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衫有淚
-
2 # 八音財子
這個問題很複雜,因為匈奴人不能統一而論,在他們內部也經過多次分裂,每個部落都不同。
我們把匈奴一般分為三種:西匈奴人、北匈奴人、南匈奴人。
西匈奴人
在漢帝國打擊的下,匈奴人實力大減,呼韓邪(就是求討王昭君那位)領導的匈奴政權已經向漢朝臣服,但另一股由郅支領導的匈奴人卻依然有野心。在漢朝軍隊的幫助下,呼韓邪打敗了郅支,郅支向西逃亡,後被陳湯(就是“明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那位)和甘延壽殺死,此後西匈奴人不見與歷史。
題外話:現在有很多觀點是說西匈奴人沒有滅絕,被漢人趕走後向西跑,在幾百年後還橫跨整個頓河佔領、整個匈牙利草原,幹翻了西羅馬帝國。但史學界對於這個匈人部落是不是就是匈奴人也還有爭議。
北匈奴人
王莽篡漢後,匈奴部落也發生了動亂。分裂為投靠中國的南匈奴人和想重新打中國注意的北匈奴人。公元89年時,北匈奴人也被耿稟和竇固打敗,最後班超徹底征服塔里木後,這支匈奴人也翻不起什麼花浪了。
在公元49年,遼東太守祭彤施計讓烏恆部落和鮮卑部落打擊匈奴,最後這支匈奴人也徹底消失在歷史中。
南匈奴人
唯一沒有消亡的匈奴人就是南匈奴人,一直投靠中原政權,和漢人一直通婚,在五胡十六國之後徹底漢化,完全成為了華夏民族的一份子。
-
3 # 奧斯的世界
談這個問題我們要知道人類的真正歷史,而西方人寫的人類歷史僅是人類的一隅。怎樣才能知道更接近事實的歷史呢?必須藉助於最先的考古發現與各國的歷史資料,才可以窺見一斑,解放後中國大地的考古屢屢有重大的發現,不斷改寫著中國的歷史,只是西方社會墨守陳規抱著教條不改,自卑的國內學者又小心翼翼不敢打破成規罷了。。
江浙一帶的雅特蘭人距今11000年前立國,喜歡建金字塔祭祀太陽神,6500年前毀於大洪水。
二是鐵雪利人,也發源於古崑崙山(今青海省)只不過他們生活在海拔極高的青藏高原上,興起於距今5500年前,古書上的西王母娘娘國是也。鐵雪利人向東有兩支,分別居於姜水和姬水,距今5100多年前姜人率先興起,打敗當時的中原霸主伏羲入主中原史稱炎帝,距今4600年前姬人助姜人(炎帝)打敗東夷蚩尤一統天下,自稱黃帝,到顓頊大帝統一的華夏民族形成!故我們稱炎黃子孫。為什麼我們稱龍的傳人?那要講雅隆帝國(距今8000-6500年前)。鐵雪利人向北發展為今天的蒙古人和歷史上的匈奴人。向南發展為今天的藏人,向西征服當地人發展為今天的維吾爾人。並把東進的艾芮人Aryan(雅利安人) 徹底打敗,趕到了裡海以西,從此再也不敢向東。
而現在炎黃子孫,蒙古人,匈奴人,西藏人,維吾爾人都屬於鐵雪利人的後裔,正是這個原因所以北方草原民族不斷融入中原,而沒有改變漢人的基因,因為他們原本就是一個民族!匈奴人顯然屬於鐵雪利人向北方發展的一支,是廣義的華夏民族,但不是中原民族。(shi)
借網友內容回答:財富守護者FH 1 2016-8-25 操作 華人追溯到遠古新石器時代,可劃分為本文所述的幾大基本族群 ---------------------------------------------------------- 古羌/純漢人(匈奴的南部,西戎,北狄,氐,西夏屬於此體系) 這裡的古羌/純漢人指的是新石器時代前期中期甘肅青海地區的古人類族群,而不是現代羌族,漢族 古羌/純漢人不等於新石器時代前期中期古中原人,大量考古報告顯示,新石器時代前期中期古中原人長相為華南苗瑤百越混合長相(之所以說混合,是因為考古顯示兩類長相都存在) 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現代古中原人,漢代漢人,現代漢族,是古羌/純漢人,東夷,苗瑤,百越,等其他族群的混居族群 分子人類學角度分析漢人起源於西北甘肅青海地區,古中原為苗瑤百越,觀點來自復旦大學李輝,金力,文章末尾有參考文章,比如《東亞人的遺傳系統初識》《y染色體與東亞族群演化》 古中原人長相,參考文章末尾的各類體質人類學著作,半坡人復原雕塑(注意,半坡人復原圖有兩個版本,一個版本為趙成文的版本,這個版本是錯誤的,實際應該是古華北姜家梁人種,另一箇中科院的雕塑是準確的) 丁旭朋: 通篇看完了,也沒有找到我大概是什麼族群的 財富守護者FH 1 2016-8-25 操作 長相特點 古羌人也就是體質人類學所講的古西北人種,根據古西北各個古人類頭骨體質特徵測量報告,復原圖,另外參考秦始皇兵馬俑(注意,由於漢羌,中原人,東夷人混居,兵馬俑也有一部分方臉,寬鼻翼),長相特點:標準長度鵝蛋臉或瓜子臉,高鼻樑,淺眼窩,單眼皮,帥哥美女比例高 西南山區的漢人,融入了一些百濮基因,雙眼皮,圓臉,更甜美 西南,西北還有的融入了第一批老亞洲人基因,鼻樑高,深眼窩 北狄(古華北人種)屬於古羌/純漢人與東北古蒙古高原型別的混合人種,融入了古蒙古高原型別的突頜(嘴巴突出)基因 考古發現,匈奴的南部人長相與古羌/純漢人一樣,北部的接近東胡,西部的接近中亞白人 純漢人還有一類寬眉眼距,丹鳳眼的,現在已十分罕見 長相代表 現代人裡面難找到純漢羌的代表了,混了少量其他基因的:范冰冰,李冰冰,倪妮,張梓林,楊麗萍,央吉瑪,阿蘭,王源,袁福福,劉雯,王大錘 。
-
4 # 呂向正539
匈奴人不是華夏民族的一員。匈奴東漢後即分裂為南,北匈奴,互相爭伐,東漢大將竇憲率大軍遠征,將北匈奴逐出大漠,西遁,逃至現伏爾加河,頓河遊域立足,現哥薩克人即北匈奴人的後代。南匈奴內附東漢朝廷,被安置在現山西,河北,陝北,甘肅,內蒙居住。西晉未,南匈奴貴族劉淵起兵建國漢,前趙,南匈奴一支赫連勃建大夏國,都享國不久,被他國破滅,匈奴人戰死,被殺或被迫依附他族苟活,同化,從此中國歷史上沒有匈奴單一民族存在記載。
-
5 # 周洪劍的底層讀史
匈奴人本身和傳說中的華夏民族,確實是源出一脈,但不是華夏民族的分支,而是和華夏民族算是兄弟關係,匈奴至少不比華夏民族晚,創造的文明也很輝煌,而且維持文明的時間還比華夏族時間長!在華夏族已經進入吏治國家官僚管理的時候,匈奴人還保持著跟華夏民族祖先一樣的封建傳統!
所以,匈奴不屬於華夏族,他們算是華夏族的弟弟或是哥哥,也確實收容了一些已經不能見容於華夏族內部的流亡人士。比如漢武大帝這部電視劇中描述的那一位中行悅!在電視劇裡面,他是一個宦官,而現實中他確實也是一個太監!他是被劉漢皇朝閹割的!當然,即使被他被閹割了仍然算得上是一位頂天立地的男子漢!雖然身體已經不全,但是仍然能夠想方設法維護自己作為人的尊嚴,仍然保留著華夏民族春秋時代存在在漢的時候失傳已久的風骨,為了自己的自由,他想方設法投奔了匈奴!在匈奴的環境下,他終於找回了作為人的尊嚴,也對迫害他的劉漢朝廷恨之入骨!他一生為匈奴的單于出謀劃策,實質上就是為了推翻劉漢朝廷的暴政,恢復華夏民族久已失去的自由和尊嚴。
根據歷史的記載,中行悅不愧是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他為了自己的理想和他同胞的自由獻出了自己的一生,最後他死在了匈奴,也算是死得其所,在自由的天空下死去,遠比在劉漢暴政的天空下富貴要好得多!讓我們記住他吧!
-
6 # 趙志軍001
在古代的時候,匈奴人,雖然在北方的中原地界燒殺掠強,給中原地帶的人民造成了一定的傷害,但他仍然是地緣上的中華民族的一支,也就是歷史上說的華夏民族。
至於以後出現的突厥,契丹,女真,回紇,鮮卑,蒙古等都是如此,都生活這個華夏之村,都是華夏民族的一員。
在古代的一些少數民族,並不是只有融入了漢族,才是華復民族,更不能說只有漢族人才是華夏人,把其他民族排斥在華復民族之外。
歷史上的匈奴人,以及歷史上其他的少數民族,有的已融入到了漢族之中,有的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有的流落到了其他地域,有的流落在外,但又迴歸了祖國的懷抱,有的保留到了至今,還有的根據推測,流落到了歐洲成為那裡的常住居民,但推測只是推測沒有任何的史實記載。
匈奴人,一部分融入了漢族,另一部分不知了去向,相信在今後的出土發掘中,一定會找到他們的歸宿。
只有生活在華夏村 這個圈子裡的民族,才有史實的記載。
在中國的歷史程序中,人們所熟知大多都是漢族的歷史,也就是中原文化。而對於少數民族的歷史,瞭解的甚少,其實 瞭解的少,並不等於少數民族就沒有歷史,少數民族的歷史,沒有像中原文化那樣,在中國社會廣泛流傳,只不過是一些個原因造成的。
這些個少數民族,也有自己的文化和文明發展,他們大多數都有自己的語言,也有自己的文字,更有自己的歷史記載,只不過一些文字記載,在歷史的長河顛簸中消失,留下的卻是殘缺不全,在近代的一些考古發掘中,發現了更多的少數民族的文化和歷史,他們的文化雖然與中原文化有些相同,但更多的是自己的民族特色。
在中國北方及東北,發掘出土的紅山,及查海文化遺址,存在著大量的刻有龍圖案的陶瓷片,根據科學檢測,他們已存在了八千萬多年的歷史,並把中國的文明歷史裡程推進了八千萬年前。
這個文明究竟是誰創造的呢?肯定不是漢族人,因為漢族人到東北地區定居,只是近代的事情,最早也不會超過500年。
因此可以大膽的推斷,他們就是生活在北方及東北地區少數民族的傑作,究竟是哪個少數民族的傑作?根本無法推斷,所以只能說是中華民族的文明創造,和文化的共同發展。
這些少數民族的交往與活動範圍,就在華夏民族圈內。
由此可見,中華民族的文明與發源,並不是侷限於中原地界,和漢族人身上。
而華夏之村的所有成員,他們都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文明。
-
7 # 無風即風
之所以把匈奴與華夏族聯絡起來,主要是出自大史公的記載:
《史記·匈奴列傳》:“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就是因為太史公的權威性,所以後世才會衍生出匈奴是華夏族的說法。
但是除了太史公的這條記載外,卻沒有任何其它相關記載了,也就是說太史公的這個說法是孤證。
從史書上來看的話,匈奴的出現也是很可疑的:
《春秋·隱公十年》:夏,齊侯、許男伐北戎。這大概是匈奴最早出現在先秦史籍的記載,經專家考證,在先秦之時的“胡”、“山戎”、“獫允”、“獫狁”、“獯粥”、“葷粥”等都是匈奴的族稱。先秦史籍對於匈奴的出現並沒有作出任何解釋,以至於我們對太史公《史記》的記載不得不抱懷疑態度,但是,事實上太史公對於匈奴的起源卻似乎有另外一套說法: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這就自相矛盾了,因為如果按《匈奴列傳》的記載,則匈奴人應該是夏朝的後裔,如此則怎麼會在黃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
其實,這都是“微言大義”惹的禍,本來太史公在《匈奴列傳》裡就已經說明了:
“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可見太史公並沒有自相矛盾,因為他在《匈奴列傳》裡就已經說明了匈奴這個族群是早在唐堯時就存在的,是早於夏商的。但是,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這句話了?
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引史官張晏的話說:
“淳維以殷時奔北邊。”結合此條記載,不難得出,其實太史公的意思就是說:夏朝有一支後裔北逃至草地地帶,也成為了匈奴的一部分。
這裡面隱含著兩個複雜的理念:
山戎、獫狁、葷粥是特指上古時期的遊牧民族之俗稱
匈奴是指在秦漢時已經成型的“大民族”概念
這樣理解就能合理的解釋太史公在《史記》中的自相矛盾之處,綜合《史記》的嚴謹與權威,我們應該相信太史公不會犯下這樣的常識錯誤,他之所以這樣記載,無非就是因為針對當時的人們都能夠清晰地分辨出“先匈奴”(即山戎、獫狁、葷粥等)與“後匈奴”的區別。
至此,我們基本上可以得出匈奴人的整體到底是哪個族群的答案——來自分子人類學的證據——在新疆巴里坤黑溝梁、外蒙古中部額金河谷、外蒙古東部都日格(內外蒙古邊境)的三個匈奴墓地提取到的17個有效DNA分析:
Q1a* 6個(35.29%)Q1a2* 4個(23.53%)Q* 3個(17.68%)C2b 2個(11.76%)(舊稱C3北支)R1a1a 1個(5.88%)N1a1a 1個(5.88%)(舊稱N1c)單單從這17個有效DNA來看,匈奴人的人種似乎是以Q型的東西伯利亞人居多,而蒙古人種(C)與印歐人種(R)則少一些。
雖然說這只是眾多匈奴墓中的其中幾個,但是我們依然可以由此得出大概結論:
應當認為:遊牧民族本身就並不具備高度單一族群的可能性,因為遊牧民族的特性就是逐水而居,居無定所,且又四處征戰,生產方式以掠奪為主,不具體繁衍大量人口的條件。同時其婚嫁制度父母系混亂,並沒有我們華夏文明的“奠世系、辯昭穆”的宗族習俗,可見,其根本就不存在單一民族的概念——因此,這17例基因分析,可以說是匈奴這個族群構成的縮影。
答案不言而喻:匈奴是一個混合民族,是文化概念,而不是單一民族概念。這點發現正好與《史記》中太史公有意將“夏后氏苗裔”與“先匈奴”區分開來的記載吻合。事實上,我們在思考匈奴人到底是什麼人種的時候,卻總是忘記了一個人人都知道的常識:那就是匈奴的國家形態,從頭至終都是以部族聯盟的形式建立的,這本身就是它是一個多民族構成的鐵證。
《逸周書.王會》中寫到:
“北方臺正東,高夷嗛羊,嗛羊者,羊而四角。獨鹿邛邛,距虛善走也。孤竹距虛,不令支玄獏,不屠何青熊。東胡黃羆,山戎戎菽。其西般吾,白虎。屠州黑豹,禺氏騊駼。大夏茲白牛,茲白牛野獸也,牛形而象齒。犬戎文馬,文馬赤鬣縞身,目若黃金,名古黃之乘。數楚每牛,每牛者,牛之小者也。匈奴狡犬,狡犬者,巨身四足果。皆北向。”這次大會上,周公大會天下諸侯,而從北方來的幾十個少數民族諸侯中,最初的匈奴不過只是一個小小的部落。
其成為一個大致“統一”的民族是在秦漢交替的時候,由大名鼎鼎的冒頓單于完成。
到此,只剩最後一個疑問:那就是那個“淳維”——他到底是不是匈奴王族的祖先?
也就是說,太史公的意思是不是說:匈奴的王族是夏后氏華夏族人?
如果是:那是不是說夏后氏已經匈奴化了?
這個問題,就留給各位讀者自行發揮想像吧。
-
8 # 鑑史馬後炮
可以肯定地說,匈奴人是華夏眾多民族中之一,當屬華夏民族。基於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從有古典記載及現有學術成果去了解匈奴人的起源、發展及最後走向說明這個問題。
起源問題:匈奴,是生息在中國北方的古代民族之一。在《周書》、《山海經》等先秦典籍中早就有關於匈奴的記載,其先祖夏后氏的苗裔,其祖名“淳維”。
學界主流觀點:以王國維為代表,認為商周間的鬼方、混夷、獯鬻,宗周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的胡,都是匈奴同種,實為一個民族。梁啟超也認為古代的獯鬻、獫狁、鬼方、昆夷、犬戎是同族異名。
多數民族學學者都贊同這些說法,也有部分認為他們可能是後來組成匈奴部落聯盟的重要部分,但不完全等於整個匈奴。
按匈奴民族是公元前後北方遊牧民族中的主體民族,其形成和壯大,經歷了長期兼併和融合的過程。因而山戎、獫狁、獯粥與匈奴的說法是可信的。
《史記.匈奴列傳》提到:“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北蠻,蠻是古代對四夷的統稱。《四子講德論》提到:“匈奴,百蠻之最強者”與司馬遷關於匈奴的居地描述是相互為證的。
關於匈奴的發展自淳維以至頭曼的時期與公元前1至2世紀時,漢匈兩大主體民族在亞洲東部的歷史舞臺上演威武雄壯的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篇章。這兩個時期是匈奴與華夏族融合與分裂,並再度走向融合的重要時期,自漢武帝之後,匈奴人一部分融入漢,他們開始與中原王朝的人通婚、學習中原文明,完全融入華族民族這個大家庭之中;另一支則走向了歐洲。
早期與黃河流域民族的關係:“夏道衰,而公劉失稷官變於西戎,邑於豳。”周代先祖公劉在夏失去官位後,率其族人遷到西方與戎狄混居,公劉作為周人的族領,深受戎狄人和本族人愛戴,就在那裡搞農業生產和改革西戎的風俗習慣。《鹽鐵論.和親篇》提到一個非常重要的資訊:“故公劉處西戎,戎狄化之。”《考證》:“公劉從西戎之俗”。
另一個重要時期便是秦穆公時期,公元前7世紀秦穆公、晉文公稱霸,晉文公攘戎翟,秦穆公服西戎八國。那時散居在山西、陝西西北一帶的翟族開始與晉華人通婚;而秦人在征服西戎緜諸、錕戎、翟、獂、義渠、大荔、烏氏、朐衍八國後,開始與戎狄混居並通婚。經此後數百年的民族融合,一直至西漢時,華夷之別已經泯滅了。西漢時期的名將公孫昆邪、公孫賀、公孫敖都是義渠人。
另一支深居草原的匈奴人在冒頓首領的帶下,在公元前2世紀突然強大起來,這時正是秦未漢初,之後的七十年才有了大漢與匈奴的大對決。武漢帝時期雖然漢匈對決,但民族融合的大趨勢仍然在繼續,首先是降漢的休屠王與混邪王部,就達數十萬人,降漢後他們多數改姓劉,直到東漢,雖然一部分匈奴人遷到歐洲與歐洲人通婚繁衍生息,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這並不影響匈奴人是華夏民族的一部分。
-
9 # 晉唐風骨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曾經叱吒風雲、躍馬揚鞭於中亞蒙古大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匈奴到底是什麼人種?他們是華夏民族嗎?匈奴人的起源在哪裡?匈奴人和現在的哪個民族有關係?這一系列問題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
根據史記記載,匈奴人是夏朝的遺民。《史記•匈奴列傳》載:“匈奴其先祖夏後之苗裔也”。《山海經•大荒北經》上說:犬戎與夏人同祖,皆出於黃帝。這樣看來,匈奴人也曾是華夏子孫。
著名學者聞一多的《伏羲考》就認為,匈奴人是我們華夏民族的一部分。他們最早是以龍為圖騰的“諸夏”的一部分,起初都住在黃河流域的上游,即古代中原地區的西部,後來可能是受到以鳥為圖騰的商民族的壓迫,一部分向北遷徙,即是後來的匈奴,一部分向南遷移,即是周初南方的荊楚、吳越各蠻族,現在的苗族就是其一部分後裔。這段歷史就是大家熟悉的故事:商湯戰勝夏桀,原先華夏民族中的一部分北遷的部落成為了後來的匈奴,不得不脫離華夏民族大家庭。以至於後來兄弟反目,互相征伐,導致生靈塗炭,民不聊生,上演了一幕歷史悲劇。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命蒙恬北擊匈奴,收河套地區,擊退匈奴700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真正與匈奴展開大規模作戰的是漢朝。漢高祖劉邦親自率領大軍征討匈奴,在白登(今山西大同東北)被匈奴冒頓單于30萬騎兵圍困7晝夜,後僥倖逃脫。其後的文、景二帝都是採用和親的策略以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漢朝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派霍去病出擊奪取了富裕的河西走廊,衛青則在東部掃平了匈奴王庭。
東漢初年,匈奴分裂為兩部,呼韓邪單于之孫日逐王比率4萬多人南下附漢,稱為南匈奴,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區。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後來,南匈奴於漢朝聯合夾擊北匈奴,先後擊敗北匈奴於漠北和阿爾泰山,迫使其西遷,從此北匈奴就從中國古書中消失。
南匈奴南下漢化,一直居住在河套一帶,三國時期,曹操把匈奴分為五部,儘管勢力進一步分化了,但依然表現出不俗的民族活力,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就是匈奴在中國歷史舞臺上最後的演出。之後,匈奴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在中國歷史上消失,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融入華夏民族為主體的漢族。
-
10 # 董先生1978
根據歷史記載看是華夏民族。包括《史記》,《山海經》等古文獻均記載了夏朝被推翻後,夏朝後裔的一支北遷大漠,與當地部落融合而成匈奴。並且一般認為匈奴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而是由一個主體民族統一了大漠上諸多不同民族,部落,尊共主,同號令,而統稱匈奴。這一點可從歷史記載中關於“單于”,“左賢王”,“右賢王”的相關歷史記載中窺見一斑。
-
11 # 溫克雷
匈奴不是華夏民族。匈奴具有明顯的中亞斯基泰文化特點。透過對古匈奴墓葬遺骸的Y-DNA檢測發現匈奴有偏白種的來自中亞的R和Q支系以及偏黃種的北亞草原C和N支系兩類,所以古匈奴為東西方混血。其斯基泰文化特點來自其中混入的中亞白種淵源。特別是最近對高勒毛都2號墓地1號匈奴王遺骸的DNA檢測發現匈奴王父系是典型的印歐民族普遍出現的R支系,但是常染色體具有東亞和北亞特點,充分證明了匈奴的黃白混血特點。華夏族主要是O3支系的,與匈奴差異明顯。
-
12 # 夏天的蟲4
匈奴人當然是華夏民族。
你不看字形,只是念讀音:軒轅、葷粥、獫狁,差不多是同音。沒有錯,是同族。不過是從遊牧改為農耕的時間不同,所以有些已經坐著車,有些卻還帶著狗。匈奴是夏人建立的王朝,主要由獫狁(葷粥)部落構成,匈奴屬於華夏的一支毫無疑問。
在古代名分是很重要的,可以說中國的歷史就是華夏各支爭奪正統的歷史。党項自認夏人,是黃帝之後;契丹自認羌人,是炎帝之後;蒙古自認蒼狼白鹿的子孫(龍有狼頭、鹿角、蛇身、鳥爪,象徵戎狄蠻夷統合在一起),祭拜黃帝和大禹;女真主要是靺鞨部落構成,靺鞨先民是肅慎部落,肅慎部落在舜和大禹的時候就歸屬華夏了,是毫無疑問的諸夏部落。
華人在外面稱自己華人,或者唐人,是很有道理的。唐朝天可汗就不說了,就說華夏。華胥的部落從西北遊牧到華陽改為農耕,傳說華胥遊歷燧人氏之國,與燧人氏生下伏羲,學會了生火製陶後回到部落建立了華胥氏之國,然後生下女媧。女媧定下了禁止近親繁衍的婚姻制度,華胥的後裔透過通婚遍佈各個部落,神農和黃帝的母系也出自華胥氏之國。所以華胥是中國的第一母親,華人是我們共同的血脈。夏人則是我們共同的精神文化。大禹治水走遍了大江大河,參與治水的部落戎狄蠻夷都有,彙集在一起的時候非常大,大到當時的條件無法推選聯盟首領,聯盟首領只能世襲,中國第一王朝由此而來,後人稱為諸夏。
記住華夏不是‘穿著花衣裳行大禮’這麼庸俗。華是我們的第一母親,夏是我們的第一王朝,華夏是我們的血脈和精神。
-
13 # 巴人30
匈奴當然是華夏民族。這裡我揭示一個例子,《山海經》記載的“合脛人”,他們原居西南兩廣,後遷徙西北新疆,吐火羅與合脛是羿的後裔,幾千年來混血融合,分化為多個少數民族。憑什麼這樣說?“合脛人”遠古時記載符號讀作“合脛”,其符號是“畫像”,為一個人雙手下垂橫握一拫竹竿,其像形字為“弇”,後來氏族為龜茲,當時從廣西遷徙到今新疆博湖一帶,周圍焉耆、合碩丶合靜等地名就與“弇”有關。合靜與“合脛”就完全同音;所謂歐羅巴人即山海經“吐火羅人”,“西王母族”後稱“月氏人”,這些民族與後來的羌,胡,匈奴等等演化是有關聯的,但很難理清。
-
14 # 生物學家講歷史
這個就看由誰來定義華夏。匈奴的族源介紹出自《史記》,匈奴人自認炎黃子孫無疑。至於真正的起源不可考。
匈奴人在歷史上的活動範圍遠遠超出草原與中原的邊界,但最重要的內容仍然是與中原政權的和親與爭鬥。這些都是華夏曆史不可迴避的一部分,從名分到實際,匈奴人都可算作華夏人。
-
15 # 吳越文化研究
匈奴人講突厥語,與華夏民族的雅言不是一種語言。所以,不是華夏民族。不過,大部分匈奴人最終融入了華夏民族,被同化。匈奴人的Y染色體多為R,N北,C北,Q。
-
16 # 簡艾紅
是的,是軒轅黃帝的後代中的一支。
黃帝的後代子孫有很多支系,有嫡系,有庶系。匈奴是一個支系,嫡系中的一支。
炎帝的後代也有很多支系,主要生活在長江兩岸,黃帝的後代子孫主要還是生活在黃河流域,蚩尤的後代子孫主要在西南,蚩尤的後代完全生活在長江以南的地區。這是中華民族三大系,是中華民族的根。
都是由於遷徙造成了獨有的民族特色,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
中華民族大團結萬歲!
-
17 # 白石61
整個北方草原民族包括東北地區,兩萬多年前從青臧高原“也就是西海”進入蒙古高原的一支古羌人。發展成北方的草原民族。一支進入長江流域和滇黔地區,沿長江流域發展成各民族。只有從青海進入甘肅再進入渭河流域這一支發展成了華夏部落的前身。在渭河流域發展壯大,再東進出關逐漸沿黃河流域發展乃至整個東北亞。渭河流域這一支古羌人以炎黃為代表以大禹為代表的古羌人後來建立了夏部落。商人屬於北方草原的一支,不斷地和夏做戰,實地上是和羌人不斷的發生戰鬥。商人稱夏為羌。因此甲古文裡沒有夏只有羌。嚴格的說北方一支古羌和南方另一支羌沒有發展成華夏部落。只有沿渭河流域這一支稱得上是華夏族。從司馬遷至今都稱他們為華夏子孫和炎黃系統。那是出於民族大團結的願望出發。必定都是一個祖先,既兩萬年前至十多萬年前的古羌人。家有兄弟十人不知道那一支的後代能成大事,天時和地利成就了渭河流域這一支部落。
回覆列表
華夏五十六個民族中並沒有匈奴一族。
匈奴族作為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曾盛極一時,是中國兩漢時期的主要敵人。
公元前一世紀,漢武帝使霍去病為將重創匈奴,部分匈奴或內服或西遷西域,並終使匈奴後來分裂為南匈奴與北匈奴。
一、南匈奴
南匈奴歸降漢朝後 ,二十多萬眾被安置於今內蒙古、山西與陝西北部及甘肅東部一帶,為漢帝國守邊。東漢後期,他們更進一步內徙到山西中部汾水流域一帶,與漢人雜居。
在一步步的漢化過程中,南匈奴已經名存實亡,逐漸以漢民自稱,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二、北匈奴
1.北匈奴在漢帝國軍隊的攻擊下,一部分由北單于帶領,西遷至東歐,就是四世紀在歐洲出現的匈人的祖先。
他們在多瑙河中游建立匈奴王國,其王阿提拉號稱「上帝之鞭」,曾揮軍進攻羅馬。這一支匈奴人後來融入匈牙利一帶的土著之中。就是今天的匈牙利人。
2.一部分分化為突厥、氐、羯人。
突厥:匈奴的一個分支(尚存爭議),滅亡了柔然,後被漢族所滅,剩餘的向西逃竄,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
氐:匈奴一部分,後被漢族融和。
羯:匈奴的一部分,在公元4世紀被冉閔一次性屠殺20萬人,導致羯族滅種。
3.此外,其他一部分在草原中,融入室韋部落中,後來成為蒙古族的一部分。
4.還有一部分在鮮卑族崛起時融入鮮卑一族,也就是今天的錫伯族。
可以說,匈奴一族已經不復存在,而其血脈存在於東西方很多民族之中,其風俗文化一直在中國北方流傳至今。