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日肖叔
-
2 # 薩沙
其實很容易理解。
日本海軍當時的實力是很強的,而且建軍以來沒有打過敗仗。
日本海軍的綜合實力,僅僅弱於英國和美國,位於世界第三位。
其中偷襲珍珠港以後,因美國太平洋艦隊被重創,實際上日本已經躍居第二位,僅次於英國(英國有6艘大型航母和17艘戰列艦)。
世界第二海軍,對於島國日本來說已經是很驚人了,日本海軍自然有理由自豪。
另外,從甲午海戰以來,日本海軍接連打敗沙俄、德國,從無敗績,自然會驕傲。
相反,日本陸軍就差了很多。
日本陸軍的實力,在列強中並不靠前。陸軍綜合實力排在日軍之前的,至少有美、德、蘇、英、法。換句話說,日本陸軍在列強中屬於二流。
日本陸軍建軍以來,打過不少敗仗。比如在西南戰爭中,曾經被西鄉隆盛那群人殺得落花流水。
甲午戰爭中,日軍贏得也並不輕鬆。
至於日俄戰爭更是損兵折將,傷亡巨大。在諾門罕戰役中,日軍雖出兵較少,但畢竟最終戰敗。
所以,日本海軍始終認為陸軍是二流,瞧不起他們。
日本海軍認為只有海軍,才是日本軍人的精華所在。
然而,日本陸軍也不服海軍,因為海軍曾經露怯多次,都靠陸軍救命。
比如著名的上海128事變,就是海軍挑起,卻被十九陸軍打的一塌糊塗,最終只能讓陸軍派兵救命。
還有甲午戰爭中,聯合艦隊並沒有取得決定性勝利,是靠陸軍打下劉公島才將北洋水師餘部摧毀的。
其實說白了,就是日本國內資源有限,全力發展海軍就要忽視陸軍,全力發展陸軍就要忽視海軍。就比如鋼鐵來說,造艦用了大量鋼鐵,只是優先供應,陸軍就缺少鋼鐵製造坦克,日軍二戰坦克數量就很少。
-
3 # 雲落十七
日本的陸軍和海軍之間的矛盾也是相當的深厚,其實日本的海軍和陸軍之間的矛盾並不是從二戰的時候才開始有的,原因:一是,在明治維新時,日本高層權利的構成並不是和其他國家一樣是統一派系中的不同人員構成的。在明治維新時日本的薩摩藩和長州藩是日本的主力軍。薩摩藩統領海軍,而長州藩統領陸軍,兩者擁兵自重,雙方是誰都看誰不爽,陸軍當時主張學習德國,發展陸軍,而海軍則是認為日本是一個島國,應該學習英國,重點發展海軍,兩者之間是根本誰都不讓誰。二是,軍費問題,因為日本本身就是一個島國,資源比較匱乏。每年的軍費蛋糕是那麼多,海軍又是典型的吞金巨獸,每年有大半的軍費用於海軍開銷,陸軍自然不高興。因此日本海陸軍矛盾越來越激烈。比如說,日本的陸軍為了登陸戰,需要運輸船,可是海軍就是不給,沒辦法,日本陸軍只能自己動手,自己製造運輸船,甚至是軍艦。而海軍有些時候也是需要一些陸軍的裝備的,但是海軍根本就看不起陸軍,也不會放下身段和陸軍要,乾脆自己生產坦克,戰車,甚至是哪怕同一種坦克,海軍和陸軍甚至連擰螺絲的方向都是相反的。
-
4 # 魏博鎮節度使王前策
這個問題如果再改一下就好了。應該改成是日本二戰時為什麼日本陸海軍相互瞧不起?
筆者就簡單說三點吧。
第一,是國內的英雄主義崇拜方向,第二,是對外戰爭的選擇方面。最後才是一個資源的分配問題。
第一點,大概是有些華人不太熟悉的吧。日本在整個二戰甚至在抗戰前以及九一八事件時候,日本國內也是大搞英雄主義崇拜的。就比如我們知道的九一八事變中的那三個魔頭,土肥原賢二,石原莞爾和板垣徵四郎。眾所周知的是,九一八事變後,那三個傢伙不僅沒有被日本法庭審判。而且也正是因為這三個傢伙所做出來的“英雄舉動”。當時的整個日本陸軍被看做是拯救日本國民的象徵存在。
在九一八事變中,關東軍本身是不存在有飛行部隊。日本國內聽說了關東軍在東北發生了戰鬥後,日本民間一些大企業捐贈飛機給關東軍,讓關東軍用這些飛機在中國作戰。同期的日本海軍雖然沒有在九一八事變的第一時間做出反應,但是在後來的時間中,也參與到了日本侵略東北的大軍中。
九一八事變得幾個月以後,日本軍隊在上海突然襲擊中國軍隊,這就是被日本人稱作為第一次上海事變,中國稱之為128淞滬抗戰的上海大戰。在那場大戰中,最早登場的軍隊主角是日本海軍,當日本海軍發現自己無法佔領上海的事實之後,才要求日本陸軍加入到上海的作戰中去。
然後說,第二條的國內方向。
正如現在人所知道的,日本人發動九一八事變,其實是一個極其愚蠢做法。因為一旦日本陸軍進駐東北,從外交的方面上來說。如果中國是列強的俱樂部,日本軍隊佔領整個東北的做法,那就是觸犯了列強俱樂部中的所有列強的利益。在此以後,所有的列強都會對日本敵視。那日本在列強中的處境就非常的不利了。可以說後來的太平洋大戰的前兆。那就是九一八事變的開始。
然後在七七事變中,日本陸軍又一次暴走。雖然在一開始的時候,日本海軍是不主張全面進攻中國的,可是,這絕不是像現代人所謂的“日本海軍在華沒有利益”,“日本海軍對華作戰不積極”理由的說辭。在七七事變之後,日本海軍得知日本陸軍的航空作戰力量不足後,派遣自己海軍麾下的航空作戰部隊進入華北地區,協助陸軍作戰。此外,在抗戰中,中國的海南島一直就被日本海軍在整個二戰中所霸佔,日本海軍的在華利益也是極其龐大的。
在陸地上,稍有頭腦的日本人當然是心知肚明,中國戰場要是不能在短時間內解決問題,那未來就會是一個無盡的無底洞。會將日本所有的儲備全部耗光。日本陸軍不僅在中國關內要對中國軍隊作戰,在關外的東北,日本陸軍還保持了一定的比列的軍隊還要對蘇作戰。日本海軍自然是知道日本陸軍的這個作戰計劃的,因此,就在汪精衛叛國的那一年,日本海軍要求日本陸軍不要再妄想對中蘇兩國作戰。將全部兵力用於關內的對華作戰。
反過來說的話,日本海軍的“南進作戰”,很大程度上也是讓日本陸軍不滿的。但是,話又說回來,後來的日本陸軍在東南亞戰場的獲得的利益,未必就比日本海軍少。不過,在整個的太平洋戰場的決策方向,日本陸海軍也確實出現過不少的矛盾。
除了在最一開始的是“南下還是北上”的問題中吵翻天之外。在後來的太平洋戰爭上,日本陸海軍自然都不是瞎子,在看出戰局對自己,又對日本的日漸不利的情況發生之後,日本陸軍主張持久戰,而日本海軍則主張大決戰。這兩種思路通俗的來說,日本陸軍不希望自己所佔領的地盤慢慢地被消耗掉,而日本海軍還在痴心妄想,以為透過一場大海戰將美國打敗之後就能達到自己的戰略目的。
最後再說說資源問題,很大程度上,在某些事情上,還可能是日本陸軍所要花的資源和錢要超過日本海軍。例如現在有據可查的,20年代的日本曾經發生的日本陸軍裁軍事件,史稱“宇垣裁軍”。日本陸軍裁軍的規模非常之巨。後來戰場上的第13,15,17,18這四個師團被日本陸軍解散。多出來的軍官因為沒有地方安置。所以,在一些軍官的簡歷上,我們就會發現,某人還可能成為某些高校的“附屬軍官”。日本陸軍的軍工企業自然也被波及,甚至在九一八事變中,駐守東北的日本軍隊,他們的彈藥量是根本不足的。這裡可以設想一下畫面,一個日本士兵在開完槍之後,會將自己發射子彈後的彈殼再撿起來放回自己的口袋。而與之對應的是,日本海軍倒是沒有遭到太多的放血。因為裁軍,日本陸軍自然是不能再大規模的招收民間子弟,來加入自己的軍隊了,這些無法參軍的年輕人,就到了日本海軍那裡。
這還是現在人有定論的例子。實際上,日本陸軍的黑賬單,即使到如今,也沒有辦法理個頭緒。還是說中國東北,日本陸軍在中蘇邊界所修建的要塞碉堡,就比如虎頭要塞等地。時至今日,現在人依然無法想象日本陸軍怎麼可能在當地修建起那樣浩大的工程。從一些遺蹟來看,就不能想象為日本陸軍擁有那樣的修造能力。而支援修造碉堡的各種經費來源就更加撲朔迷離了。1936年的二二六兵變中,被殺掉的日本財政部大臣高橋是清,生前就在阻止日本陸軍那種自殺式的軍費投入。
-
5 # 日本二三事
關於這個問題,想要從兩個方面來進行回答:一個是日本海軍和陸軍的關係,另一個就是日本海軍和陸軍哪個更強。二戰時期,日本的海軍與陸軍關係原本就不好,單單從預算以及人員配置來講,陸軍要高於海軍許多,但是從實力上來說,日本海軍要強於陸軍,或許這個也是海軍“瞧不起”陸軍的理由。
日本海軍和陸軍的關係海軍和陸軍原本就是不同的組織體系發展而成,涉及到日本以前的歷史,自古以來就是“勢不兩立”。到了二戰時期,陸軍和海軍的競爭主要在預算和組織的存續之上。從組織上來講,陸軍是海軍的10倍之多,所以日本海軍很擔心會被陸軍吞併,成為陸軍旗下的一員,所以海軍按照自有的方式與陸軍獨立運營顯得尤為重要,對於當時日本海軍來講,這個是最為優先的事情。
(日本海軍配置還是十分豪華)
從預算規模來講,為了獲得較大的財政支援,海軍必須有強大的“假想敵”,這也是後續爆發“太平洋戰爭”的一個原因。關於作戰,也發生過很多的小插曲,從結論上來講,日本陸軍一般都會接受海軍的作戰要求,但是對於陸軍的作戰要求往往是“嗤之以鼻”。
陸軍和海軍哪個更強?(被美陸軍撿到的日本國旗)
幾乎可以說,壓倒性強悍的還是“日本海軍”,日本陸軍不強也不弱,裝備上來講肯定是沒有海軍好,畢竟日本陸軍相當龐大。日本近代陸軍仰仗的是“精神力量”,當時東條英機發表電臺演說的時候,常常說到:精神力があれば米英といえども怖くない。(有精神力量的話就不會害怕美英)。雖然日本陸軍侵略中國時看似“所向披靡”,但是真正的遇到“刺頭”的時候也是“玉碎”。比如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中,日本陸軍和美國正規軍相遇,結果一敗塗地。之後的戰役也都十分慘淡,玉碎之後還是玉碎,最出名的當屬是硫磺島戰役,對美軍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但是也是“損敵八百,自毀一千”的程度。
反觀日本海軍, 在最初和美英爭霸中可以說是“連戰連勝”,珍珠港偷襲雖然“勝之不武”,但是至少殲滅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主力。在隨後的馬來亞海戰之中,擊沉了英國東洋艦隊的2艘戰艦。之後,在爪哇島、蘇門答臘島、泗水海戰中相繼擊破美、英、荷蘭的艦隊。在印度洋海戰中,擊破英國巡洋艦和航母。實力還是相當強悍的。可能也是對於自己的力量過於自信,才導致在中途島戰役敗給美軍,從此之後日本與美國差距也逐漸拉開。
因為陸軍和海軍是獨立存在的,所以各自都擁有各自的“空軍”,在太平洋戰役中,海軍的空軍隊十分活躍,而陸軍的空軍隊則沒有什麼較大“貢獻”。日本陸軍的航空隊主要負責南方方面以及本土的領空防空任務,結果被美軍完虐。這也就是日本海軍瞧不起陸軍的原因了吧!
《日本製造業“晚節末路”:真的只能淪為下游供應商?》
《雷克薩斯豪車隨意換!豐田即將推行新業務,汽車界變革來臨》
《年年虧錢,索尼為何還要堅持做手機?背後是老謀深算》
-
6 # 大將軍威武K
筆者認為,這是因為在國家戰略、軍種戰略的分歧引發的二者矛盾!
日本軍制最早師承於大英帝國,和大英帝國的一樣,都是位於歐亞大陸邊緣的巨大島國,日本想成為亞太的大英帝國,於是相大英帝國那樣以“海陸軍”為標準軍政用語,言外之意實際上是把海軍的地位置於陸軍之前。但是日本人很快發現全盤學習大英帝國已經不切合實際。首先是海外殖民地已經被歐美國家瓜分殆盡,日本自然不敢從他們嘴裡奪食。其次是因為鐵路出現引發了陸權的復興,相鄰的統治中國大陸的滿清王朝腐朽無能,引來了無數Continental強國的覬覦,但是因為鞭長莫及一時難以得手。於是,日本內部的有識之士意識到可以利用清王朝衰落的機會經略東亞大陸,但是要是知道,歷史留給日本的發展空間極其有限,必須加快速度。
於是,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首先把“海陸軍”的習慣用語改成“陸海軍”,然後設立陸海軍聯合參謀本部,下設陸軍部和海軍部。但是,陸海軍的矛盾由此產生了。但是隨著矛盾的加深,在甲午戰爭爆發前,又設立了單獨的海軍軍令部,聯合參謀部只剩下陸軍一家,於是改成了陸軍參謀總部。這樣一來,日本陸軍、海軍兩虎相爭、兩峰並峙的格局正式形成。
為了確保戰爭期間的統一指揮,日本設立戰時大本營,由陸軍總參謀長出任戰時總參謀長,統一指揮陸海軍,甲午戰爭就是在這樣一個體制下進行的。但是戰爭一結束,陸海軍之間的矛盾便迅速反彈,特別是海軍。導致海軍在戰後謀求獨立性的願望更加強烈。同時這樣的體制也不利於和平時期維護兩個軍種之間協同一致的軍令、政令。無奈之下,日本只好修改大本營條令,使陸軍總參謀長和海軍軍令部長處於平行關係,直接向天皇負責。
明治天皇在位時期憑藉個人威望和能力還多少能夠起到平衡兩個軍種之間的矛盾,但是也左右不了戰時統一指揮體制的逐漸喪失。
明治時代以後,陸軍、海軍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劇烈到影響日本整體的國家戰略狀態。
經略東亞大陸是明治維新後製定的既定國策,這就需要有一支可以強大到可以同中國、蘇聯進行大規模陸戰的陸軍部隊,先奪取中國的滿蒙地區,然後將蘇聯勢力趕出東北亞。因此,這就成為陸軍提出的發展戰略和建軍思想。
但是海軍卻恰恰相反,因為日本自立國以來完全依賴美英國家,日本對外擴張很大程度上受美英操控,在之前的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的對外擴張行動中都曾因為在陸地擴張受到美英掣肘,每次完事後日本都必須吐出一部分勝利果實給美英當“份子錢”。因此,海軍認為,日本應該南下奪取美英控制的南洋、東南亞資源地帶,徹底實現自給自足。要實現這一計劃,就必須擁有一支足以同美國、大英帝國進行大規模海戰的海軍艦隊!
陸軍和海軍的策略可以說各有道理,但是在強調注重外交和軍事行動統籌兼顧、戰略資源合理分配的國家戰略上,因為兩個軍種之間的矛盾引起使得決定國家命運的國家戰略搞得極為糟糕。
作為最高統帥天皇和最高統帥部內閣,尤其不被軍方放在眼裡的內閣,根本不敢得罪軍方。同時又沒什麼好法子,只好在制定國家戰略時毫無原則的和稀泥。制定了確保一個把中美英蘇四國同時列為假想敵、在陸地海洋四面出擊的戰略,即“確保帝國在東亞大陸地位的同時,向南方海洋發展。”
這樣做表面上看緩和了陸海軍矛盾,但是一到戰時馬上又開始劇烈反彈。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後,陸海軍之間既不做有效溝通,還常常封鎖訊息、爭奪本就不多的戰爭資源,極大地破壞了日本的軍事戰略。更可怕的是,兩大軍種高層之間的爭鬥風氣很快蔓延到下面中基層的各個系統,統一的軍政體制迅速斷裂。日本正是以這樣一個國家戰略缺位、軍事戰略分裂的支離破碎狀態走向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並最終走向了覆滅。
-
7 # 鄧海春
筆者認為,與其說是二戰時有的海軍瞧不起陸軍,倒不如說是雙方因為矛盾互相看不順眼。而兩方的矛盾,則是在日本近現代軍隊的發展過程中慢慢積累的。
日本明治維新期間,天皇組建了日本新式軍隊,海陸軍齊肩並進的大戰隊。
日本海陸軍之間在十九世紀就存在矛盾。當時的參謀部條例中,參謀長作為天皇在陸軍軍令方面的最高參謀長,在戰時卻擁有掌控一切軍令的權利。這就把海軍交到了陸軍手中,引起海軍不滿。雙方的樑子在此時就結下了。
而在日俄戰爭之後,時為參謀部高階參謀的田中義一中佐在著作《隨感雜錄》中表達了他對作戰方針的觀點。他認為日軍應把俄國當做假想敵,採取主動進攻而非防守。而且田中義一強調軍隊應該迅速把主動進攻確定為作戰方針,以便海陸軍制定協同作戰計劃。
然而,海軍中的國防論權威人士佐藤鐵太郎中佐1902年出版的《帝國國防論》中強調“帝國要確保領土安全,不讓敵軍踏入國內一步,還要保護海上交通線”。佐藤鐵太郎的觀點不僅是主張防守,還強調了要以海軍為主陸軍為輔。這直接刺激到了陸軍方面。
海陸雙方針對到底是要採取“大陸進攻論”還是“海上防守論”的有關爭論,基本貫穿了日本近百年的侵略史。所以問題提到的二戰期間海軍和陸軍的摩擦,也是在雙方關於方針的爭論之下的。
此外,在二戰期間,還有一件事大概刺激到了雙方,使得這時候“相看兩相厭”表現得更加明顯。
因為方針爭論不休,所以雙方乾脆各自行事。1938年日本和蘇聯在張鼓峰和沙草發生衝突,日軍戰敗。1939年日軍又在遠東和蘇聯展開較量,在此以日軍的失敗告終。可及時接連失敗,陸軍還是在1941年舉行前所未有的“關東軍特種演習”。而海軍方面,1940年德國在歐洲戰場大舉獲勝後,海軍趁機“南進”,極大地擴大了戰線,使日本有限的資源最終在海軍瘋狂的軍事路線擴張戰爭中耗盡。
所以,二戰期間,日軍海陸雙方互看不順眼都已經算是輕的,沒直接打起來就已經能讓天皇安心一大截了。
-
8 # 深度工場
有網友問:日本二戰時有的海軍為什麼瞧不起陸軍?海軍對於日本這樣一個沒有資源的海島國家,肯定是第一位的,這是毋庸置疑的。日本陸軍海軍之間的爭鬥更多就是為了自身利益。特別是在資源非常有限的情況下。
畢竟沒有了海軍,陸軍就是有1萬輛虎式坦克,也沒有任何意義。因此,日本陸軍的很多擴軍計劃都被海軍搶先搶佔資源,而下馬。其實,二戰,日本陸軍非常清楚現代化戰爭的樣子。
也在30年代開始選擇自己的半自動步槍,還進行了投標。在陸軍軍備計劃當中,最終目標是,建立129個陸軍師,其中要包括16個輕型裝甲師,14個坦克師,27個摩托化師和22個步兵師。
日本物資實在是太匱乏了,也就讓陸軍和海軍的爭奪越發激烈起來。在1942年度陸海軍鋼材分配計劃原定為陸軍81萬噸,海軍85萬噸,民用261萬噸,共計約450萬噸,最後物資動員計劃修改為陸軍87萬噸,海軍106萬噸。在這種擠壓下,到了1944年,整整一年,日本陸軍沒有生產一門150毫米榴彈炮。
在1942年夏以後的瓜島作戰中,日本陸軍受到美軍空中和海上的猛烈攻擊,無法給3萬名駐島部隊補充彈藥和給養,最後請求海軍使用潛艇實施補給。但是得到的答覆是海軍潛艇不是運輸補給品的。於是陸軍只得建造專門用於運輸補給品的潛水運輸艇,並命名為“輸”。
這也確實不能怪日本海軍,因為潛艇確實不是給陸軍專門送補給的,而是要參戰海戰和破交戰的。日本海軍向日本陸軍要步槍,結果陸軍說:實在抱歉,這次只有5萬支,請暫時克服一下。因此,海軍就在豐川(愛知縣)新建一所步槍工廠,也不是陸軍不給足夠的步槍,而是日本陸軍自己都缺步槍。
-
9 # 戰爭之王
主要就在於兩者的地位重要性不同,然後在多年的戰爭中也是各有成績,難免互相看不起。
對於日本這樣的島國而言,海上力量才是重中之重,是保衛國家的核心力量,自19世紀英薩戰爭、黑船事件後,日本開始認識到海軍的重要作用,意圖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因此日本有限的國家資源自然向海軍傾斜了,大肆採購外國軍艦,引進外軍教官,這自然讓海軍頗為自得,而陸軍自然極為不滿。
比如日本海軍沿襲了西方海軍的傳統,軍官和水兵分開吃飯,而且軍官吃飯飲食頗為奢華,還要有樂隊演奏,而陸軍是根本做不到這一點的,這也是後來出現“大和旅館”“武藏飯店”等這樣的對海軍的鄙視性稱呼的原因。
同時在戰爭中,日本海軍的作用更大戰績更加耀眼。中日戰爭中其擊敗了當時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而陸軍則輕易擊敗了清軍,日本海軍自此開始看不起陸軍。而在日俄戰爭中,相對於日本陸軍以慘重的傷亡擊敗俄軍,日本海軍以極小的代價幾乎全殲了俄國波羅的海艦隊,自然會看不起以魯莽豬突進攻為戰術的陸軍。
到了二戰之前,日本海軍已經成為了世界一流海軍,僅次於美國英國等海軍強國,但是日本陸軍幾乎還是一支一戰水平的軍隊,和歐美軍隊的差距巨大。兩軍的矛盾也極為巨大,甚至連武器裝備研製生產都彼此獨立。
回覆列表
日本軍隊最終失敗毀滅的根本原因就是驕傲驕橫目空一切不識時務,窮兵黜武內鬨分裂戰略物資稀少短缺人口增漲經濟疲軟,對西方列強老子的工業改革偷師學藝不精,對隔壁曾經強大到天的中國祖宗的政治謀略經濟謀略文化謀略軍事謀略所知甚少,再加日本人性兇殘強暴三軍分裂分治分管,陸軍自認強大武器精良人員眾多是日本軍隊的頂樑柱,其它軍種應服從陸軍管治,而海軍則自認曾經給日本帶來無上榮譽,擊敗了強大的實則是軟弱腐朽沒落的東方中國滿清皇朝海軍艦隊,甚至認為日本陸軍曾經在中俄邊界諾門坎戰事中被俄軍重創打敗簡直是日軍不能接受的,所以日本海軍是瞧不起日本陸軍的!況且日本海軍在當時的國際各國海軍中實力也確實非常強大。如此種種因素加上世界反法西斯鬥爭愈越演越烈世界人民反抗侵略追求和平幸福的呼聲越來越高都正是日本、日本軍隊最終失敗覆滅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