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xm平安幸福
-
2 # 踏火逍遙說魚
對蝦塘底黑怎麼辦?
在養殖對蝦的過程中,如果養殖的時間久了,池塘裡面的底泥很易出現發黑的情況,這是在養殖蝦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有機質過多所致的,那麼當對蝦塘出現塘底過黑時如何處理好呢?對於這一問題,踏火個人以為還要看情況來論。
如是在沒有放苗之前,蝦塘的底泥過黑或是過多的話,則可以在乾塘期間將底久曬一下,甚至可以將汙泥清掉一些。另外在消毒時加大石灰的用量,同時充分讓生石灰與底泥結合,這樣可以加速有機質的分解。
如果是在養殖過程中出現塘泥過黑而影響到蝦的情況時,這種情況則要以調水為主,另外考慮一下每天的投餵量是否合理,只要投餵這些合理則完全可以透過用藥調水來改變這現狀。對於這種情況我們用的最多的就是用過硫酸氫鉀來改底,這是一種見效比較快的藥物。具體的用量因其藥物含量不同而有所差別,這個在用之前一定要看清藥物含量再去用。
用過硫酸氫鉀下去之後過三天後再在水中用一次益生菌,例如芽孢桿菌、乳酸桿菌之類的都可以,這時用的目的就是培養水中的益生菌群,讓益生菌來分解水中過多的有機質而防出現因有機質過多而塘底發黑的情況。
另外要注意的是,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水體中的溶氧量,一定要保證水中的溶氧量充足才行,要不用藥之後效果也不會太理想,最好的方法是用藥之後將塘裡的增氧機開起來。
-
3 # 閔揚蝦稻
我想問下,你養蝦養幾年了?有清過蝦池嗎?蝦池是需要每年的10月份左右清塘。那些黑底有可能是塘裡的淤泥,蝦池養殖一段時間後,池底呈現黑化現象,塘底也就沒了原來的黃土色,隨發黑發臭。老池,舊池尤其明顯,這種情況屬於池底土質老化原因,對養蝦產量十分不利。
這種情況屬在養殖前未做好清池,曬塘底不夠徹底。池塘殘留的大量的有機物含量加上氣溫和水溫的升高發黑發臭變質。
投食太多分散不均勻過於集中或長時間的剩餌造成水土變質腐敗引發土質發黑發臭而再次汙染池底。其次土質已不利於水草生長繼而死亡,時間一長引起腐爛變質也是池底發黑發臭另一因素。蝦池進水時若河水有機物含量高隨水進入蝦池經過沉澱腐敗變!
池底變質發黑發臭不利於蝦生產也影響蝦的肉質和體色。也影響著蝦的價格。所以要想有好的養殖收成,每年的清池,曬田是蝦池必不可少的一步驟。
-
4 # 洞庭清水塘
蝦塘底部發黑,說有池塘底部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有機質。處理的方法主要有幾個措施:
一是清淤。這是從目前的根本上解決池塘底部發黑的問題。因為目前池塘底部已經有了這麼多的淤泥了,不管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底改都不一定會有很強的效果,所以清淤是最好的辦法。
在清淤的時候需要注意的是清理出來的淤泥不要堆積在路埂上,免得一雨雨又給衝到蝦池中去了。
二是搞好底改。如果蝦池的淤泥不是很厚的話,這時候可以透過底改的辦法來恢復一下。可以使用過硫酸氫鉀來解決。
過硫酸氫鉀有很強的底改能力,同時還有殺菌消毒的能力。對於底部發黑的問題,使用過硫酸氫鉀能夠淨化底質,促進底部有機質氧化的作用。
在平常的時候也需要多注意使用底改劑底改,比如EM菌、芽孢菌等,這些有益菌能夠促進有機質的分解,避免大量有機質沉積在池塘的底部。
在平時的時候需要注意肥肉水和投餵食物的時候控制好量。如果使用有機肥肥水,沒有經過發酵的最好不要用,使用有機肥肥水也不要一次性大量的使用,一個月內多次少量的使用肥水,這樣效果更好。而食物投餵方面,要多觀察,投餵過量就會導致很多的餌料沉入水底而腐爛,這也是導致蝦池底部變黑的一個原因。
-
5 # 楚鄉農
小龍蝦養殖過程中有很多細節和問題需要我們去發現和解決,其中塘底時間久了容易變黑和產生臭味。一般正常的蝦塘底部是沒有異味的,如果塘底變黑髮愁就表明是底質惡化了。那麼像這種問題都是怎麼產生的呢?
池底變黑的原因池底迅速變黑是造成蝦塘老化的原因之一,池底變黑的原因是由於蝦塘有機物的沉積造成。不僅如此,有機物在細菌的作用下腐爛分解,還會產生硫化氫。因此,在池塘嚴重變黑的地方小龍蝦還有很大可能中毒(食慾不振、呼吸減弱、甲殼不硬、腮部變黑)等等。總的來說池底變黑的原因有幾點:1.池塘的水質太肥有機物在細菌的作用下分解了,2.池塘中有大量的死草沉入池底,3.投放的餌料過多沉入池底變質。
如何快速改變黑底如果及時發現了黑底就需要馬上做出行動,首先是換掉蝦塘的池水,(不要一次性換掉,分幾次迴圈換),天氣好的晴天可以採用菌毒速效處理,夜間使用固氧片或者增氧顆粒。另外在配合使用改底淨化顆粒,再使用降氨靈+淨水EM菌,如有需要,可同時引入含有豐富藻相的優質水,培養有益藻類。
-
6 # 農夫阿華
對蝦塘底黑怎麼辦?我們要想解決對蝦塘底黑,首先我們要了解對蝦養殖的塘底為什麼會變黑?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第一、養殖了多年都沒有清理塘底,也就是我們說的老塘。對蝦養殖一般兩年到三年必須要清理塘底淤泥,有條件最好做到每年都清理。如今都是高密度養殖,追求高效益,投餵大量的飼料,使得塘底的有機質越積越多,無法氧化,所以底泥就會變黑、發臭。第二、有機物投放太多。有的養殖戶為了肥水,往蝦塘裡投放大量的有機物例如發酵過的雞糞、豬糞等等,最後水是肥起來了,但底泥也變黑了。第三、起藍藻。由於藍藻死亡後沉入塘底使底泥變黑。
我們瞭解了蝦塘底泥變黑的原因,就可以有針對性的去防治了。如果你的蝦塘多年沒有清理淤泥的,建議你要清淤了,因為有大量無法氧化的有機質儲存在塘底,不但讓底泥變黑而且極易引發病害爆發。
用有機物肥水,我們要適當施肥,不要認為越多越好。養水很重要,要想水好,必須做到定期改底,市面上的改底產品很多,主要選擇針對改善底泥的氧化型底改和分解型底改,等到氣溫升上來時,要結合生物改底。
主要我們能做到定期清理底部淤泥、適當施肥、定期改底、平時多注重增氧,底泥自然就會慢慢變成我們想要的黃色。
-
7 # 農事隨談
養殖對蝦,塘底的水色非常重要,水質情況好不好,看塘底的環境就知道。塘底發黑,提示水質已經惡化,底質不適合對蝦生長,會引發各種各樣的病害。正確處理好蝦塘的底質環境,才能達到高產的目標。
造成對蝦塘底發黑的原因當養殖完一季對蝦以後,要給蝦塘進行清塘消毒,才能接著繼續養殖,很多的養殖戶,抱著僥倖的心理,節約蝦塘消毒的費用,為了縮短養殖時間,就匆匆的將下一批蝦苗投放到池塘。這樣雖然節約了一些費用,縮短了養殖週期,但是給今後的養殖帶來很大的風險。上一季養殖期間,產生的有機物和病原微生物都會積累到蝦塘的底泥中,等到了溫度條件適合的時候,就會引起底質惡化,滋生大量細菌,引起水色變黑。
有的養殖戶為了提高經濟效益,養殖密度越來越大,只能透過增加投餌量來促進生長。餌料投放得到,會造成浪費,餌料的利用率降低,形成殘餌。水裡的殘餌與對蝦產生的糞便,會沉積到池底。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雜質會發酵,形成有機物,在分解的過程中,會消耗蝦塘裡大量的溶氧。當蝦塘裡的溶氧不足時,就成了細菌滋生的溫床,導致塘底環境惡化。
在養殖對蝦期間,頻繁進行換水排汙,蝦塘底部的有益微生物流失,造成池塘保水保肥的功能降低。頻繁使用化學的消毒劑,也會對原有的生態平衡造成破壞,使池塘自淨的能力降低。
對蝦塘底黑,產生的危害影響質量:由於對蝦塘底發黑,養殖環境已經惡化,生長出來的對蝦商品規格不大,體色會比較淺一些,而且肉質口感也不好,會影響銷售價格。
影響生長:對蝦喜歡在乾淨的池塘環境中生長,由於池底發黑以後,水裡面的有機物增多,底部會發臭,對蝦不肯下降到底部棲息,會引起上邊上草的現象,改變了生活習性,生長速度也會減慢。有很多對蝦的養殖區,就是因為底質惡化以後,造成的減產損失達到了40%以上。
引發疾病:蝦塘底部變黑,說明水中有大量的細菌活動,在此期間,如果對蝦出現外傷或是抵抗力下降,病毒就會趁機侵入,引發黑鰓病、寄生蟲等病害,輕者生長緩慢,嚴重則會引起大批次死亡。
對蝦塘底黑的處理對策對蝦塘出現底黑,最直接的做法就是進行底質改良,將池塘裡的水放幹,清除底部的淤泥。塘底變黑的直接因素就是淤泥過厚,裡面的腐質過多,發酵之後產生大量的氣體,造成水質惡化。沙質的土壤在清塘時,在清淤之後要鋪一層黏土,並做好補漏的措施。清塘的藥物有很多種,比較常見的是生石灰、漂白粉、茶粕,根據養殖環境,選擇合適的藥物進行消毒。特別要注意的是,清塘消毒完以後,要進行解毒,藥效全部消除以後才能投放蝦苗。給蝦塘加高水位,可以有效避免水質惡化,對蝦在深水環境下能更快生長。在原有的蝦塘基礎上,將池埂進行加高加固,水位保持在2.2~2.4米就比較合適,池塘改深加水以後,在水裡使用一些微生物製劑進行調水,有利於水質改善和對蝦的生長。養殖時間稍長一些的蝦塘,溶氧含量偏低,水質就容易惡化,在蝦塘裡安裝增氧裝置,不僅可以提高水中的溶氧含量,打破池底病原微生物形成的遮蔽層,還原蝦塘的自淨能力,全方位地改善池底的環境,減少黑化機率。利用科學的方法投餵飼料,並不是飼料投得越多就越好,要講究營養全面,植物性的飼料與動物性的飼料合理搭配,根據對蝦的生長情況和環境變化,投餵合適的量,提高飼料的利用率,減少殘餌的現象發生。小結:蝦塘出現黑底,由之前的水色變成了比較黑的水色,底部環境惡化已經到了很嚴重的地步,使用藥物防治只能解決臨時性的問題,要想徹底改善,必須要進行清塘消毒,進行換水。養殖對蝦水體環境要求很高,水質稍有變化,對蝦就會出現反應,應儘量避免蝦塘出現黑底的現象。
-
8 # 珠海禾蟲哥
在水產養殖上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塘底如同茶葉,如果茶葉不好,泡出來的茶也不會好。這句話的意思實際上是說池塘底質對於水質起著重要的作用,其實在對蝦的養殖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塘底發黑的現象,我們該如何解決呢?塘底發黑產生的原因
塘底的淤泥隨著養殖時間的延長會逐漸的變黑,那麼到底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隨著養殖時間的推移,對蝦不斷的生長,投餵的飼料就會逐漸的增多,那麼產生的糞便也就會增加,隨著糞便的不斷累積,底泥會增厚變黑。此外,由於對蝦攝食都是抱食,那麼在攝食過程中也會造成一些碎屑堆積塘底,增加塘底的汙染。
在養殖的中後期,我們經常會發現藻類變濃,我們都知道有生長就會有死亡,高濃度藻類其實是保持著生長與消亡的一個動態平衡,那麼死亡的藻類也會沉積在塘底。
雖然各種碎屑是導致塘底發黑的直接原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池塘底部溶解氧的不足。由於底泥堆積大量有機物,對於溶解氧的需求是相對較高的,但是對蝦等都生活在水體的底層,造成底層的溶解氧不足,進而導致了底泥不能氧化進而發黑。
池塘底泥發黑的危害正如前面所講的泡茶原理,塘底發黑會影響水質,進而威脅對蝦的健康。
塘底發黑導致底層水體指標惡化,特別是一些有毒有害物質會使對蝦中毒,進而引起對蝦的死亡,同時會降低對蝦的免疫力,更容易受到病蟲害的侵襲。
塘底發黑會滋生大量的有害病原菌,這些病原菌會侵襲對蝦,進而產生各種細菌性疾病。
塘底的有機質會滋生纖毛蟲等寄生蟲,這會寄生到對蝦體表以及鰓部,影響對蝦健康以及生長,嚴重的會引起死亡。
塘底發黑會汙染投入池塘底部的飼料,導致對蝦生長緩慢,飼料係數會增加。
塘底發黑是一顆定時炸彈,一旦天氣有變,會產生反底現象,池塘底部的有害物質上升到整個池塘,導致缺氧,進而引發翻塘等事件。
由上可知,塘底發黑是養殖過程中一個需要重視的問題,那麼我們該怎樣避免以及解決呢?
塘底發黑的預防措施在水產上,我們常說防重於治,那麼該如何去操作呢?
合理的投料,在日常的養殖過程中,投料要適度,如果過度投餵會造成大量飼料沉積在底部進而造成底部發黑。
加強增氧,溶解氧的高低決定著底泥的氧化程度,很多時候底泥發黑是底部溶氧不足最直接的表現。
降低養殖水深,在養殖情況允許的情況下適當降低養殖水位,這樣增氧機可以起到攪動水底的作用,防止底部發黑。
合理使用微生物,微生物可以分解池塘裡的有機質,在養殖過程中適當使用厭氧微生物可以分解池塘底部有機質,防止底部發黑。
選擇好的飼料,雖然目前對蝦飼料配方差異不大,但是好的飼料產生的廢棄物少,對池塘底部的汙染就會少。
池塘底泥發黑的解決方法有時候預防措施不到位很容易就產生底泥發黑的現象,那麼這時候我們該如何做呢?
增強對蝦的免疫力,底泥惡化最終會對對蝦產生各種危害,因此要先保證對蝦的健康。
加強增氧,溶解氧可以氧化惡化的底質,特別是發黑的底泥往往是存在氧債的,因此要加強溶解來補償氧債。
氧化性物質進行改底,目前市面上很多氧化性改底劑,比如過硫酸氫鉀。
微生物處理,底泥發黑多數是有機質得不到分解造成的,因此可以使用光合細菌等進行分解。
總結:池塘底泥發黑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因此在養殖過程中我們要本著以防為主的理念,從飼料、管理等方面下功夫,這樣才能避免底泥發黑現象的產生,避免對對蝦養殖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
9 # 農牧生態迴圈實踐者
南美白對蝦養殖,目前都是採取高密度生產模式。大量的餌料投入、對蝦快速生長所產生的糞汙等,都非常容易在池塘底部累積大量有機質,導致淤泥不斷增厚、發黑。作為泥底的池塘,如果底部淤泥發黑厚度超過5釐米,容易產生很多不利於白對蝦生長的物質和環境。
一、塘底發黑是怎麼回事?
1、清淤、曬塘不足:經常由於快速週轉、天氣原因、管理疏忽等原因,出蝦後的池塘沒有徹底處理,池塘底部還有大量淤泥。
底部發黑,在全鋪底的高位池養殖、工廠化養殖等養殖模式中不易出現,而主要是底部為泥底的池塘發生。
有些池塘,養殖者急於第二次放苗,池塘休養時間不夠、塘底的氧化還原電位恢復不好。塘底表層雖然變成黃色,但1~2釐米以下,仍然是黑色。這樣的現象,就是底部清淤不徹底、休養時間不足的表現,很容易遺留大量有害雜菌、寄生蟲、有害化學物質等。
2、由於養殖密度大,投放的飼料量大,殘餌與糞汙在底部的累積量大。
對於高密度養殖來說,飼料的合理投放是飼養管理環節的技術關鍵。如果不能合理投放飼料,不但會造成飼料大量浪費,而且導致塘底殘留過多,大量有機質累積。
另外,養殖中後期,白對蝦進入快速生長階段,白對蝦採食量增加,其糞便等排洩物也會增多,大量的糞便和殘餌都需要微生物分解、消納,這個過程需要大量消耗池塘底部和水中的溶氧,很容易造成整個養殖水體的溶氧不足,嚴重影響養殖動物的生存和生長。
如果這時養殖水體的增氧裝置不足,導致池塘底部長期溶氧不足,就會因厭氧發酵,在池塘底部產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質,如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甲烷等物質,池塘底部就會發黑、發臭。
而養殖水體中溶氧不足時,必然會造成塘底厭氧細菌的大量繁殖,誘發塘底致病菌(如弧菌等)的爆發,這是引起細菌病的主要原因。
3、經常使用聚合物類產品調水、改底,大量有機物聚合、吸附、沉澱於塘底。由於使用絮凝劑等化學物質,大量物質沉澱底部,很容易形成所謂“聚毒層”,在池塘底部緩慢酸化、變黑臭。初期,水體表明看似“清潔”,實則“底部惡化”,一旦爆發,對養殖動物危害非常大。
4、水草、青苔等水生植物死亡、水生動物死亡等殘留物腐爛,大量耗氧,造成底部缺氧發黑。天氣驟變、高溫、低溫等因素會影響養殖水體中浮游生物、水草等的變化,出現“轉藻”、“倒藻”等問題。一旦發生這類問題,很容易產生“藻毒素”,對白對蝦產生直接危害。同時,死亡的藻類、水草等的腐爛,也需要大量耗氧進行分解。所有這些情況,都會導致池塘底部缺氧、底泥發黑、發臭。
5、養殖水體過深。水體1.5米以上後,如果增氧量不足,引起塘底長期溶氧不足,底部厭氧菌、腐敗菌大量繁殖,導致淤泥發黑、增厚。
二、塘底發黑的預防
養殖成功的關鍵在於預防,未雨綢繆,這似乎是老生常談。實際生產表明,只有把危險扼殺在搖籃之中,才能減少養殖的病害發生。這是提高水產養殖成功率、降低生產成本的必由之路。
1、徹底清塘、暴曬。
這是最簡單、省錢的方法。如果還沒有放苗,就可以對塘底進行清淤、曬塘。塘底經過清淤和暴曬之後,塘底會慢慢變回黃色,黑色的淤泥就會變成“具有活力的”泥土。
如果沒條件清淤曬塘的,可以用大量的生石灰進行處理。根據淤泥多少,每畝用100-200kg,可有效減少淤泥的積累,殺滅淤泥中的寄生蟲、細菌和病毒,有利於養殖的安全。
2、科學種植水草、保護水草。適宜的水草,有助於提高養殖水體溶氧含量、吸附某些有害元素、淨化水體、保持水質清晰。
3、加強日常管理。
換水:適當換水,平衡養殖水體生物總量。換水,是增加養殖水體中生物多樣性、降低養殖水體中有害物質含量的有效方法。但換水要注意,一次換水量應在10~20釐米,不宜過急。
喂料:以提高飼料消化利用率為主要目標。飼料利用率是提高生產效率、降低養殖成本的關鍵一環。因此,不同消化率的飼料,也就決定著不同的生產效率和生產成本。比如說,飼料效率差一個百分點,就可能意味著生產時間延長3天以上。一方面飼料消耗量增加了;另一方面人工、水電、調水劑等費用都要增加。
調水:以不斷調整藻相、菌相平衡為主要目標,圍繞這一中心工作進行調水。一般來說,白對蝦養殖成不成功,看藻相。即藻相好,成功率就高;養殖能不能高產,則要看菌相。沒有良好的菌相,想獲得高產,實在是比較難。建議採用“定期改底 + 生物調水 + 微生物調控”的模式,穩定水質為調水的核心。
增氧:合理配置增氧裝置,提高水體的溶氧。養殖水體中溶氧含量,是白對蝦生長髮育之必須。養殖水體中溶解氧的主要來源是水生植物、藻類等的光合作用產生。而耗氧大戶則主要是水體中有機質、殘餌及動植物屍體的分解。真正南美白對蝦消耗水體中溶解氧的比例,只佔耗氧總量的5%左右。
三、塘底發黑的解決辦法
在養殖過程中,我們不可能等到塘底發黑時才來處理的。因此,定期清理,及早預防是養殖的關鍵。當你發現塘底已經發黑時,其實養殖動物的生長已經受到影響,塘底的細菌、寄生蟲等也已經大量滋生,這個時候才來處理,其實已經晚了。但亡羊補牢也未為晚也,發現問題立即處理總比不處理的好。
1、減料:先要停料。白對蝦停料幾天,一般問題不大。停料的目的一是降低廢棄物進一步產生;二是減少動物攝食的同時,降低了“病從口入”的危險;三是便於仔細分析原因,對症下藥。
2、改底:改底是必不可少的動作。養殖前期,可採用生物方法,進行改底。養殖中後期,由於白對蝦的生長加快、殘餌量增加,生物改底的速率要低一些。因此,應該以化學改底。
3、解毒:注意改底後,要使用有機酸進行水體“解毒”,這是養殖作業不可缺少的環節。
4、調水:根據池塘水質、溫度、氣候、塘底質量等,採用適宜的微生物水質調整動作。定期進行“改底+微生物調水”,只要使用的產品效率、成本相適宜,就可以較好地穩定水質。
5、保肝:僅僅對養殖水體工作還不夠,應注意白對蝦自身的健康。白對蝦的肝胰腺是集消化、免疫、抗病等為一體的要器官。大部分疾病u發,都是由於白對蝦肝胰腺出現問題,或者是病變發生時。“保肝護肝”在白對蝦養殖中一直是一個困擾許多養殖者的問題。
事實上,大家都抓住了“重點”,那就是“保肝護肝”。但使用的產品的效率如何,決定了保肝護肝的有效性。
回覆列表
對蝦塘底黑要改良塘底,底層水質已經壞了,首先要用增氧底改改良劑全塘潑撒,如果塘底黑嚴重要多用一次,過了三天在用解毒藥用一次,那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