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御駕親編
-
2 # 書影評談
借鑑德國著名女性心理學家烏特·艾爾哈特《每天變壞一點點》中提到的方法
一是鼓足勇氣走出自我封閉。放棄自己對生活的掌控,以別人的意願為主,不能讓自己過得輕鬆開心。盲從或交出選擇權,被誤導被忽視的可能性反而更高,遷就更換不來尊重。
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克服表面上的害怕,認真對待自己的感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項,過於謙遜讓人忽視自己的優勢,時間長了也自以為資質平平,生活中經常感到不自信。列個清單,每天發現一種能力,並有意識地鍛鍊自己特有的能力。
討好型的人格有個特點,就是希望得到大家的認可,為此刻意忽略自己的需求和想法。烏特·艾爾哈特明確提出:你不可能讓每個人滿意,讓自己滿意就夠了。甚至要樹立一個觀點:我必須對我所做的一切負責,也必須承認他人將因此受到輕微的傷害,沒有人能辦到事事合人意。擺脫別人看法的影響,消除內心的疑慮,讓自己的個性解放出來,聚集能量設定自己的節奏。
二是磨鍊實現目標的武器。與自己內心對話,明確追求的目標,擺脫“我不行”的想法。
建立明確的行動準則,從小事做起,學會說“不”,不要陷入幫忙的誤區。職場中大家都有這樣的經歷,為了滿足同事的要求,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同時也增加了出錯機率。如果不能顯得沒有合作意識,不如問問回報,讓雙方感到對等的索取和給予,篩選出懂得禮尚往來的合作者。
明明白白地說“我要”,不怕引起爭吵。運用辯論方法和傾聽的“四隻耳朵模式”,在處理衝突中有技巧地傳遞自己的要求,覺察對方的真實意圖,做到有效溝通實現自己的目的。
三是毫無顧忌地走向轉變。熱愛生活,對成功產生興趣,不斷激勵自己敢說敢做。享受生活,去不斷體驗一些喚醒幸福感受的事,為生活樂趣去追求更大的成功。學會展示自己的成功,不要躲進小閣樓裡獨自品嚐成果。在實現的過程中正視風險,積極思考,及早想出相應的對策。
如果犯錯,即使對自己的“愚蠢”很生氣也要面對,接受不好的結果。但是,自己在內心裡承擔責任,在別人面前則不必每次認錯。因為,犯錯不是自卑的理由,關鍵是分析犯錯的原因以積累經驗。職場中坦白認錯,要防止別人轉嫁責任,不如結束自責積極找出應對措施。
感覺自己腦袋“空空”主意欠缺,則需要認清障礙,循序漸進鍛鍊思維,記下好主意形成的情況,練習再練習,記錄成功並享受成功,從容告別舊有的模式和觀念。
-
3 # 小馬哥侃網際網路
我們身邊總有一些人,不管別人交待什麼事情,或者需要幫忙都會一概答應不懂拒絕,被別人揮之則來揮之則去,是別人眼中的“老好人”。
但是存在感和自身價值在別人眼中並不高,只是在需要幫忙的時候才會想起TA;有些人以討好的方式讓對方認同肯定自己,雖然一直討不到好,自己也覺得有壓力,依然對所有人有求必應,這種我們稱之為“討好型人格”。
如何克服討好型人格?1、不需要去討好別人,也不需要顧慮太多,學會為自身考慮。自己也需要有私人生活空間。要學會跟這些人說No(可能剛開始內心會有一些掙扎,要慢慢學會接受別人的失落情緒)
2 、如果你的自卑,覺得自身不夠優秀,源於自己的外在條件,那麼我們可以提升下自己的衣品、學化妝打扮、健身等方式讓自己自信起來;如果是因為自己內心膽怯導致的,我們可以多參加一些有益的活動拓展自己的社交圈;也可以去旅行拓展下眼界;或去學一些特長。學會發現自身的美和優勢。
3、適當對他人提出要求,你也需要別人的幫助、別人的關心、被他人關注,當你覺得需要求助幫忙的時候,可以適當對身邊的人提出求助訊號。
4、學會關注自己,重視自己,愛自己。這步看似容易,做起來相對比較難,學會注意自己的喜怒哀樂,並且懂得享受這些情緒。比如我開心的時候,不用在意他人感受和想法,想唱歌就唱歌;難過的時候我有拒絕別人的勇氣。我不開心的時候可以哭,可以將手機關機讓自己好好睡一覺。
-
4 # 無錫小夥堯堯
通常我們所說的討好者,指的是不敢拒絕別人的要求,即便這個要求已經超過了自己的承受範圍。其實根本的原因是因為你還沒有找到自我價值立足點,所以你希望透過討好別人,看到自己的價值。
心理學家說,如果你在工作、戀愛或其他方面有以下體驗,很可能你就是一個“討好型人格(People-Pleaser)” :
1.與人交往時總是小心翼翼,永遠擔心冷場尷尬;
2.想要不斷照顧別人的情緒,花費大量時間,非常疲憊;
3.表現出“故作的謙卑”,在人前將自己的所有情緒都隱藏起來;
4.從來沒有和人吵過架,完全無法做到拒絕別人;
怎麼才能克服討好型人格,本文總結了幾個方法,請看下文。
一、學會說“不”,建立邊界意識
回憶你在過去一段時間內所做的事情,並列出那些你不喜歡,但是不自主去幫別人做了的事情。然後,寫出你為什麼不想做這些事情。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其實這些事情都違背了你的原則。我們要忠於自己的原則,幫忙的事情符合自己的價值觀。克服討好型最關鍵一點懂得把自己的需求、自己的情緒、自己的理由表達出來
二、建立邊界意識
討好型人格與人交往沒有界限,小事培養自己劃界限的習慣,增強自我意識。討好型人格的人自我意識薄弱,自尊較低,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同和讚賞。
三、 去除心裡的道德綁架
討好型人格障礙的人身上有著很多不健康的限制性心理觀念,比如“我不能拒絕別人的要求,這樣會讓別人不開心”“只要大家開心,我妥協是應該的”。 這些都是自己給自己設定的道德綁架。
四、學會自愛
,不要過多地在意別人的想法,因為你永遠也不可能討好所有人,不必時常和別人做比較,接受並且更愛自己,像對待良師益友一樣,善待自己。
五、提升自信
討好別人一部分原因就是認為自己不夠好,不夠優秀,自己對自己的認可不夠,才需要透過以討好的方式,來讓別人來認可自己。自己對自己的認可和關愛足夠多的時候,這時候我們需要從外界獲得的部分也就會變少。
六、試著來照顧自己
討好者非常擅長照顧別人,但這種付出的背後也有一份期待:你們能不能也來照顧我滿足我?但這份期待別人有時會收不到,你會陷入失望和無價值的漩渦,那不如從現在開始,自己來滿足自己。
七、做好自己
蔣方舟所說,現代的社交環境放大了人們被人所評價的範圍,各種社交軟體的盛行讓我們很輕易就陷入一種期待別人讚美的氛圍裡,“被人喜歡”這個需求被前所未有的放大了。為了被喜歡,不經意間就開始建立“人設”,而為了維護這個“人設”,下意識就開始“討好”。用討好的方式吸引來的人,未必是真正欣賞你的人,人生最開心的,莫過於接受自己的真實,並勇敢做自己。
八、討好別人並沒有意義
討好別人,對方一開始可能會有一些感到,但時間久了,對方就會習以為常,慢慢的對你這種討好的方式,沒有那麼多的感覺,所以討好別人並沒有意義。
-
5 # 譽瑄
要想告別討好型人格,必須學會做這三件事。
1、建立自我的底線:學會有自己原則
要想改變討好型人格,其實最根本的就是要有自己的原則,需要了解自我的界限與底線。我們才能建立清晰的自我,也不會被他人的友情所脅迫。沒有是非觀念的友誼其實註定是脆弱的,只有界限清楚的友誼,我們才能真正交到同頻高質量的朋友。
2、找到自己的自尊:學會拒絕
不該我做的,一定會拒絕請求,不能完成的拜託,一定會拒絕,不合理的要求也一定會拒絕,總之,在學會拒絕以前,簡直苦不堪言,但自從開始拒絕別人,生活開始變得輕鬆美妙,所以“討好型人格”的你,一定要學會拒絕!
3、迴歸自己:學會自信
從心理學角度上來說,討好型人格的根本是低自尊在作祟。如果我們想要改變低自尊,唯一的方法就是變得自信。自信,是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撐。
一個人一旦有了自信,無論是從精神面貌還是做事的底氣都會得到大力的加強。自信能讓你擁有魔力,讓自己的潛能發揮得更好。
蕭伯納有說過,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庸為神奇。雖然我們生而普通,但誰又說過普通人的人生就註定無味呢?一旦你的人生變得自信而又堅定,你會發現生活中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努力,值得我們去追尋的美好瞬間。
“討好型”人格往往而言活得很委屈,他們大多數沒有在充滿愛的環境下長大,他們的世界裡認為只有不斷的迎合才能讓別人喜歡自己,只有不斷的適應他人才能更好的生活。
其實,不是這樣的,討好型人格,最根本就是迴歸自己,要知道,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只有你找到自己獨一無二的價值,你自然而然會過得精彩,別人才能尊重你。
-
6 # 星點說成長
討好型人格,付出=認同、付出+索取、索取⥤控制,這是最為常見的關係模式。
1、付出=認同。在關係中,他們願意付出以此作為自我認同的基礎,他們認為這就是交往的佳途,這樣才能獲得關係。得到別人的認可,他們會非常高興,更加無私的付出,無怨無悔。
2、付出+索取。如果你認為他們永遠自覺自願的無私付出,那就錯了。一般人,付出到自己的飽和狀態就會掉頭轉向。但討好型的人格,他們會一直付出,到極限了也不會輕易停止。他們忍耐,繼續付出。因為他們想要得到。越是得不到越是渴求,越是付出的多,越是不甘心放棄。因為這是他們認為的僅有的獲得他人認可、得到自己想要的途徑。從這個意義上看,他們付出並不是那麼無私,也是為了索取。極限狀態下,索取不到,他們會歇斯底里、憤怒、糾結、掙扎,變得非常沮喪或者非常狂躁。
3、索取⥤控制。我全身心對你好,你依賴於我,你就得聽我的,這便成為了一種控制。有人控制是用權利,有人控制是用暴力,有人控制是用威懾,有人控制是靠人格魅力。討好型的人的控制是靠我對你好的方式,他要讓被他控制的人離開他活不下去。所以,有的人,感到對方的好變成了壓力的時候,你可能遇到了討好型的人。
如何改變?
1、把自我認同的道路拓寬,自我認同更多是來自自己,而不是限制在一段關係裡,寄託在別人對自己的認可上。
2、付出適可而止,常常提醒自己,關係裡的付出應該是平等的,不要讓天平過度失衡。還要提醒自己,付出並不是得到的唯一途徑,自己付出是內心的一種坦然,得不到也沒有遺憾。
3、除了付出,再找點別的事做,分散注意力。把眼光和心思分散開來,不要總是聚焦在某一個人身上,多挖掘自己的興趣愛好,並實施下去,從中找到嗨點,讓自己開心,自然而然地解除了控制,關係裡的他人也會感到輕鬆,何樂不為呢!
-
7 # 長松薪酬績效輔導師
歸根結底,討好型人格的根源在於三個錯誤的核心信念:
1.我很弱(我還像一個小孩子一樣脆弱)
2.我必須要做些什麼別人才會愛我
3.我不配提出自己的需求
討好者在潛意識中還是將自己認定為是一個“孩子”。
也許是早年創傷與恐懼的影響太過巨大,他的被拋棄的害怕,被忽視的失落,被打罵的傷痛,這些深刻的留存在了他的潛意識之中,這種創傷泛化到了他人際交往的方方面面,導致他一旦和別人出現一點兒衝突,就會馬上“退行”到童年時的狀態。
有非常多的問題和病症其實本身並不是多麼的嚴重,而是有這些問題的人自己將問題和病症看的太過嚴重和恐怖,並十分堅定的認為自己受到了非常重大的傷害,於是問題就被誇大到“無法解決”的程度。
這在某種程度上,是當事人本身逃避問題的一種手段。
“這個問題太難了,我解決不了。”給了自己這個放棄的理由,就能繼續輕鬆地生活,而不用自己解決問題,或是可以讓別人為自己負責,讓別人來幫自己把問題解決了。
所以討好者想擺脫討好睏境的第一步就是要意識到:“我已經不是當年那個脆弱的孩子了。”
你不是那個要依靠別人才能活下去的小孩,也許你現在還靠父母的經濟支援在讀大學,但即便沒有了父母的經濟支援你也不可能就活不下去了。
你是一個成年人,你擁有足夠的自理能力。任何一個超過十八歲,沒有身體殘疾或病症的人只要認為“沒有父母我就活不下去”這絕對都是在逃避責任和過度的軟弱。
最不濟的去飯店打工,去做些體力活,你也不至於餓死。
既然你擁有足夠的自理能力,你也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所以即便是和別人發生衝突,即便你被別人拋棄,即便你不去滿足別人的需求,你也不會死。
你知道為什麼你會不由自主的討好別人嗎?你知道為什麼你害怕和別人起衝突嗎?你知道你為什麼不敢拒絕別人嗎?
因為你真正害怕的是——死亡。
在你幼年時期,你認為如果不討好你的撫養者,你就可能被拋棄,對於沒有獨立生存能力的小孩子而言,被大人拋棄就意味著死亡。
這一原始恐懼是你今後所有人際關係中恐懼的根本模型。你害怕和別人起衝突所真正畏懼的也是怕被別人打死,怕別人都拋棄你——這一切都和對死亡的畏懼有關。
而你是錯誤的把童年時對死亡的恐懼帶入了你成長中所有的人際交往裡,你也一直還把自己當成了那個要依靠別人才能活下去的脆弱的小孩子。
而現在你必須徹底認識到這一點:你不再是一個脆弱的小孩子了。
所以即便別人拋棄了你,即便你和別人發生了衝突,即便你向別人表達出了你的不滿,你也不會死。
第二點你要意識到的是:追求別人對你的愛或者關注是一件無意義的事。
人在童年時期能否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這是會對一個人的一生造成巨大影響的事情。
區別就在於,得到過父母無條件的愛的孩子就能夠得到滿足,他們在成年後就不會始終處於一種對愛極度匱乏的心態之中,他們就不會對別人的愛有太多的執念,不會太過的在乎別人是否愛他關注他。
而沒有得到過父母無條件的愛的孩子,則會由於童年時對愛的需求未被滿足而對別人的愛有一種超乎尋常的執念,他們會拼命地尋找機會試圖彌補童年時的遺憾。
就像是性一樣。那些在青春期性慾有得到良好的滿足與釋放,曾與異性發生過多次性關係的男孩,可能用不了多久就能夠對性滿足了,性對於他們而言就變成了一種很正常的生理慾望的一部分,轉而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事業與追求上。
而那些性慾未在恰當的時機得到良好滿足的男孩可能以後許多年都會始終處於一種“性匱乏”的狀態之中,他們會不停地尋找與異性發生性關係的機會。
強烈的性慾未被滿足的時期使他們產生了非常多的對於性的過度美化的、不切實際的幻想,他們不停地試圖尋找能夠將過去的那些幻想滿足的機會。
你現在對於別人無條件的愛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滿足你童年時未被滿足的遺憾,和你的那些過度美好的幻想。
但是對於現在的你而言,無論怎樣,過去的遺憾都是不可能被彌補的。
而且,你也不可能再得到別人對你無條件的愛。
沒有人會無條件的對你好,沒有人會無條件的愛你,沒有人會無條件的包容你的一切。每一個人都是自私的,包括有時候你自以為的“對別人無條件的好”其實這背後也是有條件的——你希望對方也能給予你同樣的好。
你已經錯過了得到無條件的愛的年紀,就像十歲的女孩喜歡玩芭比娃娃,你小的時候從沒得到過娃娃,現在你賺了錢給自己買了一整間屋子的芭比娃娃,但你不可能滿足十歲的你的遺憾的,你不可能讓30歲的你再因為得到了芭比娃娃而感到滿足。
我知道這一點對於你而言很艱難,因為過去很多年裡你可能不知不覺間都是在以追求別人對你的關注和愛為你在社交關係中的目標,現在要你接受“我不可能得到別人無條件的愛”這一點的確可能會令你不願意面對這一點。
不過你當然可以選擇是否要接受這個現實,是否要放棄對於別人對你的關注和愛的追求,因為你接不接受和別人沒有絲毫的關係,也不關我屁事。放棄了就能輕鬆下來不再去討好別人,繼續維持自己的幻想,那你就繼續痛苦。
第三點你要明白:你必須尊重自己的需求。沒有人會主動過來滿足你的需要。
對於討好者而言,直接講出自己的需求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討好者們特別嚮往那種人際關係很和諧、別人都對他很熱情,很照顧的環境。
因為處在這樣的環境中,他不需要開口別人就能夠理解和迴應他了。
但討好者所渴望的在本質上是一種“邊界混亂”的相處模式,即他能為別人負責,別人也能為他負責。
不清晰的邊界只存在於父母和未成年的幼兒之間,討好者的這種渴望也是一種對於童年時安全感的渴望。
成年人的一個主要標誌就是建立起了一個完整的邊界,能夠獨立的為自己負責。只有孩子才會不停的在意別人有沒有關注他,才會要求別人來滿足他自己的需要。
所以你要意識到,如果你不親口說出來,別人就很難知道你的需求。因為別人沒有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你的身上。
就像五歲的你很想吃冰糖葫蘆,但又不好意思和你爸爸說。你們走出好遠之後你一直在撇嘴,但你父親可能根本就沒看到你在撇嘴。即便是看到了,他也不可能知道你是因為吃不到糖葫蘆才撇嘴。
在成年之後,如果你還是試圖透過撇嘴來告訴別人你想要什麼的話,這就更是不可能得到結果。因為別人不是你的父親,別人也沒有必要去在意你的需求。
但同樣你也應該明白,別人不在意你的需求,父親看不到你的撇嘴,這絕對不意味著的你的需求就是不重要的,你的需求就不應該被滿足。
你也不在意你其他朋友的需要,這也不意味著他們的需要就是不應該被滿足的。
因為你想滿足自己的需求的話,這根本就不需要任何的理由,也不需要任何的條件。
你就是想吃糖葫蘆,你就是想讓男朋友把你抱在懷裡,你就是想在難過的時候不和任何人說話。
不要試圖給自己任何的理由來論證你提出自己需求的合理性,也不用拼命地試圖論證清楚對錯認為自己是對的之後你才敢去做什麼事情。
不需要理由,不需要條件,你想要什麼,你去做什麼,只是因為你想,僅此而已。
在認知的層面上我們已經針對三個核心的信念找出了針對的措施。但你必須在行動層面上執行了之後你才能真正的將這些信念內化。
即便你現在非常清楚,你想要什麼根本不需要任何理由,你完全可以理直氣壯的去提出、去滿足你的需求。但是當你在和別人起衝突的時候還是會感到害怕,你在想拒絕別人的時候還是難以說不,你希望伴侶對你更好一些的時候還是無法說出口。
那你要怎樣才能從行動上逐漸改變自己的討好行為呢?
其實說起來也非常簡單,從現在開始不再討好別人就可以了。你可以找出一張紙,把你的所有討好行為全部都列出來,然後逐條停止就可以了。
那有些人可能會問:道理我都懂,我也知道該怎麼做,但我就是做不到怎麼辦?
我的回答是:不知道。你能不能做到和我沒關係,這不是我的事。
那有的人可能就會說了:哎你怎麼這樣說話呢?還是諮詢師呢,怎麼這麼冷漠呀!
但我所闡述的只是一個客觀事實罷了。
我的意思是,你所說的“我做不到”這是一個偽命題,沒有人拿刀逼著你不讓你改變,改變行為也不是違反基本公理不可能實現,你只是“不想”去做到罷了。
有很多人習慣了一種逃避問題的思維,他們所希望得到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其實是:很輕鬆的什麼都不用做,問題就自己解決了。
所有在客觀情況下能夠實現,但偏說“我做不到”的人,本質上都是屬於這種不願意付出努力和麵對困難的人。
想改變,就去做;不願意做,就改不了。
如果你把討好別人的精力都放在自己身上,也許你早就已經成長到不需要討好別人的程度了呢?
與其討好別人,不如討好自己。
自己權衡吧。
改變,就從改變開始。
開始,就從現在開始。
回覆列表
討好型人格,如果我沒有理解錯誤的話,就是那種比較自卑,卑躬曲膝,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什麼方面都不如人的那種性格。因為你沒什麼事情,你就討好別人幹什麼?老話說的好,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在你討好別人的時候,你一片好心,可是在別人理解來說就不一樣了,他可能覺得你天生就是這樣一種性格,反而讓別人高高在上,不把你放在眼裡面。甚至如果是位居官職或者有錢的人,可能會覺得你想在他身上要得到些好處,你越是討好別人,別人越不珍惜你,越不把你帶來當人看。
如何擺脫這種性格呢?首先要建立自信心,要把自己的長處放大一點,把自己的短處,放小一點,當然自己也認識到自己的短處,發揮自己的長處。要知道,人生而平等,不是說你討好別人,別人就能給你什麼,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利益優先的世界,你身上沒有別人想要的東西,你再討好別人都沒有用。不再討好別人最好的辦法就是豐富自己的知識,豐富自己的閱歷,豐富自己的錢包。
希望你在看到這篇文章之後,挺起胸膛做人。不要再認為你討好別人,就能從別人身上得到些什麼東西,用你的長處去交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