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養娃影片
-
2 # 鵜鶘心理
3-6歲兒童會特別喜歡吮吸自己的手指。隨著年齡的增長,此種傾向應會慢慢消除,反觀很多成年人,卻無法抑制住咬指甲的衝動,這是越活越倒退嗎?心理學家認為,此種帶有強迫性質的行為其實是個人對抗焦慮、緊張情緒的應激表現,從某種角度去看也可能是為了補償口唇期而延續。
出現咬指甲上癮這種現象首先是和精神緊張有一定關,在周圍生活環境改變出現不應期的時候尤為明顯,比如孩子入托、入學時孩子特別容易出現緊張和分離焦慮是容易形成咬指甲的行為模式應對緊張。嚴重咬指甲則可將每個指甲咬壞,甚至咬壞指甲周圍的面板。
無論是小孩還是成人咬手指的行為從心理上來說其實反映出一種心理情緒,情緒緊張、抑鬱、沮喪、自卑等等。一般來說出現緊張和焦慮的情況下會不由自主的咬指甲,有研究表名26%以上的人表示在考慮工作相關的事情是會出現咬手指的行為。由此可知,要手指上癮是因為壓力導致情緒緊張,需要透過咬手指來排解壓力。慢慢的咬手指的行為就和某個固定情緒的壓力緩解產生繫結和關聯,因此咬手指其實並不是上癮而是遇到壓力排解情緒的行為模式,現代生活生活工作緊張程度較高,因此反覆出現的咬手指行為被我們外界看成上癮。
針對咬手指上癮的治療網路上已經有很多方法介紹了建議,筆者建議從咬手指的心理原因著手介入,可能會有較好的效果,例如針對咬手指可以從消除造成緊張因素入手,並採取轉移注意力,甚至是採取強化劑、厭惡治療等方式進行行為矯正治療。
-
3 # 鵜鶘心理陳小康
指甲不是菸酒,更不是毒品,至少,也不像食物,這些物質本身就會進入大腦,或者說引發大腦分泌多巴胺,帶來愉悅感。沒有人會願意去吃指甲,呃,甚至是會讓人噁心和反胃。所以從成癮醫學的角度來說,咬指甲是不會達到上癮的地步。
咬指甲“上癮”,可以被認為是一種習慣化行為,而在任何習慣化行為建立的背後,肯定隱藏著這一行為帶來的好處。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咬指甲這一行為背後潛在的推動力是什麼。
負面情緒。咬指甲這一行為能夠緩解自身的負面情緒或者不舒服的感覺。比如當面對壓力、焦慮、緊張、無聊、孤獨、迷惑、煩躁時。刻板重複的行為能夠幫助我們緩解這些負面情緒,想一想煩惱時,人們是如何喜歡來回踱步。
正面情緒。咬東西這一動作本身,有時候也能帶來一些心理快感。咬指甲讓人們感到放鬆,因此可能會繼續進行這種行為來保持自己的正面情緒。
負面情緒和正面情緒的作用是如何讓一個行為逐漸形成習慣化動作的呢?這就牽涉到強化的學習遠離。所謂強化,就是能夠增加行為的頻率。強化又分為正強化,如果一個行為的結果總是跟隨一個正性的獎賞,那麼這個行為的頻率就會增加。強化也有負強化,如果一個行為的結果總能消除一個負面的懲罰,那麼這個行為的頻率也會增加。
正是咬指甲背後這些負性和正性強化的因素造成了習慣化行為的形成。怎麼克服咬指甲的惡習呢?去嘗試識別一下自己這一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吧。如果發現也是緊張、煩躁的時候更容易咬指甲,那麼儘量發展出一些更為健康的方法去處理這些負面情緒。
-
4 # 南方有慧子
我的天啊,看到這個超級尷尬,我自己就有這個臭習慣(我心裡情況正常),我媽從小因為這件事打了罵了我不曉得多少次了,而且我自己也想改(我媽說到時候別人看到你的手都不敢向你求婚。。。。
焦慮時會咬1.高中是碰到難寫的題,寫數學·理綜試卷是會不由自主的這樣,每次一深入思考題目是,覺得啥也不重要了(真的討厭),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的情況,
2.總覺得自己以後可以改,但是都十多年了 我一直沒有改掉,(可能我還沒有遇到因為手指的事情受到損害的情況吧)我自己有時候想想也許到時候遇到了我哭都沒地方哭去。
不習慣並不是不咬不習慣,而是看到有白色指甲不習慣(有同病相連的嗎),自然的就想把它去掉(真的是病)我當初還想過全天帶著手套好了,但是真的不舒服,可能我自己也沒有重視,一思考問題就啥也不管了
-
5 # 平原春秋
我認為咬指甲會上癮是由於嬰幼兒時期對孩子咬指甲行為進行過多的干預造成的。
孩子在嬰幼兒特別是在吃奶的時期,有一段時間特別的愛吸吮手指頭,其實這個時期吸吮手指頭也是孩子認識世界的一種獨特方式,這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某一個關鍵時期,只要是不理不管,任其自由地發展,過一段時間後,孩子會慢慢地自然地消逝了這種行為,所以嬰幼兒時期吸吮手指是正常現象。
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只要是看到孩子吸吮手指頭,往往會把孩子的手指頭從孩子的嘴裡硬硬地拽出來,特別是家長是醫生、護士或特別潔癖的人。而如果你強行地制止孩子吸吮手指頭,可能當時管用,孩子在那一段時間內不吸吮手指頭了,然而當孩子逐漸長大,一旦有壓力或心情緊張的時候,就會不僅僅是吸吮手指頭而是直接地啃咬指甲了,有時把指甲啃咬的很厲害,甚至吃到指甲床。
我看到很多初中生甚至是高中生了,只要是心情緊張了或者有很大的心理壓力,他們就會不自覺地啃咬手指頭,而這時問問孩子的媽媽、奶奶或姥姥是從事什麼職業的,孩子的回答多數的是醫生或護士,也就是說在孩子是嬰幼兒吸吮手指頭時期,當時家長打斷了孩子的這種行為,可是在孩子後來的成長過程中,還會出現這種行為,甚至這種行為拖延的時間會加長。
-
6 # 種草囤貨小巫婆
額……咬指甲可不是一種好習慣,不僅是細菌的問題,更是一種心理問題。
咬指甲是一種焦慮的表現,同時指甲隱藏的細菌太多也會誘發感染和疾病。
焦慮無助生活環境改變,焦慮無助的時候,比如剛開始上幼兒園,不適應環境,孩子會透過咬指甲來緩解緊張感。
受到壓迫,攻擊慾望被抑制的時候,比如經常被家暴,孩子很憤怒,潛意識深處想反抗,但是由於沒有反抗能力,會主動毀掉自己的武器——指甲,表達“沒有反抗能力”的憤怒與無助。精神壓力大精神高度緊張,壓力大思考問題的時候,很多人喜歡咬指甲。
不僅孩子喜歡咬指甲,有的大人甚至也會這樣子。只不過與小孩相比,大人們多了自控力,所以表現的並不像孩子這般“上癮”。
有一項研究顯示,法華人愛咬指甲大都與他們的工作有關,26%以上的人稱,在考慮與他們工作相關的事情時愛咬指甲。模仿孩子都有很強的模仿能力,如果孩子在幼兒園,或者家裡經常看到有人咬指甲,出於好奇也會跟著學。
這種情況,父母要及時的提醒,幫助寶寶改掉壞習慣,但切忌打罵,以免引起逆反心理,強化寶寶咬指甲的意識。
1不要大聲責備孩子當孩子咬指甲時,不建議家長大聲責備孩子的,家長越責怪孩子,他們的壓力就會越大。而且期間總會過度放大那些行為的不堪和醜陋,讓孩子的精神更緊張。
我們要經常鼓勵孩子們,多給他們信心,這樣他們做的也會更努力。
2修剪孩子指甲如果孩子的指甲很短,那他們能咬的地方就不會很多。而且經常修剪指甲也能減少細菌的滋生,有利於孩子的健康。
所以爸爸媽媽們要定期地給孩子修剪指甲,講究衛生。
3多陪伴孩子爸爸媽媽們的陪伴,能讓孩子更有安全感;經常的交流溝通,更利於瞭解他們內心的想法,疏解他們的內心壓力。
4可轉移注意力家長如果發現孩子咬指甲,可以嘗試著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例如讓ta幫你做一件事,或跟他玩木頭人的遊戲,暫時忘記要去咬指甲。
-
7 # J媽學堂
咬指甲是一種焦慮的表現,同時也會誘發感染和疾病。這個不良習慣的養成,往往可以追溯到童年時期。
咬指甲上癮是一種心理疾病,出現咬指甲這種現象常與精神緊張有關,在心理學上來說,其實啃咬指甲,有時反映出一種心理情緒。往往與情緒緊張、抑鬱、沮喪、自卑感、敵對感等情緒有關。
咬指甲,是因為覺得有壓力,透過咬指甲來放鬆壓力,同時考慮一些難以決擇的問題時,也會咬指甲。
如果家長們發現孩子咬指甲,就要弄清楚為什麼孩子咬指甲,然後再對症下藥。
咬指甲的原因1、負面情緒
咬指甲這一行為能夠緩解自身的負面情緒或者不舒服的感覺。比如當面對壓力、焦慮、緊張、無聊、孤獨、迷惑、煩躁時。刻板重複的行為能夠幫助我們緩解這些負面情緒,想一想煩惱時,人們是如何喜歡來回踱步。咬東西這一動作本身,有時候也能帶來一些心理快感。咬指甲讓人們感到放鬆,因此可能會繼續進行這種行為來保持自己的正面情緒。
2、嬰兒時期的心理——口腔敏感期
口腔敏感期特點:在嬰兒吃奶的時期,有一段時間是口腔敏感期,特別的愛吸吮手指頭,其實這個時期吸吮手指頭也是孩子認識世界的一種獨特方式,這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某一個關鍵時期,只要是不理不管,任其自由地發展,過一段時間後,孩子會慢慢地自然地消逝了這種行為,所以嬰幼兒時期吸吮手指是正常現象。
從吮吸本能尋找自我感覺:很多人會發現,不少嬰兒都有把手指放在嘴巴里吮吸的本能,其實這種吮吸本能的形成是因為嬰兒在尋找自我感覺,因此他們把吮吸手指當成了喝奶的替代物。因為這個動作能讓嬰兒得到安全感,所以這種感覺也被嬰兒記住了。口腔敏感期沒有得到滿足: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只要是看到孩子吸吮手指頭,往往會把孩子的手指頭從孩子的嘴裡硬硬地拽出來,特別是家長是醫生、護士或特別潔癖的人。而如果你強行地制止孩子吸吮手指頭,可能當時管用,孩子在那一段時間內不吸吮手指頭了,然而當孩子逐漸長大,一旦有壓力或心情緊張的時候,就會不僅僅是吸吮手指頭而是直接地啃咬指甲了,有時把指甲啃咬的很厲害,甚至吃到指甲床。3、幼兒時期的心理
焦慮無助生活環境改變,焦慮無助的時候,比如剛開始上幼兒園,不適應環境,孩子會透過咬指甲來緩解緊張感。受到壓迫,攻擊慾望被抑制的時候,比如經常被家暴,孩子很憤怒,潛意識深處想反抗,但是由於沒有反抗能力,會主動毀掉自己的武器——指甲,表達“沒有反抗能力”的憤怒與無助。精神壓力大精神高度緊張,壓力大思考問題的時候,很多人喜歡咬指甲。
4、兒童時期的心理
當孩子在成長期時,會有一些家長沒能覺察到自己孩子的煩躁、焦慮、害怕的情緒反應,這時嬰兒時期的記憶就會被想起來,然後小孩就下意識的把指甲放進了嘴巴里,不知不覺就開始咬指甲了。
小孩咬指甲表示缺乏表達攻擊性的自信,或是在教養孩子時,壓抑了孩子的攻擊性。或者對孩子的管教,過於密集過於壓制,沒有給孩子足夠的空間,沒有給孩子鼓起勇氣,把攻擊衝動和引起內疚的這種感覺表達出來。
還有一種說法,如果父母沒有攻擊性的問題,孩子就不會有咬指甲的習慣!如果父母沒有準備好改變自己,那麼至少不要去抱怨孩子的症狀。或者父母應該反省是否在自己的行為中。
如果父母應該學會看見埋藏在表象背後的心理真相,一旦孩子學會維護自我,而不是順從父母的恐懼,就能輕而易舉的克服咬指甲的習慣。
有愛的父母都會分享這篇文章,讓更多的人受益。
-
8 # 夏彤談情感
時隔近一年,我終於給兒子剪了一次指甲。
有經驗的媽媽一定知道為什麼?對,他咬指甲。
幼兒園大班時候,兒子幼兒園班主任休產假,他們原班被拆分到其餘班級。而他和五六個原班同學就這樣被分進了C老師的班級。原本活潑開朗的兒子,被劃分到破壞班級紀律,需要進行心理疏導的隊伍,全部年級組將近200多人的孩子中只有6人。期間因為欺生,孩子被冤枉過,冷落過,我選擇了息事寧人。也許就是我的這一決定,成了傷害兒子的幫兇。
有一天晚上陪孩子玩,我發現他的指甲被剪到都露肉了,我問他誰剪的,他說是C老師,我問為什麼?他說C老師說防止他撓別人。我沒做任何行動,因為大班了,開始講幼升小的文化課了,他所在幼兒園的師資力量雄厚,如果因此退園,我也很擔心他接下來的學業安排。接下來的一個月,我才猛然發現,他的指甲怎麼不長呢?從那個時候起,我才知道他在偷偷咬指甲。
老二每天哭鬧,老公得了嚴重的胃潰瘍,面對他每天突然日益增多的作業,我當時一定是非常焦慮的,現在想起來,兒子當時腹背受敵,在學校有一些不開心,回家還要接受我的暴躁。
隨便一查就知道,咬指甲往往與情緒緊張、抑鬱、沮喪、自卑感、敵對感等情緒有關。可在當時的我來說自顧不暇,我從來沒有想到問問兒子,你到底因為什麼咬指甲?
看見《看見孩子,看見自己-----與不開心的孩子聊聊內心衝突》這本書的名字,我就想看看內容,總覺得這個時候可以幫助我。
作者是來自英國國家健康中心的A.H.布拉夫曼醫學博士,他從事兒童與青少年心理諮詢達50年之久。在瑪麗王后醫院,他常年負責組織五歲以下幼兒及家長的每週見面會。在溫尼科特基金會的贊助下,他在倫敦大學醫學部的心理學院為學生主持了好幾年的臨床培訓課程。期間,曾出版《圖畫的語言:心理諮詢新發現》、《開啟心結:如何與父母和孩子一起工作》等多部著作,還發表了各種關於臨床醫療主題的研究文章。他相信,真正成熟的父母,不會只想著去處理孩子的問題,而是先去處理孩子的感受。
《看見孩子,看見自己-----與不開心的孩子聊聊內心衝突》非常簡潔生動,裡面透過24個活生生的例子,讓身為讀者並且已為人母的我清楚地意識到孩子的身體症狀是其內在情感困擾的外在表現。因為孩子無法克服自己的焦慮,於是就透過外部症狀來尋求幫助。這是一種表達自身苦惱的語言。
書中配圖以兒童患者手繪畫為主,其中那些對於普通人毫無意義的塗鴉,在A.H.布拉夫曼博士的專業角度和對每一個孩子的熱切關注下,都表達了孩子的無意識幻想。在每個案例後面也都有針對性地寫了點評,對我都很有啟發。
A. H.布拉夫曼博士在本書中描述的治療方法不一定可以讓每個人都“藥到病除”,但是能讓父母意識到孩子是在向我們提出求救,等待我們的理解和幫助,才是更重要的。
《看見孩子,看見自己-----與不開心的孩子聊聊內心衝突》中孩子面臨的問題,大體分為以下幾種:
一,父母的焦慮,給孩子帶來了情緒困擾
二,父母的過度解讀,扭曲了孩子的行為目的
三,父母的冷漠,導致孩子利用症狀尋求關注
四,父母的過度保護,使孩子受焦慮情緒影響變得更加焦慮
面對每個獨一無二的個體,A.H.布拉夫曼博士沒辦法給你一個“正確的建議”,但是心理諮詢的目的本來就是在於理解孩子症狀背後的含義。當父母終於知道究竟是什麼在折磨著他們的孩子,並且努力改變他們對待孩子的方式時,孩子的症狀基本都會消失。
不難看出,所有問題的癥結,都離不開父母的參與。兒童和少年對父母的情感強烈、微妙和複雜。當他們面臨難以獨自承受的焦慮時,他們不只想要解決問題,他們更希望父母知道他們正在經歷著什麼。他們這些沒有生理疾病,但卻表現出的軀體症狀就是他們想傳達給父母的“苦惱的語言”------我需要你們的理解和幫助。而大多數父母,正如我自己經歷的那樣,我們有太多的理由和藉口,甚至是刻意忽視來減少自己本該需要承擔的責任。孩子因為得不到你的理解而越發沮喪,父母因為沒能改變孩子現狀越發焦慮,雙方就陷入了這種惡性迴圈。
目前中國各個階層都面臨著教育缺位,我們沒辦法既養家餬口,又做到和孩子常伴左右。正如我現在面臨的狀況一樣,一年級的學生7:30入校,而我6:20必須出門上班,否則早高峰一定讓我把時間和精力都浪費在路上。放學15:10,而我們每天到家19:00。我非常羨慕可以從放學起就陪伴孩子學習翫耍的全職媽媽,雖然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困難。
最近全網報道的12歲弒母男孩,雖然他只是一個留守兒童的極端典型,但是從中我們還是不難看出,在這起案件中,作為家長的他的父親,他的奶奶,以及他已經故去的母親,對他的教育和陪伴是極度缺失的。也許他曾經尿床?曾經便秘?曾經夢遊?不管什麼形式,他一定曾向這些至親尋求過幫助,但是這些都沒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和疏導,演變成今天這樣的慘案,作為家長,我們每一個人都該反思。當時,為什麼沒人問問這個孩子--------你因為什麼不開心?
美國上個世紀60年代,號稱“越獄大師”的馬克·迪福萊斯特(Mark DeFriest)在全美戒備最森嚴的佛羅里達州監獄服刑35年間,在一間定製牢房裡單獨囚禁長達27年,甚至有10年間他不見天日,即使這樣他仍然不斷嘗試越獄。他曾越獄13次,成功7次。如果你瞭解他的過往,心裡一定會替他感到哀傷。1981年,當時只有19歲的他,因為不懂遺產法的規定,在父親死後法律程式未結束期間,從父親遺物工具箱裡私自拿了幾件趁手的工具,繼母當即報警。由於害怕,馬克·迪福萊斯特選擇了逃跑,而更不幸的是他當時還手握一隻手槍。
從小這個在機械方面就展露出天賦的小男孩很孤僻,不與人交流溝通。而當他父親過世,一直視他為眼中釘的繼母便利用他的無知將他送進了牢房。無法得知他的親生父母為何分開,但是作為成年人,我有理由相信,這個家庭變故導致馬克·迪福萊斯特心理上遭受了巨大的傷害。他沉浸在機械拆卸的過程中,逃避現實生活的不幸,不停地越獄,將4年刑期不停加刑到105年,我不是專業的心理諮詢師,但是我感覺他在透過這樣的方式尋找存在感。
2001年,一個名叫Gabriel Londan的大學畢業生經過十多年的拍攝和編輯,2014年終於將馬克·迪福萊斯特的事情透過紀錄片《馬克·迪福萊斯特的生活和思維》公諸於眾。世人表達了對這一位“天才”的同情和對司法公正的質疑。在一片聲討聲中,他才得以提前出獄。而在坐牢期間,透過書信往來,他與一名比他大了整整30歲的女子邦妮結為夫妻。他的這種“戀母情結”很顯然表達了他對母愛缺失的強烈需求,在他6歲已經自如拆卸手錶,發動機甚至手槍的時候,那個時候無論是他的親生母親,或者親生父親,亦或是他的繼母,如果蹲下來,問他:“馬克,我們一起玩遊戲啊?”那麼他的一生可能都會因此改寫。
現在兒子步入小學一年級,他遇到了一位非常善良,有愛心,有責任心的好老師。從開學第一天開始,她就會和家長溝通孩子的情緒,孩子的習慣。她不會一味指責和刁難,她願意聆聽每一個孩子的聲音,願意嘗試理解每一個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她很年輕,甚至還沒有結婚,但是她卻用一個母親都沒有的胸懷包容所有的孩子,感謝生命中遇到這樣的老師,不管曾經兒子遭遇了什麼不愉快,我感恩所有人生的磨難,那也是一種經歷。當兒子每天都提到他的Z老師,我知道兒子已經從心裡非常認可和敬愛這位Z老師了。無需任何語言,當我看見兒子白白的像月牙一樣的指甲時,那種喜悅和寬慰,像一株新生命一樣,從內心深處慢慢發芽。《看見孩子,看見自己-----與不開心的孩子聊聊內心衝突》裡告訴我們最珍貴的也正是這一理念————理解孩子,幫助孩子。
《請回答1988》中德善父親對德善說的那段話,輕易就戳中了我的淚點。
“爸爸也是頭一次當爸爸,我女兒稍微,體諒一下。”
我們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又何嘗不是第一次做孩子呢?當他們不會說話時,不擅長表達時,或者無法用語言表達時,我們耐著性子看看孩子,想想他為什麼會這樣做?問問他哪裡不舒服?因為什麼不開心?《看見孩子,看見自己-----與不開心的孩子聊聊內心衝突》很淺顯,它全篇找不到一個藥方,甚至什麼通行的方法,可是讀完這本書,只要你知道,從孩子的立場去解讀孩子的心,你終將收穫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
回覆列表
日常生活中,有一些人會存在咬指甲的情況,且經常經不住就去咬,好像上癮一樣。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孩子於成長中,會有過一些家長沒能覺察到的緊張、焦慮、害怕等。“咬指甲”為這些情緒的一種反應表現,於心理學為“焦慮的習慣” ,這種習慣除了咬指甲,還有吸吮手指頭、扣鼻孔、扯頭髮、磨牙等,為一些大可以舒緩內心壓力、緊張、焦慮、害怕等方法。一般內向、焦慮、敏感孩子易存在這類問題。還有的孩子咬指甲,或許為單純無聊、好奇心等,為一種無意表現,漸漸成為習慣。
成人咬指甲上癮有可能為心理疾病,存在咬指甲情況,多與精神緊張相關,心理學上,啃咬指甲,可能會為人心理情緒的一種表現。和抑鬱、沮喪、自卑等相關。咬指甲,也可能由於覺壓力過大,用咬指甲方法來緩解壓力,有的人,在思考難題時,便有咬指甲表現。
習慣咬指甲的人,平時要注意控制,可以選擇做一些其他感興趣的事情,來分散咬指甲想法,咬指甲對人有以下一些危害。
1、經常咬指甲的人,易黴菌感染。尤其孩子,用手摸完東西,不洗手又開始咬指甲,這樣易造成黴菌感染,及灰指甲。
2、易發炎,因指甲縫裡易有汙垢,經常咬指甲,會造成指甲與甲床不能密合生長,就會有細菌藏在裡面,易導致指甲四周及甲溝發炎。
3、指甲變形,常咬指甲,易令指甲變形,令指甲越咬便會更糟,更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