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坡二月
-
2 # 陳廣逵
解讀古籍必須詳訓詁明句讀,必須緊扣文字,不可以自說自話。
這是《道德經》第二十七章的內容,我們應該把這兩句拿進該章這個語境來解讀。
[原文]
善行無轍跡①,善言無瑕謫②,善數不用籌策③,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④,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⑤。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⑥;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⑦。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⑧。不貴其師,不愛其資⑨,雖知大迷⑩:是謂要妙⑪。
[通釋]
善於行車的不會留下車輪碾壓的痕跡,善於言談的沒有瑕疵可以指責,善於運用數字的用不著籌碼計算,善於封閉的即使不用上鎖也不能開啟,善於捆縛的不用繩索捆也不能解開。因此聖人總是善於拯救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總是善於拯救萬物,所以沒有被遺棄的物:這就叫做承襲光明。所以善於做事的人是不善於做事的人的老師,不善於做事的人是善於做事的人的依託。不重視這樣的老師,不珍惜這樣的依託,表面聰明而實際上很糊塗:這就是重要的含義深刻的道理。
[註釋]
①善行無轍跡:善於行車沒有車輪留下的痕跡。善,善於,擅長。轍跡,車輪輾過的痕跡。轍,音zhé。
②善言無瑕謫:善於言談沒有瑕疵可以指責。言,動詞,言談,說話。瑕,音xiá,玉上的斑點,比喻缺點、毛病。謫,音zhé,指摘,指責。
④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於封閉沒有上鎖也不能開啟。閉,封閉,闔上庫門。關楗,今寫作“關鍵”,關閉門戶用的器具,橫的叫“關”,豎的叫“楗”,就是後來的門閂。楗,音jiàn,鎖。
⑤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善於捆綁沒有繩索捆縛也不能解開。結,系,捆縛。繩,繩索。約,動詞,纏束,捆縛。
⑥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因此聖人經常善於拯救人,所以沒有遺棄的人。救,拯救,救治。棄人,遺棄的人。
⑦是謂襲明:這就叫做承襲光明。是,代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這些內容。襲,承襲,承接。明,光明,明亮。
⑨不貴其師,不愛其資:不重視這樣的老師,不珍惜這樣的憑藉。貴,看重,重視。其,代詞,自己的,這樣的。愛,愛惜,珍惜。
⑩雖智大迷:表面看聰明實際上卻很糊塗。雖,雖然……但是……,表面看……實際上……。大,副詞,非常,很。迷,迷惑,糊塗。
⑪是謂要妙:這就是重要的含義深刻的道理。是,代指“善之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大迷”這個道理。要妙,用作名詞,重要而深刻的道理。要,重要。妙,含義深刻。
[意義歸納]
本章列舉“七善”,設事喻理,闡釋要貴“善人”愛“不善人”,做到“襲明”,把握“要妙”。全章共分兩層。
第一層為“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設事喻理,分析聖人救人救物表現出的“襲明”,即說什麼是“襲明”。
第二層為“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分析“善人者”與“不善人者”的意義關係,存在價值,說什麼是“要妙”。
[考辨]
需要強調的是,兩個“是謂”前的冒號表示分總關係。“是謂襲明”概括的是“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而這個內容又是對“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的總結。“是謂要妙”概括的是“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而這個結論又是因“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而得出。
[解讀與點評]
本章先列舉了“五善”,若干次讀“五善”,我一直在琢磨這些高超本領是怎樣形成的。能做到“五善”的應該是行家裡手,而且是頂尖的高手。然而老子是不贊成技巧的,顯然這裡說的“五善”,並非技藝型的。吳澄的點評很是在理:“行者必轍跡在地,言者必有瑕謫可指,計數者必用籌策,閉門者必用關楗,結系者必用繩約,然皆常人所為爾。有道者觀之,則豈為謂之善哉!善行者以不行為行,故無轍跡;善言者以不言為言,故無瑕謫;善計者以不計為計,故不用籌策;善閉者以不閉為閉,故無關楗而其閉自不可開;善結者以不結為結,故無繩約而其結自不可解。舉五事為譬,以起下文‘聖人善救’之意。”吳澄的點評明顯認為“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者是以“無為”為“為”,所以“無轍跡”“無瑕謫”“不用籌策”“無關楗而不可開”“無繩約而不可解”。
王弼的點評似乎認為“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者還是有所為的,只是“此五者皆言不造不施,因物之性,不以形制物也”。他謂“善行,無轍跡”為“順自然而行,不造不施,故物得至,而無轍跡也”;謂“善言,無瑕謫”為“順物之性,不別不析,故無瑕謫可得其門也”;謂“善數,不用籌策”為“因物之數,不假形也”;謂“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和“無繩約而不可解”為“因物自然,不設不施,故不用關楗、繩約而不可開解也”。以“無為”“守中”少為、循道而為來理解“五善”還是對的。
如同行路、行事,循道少為,乃至於“無為”才會走得自然,才會“無轍跡”;不行,當然“無轍跡”。
“善言”絕不是“巧舌如簧”狡辯,也不是“巧言令色”的佞辭,因為佞辭是有“瑕謫”的;善言是不妄言,不多言,因為“多言數窮”(第五章);善言應如蘇轍說的“時然後言,故言滿天下無口過”,當然“無瑕謫”。
計數“不用籌策”,當然是算術高手。為什麼“不用籌策”?因為“少私寡慾”(第十九章),置身於利益角逐之外,根本就不需去算計。
要開啟封閉,要解開捆縛,根本就找不到鎖和繩索,怎麼能開啟,怎麼能解開?你有你的千條妙計,我有我的一定之規,就是按道的原則行事。
“五善”均是“為無為”,此五者皆言不造不施,均是按道做事,制物於無形,因物之性,順物之性。所以聖人總是善於拯救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總是善於拯救萬物,所以沒有被遺棄的物:這就叫做承襲光明。
其實“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正是“為無為”的結果。為什麼會“無棄人”“無棄物”?人盡其才,可做什麼就去做什麼,當然“無棄人”;物盡其用,派上不同的用場,當然“無棄物”。這些都是順物之性的不造不施。蘇轍說,“聖人之救人救物,以不救為救,亦若上文所譬,以不為其事為善也。蓋有所救者必有所棄”,聖人“無所救則亦無所棄矣”。加上聖人救人救物,所有這“七善”無非是把握了事物的本質,是借力,是借光;借道之力,借道之光——“用其光,復歸其明”(第五十二章),所以是“襲明”。
為什麼“善人者不善人之師”呢?因為“善人”是善於循道行事的人,所以他是那些不善於循道而行的人的榜樣。為什麼“不善人者善人之資”呢?因為不善於循道而行的人常“背道而馳”並出問題,善於循道而行的人可以從他們的錯誤中、失敗中得到合理的認識,從而不斷調整,使自己循道而行。因此,從一定角度講“不善人者”也是“善人者”的反面教員。所以要“貴其師”,“愛其資”,這個道理確實是重要的機巧——“是謂要妙”是經驗的總結,如果對這一點都不能清醒認識,是表面聰明實則糊塗的人,正所謂“聰明人辦了糊塗事”。
師,看齊的標準,猶言楷模、榜樣。當然也可以把他人和自己的成功的經驗——但這個經驗絕不能是杜撰出來的——當作“師”,把他人和自己的失敗當作“資”。“師”與第三章的“不尚賢”小有牴觸。
-
3 # 樹德漢碩
這是<道德經﹥第二十七章的後部分中的一句。整章整段是這樣的: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美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次,雖智大迷,這謂要妙。
善人者之句,可理解為:善人是善人的老師,不善人是善人引以為戎的借鑑。不重視自己的老師,不愛惜自己的借鑑,即使是明智的人也會變得十分糊塗。這就是深妙的道理。
這一章是老子對"自然無為"思想的引申。老子用五善: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作喻指,說明人只要善於行不言之教,善於處無為之政,符合於自然,不必花費太大的氣力,就有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並且無可挑剔。發揮了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的道理,不從正面"貴其師,"不從反面"愛其資”,做到"雖智大迷"。因而,是把自然無為擴充套件應用到更為廣泛的生活領域之中。
做人要有修道準則,做到內聖外王就是最高境界。重視陰功積德,為善不欲人知,要人知便不是善而是惡了。我年輕時就讀了老子的<道德經>,幾十年來,深受其思想影響,總想做個有道德的善人。
-
4 # 山清水秀34842
善於拜師學習的人,不善於請教而勤奮砧研學習也能成為老師。獨立思考有成就的人,同樣可成為有資格老師。(實驗論事求證班…)
-
5 # 秦文天
我老舅爺爺年輕的時候是教語文的先生,他生於1914年,今年2019年,他105歲,現在依然精神矍鑠,除了輕微的眼花和腰疼以外,吃住都能自理,還自己種的芸豆。他家五輩同堂,光孫子曾孫就八九個,個個都有大出息:有做工程的知名企業家、有重點大學的教授、有開全國連鎖餐廳的董事、有地產開發商、有劍橋博士生、有市裡的幹部等等。今年小玄孫女文科高考680多分。他在他們村鎮上很有名,因為他做了一輩子善事,德行很重,修橋補路、籌款救人等等。周邊很多人都受過他的恩惠,說他積了陰德,後人才能得福。周邊的鄰居、記者、親戚、養生的專家等等很多人去他家問他養生之道,生活習慣、平時吃什麼東西、喜歡喝什麼(甚至還從他家打水喝)、怎麼樣養生長壽等問題,他對這些人的問題都是八個字回答:“行善積德,多做善事”
-
6 # 女王朱瓊
這一章旨在講一個“善”字,即完美。真正的善就是順道而行。因此對有道之人來說,天下沒有可棄之物,也沒有無用之人。在本章中,老子提出了“五善”,即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這五善都是合乎大道的,人們只有達到上面所說的五善的境界,才能像庖丁解牛那樣行動自如。此篇處處閃耀著老子的智慧火花,無不展現了他深藏不露的機智和機巧之心。老子所說的“五善”,具體包括哪些內容呢?下面我們來看一下。第一種是善行。善於行動的人,絕不會留下任何對自己不利的跡象,這類人擅長把自己的行跡掩蓋起來,以達到自己行動的目的。第二種是善言。人們往往會因為說錯一句話而被別人抓住不放,成為別人非議自己的把柄。所以,善言者不是每逢說話都能滔滔不絕的人,而是說話時都能說到點子上且不被人抓住把柄的人。第三種是善數。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人,他們善於心算,不需要藉助任何計算工具就能準確無誤地把結果計算出來。人類可以默記無形的事物的發展運作和各種變化,並且能從各種變化中找出適合自己生存的理想方式和狀態。這種用心默識、默算的處世態度,正是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老子無為的處世哲學。第四種是善閉。對於善於封閉的人來說,是不需要利用鎖和閂的。我們這裡所說的“封閉”,並不是平常所說的封閉自己不求更新的意思,而是為了避免同類殘害而採取的一種手段。第五種是善結。什麼是善結之人呢?就是不用繩索就能把人牢固地捆綁起來的人。老子在這裡並不是單純地闡發“善結”,而是用了比喻的手法,以善結借指對事物的掌控能力。怎樣才能獲得這種掌控能力呢?途徑只有一個,那就是依大道行事。以上所舉的“五善”正是老子高深智慧的具體反映,也是老子對自然無為思想的引申。“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棄人”指的是因毫無用處而被拋棄的人。“棄物”指的是因毫無價值而被摒棄的事物。人無棄人,物無棄物,天下的善人與不善之人,善物與不善之物,都是有用處的。這就要求在聖人的智慧和理性的照耀與揭示之下,使人和物的善的本性展露出來。“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這裡的“善人”與“不善人”,指的不是善良自勺人和不善良的人。“善人”即能夠認識大道並能遵循大道行事的人。“不善人”即不能順從大道行事的人,一善者為師,惡者為資,一律加以善待,特別是對於不善的人,並不因其不善而鄙棄他,一方面要勸勉他,誘導他,即老子所說的“救”;另一方面,也為他成為善人提供借鑑。救是一種理性的活動,從根本上說,指的就是探索追求事物的本性並使之展露出來。而本性就是道性,就是道德。對於那些喪失了人的本性的人來說,探索追求自己的本性就是拯救自己的本性。“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貴”意為珍視,尊重。“大迷”意為絕對的迷誤與矇昧狀態。不尊重善人的教導,不注重不善之人的借鑑作用,看起來明智其實很愚昧,這實在是高深奧妙的道理。自然事物的價值與人類的價值相似,完全取決於人類的發現和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正不斷地把自然事物的價值揭示出來。人們如何才能發現自己存在的真正意義與價值呢?這裡需要一個前提,即人類都能用科學家的眼光看清自身存在的意義。當人類一旦發現自己存在的真正意義與價值時,就可以從一切恥辱的動機與行為中解放出來,並將自己投身到世界的活動中去,盡情地觀賞這個無限奇妙的宇宙。
-
7 # 紫天雲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指出:“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意思是說,有道之人可以作為無道之人的老師,無道之人可以作為有道之人的反面鏡鑑。
01
《道德經》中的這句話,與《論語》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兩段話,所表達的涵義有異曲同工之妙。
《論語》中的這兩段話,意思是說:多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效仿、學習的人。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於他們的缺點,要反思自己,如果自己也有這樣的缺點,那麼自己就要加以改正。
可以說,“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和《論語》中的兩段話所表達的涵義非常深刻。
02
在老子看來,“有道之人”是“無道之人”的老師,“無道之人”應當認真向 “有道之人”學習,這有助於“無道之人”向上向善、提高道德修養。
而 “有道之人”也要認真反思自己身上有沒有“無道之人”身上那樣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這樣的缺點,那就要堅決加以改正。
可以說,“無道之人”的缺點,為“有道之人”提供了一個反面的鏡鑑,從這一反面鏡鑑出發,進而深刻反省自己、修正自己、提高自己,這正是提升完善自我修養的一個重要的途徑。
03
認真學習別人優點的例子,古往今來可以說非常多。而從別人的缺點和不足中,認真反思自己、完善自己的人,卻並不是很多。但在這為數不多的人當中,就有兩位大名鼎鼎的人物:
一位是漢高祖劉邦,他深知天下百姓對秦朝的嚴刑苛法和繁重賦稅深惡痛絕,於是他在率領大軍攻入關中後,非常注重汲取“暴秦”滅亡的教訓,宣佈全部廢除秦朝的嚴刑苛法,而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贏得了百姓的信任、擁護和支援,最後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漢王朝。
另一位是唐太宗李世民,他在治國理政方面,時時處處都注意吸取隋朝短命而亡的教訓,能夠自覺做到虛心納諫、選賢任能、知人善任、以民為本,最終成功開創了政治清明、國富兵強的貞觀之治。
我們說,“暴秦”和隋朝的滅亡,恰恰給高祖劉邦和唐太宗李世民提供了反面的鏡鑑,讓他們時刻保持高度警醒,深刻汲取前朝覆亡的教訓,切實改進治國理政的方式方法,並最終取得了事業的成功。
-
8 # 寂語堂齋
這幾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二十七章,原文: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開;善結,無繩約而不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老子的《道德經》是一種哲學,讀《道德經》需要一種哲學思維,所謂哲學思維就是要看到事物的兩面性。比如老子說的,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這裡說的就是事物都是互相對應的,有無相對應,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皆互相對應而又相輔相成。
那麼第一段從善行~不可解是什麼意思呢?老子的意思是,善行,無轍跡,是對應不善行而言的,沒有不善行那麼善行也就不存在了。同理,善言是對應不善言的,善數是對應不善數的,善閉是對應不善閉的,善結是對應不善結的。就象老子說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意思是說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是因為有不美的東西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是因為有不善而存在。說的是一個道理。
第二段從是以聖人~是謂襲明是什麼意思呢?聖人救人無棄人,是因為聖人明白沒有了老百姓也就沒有什麼聖人了。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與救人一個道理,這是古人傳承下來的明智。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聖人是與老百姓相對應的,但聖人要救助老百姓,善人是與不善人相對應的,但是善人要做不善人的老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那麼反過來,不善人就是善人的資本,象善人的錢財一樣,不善人多則善人就富足。就如現在的老師給學生補課似的,學生多補課費就多,老師就富足。
最關鍵的確是,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意思是不善人不尊敬善人老師,善人老師不愛護不善人,雖然聰明有智慧,但是確是大大的迷惑,這是做人的奧妙。
老子的做人道理與孔子的做人道理是不同的,孔子的做人是一種道德行為準則,而老子的做人是一種智慧。這種智慧就是無論是什麼樣的人,在現實社會中都有對應物件,比自己高明的人就是自己的師父,要尊重師父。不如自己的人,要把他們當成自己的財富,要愛護他們。這種智慧到底好不好呢?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
9 # 生成的世界
予個人以善,不予集體以善。
不予人以善,必予人之憑藉以善。
師,行之眾也。
資,工具手段也。
回覆列表
此句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七章,全文如下:善行無轍跡;善言無暇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善人者,不善人之師”。這一句平白如話比較好理解,善人、好人、完美的人、有優點的人,是不善人、老犯錯的人、毛病多的人、有缺點的人,的老師、榜樣、學習物件。善人就是我們崇敬的人,我們的榜樣,向他們學習、看齊我們能得道、進步。這裡出現兩種人,一種是“善人”,一種是“不善人”。善人是一切好的,吉的,有利於己的代表,這類人可稱為君子或聖人。不善人正好是善人的反面,一切不好,兇的,不利於己的代表,這類人可稱為小人。不善人是毛病多,做壞事的人,但不一定是惡人。壞事也只是他不夠明智的做一些不利於己,不利於人修身,得道的小事,而不是十惡不赦的大事、懷事。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這一句有些不好理解。首先“資”是什麼意思?資,貨也。資,積也。資,取也。引申為資源,資本,資用,財富。誰的資源、資本?我的資源、資本,我的財富,我的貨物。不善人是我的本錢,我的財物,對於不善的人要像愛惜自己的財物那樣愛惜他們。此句有兩個意思,不善的人,也是榜樣,但是反面的,是前車之鑑。誡鑑於他的一些不好之處,改掉自身的一些不好的習慣與錯處。正像孔子說的,有則改之,無則勉之。另一個意思是,不善的人是我們爭取,幫助的物件,是我們學習做君子,聖人的實驗田,是我們教育的物件。聖人常善救人,無棄人,救的就是不善的人,不拋棄不善的人。不善的人,只是一時糊塗走錯了路,他們不是不可救藥的人。孔子說“有教無類”,正是這個意思。所以人應善救人,善救物,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無棄人,無棄物,愛惜人才,愛惜資源。
善人與不善人之間還有個我,一切都是以我為角度出發的。善與不善都是相對於我而言的。善人是我的老師,我的學習榜樣,不善人也是我的老師與學習榜樣,所以要貴師、愛資,不然自以為聰明,但在智者看來你還是愚迷的人。人要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總之要善於思考、善於學習、善於借鑑。而這些的善舉都是無形的,自然的,潛移默化的,內斂的,非急功近利的。善者我善待之,不善者我也善待之,這才是為善之道。抓住一切機會與人使自己變得睿智聰明,這才是為善的目的。我們可以把善人當老師,也可以把不善人當老師,又或者我們做不善人的老師。把不善人當老師,或做不善人的老師,我們都能學到很多東西,做人最重要的是不停的學習。聖人在教導我們善於學習,善於教育人,善於使用人,這就是知微知著的妙道。生命不息,學習不止。活到老學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