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穿衣打扮分享

    在搶玩具的問題上,一般會出現在寶寶兩歲左右的時候,開始有物品所有權的意識,會互相搶玩具喊這個玩具是我的,尤其是在幼兒園這種所有權不清楚的單場合下。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不必馬上制止,可以觀察孩子可否自己協商解決玩具的歸屬問題,如果不能解決開始爭吵,那麼家長再出面引導孩子,告訴孩子應該懂得公平和謙讓,引導寶寶交換玩具輪流玩,也可以告訴寶寶懂得想要一個玩具就要把另一個玩具分享給其他小夥伴,要讓寶寶知道,哪些玩具是自己的,那些玩具是小夥伴的。

    這樣既可以教會孩子禮讓又可以維持孩子較高的自尊心。

    ……………………………………………………

  • 2 # 嘟寶媽咪說

    這個年齡段的寶貝應該是處於物權敏感期,他不是故意要去搶別人的東西,他只是以為那是自己的。

    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慢慢開始我自主意識,知道自己的東西要保護。通常會有以下的表現,誰的東西都是他的,見到別人的玩具也要搶過來。家裡的玩具放那不玩,別人一碰就一定要搶過來,不然就哭鬧不止。這個時候父母千萬不要以為孩子是自私或者霸道,一定要合理的引導。孩子自己的玩具,讓別人玩之前一定要徵求寶寶同意,孩子不同意,就不要硬要分享。並且告訴寶寶這是你的。如果寶寶一定要別人的玩具,那麼也要向孩子解釋這是別人的,我們不能搶過來。孩子哭鬧的話,就先抱寶寶離開,等寶寶冷靜下來再和他解釋。這個時期的寶寶最大的特點就是分不清你的還是別人的,什麼都是他的。所以父母一定要引導孩子認知,切記不可嘲笑打罵硬強迫孩子。不然以後孩子長大會性格懦弱,屬於自己的東西也會畏首畏尾不敢保護爭取。平時在家也可以告訴寶寶,這個手機是媽媽的,這個玩具是寶寶的等這樣的對話,幫寶寶建立界限意識和歸屬權認知。至於在幼兒園我就不太清楚怎麼解決了,最好和老師溝通下吧!

  • 3 # Nicer個人成長

    孩子的過渡和探索期

    這種現象在兩三歲的孩子中很常見,有的孩子會認為自己的玩具不能給別人或者不願意給別人玩;有的孩子會覺得自己先玩的玩具也是屬於自己的,被人拿走了就要搶回來;還有的孩子覺得我也喜歡那個玩具,所以我想拿過來玩。這些行為其實是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還沒有清晰的界線感,他不知道也不懂得哪些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哪些是別人的,並且父母也沒有在這方面給予太多的引導和教育,所以孩子會爭搶玩具。

    兩歲的孩子大部分都還不能完全聽懂大人的話,也不能完全明白生活中的一些道理和規則,所以這個年齡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過渡期也是探索期,渡過了這個年齡階段他們會探索出自己的東西和別人的東西的區別,他們不會再任性地認為所以自己喜歡的東西都是自己的,他們也會明白別人的東西不能隨意拿走,必須要得到別人的同意,當然這個過渡期和探索期還需要父母的教育和引導。

    我們能給予孩子的幫助

    從關心育兒教育開始,我逐漸意識到父母對於孩子方方面面的影響,如果我們真的為了孩子好,首先就是親力親為地做好榜樣,其次是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最後是運用合適的方法去教育引導孩子,在這裡的問題上我們可以為孩子做的:

    1、教育孩子懂得分享(玩具)

    懂得分享的孩子會更大氣,也不容易發生爭搶玩具的事件,所以解決孩子愛爭搶玩具的其中一個好方法就是教孩子懂得去和他人分享,不管是玩具還是其他的任何物品都可以分享。

    比如:在家吃點心和水果的時候,可以教孩子給家裡的每個人成員都分享這些點心和水果,並讓孩子親自把點心和水果分享到家人的手裡,當孩子做完這件事後對他做出的這個行為過程進行誇獎,注意是誇獎孩子的行為過程,不是直接誇獎孩子你真棒!而是告訴他:“謝謝寶貝把點心分享給爺爺奶奶,還有爸爸媽媽,明天我們再給你的好朋友帶一塊去好嗎?,”這樣孩子能體會到分享的快樂,在心情高興的情況下會樂意接受給好朋友帶一塊去的建議,經過多次的分享教育讓孩子養成習慣,並自然地表現出分享的行為。

    還有一種教孩子學會分享的行為,就是父母經常做出分享的行為榜樣,不管是在家還是在外面,特別是孩子在身邊時,因為孩子會模仿和學習大人的言行,所以這種言傳身教的方法是非常好,也非常有效的。

    2、讓孩子明白什麼是自己的,什麼是別人的;如果自己真的想玩,我們可以採取什麼方法去達成心願。

    最好的教育還是在家庭環境裡,不要想著孩子是自己的,家裡任何東西孩子都可以玩,都可以碰,如果沒有給孩子設定清晰地界線,孩子不僅不知道輕重,還會認為所有東西都是他的,只要他喜歡。因此我們要明確地告訴孩子,在家裡哪些是媽媽的東西,哪些是爸爸的東西,哪些是他的東西,並告訴孩子東西是可以分享,但是別人的東西一定要經過同意才能拿。

    方法1:我們已經告訴過孩子哪些是爸爸的東西,這樣我們就可以當著孩子的面,詢問爸爸:“請問陳先生我可以用你的(XX)東西嗎?”這樣孩子就知道,原來要用別人的東西前需要這樣做。同時你也可以直接跟孩子進行練習。

    方法2:我們陪孩子玩玩具時也可以故意問孩子:“寶寶,媽媽覺得那個玩具很好看,你可以分享給媽媽玩一下嗎?”孩子不一定每次都會同意給我們,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對孩子的練習。

    方法3:當孩子向我們要什麼東西時,也是非常好的練習機會,如果孩子向我們要手機玩,我們可以引導他用正確的方式向我們表達他的需求,這樣久而久之孩子也就能學會用正確,禮貌的行為去向對方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爭搶玩具的事也就不會再發生了。

  • 4 # 我是松果子

    首先2歲半的寶寶上幼兒園年齡有點小。您是給寶寶上的早教班還是正式上幼兒園了。寶寶上幼兒園最合適的年齡是32個月以上到36個月。

    2歲半的寶寶正在處於物權意識敏感期,也就是通俗的講,到了這個年齡階段,寶寶搶別人的玩具或者什麼都是他的不和其他人分享,寶寶正在建立他的領地意識,寶寶發育的非常正常,寶爸寶媽不要擔心。這是寶寶成長必須經歷的一個階段。我家寶貝就是從這個階段過來的,我也曾為此煩惱過擔心過,但都是多餘的。首先寶爸寶媽要正確的引導寶寶,不要訓斥寶寶,要有耐心,要邊玩邊引導,不能對著寶寶大道理講一大堆,寶寶聽不懂,也不知道該怎麼做。教寶寶學會好東西要跟小夥伴一起分享:

    1、每天放學後或者週六、周天,家庭成員和寶寶一起吃水果,比如:一個蘋果切成很多塊,分成媽媽一份,寶寶一份,此時媽媽就說,寶寶我們換了吃吧,媽媽的蘋果特別甜,媽媽想嚐嚐寶寶的甜不甜,寶寶都有好奇心,寶寶就同意了。在快樂的親子互動玩樂中已經完成了分享。每天堅持,萬萬不可給寶寶一個人吃,家裡人都不吃,寶寶給爸爸或者媽媽喂一次,都說寶寶吃吧,我們不吃,時間久了,寶寶就會覺得我一個人吃是應該的,久而久之寶寶不知道分享,不知道感恩,還有可能變的自私。

    2、給寶寶買些關於教行為習慣的睡前小故事的繪本每晚講給寶寶聽,因為此時寶寶的注意力和記憶力是最佳的狀態,寶寶就能記住書裡講的內容,在白天玩時,馬上要發生之前搶東西的行為,此時寶爸或寶媽就提一下書裡講的內容,爸爸或者媽媽有點想不起來了,寶寶給爸爸媽媽講一下嗎?寶寶馬上就能想起來,也會把繪本里的內容給你描述一遍。此時你就說,那寶寶該怎麼做那?這時寶寶會停頓一下,對你說跟繪本里的那隻小動物一樣做。反覆進行一段時間。

    3、每週週末或晚飯後,帶著寶寶到小區或者院子裡跟其他小朋友玩,去的時候讓寶寶自己挑選一兩樣玩具。對寶寶說如果你想玩別的小朋友的玩具,你拿你的玩具跟其他小朋友換,但必須先跟小朋友商量好後,再換著玩。別的小朋友想玩你的,也要經過你的同意或者拿他的玩具跟你換。這樣進行後,晚上睡覺前,寶爸或寶媽就對寶寶說:今天你跟某個小朋友換的玩具好玩嗎?寶寶肯定說好玩,你就說,那我們下次還跟他換著玩吧!換就是分享的意思,加深寶寶對分享的印象。

    4、週末節假日約上一兩個有寶寶的朋友,他們的寶寶跟你家寶寶差不多大的。一起到戶外去玩耍,你們大人玩大人的,小朋友玩小朋友的,小寶寶都非常聰明,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自己就能掌握其中的規律。也就是模擬了幼兒園的小型群居生活。

  • 5 # 暖爸萌媽育兒記

    我家二寶已經三歲了,但依然是那樣“霸道”。平時他自己的玩具不給別人碰一下,這倒也罷了,偏偏還要去搶別人的玩具。有時候帶他出去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如果對別人手裡的玩具喜歡了,他便會直接上前去拿過來據為己有。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大人把它奪回來,他反而會受了莫大委屈似的張嘴大哭。

    究其原因,大概是小孩子三觀尚未完成吧?他們雖然萌發了物權意識,但卻還沒有“他權意思”。所以他們就以為: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

    比如有一次,小傢伙看到別人的小手槍非常喜歡,便趁人不注意拿了過去,惹得對方哭鼻子找我們大人告狀。可是,不管我們好說歹說,我家孩子就是不肯還給人家。後來萬般無奈了,我只得直接動粗,伸手去奪。可即使這樣,他依然哭喊著“這是我的”不肯鬆手。

    其實對於這樣的問題,大人完全沒必要過於焦急。我們應該給與孩子足夠的耐心,等待他們意識的覺醒。一旦等到他們能夠分清彼此,那麼這些問題便能夠迎刃而解。

    我們所能做的,便是在平時生活中給予積極的引導。假如家裡有兩個孩子的話,教育起來就容易多了。買玩具的時候,我們可以買兩件,明確告訴他們:這個是你的,另一個是哥哥或者姐姐的,你們可以分享,可以互相交換,但是一定要保管好屬於自己的玩具,而且不可以搶奪別人的那一個。如果兩個玩具有差別,比較顏色形狀,那就更加有利於他們區分了。

    另外,在分發食物的時候也可以用上類似的方法。

  • 6 # 懶媽育兒路

    不過,對於自家孩子來說,搶別人的東西可能不會覺得吃虧,但對於被搶孩子來說,就可能是一種傷害了。而且處理不好,還可能導致兩個家長之間的衝突。

    所以,面對自己孩子搶別人孩子的東西的時候,家長首先需要擺正姿態,即一定要及時將玩具歸還給主人。

    這樣做有兩個好處,第一安慰了被搶的孩子,第二,讓自己孩子明白,別人的東西是不能搶的。就算搶了,也是要還回去的。

    然後就不要責備孩子了,更不要打罵批評。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萌發自己的物權意識。這個時候,家長如果沒有處理好,沒有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方法,那麼很可能會延長孩子的這個階段。

    所以,在這件事上,只要堅定得歸還玩具就足夠了。

  • 7 # David媽咪育兒

    說了這麼多兩歲半孩子的特性,在問題中我們不難發現。在幼兒園愛搶玩具,其實是他的一個訴求,他不認為玩具是某一個小朋友的,寶寶想玩哪個都可以呀,別的小朋友能玩,我怎麼不能玩。

    好了,問題衝突來了,別的小朋友玩的時候寶寶也想玩,由於不知怎樣表達準確,就用最直接“搶”的方式來對待了。

    這其實是很正常的現象,沒有哪個兩歲半的寶寶能用清晰的觀點開表達自己也想玩,希望小朋友也能讓他玩的來用語言處理好的。

    在說一下這個情景是發生在幼兒園,如果這個問題是老師和媽媽溝通的一個結果的話,那我倒要問問清楚當時的過程是怎樣的。是不是寶寶一見哪個小朋友玩玩具就上去搶,還是他喜歡某個玩具看到別的小朋友玩他就著急了。

    清楚發生的原因才好想好的辦法。而且,我前面提到在幼兒園發生的,老師是有責任的。應該在問題發生之前有預判,判斷出不好的結果要及時去和寶寶溝通,不能任由孩子們做處理。

    兩歲半小孩子是不具備這個能力的,老師說予家長也無非是給自己減壓,可以理解。寶媽可以和老師再進一步的瞭解 不要直接就給孩子下定論。

    小孩子雖小,尊重卻不可缺少。在養育過程中不斷髮現孩子、感知孩子理解孩子才能和孩子一起度過快樂的童年時光。

  • 8 # 太陽的秘密

    正常的,我家在那個時期都是“我的”他見到的,碰到的,拿到的都是“我的”,每個孩子處於這個階段的時候都一樣。

    不贊成什麼都不說,直接從孩子手機搶走,這樣既不能教育,也傷害孩子。

    和孩子好好說,先來後到,想去玩別人手中的玩具可以備一個玩具交換玩。父母們不要覺得自己孩子能搶玩具就很好,引導不好,孩子就會養成“小霸王”,過度苛責會讓他深深自卑。

    父母們先了解這是孩子的“物權意識敏感期”好好引導就好了。不隨意給他貼標籤。

    父母們需要了解孩子,再去陪伴,不是所謂的教育和指導。

  • 9 #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確實,有經驗的家長都知道2、3歲左右的小孩子很難帶,正是自我意識發展、“自我為中心”的時候,覺得任何東西都是“我的”!

    有些孩子還只是“窩裡橫”,在家裡什麼都是自己的,出門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的時候,則會收斂很多;

    但有的孩子不論家裡外面,看到喜歡東西都是直接開搶;

    既然孩子搶玩具,是因為在孩子心目中,任何東西都是“我的!”那我們首先讓孩子明白:

    事實並不是這樣,這世界上有“所有權”這個概念。

    爸爸媽媽可以經常說一說這些詞彙:

    “寶寶的”;

    “我的”;

    “爸爸的”;

    “媽媽的”;

    “別人的”、

    ……

    讓孩子初步明白物品歸屬的概念,讓他知道: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我的。

    當然,也不用教得太嚴肅,可以把這個過程做成遊戲,好玩一些,孩子更樂意接受。

    比如:讓寶Bora猜家人各自的生活用品:

    這件西裝是誰的呀?

    這條漂亮的紅裙子是誰的呀?

    藍色的杯子是誰的呀?

    粉色的毛巾是誰的呀?

    孩子猜對了,都能得到一個抱抱和親親作為獎勵。

    重複幾次後,小朋友會快速學會了物品歸屬的簡單詞語表達,要是媽媽拿錯了杯子喝水,孩子很可能跳出來糾正:“這是爸爸的!”

    那說明我們的“物權概念”教得很好了。

    教會孩子“交換”的概念

    明白物體歸屬的概念後,還可以幫助孩子瞭解“交換”這個概念和做法。

    在家裡,遇到孩子開始搶大人的東西時,這時候大人一定要先強調說: “這是我的,不是寶寶的!這是我的,不是寶寶的! ”

    如果孩子不依,還是邊伸手搶,邊大叫:“寶寶的!寶寶的!……” 這時候,大人可以指著孩子手中或是他身上的任何一個物品說:“換!” 然後拿走那個物品,並把你手上的東西給他。

    如果他也要搶回來你拿走的那個物品時,指著他剛剛得到的東西說:“換!”,並再一次重複交換的動作。直到孩子不再兩個一起都搶時,遊戲結束。

    當然,想讓孩子配合你玩這個遊戲,那家長一定得把遊戲做得好玩一些,氣氛輕鬆一些,說“換”的時候,語調幽默一些,有變魔術的感覺就更好了。

    要是虎著臉,嚴肅地說:“換”!那就不是遊戲,變成命令和訓練了。孩子不會喜歡,還會壓力山大,更不願意接受“交換”這件事。

    這種交換的遊戲要多進行了幾次,直到孩子看到你手上有啥他想要的,會去尋找一件他的物品過來交換,說明他已經瞭解“交換”的概念和做法咯。

    這時候家長得“提升難度”,因為交換也得自願,不能你想換就換啊。

    所以,我們可以跟孩子說:

    媽媽現在不想換,你可以過一會兒再來找我換。

    或者,還可以和孩子談條件:

    媽媽不想跟你換小火車,你能拿你的巧克力和媽媽換嗎?

    一旦孩子懂得了“交換”,還懂得了“對方不願意換”要怎麼辦,那麼交換策略就能運用到他和小朋友的相處中了。

    出去玩的時候,帶上一兩件他自己的玩具。一旦看上別的小朋友手中的玩具了,引導他和其他小朋友交換來玩,這樣基本解決搶玩具的問題。

    遇到別的小朋友不願意換的時候。需要告訴他:

    “哥哥的玩具不想和你換呢。我們等一下再來問問哥哥。”

    孩子一旦自己交換成功一次,就會對自己的“溝通能力“充滿信心,下次就跟更願意嘗試這樣的方法。

    所以,家長也不妨暗中幫幫寶寶,引導自己的孩子去找個性格溫和、多半會答應的小夥伴嘗試交換,讓孩子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

    在尊重孩子意願的情況下,教會孩子分享

    分享是一定是自願的。如果“強迫給,不給就不是好孩子”,那不是“分享”,那叫“徵收”。

    強迫孩子把東西分給別人,結果雖然是分了,但是這個“分”的過程,一點都不開心,一定會讓寶寶對“分享”這件事,產生很不好的印象。

    所以有時候孩子不願意分享,並沒有什麼錯。而如果孩子願意分享,一定是因為分享能“使快樂加倍,使痛苦減少”。

    既然分享, 就要讓孩子體驗到分享的樂趣,幫助孩子準備禮物的快樂、收到孩子分享時候的開心,都要誇張的表現出來。讓寶寶也體會到分享的好處。

    再介紹一些繪本來幫助爸爸媽媽~ 這幾本和物體歸屬有關的繪本,讓小朋友初步明白物體歸屬基礎上的分享概念。

    繪本推薦:

    1、Anna Kang的《That’s (Not) Mine》

    2、Shutta Crum的《Mine!》

    3、Shelly Becker的《Mine! Mine! Mine!》

    小總結:

    1. 處於“自我為中心”的成長階段,什麼都會是“我的!“ 這個時期需要家長學會正確的引導孩子。

    2. 解決搶玩具的三個步驟:教會孩子“物品所有權”的概念、學會“交換”、懂得“分享”

  • 10 # 樂看綜藝

    搶其他小朋友的玩具這是孩子的佔有心裡和得到慾望的體現,只要教育寶寶要懂得與其他小朋友交流,可以拿自己的玩具同其他小朋友交換,這樣也不見得是壞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準備託運幾罈子白酒如何辦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