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京寧

    古代雖然沒有衛星用來觀測,但是古人有古人的智慧,所以雖然沒有衛星,古人照樣能在敵軍尚未到達前,知曉對方的兵馬,並大體知道這些兵馬的構成。

    總計起來,古人憑的無非就是兩點,情報和經驗。

    諜報人員,是古代部隊中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們有個名字叫斥候,也叫探子。有句古話說不打無準備之仗,古人對戰前準備是很看重的,戰前準備除了兵馬物資外,情報也是重要部分。打仗前會派出很多斥候,跑到對方地盤去窺視對方兵馬的動向,他們都受過特殊訓練,根據一些細節就能大致判斷出敵方兵馬的動向。

    斥候是個團隊,他們會根據分工不停地將資訊報回來,由專人彙總各方資訊,供指揮官作出判斷。

    另外,還可以根據對方將領級別、列陣情況等來判斷。古人打仗喜歡先互通姓名,很多時候還會下戰書,這些經常帶有主將的官職資訊,根據官職可以判斷出其麾下人馬情況。

    古代打仗前先列陣,陣勢基本就那麼幾個,有經驗的人一看就知道是什麼陣,再根據現場人員配置情況,大體可知道敵軍數量。

    即便不列陣,紮營情況、開飯情況也能暴露部隊人員數量。所以電視上經常會看到,有些將領為了迷惑地方探子,故意多設營帳,或多埋幾口鍋燒起幾股濃煙。

  • 2 # 欲雲談史論今

    軍事對戰從古至今必不可少的手段就是偵查,在敵人行軍過程中,不斷派出斥候(現代的偵察兵)對敵人進行先期查探,是必不可少的手段。透過偵查,知曉敵方軍力、兵種、統帥等等資訊,這是戰爭必用的手段。

    公元前700年,楚國進攻絞國,在絞國南門駐紮。屈瑕說:“絞國小而輕浮,缺少謀略。可先讓楚國樵夫去引誘絞軍。”楚武王聽從了他的建議。當天,絞華人抓住了三十多個楚國樵夫。絞華人得了便宜,第二天,絞國軍隊爭搶著出城,紛紛到山上去抓楚國樵夫。而楚武王則趁機在絞國北門埋下伏兵,打敗絞國出城之兵,逼迫絞國簽訂了城下之盟。在此次戰鬥過程中,楚華人渡過彭水(湖北南河),羅國(熊姓國,在今湖北宜城縣西)特意派大夫前往打探,把楚軍人數整整數了三遍。

    公元前699年,楚國又去進攻羅國,因為之前多次出兵得勝,莫敖屈瑕顯得趾高氣揚。鬥伯比前去送行,看到這種情況,直接對他的御者說,莫敖屈瑕此行必敗。回來後,鬥伯比卻不便直接勸說楚武王,只是委婉地向楚武王建議增兵。楚武王拒絕了鬥伯比的建議,回宮後把這事告訴夫人鄧曼。鄧曼心細如髮,對楚武王說:“大夫的意思不是要增兵,而是勸君王要以信用來安撫百姓,以德行訓誡官員,而以刑罰來警戒莫敖。莫敖因蒲騷之役的勝利而驕傲,自以為是而小看羅國。您若是不加督責,他對敵人就會不加防範了吧。”楚武王聽了,急忙派人,想把屈瑕追回,結果沒能追上。

    屈瑕出兵後,在軍中下令:“敢進諫的一率受刑!”在渡過漹水時,軍隊根本不設防,次序混亂地就開始過河。這時,早有準備的羅國聯合盧戎兩邊夾擊楚軍,楚軍大敗。莫敖屈瑕在楚國荒谷(湖北江陵縣東南)自殺,其他將領則自囚在冶父(湖北江陵縣東南),聽候楚武王處置。楚武王卻非常自責:“這都是我的過錯。”於是,把這些將領們都釋放了。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楚武王敢於承擔責任,厚待下屬的一面。同時,更可體現楚武王夫人鄧曼的知微見著與明白事理,確實是難得的賢內助。

    雖然《左傳》未記載戰役的詳細過程,但這次羅國擊敗楚國的戰役,明顯就是一場事先偵查敵方實力的有準備之戰。正是因為羅華人對楚國軍隊的實力及統帥都有了充分了解,“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才能在楚國進攻時佔盡先機,一舉獲勝!

  • 3 # 農業鎮長日誌

    確實,判斷對方軍隊數量是克敵制勝的一大關鍵因素。但是在古代沒有衛星或雷達,可以一目瞭然的計算人數,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知道敵方的軍隊有數量,就需要依靠一些經驗和特殊的方法。

    當然,如果是幾百個人,那麼數一下還是簡單的,但是幾萬人,甚至幾百萬個人呢?又怎麼數的過來呢。比如白起坑了四十萬趙兵,難道這個數字就是真實的麼,那就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技術問題。

    一、看對方號稱。古代凡部隊出征,如果是正規的大軍隊對抗,不是奇襲偷襲什麼的,往往表現的很光明正大,對方往往會亮出數量。當然這個數字水分是肯定有的,要麼誇大其詞,虛張聲勢,要嘛縮小數字,故意示弱。所以最終都要依靠自己在對方公開基數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折算。比如,在赤壁之戰中,曹操號稱有"八十萬大軍",其實也就是為了嚇唬嚇唬人,實際上不會超過20萬人。這水分也算夠大了。

    二、看糧草爐灶。軍隊出行離不開糧草,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一般古代出兵補給會提供30到60天的糧草量,糧是給人吃的,草是給馬吃的。所以透過觀察糧草數量,就可以大致估算出對方的軍隊數量。另外一個就是測算爐灶數量,軍隊吃飯一般就地起灶,一般一個灶,根據大小可以提供3個人,6個人吃飯,那麼透過爐灶數量就可以大致測算人數了。還有就是數炊煙多少來計算。

    二、看旗數和鼓數。所謂"一鼓作氣",古代行軍打仗很注重精神鼓舞,所以軍旗和擊鼓是必不可少的。也會有專門搖旗吶喊和敲鼓的人,裡面的花頭是很多的。為了彰顯氣勢,鼓手和旗手的數量可以說都有專門規定,能夠覆蓋全軍,所以透過軍旗以及擊鼓的數量,也能夠反映整個軍隊的數量來。

    三、看揚塵程度。大軍開過,塵土飛揚。對於有經驗斥候,或者老將軍,透過風力大小,看軍隊前進時揚起的煙塵多少,就可以判斷敵軍大概的人數。

    四、看軍隊的長度。軍隊的行走速度,截面積大小,透過的時間,經過公式計算,也能夠大致推測出來數量。

    五、看馬糞。這主要看騎兵的數量,透過馬糞的多少,測算馬匹數量,進而推測人數。

    六、看帳篷數量。一般一個帳篷住多少人是一定的,根據帳篷的規格和數量,大致可以判斷數量。

    當然兵不厭詐,你有測算數量的方法,對方就會利用你的方法來反制你。比如張飛長坂坡透過在馬尾巴上綁上掃把,加強揚塵,讓人誤判數量。孫臏透過減少爐灶數量誘敵,抓住了龐涓。諸葛亮則反其道而行之,透過加灶嚇退司馬懿。

  • 4 # 東北三叔

      這個問題挺專業的,就根據平時的閱讀和對史料的理解,試答一下。

      在沒有衛星的古代,想了解來犯之敵的具體數量,是一件綜合工程,需要大量有經驗的人才來綜合分析很多資料,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這些資料包括旗幟、鼓角的數量,灶、輜重的多寡,營盤的規模等等,都可作為依據。

      當然,這都需要有經驗的專業人員來進行。

      下面,且聽我一一道來。

      本文的分析大量以宋代為例,之前之後朝代軍隊的訓練、行進、作戰方法都大同小異,讀者諸君自可舉一返三,觸類旁通。

    單位軍隊旗幟、鼓角的數量是固定的

      任何時代的大規模軍團出征,都是一場多人數、多層級、多方面的人力協作,古代也是如此。在那個時代,通訊非常不發達,要達到戰場指令的上下通達,就必須用旗幟、鼓角這些聽覺、視覺方面的直觀訊號。

      作為一名合格計程車兵,首先必須掌握的,就是能夠正確、迅速地識辨、聽從這些指揮系統的命令,古代兵書所謂“習旗鼓”是也。

      單止旗幟一樣,古代軍隊就非常複雜,比如代表國家或陣營勢力的“國旗”、主帥的帥旗、不同建制、兵種的軍旗等等。

      古代各朝的軍制不同,以宋朝為例,沿用的是唐代的軍制,大致如下:

      大凡(五十人為隊),百人為都,五都為營,五營為軍,十軍為廂……每都立軍使都頭兵馬使,則古之隊正之任也;每營立指揮使,則古之旅師之任也;每軍立都指揮使都虞侯,則古之師帥之任也;每軍、每廂、每第立都指揮使,則古之軍將之任也。據《武經總要》

      這段的意思就是,每五十人設為一隊,設隊長;兩隊為一都,由都頭兵馬使掌管;五個都為一營,五百人,首長為指揮使;每五營為一軍,兩千五百人,首長為都指揮使都虞侯;十軍為一廂,即兩萬五千人,首長為更高級別的將軍,其地位,應該僅在統帥之下。

      軍隊又是如何建旗鼓的呢?如下文:

      凡步隊,隊五十人,其職儀則隊頭一人,副一人,執旗一人……凡騎隊,隊五十人,執儀如步隊……凡左右廂,給鼓與鉦各五具,異色都教大旗旆二口,大角各四定,曰中央幡……

      步軍、騎軍皆五十人為一隊,建一杆旗。隊之上的都、營、軍、廂都有各自相應級別的旗幟。在作戰中,一般分為左右兩廂,即左右兩翼,每廂給鼓與鉦各五具,兩杆顏色醒目的大旗兩面,大角各若干。就是說,固定的軍隊數量,旗幟、鼓角的數量是固定的。

      為什麼是固定的?因為在戰場上,旗幟、鼓角都有其固定的傳播和辨識範圍,太多太少都不利於軍士的識別。這個數量是根據長期的戰場經驗總結出來的,多了沒意義,反而會撓亂軍士的判斷,少了則達不到有效的指揮效果。

      中國古代的軍制不同,特別是少數民族的政權,都很有特色,比如女真建立的金,使用的是猛安謀剋制,蒙古的則相對簡單,十夫長、百夫長、千夫長、萬夫長,簡單明瞭,而滿清前期則是八旗制,後來又發展出漢八旗、蒙八旗等等,都是大同小異。

      因此,無論在任何朝代的戰爭中,透過計算敵軍的旗幟,都能夠大致估算出敵人的數量。

      這是用以判斷的第一種資料。

    灶和輜重的數量

      灶——五人一伍,十人一火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出門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據《木蘭辭》

      很多人容易把“火伴”,記為“夥伴”,這是不對的。雖然前者的確是後者的由來,但在本詩裡,千萬不能記錯。

      知識點啊,兄弟們。

      老話說,皇帝不差餓兵。軍隊是要吃飯的,而且要吃得好,吃得飽,士兵才有力氣。因為士兵上陣皆要披甲,所以體力消耗更大,吃得也更多。

      中國古代軍制,即“五人一伍,十人一火”,意思就是十個人共用一個灶,用一個鍋子做飯,這十個人,相互間就是“火伴關係”。這個數量也是經過長期戰爭而總結出來的,一火的人太多,照顧不過來,吃飯的時間長,或吃不飽,人太少又會造成資源的浪費,所以也是固定的。

      因此有經驗的斥候,是可以透過數敵軍駐紮地的灶的數量,來確定敵軍的人數。

      輜重數量/士兵食量=士兵數量

      每個士兵每天消耗的糧食也是基本固定的,每輛輜重車所能拉載的糧食、草料的數量也是固定的。有經驗的斥候可以根據輜重車的數量和往來的頻率,來確定每日軍營所消耗的糧食數量,再除以每個士兵的食量,就能得出軍隊的數量。

      這是一首非常簡單的數學題,小學生都能算出來。

    營盤的大小

      士兵晚上睡覺時,戰時一般睡在帳篷或臨時搭建的行軍房裡。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帳篷的大小也不同,同一個帳篷裡睡的人數是固定的。比如清末的湘軍,馬軍1營250人分5哨,每哨5棚,即一棚為10人。

      每一棚佔地大小是固定的,棚與棚之間的間隔和距離也是固定的,這些資料,還是那句老話,是經過無數血與火的洗禮而總結出來的。

      每個軍營都劃分為不同職能的區域,比如包括帥帳、幕僚參謀軍帳在內的指揮區,包含校場訓練場在內的訓練區,包括倉庫、輜重車、騾馬等在內的倉儲區,士兵們搭建帳篷和臨時行軍房的住宿區等等,軍隊的數量越多,營盤越大,反之則越小。

      有經驗的斥候,可以透過對敵人譭棄的營盤,得出很多有用的資訊。

    其他方面

      綜合以上多種資料,大致就可以得出敵軍的大致數量。

      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方法作為補充,比如敵軍行進時佇列的長度、揚起煙塵的大小高低,所經之地的軍士的腳印、馬蹄印,隨軍的軍醫、鐵匠等專業技術人員的數量等等,在有經驗的將軍和斥候眼裡,都是非常有用的資訊。

      上述材料可以作為依據,必須有兩個前提:其一,只考慮正面戰場上的偵察,間諜細作什麼的不考慮在內;其二,敵軍在正常行軍和紮營,若是碰上想透過“減灶增兵”、虛張旗幟、馬尾巴上拖著樹枝來增加塵頭、懸羊擊鼓之類的手段,達到自己戰略或戰術目的的雞賊敵將,那就另當別論了。

  • 5 # 任馳贏天下

    古代雖然沒有先進的裝置,但是在兩軍交戰的時候,軍隊裡面會派出所謂的偵察兵,偷偷去敵軍陣營附近打探敵情。當然了那時候不叫偵察兵,在古代這種負責打探軍情計程車兵被稱作“探馬”或者“斥候”。

    探馬的主要指責就是負責打探敵軍大概有多少人馬,在什麼地方紮營,離我軍距離有多遠等等。這樣的情節我們在古裝影視劇中都有見到過,比如說主帥在大營之中,有探馬來報,敵軍離此地多遠,到達哪裡了,然後主帥會令他在探……

    古代軍中的探馬就是幹這個的,偵查敵情,及時彙報。那麼古代那麼落後,這些探馬們又是怎麼知道敵軍到底有多少人馬的呢?

    現代人有現代人的高科技,古人沒有這些先進裝置,但是古人自然也有古人的原始方法。兩軍交戰,想知道對方有多少兵馬,古代探馬們大致有三種方法。

    第一種,看營地,營地計算法。古代打仗是要行軍的,也就是說從這個戰場到那個戰場需要走很長的時間,這期間難免鞍馬勞頓,所以必須要安營紮寨休息露宿。於是探馬們就會根據對方軍營中的帳篷數量來判斷有我多少兵馬,因為古代行軍打仗每個帳篷住多少人都說有數的,而且多大營地有多少個帳篷也是我有規定。所以只要確定對方有幾個營地,就能準確的計算出對方大概有多少兵馬。

    第二種,看後勤,炊煙計算法。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何況打仗計程車兵更要吃飯,吃飯就要用大鍋,而古代軍營一口鍋煮幾個人的飯也是有數的,這樣派出的探馬只有在對方做飯的時候,數一下炊煙的數量就能大概計算出對方有多少人馬了,另外探馬們還會結合看對方運送糧草的數量來判斷敵軍有多少人。這是第二種方法。

    第三種,看編制,旗幟分析法。古代軍隊是有編制的,每一個編制都有不同的旗幟,編制有大有小,人馬也有多有少。所以前去打探的探馬們也會根據對方旗幟的特點多少,來判斷他們有幾個編制,從而分析出對方到底有多少兵馬。

    大概也就以上這幾種方法,當然了不是絕對的準確,有時間對戰雙方也會用一些迷魂陣,障眼法等等來彼此迷糊對方。這個時候呢,如果想準確判斷出對方具體有多少人馬的話,那就得偷偷的抓一個對方的俘虜來拷問一下了。

    所以無論是現代戰爭,還是古代戰爭都是要講究策略的。

  • 6 # 司州牧

    關於這個問題首先我想先說明一點:戰爭的本質是一群人的智鬥。無論天時地利人和,都在於領兵的將領如何去利用和規避。而高精尖的武器固然在戰爭中能發揮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說到底還是一句話,即事在人為。下面迴歸正題。

    戰爭是相當複雜的。鄙人畢竟不很專業所以難免有錯誤不足和疏漏之處還望大家海涵指點。

    古代的戰爭沒有如今這麼先進的“全球千里眼”:軍事衛星。但不能因為這樣就不打仗,不打勝仗。

    所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誰掌握的戰場資訊全面,掌握的戰場資訊更早誰就更容易取得優勢。為此古人也會派出偵察兵,也就是“斥候”。

    斥候的主要職責就是負責打探敵軍情報,如數量,位置,目標等。

    除此之外還會抓俘虜,透過俘虜的口得知對方的資訊。

  • 7 # 話小房

    春秋時期就有了專門刺探敵軍情報的工作人員,漢朝開始設定了偵察騎兵就是“斥候”。一般斥候會透過以下的三種辦法,大致推斷出對手的兵馬。

    一是看駐紮。古代打仗有一套固定的程式,排兵佈陣、營寨規模、將領旗幟都是判斷兵力多少的因素。

    二是看後勤。就是透過灶臺,糧食運輸,水源消耗。

    三是看軍隊編制和旗幟多少,加上對方大將是誰。古代的軍隊有一個固定的編制,有也一定的旗幟。秦漢三國軍隊編制一般是每5人設伍長,百人設百夫長。

    不過以上這些畢竟透過斥候的眼睛觀察到,有的時候也會中了對面的計策,比如增減爐灶,多樹立旗幟。很有可能虛報人數。所以很多時候會打一次仗,抓一些俘虜回來詢問,做一個大致的估計。還有這個國家的人馬有多少,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很多領袖人物,大將心中都有個數,可能是日積月累的經驗,知己知彼。

  • 8 # 冷兵器研究所

    獅駝洞口有萬數小妖排列著槍刀劍戟,旗幟旌旄。這大聖心中暗喜道:“李長庚之言,真是不妄!真是不妄!”原來這擺列的有些路數:二百五十名作一大隊伍。他只見有四十名雜彩長旗,迎風亂舞,就知有萬名人馬。

    古代打仗,旗幟是指揮和編組的重要工具。比如《李衛公兵法》記載,唐軍“諸每隊給一旗,行則引隊,住則立於隊前。”而《武經總要》記載,宋軍“凡步隊,隊五十人,其職儀則隊頭一人,副一人,執旗一人,慊旗二人。”

    所以只要識別出對方軍隊的編制旗,就可以計算出對面有多少兵力了。

    當然了,古代打仗沒那麼簡單,因為對方可能會多佈置旗幟來虛張聲勢。

    比如韓信在玩背水陣的時候,就派遣輕騎兵繞到趙軍的營壘裡,然後多多插上漢軍的軍旗。結果趙軍發現身後的營壘裡都是漢軍的旗幟,而且還很多,就誤以為有大隊漢軍佔據了自己的營壘,士氣崩潰了。韓信就此打贏了背水一戰。

    總體而言,要想弄清楚對方有多少兵馬有以下途徑:間諜、偵查還有推算

    首先,間諜很重要,你在敵方國家裡有間諜,就能不同程度的知道對方總體人口、兵力,軍隊編制,乃至此次出兵的總兵力等等(間諜在對方陣營裡的級別越高,知道的越多)但要小心對方的反間計和將計就計。

    其次,偵查也很重要。因為就算有非常級別高的間諜,在沒有電報的情況下,情報也很難送出來,或者送到時,仗都打完了。這時候就需要偵查了。比如開頭說的查旗幟,檢視對方營寨的大小,以及灶坑的數量來判斷對方的兵力。但對方也會玩減灶之計。比如孫臏,“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讓龐涓以為對面的齊軍逃亡嚴重,兵力不足,結果輕敵冒進,被孫臏給坑死了。

    偵查的另一個手段就是捉舌頭,捕捉對方的人員審訊情報。但這個情報要看你抓到的舌頭級別有多高了。但要小心對方玩死間,故意透露給你錯誤的情報。而且你抓舌頭的人也容易被對方捉舌頭。所以高風險,但收益不好確定。

    最後就是推算了,就是主將要根據之前間諜、偵查而來的各種情報進行歸納推算,從錯綜複雜,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各種情報裡,判斷出對方的真實實力,這事真的超級難。而且數學真的要很好。

    另外,就算是現代,有了衛星,也只是增加了一種偵查手段而已,間諜、其他手段的偵查,以及最後的情報推算,一樣都不能少!

  • 9 # 西府趙王爺

    古代打仗判斷敵人軍隊人數其實有很多方法,畢竟開上帝視角這事兒到今天也不靠譜。

    首先完成這個任務的一般就是偵察兵了,在古代一般稱之為斥候,知道提莫嗎?他就是斥候。

    至於這個名字由來完全可以從字面意思理解。

    《釋名》曰:“五百斛以上還(環)有小屋曰斥候,以視敵進退也。”所謂“斥,度也”,“候,即候望。”

    其大概就是瞭望哨,站在高處去查探敵人的動靜,這是斥候最初的作用。

    而到了後來,他們的作用就是搞專注敵情偵查了,他們一般身手敏捷,善於隱匿。往往在戰爭開始前,將軍就會派出斥候打探敵情,其中就包括了敵人的人數,編制,以及戰場環境等等。

    是故,像古代的探馬,探子等等都是屬於斥候序列!

    而斥候們如何開判斷軍隊人數呢,畢竟不能一個一個去數吧!

    放心,他們有自己的辦法!

    第一個,看營帳!古代後勤差,一個營帳裡面人比較多,同時也比較固定。所以一般數營帳的數量,或者看紮營的規模,就能判斷出敵人的軍隊數量。

    第二個,看鍋灶!這和看營帳是一個道理,古代軍隊裡後勤差,一口鍋一口灶供給多少人都是固定的,所以可以從鍋灶的數量來判斷敵人人數。基於這個原理,有經驗的斥候完全可以透過數敵人做到時升起的炊煙數量來識別。

    第三個,看編制!沒錯,古代軍隊同樣有編制,每個編制會有旗幟區分,其人數多少可以從行軍過程中的旗幟數量和型別來計算。

    第四個,看將官。古代軍官也有級別之分,也有伍長,什長,百夫長,千夫長等等,各自的著裝,底下一般有多少人,都是可以瞭解到的資訊。

    當然了,這些都只是一些推斷,並不能確認這就是具體人數。俗話說:“兵者詭道也”,在古代的戰爭中,經常會有將軍在軍隊人數上迷惑敵人。

    比如馬陵之戰,孫臏就用不斷減少灶臺數量的辦法,迷惑到了龐涓,使他認為齊軍的人數在不斷減少,從而輕敵,孤軍深入,最終敗亡!

  • 10 # 三徑軒說

    古代判斷敵方有多少兵馬,主要是看敵軍有多少頂帳篷,因為一個鍋灶能夠供給多少士兵的飯是有大概數目的,再就是一頂帳篷能夠容納多少人睡覺也是比較固定的。所以說相對來說就可以以此來統計敵軍大概人數了。再就是看敵軍的糧草,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統計糧草也是一個估計敵軍人數及馬匹數目的方法。話說回來,好多時候打仗人數都是虛數,不準確。再就是把自己的軍隊人數誇大,震懾對方。這在歷史上很常見,所以說看歷史書不要太過於糾結作戰人數,大部分不準確。謝謝,希望這個答案能夠為您解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銀花可不可以去頭留樁做盆景大翻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