識自我,對孩子的行為有著很重要的調節作用。因此,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己、評價自己,進而自己教育自己,這是每個家長在教子過程中都不可忽視的。

    小雨很調皮但腦子很靈活,人小鬼大,鬼點子特別多。在家裡的時候,他表現得特別聰明伶俐,反應也特別快,做什麼事情也都挺積極的。可是一到了幼兒園和同學們一起,他就變得沉默寡言,反應也慢半拍。和在家的情形相比,完全判若兩人。問他也問不出什麼名堂,去問老師,老師的評價是小雨不聽話,每天幾乎都拿不到五角星。後來有一次,我們聽見小雨和爺爺講,他不想去幼兒園,想在家裡玩兒,因為他看到幼兒園的小朋友都特別聰明,而他自己好像不如他們聰明。我們心裡很著急,怎樣才能改變小雨的現狀呢?

    小雨非常聰明,然而他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聰明才智,併為自己的聰明才智感到自豪,相反,表現出自信的缺乏。

    孩子由於年幼,無法形成較客觀的自我評價意識,他們的自我意識的培養在孩童時期往往被忽視,小孩子的自我意識很薄弱,他們的自我認識主要來自於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與評價。

    一些家長認為孩子小,不懂什麼,自我意識培養是長大以後的事,這是家教的失誤。

    有研究表明,孩子從呱呱墜地那一刻起,就已經開始建構其最初的自我意識了,這是在與父母及其他人的相互作用中進行的。

    成人,特別是與他們關係最為密切的成人的言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自信的養成。

    【分析】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利在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鏡中我”理論。他認為每個人對自己的意識是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根據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而發展起來的,這個過程在人的一生中一直進行著。

    庫利將之形象地比喻為:將他人看做一面鏡子,從這面鏡子中可以照出我們自己的樣子,而我們從鏡子中看到的那個樣子就構成了我們的自我。

    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的自我意識從嬰兒時期便開始形成。嬰兒熟睡時,往嬰兒的鼻子上抹上胭脂,嬰兒醒來後,讓他照鏡子,結果發現:有些15個月大的嬰兒會看著鏡子,去摸自己抹了胭脂的鼻子;但大部分嬰兒要在21個月以後才會出現這種行為。

    從3歲開始,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從生理層面進入社會層面,他們開始從外貌、性格、人際交往等方面認識和評價自己。這個過程中,家長應從孩子的生理自我、社會自我、心理自我這三方面的教育入手,幫助孩子正確地認識自己。

    所謂生理自我,指的是自己的身體形象,包括性別、外表特徵等。家長要引導孩子認同個體的差異、認同自己的性別、認同自身的優劣。

    社會自我是指自己在社會關係中的位置,包括自己在親戚、朋友、同學、同事中的影響和社會地位。家長首先要引導孩子對家庭自我、社會自我和集體自我進行把握和認同。

    心理自我是指對自己的氣質、能力、性格、情趣、愛好、理想等的認識,這是認識自我的關鍵,需要認真加以分析。家長要幫助孩子正確認識“今天和明天的關係”、“優勢和劣勢的關係”、“逆境和順境的關係”、“快樂和煩惱的關係”。

    【建議】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怎樣才能讓其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呢?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面鏡子――對待孩子的態度和行為要一致

    學齡前的孩子處於自我意識萌芽階段,最容易受到他人評價的影響,家長很自然地成為“第一面鏡子”,映照出孩子的很多個第一次。

    作為重要的“第一面鏡子”,家長不僅要注意積極正面地評價孩子,還要注意評價的一致性。

    如果家長的評價前後差異很大,或者家長之間對孩子的評價分歧很大,孩子便很難形成對自己的正確認識。

    在眾多自相矛盾的“映象”面前,孩子會很茫然,不知道真實的自己到底是什麼樣子。

    讓孩子成為自己的鏡子――教會孩子學著正視自己

    有時候,孩子的不足就像“鼻子上的紅點”一樣,別人看得很清楚,孩子自己不知道。

    家長要在合適的時候幫助孩子正視自己的問題,並幫他及時地擦掉它。

    孩子能夠逐漸正視自己,就會擁有積極的成長動力。因為他已經成為了自己的鏡子,他知道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好。

    帶孩子去玩哈哈鏡――教會孩子認清自己

    周圍人對孩子言過其實的表揚或過分的指責,就彷彿照“哈哈鏡”,會使孩子形成不切實際的自我認識。時間長了,就失去了辨別是非的基本能力和正確的自我意識。

    帶孩子去玩哈哈鏡,觀察鏡中自己各種變形扭曲的形象,藉機向孩子解釋別人對他的評價,有時就像哈哈鏡一樣,並不是真實的自己。

    平時,要鼓勵孩子參加各式各樣的活動,多跟小朋友玩耍,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發現自己的能力,也會發現自己與別人的不同。

    讓不同角度的鏡子見證孩子的成長,這將成為孩子一生的財富。

    自我認識能力的培養對於孩子今後的培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孩子的健康成長成為目前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所以希望家長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提升孩子的自我認識水平。

  • 4 # 名師聊家教

    俗話說“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但是大多數父母其實沒有真正瞭解自己的孩子,這與父母的知識水平,生活處境,工作狀況有關。

    在瞭解孩子方面,有兩個誤區:

    一是傳統父母,吃穿不少,打罵不饒。由於工作生活的窘迫,只能滿足孩子的生活學習基本需求,養育孩子就是一種責任,沒有精力去了解孩子,如農民工子女。

    另一種就是獨生子女的孩子。孩子就是他的一切,把自己的愛、希望都寄託在孩子上,認為自己想的應該就是孩子想的,對孩子的愛代替了一切,他(她)不需要了解孩子。

    兩種都是錯誤的。不瞭解孩子,就不能幫助孩子健康成長。可從以下方面去了解孩子。

    1.觀察孩子的喜怒哀樂,推測他的心理活動;從孩子的哭聲中,瞭解他的需求。

    2.從孩子跌倒是否自己爬起來,遇到錯折,是否不服輸,瞭解他是否具有堅毅的品格,這是孩子今後學習是否進步,事業是否成功的關鍵。

    3.觀察孩子是否同情弱小,愛護小動物,珍惜生命,看小孩是否具有善良正直的品質。

    4.觀察孩子對人是否有禮貌,是否讓得同齡小朋友,是否遵守約定的規則,來評判他今後與人相處的能力。

    5.看孩子有無好奇心,有無不同一般小孩的興趣愛好,這也許是他今後成才的方向。

    6.看小孩讀書是否坐得住,注意力是否專注,能否快速獨立完成家庭作業,有無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恰恰是決定他是否讀得書,學習能否上到更高層次的基本能力。

    瞭解孩子還有很多指標,但作為家長,從這幾個主要方面長期去觀察孩子,瞭解孩子,就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給與適當幫助。

  • 5 # 諞諞英語和教育

    天上有幾個月亮?幾個太陽?真正認識自己孩子的家長就像天上的月亮和太陽一樣少,不認識自己孩子的家長如同天上的星星一樣多。

  • 6 # 曼雅成長屋

    這個問題重點就在“真正”二字。我想能真正認識並瞭解自己孩子的家長應該只佔一小部分。

    大部分家長都自認為最瞭解孩子,但實際上真的只是停留在瞭解的層面,很少有能真正的認識孩子的。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很多家長都會有一個困惑:孩子和同學、朋友、甚至陌生人都能侃侃而談,卻唯獨對自己惜字如今。一旦問的多一些,孩子就表現出一副不耐煩的樣子,甚至還會噎得你幹生悶氣。

    為什麼從前那個聽話乖巧的孩子轉眼間就變了?為什麼從前喜歡在父母跟前說這說那的孩子再也不找自己聊天了?為什麼越來越想不明白孩子在想什麼呢?

    其實,這些都是因為家長過分自信瞭解孩子,忽略了探索孩子的內心世界而造成的結果。

    著名教育專家魏書生說過:“走入孩子的心靈世界中去,你會發現那是個廣闊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許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難題都會在那裡找到答案。”

    道理誰都懂,但如何能真正走入孩子內心世界,去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呢?

    我認為理解與共情是開啟孩子心扉的密碼

    1.代入自己年少經歷去試著理解孩子。

    都說“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我們總認為少年時代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這是多麼的單純而簡單的生活,能有什麼愁苦,不過是庸人自擾罷了。其實,這是我們這些“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的過來人經過對比後得出的結果。孩子還處在少年時代,沒有經歷過成年的紛繁擾亂,自然想象不到未來還有更多的困難和愁苦。

    其實,理解和接受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會將人從沮喪中挽救出來。所以在孩子生氣、傷心難過、委屈的時候,請不要笑話或指責孩子“為賦新詞強說愁”。 要儘量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自己年輕時遇到的類似煩惱,試著說出孩子的感受,再以朋友的身份去傾聽,去理解,這也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和肯定。

    而此時,孩子會為父母理解自己而感到欣慰,就有力量去面對自己的問題。很多時候,孩子需要的不是安慰,不是道理,只是需要有人能理解自己的感受,能夠認真傾聽自己的心聲,發現自己都不曾注意到的需求。

    2.放下以我為中心的本能,耐心傾聽孩子說話。

    大多數人在溝透過程中,會本能的以自我為關注點。就是表面上是在聽對方講話,實際上心裡想的和在乎的只是自己的目的有沒有達成。帶著這種思維方式去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就會急著以過來人的身份把自己的觀點、方法、建議強塞給孩子,一味強調“我想給你的東西”而不去感受孩子真正希望得到的東西。

    往往在我們提了一大堆自己覺得有用的“幫助”時,孩子卻一臉不耐煩,還會用頻頻點頭或是敷衍的回答來儘快結束溝通。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給父母打上“不懂我”的標籤,面對父母關切的問詢時就會丟擲“說了你也不懂”的話語。

    因此,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放下以我為中心的本能,不要著急回答孩子的話語,要耐心傾聽,發現背後隱藏的真正目的。

    3.學會發邀請卡,開啟孩子的話匣子。

    當孩子找你抱怨、吐槽時,要以孩子為中心,邀請孩子來表達,把話語權留給孩子,透過引導讓他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比如“哦,是這樣啊?我想聽聽你是怎麼想的、我想聽你展開講講、到底是哪些行為讓你覺得對他不爽......”

    生活是一場修行,養育孩子更是如此。作為家長要和孩子多溝通,瞭解他們的所思所想,站在他們的角度和立場來思考問題,才能真正的認識孩子。

  • 7 # 啊東的農村生活

    俗話說“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但是大多數父母其實沒有真正瞭解自己的孩子,這與父母的知識水平,生活處境,工作狀況有關。

    在瞭解孩子方面,有兩個誤區:

    一是傳統父母,吃穿不少,打罵不饒。由於工作生活的窘迫,只能滿足孩子的生活學習基本需求,養育孩子就是一種責任,沒有精力去了解孩子,如農民工子女。

    另一種就是獨生子女的孩子。孩子就是他的一切,把自己的愛、希望都寄託在孩子上,認為自己想的應該就是孩子想的,對孩子的愛代替了一切,他(她)不需要了解孩子。

    兩種都是錯誤的。不瞭解孩子,就不能幫助孩子健康成長。可從以下方面去了解孩子。

    1.觀察孩子的喜怒哀樂,推測他的心理活動;從孩子的哭聲中,瞭解他的需求。

    2.從孩子跌倒是否自己爬起來,遇到錯折,是否不服輸,瞭解他是否具有堅毅的品格,這是孩子今後學習是否進步,事業是否成功的關鍵。

    3.觀察孩子是否同情弱小,愛護小動物,珍惜生命,看小孩是否具有善良正直的品質。

    4.觀察孩子對人是否有禮貌,是否讓得同齡小朋友,是否遵守約定的規則,來評判他今後與人相處的能力。

    5.看孩子有無好奇心,有無不同一般小孩的興趣愛好,這也許是他今後成才的方向。

    6.看小孩讀書是否坐得住,注意力是否專注,能否快速獨立完成家庭作業,有無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恰恰是決定他是否讀得書,學習能否上到更高層次的基本能力。

    瞭解孩子還有很多指標,但作為家長,從這幾個主要方面長期去觀察孩子,瞭解孩子,就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給與適當幫助。

  • 8 # 思思陽陽媽講真話

    家長能夠真正認識到自己的孩子確實不多,但是家長應該能夠真正的認識到自己在這個社會上,立足起來是相當的困難。有些一輩子為了個房子在奮鬥,有些奮鬥了一輩子也沒有一個安居之所,所以家長太瞭解自己了,太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了。

    家長認識到自己的這一點以後,對自己的孩子一定是嚴格管教,孩子一定要把學習放在第1位,只有透過學習才能改變像他一樣的命運。站在家長的角度來說確實是如此的,因為在平民百姓當中的任何一個人都是需要透過學習才能改變命運的。

    所以我們作為家長不是不願瞭解我們的孩子,不是不認識我們的孩子,而是太認識了這個社會的現實,不得不讓孩子做一些辛苦,或者是自己不願意去做的事情。比如說報班、報班、各種報班。一個個活蹦亂跳的孩子就被家長們安排的各種班裡泡的一點朝氣都沒有了。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學習到底有什麼樂趣?孩子甚至特別反感“學習”這兩個字。

    事實上,如今這個現實的社會,真的沒有很好的辦法讓我們孩子能夠做回一次真正的自己。所以看起來好像是家長不瞭解我們的孩子,實際上是太瞭解了,所以做出一些孩子認為不願意去做的事情。可是誰又能夠拿孩子的前途去換成孩子快樂的童年呢?或許有,或許有的真不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手機充電輸入功率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