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夫不良
-
2 # 天天有希望
大家常說“春捂秋凍”,春天到底怎麼捂呢?
第一:捂腳。俗話說寒打底來,就是說寒氣是從地面上來的,春冬交替的季節,氣溫不穩定,乍暖還寒,如果腳上穿的不暖和,全身都會冷的,所以不要過早的給孩子穿單鞋,單褲。
第二:捂頭。我看過一篇文章,說早上晨跑的人不要光著腦袋,要戴上帽子。春季外出,最好戴上帽子。
第三:上薄下厚。就是上身穿的稍微單薄點,下身穿的厚點。清明節沒過,不要過早地換上裙子。
春天陽氣回升,萬物復甦,病菌也大量繁殖,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所以不要一下脫下棉衣,根據每天溫度適當增減衣服,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樣才能保證身體健康。
-
3 # 海之聲助聽器荊州中心
春捂秋凍是指人類在自然季節變換的時候,根據季節採取的應急措施,所謂春捂,就是春天的時候不要太早脫去棉衣,因為春天刮的風裡面都有寒氣,容易引發流感等季節性疾病,有一句話叫做“春風刺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而秋凍是說秋天的時候不急著增添衣物,因為秋季只有早晨和晚上氣溫偏低,並不至於對人身健康造成威脅。
-
4 # 天宇粑粑
老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流傳千年的養生法還是頂有道理的。
不過,“春捂”怎麼捂,捂哪裡是很有講究的,絕不是“不減衣服”這麼簡單。
春季氣候多變,冷熱不定,是高血壓、心臟病、腦血栓、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高發的季節。
“當大風和寒潮來臨時,受寒冷的刺激,溫度驟變容易造成心腦血管突然收縮,這時血液迴圈包括血管的彈性都會受到影響,容易出現血管堵塞。”
尤其是老年人,適應能力差,特別是患有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病人,因為血管硬化更為嚴重,難以適應環境溫度變化,極易造成腦血管不斷舒張、收縮,更容易引發腦溢血、中風、心梗等併發症。
在″春捂秋凍"的“非常”時期,我們需要在衣、食、住、行方面倍加註意。我個人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
1、每天應注意天氣預報,關注天氣變化,尤其是冷空氣來臨時,最好提早做準備。
2、天氣冷時及時增衣,天氣暖和時也應適當再“春捂”兩天,讓身體適應一下,不要立刻減衣,以避免外感風寒。
3、天氣忽冷忽熱,身體的適應力難以跟上,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容易受到寒邪的入侵。而這幾天溫度下降得厲害,一定不要驟減衣物,在早春可以沿用冬天的保溫方法,穿羽絨服、蓋棉被、烤暖氣等,預防寒邪入侵生病。
照顧小孩的也更應該注意孩子衣服的增減!早上溫度低,孩子一般穿衣服比較多!而小孩又愛活動,特別中午那陣兒,溫度高,活動的孩子很容易出汗!所以,溫度高時在孩子活動前,可以適當減掉點衣服,以免出汗!即便出汗了,也不要馬上脫衣服,以免受寒感冒!
“春捂”有利於抵禦風寒。人體也同自然界一樣,在春天開始復甦,原先處於“冬眠”的面板細胞開始活躍起來,毛孔張開。這時當冷風襲來時,就能長驅直入,使人感到寒冷。“春捂”有利於適應季節的變化,在初春時節,經常有寒流和強冷空氣南下,導致氣溫急劇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捂”著點兒,就很難適應這種冷暖的變化,許多人甚至可能會患感冒、氣管炎、關節炎等疾病。
當冬季向春季轉換時,人體防衛體系處於“冬眠”初醒之際,因此這一階段不能急於一下子脫掉衣物,而應一件一件地脫,並根據不同體質,因人而異。
古人在長期的生活與勞動實踐中認識到,寒多自下而生,因此中國古代養生家提出了春令衣著宜“下厚上薄”的主張,《老老恆言》也有“春凍未泮,下體寧過於暖,上體無妨略減”之說,既養陽又收陰,與自然氣候變化協調一致,可謂“天人相應”。這也與現代醫學所認為的人體下部血液迴圈較上部為差,易受寒冷侵襲的觀點相吻合。所以,春天還是以遵循“下厚上薄”為好。
中醫認為,防病如禦敵。春捂只是被動防禦。要想防疾健身,還必須從春天開始加強身體鍛鍊,增強機體的適應能力和抗病能力,同時,還要講究科學飲食和起居。飲食上要注意調養肝氣去春火,應該多吃甘淡食物,如黑米、豆類及其製品;蔬菜有菠菜、韭菜、芹菜、油菜和胡蘿蔔等;果品有栗子、紅棗、枸杞和菠蘿等。除了春捂有度與藥食調理外,還需調養精神,制怒養肝,以防春火萌動。
-
5 # 中醫吳蘭貞
“東風化雨逐西風,大地陽和暖氣生。”立春之後,陽氣始生,但百草尚未回芽,春季就是這樣,氣溫變化最無常,這個時段,經常是剛脫掉秋褲,發現降溫了;重新穿上冬衣,氣溫又回暖了。
因此,老話有“春捂秋凍,一年無病”的說法,但“捂”的位置很有講究,絕不是“不減衣服”這麼簡單。
春捂
“春捂”就是說春季,氣溫剛轉暖,不要過早脫掉棉衣。冬季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人類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受春夏秋冬迴圈變化的影響,體內形成了一種生理性散熱和保暖功能。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俗話說“春天孩兒臉,一天變三變”,過早的脫掉棉衣,一旦氣溫下降,就難以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虛襲擊機體,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
1、春捂秋凍 到底“捂”多久
春捂秋凍,“捂”多久最好呢?一般情況下,立春後最短也要捂10天—15天。這是因為雖然立春代表春天的來臨,但冬季的低溫並不會立刻回升,需要至少10天—15天的過渡時間。在這期間,氣溫變化較大,如果過早脫掉棉衣,頭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熱的氣溫變化中,因為不適應而受寒,從而導致感冒、氣管炎、關節炎等疾病。
2、別“捂”過了頭
“春捂”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捂過了頭,同樣對健康不利。另外,春捂並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而是強調脫衣要“遞減”,即衣物增減既要視天氣的變化情況而定,也要根據自身的體能素質。春季氣溫日差較大,早晚較冷,此時可適當捂一會兒。而晴日的中午時刻,氣溫一般都在10℃以上,此時可適當減衣服。一般來說,春季可以讓居室溫度適當高一點,被子也要適當厚一點。
3、怎樣判斷是否“捂”
“捂”的具體標準可以綜合考慮氣溫和個人感覺兩方面。
首先看溫度。通常來說,15攝氏度是一個臨界值。低於這個氣溫時,最好繼續“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帶來的不便;而當超過這個溫度時,則可以考慮脫點衣服了。
其次憑感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耐受冷熱的程度也不同。如果“捂”著時不覺得咽喉燥熱,身體冒汗,即便氣溫稍高於15攝氏度也不必急著脫衣;如果感覺“捂”了身體會出汗,就不妨早點換裝,否則,“捂”出了汗,萬一再被冷風一吹,反而容易著涼。
“捂”不到位會遭風寒
中醫理論有“寒從腳起”一說,因早春時地面溫度較低,雙腳接觸時容易受涼引起感冒。經常搓腳和按摩腳掌心,在晚上睡覺前用熱水燙腳都能預防感冒,提高免疫力。
女性更要注重下半身的保暖,切忌“只要風度不要溫度”。女性朋友必須懂得痛經是個長期伴隨左右的問題,需要每次經期和日常生活中呵護身體,方能為以後的健康體魄打好基礎。那麼在初春時節女性要做好以下防護工作:
1、頭頸捂一捂,上身全暖和
頭頸部容易受風寒,進而引起頭痛、頭暈、頸肩脹痛或感冒、氣管炎等。所以春天外出的時候最好能戴上帽子和圍巾,建議不要過早穿低領或者V領的上衣,頭頸部位保暖了,上身都暖和了。
2、手腕捂一捂,心臟好舒服
從頭頸往下,第二個需要保暖的地方是手腕。從中醫的角度來說,手腕上有一個穴位叫神門穴,此穴位對應我們的心經,也就是說我們體內的元氣迴圈會在這裡經過、停留。
所以,讓神門穴保暖,就能保證元氣迴圈順暢,我們的心臟就會更加健康。日常可用拇指指端反覆點按神門穴30次,以去除煩躁、安神定志。按揉此穴時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脹感。
同時,在這個季節建議不要穿著七分袖與九分袖的衣服,儘量穿長袖毛衣。
3、腰腹捂一捂,下肢不麻木
人的腎部是聚集陽氣的地方,一旦有風寒入侵人體,腎中的陽氣就會被困於下部,容易出現下肢麻木,疼痛、腰膝痠軟等問題。
因此,給腰腹部適當的保暖,可以幫助腰部以下的身體的迴圈,從而減少下肢麻木等問題的出現。平時可用拇指放在兩側腎俞穴上,先順時針方向壓揉9次,再逆時針方向壓揉9次,如此連做36次,有很好的護腎作用。
4、小腿捂一捂,一年少疼痛
小腿是我們春捂需要保暖的最後一個地方,尤其是小腿外側。古語說“寒從腳起”,小腿若不注意保暖,容易出現偏頭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現噁心嘔吐眼睛痛,這種表現屬於肝陽虛,這時要重點保護好小腿外側,可以多熱敷足臨泣穴和陽輔穴。
每個人都要“捂”嗎
春捂要特別重視對頭、腳、頸、手這些部位的保暖,不要很快就摘掉帽子,取下圍巾、口罩,脫掉厚襪及手套,否則很容易降低身體免疫力,導致疾病入侵。“捂”依各人體質而有所不同,老人、小孩或體質偏寒者可多捂幾天,而體熱的人則可以少捂幾天。日照溫度在15℃-20℃時,人們可適當減少穿衣。
-
6 # 夢中的童年
一直是個籠統的概念。“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算是最明確的時間概念。而這之於養生保健,卻遠遠不夠。隨著醫療氣象學的興起,科學家對春捂有了許多更科學、更具體的研究。 一、把握時機:冷空氣到來前24~48小時未雨綢繆。醫療氣象學家發現,許多疾病的發病高峰與冷空氣南下和降溫持續的時間密切相關。比如感冒、消化不良,在冷空氣到來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風等,在冷空氣過境時也會驟然增加。因此,捂的最佳時機,應該在氣象臺預報的冷空氣到來之前24~48小時,再晚便是雨後送傘了。 二、把握氣溫:15℃是春捂的臨界溫度。研究表明對多數老年人或體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來說,15℃可以視為捂與不捂的臨界溫度。也就是說,當氣溫持續在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就可以不捂了。 三、注意溫差:日夜溫差大於8℃是捂的訊號。春天的氣溫,前一天還是春風和煦,春暖花開,剎那間則可能寒流湧動,“花開又被風吹落”,讓你回味冬日的肅殺。面對“孩兒臉”似的春天,你得隨天氣變化加減衣服。而何時加衣呢?現在認為,日夜溫差大於8℃是該捂的訊號。 四、持續時間:7~14天恰到好處。捂著的衣衫,隨著氣溫回升總要減下來。而減得太快,就可能出現“一向單衫耐得凍,乍脫棉衣凍成病”。因為你沒捂到位。怎樣才算到位?醫學家發現,氣溫回冷需要加衣禦寒,即使此後氣溫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體弱者才能適應。減得過快有可能凍出病來。
-
7 # 照滿
“春捂”是因為春天到了,氣溫逐漸回升,雖然天氣變暖但也不要輕易脫掉棉衣。由於冬季過去初春的到來,乍暖乍寒,氣溫變化非常大,有一個諺語說的好“春天孩兒臉,一天變三變”,過早脫下厚的衣服,如果天氣變冷很容易身體抵抗力下降,受寒或被病毒傳染。
-
8 # 善卡優媽媽幫
俗話說“春捂秋凍”,那麼春捂到底應該怎樣捂呢?是不是孩子穿的越多就是捂的越好了?還是不用春捂也行呢?春捂其實是非常有講究的,隨便一捂可能會把寶寶捂出病,要知道春捂的三大誤區和三大原則。
春天來了,孩子要注意正確“春捂”!三大誤區要遠離
誤區1:春捂就要捂的暖暖和和的,給孩子穿太厚……很多寶寶現在穿的還和過冬似的,但是中午天一熱稍微活動一下,就會出一身汗,而且寶寶本身就都很愛跑動。而這樣汗液蒸發還會帶走自身的熱量,寶寶很容易著涼感冒啊!
【小貼士】:透過大人對溫度的感知給寶寶酌量減衣服,可以透過寶寶手心的溫度來判斷衣服的量是否合適。
誤區二:將寶寶“困”在家裡,風不吹日不曬雨不淋,簡直完美……殊不知將寶寶“保護”的越好,寶寶越容易生病,長期呆在家裡的寶寶身體比較嬌嫩,抵抗力會差一些,當真的遇上流感季時,最先生病的就是長期呆在家裡的寶寶。
【小貼士】:在天氣還不錯的時候,帶寶寶去公園、遊樂園轉轉玩玩,曬曬太陽,可以提高寶寶的身體素質,增強抵抗力。
誤區三:春天萬物復甦,寶寶長個最佳時期,狂補補補……孩子在春天是長得最快的時候,家長會覺得此時寶寶應該大補特補,這樣才能長的更快。但春天天乾物燥,寶寶不適宜吃很多高營養的物質,容易出現補過頭上火、積食症狀。
【小貼士】適當的春補能促進寶寶的生長髮育,寶寶飲食以清淡為主,適當補充蛋白質類、高鈣類食物,千萬不要將高營養物質作為日常飲食。
“春捂”的三大原則,家長要知道
1、這3個部位需要捂一捂寶寶的背部、腳丫和肚子要進行“春捂”。背部匯聚了人體的陽氣,
背部也是散熱較多的地方,捂好背部能減少寶寶感冒。小孩的腳底脂肪較少,容易被寒氣入侵,也要捂好,儘量不要讓寶寶光腳丫走著。肚兜的存在印證了應該捂好寶寶肚肚的
道理,肚子一旦受涼,很容易腹脹、腹瀉、消化不良等,也必須要捂好。
2、春捂的臨界溫度(15℃瞭解一下)很多人不知道到底多少度才能進行春捂,15℃是一個臨界溫度,要是溫度大於它,可以適當減少寶寶衣物,冬天的棉衣可以換成春天的單薄衣物;要是溫度小於它,就要進行“春捂”,棉衣還是不能捨棄。
3、判斷寶寶熱冷的方法(家長鬚知)由於每個寶寶體質不同,除了透過天氣溫度判斷穿衣之外,還可以透過感受寶寶自身的溫度來進行增減衣物。大人可以用手摸一下寶寶的頸背部,如果出汗有點潮溼,就要減少衣物;要是有點涼涼的,就要新增衣物。
另附寶寶春季穿衣小妙招:
1、不選帶紐扣的衣服:
主要是考慮到寶寶喜歡一切新鮮的玩意,包括小紐扣,怕寶寶出現誤食釦子的情況。
2、馬甲代替棉服:
馬甲既能保溫,還不會讓寶寶穿的太熱。
3、衣物早晚多穿,中午稍減:
春季天氣溫差大,早晚較冷,中午比較暖和,可以在中午少穿一些衣物。
-
9 # 兒科醫生雨滴
都說春天有時候比冬天還冷,叫做倒春寒,作為廈門人,我是深有體會,前兩天雨下起來的時候,風颳在臉上實在是感覺比1月份的冬天太冷了。那時候腦袋裡冒出4個字“春捂秋凍”,老人說的話還真的是很有道理。
有人說 春捂,很簡單啊,就是多穿點衣服嘛,可是你知道嗎?知道穿多了也會生病,全身黏糊糊的特別不舒服,那麼該如何判斷時機給寶寶增減衣服嗎?
春天冷暖交替,很容易著涼感冒,所以需要適當“捂著”。 小朋友們的新陳代謝旺盛,本身產熱量就高,而且本身就好動,活動量大,更是容易出汗。不分時宜地“過度春捂”, 反而會因為“捂”導致孩子生病,醫學上叫“捂熱綜合徵”。
孩子可能出現高熱、抽搐、腹瀉、吐奶等情況,寶寶大量出汗的話還可能溼疹、長痱子。
對於我們來說,就是要及時適當增減衣物。
告訴你一個小訣竅:摸脖子,頸背部。摸一下寶寶的脖子後面,如果是溫熱的,那就是剛剛好;皮膚髮燙有溼潤感,那麼表示穿多了;皮膚髮涼,那麼表示要加衣了!
穿衣服要遵循洋蔥式多層穿衣法,就像是洋蔥一樣,把衣服一層層穿起或脫下。內層以材質柔軟、透氣排汗的純棉衣物為主,中層以毛衣、衛衣等保暖效果好的衣物為佳,外層套上防水防風的外套。 這樣多穿幾層稍薄的衣服,不僅保暖效果更好,寶媽根據場合與溫度,可以一層層加上或脫下。
-
10 # 冬去春來tew
春天萬物復甦,天氣變化大,如何春捂?這是大家知道的保健常識,我們這裡有句老話,叫包三凍九,就是春天三月要多穿點衣服,不要隨便脫衣服,否則容易感冒。冬天三九天不要穿得太多,穿得太多室內室外溫度不一樣也容易感冒。但是任何事情是有度的,如果春天氣溫己達到十七度,你還捂著,穿得和冬天一樣,捂的出汗了,這就不好。如果氣溫升到十幾度,你就適當的減少衣服,如果覺得有點冷就加點衣服,特別是老人多注意冷熱的問題。特別是慢性病的老人,三高老人一定不能受涼,受涼容易生病。所以希望老年朋友多注意身體健康,祝大家健康長壽!
回覆列表
很高興回答,希望可以幫到你。隨著春分到來,天氣一天天變暖了,穿了一冬的厚棉衣也不知不覺換下來了,但是早晚溫差還有點大。古話說得好“春捂秋凍”,很符合養生之道。“春捂”的含義就是說立春以後,不要著急忙慌地脫掉厚厚的冬裝,換上輕盈薄透的春裝;所謂“秋凍”,就是說秋季天氣轉涼時,不要過早地穿上厚厚的棉衣,把自己捂得太嚴實。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春捂秋凍的。
老人、病人、體弱的人以及小孩子要春捂。老人大多腎陽微衰,禁不起冷刺激,忽冷忽熱的春天極易誘發那些病原體;小孩體質脆弱,加上缺乏必要的生活經驗,而且多是熱敏感,熱就脫衣,冷不知穿衣,所以每當冷空氣來臨,很多孩子都成會感冒,而且很長時間才會痊癒;還有那些體弱多病的人,本身就缺乏抵禦外界侵襲的能力,如果過早脫去棉衣,無疑是自卸盔甲,把最薄弱的部位都暴露在“敵人”面前,這是很危險的事情。還有心血管和哮喘病人,他們對寒冷的刺激更加敏感,稍不注意就會引起疾病發作,所以更應該重視。另外,有些女性也要注意,愛美追求線條沒有錯,但是過早地換上裙裝,也可能造成一些身體不適的後患,像出現關節炎、風溼病等。特別要提醒那些處在經期的女性,如果不小心下腹受涼,那傷害就會很大,容易誘發痛經和月經不調等。
春捂要遵循“下厚上薄,三暖一涼”的原則。即下身的褲子、襪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點、暖和點,而上身略減則無妨。平時應注意“三暖一涼”:一是背暖;二是腰肚暖;三是腿腳暖;一涼是指頭部要清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