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eo87117852
-
2 # 古梁鏞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在《三國演義》裡面,要論忠義,小哥認為有個人可以力壓魏蜀吳三國所有人士,這個人就是荀彧,因為荀彧至始至終都是忠於漢室的,劉備稱帝后,漢獻帝內心十分不爽,東吳孫權稱帝更是公然背叛漢室,曹操加封魏王更是狼子野心,但是荀彧此人,即便是他生命的最後時刻,他也以漢室臣子的身份處理政務,這份忠義在三國所有人物中,當屬第一。
下面,小哥詳細介紹一下荀彧的生平事蹟。
荀彧選擇曹操的初衷荀彧為什麼會選擇跟隨曹操呢?因為荀彧發現曹操才是最有希望復興漢室的人。
荀彧成名很早,早早就出仕,後來董卓肆虐朝綱,荀彧辭官回家,但是隨後事態發展超出預期,董卓權傾朝野,荀彧認為將來會天下大亂,因此建議自己家鄉許昌的百姓遷徙避禍,但是大家都捨不得離開故鄉,最後荀彧帶領自己的宗族前往冀州避難,荀彧是荀子之後,荀氏宗族在許昌的影響力非常大,但是當荀彧到達冀州後,冀州被袁紹給佔據了,袁紹待荀彧為上賓,但是透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荀彧發現袁紹並不能成大事,後來就帶領宗族離開冀州,投奔了實力一般的曹操。
曹操對於荀彧的到來非常激動,大呼“吾之子房”。
荀彧之所以放棄袁紹選擇曹操,就是認為袁紹做不到平定天下、興復漢室、沒有治世之能,荀彧心中裝著的,是漢室正統,是天下百姓!
荀彧力主曹操亂世迎獻帝董卓做亂洛陽,最後鬧的人神共憤,他自己也感覺待不住了,所以他挾持漢獻帝去了長安,董卓出身西涼軍,所以他待在自己的地盤上面比較放心,董卓被呂布等人擊殺後,關於漢獻帝的安排出現了很大的問題,韓暹、楊奉護送漢獻帝離開長安前往洛陽,當時是諸侯割據的亂世,漢獻帝被韓暹、楊奉這樣的人護衛,其安全是很沒有保障的,在這個時候,全天下的諸侯都在觀望,或許在很多人的眼裡,漢獻帝最好死於亂軍,到時候天子都沒有了,自己就可以堂而皇之的搞獨立了。
此時曹操正在徐州作戰,對於迎接漢獻帝這件事大部分將領並不同意,荀彧此時態度堅決,力排眾議,說服曹操當務之急是迎接漢獻帝,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如不及時扶正朝廷,天下將生叛離之心,以後即使考慮此事,也來不及了。”
大家看看,荀彧是多麼的忠於漢室,心中以天下百姓為念,如果天下人都生叛離之心,天下大亂,最終受傷害的還是黎民百姓。
荀彧反對曹操“加九錫”赤壁之戰後,曹操軍隊遭受重創,返回北方休養生息,平定北方邊境敵人,劉備和孫權交好之後,乘機迅速西進,擴大地盤,最終劉備、孫權、漢獻帝三分天下,曹操眼看統一天下無望,已經61歲的曹操回顧自己一生,開始重視名譽了,同時手下人也吹捧曹操的功績,曹操眼見得劉備、孫權做大,因此向漢獻帝要求“封魏王、加九錫”。
據《禮記》記載,九錫是指九種特賜用物分別是:車馬、衣服、樂縣、朱戶、納陛、虎賁、斧鉞、弓矢、秬鬯。封九錫是古代君主賜予臣子的最高榮譽,但是自王莽加九錫篡漢後,加九錫就被天下人視為“權臣篡位”的象徵。
因此聽聞曹操要求封魏王、賜九錫的時候,荀彧震驚了,朝中所有人都支援曹操封魏王、加九錫,只有荀彧一個人反對,曹操和荀彧交心一輩子,見到荀彧居然帶頭公然反對自己,他非常生氣,後來藉故把荀彧從朝廷外調到軍中,最終荀彧鬱郁不得志,患病而亡,享年50歲。
在《三國演義》中,荀彧之死被演繹成曹操的逼迫,他送了一個空的錦盒給荀彧,暗示荀彧“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你要吃我的俸祿,就必須給我辦事,最終荀彧自殺明志。
透過小哥對於荀彧的介紹,相信大家對荀彧也有了全新的認知,在三國亂世,大部分人都是隨波逐流,唯有荀彧從始至終都在效忠漢室,不管曹操官位如何高升,在荀彧眼裡,他也是和自己一樣,大家同為朝廷官員,和許褚之類效忠曹操的人不同,荀彧和曹操只不過是同為興復漢室的臣子。
所以說,在三國時期,小哥最為喜歡的人是荀彧。
喜歡的記得點關注哦!
-
3 # 回憶情懷經典之作
以個人角度來看,還是比較喜歡趙子龍 也就是趙雲,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後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除了四處征戰,趙雲還先後以偏將軍任桂陽太守,以留營司馬留守公安,以翊軍將軍督江州。除此之外,趙雲於平定益州時引霍去病故事勸諫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又於關羽張飛被害之後勸諫劉備不要伐吳,被後世贊為有大臣局量的儒將,甚至被認為是三國時期的完美人物 。
-
4 # 汗屋
我喜歡魯肅。
魯肅,魯子敬。其實他是第一個提出三分天下的人,赤壁之戰之前邀孔明東遊,主張孫劉聯盟。孫劉兩家以弱勝強,打敗了曹操,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魯肅和諸葛亮的精心謀劃。他還比周瑜沉穩,說出了“為將軍之計,惟有鼎足江東”的長遠之策
魯肅,一個真正識大局者,一個君子,一個英雄。
-
5 # 二兩歷史
生於亂世之中,力挽狂瀾,三分天下,攜天子令諸侯,奠定魏國基礎,讓我說說我為什麼最喜歡他。
原因1-出身不好,卻後來居上。
古代是最講究出身的,十八路諸侯中,大多數都是出身名門世家。如袁紹,袁術兄弟,袁紹家族的四世三公:漢代袁安在漢章帝劉烜時為司徒,兒子袁敞為司空,孫子袁湯為太尉,曾孫袁逢為司空,袁隗為太傅,四世居三公位,人稱“四世三公”。而劉備,雖然起初實力降低,但那可是頂著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這樣的光環的。
反觀,曹操,雖然也官至太尉,但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大宦官曹騰的養子,曹嵩靠養父的地位,入仕當官,在靈帝時,升至太尉。所以曹操出身於靠宦官起家的官僚家庭。所以,曹操經常被調侃是太監家的小阿瞞(曹操小明)。
後面就不用多說,自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刺殺董卓,統一北方,攻蜀,伐吳,最終成為一代梟雄。
原因2-知人善用,禮賢下士。
曹操,之所以能夠成為一代梟雄,跟他的知人善用,禮賢下士,是分不開的。這其中,跟關羽的那段經典故事就足以說明。
在關羽,為了兩位嫂嫂的安全,暫時同意寄住曹操處時。一代梟雄曹操,親自出門迎接,這對於一般的降將是沒有的,更不用說,關羽已明確提出,他日若尋得其兄玄德君的去處,自當毅然前往,別離曹操。這種條件下,曹操依然對關羽給予了最高等級的招待,住宿、餐飲、日常開銷,基本上可以說是從來沒有過的待遇。
這還不算,在後來,曹操知道關羽去追尋劉備,過五關斬六將時,沒有刻意去阻攔,甚至說暗示手下放關羽過關而去。要不然,帶著家眷,又是馬車,又是女眷,關羽縱使是有天神般的本領,也沒能力完身而去。
可以說,關羽,這位美髯公,是第一個讓我們的梟雄曹操,在不能為自己所用的情況下都沒有起殺心的人,也是一代佳話。要知道,曹操,有一句經典的流傳千年的霸氣之語“寧叫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可見,按照正常情況,既然你不能為我所用,以曹操的性格,絕對會殺之而以除後患。畢竟,關羽奔向的那可是劉備,頂著“中山靖王之後”“天下英雄,為備與操而”的劉備,也是關羽桃園結義的大哥。所以,可見,曹操對於真正的他看中的人才,是可以拋棄自己的原則的。當然,關羽也並不是忘恩負義之人,當曹操敗走華容道時,他也違抗了軍令,放曹操而去。這兩人一來一往,在歷史上也是一段佳話。
原因3-有才學,政治家,軍事家中最厲害的文學家。
赤壁之戰前夕,曹操率大軍飲馬長江,與孫權、劉備聯軍決戰。是夜明月皎潔,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設樂,歡宴諸將。酒酣,曹操操取槊立於船頭,慷慨而歌。蘇東坡在《前赤壁賦》裡稱其“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那場面是何等的壯闊,我時刻夢中夢到自己也參與了那場盛宴,領略了那晚的月光以及在月光中橫槊吟詩,濁酒相伴的曹操。
求賢若渴,他創作了《短歌行》以“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等詩句,抒發求賢若渴,廣納人才,以冀成其大業心情。美哉壯哉。
壯志未酬,他創作了《龜雖壽》以一系列生動的比喻,表達詩人對人生及事業的看法:“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是詩人貫徹終生的積極進取精神的真實表白。
所以,以不好的出身建立起偉大的功績,求賢若渴,對於愛惜的人才壓制住自己的寧可錯殺不可不殺的殺戮原則,以及創作的幾十首優秀的透露著一代梟雄豪邁的詩歌,是我在三國中最喜歡曹操的原因。
-
6 # 網友小陸
吾乃常山趙子龍
說到三國最喜歡的人物當仁不讓的還屬常山趙子龍了。子龍大戰當陽縣,七進七出長坂坡救出阿斗,又是五虎上將,號稱常勝將軍,智勇雙全。三國武將排名,與第一的呂布不相上下,且智謀堪稱武將之最。子龍左手亮銀槍,右手青釭劍,誰與爭鋒。
-
7 # 發條鳥編年史
看了題主的問題,想來想去,三國時期人物我還是喜歡東吳的陸遜陸伯言。
在陳壽的《三國志》中,陸遜和諸葛亮一樣,是單獨列傳的,因為他如同諸葛亮在蜀一樣,在東吳地位超卓,沒有類似的同僚可以並列。
陸遜在江東,出身名門,到公元217年左右開始浙顯聲名。
當時被孫權任命為右部督統,督會稽,鄱陽,丹陽三郡。他上任後積極招兵練兵,得精兵萬餘人。同時打擊豪強勢力,所過肅清,政績斐然。
公元219年,陸遜協同呂蒙,偷襲荊州。
隨後,面對蜀漢傾國之力的夷陵之戰,陸遜為大都督,一戰成名。
之後,陸遜成為東吳實際上的二把手,孫權把自己的印信放在他家裡,每次和劉禪,諸葛亮寫書信都讓陸遜先看並修改。
身為三國時期人傑,陸遜確是做到了極致。
-
8 # 野草的沉思
三國裡我最喜歡諸葛亮。從前是,現在依然是。
一,隆中對策,高瞻遠矚。
當時,曹操雄踞北方,已不可動搖。東吳佔有江東六郡,也已成氣候。劉備兵微將寡,說項依劉,尚無立足之地。故三顧草廬,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天下形勢,為劉備指出了聯吳抗曹,佔據荊州、益州建立政權的路線。這在當時,無異是石破天驚之舉。它成就了劉備的事業,也奠定了諸葛亮在三國曆史上傑出戰略家的地位。
二,創立蜀漢,治國理政,卓有成效。
對於諸葛亮治國理政的才能,人們一直公認。從劉備自領益州牧到晉位漢中王,這段時間並不長,蜀國便得以大治,這證明了諸葛亮治國理政的才能確實非同凡響。
最初,劉備使諸葛亮定擬治國條例,刑法比較重。法正說:"昔日高祖約法三章,百姓都感念其德。願丞相寬刑省法,以慰民望。"諸葛亮說:"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朝用法暴虐,萬民皆怨,故高祖以寬仁獲得人們擁護。今劉璋闇弱,德政不舉,威刑不肅,君臣之道,漸以陵替。寵之以位,位極則殘;順之以恩,恩竭則慢。所以致弊,實以於此。我現在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恩榮並濟,上下有節。為治之道,於斯著矣。"法正拜服。
又,法正為蜀郡太守,凡平日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或告孔明曰:"孝直太橫,宜稍斥之。"孔明曰:“昔主公困守荊州,北畏曹操,東憚孫權,賴孝直為之輔翼,遂翻然翱翔,不可複製。今奈何禁孝直,使不得少行其意呢?"因竟不問。法正聞之,亦自斂戢。
諸葛亮就是這樣治國用人的。蜀漢所以能迅速強盛起來,實在是諸葛亮治國有方。
三,始終堅持聯吳抗曹政策不動搖,彰顯諸葛亮的超人智慧。
聯吳抗曹是諸葛亮為蜀漢制定的基本對外政策,正是依靠這一政策,劉備才在赤壁之戰取得了對曹操戰爭的勝利,佔據了荊州,並進而佔據益州,創立蜀漢政權。
取蜀時,副軍師龐統戰死,劉備從荊州調走諸葛亮,令關羽守荊州。諸葛亮諄諄告誡關羽,要"東和孫權,北拒曹操”。
當時蜀漢形勢,如日之升,蒸蒸日上,復興有望。
關羽沒有遵照諸葛亮的告誡,丟失荊州。劉備意氣用事,傾全國兵力伐吳。諸葛亮苦勸不從,結果夷陵慘敗。
劉備死後,諸葛亮立即與東吳恢復了關係。這是非常明智之舉。
四,兩朝開濟老臣心。
劉備死後,蜀漢的全部重擔都落到了諸葛亮的肩上,當然,全部權力也落到了他的手裡。
他沒有弄權,也沒有安享富貴,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了收拾劉備和關羽給他留下的爛攤子,重整河山。
他首先恢復了與東吳的關係。其次從容部署,擊退了曹魏乘劉備之死,新主繼位的機會而派來的五路進犯之軍。之後,又率軍親自南征,平定了南方蠻族之亂。使動搖的蜀漢又安定下來。
待國內粗定之後,諸葛亮開始北伐中原。在這期間,他發表了著名的《前後出師表》。
關於諸葛亮北伐,眼下人們褒貶不一。但在歷史上的仁人志士,都異口同聲讚許諸葛亮的北伐精神。諸葛亮的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不知感動和激勵了多少後來人。
和諸葛亮同時代的傑出人物,曹操、孫權、司馬懿父子,及司馬炎,無不對諸葛亮表示歎服。
三國時期,眾星燦爛。諸葛亮無疑是最明亮的那一顆。
-
9 # 李杜文
果斷選賈詡,賈文和啊,牛叉極了!
1.料事如神。曹操打張繡,有一天突然撤兵。賈詡當時是張繡的謀士,勸張繡不要追,張繡不聽,追了後失敗。賈詡隨即讓張繡趕緊追,張繡贏了。究其原因,賈詡洞察曹操的一舉一動。
2.賈詡投靠曹操之後,非常低點內斂,上朝輕易不發表意見,這叫明哲保身。
3.但是曹操晚年不知道繼承人選曹丕還是曹植的時候,賈詡不失時機的舉了袁紹和劉表的例子,曹操笑著採納意見,最終選擇了長子曹丕,這叫深謀遠慮。
3.賈詡晚年閉門讀書,不參與朝政,子女不與達官顯貴聯姻,低調到不行。最後賈詡活了70多歲才死,絕對是人生贏家。比諸葛亮、郭嘉、周瑜都要明智。
所以,我選賈詡,太牛了!
希望你滿意。
-
10 # 我是飛魚214803
最喜歡的莫過於諸葛亮,從一個泰山頑童,成為蜀漢丞相。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戰略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
戰略方面:一篇隆中對,名震天下。
軍事方面:南征北伐,打的司馬懿畏蜀如虎,現在很多人都說諸葛亮不會打仗,都是三國演義神話的,仗著讀過三國志,天天以陳壽一句評論諸葛亮的話: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但是在四百年後的大唐,早於《三國演義》戰神李靖與唐太宗對諸葛亮也是推崇備至,陳壽不過一史官,安知兵也?如果諸葛亮不會打仗,豈能名列武廟十哲之中?他們也看過《三國演義》?
發明方面:諸葛連弩,木牛流馬,五折剛鎧,百尺井鑭,扎馬釘,還有一個食物–饅頭,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包子。
文學方面:《隆中對》《出師表》《誡子書》《勉侄書》等,任何一篇,都名動一時,對後世也有極大的影響力。
不僅上述,諸葛丞相的忠心,也是萬古之人不能及也,後世文人墨客也都對諸葛推崇備至。以上只是部分見解,不是很全面。
回覆列表
呂布吧,畢竟每個男人都喜歡武力第一,坐擁美人的,說實話生不逢時,要是放在別的時期就不會,有這麼短的,人中呂布,馬中赤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