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未濟
-
2 # 神編劇
明朝滅亡是財政奔潰!軍事失利只是表象!士族把帝國的血喝乾了!魏忠賢死了,崇禎必須再找個代言人繼續打壓士族,收商稅和礦稅,關稅!減輕農民負擔!可惜了!
-
3 # 史家青
如果崇禎不瞎指揮,孫傳庭不會出關,那李自成就進不了北京,李自成進不了北京,自然崇禎就不用上吊,大明大概就亡不了那麼快,這個確實是有可能的。
可惜,歷史不是這樣讓你胡亂假設一下就行的。寫史書的人,不該沒有這樣的常識。
如果崇禎不瞎指揮,很多事情都可以挽回,比如袁崇煥就不會冤死,那大明也亡不了。
但是就算是有蔣某人瞎指揮,國軍淞滬會戰葬送三十萬精銳,國民政府也沒有亡於日寇之手,怎麼後來就倉皇間輸給什麼都不如國軍的解放軍了呢?
明史裡面有很多誇張的軟文筆法,比如說傳庭死明亡,其實是想說,明亡於自身,亡於農民起義,不是亡於大清。這些純粹是政治宣傳,讀史書至此,可以一笑而過。
事實上,如果不是因為清廷在關外虎視眈眈,大明就不用維持龐大的遼東軍備,那麼李自成這種流寇,早就被大明剿滅了,所以說大明亡於大清,又有何不可呢?
遼東本是大明固有之疆土,只因為努爾哈赤一心造反,才導致大明幾十年間在遼東損兵折將,耗費錢糧無數。李自成進北京的時候,大明的遼東鐵騎之所以沒有南下救援,有人說是吳三桂個人的原因,其實,又何嘗不是怕邊防空虛,清軍藉機揮師南下呢?
就算大明南遷,或者遼東軍勤王成功,遼東邊患仍然難除,繼續在關寧維持龐大的軍備,消耗國力,大明又如何不亡呢?
-
4 # 明朝那些小說當正史
不會亡,如果明朝潼關在手,李自成永遠只能當流寇,因為李自成他就不敢坐鎮於西安。就像明朝寧錦防線在手,清軍永遠也只能繞道而行,打寧錦不划算,只能南下中原劫掠一翻,始終還是要回到遼東,因為他在中原無法立足。
李自成也是如此,打潼關不划算,在中原一馬平川又不安全,所以他只能到處流竄,李自成之所以能以數十騎人馬,拉起百萬之眾,歸根結底在於明朝當時關內無兵可用,全是亂軍,不受節制。
當初明朝精銳被崇禎浩浩蕩蕩的派往遼東,被清軍滅的一乾二淨,所以關內的這些雜牌軍又不聽調遣,所以才能使李自成所向披靡,而農民軍之所以絞不滅,又在於崇禎不停的加派三響,本來當時天災人禍百姓苦不堪言,宗室地主手裡握著全國百分之八十的土地,崇禎不想著從宗室地主手裡徵稅,卻把稅派加到老百姓頭上,老百姓一畝地價值幾倆,徵稅都徵到十幾倆去了,老百姓種地也是死,不種地也是死,所以李自成高喊一句,“闖王來了,不納糧”就能拉起百萬之眾,而明朝也是中國歷史上宗室被老百姓殺的最慘,最乾淨的朝代,把崇禎的叔叔都給煮了。
而即使是潼關失守,孫傳庭戰死,明朝也並沒有到了亡國的時候,在李自成浩浩蕩蕩大軍向北京進發的時候,崇禎下令勤王,只有唐通一部率兵而來抵擋李自成,結果摳門加繼承了朱元璋疑心病的崇禎皇帝,剛剛募得那幾十萬倆銀子,只賞了唐通本人四十倆,其他兵士一毛都沒有,這還不算過分,他還信不過唐通,派太監去監管唐通,唐通心裡咯噔一下,表面謝過崇禎,結果轉手就直奔李自成而去,留下一封書信回給崇禎,崇禎看後心中果然一禁,不由得佩服自己的先見之明。而即使李自成快到達北京的時候,明朝也不會亡,當時的城中有七萬精兵,上百門紅夷大炮,而城外都是些拿著糞叉子的農民軍,到這個時候李自成也只想要封王撤兵,與崇禎談判,而崇禎呢?猶豫不決,李自成左等右等,就是等不到崇禎的回話,但崇禎這個人就是腦子有毛病,不信文臣,不信武,偏偏信那些不人不類的死太監,讓這些人把守城門,讓太監監軍,搞的數萬大軍人人心中不爽,李自成終於等不急了,他本就流寇,又沒有後方補給,於是準備強攻,結果呢?崇禎信任的太監把門自己打開了,夾道歡迎李自成,外城淪陷,崇禎一聽帶著十幾位親隨向城外跑,殊不知城門早就被太監鎖死,崇禎用刀斧劈不開枷鎖只能返回宮中,最後吊死在媒山。
縱觀崇禎一朝都是文官在帶兵打仗,袁崇煥,盧象升、楊嗣昌,洪承疇、孫傳庭這些人,反觀崇禎信任的吳三桂,左良玉,劉澤清,這些人在李自成進京時,不是磨磨蹭蹭,就是一路率兵搶劫南下,又或著紋絲不動,而這些人崇禎卻大加賞賜,這就是為什麼同樣是京師保衛戰,朱祁鈺一朝能出現于謙這些力挽狂瀾的名臣,而崇禎一朝卻全是阿諛奉承之人,皇帝都信不過大臣,大臣又如何信的過皇帝,所以不是明朝無良將,只是朝廷無明君。 -
5 # 長安君de雜貨鋪
“傳庭死,而明亡矣”這句話經不起推敲!
雖然人們常常說,歷史上每次改變路線,總有一個關鍵人物。但這屬於事後求證,也就是俗稱的馬後炮。
而長安君認為歷史的發展,是有其自身發展的必然性。
舉個例子來說,前段時間在熱播《大秦賦》,其中涉及一個歷史故事,就是荊軻刺秦王。歷史上荊軻沒有成功,才有了後來的秦始皇一統六國。
假設荊軻成功刺殺了秦始皇,難道秦國就不能統一六國嗎?根據當時的戰國時期的各國勢力比對,秦國遠遠高於其他六國。所以,即使是秦始皇被刺殺,統一六國的趨勢依然不會改變,只不過換個統一者罷了。
回到正題,明王朝的滅亡其實早有徵兆,李自成只不過是一個實現者罷了。
明朝的滅亡大致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首先說糧食問題,其實明朝後期糧食問題已經成了一個大問題。缺乏糧食的根本原因是農民耕地被日益增多的皇宮貴族或者貪官汙吏徵用。
據史料記載,崇禎皇帝登基時,明朝耕地只有400多萬頃,而滿清王朝確立時所統計的耕地卻是1100餘萬頃。
這多出來的土地難道是變戲法變出來的嗎?答案當然不是。這些土地實際上本來就存在,只是糧食被各級官吏、軍隊將領等瞞報了,變成了自己的私產。從而導致農民沒有飯吃,國家收不上稅收,也就是說明朝的經濟已經被這群“碩鼠”搞的千瘡百孔了,倒掉只是個時間問題。
加上當時明朝氣候正處於“小冰河”時期,頻繁的旱災、水災也進一步加重了糧食短缺問題。
遊牧民族的入侵,在明朝前期,蒙古人和周邊其他遊牧民族都沒有入侵明朝,除了明朝開國時期的武將很能打以外,最主要的是一直有著邊境貿易。
有位歷史學家說過:遊牧民族入侵基本上都發生在吃不上飯的時候,一旦讓他們吃飽了飯,他們就只會能歌善舞。
而明朝萬曆以後基本上實行的對外政策是封鎖海禁和邊禁。這一政策直接導致了遊牧民族吃不上飯,自然就頻頻發生入侵戰爭。在滿清入侵前,蒙古人俺答汗入侵就是先例。
農民起義,農民起義實際上和明朝的吏治不清有很大關係。李自成是怎麼走上起義的道路的?就是因為有官員說要節約開支,裁撤了邊遠地區的驛站,導致李自成下崗,才走上起義的道路。
而實際上節約開支一年也節省不了幾十萬兩銀子,甚至還不如明朝有些貪官個人貪汙的數額。
而同期的農民起義有幾十處,而這又反過來加重了明朝的財政。所以明朝崇禎帝時期,農民起義和財政緊張就好像是個“莫比烏斯環”,往復來回沒有盡頭,直到明朝崩潰的那一刻才算終結。
鼠疫、蝗災,崇禎真是個倒黴蛋,他上臺以後,就沒過過一天安生日子。除了前面說的幾個頑疾外,老天爺也沒放過他。
蝗災崇禎八年七月,河南蝗。十年六月,山東、河南蝗。十一年六月,兩京、山東、河南大旱蝗。十三年五月,兩京、山東、河南、山西、陝西大旱蝗。十四年六月,兩京、山東、河南、浙江大旱蝗。
鼠災崇禎七年,寧夏鼠十餘萬,銜尾食苗。十二年,黃州鼠食禾,渡江五六日不絕。時內殿奏章房多鼠盜食,與人相觸而不畏,亦鼠妖也。至甲申元旦後,鼠始屏跡。又秦州關山中鼠化鵪鶉者以數千計。十五年二月,群鼠渡江,晝夜不絕。十月,榆林、定邊諸堡鼠生蝦蟆腹中,一生數十,食苗如割。
有歷史學家統計稱,在萬曆及崇禎年間華北兩次大的鼠疫流行中 , 三省死亡人口合計超過 1000萬。以至於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下的時候,北京城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抵抗,很快就攻破了城門。
皇權缺少權威性,客觀上來說,崇禎算是一個想有所作為的好皇帝,否則後世也不會給崇禎一個:天子守國門,君子守社稷,這樣慷慨悲壯的評價!
但遺憾的是,崇禎帝時期,皇權的權威性已經大大降低,因為那時候朝廷上的東林黨的勢力已經遠遠超過了皇權的勢力。東林黨隨便打個噴嚏,皇帝也無可奈何。
本來閹黨魏忠賢和東林黨相爭,整個權利構架還算平衡。但隨著閹黨魏忠賢的倒臺,東林黨日漸做大,以至於皇帝的命令沒有東林黨的肯定,幾乎連皇城都出不去。
舉個例子,就是明朝的稅收問題,在萬曆時期,萬曆皇帝得靠派太監收礦稅來延續國家財政,維持軍隊,但一樣被東林黨罵為苛政,就可以見一斑。更遑論崇禎時期。
所以,等到李自成攻破北京,讓這些官員交出財物時,才發現以前崇禎千求萬懇,但個個哭窮,誰也不出錢守北京的官員,動輒就是幾百萬的傢俬。
現在才明白崇禎帝說的“諸臣誤我”的嘆息,不是一種給自己倒臺找理由,而是真正的由心而發的感嘆啊~
-
6 # 杭州老聃
理論上如果孫傳庭能夠扼守住潼關防線,防止李自成向河南一線逃竄的話,李自成的威脅總體來說不會很大。
李自成本質上不過是一些流寇,從李自成的戰鬥經歷上來看,明軍主動投降的居多,靠自身能力打敗明朝正規軍的戰績不多。
孫傳庭被迫出潼關和李自成進行決戰從根本上來說是明思宗對臣下的不信任,這種不信任更大更嚴重的一個威脅是臣子們已經缺少基本的安全感,所以在明朝後期,明朝的嫡系中央軍幾乎都一槍沒放的選擇向李自成或者滿清投降。
李自成在同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和吳三桂臨時抓來的幾萬壯丁在大石河決戰的時候,李自成有原來明軍唐通的加持,人數上還佔據明顯優勢都被吳三桂打的打敗,更何況當時負責防守蒙古人的明軍宣化守軍了。李自成的部隊應該不是明朝正規軍的對手。我個人這麼認為。
-
7 # 多臻貴
若孫傳庭沒有被崇禎帝逼迫交戰,至少明朝仍有希望!
首先,明朝是被農民軍李自成所滅亡而非清朝,說清朝渡江攻滅南明政權倒是可以接受,而李自成農民軍崛起的最大威脅是督師陝西的孫傳庭,孫傳庭防守具有地利優勢,李自成襲擾河南可逐個擊破,正因為孫傳庭進可攻退可守,李自成才在湖北與河南交界地區徘徊。
其次,明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松錦決戰”,因崇禎帝催促洪承疇率九邊精銳12萬出戰,卻遭遇清軍戰略合圍與內部分裂損傷殆盡,清軍無法突破關寧錦防線,張獻忠又被左良玉壓制住,只要遏制李自成的擴張明朝就有時間與空間恢復元氣,孫傳庭以守代攻恰是良策。
最後,崇禎帝覺得李自成部滋擾京畿,在孫傳庭尚未整備充分時逼迫出戰,“郟縣之戰”惡劣天氣影響戰局,出潼關“汝州之戰”明顯是訓練欠缺,明軍面對李自成軍攻擊潰敗,竟被追殺數百里兵器輜重盡失,陝西士紳反戰情緒高漲,而明軍畏懼與李自成交戰,孫傳庭陷入困境。
孫傳庭撤至渭南戰死殉國,但崇禎帝卻認為孫傳庭詐死未給予蔭賞撫卹,展現崇禎帝對孫傳庭猜忌與刻薄寡恩,明朝此時僅有左良玉和吳三桂,直到李自成兵臨城下“封總兵官吳三桂、左良玉、唐通、黃得功俱為伯”,爵位賞賜與國家穩定難以權衡,將領豈能為崇禎帝效命。
綜述:孫傳庭所統領陝西秦兵,能夠鉗制李自成確保京城穩定,孫傳庭陣亡但崇禎帝吝嗇無情,使明朝眾將寒心不肯傾力援救,孫傳庭若沒有被逼迫出戰,明朝的滅亡絕對能延後數年。 -
8 # 北洋水兵
該完蛋照樣完蛋。
事實上,明朝自松錦大戰之後,僅剩的野戰精銳軍團被清軍全部報銷,明朝基本上是無兵可用。所以,朱由檢這個昏君不得不啟用孫傳庭練新軍,對抗李自成。
雖然孫傳庭信心滿滿,認為只要給他足夠的時間,他就可以讓起義軍繼續望風輒股慄,但是孫傳庭犯了二,因為時代變了。
一是因為起義軍逐漸成為百戰精兵。經過多次戰鬥,倖存下來的老兵都是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可以視為精兵。
二是起義軍逐漸正規化。由於吃空餉、喝兵血等光榮傳統,再加上明朝的豬頭們把軍士當奴隸使喚,因此大量的軍士譁變投奔起義軍,他們的到來不僅極大的改善了起義軍的戰鬥力,還促進了起義軍正規化發展。與之相對的是明軍越來越軍閥化、土匪化。比如,借腦袋獻功。
三是明朝對於底層軍士幾乎是敲骨吸髓搬的壓迫。前面說了明朝吃空餉、喝兵血等優良傳統,但是明朝對軍士的壓榨遠不止於此。比如,作為一個明軍士兵,如果你老婆有姿色的話你要把老婆藏好,如果被當官的看到了,那麼你就只能去長官的床上找你老婆了。作為一名明軍士兵,你根本領不到合格的兵器,而且你也沒有用來保命的甲冑。如果你戰死了,你的長官就會把你的撫卹給佔了,然後你老婆孩子喝西北風去了。這樣的部隊別說作戰,連維持治安都費勁。
四是李自成宣傳工作做的足。因為明朝對老百姓得壓榨也是喪心病狂的,比如,明朝國營養的那些肥豬們以及達官顯貴們坐擁大量的財產和田產,卻擁有不上稅不納糧的特權,把賦稅全部轉移到了老百姓的頭上。而且這些寄生蟲還各種欺男霸女、強佔民田、採買農奴、逼良為奴,最後的結果就是老百姓負擔巨大,而三餉則是壓垮老百姓最後的稻草。
而李自成軍紀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更何況李自成每到一地就會開倉放糧,賑濟貧苦民眾;將為富不仁的土豪劣紳和貪官汙吏處決,將他們巧取豪奪的不義之財退還給老百姓。尤其是還有一句闖王來了不納糧的口號,因此老百姓必然會支援起義軍,所以李自成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兵員。
而孫傳庭訓練的新軍,不過是一群組裝起來的平民,不排除抓壯丁,所以在戰鬥力和心理素質上根本不合格。而且他所倚重的那些將領不過是軍閥,關鍵時刻賣隊友毫不猶豫。所以,孫傳庭有什麼理由去戰勝起義軍。
全文完
-
9 # 這些歷史要讀
其實,大明的滅亡早已成定局,非孫傳庭一人所能扭轉。縱使孫傳庭準備充足,能再度挫敗李自成,又能怎樣?下一次呢,再下一次呢?
正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由於明朝自身“統治肌體”的壞死,使得無數被天災人禍逼得走投無路的底層百姓,走向了反抗的道路,為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領袖源源不斷的送去兵源。而這才是明朝敗亡的根源,並非孫傳庭等前線將領一場戰爭的勝敗,或是一城一池的得失造成的。
正如《大明劫》中,孫傳庭在誅殺那群貪得無厭的地方鄉紳時,所說的這番話一樣:
“天下糜爛,百姓從賊,皆因飢餓,百姓飢餓,皆因無地可耕。得人心者得天下,你們知道什麼是人心嗎?!人心,就是糧食,就是源源不斷的後備兵員!這就是為什麼他李自成可以輸個十回八回,而我孫傳庭,連一回都輸不起!”
這斷震耳欲聾的話,實際上正是對明朝覆滅的最好詮釋!孫傳庭沒說錯,面對日益嚴峻的農民起義運動,孫傳庭只能不斷的鎮壓、鎮壓、再鎮壓。但卻無法從根本上徹底消除動亂。
因為,明朝驕奢的貴族、腐敗的官僚和貪婪的鄉紳,正吸光明朝的“血肉”,讓無數貧苦農民破產,淪為流民,而他們正是農民軍的有生力量。所以,孫傳庭一次又一次的勝利,對病入膏肓的大明而言,不過是一劑止痛藥,能延緩大明的痛楚,卻無法根治它的癌變。最終,再有能力的孫傳庭,也有倒下的一天,而這一天即便不是潼關之敗,也會是不遠處的未來。
如今,我們很多人都緬懷故明,都對明朝那“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骨風敬佩不已。然事實上,在大家眼中無必光毀的大明,卻並非毀於滿人之手,而恰恰是毀於自己漢族百姓的手中。
所謂明朝的滅亡,其實正是亡於人心啊!而人心,可不是孫傳庭所能挽回,不是他打敗了李自成救能收回天下人心,到時候還會有更多的“李自成”揭竿而起,直至幹掉大明為止......
-
10 # 悠然過客
如果孫傳庭能夠準備充足再出關,那麼明朝肯定不會亡,原因很簡單,明朝中央政府的戰略定力和眼光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崇禎一朝面臨的著內外兩大困境,攘外必先安內是當然的選擇。
清朝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父子兩代的經營下,已經是類似遼金的北方大敵,不是一個內亂頻繁的虛弱王朝可以解決的。
明朝實際的戰績也證明,只要不是把家底葬送在遼東戰場,明軍對農民軍來說還是佔上風的。但是缺乏戰略定力和應對方法的明朝中央政府,卻在兩線作戰中無謂的消耗著自身本來就虛弱的國力,而導致明朝最終籌碼葬送的松錦之戰,也是在大勝農民軍之後,懸軍東征遼東的結果!
孫傳庭的事情也是一樣,在孫傳庭所部出關之前,李自成所部的農民軍已經是聲勢浩大的百萬之眾!即使是準備充足,孫傳庭所部也未必有必勝的把握,更何況倉促出戰的送死之師呢?
所以說,孫傳庭所部出關是否準備充足,不僅僅是一個戰術的問題,更多是一個戰略層面的眼光和手腕的變化。
一個有眼光有手腕讓孫傳庭所部在準備充足,機會合適的時候出動的明朝中央政府,自然有辦法安定內部對抗清朝南下。反之亦然,一個只知道催促孫傳庭所部在毫無勝算的情況下出動送死的明朝中央政府,在明末天下大亂的時代成為第一個倒下的勢力,也是理所當然!
回覆列表
明朝,氣數已盡。不是某一位將領可以挽回的。該亡還是會亡。
孫傳庭於崇禎九年在榆林建軍,號為秦軍。同年率秦軍在子午谷擊潰闖王高迎祥並將其生俘,李自成繼任闖王。禎十年與其餘各路明軍協同作戰,給各路農民軍沉重打擊,基本平定關中以南。崇禎十一年,聯合洪承疇,在潼關南原擊敗李自成,李自成僅以十八騎身免,進入蟄伏期。
到了崇禎十五年孫傳庭被複用後,經過崇禎的一再催戰,孫傳庭以新練未成之兵,在郟縣擊敗農民軍,由於天降大雨加上缺少糧草,沒能擴大戰果,反而被農民軍殺回擊敗。
傳庭上言:“兵新募,不堪用。”帝不聽。傳庭不得已出師。
崇禎十六年,雖然孫傳庭在崇禎催促下不得已再次倉促出戰,不過此戰已註定成為他最後的戰鬥,最終兵敗身死。如果孫傳庭糧餉充足,崇禎不一直催戰的話,以孫傳庭的練兵能力,練出一支精兵當無問題,畢竟他以練兵見長,之前練出的秦軍戰鬥力有目共睹。
但是糧草充足本來就是做不到的,要是明朝能做到,那百姓也不至於揭竿而起。沒有糧草,誰也練不出強兵,孫傳庭是很厲害,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
就算孫傳庭消滅了李自成,就能使大明免於滅亡嗎?就算傳庭滅了李自成,也並不等於挽救了大明。高迎祥死了,還有李自成,李自成死了,還有張獻忠,就算都被剿滅了,大地上還會冒出其他的闖王闖將。說到底,明朝已經不得人心了。所以李自成說明朝氣數盡了。
禎十五年後的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早已經練成金身,明軍不斷的成建制的投降,李自成部的戰鬥力早就今非昔比,裝備、錢糧、士氣也遠遠超過明軍。李自成在孫傳庭出關後,首戰即大敗,但和以前大敗後就逃亡不同,這次李自成部轉頭就殺了回來。
即使孫傳庭大軍不走出潼關,當時的李自成未必就不能強攻下潼關,戰鬥力不差,士氣如虹,數量多得可以淹死孫傳庭,至於傷亡?李自成此時大概是不在意拿人換勝利的,畢竟他人多啊。何況李自成還有多種選擇,孫傳庭卻沒有更多選擇。
崇禎十五年時,明朝已經無迴天無力,最大的變化其實不是孫傳庭出獄練兵,而是洪承疇的敗亡,洪承疇麾下的精銳才是明朝最後的依仗,這支軍隊被打殘,才是崇禎最大的噩耗。至於孫傳庭,明朝給不了他太多資源,僅憑殘破的陝西一省之地,無法練出足夠擊敗李自成的軍隊。
天下到處都是饑民的同時,崇禎的苛捐雜稅依然層出不窮,致使流民造反此起彼伏。崇禎無力解決農民的吃飯問題,連大明官軍的軍餉也解決不了。崇禎和大明的官僚集團卻依然一個比一個摳,崇禎讓朝臣捐軍餉,一個個全部哭窮,只捐出二十萬兩,而李自成進京之後卻搜出來7000多萬兩。
崇禎自縊後,大順也只是佔領了北方而已,大明在南方依然有半壁江山,南京還有完整的一套行政班子,擁有數十萬大軍,其割據江南的實力要比東晉、南宋強的多。但就是這樣一個大好之局,硬是被南明君臣活生生地敗壞了。南明繼承了明末所有的缺點,尤其是黨爭,內鬥,即使清軍逼近之時也從不止歇。
一個王朝到了該滅亡的時候,就真的是其亡也忽焉。大勢不可阻擋。大明已經腐朽了,無法再維持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