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諸葛亮是漢室宗親,大漢皇叔劉備的頭號軍師,然而,諸葛亮卻自稱臥龍,居於臥龍崗,進入蜀漢集團後,諸葛亮總是以當家人的身份出現,就連蜀漢一哥-劉備也被諸葛亮玩弄於股掌之間。諸葛亮真的甘心為蜀漢劉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麼,還是是一個沒來得及暴露的王莽吶
5
回覆列表
  • 1 # 胡策陌

    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諸葛亮當然對蜀漢忠心耿耿的。

    因為他如果是一個王莽,曹操,司馬一類的人物。那麼他一定會繼續實力,比如說,蓄養死士,儲藏糧食,兵器,培養自己的兒子,作為自己的政治接班人。這些他都沒有做。

    像那種王莽董卓四的人物,一般會欺壓君主,可是諸葛亮並沒有這麼做,他連一個小太監黃皓都沒有殺。

    他為蜀漢集權,真的是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的前半生27年在埋頭苦學,積累,沉澱自己。他人生的後半段也就是27年,都在為劉備集團嘔心瀝血,夙興夜寐。

    自諸葛亮以後,歷朝歷代對他讚不絕口的人所不勝數。甚至連司馬懿的嫡長孫司馬炎,都是諸葛亮的腦殘粉,這一點有史可考。 試問這樣的諸葛丞相怎麼會是王莽式的接班人呢?我想他是一個對自己理想有追求的人,它實現的是心扶漢室的理想,是次方自己人生價值的理想,是一種儒家,是指以天下為己任的理想。他並不是像王莽那樣的梟雄。

    每次聽《臥龍吟》,我都被感動得熱淚盈眶。大愛諸葛丞相。

  • 2 # 青言論史

    我覺得能問出這種問題的人,不是被歷史虛無主義和反智主義搞得神志不清,就是對諸葛亮徹頭徹尾的汙衊,並且一定是個不讀史書、單憑臆測胡亂推測的人。

    劉備去世以前,諸葛亮何時以集團當家人的身份出現過?在曹操南下以前,他只是劉備集團的謀士(是不是頭號謀士都有爭議),赤壁之戰中他負責去和東吳聯絡。在攻取下荊州四郡以後,劉備入川,他就坐鎮荊州,負責看家護院。龐統戰死後,諸葛亮入川,繼續擔任留後。可以說,他的身份一直是劉備集團的大管家,何時是一把手啊?劉備集團的所有大主意幾乎都是劉備自己拿的啊!

    至於說劉備被諸葛亮玩弄於股掌之間,更是滑天下之大稽。一個是君,一個是臣,誰玩誰?諸葛亮其實在劉備晚年的權力是有被架空的嫌疑的,比如說雖然人命為丞相,卻沒有給他錄尚書事的頭銜,等於用尚書令劉巴制約了他。至於後期的謀主,劉備用的更是法正和龐統,諸葛亮則只能在大後方給劉備當大管家。誰玩誰?

    還有所謂的王莽,更是無理取鬧。諸葛亮的遺折說的很清楚,自己家裡的東西夠多了,什麼也不要皇帝的賞賜。他的兒子也沒有接班他繼續做丞相,並且還帶著諸葛亮的孫子一起戰死在了綿竹。王莽,會這樣嗎?

  • 3 # 瑀瑀獨行人

    不同時期,不同心態吧,諸葛亮和荀彧比不多,出山時的想法是匡扶漢室。這個時候和劉備並不完全相同,劉備是個梟雄,匡扶漢室只是一個口號!劉備死了以後,對於蜀漢稱得上是忠心耿耿,這個時候其實已經默認了偏安一隅了,只是只是盡力輔佐劉嬋。

  • 4 # 兔吐2

    從書籍中來看諸葛亮是很忠,忠心耿耿。自比管仲、樂毅。事實諸葛亮對權欲有很大的野心和嚮往的,這是人性決定的,為了能達到這一目標,不惜身材魁梧卻娶黃承彥的醜女,一般正常人是接受不了的,可黃承彥和劉表是擔挑啊,能結識劉表,為自已的理想打開了一扇門,併成為劉表外戚成員中很有影響力的一員。劉琦就很看中諸葛亮。

    劉備路窮來投劉表,劉表還是很欣賞這位小弟的,奈何丈人蔡氏,只讓劉備屯新野,使得劉備聞到諸葛亮,再說諸葛亮和劉備性格也很象,都是無父的人,劉備浪跡市井,諸葛亮浪跡荊襄,眼眶都很高又很遠,一見如故,一個20多歲的年青人就成為劉備集團的智囊,可以說在關、張之上,是什麼使然,是能力嗎?還是劉家的外戚身份?諸葛亮能和劉備走到一起,劉備最放心的是什麼呢?不言自明。

    至此諸葛亮成了劉備的影子,時時圈住劉備對內對外政策,有時圈不住就沉默,免受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度降低。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的野心就暴露出來,為所欲為,大權獨攬,事必躬親,件無鉅細,任人唯近,排除異已,就這樣一個人,如果諸葛亮北伐成功,天下一統,還把大權交給劉禪,你信嗎?

  • 5 # 慣與長夜

    諸葛亮對蜀漢的忠心應該是沒有疑問的。

    文人性格

    諸葛亮骨子裡就是一個高階知識分子,為人心高氣傲,不是他看中的明主,他說啥也不依,所以他不進入劉表陣營,也不跟著哥哥去江東投靠孫權。劉備三顧茅廬徹底地打動了他,所以他願意一輩子為其鞠躬盡瘁直至身死,像他這樣高傲的人,把品德看得比生命還重要,只要他認定了他心中的明主,他是絕無可能背叛的。

    宰相之才

    諸葛亮是一個典型的宰相之才。有一個問題我們先要想明白點,那就是不是每個智商高,能力強的人都適合當皇帝,諸葛亮就是這樣的人,帝王之才不在於自身能力多強,關鍵是善於識人用人,如劉邦、劉備都是這樣的人,反觀諸葛亮,事無鉅細,他都親自操心,這一方面固然是出於對劉備知遇之恩的報答,但也說明諸葛亮就是一個操心幹活的命,一個國家的大管家,這跟帝王之路大相徑庭。

    出師表

    表面看,諸葛亮的出師表雖然安排了一大堆人,好像是安排親信,培植黨羽,但後來的事實證明,他推薦的這些人確實都很優秀,他並沒有存有私心。就整個出師表而言,更像一位父親臨別時在循循善誘地教誨不成器的兒子,說到最後竟然痛哭流涕,這麼動感情,必然是發自內心的情感表達,不會是裝出來的,試問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是竊國之賊呢?

    教子有方

    諸葛亮對兒子諸葛瞻的教育(誡子書),裡面全是修身養性,知書達理的內容,根本不像司馬懿對兒子那樣野心勃勃的教誨,這也可以看出,諸葛亮根本沒有培育接班人的打算,最後不僅他自己油盡燈枯,活活累死軍營,就連他的兒子也在綿竹為國而亡,就從他父子二人身前身後來看,也看不出絲毫想篡位的跡象啊。

  • 6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劉備的頭號軍師是誰?這個一直有爭議,但是隨著龐統、法正的先後離世,諸葛亮成為頭號軍師就沒有任何懸念了。然而這個頭號軍師,卻在事關蜀漢生死的夷陵之戰中被安排留守成都——蜀漢精英傾巢而出,諸葛亮在後方勉力維持,這怎麼看都像當年的蕭何的角色。

    志向:臣本布衣

    諸葛亮的志向,在《三國志.蜀書》中記載:“方將翊贊宗傑,以興微繼絕克復為己任。”其志向,只是“翊贊”,成為輔弼王佐,並沒有顯露出要稱王稱霸。他在高臥隆中時自比管、樂,這兩人一個是齊國的相國,一個是燕國的昌國君,都是一代名相——因此,諸葛亮沒有王霸之志。

    因此,人各有志。劉備初見諸葛亮,就說:“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劉備所看重的,向來都是天下、王業,其志向不小,曹操都稱其為英雄。

    馭眾:君子不器

    劉備馭眾以道,充分利用每個人的性格和志向為其所用。諸葛亮駕眾以術,喜歡用謙謙君子,魏延在後期沒有更大建樹與諸葛亮馭眾以術有關。劉備能夠團結大多數,能容忍張飛丟徐州這樣的大失誤,用人也不拘一格,老黃忠也能效力陣前。

    諸葛亮在這方面就遠不如劉備能納諫如流,同為託孤重臣的李嚴都因故被貶斥。在軍政領域大量起用荊州派,使得益州本土派對蜀漢政權沒有歸屬感,造成後期蜀漢政權人才凋零。

    帶隊伍的能力,是權臣篡位的最大的能力,因為這意味著人脈。沒有自己的嫡系人馬,貿然篡位稱帝,必然成為眾矢之的。

    時運:益州疲敝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諸葛亮能清醒地認識到形勢,夷陵失敗蜀漢的局面非常堪憂。

    蜀中新定,荊州人的老家丟了。劉備征戰多年的老兵基本全滅,南中叛亂——連近在咫尺的漢嘉太守都反了,即將兵圍成都。

    當時蜀漢政權能夠控制的地區不過成都附近,人眾不過三五萬,且都是新募之兵。諸葛亮力挽狂瀾,穩定了局勢後,也不過是區區一州之地。不要看著地圖面積劃的挺大,實際上有戰略價值的土地也就成都和漢中兩塊地區。

    諸葛亮本錢小的讓曹魏都認為隨手都可以掐滅的風中之燭,曹魏在曹丕時代,用兵方向都是東南,對西北的蜀漢簡直不屑一顧。

    這麼小的勢力,諸葛亮如果不以大義佔據道德制高點,權臣篡位,荊州派內部就會產生分歧,甚至對抗。如此,不要說諸葛亮能不能成功,就是成功了,單以益州的疲敝之地,人心四散之眾,又能堅持多久?何況,這樣還揹負著一個亂臣賊子的罵名,在風化最美,崇尚氣節的漢代,清譽是文人士子的最大追求,他們是精神上的富貴者。

    大勢:曹魏得天時

    諸葛亮時,北方曹魏佔了天下州郡的2\3,人口和資源遠遠多於南方的蜀漢和東吳。終諸葛亮之世,曹魏三代皇帝,雖被諸葛亮貶的不名一文,但是魏文帝、魏明帝都不是昏君。他們對內積極發展生產,對外積極進攻,蜀漢和東吳都不可能再曹魏那裡佔多大便宜。諸葛亮以弱小部隊,連連發動進攻,讓曹魏在東南方和西北方都採取了守勢,積極地屯田,積攢糧食。由於要保持著對峙的兵力,蜀漢和東吳都要保留有大量的兵力,這樣經濟就不斷受拖累,時間久了,就容易不戰自潰了。

    所以,諸葛亮也能清醒的認識到,克服中原,匡扶漢室,已經不太可能實現了。諸葛亮北伐無功,個人聲望也不能再進一步,只能止步於武侯。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做臣子已經到了頂級了,篡權與否不在於他們的品質(曹操也不想篡漢,可後來時勢發展,已經由不得他了,他只好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也!),而是看他們所處的外部條件:血統、輿論、駕眾、天時、大勢等諸多條件。歷來權臣篡位能夠成功的,也沒有幾家,更多的是失敗後身首異處,亂臣賊子的罵名永留史冊。

    所以,不用懷疑諸葛亮的忠誠,因為站在他的立場上,他不具備篡權的各種條件。今人能夠對古人蜚短流長,以今人的利慾薰心,哪裡還顧得上禮義廉恥?不能對古代聖賢做誅心之論啊。

    君子之德風,應為世人表。其如是乎?!

  • 7 # 老貝家的小翊翊

    我很煩這種陰謀論,屬於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佛印說“心中有屎,看什麼都像屎”,這句話用來形容這種人最貼切不過。

    諸葛亮到底是忠還是奸,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他培養的接班人。現在某些人高唱讚歌的曹操、司馬懿,生前就極重培養自己的子嗣。

    曹操的兒子裡,曹昂曹彰是領兵的將軍,曹丕曹植主政一方。此外,曹操親戚擔任要職的就不用我數了吧?典型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啊。

    司馬懿也不遑多讓,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一掃多年的陰霾,獨掌大權。有人好奇他為何掌權後不伐蜀,因為他沒時間啊。一方面他要繼續掃除國內的“曹爽餘孽”,打壓曹氏宗親;另一方面他立長子司馬師為衛將軍,僅居他一人之下,次子司馬昭先是掌管宮廷禁軍,後又屯兵關中,兩個兒子怎麼權力大怎麼來。

    他死後司馬師司馬昭相繼繼位,魏國朝政從上至下都已落入司馬氏之手,篡位已經不可逆轉。

    反觀諸葛亮呢?諸葛瞻雖然在他逝世時年紀尚小,但他有弟弟諸葛均,還有過繼的兒子諸葛喬。這兩位您聽說過嗎?

    劉備在世時任命諸葛均為長水校尉,然後史書關於他的記載就直接跳到了蜀漢滅亡時遷往洛陽,途中病故。諸葛亮手握蜀國朝政大權十餘年,居然沒有利用手中的權力給他弟弟任何方便。

    繼子諸葛喬是諸葛亮長兄諸葛瑾的兒子,諸葛亮一直沒生兒子,諸葛瑾就將諸葛喬過繼給了諸葛亮。入蜀後諸葛喬當了個駙馬都尉,諸葛亮將其視為己出,但三國志關於他唯一的一次公務記載就是率500士卒于山中屯田。

    相對於曹操、司馬懿,諸葛亮對自己家人何其苛刻。這兩位早早的就定下了自己兒子當繼承人,諸葛亮倒好,臨死前推薦的是蔣琬費禕。

    最後,以一段三國志對諸葛亮的評價結尾:“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

  • 8 # 古風93814281

    謝謝邀請,猜測這玩意誰都會啊。我舉一萬條理由說諸葛亮是蜀漢的忠臣也沒用,你只要找一個理由就可以說他可能是一個沒來得及暴露的王莽,畢竟他曾經是權臣。而且你也說他會不會是沒來得及暴露的王莽,早就有話說“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 9 # 傲視蒼穹39

    謝邀!這個問題從我看三國(演義、正是我都看),到現在數十年,我就沒認為過諸葛亮是“忠臣”!你說他是不是沒暴露的王莽,這也正是我的想法;我一看到“諸葛亮”三個字,很自然就會想起“周公恐懼流言後,王莽謙恭下士時”這句詩。如果說他不是奸臣,“權臣”至少他是實至名歸的,跟“忠臣”還真的挨不上邊!衡量一個人是否“忠義”,跟他說過什麼一點關係也沒有。“漂亮話”差不多是人類的口頭禪了。鬼子那麼兇殘,要殺人的時候也會說些漂亮話,甚至嘆息,流淚也不無可能。但他卻絕不會因此而半點手軟!那麼;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看看諸葛亮到底是忠臣,還是權臣。甚或奸臣吧;

    1、諸葛亮出師表說;“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可又另有一說;《魏略》記述;“劉備屯於樊城。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坐集既畢,眾賓皆去,而亮獨留,備亦不問其所欲言。備性好結毦,時適有人以髦牛尾與備者,備因手自結之。亮乃進曰:“明將軍當復有遠志,但結毦而已邪!”備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與!我聊以忘憂耳。”亮遂言曰:“將軍度劉鎮南孰與曹公邪?”備曰:“不及。”亮又曰:“將軍自度何如也?”備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將軍之眾不過數千人,以此待敵,得無非計乎!”備曰:“我亦愁之,當若之何?”亮曰:“今荊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發調,則人心不悅;可語鎮南,令國中凡有遊戶,皆使自實,因錄以益眾可也。”備從其計,故眾遂強。備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禮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否定《魏略》此說的只有裴松之,裴松之卻是數百年後南北朝之宋人。他除了道聽途說,根本無法考證是《三國志》的記述準確性。看裴松之的說法;“臣松之以為亮表雲“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則非亮先詣備,明矣。”真的如裴松之所說的“明也”嗎?蜀漢不設史官,而蜀漢朝廷內外,劉禪左右,全部都是諸葛亮所安排的“相府屬吏”,掌權的全部是諸葛亮的心腹親信!我們假設一下;如果蜀漢設立了史官,那史官就必會秉筆直書。那麼,很多諸葛亮不想別人知道的事,就會大白於天下!而諸葛亮要想篡改、隱瞞點什麼東西,是根本不可能的。而諸葛丞相為百官之首,設不設史官完全是丞相的責任!但他偏偏就是不設這個官職,目的何在?裴松之所說的“明也”,還能是“明”嗎?光這一點,《三國志》中“蜀書”內容的真實度,就無法得到驗證,只能作為“一家之言”!因為,陳壽所掌握的,也都是經過了蜀漢臣工們加工過的資料。而這些“臣工”,就是諸葛亮以及繼承他的蔣琬、費褘、姜維等這班心腹親信。所以,從劉備後來對諸葛亮使用的情況看(他認可諸葛亮的才能,但並不認可他的軍事。所以,打仗的時候,又基本上不用諸葛亮),我更相信《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諸葛亮身為丞相,卻不肯設立史官,至少目的令人生疑。對於他是否真的“忠”,是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的!

    2、劉備北取漢中,命諸葛亮在後方保證前方的“足食足兵”。但在劉備取漢中的時候,因兵力不足而成膠著狀態,命諸葛亮急發援兵增援。而諸葛亮又是怎樣做的呢?據《三國志-楊洪傳》記述;先主爭漢中,急書發兵,軍師將軍諸葛亮以問洪,洪曰:“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這裡清清楚楚的記述;諸葛亮並不是立馬發兵支援,而是先問楊洪該不該發兵。諸葛亮是什麼人?劉備的臣子,並且是“署左將軍府事”、就是按劉備的意思,主管劉備的“左將軍府”的一切事宜=“辦公室主任”或“秘書長”。這裡,姑且不論他的戰略眼光是否短淺,作為劉備的一個辦公室主任、臣子,居然敢把主子的命令置於一邊,反而去問旁人應不應該發兵支援。如果楊洪認為漢中不重要,不必發兵增援呢?他是不是就不發兵了?如果連主子的命令,臣子都可以拒不執行。這樣的臣子,還能稱為“忠義”嗎?

    3、對於劉封,本來劉備雖然生氣,卻並沒有打算殺了他。但又是因為諸葛亮的攛掇,才令劉封自殺。他的理由很簡單,就是因為;“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劉封死後,劉備為此痛哭流涕,很是後悔。事實上,真到了“易世”後,劉禪事事都被諸葛亮擺佈,沒有半點自主權。這就證明諸葛亮所擔心的“易世”之後,是怕自己無法“制御”劉封,而不是擔心劉禪不能“制御”劉封。因為諸葛亮根本就沒有打算讓劉禪掌握什麼權利!諸葛亮心機之深,由此已經凸顯無遺了!

    4、劉備臨終,一再叮嚀諸葛亮,說馬謖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而諸葛亮卻不以為然,結果造成大錯,毀了最有希望的第一次北伐!再次不把劉備的話當回事!

    5、劉備託孤,朝中大事固然是委託諸葛亮,但軍事卻委託的是李嚴。按理,李嚴要執行劉備的委託,是應該開府議事的。管軍事的人,開府建立一個軍事參謀部,是一種常規的做法。他有這個權利。但諸葛亮為了大權獨攬,一再的打壓李嚴,不許他開府,連李嚴的軍事權,最後也被剝脫了。說諸葛這樣做不是野心,誰信?違背劉備意願,奪取李嚴軍權,大權獨攬,把持朝政。甚至鞭打二十的處理權都不捨得放手,這是對劉備的“忠”麼?

    6、諸葛亮為相後,逐漸把劉備的舊臣一個個的邊緣化,把所有的重要軍政要職,都安排上他的心腹親信——相府屬吏!很聽自己話的劉備舊臣,就控制使用。如;魏延、趙雲、吳懿、廖化等等。不聽話的,就逐一排除。如李嚴、劉封、陳式等。魏延當時是軍中唯一的、劉備的嫡系大將。諸葛也知道魏延的能力,在當時的蜀漢軍中無人能及。更因為魏延也是荊州人氏。他就想把魏延拉進自己的圈子,所以到漢中後,讓魏延當了“丞相司馬”——相府參贊軍機的最高階幕僚。可是,魏延是個軍事狂,但又是一個政治白痴,根本不理解諸葛亮的這番心思。戰略認識與諸葛亮格格不入,而且還經常發表出來和諸葛亮爭辯,令諸葛亮非常不爽。所以,很快就明升暗降,取消了他“相府屬吏”的資格,離開了軍事核心。改為前軍師了!本來趙雲已老,他雖然只能屬於劉備的半個嫡系,能力也並不是十分的突出,並不入諸葛亮此時的法眼。但魏延的作為,令諸葛亮灰心。只好又把趙雲搬出來,因為趙雲雖然職務、實權不如魏延,卻資格比魏延老得多。再加上趙雲脾氣好,人品好。對他也一向唯唯諾諾,還算聽話。搬出來也能成為一面旗幟!所以,第一次北伐時派趙雲——這個從來沒有獨擋過一面的老將為大將。去箕谷作為疑兵,牽制曹真。可惜趙雲不爭氣,敗於曹真之手,擋不住曹真,只好燒了棧道才堵住曹真的進攻。趙雲這一敗,差點令諸葛亮的大軍回不去漢中。諸葛亮氣不打一處來,儘管趙雲沒什麼損失,卻也證明趙雲並沒有拼死抵抗。所以,趙雲剛得的“鎮東將軍”銜,還沒捂熱,就被貶為了“鎮軍將軍”!其實,趙雲的做法是對的;既然作為“疑兵”已經失敗,變成了正面對敵。趙雲非常清楚,自己從來沒有獨擋過一面,沒有試過獨自帶著軍隊,抵抗正規的敵大軍。拼死一戰,萬一擋不住,自己死了事小,但會讓曹真可長驅直入漢中。漢中此時已經沒幾個兵防守了。一旦自己擋不住,讓曹真衝過棧道,不但斷了諸葛亮大軍的歸路,還將直接導致漢中的丟失,國基動搖。所以,最保險的方法就是燒燬棧道,再嚴陣以待。令曹真知難而退!趙雲做到了,雖然無功,但亡羊補牢,不但成功地令敵軍退去了,還儲存了蜀漢的勢力。根本沒有被貶官之罪!但丞相不賣賬,不貶趙雲,丞相氣不順。從此之後,劉備的舊臣魏延、趙雲、吳懿、廖化、高翔、張翼等等,再也沒有進過諸葛亮的軍事決策的核心——相府屬吏!

    7、再看看他的相府屬吏;馬謖,是他親如父子的學生、助手,荊州人,相府參軍。蔣琬,荊州人,不理縣務,整日飲酒作樂,被劉備碰到要殺他。被諸葛亮救下,成為他的相府第一任參軍、長史,首位軍政繼承人。費褘,荊州人,也是相府參軍,後為司馬。在出使東吳的時候,孫權說“楊儀、魏延豎牧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這時費褘卻是張口結舌,無言以對。靠著李恢教他才解了圍,費褘的才能有多大,於此可見一斑。但他卻是諸葛亮指定的次位軍政繼承人。王平,巴西宕渠人。文盲將軍,但戰術修養不錯,通曉漢中地利。但因沒什麼文化,自然對諸葛亮唯唯諾諾。因街亭之戰,堅決要求馬謖按諸葛亮吩咐用兵而立功,被諸葛亮看好,戰後也進位為相府參軍。姜維,天水人(終於有非荊州籍的了)。被諸葛亮親自誘降的,魏國原低階將領。被諸葛亮特別舉薦與蔣琬等,要他重用。後為蔣琬的大司馬府的司馬,諸葛亮繼馬謖後的學生。因改變魏延防守方略後,丟失漢中。九次伐魏勝負參半,被魏晉一次來伐便土崩瓦解,蜀漢滅亡!還有董允等一大幫諸葛亮的親信,把持著劉禪的前後左右,劉禪在朝中只是個擺設。從諸葛亮死後,劉禪禁止朝中大臣去祭拜,這心裡的恨有多深,於此可見一斑!

    所以,一個把持朝政、控制皇帝、用人唯親,獨掌大權,藐視先帝遺命的權臣,就單憑一篇偽造的後出師表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兩句漂亮話,就認為他是“千古忠臣”。實在沒有說服力!綜上所述,正是我從來不認為諸葛亮是什麼忠臣的原因。以我的看法,他充其量是個權臣。至於他若不死,是否會成王莽,還真不好說!

  • 10 # 隨性自由的暖陽H

    個人覺得他是忠誠的,如果他想稱帝的話,劉備死後,他可能要有行動了吧,可他沒有,不過當時局勢也三足鼎立,複雜而不明朗,所以至死也沒有異動,歷史也只能訴說他的忠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霜降到立冬的養生該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